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看不尽的

看不尽的

看不尽的
看不尽的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

走 进 苏 轼 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 1.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4.七绝·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 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文中的友人是个____ 的人,因为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知错就改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2、①D;②A。 3、B. 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昔:曾经,从前。 于:在。 窃:偷。 履:鞋子。 归:返回。 适:恰好,恰逢。 使:命令、派遣。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这五首诗词,贯穿苏轼一生,写尽悲欢愁苦离别情

这五首诗词,贯穿苏轼一生,写尽悲欢愁苦离别情 苏轼青少年时期可谓顺风顺水,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公元1056年3月,21岁的苏轼上京考取功名,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各位考官,连主考官欧阳修都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考试通过后,苏轼被派往凤翔府(宝鸡市下属县)上任,弟弟苏辙来送行,二人路经渑池这个地方,想当年他们赴京赶考时也曾经过此地,当时是求取功名,现在是去上任,心情大不一样,苏辙想起往事便作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跟着就做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在人生鸿旅起航之时的 一种心态感悟,也成为他早期的名篇,被广为流传。苏轼上任后不久便遇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是变法的反对者,他的政友们纷纷被打压,一个个丢官弃爵,他自己也一样被贬,后来一道诏书将他贬为杭州通判,这是苏轼的政治生涯首次受挫。来到杭州后,他主持修浚西湖兴修水利,他主持从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筑成一条长堤,长达三公里,这便是著名的苏堤,直到今天这也是西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轼来到杭州,靠近西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的千古名句,这被公认为描写西湖最好的诗篇,没有

之一,苏轼正是在这种被贬后又遇美景中写下来的。杭州任满后,苏轼被调往山东诸城一带,那里环境艰苦,又冷清寂寞,许多曾经的朋友都不得联系,甚至连自己的弟弟也少无来往,主要是地方太偏僻,而且公务又忙。那年中秋,苏轼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喝酒,续弦的妻子闰之看着他喝得酩酊大醉,正要上千搀扶,苏轼说:“快去拿纸笔来,我要给弟弟子由写信”,一篇旷世之作就此诞生,后人曾评论道:中秋词中,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一生共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结发妻子王弗,他俩从小清青梅竹马,苏轼出仕前迎娶了十六岁的王弗,苏轼刚刚踏入政坛,很多事情看不明白,幸得有这位贤内助在旁提醒,才不至于犯下过多大错,可惜王弗只跟了苏轼十年,27岁便英年早逝,王弗去世后苏轼常常想起他,午夜梦回之际,苏轼写下这首《江城子》,被誉为中国史上悼亡词的绝响再后来苏轼继续被贬,贬到了黄州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一个很贫苦的小镇,在这里他搭建草屋、开荒种地,并在墙壁上绘制雪景,名日“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黄州是苏轼心灵得以成长到最高峰的地方,在这里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能体现他一生超然之洒脱的词,当属这首《定风波》后来苏轼又被贬至惠州、海南岛上的儋州等地,但此时苏东坡早已是超然的心态,一生荣辱不惊,后来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归大陆,在回返的途中,到底常州时,66岁的苏轼去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

大学语文,齐恒晋文之事翻译和句式-------------------------

齐恒晋文之事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仁宗景佑三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镇的诗书世家,因而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的影响最深。 苏轼因散文写得出色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是一个文艺全才的人,诗、散文、词、绘画、书法都有杰出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影响。 由于他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思想上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根源。 二、思想根源 苏轼的思想根源来源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在《三字经》里有个说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受父亲的示范影响,7岁知书,10岁能文,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打下了浓厚的文学功底,儒学也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母亲程氏识文断字,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正是因为父亲的培养,母亲的教育,让苏轼从小就打下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因此,苏轼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家庭文化的链接,也是儒家文化的显现。 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词的下片,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苏轼的思想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封建官员对待人民都是作威作福的。可是这里的太守却不一样。他们想要口茶喝,还得“敲门试问”呢,在这一“敲门”、一“试问”里,既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谦让,也看到了他们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按照儒家的仁政爱民行事,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确实为人民做了些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感。所以他的“敲门试问”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这种处事待人的思想与苏轼的家庭文化有关。有一次,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他感慨颇深,不自觉的叹息起来,并对他的母亲说:“他日儿作范滂,母亲能作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倘若能作范滂,我怎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明,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得非常快。 这些都是苏轼人生志意的一面。他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庭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自己的理想、操守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笔者认为,苏轼的思想根源的产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教育与父亲的指点,形成了性格耿直,敢说实话的个性特征;二是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品牌,两者整合,形成了苏轼的思想根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支配着人生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他坎坷的人生。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绪论 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并都有极高深的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的头衔。故苏轼也就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苏轼22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他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秉持“渐变”的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生旷达为怀的品性。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乐观的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的形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每每读到他的这首悼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词的悲痛。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得茫然了吧。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的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的思念之情愈深、愈浓。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思念却一直盘旋的自己的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分开的距离是看得见的,纵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的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的是生死的距离,是看不见的,无法逾越的,也是没有办法期待的距离。死者对世间的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的人呢,两鬓霜白,只能孤独的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的肠衷。那些缠绕在风中的,是满满的没法解开的思念与深情。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的生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的浓浓的悲凉与遗憾。古代文

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

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A . 鬼节 B . 死节 C . 冥节 D . 寒食节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2. (1分)根据注音写出汉字并给划线字注音,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古人勤学苦读,有例可援。“头悬梁”“锥刺股”“záo()壁偷光”“囊yíng()映雪”等故事家喻户晓。有的人“黄卷青灯”,yí()然自得;有的人“昼耕夜诵”,苦心孤诣;有的人“朝经暮史”,心无旁wù();有的人“手不释卷”,潜心贯注。很多人因此成了名垂青史的“鸿儒硕学”。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 3. (4分) (2017七上·南充期中) 背诵默写 (1)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________。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 (3) ________,应傍战场开。 (4) 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5)曹操在《观沧海》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现他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6)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强调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有大收获。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5分) 4. (1分)(2018·湖州模拟)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欣然规往________ ②尝贻余核舟________ ③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________ 5. (14分)阅读课外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或曰:“从土地生成。”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已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1)

苏轼诗词

苏轼诗词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满江红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逆境中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是苏轼较具代表性的词,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的吗?这一路上的雨雨晴晴也正是官场气象变换莫测的写照。 苏东坡的一生,他豁然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这首《定风波》便是最好的写照。千百年来,苏东坡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和喜爱,不仅因为他天赋诗才,更因为他乐观豁达,坦荡磊落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苏东坡总是一笑置之,不居高而喜,也不处低而悲,一生“吟啸”而行,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一蓑烟雨”亦可“任平生”,因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是风狂雨骤,还是艳阳高照,他都能在“归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 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北冥有鱼》(附答案)

4 北冥有鱼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亦若是.则已矣( )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亦若是/则已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C.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 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遥游”。 7.鲲鹏、雾气、尘埃等,事物无大小,在庄子看来,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苏轼的爱情诗词

苏轼的爱情诗词 一、苏轼的《江城子·记梦》 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当时,苏东坡任密州太守。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即公元1065年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感情深沉,凄婉哀伤,被誉为中国千古第一悼亡词。 其实,苏东坡是一个生性豁达、才华横溢之人。一生虽然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会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也许,正是由于苏东坡的乐天知命的性格、领袖文坛的才华,使得不少少女钟情于他。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日苏轼与友人游西湖,看见一条画舫迎面驶来。船上的妇人近前与苏轼相会,说从小仰慕苏轼才名,但是云英未嫁,不便相见。现在已经嫁为人妇,听说苏轼游西湖,特地赶来相见,并献上一曲倾述心声。苏轼一面与友人听琴,一面打量少妇,淡妆娴雅、风姿动人,但是曲子未调完,那船儿便翩然而逝。苏轼目送船儿在湖岸远处消逝,内心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一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则故事显得极其纯洁、深情、高尚,是中国封建时期典型的恋爱方式。这个深情美丽的姑娘出嫁前暗恋苏轼,但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多年之后,听到苏轼游西湖,抵不住心底感情的澎湃,在湖上献曲,是大胆、反叛的。然而,曲子未弹完,就悄然远去,却又有着古代女子的含蓄、委婉。这也使苏轼有了无尽的联想与怅惘。 还有一则故事更加凄婉,出自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记载。说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团练的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女子很贤惠,每个晚上都在窗子下听苏轼读书。她的父母想给她提亲的时候,女子说:“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也就是说非苏东坡不嫁。最后,竟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婿郁郁而终。苏轼知道后, 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首两句里,诗人营造了一个悲苦的气氛。月是“缺”的,桐是“疏”的,漏是“断”的,人是“静”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曾看见那潜隐的人儿独自在窗外徘徊呢?意指夜晚到窗外偷听吟咏的少女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像一只孤独缥缈的飞鸿消逝在天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待到苏轼发觉推窗,惊得那少女逃跑而去,叹息女子深埋在心底的爱与恨是没人知晓的。未两句最是伤怀,少女甘愿把自己的香骨埋葬在凄冷寂寞的江岸沙洲上。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卜算子》是“别有寄托”,是“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诗歌本来就是具有多义性,好的诗歌尤其如此。但从宋人记载来看,应是指前者。 从上面两则故事和苏东坡写的词来看,不管是西湖的惆怅,还是沙洲的哀叹,都体现了苏东坡的真情,说明诗人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东坡对妻子的爱显得尤为真挚、专注、深沉。否则,不会在妻子亡故十年之后,仍然会在梦中与妻子相会。 苏轼一生有三位妻子,她们都是苏轼的亲密伴侣。可惜,三个妻子都在苏轼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相继离去,没有一个与苏轼相伴到老。这种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思念之苦,发自肺腑的刻骨情感使我们读到了那些超绝古今的家庭爱情生活著名诗篇。 开篇的《江城子·记梦》则是献给她第一个妻子王弗的。 二、结发妻子王弗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跟苏东坡是老乡。他们二人即使不能说是青梅竹马,至少在婚前是有过交往的。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蝶恋花》的词。

苏轼诗词与道家精神

苏轼诗词与道家精神 时谚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可见苏轼的诗词在他所处的时代或是后来的时代,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诗词似乎成了天下民生的晴雨表。这是苏轼“达者兼济天下”的一面。而苏轼的诗词大多给人留下“豪放”和“旷达”的印象。这种两面性其实源自于始于老庄的道家精神,之后是陶渊明,再后来是李白,这种矛盾心境是如此地一脉相承。苏轼的为人为文也正传达出中国传统文人的这种精神特质,在独善和兼济之间常常摸棱两可,不能两全。苏轼的诗词常常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这正说明了苏轼的人生观及其诗词的美学风格深受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影响。 儒家美学是以孔子、朱熹为核心的“以和为美”;佛家美学是以唐代禅宗美学为核心的“空”、“清”;道家美学则是以“老庄”为核心的“妙”、“自然”。东坡诗词中蕴涵着道家美学丰富的“妙”与“自然”。其中,“妙”是不可言的,是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诗多出于天成,“纵意所如,触手成春”。他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不必苦心经营,就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自然天成的美景,除了陶公笔下的幽静、自然能让我陶醉,此外就是东坡的信手拈来了…… 道家是通过向万物学习获得智慧,它向宇宙万物致敬,它认为人是很渺小的,而宇宙是神秘和无限的。一如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宇宙浩淼的喟叹,对生命短暂的惋惜和无奈充分表达出苏轼的道家思想。此外,宇宙万物是无穷而又伟大的,它包容和蕴涵着许多人生的哲理,这一点在东坡的诗词中也是比比皆是:“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庄子为个体寻找生命归属,关注的是独立的生命,对个体的生老病死都有自己的思考,他有一种典型的“为个体立命”的思想内涵。生命的存在不光是天下的生物,一切物质都有它们的灵性。陶公也是很喜欢庄子的,他的诗歌意境悠远、平淡、真实,对自然生命尤为尊崇。那著名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一股对自然无限的崇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远意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妙意横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存在就是一种价值”这样的说法是被普遍认同的,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无论是人的精神活动还是万物个体的物质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此时的价值并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独立存在的。这种对万物灵性的肯定,对个体生命的尊重的思想观包含在苏轼的诗词之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其主。”“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且看东坡那细致的工笔画:“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无论是微风还是云霞,在他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它们拥有着自己最独特的地方。东坡诗中还有以七喻来描摹奔水的:“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他将奔水的各个状态都描绘的很鲜活,似乎这已不只是奔水了,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在向我们呈现着那精彩的人生…… 庄子崇尚自由,他说:“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我们且不论东坡那“满肚子装的‘不和时宜’”有哪些,他的诗词在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而且也时刻为着这份自由努力。苏轼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表达他对自由的神往。“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我欲乘风归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寓于物而不居于物”。你可以在这个物体当中,但是你不能依赖于这个物体;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4北冥有鱼训练含答案

4 北冥有鱼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亦若是则已矣( )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亦若是/则已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C.庄子对鹏飞冲天的情景,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目的是给这个寓言故事渲染一种神秘的气氛。 D.本文的核心思想,旨在说明人应当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自如。在庄子看来,即使是腾空高飞的大鹏,也仍然“有所恃”,算不上“逍遥游”。 7.鲲鹏、雾气、尘埃等,事物无大小,在庄子看来,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秋 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