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农学马列论述简答

自考农学马列论述简答

一、 论述题
1、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在当今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2) 现今时代和实践变化像马克思又提出了诸多的新问题,主要有:现代社会主义的变化方向;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方向;经济全球化;世界新技术革命;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世界环境问题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和改进,今后还会在实践中不断的获得发展。
(3) 要在历史条件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一致,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的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
(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作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2、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结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共性只是包含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深刻、更普遍,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忧郁事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和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 矛盾的普遍性哥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建设中共特色社会注意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热泵口中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打过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

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解决的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我们再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并且要注意二者的互相转化,不失时机的转移工作重点。
(3)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其他各种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再集中力量抓住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他社会矛盾,视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4、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展主管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极其现实意义?
(1)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的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利用客官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5、 试述认识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
(1)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

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3) 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的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
(4) 这一概括揭示了辨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反映。
6、 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哥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3)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确保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4) 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 如何让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既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 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无知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

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8、 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载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2)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非是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例如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是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总的平均数中,价格近似地符合价值,这就为人们制定价格政策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可能。
第二, 在历史的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提供是提供一个由多种显示可能性醉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
第三, 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既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例如,我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由于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我们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的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1)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既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便会小时,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不变提高的结果,使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也相应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因此,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

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0、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映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史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
(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11、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生产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你呢个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如以M表示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M=m*v*n。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M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词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既M=m*v*n÷v=m*n。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

价值率就越低。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
12、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1)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既: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
(2)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1)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只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会无利可得,从而否定了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权的所有权,他就不会贷款给只能资本家。所以,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乎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润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即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
(2)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会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
1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1)私人垄断资本注意阶段,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乃至正值、军事等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张,剥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输出,既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无知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垄

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地发展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好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量剧增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资本流向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向经济落后国家输出,发展到当代的多方向输出,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在私人资本主义输出增长的同时,国家资本的输出也在增长,并且日益成为占重要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与过去时代不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
(3)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张起势力范围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估计垄断组织,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早期的国际垄断组织,主要是国际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则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同盟为主。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也即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划分势力范围,形成国际垄断局面。
(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战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已经瓦解,过去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
1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先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诸方面发生很多变化,其原因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来分析:1.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每当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都会促使生产力加速发展。2.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

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微观经济规制和宏观经济管理上,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一些适应生产力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措施。在分配方面,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也进行了某些调整和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3.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张变化所要求的。生产社会化、国力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社会化、股权分散化的现实,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制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范围内健全、充实与完善,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存在和发展服务。
(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他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已将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性的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作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精力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5、试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长期跳跃式增长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任务重,还可能在发展中有失误、走弯路。
(3)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注意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长期的探索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
(4)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导了国

际事务的话语权,建立起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肯定是艰难而曲折的。
(5)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1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知道,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2.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形式到来时,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在革命形势发展速度、变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指出明确的方向。3.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和组织起来,形成一只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同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
(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2.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
17、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前瞻性的展望,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
(2)共

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的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3) 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的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4) 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将直接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的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将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理。
(5) 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6) 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7) 共产主义社会展望,人得到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的本质因素。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成员,必将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8)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旧式分工的消失,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意味着全人类获得真正的彻底解放。
1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积极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才能使旧的社会痕迹逐步消失,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2)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管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

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的极大提高;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来。

18、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1)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失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9、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类的生产、生存VC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 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以来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20、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是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

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使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第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第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项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由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它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第

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4、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6、怎样理解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工作日的价值形成过程?
(1)“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论断的理解关键在于一定点:这一定点就是指工人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
(2)当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仅能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时,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3)当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时,加之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可见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基础。
27、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它与资本周转速度成反比。(2)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要影响:一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28、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经济表现为: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

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9、为什么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垄断?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和资本不断扩大规模和日益集中,这是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得高额利润;规模巨大的企业造成的竞争的困难也会产生垄断;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企业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0、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中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31、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者?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对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支配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金融寡头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的。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可以使金融寡头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或议会,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可以是收买政府高官或国会议员,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也可以是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高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是价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政治生活。




简答题:

1、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准备了阶级基础。
(3) 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建

设的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创立马克思主义。
2、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来源。
(1)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十九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理想,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除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上网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省、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正值立场,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不以超阶级为幌子,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4、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 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 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

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 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5、 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1) 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都坚决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他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级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加以适当的调整。
(3)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6、 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的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孕育、生产、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为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特别是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民族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在各方面素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起着统领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7、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或者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8、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既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既思维能不能认真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9、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意和客观唯心主义。
10、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1)一元论成人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前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意识;后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源是物质。
(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3)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1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么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2、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移运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
13、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1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产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大大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15、简述联系的含义及其联系的客官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个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16、简述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且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几级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心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7、简述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点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和行而向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第二,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外力推动的。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8、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参透或相互包含;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有相互转化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属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20、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万事万物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由它们所包含的矛盾个有其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21、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