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亲属称谓”看现代中日语言的“待遇表现”意识

从“亲属称谓”看现代中日语言的“待遇表现”意识

2015年第20期

26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化艺术 .

从“亲属称谓”看现代中日语言的“待遇表现”意识

毕金忠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称谓”是一种称呼方式,“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所使用的称呼方式。在一种语言中,亲属称谓具有使用频率高、稳定性强的特点,属于基本词汇。亲属称谓是一种特殊的称谓现象,不同的文化圈,往往其亲属称谓系统不同,具体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并体现出对他人的“待遇意识”。待遇表现意识在中日语言中都存在,特别在“亲属称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关键词:亲属称谓;言语交际;人际关系;待遇意识

称谓作为社交礼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交际的成功与否。称谓语的使用,反映出人们之间的关系,标记人们的社会地位,也折射出不同社会文化的特质。中国人认为“懂得对别人如何称呼是一种知识,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教养”[2]。在称谓上,中日两国都有发达的称呼体系。日语通过一套非常复杂的敬语体系来维持与他人的交际关系,敬语在其语言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对,汉语虽没有类似于日语的复杂敬语体系,但却存在着十分严密的亲属称谓体系。

待遇表现因语言环境、语言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传统,在亲属称谓体系和语言的待遇表现方面存在许多异同之处。

作为研究方法,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出发,罗列出现代中日两国使用频度较高的亲属称谓词汇并进行具体的对照分析,对两国亲属称谓反映的待遇表现的异同及其背景进行考察。

一、现代中日亲属称谓的分类及特征

本文就“父系”“母系”和“夫妻系”三方面,对今天中日两国常用的亲属称谓进行如表1~3所示。

表2 母系

日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祖母

舅父舅母伯父伯母或叔父叔母姨父姨母伯父伯母或叔父叔母表兄弟表姐妹从兄弟从姐妹

表3 夫妻系

中日岳父岳母公公婆婆

舅姑

舅姑内兄弟大伯子小叔子义兄义弟义兄义弟姨姐妹大姑子小姑子义姉义妹

义姉义妹中日岳父岳母公公婆婆舅姑

舅姑内兄弟大伯子小叔子义兄义弟义兄义弟姨姐妹

大姑子小姑子义姉义妹

义姉义妹

(一)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分类及特征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划分,一般是以本人为中心,将上下四代以内的父系血亲及其配偶者称为近亲,其他的旁系及其子孙视为同族,本人玄孙以下的旁系不视为亲属,即所谓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就是这种父系宗法制的反映。

从表1~3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并非十分繁杂。较之母系和夫妻系亲属称谓,父系亲属称谓划分细致,数量较多。虽然父亲同辈的亲属称谓,依据年龄序列区分为“伯父叔父”,但是对父亲的姐妹的称呼因自古以来并无年龄之分而统称为“姑母”;母系的男性兄弟姐妹均称为“舅父姨母”,母亲、姐妹和女儿相关联的亲属均被纳入“外亲”范畴之内,一般在称呼母亲的父母、自己姐妹的孩子和自己女儿的孩子时会加上“外”一字。如“外公外婆”“外甥外甥女”等。

(二)现代日语亲属称谓的分类及特征

根据《日本国语大辞典》的解释,亲属是指具有同一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亲属的总称。

日本民法将六亲以内的亲族及其配偶者和三亲以内的姻亲称为“亲属”。

从表1~3可以看出,较之汉语的亲属称谓,无论从父系、母系还是夫妻系来看,日语相对应的亲属称谓都相对简单。首先,从父系分类看,对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均称“伯父伯母”或“叔父叔母”(日语均发音“オジ·オバ”),不像汉语细致区分为“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和

表1 父系

中日祖父祖母祖父祖母伯父伯母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叔父叔母

姑父姑母伯父伯母或叔父叔母堂兄弟堂姐妹从兄弟从姐妹表兄弟表姐妹从兄弟从姐妹哥哥嫂子兄义姉弟弟弟妹弟义妹姐姐姐夫姉义兄妹妹妹夫妹义弟儿子儿媳息子息子の嫁女儿女婿娘婿侄子侄女甥姪外甥外甥女甥姪内孙内孙女孙孙外孙外孙女

孙孙

作者简介:毕金忠(1989-),男,安徽太湖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2015年第20期27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化艺术 .

“姑母姑父”;对父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均称“从兄弟从姐妹”,不区别为“堂兄弟堂姐妹”或“表兄弟表姐妹”;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统称“甥姪”;对自己的子女的子女,一律称“孙”。

其次,从母系分类看,称呼外公外婆为“祖父祖母”;统称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为“伯父伯母”“叔父叔母”(日语均发音为“オジ·オバ”);对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一律称呼“从兄弟从姐妹”。

最后,从夫妻系分类看,无论妻子称呼夫方的父母及其兄弟姐妹,还是丈夫称呼妻方的父母及其兄弟姐妹,其称谓都完全一致,这一点和中国的称谓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亲属称谓反映的“待遇表现”意识

称谓问题与对他人的“待遇度”表现密切相关。中日两国都十分重视“不同场合对不同人使用不同的称谓表现”。从亲属关系侧面来看,汉语复杂的亲属称谓体系充分反映了“上下尊卑、内外亲疏”意识,表达出对长辈和长者的尊敬以及对晚辈和年少者的爱护之情。日语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待遇意识,但在使用原则上与汉语存在一些区别。下面以“自己”为中心,结合前述内容,对中日两国亲属称谓反映的“待遇意识”进行具体的考察。

(一)「内·外」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维系着基于父系血缘关系的父系宗法制度。宗法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同一宗族的血缘关系,父方的亲属为「内」,而母方(除母亲外)亲属均被视为「外」。根据表1~3,可以看出这种父系宗法制度区分的父方和母方的亲属称谓,一直被延续使用到今天。

例如,处于最上位的“祖父母”的称谓,父方的称“祖父祖母”,而母方则冠上“外”,称“外祖父外祖母”。

父亲的兄弟姐妹,按照与父亲年龄的长幼,分别称“伯父”“叔父”“姑母”,而母亲的兄弟姐妹则称“舅父”“姨母”。值得注意的是,父亲的兄弟中比父亲年纪大的称“伯父”,反之称“叔父”,而母亲的兄弟,无论其年长或年幼于母亲,一律称“舅父”,这一点反映了称呼的「内·外」之别;另一方面,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姐妹,不论其年纪长幼,全部称“姑母”“姨母”,这大概是因为父亲的姐妹迟早要嫁往他处,对其进行序列区分是无意义的。

父亲的兄弟的子女与父亲的姐妹的、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称谓分别冠以“堂”“表”来区别“内”“外”。“堂”是指同一宗族,被视为“内”,“表”是指通过姻亲关系形成的亲属,被视为“外”。为此,对父亲的兄弟的子女称“堂兄弟堂姐妹”,与此相对,对父亲的姐妹的子女以及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一律称“表兄弟表姐妹”。

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称谓也不同,以“侄”“甥”来区分“内”“外”。兄弟的子女一般称“侄子侄女”,而姐妹的子女则称“外甥外甥女”。

儿子的子女称“内孙内孙女”,女儿的子女则称“外孙外孙女”。另一方面,从表1~3来看,日本人并无类似中国的根据父系、母系来区别内外的意识。父亲的父母也好,母亲的父母也好,都一律称“祖父母”。

就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谓而言,虽然也存在根据年纪长幼来区分“伯父”“伯母”和“叔父”“叔母”,但双方的日语发音都相同(均为「オジ」「オバ」)。

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不区别“堂”“表”,均称“从兄弟”“从姐妹”(日语均发音为「イトコ」)。

兄弟姐妹的子女,除区分男女性别的“甥”“姪”外,没有“内”“外”之别。无论儿子还是女儿的子女,均无内外、性别之分,一律称“孙”。

(二)「长·幼」意识

孙成岗、吴宏认为“排行对汉语的亲属称呼影响很大”。汉语亲属称谓中有很多反映“长幼有序”的词汇,而

日语亲属称谓虽也存在区分“长幼”的词汇,但远不如汉语那样重视“排行”。

1.祖父的兄弟

中日二语言中,对自己祖父的兄弟一律称爷爷,不区别年龄大小。然而,当祖父有两个及以上兄弟的时候,汉语则分别称呼“大爷爷、二爷爷……”以示区别,但日语中看不到这一特征。

2.父母的兄弟姐妹

汉语亲属称谓中,以自己的父亲为参照,较父亲年长的父亲的兄弟称“伯父”,反之称“叔父”。当“伯父”“叔父”多达两人以上的,一般区别称为“大伯、二伯、…大叔、二叔…”。

同样,以父亲或母亲为参照,在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称呼前冠以“大”“二”等区别称呼。例如,“大姑、二姑、…大舅、二舅…大姨、二姨…”。

另一方面,日语中虽也有不区别父方母方、仅依据与自己父母年龄的大小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的“伯父”“叔父”和“伯母”“叔母”等汉语词汇,但它们都读作「オジ」「オバ」,实质上仍未按照年龄进行长幼区分。当父亲的兄弟多于二人以上的时候,要详细表达长幼顺序的场合,一般会说“住在北海道的大伯”等。

3.自己的兄弟姐妹

虽然中日二语言中都存在区别兄弟姐妹之间长幼顺序的诸如兄、弟、姐(姉)、妹的亲属称谓词汇,但汉语的长幼区分意识更为复杂。例如,当兄弟姐妹多于二人以上的场合,可以称“大哥、二哥…,大姐、二姐…”或“名字+哥/姐/弟/妹”,而日语对兄长和姐姐一般称呼“お兄さん?お姉さん”,对弟弟和妹妹则一般是直呼其名。

4.自己的子女

依据性别和出生顺序,汉语一般称呼自己的子女为“长子、次子…,长女、次女…”,这一点在日语中也有类似的称谓,如“长男、次男…,长女、次女…”。但是,单纯根据出生顺序不考虑性别来称呼自己的子女的情况则只存在于汉语之中,如“老大、老二…”。

三、结语

本文从亲属称谓语的分类、特征以及其反映的“待遇意识”的视角,对中日亲属称谓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考察,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汉日二语都存在发达的亲属称谓体系且各具特色,但从整体来说,汉语的亲属称谓体系更为系统化、复杂化,而日语则显得相对单纯化。日语通过一套非常复杂的敬语体系来维持和他人的交际关系,敬语在其语言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汉日亲属称谓都反映了一定的“对他”待遇意识,但在使用原则上各自存在一些区别。汉日亲属称谓都反映了“内外·长幼·尊卑”的待遇意识,但受传统父系宗法制度的影响,汉语十分重视同一宗族的血缘关系,父系同宗的亲属视为“内”,此外均被纳入“外”的范围之内,形成了“内外有别”的待遇意识。而日语中不存在中国式的依据父系或母系来区别内外的意识。

本文大致上对中日二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及其待遇表现意识进行了整体的把握。然而,亲属称谓是一个丰富繁杂的系统,对其展开全面系统的细致研究绝非易事。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方经民.日汉亲属称谓的语用情境对比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2).

[5]孙成岗,吴宏.中日亲属称呼比较研究[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鈴木孝夫.言葉と文化[M].东京:岩波書店,1973.

从“亲属称谓”看现代中日语言的“待遇表现”意识

作者:毕金忠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2

刊名:

青年时代

英文刊名:Youth Times

年,卷(期):2015(20)

引用本文格式:毕金忠从“亲属称谓”看现代中日语言的“待遇表现”意识[期刊论文]-青年时代 2015(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