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教学中的“活”

语文教学中的“活”

语文教学中的“活”
语文教学中的“活”

内容摘要:摘要:本文立足课改实际,提出要以教师的“活教”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摘要:本文立足课改实际,提出要以教师的“活教”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活教;语文课堂;生命力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而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激活语文课堂,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课堂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

因此,语文教学应积极引进“活水”,力求思路创新,教法灵活,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把学生教活。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的水活起来?

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呢”?

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善于营造“活”的课堂气氛

优化课堂教学,要靠教师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变苦学为乐学。

要营造这种气氛,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与学生相互理解和信赖,绝不能有意无意地用讽刺、挖苦、体罚来伤害学生的自尊。

教师要真诚听取学生意见并采纳正确可行的意见,鼓励学生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

只有形成了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用赏识评价来激活学生的潜能

赏识评价是激活学生潜能的重要方法,它强调快乐主动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欲望。”

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从而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即使是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也会受到集体情绪的感染,努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会情不自禁地表现自己。当然,这需要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愉快、宽松的课堂气氛。

当学生高度专心时,当学生发言精彩时,甚至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错误时,教师都要及时肯定与鼓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到错误答案中含有的极小的正确因素。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多得些认同,少些失落感和失败感。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才会不再拘谨,才会踊跃发言,为语文课堂平添几多生机与活力。

三、用诙谐的语言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用优美诙谐的语言来进行,需要用语言去传授知识、传播思想、开解困惑、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幽默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尤为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趣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事物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当人们的情趣思维处在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如果课堂上教师语言诙

谐幽默,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当然,要让课堂用语幽默起来,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开朗的性格、豁达的心境和宽阔的胸怀,其次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

记得有一次笔者在给学生讲析病句修改时,学生听得很茫然。例句:春季的北京是温暖的季节。当时,笔者就对同学们说:“这是个病人,谁能给它诊断,看它得的是什么病,该用什么药。”顿时,教室里活跃起来了,学生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就像是一个个小医生、小护士。笔者顺势提醒他们小病要小治,不能随便就动大手术。然后再告诉他们,修改病句犹如医生给病人看病,一定要准确分析,对症下药,力求药到病除。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要勤于积累,练好功夫。

幽默的语言使原来枯燥的语文课增加了几分生趣。把幽默带进课堂,也就把快乐带进了课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无疑会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课堂上的幽默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否则会适得其反,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给学生留以肤浅之感。

四、用演讲家的激情来感染学生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是体验。课程不仅仅是文本的课程,更是体验的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体。因此,教师必须能够在课堂环境中激活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环境中来,如同主持人既要将丰富却又相对独立的各种节目串成一条线,又要调动场内外观众的情绪。cctv-2的“非常6+1”在观众中颇具影响力,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除了节目设计新颖外,其实另一重要原因是李咏的激情和幽默吸引着观众。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小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李明新 李明新北京小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教育评估院特聘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五四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联委员,曾被授予美国华裔陈香梅校长奖章,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关于培育优质学生群体的实践研究》,致力于语文教育与学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曾于1995年获全国首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二十年来形成其“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出版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活力说》《建构主体性课堂教学》等,其中课改专著《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获首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今年以来多次积极、认真参与对全国各地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受到教育部、中华慈善总会等组织者的称赞。 2007年主要讲学: 2月,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语言发展(新加坡后港学区) 4月,执教《趵突泉》(新生代语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4月,执教《趵突泉》;讲座《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江苏泰兴黄桥)5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6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辽宁建平县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7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培训全国农村地区骨干教师活动) 8月,《课程改革呼唤教学创新》(参与河北邯郸市农村校长、教师培训活动) 8月,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讲座《怎样上好语文课》(参与教育部组织实施

的全国农村教师课改培训工程) 9月,《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贵阳年会) 10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青岛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11月,《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参与广东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2007年主要著述: 1.《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3月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从中间人到中坚力量》(5月发表于《中小学管理》杂志) 3.《没有终点的追求》(9月发表于《人民教育》杂志) 4.《提升价值是有效教学的崭新追求》(10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谓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特级教师李明新对此有明确的回答。他说:“我力求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现两点基本的思想:一个是…实?,一个是…活?。…实?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起良好的语文素养。…活?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人?,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彩飞扬,欲罢不能;学生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在课外学语文其乐融融。”从这个界定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明新的语文教学是求真、求实、求新。求真,就是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循着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求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求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墨守成规,强调在继承中创新。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实”与“活”语文教育思想是在李明新老师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有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而且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与“活”,强调尊重语文的本来面目,坚守语文本真,充分体现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依据。“实”与“活”的语文教学,强调突出语文的性质。正如李明新所说“…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我曾多次深入课堂听李明新老师讲课,也曾多次和他面对面地切磋探讨语文学科的性质。我认为,李明新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和把握是正确的。他深知“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所以,在李明新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贯彻这一基本思想,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李明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学科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还有“教学论”等理论依据。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 “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核心在思想,重点在实施。没有思想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李明新在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思考,主张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比如,他在《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一书中曾写道:兴趣是怎样流失的?主体是怎样丧失的?“儿童”是怎样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谈语文高效课堂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摘要:语文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急需认真思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尤其是与正在进行的高效课堂改革相结合,使学生在提高应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效课堂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高效课堂改革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我有幸参观了高效课堂的示范课,与很多同仁共同探讨高校课堂构建中各种课堂模式的优缺点,由此,深深感到,语文高效课堂改革需要“深思且徐行”。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又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化素养,从而既增长知识和才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层面,阐释语文为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

精神”的重任。 如今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潍坊五中的“合作学习”模式,还是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模式,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五步十环节”模式,都成为众多学校学习的经典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经典模式被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重视教学环节设计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展示,而忽视教师“传道”的深刻性等。就语文学科而言,这种改革无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试能力,但在普及中华经典、让学生深刻体悟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却陷入尴尬境地。 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中国传统文化重神韵和体验。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长期的濡染熏陶,需要一个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融会贯通,深刻体会。所以,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一刀切地用某种模式,而应重视引导和体悟。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预习仅仅停留在字词章法等表层,无法真正领悟传统文化带给自己的精神力量;学生的主体展示侧重形式而忽视精神内质。随着学生竞争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有活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有活力 发表时间:2019-01-09T11:34:22.93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作者:周春淑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周春淑(四川省安岳县永顺镇翻身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四川安岳 642350)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166-01 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美景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家乡的桃林》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这样做,既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开头写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里“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他们的回答我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他们也喜欢上了语文老师,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精讲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的语文情景活动。因此,教师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模拟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A 有效教学 (一)有效备课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1、设计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课堂导入,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各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各异。这就意味着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的加以运用。我上课经常采用谈话式导入、设置情景式导入、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简笔画式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及游戏式导入等。 五六年级的学生,我就更注重他们对句子的掌握,课堂导入我常设置与他们生活情景有关的生活情景导入,让他们在情景中学习表演、语文对话。 2、教学方法多样化,不能一成不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重生活、重实用、重参与、重变化多样以及重

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要求。 语文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要注重多听、多说。所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很重要。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就常侧重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设计相关的活动场景。如在三年级为了让学生们知道全班的学生名字,我设计了一个交朋友的小游戏,看看班上谁是小小外交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情境性,也让孩子们广泛参与了,做到了有效教学的方法设计。 3、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符合实际的三维目标,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在备课时,教师就必须活化、吃通、吃透教材。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应试目标的弊端,那就是空而不准,乱而不细,大而不实,要真正做到静下心来,走进教材和学生,着实提炼,肯下功夫。我认为只要教师吃透了教材,就算在课堂有什么意外情况,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做出创造性的调整,只要做到了教学目标的不偏不离,它就不失为一堂有效的课。 (二)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控是活化课堂教学、焕起课堂生命力保障。 1、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告诉我们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爱上这门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美的语音语调,纯正的口语,是吸引学生的资本,当然还有教师自身的个性,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会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自然而然也就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师追求的四种境界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师追求的四种境界 跟其它各科相比,语文教学更讲求艺术性,而要真正使自己的教学富于艺术,就必须有所追求,有所创造,进而达到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全新境界。我认为,新、实、活、美,当为语文教师追求的四种境界。 一、新新,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第一种境界。所谓新,包括三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树立下面的两个观念: 一、素质教育观;二、现代语文观。素质教育观要求我们面对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不能光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会,还要交给学生方法,让他们会学,并使其知识、能力、意志、品格得到多方锻炼和全面发展,为今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和成为优秀人才创造必备条件。现代语文观要求我们既要注重语文教学和独立性、学科性,又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兼容性、社会性。现代社会要求的语文能力是:1、学会求知;2、学会审美;3、学会运用;4、学会创造;5、学会交际; 6、学会竞争。可以肯定,语文教学如果仍然是单一的学科教育,单纯的知识灌输,单调的课堂讲解,单项的能力训练,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2、教学设计新一位语文教师曾对本校的1200学生作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习相当重要,可真正对语

文感兴趣的只有11%。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语文学习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当教师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已经形成了定式:先,介绍一些与作品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段落,找出疑难问题,接着分析重点句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最后,做做练习。课课如此,天天如此,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毫无新意,也就难怪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算是新的呢?我认为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至少应有下面六个特征: (1)课堂导入的趣味性;(2)问题设置的层次性;(3)教材处理的灵活性;(4)情境创设的真切性;(5)教学手段的先进性;(6)思维训练的实效性。 值得说明的是,新颖的教学设计并非来自教师的灵机一动或突发奇想,而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独到体会。 3、教学手段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并发挥出它直观形象、快捷高效的独特功用。如何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益,已成为各科教师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面对如此挑战,语文教师必须尽快熟悉各种电教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教学功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拓宽语文教学天地,使语文教学更富于艺术性,更受学生欢迎。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语文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学科,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一门心思把力气下在字词章句的教授上。但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学习,又要重视思想内容的学习;我觉得文言文是教材中最能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不能丢失, 语文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很好的传扬。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构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阶段属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其责任不言而喻。然而许多高中学校把“升学”视为教育教学的全部任务,既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功能,也忽视了人的发展需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尤其注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与积极扬弃,要求通过语文教育,能够达到“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课程目标。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自觉有效的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上述课程目标难以实现。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以前的语文教材,明显增加了古代诗文选文比重,在新增设的“梳理探究”部分也更加突出了传统文化内容。这充分表明新课标的制定者和新教材的编写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整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使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积极与世界的现代的文明成果有机融合,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彰显时代风貌的先进青少年文化。 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发表时间:2010-01-21T13:56:49.73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智洁(贵港市港北区县西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导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1.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1.1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全员参与;为保证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中体现出:“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练一练、评一评,帮一帮”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自主和谐与相互协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竞争、合作;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互练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获得成功愉悦中得到发展。 1.2 注重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现实的因素,也是学生成功的内驱力。为此,教师应努力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魅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个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要学生语文课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3 创设表演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了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个个都跃跃欲试,这样一来,学生的练习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 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参与;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模仿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自练法、分析法、助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使学生由“学会”转变成“会学”。 2.在思维碰撞中学习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教学课文《司马光》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司马光在当时的情况下,举起大石头把大水缸砸破,让水从缸里流出来,救出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还能想出其他什么好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学生各抒己见。 低年级小朋友的阅读潜能不可忽视,课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课、被动回答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经验的禁锢,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 3.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均是以抽象的形态存在的,而这些抽象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求发展的个体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循序发展。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是学生的思维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脚踏实地”探究。一次,我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在于更好地促进血身份对语文的理解,从而丰富探究活动的内涵。因此,教学中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信息输出和输入的多项交流,不只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还有同学间的多项交流,同时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控,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收稿日期:2009-10-30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比尾巴》教学思路谈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比尾巴》教学思路谈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比尾巴》教学思路谈作者:寂寞高手文章来源:新语文湖北省归县向承风《比尾巴》是新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把语文课组织“活”。一、贴“尾巴”激趣,初读感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那么,你们在观察小动物时,注意到了没有,小动物的尾巴是一样的吗?(对,它们的尾巴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比尾巴》。指导学生对照拼音读两遍课文,同时学习“尾巴”这两个生字,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的是哪几种动物来比尾巴?出示猴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它有一条什么样的尾巴?(学生分说后,指名连起来说),教师给猴子贴上尾巴,以下五种动物的尾巴,让学生对照图,给动物贴上尾巴,且分别说出这几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二、细读课文,学会生字要求学生自由地小声借助拼音读课文,在文中将方格里的生字用“一”划出,并且把每个生字拼读三遍,觉得自己读准了,就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老师抽查,用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卡,重点检查“把”字,让学生练习用“把”组词说话,讲一讲用什么方式记住这些生字。这一步很重要,在细读中,落实读准字音,突出联系语言环境,辨认字形,教师要善于引导,敢于放手。三、练读课文,体会语气听录音朗读课文,看课文共有几节?哪几节读的语气是一样的?(听完后,指名回答,认识“?”)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①自由练读一、二节,体会疑问句该怎样读。②教师范读一、二节,着重指导疑问句的朗读技巧,读后学生评价老师是否读得好。③同桌对读三、四节,细心体验疑问句的读法,读后学生自评。④分角色一问一答式对读,突出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读后讲一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句子没读懂。⑤师生对读,读后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生共同评议。 ⑥分角色表演对读,要求品读课文,充分感知,用动作表现出来,读后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多种方式练读,读活了课堂,激活了思维,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四、读中游戏,巩固新课把六种动物身子与尾巴的分割图片分别发给12位学生,其他学生朗读课文,当读到“谁的尾巴长”时,拿长尾巴的学生上台,当读到“猴子的尾巴长”,拿猴身子的学生上台,拼合成一个整体,其它几种动物分割整合游戏的做法依此类推,让学生在读中游戏,达到巩固新知、积累语言的目的。五、读后延伸,扩大视野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一是让学生在家中观看《人与自然》栏目,要求学生有意欣赏动物尾巴的特点:二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动物园里去参观,边看边议论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三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动物的录像,要求学生从中发现动物们的尾巴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各种不同的特点。总之,低年级阅读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修订版“大纲”为准绳,弄清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多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激活课堂、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教学奥秘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有效地导入课文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最佳的方式。例如:⑴由复习相关知识导入课文。⑵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复述课文。⑶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⑷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拓宽思路,又能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课堂形式力求活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多种感官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是,大脑不以此种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思维神经未梢上,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人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时,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产生厌倦感,若任其加深,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时也会走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是一味地在黑板上罗列课文材料来让学生复述,而是不断采取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课堂探索有活力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⑴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⑵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⑶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⑷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其它因素。

[艺术手段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艺术手段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语文是最具艺术魅力的课程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应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该如何让语文课闪现艺术之美呢?其实,艺术细胞无处不在,它时时处处存在于教与学之间。在语文教学之中适时融于艺术手段,定会使教学美化,课堂活跃。一、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创新思维在旋律中飞扬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就成了一首歌,一段曲,能说不言之言,能达意外之意,教学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融入音乐的形式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音乐是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心的体验,中国古代的诗、词、曲都是可以歌唱的。至今还有些诗词名篇被谱之以曲,广为传唱。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不仅助于领会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且让学生从而做到不背而诵,终生不忘,没有谱曲的诗词可以作为翻唱版的歌词来唱;第二,像电视诗歌散文那样,教师在范读课文或学生朗诵之时,适当配以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审美情趣;第三,在作文课上,可以结合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深思熟虑,文思泉涌。二、美术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语文和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单说其中的诗与画,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语文课借助美术手段,极易做到水乳交融。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每课都配有挂图,可借助挂图向学生直观的再现课文的意境美、人物美;有的课文可以选用或制作幻灯片,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用幻灯机播放像赵州桥、卢沟桥的中国石拱桥图片,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把课文制成CAI课件,给课文配以动画片,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可利用相关软件创制二维动画短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在课件的播放中学生轻轻松松就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可以给课文画出示意图,使课文分析得更生动形象,学生也可以画一画,装饰课堂笔记本。书法虽然高于语文的书写,可是又源于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江西省吉水中学易华明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文化是指由民间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生活文化和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包括饮食起居、交通医保;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人生礼仪,传统习惯等)、岁时节日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精神民俗,它包括古代民间习俗信仰。简要地说,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涵盖着现代民族风情习惯,比如说,过年要吃饺子,小孩子周岁的时候要抓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习惯性的问一句“吃了吗?”等等。 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中学语文许多课文涉及了民俗文化和事项。如: ⑴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必修五《兰亭集序》) ⑵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必修二《边城》) 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必修三《鸿门宴》)由此可见,民俗描写已经成为文学作品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格榜样,在教学时发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良好

探究式教学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探究式教学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一线教学中 尝试了质疑问难,创设意境,观看影片,情景再现,比较阅读,演讲等方法,收 到了很好的效果。探究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 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成绩,值得尝试。〔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阅读创新兴趣 1 运用探究式教学质疑问难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住学生的心, 教出兴趣,教出味来,还需要教师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质疑问 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我在讲《边城》时,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 翠翠或傩送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翠翠会嫁 给有碾坊的,经济实力很重要;有的说两个人会私奔,毕竟婚姻是两个人的事; 还有的同意小说的结局,翠翠会一直等下去。在各抒己见之后,我给他们分析了 小说的背景,山村封闭环境的自然美孕育了看清物质、注重亲情的人性美,因此,翠翠不会看重碾坊,而会向往纯粹的爱情。又因为封闭落后,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 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 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 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 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 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什么 时候,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 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 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通过这种深 入的探讨,学生明白了小说的主题。 2 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 作为伙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认识自己的言语潜质,得以有个性的发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 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 2.1 创设意境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围绕课文的话题,营造一个真实具体可感的意境,能引起大家情感的归依、向往、沉思;使学生沉静到文本里去,涵泳回味,思考探读。譬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利用课件出示挥手作别云彩图,河 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 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片,并配有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切实感受意境美,从而能 更好的理解诗人的情感。 2.2 观看影片。在讲完《鸿门宴》后,组织学生看《楚汉传奇》中相关部分,学生兴致很高,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样,《荆轲刺秦王》、《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雷雨》等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辅助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起 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 情景再现法。如果说以上两种方法是学生被动的接受,那么这就是主动地创造。在讲完《荆轲刺秦王》后,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话剧,再现当时的场景,秦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八年级课堂教学阐释 刘自学 关键词:活动激情收获 有不少语文教师反映,学生上课打不起精神,不积极举手发言,更不要说有什么激情;课后感觉没什么大的收获——总之觉得上语文课的意义不是很大。然而,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感觉却与之截然相反。 到八年级,我针对学生语文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语文课堂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现代文教学,首先,每堂课开始进行5-10分钟的练字(针对学生书写凌乱),目的是:写工整,求速度,求美观,循序渐进。让学生对写字有意识地注意,纠正无意识信手乱画。其次是10分钟的设疑,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此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是什么,二是朗读精美段落或其他段落(自选或师选)。然后是20分钟的具体设疑、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最后是教师5-10分钟的总结补充。当然了,各个时间段不是死的,可根据情况灵活机动。这样的课堂结构设置的最大优点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觉、自主地活动起来,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教师是总指挥、总调度,学生在“浴血奋战”,使出全力消灭学习中的敌人,攻破一个个堡垒。有人可能会问:你说得是不是太好听了?若学生不上你的钩怎么办?告诉大家,每一个钩上都有一个

相同的锈耳,那就是分数。人们常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错,我正是抓住了学生对分数的观注,通过它来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的。不过,我所实施的不是那种学生讨厌的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而是学生喜欢的,震撼其心灵的时时考,处处考。——那就是课堂发言计分制。 美国哈佛大学学生成绩认定分两部分,期末考试占50%,平时课堂上的发言占50%。它不只是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我们现在的评价只是注重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即结果,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即过程,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一锤定音的背后一定会潜伏各种危机。电视连续据《世纪之约》有两个代码给了我深刻的启示,那就是QA、QC。QC是质量认证体系、质量管理,这个大多数人了解,而QA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就连新版《现代汉语辞典》中也没有它的解释,QA是过程认证体系。外国公司质检人员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地重视,而中国人只管结果是怎样的。但我们知道,只看“结果”是不行的,因为有时候这种“结果”里面蕴藏着非常大的隐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许多的豆腐碴工程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所以外国的质检代表才要求那样严格,而许多的中国工人,甚至是高级工人是那样地不理解。只有雷默(《世纪之约》的主人公),这个思想前围,富有开拓精神、能虚心学、善于

激情———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

激情———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 发表时间:2013-07-12T14:33:16.73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8月上供稿作者:田君[导读]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田君 〔摘要〕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生活需要激情,语文教学尤其需要激情。它要求语文教师充满激情于生活,焕发激情于文本,渲染激情于语言,点燃激情于互动。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了激情,才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放飞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关键词〕激情语文教学 最近听了几位老师的讲课,尽管这些老师课前都作了认真充分的准备,课上都作了中规中矩的讲述,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秩序井井有条,学生也能安静听讲,积极配合,整个课堂似乎找不出教师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或表达上有什么不妥,但课后仔细想想,总是觉得缺少点儿什么东西,使得课堂显得平平淡淡,一板一眼,单调沉闷,活泼不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课堂缺乏激情。 为什么要强调激情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呢?那是因为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生活需要激情,语文教学尤其需要激情,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能在学生的心灵之上建立教学的丰碑,“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教师因激情而生辉,课堂因激情而精彩,学生因激情而感动。正如名师窦桂梅所说:“我是属于讲台的,站在讲台上,我便感到自己激情飞扬”,她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那股源源不断的激情,以及骨子里透出来的精神气质,让人感到一种无穷的力量。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用情感来拨动学生的心弦,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激情源自何处,怎样才能使语文课激情飞扬呢?笔者通过观摩名师上课,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谈几点认识和感受。 1 激情源自于生活的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一句名言:教育即生活。对教育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应该是激情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有了这种对教育与生活的热爱,就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有了这种对教育与生活的热爱,就会对教学充满激情,并能用自己的激情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每一个例子,每一个身体语言都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召唤、一份期待;教师的每一个微笑,一句幽默,一声问候,一点抚慰,都会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温暖、一份鼓励;教师的每一项活动,一次交流,一个细节安排,都会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快乐、一份信任,进而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感知生活,用眼睛、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真正让激情的歌声响彻苍穹。看看我们身边那些熟悉的名师、名家等,哪一个不是热爱教育与生活的人,不是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在这方面,于漪、窦桂梅、魏书生等著名教师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相反,一个缺乏上进心,消极颓废的教师又怎么会有教学的激情呢?所以,教学的激情,是必须在生活的海洋中滋养和感悟的。唯有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才有对教学的激情与追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2 激情焕发于文本的细读 语文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功能,而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小学语文教材共有文章数百篇,其中不乏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等。这些文章文风不同,格调各异,有豪放激昂如毛泽东的《长征》的,有清丽婉约如朱自清的《匆匆》的,有朴实清新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的,哪一篇不是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呢?“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在讲课时,应通过细读文本,走进文本,满怀激情地挖掘这些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来培养学生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操。我们有的老师讲课为什么看似理念先进,设计完整,而听起来却索然无味,缺乏激情,关键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没有真正地走进文本。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呢,一位名师说得好:“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 走进文本需要的是细读文本。惟有细读,文字表面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才能在思维的逐步深入中得以显扬,激情语文教学的各个要素才能一点点被发掘出来,从而点燃激情,走进文本与作者的内心,打造激情与理性交相辉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3 激情点燃于师生的互动 语文本身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和做任何事情一样,学习语文非有激情不可。我们说激情是什么?激情是“金蛇狂舞”,激情是“雨打芭蕉”,激情是“惊涛拍岸”,激情是“月黑风高”,激情是课堂上生命的律动,是师生间心曲的交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亲近自己的老师,教师的讲解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与自己达到共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情感因素对于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情绪高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反之则很低下。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给学生一个“交流互动的课堂”。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我们要用激情去导入新课,渲染课堂气氛,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激情去范读课文或领读课文,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真正的共鸣;用激情与学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实现激情的沟通。这样使得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着激情:老师充满激情教,学生充满激情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语文能力也会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特别善于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点燃学生的激情,例如,她在执教《晏子使楚》时,这样评价学生:“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楚王的可爱。”“我看到你们脸上的这种灿烂的笑了!”“我亲爱的孩子们呀!你们咋就这么会说呢”“你咋就这么会想呢”…… 课堂中她时而拍拍学生的身体激昂的朗诵,时而摸摸学生的脸颊温柔的叙说,时而拉着学生的双手深情的注视……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行为,让学生无距离地与老师对话。正__ 是在窦老师“激情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的激情在课堂点燃,学生的思想在课堂张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 4 激情洋溢于语言的渲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