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练习新人教版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选择题

1.观察右图,阴影部分表示四种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 A .都无种子 B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都有根、茎、叶 D .种子外都无果皮包被

2.下列关于植物特性的叙述,何者正确? ( ) A .裸子植物多具有球果 B .藓苔植物多具有维管束 C .蕨类植物多不具有孢子囊 D .单子叶植物多不具有果实

3.下列各种植物中,常作为空气监测指示植物的是 ( ) 苔鲜植物 B .藻类植物C.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4.大气中,近90%的氧气来源于哪类植物 (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5.福州鼓山上有两株千年铁树,吸引了大量台湾游客前来观光。铁树属于( ) A .蕨类植物

B .被子植物

C .苔藓植物

D .裸子植物

6.肾蕨叶态优美,易于种植,常被人们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要使盆栽肾蕨生长良好,应如何管理? ( )

A .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B .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C .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D .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 7.安丘公冶长书院中的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其原因是 ( ) A .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B .种子外无果皮较薄 C .植物体内有输导组织 D .受精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8.某类植物提供了空气中绝大部分的氧气,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分布在占地球表面约71%的水域环境中。这类植物是 ( ) A .苔藓植物 B .藻类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衣藻

苔藓

小麦 水杉

9.下列植物中最高等的是()

A.蓝藻

B.葫芦藓

C.肾蕨

D.玉米

10.下列植物中不属于蕨类植物的是()

A.蕨菜

B.发菜

C.满江红

D.卷柏

二、非选择题

1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野外考察时,采回植物标本后拍摄了如下一些照片。

肾蕨油松葫芦藓向日葵玉米水绵

(1)请你协助兴趣小组同学,按下列分类表解逐一分类,写出下表中③、④、⑥对应的植物名称。③④⑥

(2)水绵、葫芦藓和肾蕨都不能产生种子,它们是用繁殖后代。

(3)上述六种植物中,哪种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A

3. A

4. A

5. D

6. D

7. A

8. B

9. D 10. B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四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描述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的观察,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4、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特征及生活环境的描述,培养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5、通过对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提高对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重点: 1、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的特征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和蕨类植物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到的植物类群,通过学习讨论,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同时认识到就是这些平时少见的植物与人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不同种类植物特点的描述、总结与比较。 利用实物观察、描述最好,教师可以多提供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和归纳。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本章是在之前讲过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并以植物体为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好身边的植物资源,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环

境中的形态差异较大的不同植物标本,教师也应准备本地常见的三类植物的标本,以备学生搜集标本不全时补充使用。课上通过学生的分组观察与讨论,比较总结出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根据本地植物资源开发的情况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或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方法方面,本课是可以使用表格整理知识的,使学生对比较表格有所认识,为今后更好的使用表格比较和整理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一、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地介绍三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而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三类植物的不同特征及生活环境,并归纳出与人类的关系。另外,教师最好课前准备好三类植物的实物,以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城镇的学生尤为重要。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教材中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安排,如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认识一下校园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这些做法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法设计: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验、观察、查阅资料、讨论、质疑、释疑等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对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并借助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藻类和苔藓植物的有关知识。由静变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法指导: (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本,收集藻类、苔藓的各种资料,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2)通过收集所需实物和资料,合作实验,锻炼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第七章植物学基础知识

第七章植物学基础知识 (一) 植物分类学基本知识 ?生物分界,到现在都有争论,但有几个较为公认的: ? 1.最早分为植物动物两界。 ? 2.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86年提出分植物、动物、原生生物三界。 ? 3.1969年,R.H.Whittaker提出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营养方式提出植物、动物、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真菌五界。 ? 4.由于五届系统未能反映非细胞生物阶段,我国陈世骧提出三总界:非细胞总界(病毒)、原核总界(细菌和蓝藻)、真核总界(植物、动物和真菌)。 ? 5.近年来有学者主张另一分法,植物、动物、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真菌、古菌六界。 ⑴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即植物分类的基本等级,以白玉兰为例: ?界(Regnum)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门(Divisio,Phylum)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 ?亚门(Subdivisio)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 ?纲(Clasis)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目(Ordo)木兰目(Magnoliales) ?科(Familis)木兰科(Magnoliaceae) ?属(Genus)木兰属(Magnolia) ?种(Species)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 ?根据各种植物在长期演化中所形成的特点,通常将地球上的植物分成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①藻类植物 特点:多生活于水中;大小和形态结构差异很大(单细胞-衣藻,多细胞-水棉,构造复杂体积很大-海带);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②菌类植物 ?生活环境广泛;形态大小多样;一般为异养生物。有的有益(固氮菌) 。 ③地衣 ?菌类和藻类的共生体。 ?根据其生长状态可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三类。 ?强的耐旱和耐寒能力(能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北极或其它不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可以繁殖成群落);对空气污染非常敏感(二氧化硫);可将岩石分化成土壤。 ④苔藓植物 ?有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大多数仍需要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结构简单而矮小;有茎叶分化,可直立生长,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由1或几个细胞构成的丝状体,具有固定和吸收作用如,葫芦藓。 ⑤蕨类植物 一般陆生,少数水生;有根茎叶的分化;不产生种子,以孢子繁殖;常分布在森林草本层中,不少种类可作为指示植物。 ⑥种子植物 ?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最大的特征是能产生种子,胚包含在种子内,使胚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裸子植物:主要特征,胚珠外面没有心皮包被,因而形成的种子是裸露的。多为乔

教案: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x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贯众和葫芦藓为例,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描述两类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比较两类植物之间的差异时,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地面上植物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以及繁殖方式。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盆肾蕨和一个放大镜、葫芦藓或者其它藓类、用于海报展示的A3纸(比较三种孢子植物的异同点)记号笔、 PPT课件(含视频)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地面上还生活着两类比较矮小的植物,播放苔藓植物的视频,引入本课。 (二)PPT展示葫芦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1.葫芦藓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2.它长的高还是矮?(矮) 3.葫芦藓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教师总结: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主要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 叶又小又薄(所以可作大气污染的监测植物),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叶没有叶柄或叶脉,苔藓植物依靠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吸收的能力不强,所以植物体大凡都长的很矮小。 4.观察金发藓等其他苔藓植物,它们的根、茎、叶与葫芦藓相似吗? 5.葫芦藓依靠什么结构繁殖?总结:苔藓植物是孢子植物。 6.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 (三)再让学生观看蕨类植物的视频,然后以肾蕨为代表植物学习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同学们观察桌子上蕨类植物(实物)的形态结构。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肾蕨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岩缝、路边和墙角的背阴处) 2.在54页的图上表示出肾蕨的根、茎、叶器官。(注意茎的位置,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都生长在地下)

地衣、苔藓、蕨类.ppt.Convertor

三、地衣植物 由藻类和真菌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共生植物。 藻类:蓝藻和单细胞绿藻,制造有机物 地衣是共生植物,适应能力很强,分布很广:岩石、树皮、土壤表面、沙漠、北极寒冷地区和热带高温地区。 真菌:子囊菌和担子菌,吸收水分及无机盐 (一)地衣的形态结构 1、地衣的形态 (1)壳状地衣:彩色壳状,与基质结合紧密,难分离(约占全部地衣的80%) (2)叶状地衣:扁平叶状,腹面以假根或脐固着于基质上,易于分离 (3)枝状地衣:呈树枝状,直立或下垂,仅基部附着于基质上,易于分离 壳状地衣 叶状地衣 枝状地衣 2、地衣的结构 根据藻细胞在真菌组织中的分布状态,可分为: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 异层地衣:包括上下皮层、藻胞层和髓层(叶状、枝状地衣)。 上皮层:菌丝 藻胞层:藻类 髓层:菌丝和藻细胞 下皮层:菌丝 同层地衣:藻细胞在髓层中均匀分布,无藻胞层,壳状地衣多为同层地衣。 (二)地衣的繁殖 营养繁殖:主要是地衣体的断裂,每个碎片可生长为新的地衣; 有性繁殖:地衣体中的子囊菌和担子菌进行的,产生子囊孢子或担孢子。 四、苔藓植物 (一)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作为高等植物,苔藓与低等植物的主要不同: 1 植物体大多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并不是真正的茎和叶,具假根; 2 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有多细胞的保护壁层; 3 受精卵发育为胚; 4 绝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 5 为非维管植物; 6 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 (一)形态结构 1 植物体一般较小,可分为: (1)叶状体;(2)茎叶体. 2 假根:起固着作用、吸收作用; 3 中轴:茎内组织分化水平不高,无中柱,无维管束,仅有皮部和中轴的分化,中轴起机械支持作用,输导作用不强; 4 叶:多数由一层细胞构成,具中肋,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 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特别是观察这些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 3.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自主探究及互相合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前带领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到学校附近采集含有衣藻和水绵的河水或池水,准备海带和紫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集新鲜的)。 (2)寻找生长有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的区域,如蕨类植物一时难找到可用盆栽蕨类。 (3)实物投影仪,从生物实验室借放大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模型,投影片。 (4)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生态图、录像,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其他有关资料。 2.学生准备: (1)生物课外小组同学随老师外出采集衣藻和水绵,采集后其他同学一同保管备用,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 (3)复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二节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苔藓植物 生活环境:阴湿的陆上 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特点:有茎和叶,但没有根。茎叶中无输导组织 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1.生活环境:苔藓植物一般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 2.形态结构特点: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呈绿色,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产生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叶:不含有叶脉;茎:没有输导组织;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只能起固着作用,因此,苔藓植物的吸水、输水、保水能力极差,植物体矮小,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3.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可以背、腹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二、蕨类植物 生活环境:潮湿的陆上 形态结构特点:有根、叶、茎的分化,且有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距今2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是主要的成煤植物 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优质的绿肥和饲料、观赏 1.生活环境:蕨类植物一般都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阴湿环境中。 2.形态特点:蕨类植物的植株要比苔藓植物来得高得多。 3.结构特点: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并且内含输导组织。 [讲述] 蕨类植物同藻类、苔藓一样,不结种子。通常成熟后在叶背面有褐色隆起的结构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子(一种生殖细胞),孢子成熟后,从叶表释放出来,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萌发和生长。 4.与人类的关系 (1)重要能源之一——煤(古代大型木本蕨类植物的遗体) (2)作为绿肥(3)可以适用(4)可以药用 【例1】卷柏和桃子的共同特征是() A.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B.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C.有根、茎、叶的分化D.都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 【答案】C 【解析】卷柏是蕨类植物,它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后代;桃子是被子植物,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根茎叶发达,用种子繁殖后代。本题考查学生对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结构特点的理解。 【例2】右图中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葫芦藓和蕨的植株,据图回答。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案设计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M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M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同时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各种花卉及其生活环境)。 师: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呢? 生:积极观察并讨论回答:它们在形态上有许多不同。比如有的有明显的根、茎、叶,有的却没有或不明显。生: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淡水中。 生:还有的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师:很好。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讲授新课] 一、探究藻类植物 师:“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的意境啊。春天来了。江水和湖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春天气温升高,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上述的现象? 生:我家的鱼缸如果长时间不换水就会长出绿色的毛茸茸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藻类吗? 师:对。完全正确。看来这位同学平常观察的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些藻类? 生:海带、紫菜。 生:褐藻,还有营养的螺旋藻。 师:非常好!藻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生:生活在水中。 师: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关于藻类植物大家还想知道点什么? 生: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生: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 生: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仔细观察。并寻找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课前准备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生:观察、讨论后回答: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师:非常正确。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专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师: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那么,藻类越多越好吗?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赤潮、水华现象就是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染。 师:是的,由于单细胞藻类的生长周期较短,藻类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死亡。就会造成遗体在水中堆积。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华。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同学们可以课后收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二、探究苔藓植物 师: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生:在潮湿的地方。 生:在墙根下,在水池旁。 师:对。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

地衣植物阶段

1、地衣植物阶段:在这样的“裸地”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又是壳状地衣首先定居。壳状地衣将极薄的一层植物体紧贴在岩石表面上,而且从假根上分泌有机酸以腐蚀岩石表面。加之岩石表面的风化作用及壳状地衣的一些残体,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极少量的土壤。在壳状地衣的长期作用下,环境条件首先是土壤条件有了改善。就在壳状地衣群落中出现了叶状地地衣。 叶状地衣可以含蓄较多的水分,积聚更多的残体,因而使土壤增加得更快些。在叶状地衣将岩石表面遮没的部分,枝状地衣出现。枝状地衣是植物体较高(可达几cm)的多枝体出现。生长能力更强,以后就全部代替了叶状地衣群落。 2、苔藓植物阶段生长在岩石表面的苔藓植物,与地衣相似,可以在干旱的状况下停止生长,进入休眠,待到温和多雨时,又大量生长。这类植物能积累的土壤更多些,为以后生长的植物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演替继续向前发展,草本植物中首先是蕨类及一些被子植物中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大多是低小和耐旱的种类,它们在苔藓植物群落中,开始是个别植株出现,以后大量增加而取代了苔藓植物。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多年生草本植物就出现了。开始草本植物全为高在1尺以下的低草,随着条件的逐渐丰富,中高度的草(高在2尺左右)和“高草”(高1m以上)相继出现,形成群落。 在草本植物群落阶段中,原有岩石的环境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变,首先在草丛郁闭下,土壤增厚了,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调节了温度、湿度变化,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强。生境再也不那么严酷了。 4、木本植物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发展至一定时期,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它常与高草混生而形成“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成为优势的灌木群落。继而,阳性的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至此,林下形成荫蔽环境,使耐阴的树种得以定居。耐荫性树种增加,而阳性树种因在林内不能更新而逐渐从群落中消失,林下生长耐荫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复合的森林群落就形成了。 水生群落的演替 1)自由漂浮植物主要表现为有机质的沉积,湖底有机质的聚积主要是依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地久,湖底逐渐抬高。 2)沉水植物:在水深5-7m,出现沉水的轮藻属,构成湖底裸地上的先锋植物群落。由于它的生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而多,同时它们的残体在嫌气条件下,分解不完全,湖底进一步抬高。至水深2-4m时,金鱼藻、狐尾藻等高等水生植物种类出现,它们的生长繁殖能力更强,湖底进一步抬高。 3)浮叶根生植物:随着湖底的变浅,浮叶植物出现,如睡莲科,如莲、荇菜等。这些植物的叶在水面上或水面,当它们密集后就将水面完全盖满,使得光照条件变得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它们就从这里消失而推向水较深的地方去。浮叶根生植物的体形较高大,积聚有机质的能力也更大,湖底垫高的过程进行得更快了。

教案: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蔡贞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贯众和葫芦藓为例,知道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描述两类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比较两类植物之间的差异时,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了解植物所具有的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对地面上各类植物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地面上植物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以及繁殖方式。 四、教学准备 每组一盆肾蕨和一个放大镜、葫芦藓或者其它藓类、用于海报展示的A3纸(比较三种孢子植物的异同点)记号笔、 PPT课件(含视频)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地面上还生活着两类比较矮小的植物,播放苔藓植物的视频,引入本课。 (二)PPT展示葫芦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1.葫芦藓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2.它长的高还是矮?(矮)

3.葫芦藓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教师总结: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假根主要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 叶又小又薄(所以可作大气污染的监测植物),茎、叶里没有输导组织,叶没有叶柄或叶脉,苔藓植物依靠叶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吸收的能力不强,所以植物体一般都长的很矮小。 4.观察金发藓等其他苔藓植物,它们的根、茎、叶与葫芦藓相似吗? 5.葫芦藓依靠什么结构繁殖?总结:苔藓植物是孢子植物。 6.总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茎和叶里没有输导组织。 (三)再让学生观看蕨类植物的视频,然后以肾蕨为代表植物学习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同学们观察桌子上蕨类植物(实物)的形态结构。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肾蕨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岩缝、路边和墙角的背阴处) 2.在54页的图上表示出肾蕨的根、茎、叶器官。(注意茎的位置,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都生长在地下) 3.肾蕨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征?特别是叶,能不能看到叶柄? 教师补充总结:肾蕨的根、茎、叶具有输导组织,所以比苔藓植物长得高。 4.肾蕨的叶背面有什么?这些斑点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 总结出肾蕨依靠孢子繁殖。 5.再观察几类蕨类植物,看看它们的根、茎、叶与肾蕨相似吗? 总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靠孢子繁殖。 (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比较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高等和低等性? 2.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等,为什么? 3.它们和前面我们学习的藻类植物比较又怎么样?(引导学生比较完成有关三种孢子植物的比较表格。) (五)学习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举例说明。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

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展示

植物学试题

第七章孢子植物习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原丝体原叶体2.世代交替3.个体发育系统发育4.无性世代有性世代 二、判断与改错(对者打“+”,错者打“-”,并改正,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生殖器官包括产生孢子的无性生殖器官和产生配子的有性生殖器官。( ) 2.轮藻的原丝体和苔藓植物的原丝体均为单倍体。( ) 3.藻类植物的鞭毛类型有尾鞭型和茸鞭型两种类型。( ) 4.水云的多室孢子囊和多室配子囊,每个细胞都产生生殖细胞,无不育性的外壁。( ) 5.在孢子囊和孢子异型的植物种类中,大孢子囊产生大孢子,大孢子萌发形成雄配子体,小孢子囊产生小孢子,小孢子萌发形成雌配子体。( ) 6.卷柏的配子体在孢子壁内发育。( ) 7.一般来说,苔藓植物的颈卵器要比蕨类植物的颈卵器简化些。( ) 8.如果某种植物其生活史中既有无性生殖,又有有性生殖,则该植物一定具有世代交替。( ) 9.衣藻的运动和硅藻的运动都是由于具鞭毛的缘故。( ) 10.在一些蓝藻的藻丝上常有异形胞,它的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繁殖。( ) 三、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在你所学过的孢子植物中,最常见的既具有动物性特征,又具有植物性特征的类群是 门和门。 2.在蕨类植物中,存在着孢子体不经过孢子而产生配子体的现象,称,配子体不经过配子的结合而直接产生孢子体的现象,称。 3.从有性生殖进化的过程来看,是最为原始的,其次,最为高等的。 4.藻类植物的营养方式是,菌类植物的营养方式是。 5.有些真菌在环境不良或繁殖时,菌丝体可以发生变态形成,常见的有和。 6.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主要由、和三部分组成,蕨类植物的孢子体主要包括、和。 7.蓝藻和细菌由于都是以细胞分裂为主的繁殖方式,因此二者合称为;又由于二者的细胞都为核,故又合称为。 8.叶状地衣的原植体从横切面观察,是由、、和组成,这种结构类型是属于地衣。 9.通常见到的苔藓植物的营养体属于,蕨类植物的主要营养体属于。 10.孢子植物从植物开始才有胚的构造。 四、选择填空(有的小题不止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错选、多选、漏选均为0分,共10分) 1.下列特征中,低等植物不同于高等植物的是。 A.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B.生殖器官为多细胞C.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 D.生殖器官为单细胞E.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F.合子在母体内发育形成胚 2.下列各大类植物的组合中,苔藓植物属于。 A.孢子植物高等植物有胚植物隐花植物维管植物 B.孢子植物低等植物羊齿植物颈卵器植物维管植物 C.羊齿植物颈卵器植物有胚植物隐花植物维管植物 D.孢子植物高等植物有胚植物隐花植物颈卵器植物 3.绿藻门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叶绿素均为;光合作用产物均为。 A.叶绿素a B.叶绿素a和b.叶绿素a和d D.叶绿素a和c E.红藻淀粉F.裸藻淀粉G.蓝藻淀粉H.淀粉 4.在下列各类植物中,有些种类的孢子囊和孢子出现异型现象的为。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 主备人:陈秋芳应用班级:七年级64至71班教学时间:第16周 一、授课课题: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1、内容 本课是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四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2、分析 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扼要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新教材简化了这三类植物的知识介绍,降低了知识难度,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教学重点、难点是: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分析:多媒体课件展示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环境。 目标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分析:多媒体课件展示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 目标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确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分析: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

目标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分析:将三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中解决教材中提出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问题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应通过观察与思考、实验、讨论等活动获得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完成各项活动。可采用与实验观察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具体可以分为四步:①课前号召学生搜集常见的三类植物或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解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②课上特别介绍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然后重点观察它们的形态特点,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交流。③比较归纳,讨论解决问题。将三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中解决教材中提出的有关问题。 ④联系实际,分析这些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五、信息技术使用条件分析 1、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视频。 2、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课件,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课件,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课件,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的课件。 3、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课件。 4、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课件。 5、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课件。 6、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模型。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基本流程:情景导入→学习新知识→巩固与 练习→小结 2、问题及例题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不同类群绿色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 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 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 生活环境各异。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 1.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名探险队员在原始森林中迷路,他身上没有任何可以指示方向的仪器,通讯工具也没电了,这名探险队员认真观察树干上苔藓植物的生长发布情况,并以此作为方向的指示,找到正确的方位,安全走出原始森林,你能说明其中蕴藏的道理吗?(PPT4)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72~73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74~7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观察法。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 1. 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②从形态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什么主要的区别?这与它们的生活有关系吗? 问题(2) ①蕨类植物有哪些特征? ②蕨类植物为什么能长的高大?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认识到:(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认识三类植物的区别。 3.师生互动 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PPT5~10) 教师点拨、讲解藻类植物的特征:藻类植物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PPT11) 认识藻类植物的用途。(PPT12~16) 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PPT15~20) 教师点拨、讲解苔藓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茎、叶、无根。(PPT21) 介绍苔藓植物的用途。(PPT22~23) 引申:苔藓植物可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问题:对比藻类植物与苔藓植物的区别。(PPT24) 观察常见的蕨类植物。(PPT25~29) 引申: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 教师点拨、讲解蕨类植物的特征: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有根、叶、茎,有输导组织。(PPT30) 问题:示例引导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区别与共同点?(PPT31~33) 4.教学评价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3.1.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安排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兴趣”、表达交流,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等步骤。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本节课以“生物联系生活”、“生活应用理论”为设计主线,为学生创造观察、对比、分析、交流、表达、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的能力,建立关注身边植物、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介绍了四大植物类群中的三种,种子植物是下一节的学习内容。对三种植物类群主要介绍了它们的生活环境、特征、常见种类、与人的关系。这些内容是一种平行关系。 2、学情分析 绿色植物中的种子植物是每位学生所熟悉的,但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知识却知之甚少。七年级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生物学知识作为依托,因而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给本节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体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存状况。 2、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植物、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交流、表达、合作、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环境、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地衣与苔藓植物复习题

三、“地衣植物”复习题 (一)填空 1.地衣是由和组合的复合有机体,由于两种植物长期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无论在上、上、和上都形成1个单独的固定有机体。 2.地衣体的菌类的营养靠提供,藻类的水分、无机盐和C02,只好依靠供给,二者是关系。 3.地衣体的形态几乎完全由决定的。 4.地衣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5.叶状地衣一般为地衣,壳状地衣多为二地衣,枝状地衣为地衣。 6.地衣的营养繁殖主要是以方式进行,此外,尚有、和等繁殖构造。 7.地衣通常分为纲、纲和纲。 8.叶状地衣的构造可分为、、和同层地衣具层、层和层。 异层地衣具层、层、层和层。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真菌、藻类、形态、构造、生理、遗传2.藻类、菌类、共生3.真菌4.壳状、叶状、枝状5.异层、同层、异层6.地衣体的断裂、粉芽、珊瑚芽、碎裂片7.子囊衣、担子衣、半知衣或不完全衣8.上皮层、藻胞层、髓层、下皮层、上皮、髓、下皮、上皮、藻胞、髓、下皮 四、“苔藓植物”复习题 (三)填空 1.地钱的孢于散发借助于,葫芦藓的孢子散发借助于。 2.苔藓植物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源于,另—种观点认为起源于。 3.苔藓植物的假根由单细胞或单列细胞所组成,其中苔纲植物的假根为,藓纲植物的假根为。 4.葫芦藓的蒴帽前身是,属于部分,具有作用。

5.地钱植物体的生长点位于。 6.葫芦藓的孢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蒴可分为、和等结构。 7.苔纲除了叶状体外,也有拟茎叶体,但苔纲和藓纲的拟茎叶体有区别,前者多为—对称,而后者多为对称。 8.苔藓植物在其生活史中是以发达,劣势,寄生在上为显著特征,另个特征是孢子萌发先形成。苔藓植物体内由于没有真正的,,同时精子有,受精时离不开作媒介,所以这一类群植物未能得到发展,在系统演化主干上只能是一个,苔藓植物可分为纲和纲,也可分为纲纲和纲。 9.泥炭藓的叶细胞有两种,一种为,另发种为。 10.将成熟的地钱配子体横切,可看到内部结构为;最上层是,其中有若干烟囱状的,是表皮下方气室的开口。由气室底部生出许多含叶绿体的细胞列,即组织,其下为大型无色的细胞所构成的组织。下面为一层,其下有紫色的和单细胞的。 11.地钱孢蒴内的细胞,有的经减数分裂后形成;有的不经减数分裂伸长,细胞壁螺旋状加厚而形成。 12.地钱的营养繁殖主要是,其生于叶状体背面中肋上的中。另外一种营养繁殖是叶状体衰老的部分死亡腐烂,在处断开,个体就一分为二。 13.葫芦藓原丝体是由绿丝体、轴丝体和假根构成,三者生理机能依次是、和。 14.地钱雄生殖托的托盘呈,雌生殖托的托盘呈。葫芦藓植株上产生 精子器的枝形如,产生颈卵器的枝形如。 (四)选择填空(有的小题不止一个正确答案) 1.苔藓植物的有性生殖为。 A.同配生殖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 2.苔藓植物的孢子体的营养方式为。 A.自养B.腐生C.寄生或半寄生D。腐生和寄生 3.下列特征中,苔藓植物生活史所具有的特点是。 A.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的异形世代交替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陈店中学王菊梅大家好!我叫王菊梅,来自陈店中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本次说课包括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对分类学知识不再详细描叙,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重点是植物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类的关系。 教材的知识编排结构是从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的,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无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2.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实物的观察分析 2.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为主。 1、直观教学法 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小组合作、任务驱动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老师的讲堂和少数精英学生的舞台。通过设计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使他们参与交流的机会增加。 (二)说策略 1、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实物观察、视频图像、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2、根据学情,教师设计深浅适宜的小结表格,学生通过表格比较加深对三大类植物认识。 3、合理利用课本练习。由苔藓能监测环境的例子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实验完后将苔藓还回大自然。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对归纳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础。学生虽然经常见到绿色植物,但很少对其进行系统观察。教师可安排前置性观察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周边环境的绿色植物。 2、学生知道周边的水绵和苔藓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会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