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原生态民歌

浅谈原生态民歌

浅谈原生态民歌

【摘要】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这些歌曲带有许多标志性的特点,如语言生动传神,讲究韵律,常用衬词、比兴等传统诗歌手法,长期流传于乡间田野,主要以口头形式传唱于农人、船夫、牧羊汉以及广大的乡村妇女中间,反映的是农业经济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喜怒哀乐,是非好恶,群体心理和民族性格,是小农经济的民风习俗、生活模式、心理定势等的生动的历史写照。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生存;保护;发展;现代化

我国原生态民歌的种类极其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木卡姆,江浙一带的吴歌,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等,演出风格也各不相同,如蒙古族民歌辽阔、宽广、悠扬,声音有“诺古拉”特点,藏族的山歌高亢、嘹亮、清纯,声音有“缜固”唱法特点,维吾尔族的民歌颇具舞蹈节奏,节奏感强,感情热烈欢快,音程有“微分音”的特点,朝鲜族的歌曲多为6/8、3/8的圆舞曲节奏,声音有长颤的特点,陕北民歌旋律跳动大,声音具有原始野性和真假结合的特点,青海、宁夏、甘肃的花儿具蛮荒、缠绵的特点,江南民歌具有婉约美,“江南民歌兼有北方之高亢奔放,南方秀丽明媚的特点”等。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曾经辉煌的原生态民歌逐渐走向衰落甚至失传,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危机。因此,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原生态民歌的存在

1、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等是影响原生态民歌生存的

根本因素

随着劳动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改善,如杠棒已改为吊车,传送带所代替;碾米的石滚、舂米的碓子、笨重的水车等劳动方式逐步为各种机器所代替,使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受到破坏,劳动号子失去了所依存的基础并逐渐减少甚至消失。随着农村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的改善,电话,手机、电脑等进入千家万户,那种爬上山头、用对歌的方式来谈情说爱的情景消失了,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了破坏。在日常生活中自娱自乐的小调逐渐被一些流行歌曲所代替。歌会的仪式越来越不完整,许多原在歌会上才能听到的原生态民歌也濒临失传。加之电吉他、KTV等许多高科技音乐手段与现代社会互相融合,更大地满足了人们接受最新鲜事

物的愿望,同时,也加速了原生态民歌的落寞和失传。原生态民歌歌手群体为改善生活,迫于各种压力,外出打工,随着他们外出人数和其接受现代化程度的增加,原生态民歌的参与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变得越来越少,不少优美动听的原生态民歌也随之灭亡。

2、“学院派”演唱标准也是压制原生态民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学院派强调唱法的专业化、标准化,是现代声乐教育的主流,占据着主流音乐舞台和强大的宣传媒体。原生态民歌唱法,风格迥异,得不到“学院派”专家的认同,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资金支持更是少的可怜,人才培养得不到扶持,他们经济权益也没有得到充分保护。这些造成或变相造成了对原生态民歌的否定,极易挫伤歌手们的积极性,原生态民歌手的创造力也被压制。原生态民歌手为得到社会的支持,或向学院派标准靠拢,或弃歌从他,加剧了原生态民歌唱法后继无人的趋势。

3、原生态民歌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影响其生存

原生态民歌演唱的语言多为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没有固有的伴奏形式,音调悠长,跟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方式很不对称。由于没有乐谱记录,同一首歌你唱与我唱,甚至一个人唱同一首歌,往往不一样,极易形成某一地区原生态民歌的变异或消失,也增加了原生态民歌推广的难度和流传的广度。原生态民歌表述的大多是农业时期的民间习俗、故事和传说,在现代社会环境面前呈“非协调”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了原生态民歌的尴尬境况。

二、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1、原生态民歌存在的现实意义

原生态民歌是特定时间、特定背景、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是百姓的杰作。无论是土的掉渣的歌声,还是炒山药蛋的歌唱,都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寄托和情感的真实体现,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写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如: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对没有自己的文字仅有自己的语言的少数民歌,原生态民歌就是这些民族历史的最好记载。

许多原生态民歌超凡的声音魅力令人心旷神怡、神秘莫测,是目前的民歌教育尤其民歌唱法太过强调气息控制,一样的咬字吐字和装束表情。结果培训出来的声音大多没有个性,听完一个人唱之后就没有再听别人唱下去的欲望。如在民歌声乐的教育中增加或借鉴一些民间声乐(尤其原生态民歌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的元素,以多元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原生态民歌手的某些发生技巧,根据不同个体的声音特点培训一些富有个性的歌手,这不但有利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有利于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和繁荣。当年才旦卓玛师从王品素教授,就很好地学

习了专业的发声方法,同时又保持了原本的嗓音特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的年轻人唱歌的时候容易漏气,借鉴一下原生态唱法的某种技巧,到大江大河大海边放声歌唱,体会一下大自然的魅力,回归艺术的本真,说不定会得到意外的艺术收获。

2、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原生态民歌民歌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保护方式的多样性。原生态民歌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喂保护好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加强保护原生态民歌的立法形式和政府行为,使得原生态民歌再原有状态下顺利传播,可通过立法形式和政府行为对具有传统文化技能的人进行保护,可通过国家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以带徒授业的方式拴住传承人,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民间艺术,可通过设立的专门组织对原生态材料保存下来,并予以分类和编号,形成制度,提供政策参考,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指导下,鼓励民间各种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由此唤起全民的保护意识,共同推进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抢救、保护原生态民歌时,我们更应该培养、发掘新歌手,使原生态民歌能够后继有人。根据原生态民歌的特点,可组织编写原生态民歌系列教材,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引进与原生态民歌相关的内容,增加或加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教育。在高等院校,可开设原生态民歌的教育和表演课程,或组织学员深入民间,以保证传承的“原汁原味”。新疆艺术学院的木卡姆表演艺术班2004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他们为我国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传承做出了成功而有益的探索。

另外,更应加大举办各种形式的原生态民歌展演力度和宣传力度,尤其是现代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等,都是以我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民歌为主要表现内容。如《艺术人生》栏目中对民族人物、题材内容等作专题介绍,并对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西部民歌王阿宝和吴雁泽、戴玉强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原生态民歌热推向了一个小高潮。第八、第十届CCTV青歌赛上原生态民歌手李琼、索朗旺姆分别获得民族唱法金奖,第十二届CCTV青歌赛把原生态民歌单独列为“五种唱法”之一,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赞赏和全国观众的追捧,那种天然质朴的歌声让人们得到了一种久违的美的享受;也让原生态歌手找到了自信,让他们意识到本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平台是敞开的、平等的,同时唤起了各族民间歌手对自己“母文化”传承、创造的激情。当他们回到自己的乡土时,他们有可能成为一种象征,从而激发当地民众对原生态文化的呼唤,将极大地促进原生态的保护、传承。

三、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及其现代化问题

1、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及其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但不能以抛弃历史为代价

我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散落在民间的一个个风格独具的村落、建筑、礼仪、等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原生态民歌的丢失是历史的使然。我们应该结合其生存“土壤”的变化,在保持其“风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向大众靠拢,向原生态民歌注入新活力,才能让原生态民歌的生命生生不息或延缓其衰老。时代在变迁、异族文化在交融,此时的原生态已非彼时的原生态,文化类型发生变化当在情理之中,演唱风格尤然,一味保留彼时原生态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我们可采取学术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相结合的方针来展示原生态民歌。如刀郎的成功就是他在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疯狂畅销,也使得他受到民众的喜爱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2、原生态民歌的发展及其现代化是其内涵、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等变迁的社会现实的需要

方言或民族语言、没有音乐伴奏和没有乐谱记录,内容的“自然”、“封闭”以及没有“包装”,使原生态民歌难以被现代大众传唱。对于原生态民歌歌手来说,可学习多种语言,发展歌曲内涵,去适应现代人的深刻思想内容和感情,去表现现代人社会生活中各个侧面的理想、要求。表现形式也不要仅局限于自己生活的热血红土,可时不时放下手里的活计进城演出或录制节目,通过现代媒体让人们认识原生态民歌歌手、传唱原生态民歌、体味民歌中蕴含的精髓,同时也打破了原生态民歌仅以口头传播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原生态民歌歌手的谋生问题、情感问题及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城市里的音乐人,应以现代人的视觉去收集、演绎原生态民歌,可把传统的原生态民歌表现形式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起来,让现代人在时尚的表现形式、强烈艺术氛围中体验、诠释原生态民歌的心灵回归。尽管这些会破坏原生态民歌的某些“原生态”,但我们认为“至少好过看着它走向消亡”,或许新的民歌形式在不远的将来由此而诞生。结语

历史总让人惦记,传统也无法割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谁对历史了解得更透、更多,谁就更有可能有所成就。保护、发掘原生态民歌中蕴含着的大量精神文化资源,就是在保护自己民族的历史,保护民族的文化生产力,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增强国家发展软实力的现实所需。历史证明:这一选择是极其明智和负责任的,这对于一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共生。如果我们对这点认识不清,那只

能说明我们的生存智慧不足。我们必须以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文化发展模式所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来适应环境改变和促进社会发展。

在农业、工业、信息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将长期共存的形态下,在片面追求西化和现代化所导致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双失衡的境遇下,那些在几千年农耕时代里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农耕文化,就如那些在广袤的丛林中还未被发现的不计其数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一样,其中必然蕴含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基因和作用,必将对人类日后物质、精神生活的发展做出难以估料的贡献。

参考文献

邹本初著:《歌唱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P22

赵季平著:《音乐天地》,陕西音乐出版社,2007年6月, P10

丁艳著:《让歌声在快乐中飞翔》,北京音乐出版社,2008年6月,P28

梁岷东著:《谈谈民歌的发展》,杭州出版社,2008年3月,P4

张婉侠著:《音乐能力的培养》,安徽合肥出版社,2000年5月,P17

刘星著:《音乐创新思维的培养》,重庆音乐出版社,2000年5月,P2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