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秦艽汤配合穴位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大秦艽汤配合穴位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大秦艽汤配合穴位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48例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03T13:45:31.97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文建忠 [导读] 目的: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宁乡市中医医院宁乡市 410600 【摘要】目的: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间收入的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作为治疗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分析针灸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96.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4(77.42%),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分期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面瘫症状,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面瘫;临床治疗价值;中医疗法 面瘫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中枢性运动障碍。患者在发病时,往往会出现面部肌群功能失调,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麻痹状况[1]。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会表现为面部神经炎,随即可能出现口眼歪斜无法正常说话的情况[2]。相关研究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关系,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的可能,而患者在发病后,其生活质量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应当采用相应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积极干预,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探究,探究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获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间收入的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1例患者。对照组中患者性别资料为男14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23-6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1.6±8.6)岁;实验组中患者性别资料为男15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24-61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2.9±7.2)岁。所有患者入院时经临床诊断经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并且所有患者不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个体化细微差异,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P> 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用药方式和用药量按照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实验组患者则采用针灸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控制。 急性期针灸:对于患者患侧的牵正穴、地仓穴、下关穴和太阳穴等穴位进行选择,取患者双侧合谷穴。进针方式采用指切式,在进针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状况,控制进针力度。 稳定期针灸:选穴与急性期相同,并且在针灸时配合艾灸对患者太阳穴、阳白穴、四白穴进行深刺,用平补平泻法进行留置,留针时间为30min。 恢复期:局部选穴与急性期相同,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太阳穴针灸时应当以温针灸为主,加选百会、印堂、足三里、合谷进行针灸,留针时间35min。 如果在进针时阻力较大,不可盲目进针,需要退出后缓慢送针,力度逐渐增强。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时,应当每隔1d针灸1次,每疗程10次。在患者治疗期间,应当禁止患者吸烟饮酒。 1.3 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口眼歪斜完全改善,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能够进行正常言语沟通。有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患者依旧存在一定的面部功能障碍,但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无效: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结果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在进行结果统计时,治疗总有效率的数据采用(%)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结果分析后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30(96.7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4(77.42%),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对比 3讨论 面瘫患者往往会存在口眼歪斜的情况,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进食和说话。而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患者主要是由于经络空虚所导致的风邪入体,而风邪在人体循环中对患者的经络造成损害,导致患者面部肌肉收缩发声障碍患者面部气血不通,最终影响患者的面部表征[3]。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转贴】 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传统针灸亦是如此)。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应金针渡世君要求,谈一下恩师杨维杰先生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仅供参考—— 原则: 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 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 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 一、主穴: 侧三里、侧下三里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 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 二、配穴:

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 三、针法: 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 2、刺血针法: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刺血部位: (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 (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每周刺血2次。 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而失圆活,此乃临床大忌。 侧三里:外膝眼下三寸,外开1.5寸,腓骨前缘. 侧下三里:侧三里直下2寸,腓骨前缘. 上二穴皆在胆经上. 来源于:针灸中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5351113.html,/%D2%BB%D1%F4%D7%D3/blog/item/d801b33d5d6dc90bbba167e7.html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 面瘫通常是指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引起该侧面肌瘫痪。本病中医古代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歪嘴风”。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一取穴:合谷、下关、地仓、太阳、阳间、颊车、颧髎、外关。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每次选4个穴,每个穴位注射0.5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二取穴:患侧瞳子髎、地仓、颊车、下关及对侧合谷穴。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 (5ml)1支。操作规程:一次性5m1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1ml。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瞳子髎、地仓、颊车取斜刺法,下关、合谷直刺。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三取穴: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穴轮流。用药:复方牵正注射液(当归、全虫、白附子、僵蚕、蜈蚣)。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

1支。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每日1次,每次3穴,每穴位注射0.6ml。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四取穴:臼间穴(位于口腔内上下大臼齿间的后壁黏膜处)。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并据症加用:患侧乳突后自发性疼痛或压痛者发作期加入山茛菪碱注射液10mg,静止期加入加兰他敏注射液1~2mg;面肌抽搐连动者加入辅酶A100U。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针尖与耳垂平行,于“臼间”穴处刺入,深约1寸,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之后用乙醇棉球压迫,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继续第2疗程,隔日1次。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五取穴:穴位第一组阳白、攒竹、印堂、四白、太阳;第二组四白、迎香、颧髎;第三组地仓、颊车、大迎、承浆、人中。用药:地塞米松注射液1ml+维生素B12注射液1OOμg。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顽固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笔者认为对于顽固性面瘫不可忽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对针法的调整运用。因为面瘫初起,发病突然,患者面部形象受到影响,加之对本病没有认识,顿感难堪、茫然,后因失治、误治而发展成顽固性面瘫,遂感烦闷,甚或抑郁,自尊心受损,以致自暴自弃,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重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满意疗效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心理疏导配合隔日巨刺法。首先遵循一切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心理调整为原则。每位患者初诊,必定热情接待,与之交流,仔细询问病史及诊治经过,并告知本病的大概病因、病程、治疗及预后等,经辨证分析后,拟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放弃以前的所有治疗,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新的治疗方案。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治疗时播放一些既轻松,又悦耳的音乐,定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遗留额纹消失,不能蹙眉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沿攒竹-阳白-头维-太阳行叩刺,轻叩至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双日在健侧行阳白平行3针刺,即阳白1针,距其上下0.5寸处各1针,呈吊针,可似滞针状,沿额纹走向针刺;辨证配百会,远端取合谷、足三里。使局部气血通畅,并可刺激兴奋处于失功能状态的神经末梢,加速神经末梢的血液循环,尽快使其恢复功能,额纹复见。 对于遗留面部板滞、口角歪斜,不能做耸鼻、鼓腮、露齿等面肌运动及口颊部嵌饭者,在心理疏导同时,单日在患侧面部热敷及轻按摩后,采用梅花针沿人中沟-鼻唇沟-颧髎-下关-地仓-颊车-颏唇沟叩刺,并可拔3、4个小罐;双日在健侧取水沟、迎香、夹承浆、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行针刺,必要时可上电针,采用疏密波适当配百会、足三里、合谷、内庭以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须强调一定要“气至病所”,才能达到满意疗效,正如《灵枢》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因此,操作时应注意守神,心不二用,聚精会神,并嘱患者常嚼口香糖,达到遗留诸症消除,面肌运动恢复正常的目的。 对于遗留露睛,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者,在心理疏导的同时,单日在患侧采用梅花针叩刺上下眼睑各10~20次,上眼睑重叩,下眼睑轻叩;双日在健侧取睛明穴,针刺时轻轻把眼球推向外侧固定,然后沿眶壁缓慢刺人,不提插捻转,出针后须压迫3~5分钟,以防眶周血管出血。同时辨证配百会、足三里、申脉、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辨证论治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常发生于一侧。本病临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属中医“口眼喎斜”、“吊线风”、“口僻”范畴。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根据病程和病证的不同,笔者对本病进行分期分型、针药结合论治以疏通面颊部经气。治疗一般分4期,即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现介绍如下。 1 辨证选穴,分期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营卫失调,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入太阳、少阳、阳明经脉与经筋,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岁露》云:“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又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

缓不胜收,故僻。”辨证选穴以局部取穴、临近取穴、循经远端取穴。针刺手法用平补平泻法,或虚补实泻。根据病情采用浅刺、横刺、透穴刺或斜刺、直刺。治疗原则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 1.1 急性期 发病后1~7 d为急性期。此期症状有加重趋势,病情不稳定。因正气亏虚,外受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手、足阳明、少阳经脉,邪气亢盛,阻于经脉,导致面部气血瘀滞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阴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治法以温经通络、祛邪牵正为主,针刺手法宜浅刺、轻刺激(手法过重有伤正之弊),发病3~5 d内最好不在面部直接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与少阳经穴为主,而以远部取穴、邻近取穴为辅。如取太阳、下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迎香、风池、阳白、攒竹、足三里等。局部穴可取健侧,如合谷取健侧或双侧,余穴取患侧。辨证取穴:风寒阻络者,面部有拘紧感,患侧耳后发凉或伴疼痛,畏风畏寒,得暖则舒,宜针泻合谷;风热外袭者,伴见面赤、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宜针泻合谷、曲池;肝胆火逆者,伴有患侧耳后痛、侧头痛、口苦、急躁易怒等,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针泻太冲、丘墟;阳明热盛者,面部觉热,或先有轻度疼痛,或见耳下腮部疼痛、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洪数,宜针泻合谷、内庭。 1.2 平稳期 发病后7~20 d为平稳期。此期症状逐渐稳定,为针刺治疗的最佳时机,以疏通面颊部经气为主。取穴以头面部阳明、少阳经局部穴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怪三针精神病中风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怪三针精神病中风 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针法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原则: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2、远端取穴主治,局部少针,引导气机。 3、动气针法,形神双调。 4、刺络放血,活血利水消肿。一、主穴:侧三里、侧下三里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取双侧,针尖朝上,深针2寸半——3寸,大补阳明气血。久留针45分钟。 以上二组穴位可交替使用。二、配穴: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三、针法: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2、刺血针法:

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 刺血部位:(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 每周刺血2次。临床应用,当灵活化裁,参用其它方法,绝不可执一方。侧三里:足三里外开1.5寸,腓骨前缘.下 三里:侧三里直下2寸,腓骨前缘.上二穴皆在胆经上.香山后记:奇怪!!!为什么在胆经上,面瘫应该主要是胃经大肠经才是,看了一下胆经的循线图,真的,胆经走面部,从眼外的目外眦开始,一路向下至耳垂前,再向上到头维,循我们熟知的路线;一路直下至大迎处,再向上到颧恼处再斜向下到颊车,然后直下。我的个妈,真的运行在脸部牵动肌肉的要害部位。

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1-09T10:56:36.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作者:刘琼 [导读]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刘琼(长沙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41000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147-02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系常见病。祖国医学称 “口眼歪斜”,西医称“周围性面神经炎”,其发病与受凉、等因素有关[1]。从中医辨证的角度看,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我院 采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 其中男38 例, 女22 例。年龄 16~ 62 岁。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 初起有耳后或乳突区疼痛, 继而出现面颊部表情肌瘫痪。(2) 病侧口角歪向健侧, 额纹消失,眼裂扩大, 眼睑不能闭合;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不能作蹙眉、蹙额、闭目、漏齿等动作, 鼓腮漏气。(3)可伴有多泪, 舌前 2/ 3 部味觉障碍。(4) 排除中枢性面瘫。 1. 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均按中医辨证施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以牵正散加减;配合“三通四联”综合疗法治疗为主,取穴以患侧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针灸并用。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足三里、关元等穴采用补法,面部采用斜刺,躯干四肢采用直刺。处方如下: 四白、丝竹空、鱼腰、地仓、承浆、颊车、承泣、风池、阳白、迎香、人中、合谷, 关元、气海等上穴予以平补平泻手法, 每日一次;结合温针,隔姜灸以温通经络、祛风散寒。面部穴位采用隔姜灸法,躯干部位穴位采用温针治疗 1.3 护理方法 (1) 一般护理: 所有患者予以面瘫护理常规,告其注意面部保暖、避受风寒、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进食营养和易吸收食物,忌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眼睛闭合不全者,注意避免强光照射,并予珍珠明目液点眼。 ( 2) 心理护理干预: ①入院后员应仔细问询患者病史,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解答其关于疾病诊疗的疑惑,选择合适的语言向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②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分析,观察并记录其情绪变化,针对患者紧张、恐惧、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予以相应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放松训练的方法,释放焦虑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健康心态,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③出院后。健康教育的工作对病人的病情恢复及防治复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此病好发于冬春两季,因这两季的气候较冷且变化无常,病人容易着凉以至生病故要嘱咐病人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护面部注意保暖,用热水洗脸及刷,牙耳后部及病侧面部行温热敷早晚各一次。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及心理变化,积极疏导患者心理,严重者可建议配合心理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病诊断标准 [2] 。痊愈: 双侧额皱纹、鼻唇沟恢复对称, 闭眼正常, 鼓腮时口角不漏气, 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 说话时口角不歪斜, 面部表情正常。好转: 双侧额皱纹、鼻唇沟基本对称, 闭眼欠实, 鼓腮时口角不漏气, 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 说话时口角略有歪斜。无效: 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方法统计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出现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 以 P<0. 01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疗效痊愈42例,好转18例,无效 0 例。 2. 2 不良情绪统计治疗过程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之后患者的不良情绪出现率比干预之前明显降低。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统计见表 1。 表 1 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统计 [ 例( % ) ] 3、讨论 面瘫即周围面神经麻痹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研究发现,与病毒感染或局部营养精神的血管受风寒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 20~40 岁多见,起病急,患者常于第 2 天起床时发现一侧面部麻木,继而出现耳后疼痛或“歪嘴”等症状。突然的容颜改变使患者感到惊恐,难以接受现实;病情的发展使患者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加上一些外界因素的作用,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良情绪可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免疫系统, 导致面瘫病情加剧, 并延缓受损神经的恢复。 《内经》云 “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本文临床观察也发现,由于面瘫起病急骤,患者发病后,多因视物、咀嚼困难,面部表情畸形等问题出现恐慌、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导致面瘫病情加剧,影响到受损神经的恢复。故我们对于面瘫患者临床上除积极有效的基础治疗外,对面瘫患者存在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有对性地加以心理疏导,进行疾病健康教育,使患者接受已病的事实,并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配合尽早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疗效[3]。 参考文献 [1]黄冬娥,吴强,陈传红.吴炳煌教授针刺治疗面瘫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J].2008,28(3):225-227. [2]程永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13-1714. [3] 孙毅.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及心理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 2013,7(3):32

面瘫的针灸穴位是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面瘫的针灸穴位是哪些 导语:面瘫是一种比较容易在中老年人身上发生的身体病症。发生面瘫的情况后,病人的面部是不能正常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面部神经被疾病影响导致的 面瘫是一种比较容易在中老年人身上发生的身体病症。发生面瘫的情况后,病人的面部是不能正常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面部神经被疾病影响导致的。西医治疗主要是靠药物,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医治疗面瘫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来进行。那么面瘫的穴位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面瘫的穴位。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推拿印堂穴可穴位起到醒神、消灭头痛、通血络等效用。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平常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方,前额两侧,外眼角延伸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阳经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惫、牙痛等疾病。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以为常用此法可保留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候一连用脑后,太阳穴每每会呈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触,这便是大脑疲惫的旌旗灯号。这时施以推拿结果会特别阳经明显。推拿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可以或许排除疲惫、奋发物质、止痛醒脑,而阳经且能连续保留注意力的集结。 四白穴:位于人美观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穴位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持鄙人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处所便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地仓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穴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印堂穴 阳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 四白穴 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 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 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 承浆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颧髎穴 10翳风穴

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11合谷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 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 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 合谷穴。 1、参芪乌鸡汤 备党参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丝鸡四分之一只撤除 皮脂,生姜2片,煲汤饮食。本汤可以补虚扶正、祛痰纠中医彩信偏,适宜规复期气血较弱的患者利用。 2、防风粥 防风10—15克,葱白口茎,粳米30—60克,前两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参加药汁,煮成稀粥,温服。本方功 可祛风解表散寒,实用于风寒袭络引起的面瘫,肌体肌肉辛酸等。 3、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6克,生姜3克,红糖15克,以滚水浸泡5—10分钟。本方具有流风散寒,常浸解表的效用。实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诸症。 4、川芎白芷水炖鱼头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鱼头500克,葱、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晚食鱼喝汤。本方功 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实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5、大枣粥 大枣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煮至熟烂成粥,本方功效 补气养血,实用于气病弱之口眼歪斜,气短乏力者。

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

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8-02-04T14:07:17.7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4期作者:唐芳 [导读] 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湖南省邵阳市中医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75%,较比对照组患者的76.67%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同时开展综合护理其效果显著,患者接受治疗的配合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提高,护理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 周围性面瘫属于常见多发病,是由于患者受到环境、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面部神经炎症的一种表现,主要为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动作等无法完成。综合治疗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的针灸、药物等进行治疗,治疗期间护理工作的开展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中医综合治疗的护理价值,特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筛选2014年——2016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患者6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年龄22岁到79岁,平均年龄(59.11±4.51)岁;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 对照组30例,年龄24岁到78岁,平均年龄(58.92±4.95)岁;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 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全面的检查以及中医综合治疗,针灸治疗:选取下关、翳风、足三里等穴位,用1.5 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采用艾条灸,实施温灸治疗。每次选穴3 个,每次治疗时间为半小时,每周治疗6 次,连续治疗4 周。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健康教育。(1)心理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遭受病痛的折磨,心情难免有些烦闷,要加强心理疏导经常和患者多些交流,缓解患者的病痛。此外还可以为患者讲解以往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决心,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2)治疗护理:患者治疗前对治疗的过程、方式、感受等进行相应的讲解,使患者可以加强对治疗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的持续性。针灸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全面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避免患者出现晕针等情况,拔针后注意检查,防止银针遗漏。用艾灸盒灼情装艾条熏患侧,以祛风散寒、扶正祛邪、温经通络,每次30 分钟。面部闪罐治疗过程中,协助医师进行患侧的治疗,闪罐具有调整阴阳和疏通经络的作用,但是部分患者有恐惧心理,所以积极安抚患者,告知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配合的重点,闪至皮肤出现潮红为度,每次10-15分钟左右。(3)健康教育:治疗期间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护理,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说明疾病的治疗重点,告知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强调积极参与治疗和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满意度评价采用阶梯法,满意、一般,不满意。 1.4判定标准[2] 患者治疗效果评价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大于95%,经H-B检查结果为I 级,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为70-95%,经H-B检查结果为II 级,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为35%-69%,经H-B检查结果为Ⅲ级,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经治疗后减少低于34%,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后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实施分析,优良率数据采用(%)体现,运用x2检验;而计量数据采用(`x±S)体现,运用t 检验;如P值<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8%,较比对照组患者的80%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

6思路与方法6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 许荣正王美萍 1浙江省台州医院针灸科"浙江省临海市西门街*’2号",*32224 7关键词8周围性面瘫9辨证选穴9辨病分期治疗 从科学的层面来看"针灸及早地介入治疗"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面神经在面部分布浅表"发病后面神经水肿且脆性增高"急性期患侧面部深刺激;强刺激均不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反而会造成面神经的断裂:只有科学规范针灸治疗"采取少刺;浅刺;轻刺;远道刺;耳后三针刺等法"在辨证辨病"定性定位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误治;失治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有资料表明"如果病程在*个月以上才实施针刺治疗"患者在,<+个月内面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的比例很少: *病因病机与辨证选穴 从中医临床学来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风寒;风热;风痰或痰血阻滞面部经络所致"急性期偏实"中;后期大多虚实夹杂: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急性期的扶正祛邪实属上工之法"故配足三里;三阴交以振奋阳明;太阴之经气"对疾病的愈后转归极为有利:1*4风寒型!穴选风池;足三里;合谷;太冲;列缺91=4风热型!加刺曲池"咽痛加鱼际"风热上扰少阳经致耳后疼痛加耳后三针1翳风;完骨;风池491,4风痰型!穴选风池;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列缺;中脘91>4气血亏虚型!穴选百会;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关元"此型宜作温针灸:中医认为"针之不及"灸之所宜"经脉陷下者"宜灸法:急性期面部穴位可用细短毫针浅刺;少针;轻刺"不作捻转提插手法"恢复期宜透刺"后遗症期宜深刺: =辨病分期治疗 中医针灸的辨证治疗能增强疗效"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因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嗜神经感冒病毒;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而发"从中医经络学说来看"与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关系尤为密切:从现代医学定性定位的角度可分为!单纯型面瘫;贝尔面瘫;亨特面瘫:由于每型的愈后转归都不一样"故在分期治疗上就不能一概而论"应作科学客观的划分"根据各型的临床特点作出操作流程与质量控制标准"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单纯型面瘫 单纯型面瘫"其面神经的损伤平面较低"主要是茎乳孔出口以下的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主要为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此型面瘫在发病后即作针灸治疗"多数患者可在*2<*’次达到完全治愈:民间的诸多疗法如中药贴敷法;挑刺放血法;火针法也只能是对此型有效:从治疗质控时间应定在=2天内:此型发病,天< *周为急性期"发病后*<,周为恢复期"绝少有后遗症期:从针灸操作流程来看"发病,天内面部穴位宜浅刺;少刺;轻刺"耳后翳风禁刺",天后加强耳后三针刺1翳风;完骨;风池4:中医认为"风邪所中"先侵入皮毛;浮络"故浅刺法更符合医理"邪在皮毛;浮络"深刺则伤良肉"引邪入里"反而会加重病情并发后遗症: =?=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其损伤平面较深"主要是茎乳孔的入口与出口间的骨管内的面神经受损:临床症状除了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外"影响鼓索神经分支"可出现舌前*@,味觉障碍"影响到蹬骨肌神经"可出现听觉过敏或耳后疼痛等症状:临床治疗得法可在针刺=2<,2次内"=个月间获得治愈:此型针灸临床治疗方法内容较丰富"而民间疗法及现代神经内科疗法对此型乏效:质控时间应控制在,2<>’天之内:发病,天内即到针灸科治疗的"应根据急性水肿期的特性"患者面部宜浅刺;少刺;轻刺"配合远道刺:此时选用耳后三针1翳风;完骨;风池4尤为重要"因贝尔面瘫病损平面在茎乳孔及面神经管内"病损平面较深"针刺翳风;完骨可直达病所:若感受风寒者可用温针灸法"若耳后疼痛者"耳后电针法更佳:*周<*个月内属恢复期"此期治疗得法均可获得痊愈:*<=个月属后遗症期"此期患者大多是虚实夹杂"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各种疗法无效情况下求助于针灸治疗的"以患侧眼裂增大"口角严重歪邪"面部表情肌板滞僵硬为临床特征:若中医辨证为气 6 2 + , 6中医杂志=223年第>(卷第>期A/$%B C D/E F%C G H I H/B C D J K H B L M L NL G H.H B L"=223"O/D->("P/->万方数据 通讯作者!许荣正"#$%&’()*+,-./0"12’3+4’*55’5+

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217例疗效观察

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21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217例面神经炎患者,对其分期辨证针刺治疗的同时,辅以TDP、超短波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217例患者痊愈率为84%,总有效率为96%。结论分期辨证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有利于及时明确治疗思路,提高痊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周围性面瘫;分期辨证施治;针刺;疗效观察 周围性面瘫系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口僻”,俗称“吊线风”。《灵枢·经脉》说:“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唇胗。”《圣济总录》云:“足阳明、手太阳二经俱受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僻。”中医认为本病多有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西医认为本病诱发因素多为感受风寒,感染病毒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引起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及面神经受压而产生面神经麻痹,进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特征。 该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故应根据面瘫病损的阶段和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分期治疗措施。为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面部功能早日康复,本研究通过辨证分期,对患者进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217例面神经炎患者,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4岁;其中,男性139例,女性78例。 1.2 诊断标准 患病前常有感冒、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紧皱不适等前驱症状。临床检查多见患侧额纹、鼻沟变浅或消失,眼裂扩大、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无耳聋、耳鸣。排除外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1]。 1.3 临床分期 1.3.1 急性期 发病10 d以内。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

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面瘫

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面瘫 发表时间:2019-07-01T11:12:40.1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8期作者:李兴富 [导读] 探讨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李兴富 (彭州市中医医院;四川彭州611930) 【摘要】目的:探讨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3年我院收治的8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组后给予不同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口角歪斜、眼睑闭合等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透针法结合弹拨手法治疗面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透针法;弹拨手法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又被称为歪嘴巴、歪歪嘴等。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瘫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瘫分类: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80例面瘫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36~75岁,CT排除中枢性面瘫;患者均有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体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位40例,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CT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选取面瘫常用穴位给予普通针刺方法治疗,连续治疗15次为一个周期。观察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采取地仓透颊车、四百透睛明、阳百透鱼腰,两周后加以弹拨手法治疗。 1.3疗效判定: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判定。临床治愈:口角歪斜消除,能抬眉、闭眼、鼓嘴。好转:口角歪斜不同程度减轻,咀嚼功能恢复,抬眉、闭眼、鼓嘴不同程度好转。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87.5﹪意义p<0.05,见表1。 3总结 许多面瘫患者起效慢或者不完全恢复甚至治疗无明显效果,这在临床上也是一个难题,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系统的治疗面瘫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因此初期应用药物也很关键,西药常给予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龙(用药1-2周)、维生素B族,地巴唑等消炎、减轻水肿、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对症治疗。中药初期给予牵正散化裁达到祛风解痉的作用促进面瘫的早日康复。 本文透刺针法可一针贯二经通数穴,既可以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又可以减少患者的多针之苦;所谓弹拨法是用拇指深按于治疗部位,做如弹拨琴弦样的往返拨动,而在治疗面瘫时则逆方向弹拨,这在面瘫的治疗中主要取其解痉功效,因此在面瘫发病2周后在透针法操

浅谈艾灸及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浅谈艾灸及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11-29T15:18:13.4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廖莎 [导读]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周围性面神经炎。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目的:浅析艾灸疗法与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措施,以期更好指导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及艾灸治疗;方法:以艾灸、中医护理治疗面瘫患者40例。结果:针刺基础上艾灸在周围性面瘫的应用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于面瘫患者表情肌功能的恢复。结论:周围性面瘫艾灸配合中医护理指导,疗效确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艾灸;中医护理;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由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神经疾病,从而引起其支配的面肌运动和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患侧不能邹眉、闭目鼓腮等。目前临床上可根据神经损伤部位的不同将PFP分为三类:鼓索以下部位受损为单纯性面神经炎,面神经管中鼓索和镫骨肌神经神经受损为贝尔氏面瘫,膝状神经节及浅岩大神经受损为亨特氏面瘫,其中临床以贝尔氏面瘫最常见【1】。据统计显示,我国周围性面瘫年发病率为26-34/10万,患病率为258/10万【2】。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面瘫的患病率也逐步上升,因此如何提高PFP的疗效也成为了临床的一个热点问题。自古以来,中医艾灸疗法对PFP治疗方法多样,而作为一名护理人员,笔者探索将护理特色与艾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15年6月~2016年4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1岁。诊断标准【1】:根据2010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擁的诊断标准制定如下:①急性起病;②患侧口角歪斜、流诞、讲话漏风、吹口哨或发笑时尤为明显;③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患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吹曰哨等动作;④闭目时出现Bell现象;⑤鼓腮和吹口哨漏气;⑥颊肌雍疾时可使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侧之间;注:至少需要具备以上表现中的3项,但必须具备其中①-③项。 1.2 材料 药艾条:苏州东方艾绒厂生产;药品:甲钴胺片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口服甲钴胺营养神经 观察组:常规针刺配合艾灸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使用面神经House-Brckmann量表评价治疗前后面部功能变化情况。 痊愈:符合H-B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表情肌运动时左右两侧对称。 显效:符合H-BII级标准,症状和体征完全基本消失,外观静态时左右对称,仅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鼓腮、皱眉患侧较差。 有效:符合H-BIV级标准,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无效:符合H-BV级标准,症状体征无改变。 1.5 疗效评定 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定。 1.6 观察时间 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和量表评估。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House-Brckmann量表分级比较,经过卡方检验,P=0.013,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基础上艾灸在周围性面瘫的应用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于面瘫患者表情肌功能的回复。 3 讨论 3.1面瘫的中医概述 3.1.1病名 对于面瘫的病名,祖国医学众多文献中提法不同。首见于《灵枢.经筋篇》:“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了“吊线风”的名称,而首次出现“面瘫”这一直接叙述是在清代《针灸集成》中。 3.1.2病因病机 面瘫的病因病机多从外感、内伤两方面入手讨论。传统认为,风寒、风热外邪侵袭手足阳经,或经络空虚是引起面瘫的原因,其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气血不足为病之本,风痰淤血为病之标。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而头为诸阳之会,故伤于风邪者,头面先受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呙僻”,强调了风邪为致病首要原因。而风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