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菌1

菌1

菌1
菌1

地衣、真菌和菌物的研究进展

魏江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

魏江春,地衣2真菌学家;1958年留学苏联并先后获副博士及博士学位;中科

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在世界范围石耳科研究中,以多性状综合分析法论述的新二

属系统得到国际学界的普遍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菌系统大纲》及

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近来又以核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支持了新二属系统。

所著《西藏地衣》作为大型系列丛书组成部分获中科院198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

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主要成员获国家海洋局1996

年科技进步特等奖;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四册。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摘要 介绍了有关地衣、真菌和菌物的基础知识、生物共生的基本概念和菌物分子系统学的最新进展。基于最新进展,对于地衣、真菌及菌物在生物系统中的地位做了简述。提出了菌物基因资源产业概念。展望了它的兴起、发展及其与菌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之间的关系与意义。

关键词 地衣 真菌 菌物 共生 基因资源产业

地衣、真菌以及整个菌物都是真核生物。在自然界,地衣往往与苔藓植物为伴,因此,二者容易被人们所混淆。实际上苔藓植物有根、茎、叶的初步分化,属于高等绿色植物。由于它产生孢子,被称为孢子植物。当然,蕨类也是孢子植物,不过,它是维管束孢子植物,比非维管束的苔藓植物在进化上更为高级。而地衣则无真正根、茎、叶的分化;它不仅在进化上比苔藓植物更为原始,更重要的是,它并不是单一的植物有机体,而是由真菌和藻类共生的复合生物体。在形态、解剖、生理、化学及分布方面,地衣既不同于自由生活的真菌,又有别于自由生活的藻类。1 地衣与共生

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奈尔(Schw endener)首先发现了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的复合生物体。这一重要发现结束了地衣研究史上长期未能揭开的“地衣之谜”时代,成为地衣科学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里程碑。不过他将地衣中的菌、藻共生解释为“主奴共生”(helo tis m),即真菌为“主”,藻类为“奴”。关于菌、藻共生的本质,确实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迄今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全面回答这个难题。但是,根据研究进展,地衣的共生菌是依赖于共生藻的光合作用提供碳源而生活。如果共生藻为念珠藻或称念珠蓝细菌,它还能从大气中固定氮素。在地衣体内,共生菌伸出吸器从共生藻的生活细胞中获得有机营养(寄生现象)。有的进入吸器将部分藻细胞致死后继续吸收残余养分(腐生现象)。藻细胞膜的透性也被共生菌所改变,从而加强了藻细胞内养分的外渗,有利于共生菌的吸收利用。另一方面,藻细胞由于被交织的菌丝组织所包围而免遭外界的损伤;使光照强度适当减弱,有利于共生藻在弱光照下的生命活动;通过菌丝组织的吸水与失水过程,有利于矿物盐的积累供藻细胞光合作用之需。实验证明,参与地衣菌、藻共生的藻类在光合作用下所释放的碳化物类型因共生藻的类群不同而各异。通常念珠藻和伪枝藻释放葡萄糖,橘色藻释放赤藓醇,明球藻则释放山梨糖醇,而胶球藻及共球藻却释放核糖醇。至于氮素营养,地衣除了从其周围生境中吸收利用之外,其共生蓝藻还可直接从大气中固定。因此,长期以来,关于地衣中的菌、藻共生被理解为“互惠共生”(m u tualis m)。但是,也有认为是“寄生”或“内腐生”(endo sap rop hytis m)

的。美国学者阿玛简(A hm adjian)以一种红头石蕊(C lad on ia crista tella)的实验结果为例,将地衣中的菌、藻共生解释为“有控寄生”(con2 tro lled p arasitis m),就像人类饲养家禽以提高人类营养水平。这一观点,实际上正是施文德奈尔“主奴共生”的现代解释,而“有控寄生”则为其科学术语。由此看来,地衣实际上是一群专化性很强的真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子囊真菌。但是,它们在自然界必须和藻类共生才能生存。地衣的科学名称(学名)正是这些真菌的学名。而其中共生藻则有其各自独立的藻类学名。

关于共生的概念,笛拜瑞(de B ary)于1879年就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它既包括了“互惠共生”,也包括了“相克共生”(an2 tagon is m)亦即“寄生”(p arasitis m)以及“中性共生”(neu tralis m)或“偏惠共生”(comm en sal2 is m)。所谓中性共生是指对共生者双方既无利又无害,如生长在昆虫体上的虫囊目真菌便是中性共生的典型实例之一。但是,由于虫囊目真菌离不开昆虫,因而,归根结底还是对于真菌有利,故而又可称为偏惠共生。

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之中。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也是一种生态系统或小生态系统;同时,它们也和其它生物一起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大生态系统之中。地衣型真菌通常是和一种地衣型藻类共生,但是,有时也往往和两种不同地衣型藻类同时共生。其中一种是真核的绿藻,另一种则是原核的蓝藻,或称蓝细菌。此外,有时还会有一种子囊真菌寄生在地衣体上,与地衣型真菌共享地衣型藻类提供的有机营养。这种共生现象称之为“准性共生”(p arasym b i o sis)。自然界的菌、藻共生现象实际上远比上述情况复杂和多样。菌、藻共生多样性及其在协同进化中的意义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

2 真菌与菌物

根据分支学派(C ladistics)的理论,生物在演化中的自然类群包括单系类群(m onop hylet2 ic group),即该类群的成员是同一个祖先的全部后裔,而不应是它的部分后裔;或者是并系类群(p arap hyletic group),即同一祖先的部分后裔;或者是复系类群(po lyp hyletic group),即不同祖先的后裔,亦即通常所谓的异源类群(het2 erogeneou s group)。单系类群是系统分类学家所追求的目标。

在生物被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界时,真菌和地衣被归入植物界的低等植物。在本世纪60年代末,以有无细胞核膜为界将整个生物分为原核与真核生物时,原核生物独立为界;真核生物被分为四界,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原生生物界。这个五界分类系统主要是以生物的形态相似度与摄食方式为依据。到70年代末,根据细胞核的核糖体核糖核酸小亚基(SSrRNA)的分子结构之异同将整个生物分为3个彼此独立的超界,即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

图1 核糖体D NA小亚基序列分析表明,现在单系类群的真菌界只包括担子菌、子囊菌、接合菌及壶菌

图中黑体类群为过去五界系统中复系类群的真菌界,即菌物

(仿A lexopoulo s et al.,1996)

小亚基(SSrDNA)序列的系统学分析表明,在五界系统中,真核生物中的“真菌界”实际上是一个复系类群。因此,与真菌亲缘关系较远的卵菌与粘菌已被从真菌界中排除。其中的卵菌等所谓的假菌类群和一些藻类被归入“管毛生物界”(Stram enop ila,see Patterson,1989)。

由于粘菌本身也是复系类群,因而暂被归入原生生物界。这样一来,现在的真菌界便只剩下子囊菌(包括地衣型与非地衣型)、担子菌(包括少数地衣型)、接合菌及壶菌4个门类(图1)。

然而,由于卵菌和粘菌习惯上一直是由真菌学家进行研究,所以通常仍将它们与现在的真菌界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复系类群出现在专业著作中。于是这个复系类群便被称为“由真菌学家所研究的生物”,“真菌联合体”,“泛真菌”或以“f”小写的“fungi”代表五界系统中复系的泛真菌,以“F”大写的“Fungi”代表现在的单系真菌界。不过,所有这些建议迄今还未被大家所认可。在我国,五界系统中的复系真菌被称做“菌物”的建议已被广大同行科学家所接受。因此,所谓“菌物”,指的是真核生物中早先被当作真菌界的复系类群或异源类群,即现在的真菌界、管毛生物界的一部分(该界还包括其它类群)以及原生生物界的一部分(该界所包括的类群更多)。它不是从形体大小来划分,而是以系统发育关系来归类。它们在形体大小上既包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生物,也包括直径或长度达数米的宏观生物。从系统发育角度看,它们在生物进化中是来自不同祖先而各自完整的独立类群。其中的粘菌本身也是来自不同祖先的复系类群(图2)。

通常所谓的“微生物”,只是一些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类似的微小生物:噬菌体、病毒、酵母菌、霉菌、一些微小的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从系统发育角度看,它们既不是真正的复系类群,也不是真正的并系类群,更不是单系类群。它们之中除了原核的细菌、非细胞体系的病毒和噬菌体在分类上是一些各自完整的类群以外,其余部分都不是各自完整的类群。其中的酵母菌与霉菌只是真菌中不同门类的极少数微观种类。它们有的属于子囊菌,有的属于担子菌或接合菌等;有的系有性型,有的则为无性型。其余部分则分别是藻类植物及原生动物中的极少数微观种类。因此,尽管“菌物”和“微生物”所包括的两类生物之间稍有个别交叉和重叠,但是,它们之间无论在概念上或所涉及的生物类群方面都是根本不同的。

菌 物

真菌界(K ingdom Fungi)

壶菌门(Chytridi om yco ta)

接合菌门(Zygom yco ta)

子囊菌门(A scom yco ta)

担子菌门(Basidi om yco ta)

管毛生物界(K ingdom Stram enop ila)

卵菌门(Oom yco ta)

丝壶菌门(H yphohytri om yco ta)

网粘菌门(L abyrinthulom yco ta)

原生生物(P ro tists)

根肿菌门(P las modi opho rom yco ta)

网柄粘菌门(D ictyo steli om yco ta)

集胞粘菌门(A crasi om yco ta)

粘菌门(M yxom yco ta)

图2 菌物包括现在单系类群的真菌界、并系类群的管毛

生物界以及暂作为原生生物而来自不同祖先的4类菌

(仿A lexopoulo s et al.,1996)

3 菌物基因资源产业的兴起与展望

据专家估计,全世界有菌物约150万种,中国不少于20万种。每一种菌物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基因库。这150万彼此不同的基因库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20万彼此不同的基因库是我国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如此巨大的菌物资源由于难于人工培养,难于进入工业化过程而长期“沉睡”于大自然之中,而且有大量菌物物种正在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

自本世纪40年代以来,从易培养的真菌——青霉菌中发现青霉素之后,抗生素工业随之兴起,从而使人类平均年龄由40岁提高至65岁。抗生素工业的迅速发展是以极少数容易培养、便于工业化过程的微生物资源,尤其是原核的放线菌为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作为微生物资源,它们已基本枯竭。

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难于人工培养已不是菌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障碍。因此,以少数容易培养的微生物为资源的传统发酵工业时代已近结束,以多样化的菌物基因为资源的高新产业时代即将开始。面对这一挑战,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及巴西等国

的医药公司已捷足先登,将注意力集中在难培养的真菌、地衣、粘菌及其它丰富而多样化的菌物基因资源上。在人们所预言的21世纪——生物学世纪里,菌物基因资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之一。

4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是菌物基因资源产业的基础和后盾

由于每一种菌物都具有各自独特的基因库,因而,对于作为基因库载体的菌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不仅在菌物进化的理论研究中,而且对菌物基因资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也十分重要。它是菌物基因资源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后盾。

迄今全世界已知的菌物为6.9万种,仅占全世界估计种数150万的4.6%;而中国已知的菌物还不到1万种,仅占全世界已知种数的15%,占估计种数的0.7%。尚未研究的菌物种类之多,资源之丰富,潜力之巨大可想而知。面对菌物基因资源产业的兴起,作为基因库载体的菌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急需进一步加强。《中国真菌志》、《中国地衣志》及“菌物标本馆”作为菌物物种及其基因资源的信息库必将在菌物基因资源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5 参考文献

 1 魏江春.地衣.见:裘维蕃主编.菌物学大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45—548.

 2 A lexopoulo s,C.J.,C.W.M i m s and M.B.B lackw ell.In2 troducto ry M yco logy.1996.

 3 H aw k s wo rth,D.L.T he Fungal D i m enti on of B i odiversi2 ty:M agnitude,Significance,and Conservati on,2M yco l.

R es,1991,95:641—655.

 4 Cavalier2Sm ith,T.T he O rigin of Fungi and P seudofun2 gi.1987,339—353.In:Evo luti onary B i o logy of the Fun2 gi.Eds.A.D.M.R ayner,C.M.B rasier,and D.M oo re.

 5 W oese,C.R.and G.E.Fox.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p rokaryo tic dom ain:T he p ri m ary k ingdom s.2P roc.

N atl.A cad.Sci.U SA.1977.74(11):5088—5090.

中华绒螯蟹的受精生物学(一)

堵南山Ξ(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 中华绒螯蟹的精子无尾部,不能运动;其成熟卵为初级卵母细胞,无受精孔,精子可在卵的任何部位穿入卵内,精子入卵主要借顶体反应。虽多精着卵,但仅数精入卵,且单精受精。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顶体反应 皮层反应 受精

自从1876年赫特维希(H ertw ig)报道一种海胆的受精以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直到现在,受精仍然是生物学家、农学家和医学家饶有兴趣的热点研究课题。本世纪中叶以前,研究只用光学显微镜,自5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电镜技术、生化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并以探索精卵结合机理为主,使研究进入崭新的阶段,特别对海胆和两栖类的受精研究已到了分子生物学的水平。但受精骤发于瞬间,研究有一定难度;过去对中华绒螯蟹以及其他甲壳动物的受精,知之颇少,通过10多年来的研究,已基本搞清楚了这种蟹受精的全过程及其机理。

1 两性配子

1.1 精子 动物雌雄两性配子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达到成熟,方能成对的相互结合。雄蟹精巢内的许多精原细胞增殖和生长后,成为初级精母细胞。每个初级精母细胞通过2次成熟分裂,第1次分裂的结果,产生2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第2次分裂,共形成4个精细胞。在第1次成熟分裂时,细胞内的染色体减少一半,

Ξ堵南山,81岁,教授,长期从事中华绒蟹的受精生物学研究。

沙门菌检测技术

沙门菌为常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所致疾病统称沙门菌感染,其中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全身系统性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而由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则占我国内陆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 及时准确地检验沙门菌,为诊断和控制由该菌引起的疾病提供依据。沙门菌检验程序主要包括:标本采集、标本的处理与接种、菌株分离与鉴定和PCR检测几个步骤。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前,应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器材,主要有:血液需氧培养瓶、血琼脂平板、XLD(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平板、BS(亚硫酸铋)琼脂平板、SC(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酒精灯、采样瓶、剪刀、镊子等。 沙门菌检验标本主要分为:食品样品、可疑食物中毒标本,沙门菌患者标本。 可疑食物中毒标本主要有:可疑食品、相关环境标本、疑似病人标本。 可疑食品的采集:在采集可疑食物中毒标本时,应重点采集剩余食物以及食品加工有关的炊事用具,操作人员的手、肛试等相关环境标本。采样时,用棉试子涂抹物品表面后,置于少量增菌培养基内,也可根据情况在接种现场接种分离平板。 沙门菌感染患者标本的采集:沙门菌感染患者应采集新鲜粪便标本或肛试子直接接种分离平板和增菌液。对伤寒、副伤寒患者,在病程的第1~2周,可采集静脉血液4~8ml,接种血液需氧培养瓶中。 每个标本需做好标识和记录,采集的食品样品4℃保存,已接种标本的增菌液和培养基,室温下保存,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 标本的处理与接种 沙门菌标本的处理与接种常用培养基有:TTB(四硫磺酸钠)增菌液、SC(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XLD琼脂平板、BS琼脂平板和麦康凯(MaC)琼脂平板。 可疑中毒食品标本的处理:对采集的标本通常按1:10的比例分别接种于100mlTTB和100ml增菌液中,每瓶增菌液加入标本约10g,同时还可将可疑中毒食品标本直接接种于分离平板。将接种后的TTB增菌液置42℃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将SC增菌液和分离平板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待观察。取培养后增菌液转种XLD琼脂平板和BS琼脂平板,将接种后的平板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待观察。 血液(骨髓)标本的处理:将已接种标本的血液培养瓶直接放置37℃培养箱中培养7天,在培养期间分别于培养的第1天、第2天和第7天取培养液一环接种血琼脂平板,将平板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待观察。培养至第7天时,如培养物仍无菌生长,则可判为阴性。 肛试子及其他环境标本的处理:将现场采集已接种标本的分离平板和增菌液直接放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待观察。取出18~24小时培养的增菌液转种XLD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将接种完毕的平板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待观察。 菌株分离与鉴定 主要实验试剂有:氧化酶(试剂)、三糖铁(TSI)、动力—靛基质—尿素半固体(MIU)和赖氨酸铁琼脂斜面、API20E、沙门菌诊断血清。 沙门菌菌株的鉴定主要试验有:菌体形态观察,菌落形态观察,氧化酶实验,初步生化鉴定(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 菌落形态观察:在XLD平板上沙门菌菌落呈粉红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产H2S 的菌株,可形成中心黑色或全部黑色的菌落。在BS琼脂平板上,沙门菌菌落呈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色或灰色,培养基周围可呈现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可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沙门菌菌落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目录 生物学分类 学名 常见种类介绍 大肠杆菌导致的疾病 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 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编辑本段]生物学分类 细菌域(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种(E. coli) [编辑本段]学名 Escherichia coli (T. Escherich 1885) [编辑本段]常见种类介绍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茵群。但也有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不同症状的腹泻,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

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杆菌0 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我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急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致病物质: 大肠杆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〣型分泌系统,黏附素和外毒素等。(〣型分泌系统是指能向真核靶细胞内输送毒性基因产物的细菌效应系统。约由20余种蛋白质组成。) 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

沙门氏菌诊断血清说明书

沙门氏菌属(3种)诊断血清学试验 注册证编号:国械注准20163401706 目的 制定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使用程序,指导对沙门氏 菌属进行血清学分型。 原理 用沙门氏菌属的代表菌株制成灭活菌抗原分别或 混合免疫家兔所得的血清,经吸收出去非特异性凝集素 后制成,通过凝集试验原理供沙门氏菌属常见菌型定 型。 试剂及实验设备 1,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天津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 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3种的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 2,试剂保存:2~8°C避光保存,防止冻结,在有效期 内使用。 实验步骤 1,产品在使用前最好恢复温度到室温。 2,由患者粪便或其他材料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初步生化检查,疑似沙门氏菌时,应先分别用各种多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阳性反应时,再与相应的单价血清做玻片凝集试验,作出诊断。在洁净玻片上用接种环滴加两滴彼此分离的生理盐水。 3,从营养琼脂平板上挑取分纯的菌落,分别与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混匀。 4,用接种环滴加1~2滴血清(10-15ul)于玻片上一个菌落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中,另一个菌落与生理盐水的 5,混合液中加入一滴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6,用接种环分别混匀玻片上的两种混合液。 7,轻轻摇动玻片1分钟,观察。于1分钟内呈2+及以上凝集现象为阳性,1分钟内呈现2+以下凝集现象为阴性。 8,凝集结果判断标准如下:

注意事项 1.本产品只能作为沙门氏菌O抗原血清型判定的辅助方法,最终的判定需形态学、生化方法和血 清学方法共同进行。 2.本产品应避免冷冻。反复冻融会使血清产生沉淀。 3.本产品在保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浑浊或沉淀,这并不表示该产品已被污染。离心或者过膜去掉 浑浊或沉淀后,可以正常使用。 4.本产品含有0.3%叠氮化钠作为防腐剂,丢弃时需倒入下水管,并用大量的水冲洗下水管。 5.若待检菌株与本产品均无明显凝集现象,应将可疑菌落经2YT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12-16小时, 用1ml生理盐水洗下培养物,于121℃高压15分钟或水浴煮沸30分钟,再进行血清凝集反应。 6.若对照呈现明显凝集现象,说明所检菌株为粗糙型,应重新选取其他菌落进行凝集反应。 有效期24个月。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制品检定规程》 2.Ewing.W.H. Edwards & Ewing’s Identifica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3.Carpenter K.P. (1968)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Pathologists Broadsheet 60. 生产企业天津生物芯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

大肠杆菌的发病原因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鸡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抗菌药物正的不确使用 用户往往把使用药物当作控制大肠杆菌的主要手段,但药敏试验普及率低用药盲目性大,且在实际生产中有时用药不合理,如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投药途径不当,不注意轮换用药造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药效下降甚至无效,药物控制难度增大。另外药物的滥用造成机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失调,也是大肠杆菌病一个常见的诱发因素。 2、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 我国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非常普遍,免疫抑制性疾病会造成机体整个防御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局部免疫受损,导致免疫抑制或低下增加了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 3、种鸡群的净化水平低 导致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免疫抑制性疾病,经种蛋垂直传播给雏鸡。

4、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感染或使用毒力偏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造成法氏囊的损伤淋巴细胞减少,分化成熟受阻,导致免疫抑制。 5、使用由非SPF鸡胚生产的活疫苗 也可能导致马立克氏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亚群禽骨髓性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 6、我国除三黄鸡以外的肉鸡群。 均不使用马立克疫苗,使我国大多数肉鸡群都存在由强毒马立克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 7、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优势血清群 大肠杆菌抗原结构复杂,由菌体抗原、荚膜抗原和鞭毛抗原三部分组成。目前已知抗原有种,而这些抗原可组合成大量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造成国内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立的优势血清群,使在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血清型相差也较大甚至在同一鸡场同一鸡群也可以存在多个血清型。 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抗原交叉保护力较弱,所以不可能制备一种能够覆盖所有血清型的超广谱疫苗。而且大肠杆菌的免疫原性不强,因此即使是菌苗质量良好,血清型对应的灭活菌苗在生产中实际应用时,免疫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2001年7月12日隆尧县魏庄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我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1年7月12日,河北省隆尧县魏庄村刘某饲养的4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3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10-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96只,死亡率为32%,7月18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二、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三、病理变化 共剖检12只病死兔,皮下干燥,胃膨大、充满多量液体和气体,胃粘膜充血、出血。十二支肠、回肠、盲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并充满半透明胶冻样液体、并伴有气泡,有的呈红褐色水粥样,有的呈灰褐色粘液状。结肠扩张,有透明胶样粘液。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胆囊扩张、粘膜水肿。 四、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无菌取胶冻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

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2、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兔的肝、脾及肠内的血样物,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后,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半透明浅灰色的菌落(直径约2-3mm)。挑取上述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红色菌落;接种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培养24h,生长出黑色带金属闪光的菌落。再取红色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无夹膜的杆菌。取红色菌落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 3、生化试验:将上述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发酵管,结果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对蔗糖少量产酸,产气少。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三糖铁斜面穿刺后,斜面和底面均变黄。 4、动物实验:将培养24h肉汤培养物,用生理盐水1∶1稀释均匀,按0.4,0.3,0.2,0.1ml,腹腔注小鼠(体重13-15g)各4只,空白对照组4只,每只注射(生理盐水与普通肉汤1∶1稀释)0.4ml,结果24-48h后,除空白对照组4只小鼠无异常外,其余各组相继全部死亡。剖检死鼠,呈典型的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涂片镜检及分离培养结果同上。 5、药敏试验:采用常规纸片法,本菌对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庆大、链霉素中毒敏感,痢特灵低敏,对青霉素不敏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五、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2%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5天。

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非常容易在防疫密集时刻或强应激时发生属于条件致病性病原,因此在一些时间点上进行控制。1、两周龄以内两周内特别在7日龄和14日龄左右极易发生,应严格控制温度,注意通风换气,添加敏感药物。2日龄前温度维持在35℃以上,以鸡背温度为标准,临床以10%出现张口呼吸为标准,特别在冬天非常关键,适当高温育雏可明显降低一些疾病发生率,3日龄开始递减温度,通风,换气。温度每天递减0.5~1℃,到24℃时,不再递减。通风换气应使用排风扇,以免造成舍内温差过大。适时通风可保证适宜的湿度,可避免因湿度大、空气污浊诱发大肠杆菌病。控制温度同时添加药物预防,可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曲松每克加水10~20kg,连用3d。或者和氧氟加替联合应用。2、21~35日龄这一阶段是鸡大肠杆菌病的高发阶段。饲养管理上要求温度控制在24℃左右,进一步加强通风,添加药物预防大肠杆菌病,还应注意添加抗球虫病药物预防球虫。预防大肠杆菌病可采用氨基糖苷和林克霉素类联合应用。如阿米卡星饮水,1g阿米卡星加水20kg,连用3d。加上林可霉素1g兑水10kg。抗球虫药可用地克珠利饮水或用三字球虫粉全天量1次饮水,既可防大肠杆菌病又可防球虫病,此阶段成果亦可维持半个月左右。3、35~55日龄此阶段易发生大肠杆菌性关节炎及大肠杆菌性肠炎,采用左旋氧氟沙星全群饮水,15g5左旋氧氟沙星加水200kg,并配合林克霉素连用3~5d。即可控制大肠杆菌病,也可控制慢性呼吸道病。此外,大杆感染部分来源于不洁的饮水,因此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消毒,带鸡消毒非常关键。国内部分专家不提倡对鸡群进行带鸡消毒,认为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者会对肠粘膜造成损伤,个人认为这个担心并不存在。做为人用饮用自来水都含一定浓度的漂白粉,何况鸡呢?只要浓度控制好即可。常见大杆药物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1、青霉素类。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1日2-3次。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1日2次。2、头孢菌素类。临床上应用的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该类药物内服吸收并不好不建议进行口服给药。用法与用量:头孢噻呋、曲松、噻污:1日龄肉鸡肌注每千克体重为2.2-5mg.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兽医临床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和舒巴坦。用法与用量: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1):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以阿莫西林计),1日2次。⑵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效价比2:1):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克(以氨苄西林计),1日2次。以上药物临床讲严格属于一日多次用药,长时间投服,但是下面老百姓饮水系统不好保证,因此建议集中饮用,缩短给药时间,以免外界酶系统对本类药物的破坏。二、氨基糖苷类本类药物内服吸收很少,几乎完全从粪便排出,可用作肠道感染用药,肌注给药后吸收迅速,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由于该类药物内服吸收很少,用于大肠杆菌败血症治疗须用肌注给药,不便于禽的群体用药。本类药物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用法与用量:⑴硫酸丁胺卡那霉素:肌注一次量每千克体重5-7.5毫克。⑵盐酸大观霉素:混饮每1升水500-1000毫克(效价),连用3-5天。⑶硫酸安普霉素混饮每升水250-500毫克(效价),连用5天。⑷硫酸新霉素:混饮每1升水35-70毫克(效价),连用3-5天。以上药物需要集中给药,不适合全身感染状况。以不中毒为限。在碱性条件下药效比酸性好。三、四环素类用法与用量:盐酸多西环素混饮每升水50-100毫克。该类药物有一定免疫调节作用,不稳定,因此建议集中给药,酸性条件下药效更好。四、氯霉素类氯霉素因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而禁止使用于所有食品动物。其他药物特点是抗菌谱广、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泛,无潜在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用法与用量:⑴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 ⑵氟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1日2次,连用3-5天。肌肉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20毫克。五、抗菌中草药中草药的抗菌作用一方面通过中草药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它很容易就能够污染一些食物来源,从而引发疾病。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它是个世界性卫生难题,在美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则更多,占到45%,中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误食金葡菌污染的食品,可引起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因此,在本篇文献中,我们选取了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思考。 文中提到,肠毒素能够引起人和哺乳动物肠胃道毒性反应。但是,金葡菌肠毒素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超级抗原。在免疫反应中,只需极微量,就能通过一种独特的机制,使之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物质。从而抑制异常分裂的癌症细胞生长而可能起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那么,肠毒素治疗肿瘤的机制是什么呢? 首先,肠毒素是一种超级抗原。超抗原是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就能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或B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效应的物质。它远超普通抗原的多克隆激活能力,可视其为具非特异性免疫原性但无免疫反应性的抗原。它在体内能够活化CD4 + T细胞,这种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它们不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而且可以增加肿瘤细胞表达MHC 抗原分子,增强肿瘤细胞刺激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 另一方面,这些细胞因子又刺激T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而增殖分化的T细胞又将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与细胞毒作用,共同导致肿瘤细胞的破坏溶解,从而形成级联效应,达到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除了对肿瘤的治疗作用,肠毒素在一定浓度和不同途径给予时,还具备着非特异性促进人和哺乳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效果。特别是对损伤部位的组织有促进分裂和生长作用,能够致使损伤组织快速愈合。故有利于对损伤组织的治疗。但这种反应作用的机制我们小组尚且还无法解释,希望在之后的课程中能够有所启发。

大肠杆菌病的常用药物

- - .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的多种疾病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全眼球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关节炎、肉芽肿等,并能导致胚胎和幼雏死亡。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给免疫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药物防治仍是控制禽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手段。yz.ag365yz.ag365 本文就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常用药物作一简述。- - 考试资料

- - . yz.ag365yz.ag36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yz.ag365yz.ag36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病作用机理均为抑制细胞壁的合成。yz.ag365yz.ag365 1、青霉素类。防治禽大肠杆菌病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主- - 考试资料

- - . 要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耐酸、不耐酶,内服或肌注易吸收。阿莫西林耐酸较氨苄西林强,该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阿莫西林的血清浓度比氨苄西林高1.5-3倍。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谱等同于氨苄西林,但体内效果则增强2-3倍。yz.ag365yz.ag365 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升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升,1日2-3次。- - 考试资 料

- - . 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升,1日2次。yz.ag365yz.ag365 2、头孢菌素类。为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毒性小、对酸和β-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类稳定等优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较贵而多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临床上应用的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yz.ag365yz.ag365 - - 考试资料

兔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爆发性、死亡率很高的仔兔和幼兔的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或胶冻样粪便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如不及时诊治,会造成大批死亡。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发生本病。经邢台市兽医院诊断与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发病情况 今年7月10日,河北省威县某饲养场饲养的500余只獭兔,其中80只大母兔,20只大公兔,400余只仔兔、幼兔和青年兔,仔兔和幼兔突然发病并出现死亡,每天死亡20只左右,随后青年兔也陆续发病死亡。6天共死亡128只,死亡率为32%,7月16日到邢台市兽医院诊治。通过诊治,3天后控制死亡,5 天后兔群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 病初未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随后陆续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腹泻,腹部膨胀,粪便细小、成串,外包有透明、胶冻状粘液,随后出现水样腹泻。后期发生水样粪便、污浊、灰褐色、黑色且腥臭,肛门、后肢、腹部和足部的被毛被粘液及水样稀粪沾污,严重时肛门堵塞。病兔四肢发冷、磨牙、流眼,眼眶下陷,迅速消瘦、死亡。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本病确定为大肠杆菌病。 治疗 经药敏实验,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及中药治疗,效果非常理想。 1.病兔:用恩吉诺(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5-1ml,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 2.病兔群与健康群饲料内混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按说明饲喂,连用5天。 3.应用一些收敛止泻的中草药治疗:方剂为郁金45g、银花45g、连翘45g、大黄50g、栀子20g、诃子 35g、白芍20g、黄芩20g、黄柏20g,水煎服(此方剂供本场500只左右的兔一天服用)连用3天。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3天控制死亡,5天兔群恢复正常。 分析与讨论 1.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又经常存在于兔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环境突变或其他疾病等协同作用时,导致肠道菌系紊乱,仔兔、幼兔抗病力降低,即引起发病。病兔体内排出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污染饲料、饮水与环境,又经消化道感染其他健康兔,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所以控制本病的发生必须以预防为主,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消毒,给予稳定全价平衡饲料,及时发现随时隔离,将会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本病。

化脓菌感染CBL病例

化脓菌感染CBL病例 №1(标本:眼角脓性分泌物) 20岁女性,配戴隐形眼镜2年,近2日来出现剧烈的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后未见好转,有明显的视力减退,眼科检查可见患者角膜光泽消失、透明度减低、前房有较多黄白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未见有绿色。临床表现符合化脓性角膜溃疡。 请考虑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是哪一种微生物,设计微生物检查方案。 思考题: 1)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由何种细菌产生及生物学特 性? 2)化脓性细菌包括哪几类? 3)引起化脓性角膜溃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提示: 化脓性角膜溃疡是眼科常见病。引起此病的原因很多,包括角膜外伤,长期戴角膜接触镜,暴露性角膜炎等。因戴接触镜发生角膜溃疡,近年来屡有报道,应予以足够重视,加强宣传正确配戴及保养接触镜的方法。眼外伤后发生化脓性角膜溃疡病例较多。这说明要积极预防角膜外伤,在劳动中注意保护眼球,减少外伤发生。避免给小儿玩耍一次性注射器。一旦外伤发生后,及时到医院正确处理,减少感染的发生。角膜异物剔除术后继发感染性角膜溃疡,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提醒医务工作者在剔除角膜异物时,应保持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操作所用的器械及眼药水被污染。病原菌方面,包括葡萄球菌、真菌等微生物。真菌性角膜溃疡多见于农作物外伤。由于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近年来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化脓性角膜溃疡对视功能危害极大,致盲率达66.3%,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及时正确处理,尽可能减低对视力的影响。

№2: 10岁男孩在随母亲旅游中,进食快餐店的牛肉汉堡和沙拉,回家后,出现腹痛,大便次数不断增加,且多次便血,伴发热、呕吐,到医院急诊检查有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思考题: 1.最可能的病原菌是什么? 2.针对该病例应做哪些微生物学检查 №3:(标本:血液)(败血症) 一岁女婴因皮肤感染脓痂疹(俗称黄水疮),发热2天就诊,入院检查发现体温39℃,胸部皮肤有脓痂,面积较大。全身有黄疸,发病后口服阿莫西林未见好转 分析该患儿临床表现,请考虑可能是哪一种微生物感染,设计微生物检查方案。思考题:

鸡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及药敏试验

鸡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与药敏试验 (新科学院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091班) 绪论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genicity E.coli,APEC)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本病目前呈世界性分布,国内各地的鸡群普遍存在感染并常有发病。该病的特征是病型多,包括急性败血症、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眼炎、关节炎、脐炎、肉芽肿以及肺炎等,最常见的为气囊炎、输卵管炎[1,2]。在临床上往往不单独发病,一般继发于一些病毒性感染如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现有的研究表明,APEC抗原性复杂、血清型多样,不同类型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致病菌的血清型差别很大[3]。鸡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品种和各年龄的鸡均可感染,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便会导致大量死亡。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用药物控制该病不但费用高、效果不佳,且会造成药物残留和降低产品品质,为此,有效防治该病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新乡地区某鸡群发生的疑似鸡大肠杆菌病进行了初步诊断,并采集典型病料进行病原菌的血清型鉴定和药敏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该病的确切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对来自新乡市一养鸡厂疑似鸡大肠杆菌病的病例进行临床初步诊断[4],病鸡表现为精神委顿,羽毛松乱,食欲废绝,拉黄白稀粪。用灭菌棉接触采集病鸡粪便作为病料。(材料由动科学院提供) 1.2 主要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 碘液、氯化钠(北京中联化工试剂厂) 牛肉浸粉、蛋白胨(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大肠杆菌病

第一节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是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菌, 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随着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 病原:大肠杆菌 流行病学 1、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可引起各种家畜和家禽发病。 2、易感动物:幼龄畜禽对本病最易感。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下,以1~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20天,猪水肿病主要见于断乳仔猪。牛:生后10天以内多发。羊:生后6天至6周多发,鸡:常发生于3~6周龄。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 3、传染源:病畜 (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4、传播途径:当仔畜吮乳、舔或饮食时,可经消化道感染。此外,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种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5、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多发于冬春舍饲时期。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数可达30%~80%,发生水肿病时,多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10~35%,发病者常为生长快的健壮猪。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6、发病诱因:仔畜未及时吸吮初乳,饥饿或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或突然改变,气候剧变,易诱发本病。大型集约化养畜 (禽)场,畜 (禽)群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消毒不彻底,是加速本病流行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一)仔猪大肠肝菌病

症状与病变 仔猪:因仔猪的生长期和病原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猪的临诊表现也有不同。 1.黄痢型又称仔猪黄痢潜伏期短,生后12小时以内即可发病,长的也仅1~3日,较以更长者少见。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经一定时日,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而死。 病理变化 脱水严重,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2·白痢型又称仔猪白痢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具腥臭,性粘腻。腹泻次数不等。 病程2~3天,长的1周左右,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病理变化 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3.水肿型又称猪水肿病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发病率虽不很高,但病死率很高,给小猪的培育造成损失。与饲料及饲养方法改变、气候变化等有关。初生时患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口流白沫,病猪静卧,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作游泳状,发呻吟声或作嘶哑的叫鸣。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水肿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有些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病程短的仅数小时,一般为1~2天,也有长达7天以上的。病死率约90%。

常见病原菌习题集

第五章常见病原菌 一、填空题 1.根据色素、生化反应的不同可将葡萄球菌分为____葡萄球菌、____葡萄球菌和____葡萄 ___ 球菌。 2.链球感染后引起的超敏性反应疾病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3.脑膜炎奈瑟菌呈____形,通过______传播,引起的疾病是________。 4.人患肠热病后可获得______免疫力,其免疫以______为主。 5.霍乱弧菌有单根_____,可作穿梭氧运动,生长最适宜的PH_______。 6.常见致病的厌氧芽孢梭菌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7.对受伤机会较多的人群可定期接种破伤风_______,对伤口较深或有泥土污染者应肌注破伤风_______进行紧急预防。 8.在牛奶培养基中有汹涌发酵现象的细菌是________。 9.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不易染色,常用______染色,呈___色。 10.检测机体对结核是否具有免疫力,常用的体内皮肤试验是__________。 11.麻风分枝杆菌的传播方式是______,引起________。 12.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染色____性菌,培养时能产生水溶性______色素。 13.异染颗粒是_______菌鉴别的主要特征。 14.鼠疫主要经______传播。

15.百日咳鲍特菌的传播途径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判断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标志之一是() A.透明质酸酶 B.链激酶 C.链道酶 D.血浆凝固酶 E.卵磷脂酶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病灶扩散趋势明显主要是因为() A.溶血毒素和杀白细胞素 B.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 C.红疹毒素和链激酶 D.链激酶、溶血毒素和链道酶 E.血浆凝固酶 3.下列哪种疾病是一种菌群失调症( ) A.假膜性肠炎 B.风湿热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脓疱疹 E.流脑 4.对青霉素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是() A.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淋病奈瑟菌 5.下列哪种糖发酵试验可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肠道致病菌() A.葡萄糖 B.乳糖 C.甘露醇 D. 蔗糖 E. 麦芽糖 6.一般不致病且能合成维生素B.K的细菌是( ) A.变形杆菌B.大肠埃希菌C.伤寒沙门菌D.痢疾杆菌 E.猪霍乱沙门菌 7.霍乱病人大便的特征是()

大肠杆菌病得常用药物

禽大肠杆菌病就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得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得多种疾病总称,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肠炎、脐带炎、肝周炎、心包炎、腹膜炎、全眼球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关节炎、肉芽肿等,并能导致胚胎与幼雏死亡。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给免疫防治带来一定得困难,药物防治仍就是控制禽大肠杆菌病得主要手段。yz、ag365yz、ag365 本文就防治禽大肠杆菌病得常用药物作一简述。yz、ag365yz、ag36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yz、ag365yz、ag36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一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病作用机理均为抑制细胞壁得合成。yz、ag365yz、ag365 1、青霉素类。防治禽大肠杆菌病得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耐酸、不耐酶,内服或肌注易吸收。阿莫西林耐

酸较氨苄西林强,该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作用迅速,阿莫西林得血清浓度比氨苄西林高1、5-3倍。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有较强得抗菌作用,其体外抗菌谱等同于氨苄西林,但体内效果则增强2-3倍。yz、ag365yz、ag365 用法与用量:⑴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升或肌注为一次量每千克体重10毫升,1日2-3次。⑵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毫升,1日2次。yz、ag365yz、ag365

2、头孢菌素类。为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杀菌力强、抗菌谱广、毒性小、对酸与β-内酰胺酶比青霉素类稳定等优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得抗菌作用,因较贵而多用于宠物、种畜禽及贵重动物。临床上应用得有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她啶、头孢吡肟。yz、ag365yz、ag365 头孢噻呋就是美国普强于80年代开发成功得兽医专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该药1998年在美国首次上市。头孢噻呋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G+菌、G-菌及一些厌氧菌有很强

大肠杆菌

目录 ? 1 概述 ? 2 分类 ? 3 性状及特点 (1) 原核生物 (2) 形态与染色 (3) 培养特性 (4) 生化反应 (5) 抗原构造 (6) 抵抗力 (7) 异养厌氧型 (8) 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 (9) 鉴别 (10) 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 4 致病性 (1) 致病物质 (2) 病原体 (3) 潜伏期 (4) 所致疾病 ? 5 检查法 (1) 细菌的分离鉴定 (2)卫生细菌学检查 ? 6 治疗方法 ?7传播途径 ?8 预防方法

大肠杆菌简介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1885年由Escherich发现,分布在自然界,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为正常菌群,少数的大肠杆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 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 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技术上,大肠菌群被定义为所有好氧或兼性好氧。 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1. 大肠杆菌性状及特点 (1)原核生物 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单个菌体的形态与染色 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3)代谢类型 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4)菌落特性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抗性 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O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K抗原有103种,为荚脂多糖抗原。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种,其中L、B不耐热,有60种。F抗原至少有5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说明书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学试验操作程序 1.目的 制定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使用程序,指导对沙门氏菌属进行血清学分型。2.原理 用沙门氏菌属的代表菌株制成灭活菌抗原分别或混合免疫家兔所得的血清,经吸收出去非特异性凝集素后制成,通过凝集试验原理供沙门氏菌属常见菌型定型。 3.试剂及实验设备 3.1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1种的沙 门氏菌属诊断血清 3.2试剂保存:2~8°C避光保存,防止冻结,在有效期内使用。 3.3实验设备:玻片、吸样枪、接种环、水浴箱、玻璃管、血平板、营养琼脂、 电热高温接种灭菌器。 4.程序步骤 4.1将诊断血清于冰箱取出后平衡至室温。 4.2选择经初步生化检测符合沙门菌生物特性的疑似菌落。 4.3菌群分析 将经18~24h血平板上纯培养的待检菌,先用O多价A~F群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如阳性,提示待检菌可能属于A~F群范围内,因97%以上的沙门菌都包括在A~F6个O群之内,如果不凝再使用其他O抗血清进行凝集试验,如与其中一种抗血清凝集,待检菌即属于相应的菌群。若与多价O抗血清不凝集,有如下3种可能:①含有Vi抗原;②A~FO群之外的沙门菌;③沙门氏菌属以外的细菌。可按下述方法进一步检测,将纯菌落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制成浓菌液,再分成2份。1份不经处理,为活菌液,另1份放100°C水浴中30min,为加热菌液。取活菌与Vi抗血清,取加热菌与Vi抗血清凝集,加热菌与Vi抗血清、A~F多价O抗血清分别进行玻片凝集试验。根据结果作如下分析:①活菌与Vi 抗血清凝集,加热菌与Vi抗血清凝集者,可能属于C群或D群菌,用O7和O9抗血清定群;②活菌与Vi抗血清不凝,可能属于A~FO群之外的沙门菌或其他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文献综述题目: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禽大肠杆菌病的病原特征及防治措施 摘要:禽大肠杆菌病是家禽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病源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ichia coli,APEC)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肉芽肿(Hjarre 氏病)、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病,CRD)、禽蜂窝织炎、肿头综台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脐炎及卵黄囊感染。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复杂,仅国内报道的就有80余种之多,对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疾病并无理想的疫苗来预防,多采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菌药在控制大肠杆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株的不断增多,耐药机制的不断变迁,特别是大肠杆菌多重交叉耐药株的大量出现,使人医临床和兽医临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变得十分困难,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大肠杆菌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养殉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禽大肠杆菌;血清型;抗菌药;耐药株 1 大肠杆菌介绍 1.1大肠杆菌起源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 i)由德国细菌学家(Theodor Escherich)于1885年发现,可在当初认为E.coli是人和多种动物的肠道内的常驻菌,且分布非常广泛。直到20泄纪中叶,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尤其引起幼儿和幼畜、禽的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引起多种动物发生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等[1-2]。由于肠杆菌病其抗原性复杂,血清型多样,引起动物发生大肠杆菌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多发生于幼龄动物,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3]。 1.2大肠杆菌形态结构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生物学分类属于细菌域(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一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EntembactcmI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n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la)、大肠杆菌种(E .coli)。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长约2-3微米,宽约0.6微米,有时似球形,无芽胞,有鞭毛,周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