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

试论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

试论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
试论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

2011年03月第2期(总第52期)

伦理学研究

Studies in Ethics

Mar.,2011

No.2试论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

黄爱英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大革命时期,由于黄埔军校独具特色的信仰教育,黄埔军校汇集起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材。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历史任务面前,黄埔学子抛弃思想信念上的不同,以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为重,求同存异,精诚团结,取得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的胜利。黄埔军校的信仰教育表现为如下特点:灌输信仰: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存;强化信仰:采取生动多样的教育形式;践行信仰:注重军事教育和参加革命斗争。研究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对当前新形势下搞好信仰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关键词]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15(2011)02-0105-04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1924年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在一九二九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校。”[1](P556)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它一反旧式军校之常规,首创崭新的革命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不少师生成为当时国民政府所属各部门中的核心和骨干。黄埔军校也因此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对于黄埔军校的成功办学,颇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重要经验之一。而其中的信仰教育问题,无论从黄埔军校史的角度,或是从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启迪当前信仰教育工作的角度,都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学术界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就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作初步探讨。

一、灌输信仰: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存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其中说道:“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作根本,为建立革命军作准备,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开办这所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危亡,”[2](P18)进入黄埔军校的学生“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3](P48)既然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富有革命精神的军人以挽救中国的危亡,所以在招收学生时必然有严格的要求。在思想上,“能了解国民革命速须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3](P35)。在组织上,有本党党员介绍,全体加入中国国民党。由此可见,黄埔军校从成立伊始就是把三民主义确立为所有成员的共同信仰。然而,对于黄埔军校内兼具两种党员身份的共产党员来说,其信仰问题就应另当别论了。尽管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在这一问题上,中共三大明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是“改组国民党为右翼政党”。[4]李大钊在国民党一大上表明态度:“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国民党去从事于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因为现代的革命运动是国民的,同时亦是世界的”,“我们对于本党应负着二重的责任:一种是本党党员普通的责任;一种是本党联络世界的革命运动,以图共进的责任”。[3](P18)毛泽东更是公开宣称:“本人信仰共产主义”[5](P301)。在黄埔军校开办时,中国共产党为了扩大共产主义的信仰者,还连续发出通告,号召全党重视黄埔军校的建设,指示各地党组织注意选送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因此,尽管共产党个人加入了国民党,但其组织依然存在,信仰的还是共产主义。

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信仰并存的状况还体现在

*[收稿日期]2010-12-03

[作者简介]黄爱英(1982-),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军校具体的建设中。首先,在教职员的任用上,既有三民主义的信仰者,也有大批坚定的共产主义分子。要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革命军事干部,必须拥有一批能肩负重任的政治教员。当时国民党有廖仲恺、邓演达、戴季陶、王柏龄等在黄埔军校任职,但人才还是严重缺乏。于是,中国共产党陆续选派了大批优秀干部到黄埔军校任职。其中,周恩来、包惠僧、邵力子、鲁易、熊雄、聂荣臻等先后分别担任过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代主任、秘书等职;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安体成、高语罕等先后担任过政治教官等职;金佛庄、茅延桢、郭俊、唐同德、严凤仪、曹石泉、徐成章、徐天炳、张子清等先后分别担任过军事教官、队长、区队长等职。这样,黄埔军校从建校起就主要由两种不同信仰的人合作共办,从而形成信仰并存的局面。其次,在教学方针上,黄埔军校对“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6](P140)汪精卫任党代表时曾在训令中规定:“本校学生为担负本党军事工作之中坚,除切实接受党的训练,努力研究本党主义,凡本党之外一切出版物皆须细心阅览外,更必须注意世界潮流。所以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以及表同情于本党或赞成本党政策而极力援助本党之一切出版物、除责成政治部随时购置外,本校学生皆可购阅。”[3](P78-79)军校政治部在宣传革命理论时,有意识地把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不仅要为实现三民主义,铲除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而冲锋陷阵,而且要“为共产主义而生,为共产主义而死,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再次,在课程安排上,军校根据教学方针有意识地突出两种信仰的教育。黄埔一期学生郑洞国回忆说:“军校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注意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思想”。[7]军校的政治教育科有二十多门,其中,《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总理学说》、《建国方略》等课程,是宣扬孙中山的民主主义和国共合作思想的课程;而《社会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史》、《帝国主义》、《苏联研究》、《世界政治经济状况》、《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农民运动》、《青年运动》等课程,则是宣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进行革命理论教育的课程。

总之,作为国共合作创办起来的黄埔军校在教育灌输上必然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信仰并存。两者的合作是建立在对现阶段中国革命任务的理解具有一致性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根据列宁“必须坚持反对把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解放思想涂上共产主义的色彩”[8](P274)的精神,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第一部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由于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大体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同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但作为两种不同的信仰,两者在基本思想体系上存在重大原则区别。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此做了清楚说明,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宇宙观的不同;革命彻底性的不同。因此,尽管孙中山宣扬两党在信仰上并无多大区别,“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但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毕竟是两个党,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不同的理论和信仰。

二、强化信仰:采取生动多样的教育形式

黄埔军校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没有局限于一般的课堂讲授,而是采取了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举办政治演讲等各种学习活动、组织学生社团和开展文娱活动、创办进步刊物和出版政治书籍,等等。这些活泼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接受和了解了革命思想和政治理论,对陶冶学生革命情操、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强化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举办政治演讲等各种学习活动

在黄埔军校,政治演讲是信仰教育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形式,“除了各门政治课之外,还经常举行演讲会,集合全体学生听讲”[9](P6)。一般每周组织一两次。担任政治演讲的人,除军校领导和政治教官如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汪精卫、李济琛、胡汉民、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熊雄、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等以外,还邀请国共两党的重要活动分子和当时的社会名人如谭延闿、张静江、何香凝、毛泽东、刘少奇、张太雷、邓中夏、苏兆征、吴玉章、鲁迅等。演讲所涉及的问题很广,其中很多是围绕着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用革命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提高“为什么要革命”的认识,使学生树立为革命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当时,这些政治演讲很受学生的欢迎,如周恩来和其他几个共产党员“每次讲演时,大花厅里都挤得满满的,军校的工作人员也都自动地去旁听”[9](P6)。军校政治部还经常组织学生举办政治讨论会,以“提高研究政治问题的兴趣和观察力”[3](P209)。其次,学生成立政治学习小组,每周开一次小组会,专门学习由政治部下发的讨论题。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此外,军校还实行政治问答制,“凡学生关于主义及一切政治经济问题有疑问时,可投函于质问箱。每星期一日开箱,检查各质问函件,由主任、教授分别以书面或口头答复质问者。此种设备目的在引起学生之研究与兴趣,使讲义不至于偏于注入式”。[3](P203)这个制度一直坚持实行。政治主任教官恽代英、政治教官肖楚女、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每日根据学生的政治提问,在课堂或校刊上做公开解答。1927年1月,军校政治部将其编成《政治问答集》出版,长达十多万字,给学生以很大影响。

2.组织学生社团和开展文娱活动

活跃的学生社团是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又一特色。火星社、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作为政治工作的外围组织,起到了丰富学生生活、宣传革命理论和强化信仰的纽带作用。1924年底,在中共黄埔支部的领导下,周逸群、李劳工等学生共产党员采用列宁主编过的《火星报》之名,组织了火星社。这个组织人数虽然不多,但是由于它代表着当时的革命潮流,团结了学生中最进步的骨干分子,对推动黄埔学生坚定革命信仰、走革命道路起着很大的作用。后来,火星社成员为了扩大革命影响,与表示拥护广州革命政府的湘、粤、桂、滇等各军联合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该组织把传播革命思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团结就是力量”,“联合就是幸福”等口号,极大地促进了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在开展的文娱活动中,血花剧社是最具代表性的。血花剧社是政治部在1925年1月组织学生成立的。何谓血花?“革命之血,主义之花”八个字,将血花剧社的命名解释得清清楚楚。红色代表革命,三民主义之花是由革命志士的热血灌溉出来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革命之花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灌溉。学生演出自己编导的各种以反帝反封建为题材的剧目,如《还我自由》、《黄花岗》及《鸦片战争》等。每逢革命纪念日,血花剧社就在军校大礼堂或是在操场露天演出。演出的剧目生动再现了军阀的专横和民生的疾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革命热情和坚定了学生的革命信心。学校还组织学生编写和教唱革命歌曲,除了经常唱《陆军军校校歌》、《国民革命歌》外,还请苏联通讯顾问科丘别耶夫教唱《国际歌》。脍炙人口的《国民革命歌》主要歌词是:“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之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3](P64)这些歌曲的教唱深深感染着学生,激发着学生内心的革命热情。各种社团和文娱活动传播和渗透着强烈的革命思想,既活跃了学生的生活,又陶冶了学生的革命情操和坚定了学生的革命信仰。

3.创办进步刊物和出版政治书籍

黄埔军校创办了许多向校内外发行的刊物。仅大革命期间,黄埔军校出版的刊物就多达二十多种。刊物种类丰富,有日报、期刊、专刊、文集、丛书、讲义、画报等。黄埔军校先后出版的日报有《黄埔日刊》、《壁报日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日刊》等;期刊有政治部的《黄埔潮》、《黄埔丛刊》、《军事政治从刊》,校特别党部的《革命军》,入伍生部的《入伍生》、《士兵之友》、《先声》,青年军人社的《青年军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中国军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兵友必读》、《三月刊》,孙文主义学会的《国民革命》等。军校在各地的发行点有三、四千处,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和各大商埠。据统计,1926年4月至11月之间,军校发行报刊总计达千万份以上,仅8月份,军校政治部就向全国各地发行书刊16230册。1926年,《黄埔日刊》日发行量最高时达五万份。军校还出版大量的政治书籍,如《社会进化论》、《社会科学概论》、《苏联近状大纲》、《政治讲演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帝国主义》、《国民革命》等。这些进步刊物和政治书籍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恶,极大地传播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理论,极大地扩大了革命影响,同时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强化政治信仰和坚定革命信心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践行信仰:注重军事教育和参加革命斗争

知行合一,是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突出特点。军校政治部领导尤其注意向学生强调这一点。周恩来在第三期开学讲演词中指出:“我们不论求什么学问,如果只求一点观念,就是任何目的都不能达到,我们总要在实际中去做。”[3](P224)熊雄在《告第五期诸同学》这篇讲演中希望每个同学“在思想上须贯通理论与实际”,并引用了列宁的一句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他解释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必须有正确的理论,然后才能有很对的实际行动。换言之,必须理论与实际打成一片,方可免掉限于空想或盲动。”[3](P233)为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军校特别注重在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军事教育和训练,以及带领学生参加现实的革命斗争,融入革命洪流中,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坚定革命信仰。

1.注重军事教育

黄埔军校特别注重强调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军事教育“使学生彻底了解军事学术和军事锻炼,对于革命意义上之重要,又学生文弱藐视军事学术之观念,仍力求洗刷干净。必须有军事知识,而且身体强健,方能担负将来军队中为革命工作之责任,而且方能了解而随时应付军队中的一切问题。”[3](P191)军校把军事教育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前者授以军事理论,后者以实战技能训练为主。学科方面,先教学生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和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常识,然后教学生四大教程,即战术、兵器、交通、筑城。术科方面,以是以单人战斗教练为主,再是班排连营教练。学科与术科均注重讲授实战中的应用。除课堂讲授外,军校还设有课外“军事演讲”制度,定期讲授军事形势、战役经过和先进军事知识。除教官、顾问担任演讲外,还鼓励学生演讲。军事训练非常强调演习课。演习课分为野外演习、战术实行和野营演习三大类。军事演习常连续日夜进行,实战形态逼真,战斗空气极为紧张。学生在校期间都戎装待命,随时准备出动演习。为保证军事教育

效果,军事教官尽职尽责,并大胆革新教学方法。苏联顾问对步兵操典和射击教练,每次都必亲临现场与靶场,现身说法,就地示范。训练部主任兼学生总队长邓演达,常以不用翻书就能指出步兵操典某页某行的内容,讲解生动风趣,示范准确明了。进行排连营教练时,使用挂图与沙盘,野外演习时,红兰军交替演练。所以,军校的军事教学“整军经武取用精宏,能于短时间内收最大之效果”[10]。军事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革命斗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教学和训练中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革命信仰。

2.参加革命斗争

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也为军校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实际的方便。黄埔军校是在大革命的旋涡里创办的,因而“黄埔学生没有一期能够在校平安受课的”[3](P89)“整个求学的期间,一方面要上课,一方面还要去打仗。”[3](P68)因而“他们所学的能够马上用到实际上去”。[3](P89)军校一至四期的学生,几乎全部参加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如1924年10月,参加了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1月,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6月回师广州,参加了镇压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10月和11月,又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和肃清邓本殷部的南征。北伐战争开始后,军校学生更是大批地奔赴前线。“每一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同学的血,每一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同学的骨。”(参见“黄埔阵亡烈士芳名表)在革命战争中,他们不仅是英勇无畏的战斗员,同时又是强大的政治宣传员。他们向敌军宣传革命军与反革命军的区别,揭露敌军官长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罪恶阴谋,启迪士兵的民族思想,使其趋向革命。他们向民众宣传革命军出师的意义,动员工农群众起来革命等等。这对于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对于促进人民与军队协力合作对付敌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于在对敌作战中,黄埔学生军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为“主义”而献身的英勇事迹,更是可歌可泣的。据曾为黄埔一期学生的杨其纲说,黄埔军校“自第一次东征至第二次歼灭东江残敌,前后牺牲者五百八十六名。”[3](P91)这仅仅是在两次东征期间阵亡的人数。也是曾为黄埔一期学生的蒋先云在《由前敌归来》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第一次东征时黄埔学生军参战的情形。他说,“在学校时,大多数同学的心理,很想借一个机会,试试金石”。这次出发东江,“当营连党代表,当下级干部的都是我们的同学。打淡水城时,同学身先士卒,扒城先登,不知道什么生死。同学李青,头打伤了,用自己的手巾裹着血头,仍奋勇登城。同学蔡光举,他打穿了肚子……他只说‘先云!赶快为我医治,逆贼正待我们痛杀!’这种精神,亦就是平日主义训练的结晶。”[3](P261)正是黄埔军校这种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参加现实的革命斗争,在实践中践行和坚定革命信仰,成为英勇顽强的革命战士。

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凝聚青年学生精神力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由于黄埔军校独具特色的信仰教育,黄埔军校汇集起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材。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历史任务面前,黄埔学子抛弃思想信念上的不同,以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为重,求同存异,精诚团结,取得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的胜利。研究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对当前新形势下搞好信仰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它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以强化信仰,最终引导越来越多数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李明.黄埔军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4]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J].党史研究,1980.

[5]党史研究资料:第一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6]肖效钦.中国国民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7]郑洞国.国共合作与黄埔军校[M].团结报,第664号第3版.

[8]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9]覃异之.黄埔建军[M].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6.

[10]黄埔军校史料[M].中央陆军军官学佼第一期军事教育科目.

[11]王双云.大学德育的层次解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6):55-57.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实现《标准》中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下面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改观念,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 为了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回答出许多令人意外的答案,也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异议。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不能象以前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应该建立起共同学习的观念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这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二、课堂应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常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但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更多有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发有效的途径。如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等。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某堂课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原计划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可是在活动中出现老师未曾预料到的情节,这一情节激起了学生们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应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如在上到画三角形的中线怎么画时,我顺口讲了一句“目前,我们画三角形的中线是用刻度尺算出线段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顶点和中点,而中点的确定还可以用尺规来找。”有一学生马上就说:“老师,用尺规怎么找中点,能不能说一下。”我说“这一说,今天这节课就完不成任务,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感兴趣。”我只好停下当天的教学内容,讲起用尺规如何找中点,刚讲完,又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个点就是中点?”我又给他们分析了菱形的性质。后来,我又把如何用尺规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都告诉他们。虽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全班同学加深了对尺规作图的理解,为后继课程做了准备,且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事件,也使我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三、活动应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中有这样的两节课,一节是“截一个几何体”。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白箩卜,红箩卜为原料,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小刀切出截面,再研究截面的形状,虽然制作出来的几何体不规范,截出来的面也不规范,但学生觉得这节课有趣,整节课都在动手,都在展示自己几何体的截面。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也掌握的很好。课堂小

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

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半

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半 2007-09-24 14:54:07|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斌海(原创) 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也应该变,否则就会“出力不讨好”,甚至事与愿违。我这里有沉痛的教训和深切的体会。 我的孩子上高中以前,我从没给过孩子过多的压力,可以说我的孩子是在自由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在高中以前,孩子学习上的事我们基本没怎么管,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让孩子有认真做事的态度,如何能快乐成长。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都不错,中考又以520分的成绩考上了我们学校重点班。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当看到别的孩子考上了“火箭班”,我的心态发生了逆转,我觉得我的孩子也应该考上“火箭班”。从此我对孩子的要求拔高了,我要求她要好好努力,争取考进火箭班,我给孩子安排作息时间,限制孩子自由,给孩子选择朋友,更甚者还给孩子找了一个学习比她好的同学(并不是她自己愿意的),和她同吃、同住、同学习、同锻炼。我所做的一切孩子没有反对,可一切却在这无声无息中发生着变化。我给孩子越来越大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她和我们的距离在不断拉大。渐渐的我们之间的话语少了,家庭的欢乐少了,我们之间的沉默多了。可我一心只想着让孩子出人头地,全然没有觉察到这一切。高一期末考试后发生的一件事,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错误观念导致问题的严重性。 那是高一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孩子对我说,爸爸,我想去红红(和她同吃、同住、同学习的哪个我给她找的同学)家,我说可以。于是下午5点多,我用摩托车把两个孩子送上了去红红家的汽车。8点多,红红打电话说,叔叔,晨晨没回来,我问,她没回去干什么去了,他说叔叔您不要生气,她说她同学过生日请她上夜机。闻听此言,我的头脑嗡的一下,一片空白,犹如五雷轰顶。我异常激动,于是非常气愤地和妻子、孩子她舅舅一个网吧挨一个网吧的找,就在我们大海捞针式找孩子的过程中,我冷静了许多。我问自己:“怎么会这样呢?我们家不是有电脑吗?孩子为什么不在家里上呢?为什么要跑到网吧里来上呢?难道全是孩子的错?我们呢?------”。就在我越来越冷静的时候,我在“超越网吧”突然看见了一个非常熟悉的面孔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做着什么。我仔细一看,哦,那是我的孩子,一个平时很听话的孩子。看着她专注和快乐的样子,我流泪了,默默地离开了。当我出来的时候,妻子问我,有没有,我回答,没有。我说,我们回家吧,我们去找娜娜(比她大一点的她表姐),让娜娜上线找她。娜娜一上线马上就看到了她,说大舅,晨晨在线上,我说你问她在什么地方,你告诉她,你也想去上网。孩子很警觉,不好好说她在什么地方,经过娜娜长时间的真诚表示,女儿最终说出了她的具体位置,我把娜娜悄悄送进了超越网吧。送娜娜进去后,我背上包,装了4瓶水,拿了两包烟,坐在超越网吧下面抽烟喝水。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坐到天亮,等孩子出来的时候,我把孩子安全带回家就可以了。就在等待的过程中,我想了很多,孩子一年高一的学习、生活的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象过电影般的不断重复闪现,我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错误观念导致问题的严重性。我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我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我找的哪个同学实际上是一个陪读的角色,极大的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使孩子在很压抑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孩子全然没有了自主独立性,也就谈不上什么主动性,创造性。我很后悔,在不断的自责和忏悔中坐到了凌晨3点多。妻子打电话说,你回来吧,你为她那样不值。我说,不!不全是孩子的错,我们也有错啊!妻子说,那我上线和她谈。妻子一上线请求孩子加她为好友,孩子马上把她的QQ关了,这时她也明白了她表姐是我们派去的“奸细”,就开始怪罪她表姐,生气!这时妻子给我外甥女打字说,你告诉晨晨,你大舅一直在“超越网吧”下面。孩子看到后,用我外甥女的QQ回话说:妈妈我是晨晨,我马上去见爸爸,这时妻子打电话给我说:孩子马上下去见你。我等了很长时间,孩子才很胆怯地和她表姐下来了。我见到孩子微笑着说:晨晨,玩够了没有,如果玩够了,就和爸爸回家;如果觉得没玩够,你再上去玩吧,看见你很安全,爸就放心了。孩子想了一下很小声地说,我再玩一会儿。我说,行。这时妻子打电话问我,孩子下来没有,我说,下来了,孩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网络转载 我们的学生考起试来,分数是高的;实际工作起来,能力却不高。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而我们却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不,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行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甚至遭到了扼杀。早就听说以色列和中国家长对放学后问的不一样,一个是“作业做完了没有”,一个是“你问老师问题了吗”,简单的一句话就透出教育理念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导致国民素质的差异。 如果我们仍停留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就会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热情、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立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行为,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更新教育理念: 1.变传授知识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2.变希望学生掌握知识为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开展态

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时间:9.19 地点:会议室 主题:新基础教育十大要义 1、“新基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校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这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一义。 2、我们在学生观上提出要把学生当做“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那就是“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每一个具体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具体个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各种生命经历中,通过主观努力、奋斗、反思、学习和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创建和实现;离开了对具体个人生命经历的关注和提升,就很难认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体个人是既有惟一性、独特性,又在其中体现着人之普遍性、共通性的个人,是个性与群性具体统一的个人”。这是教育价值观中的生命性在学生观中的具体展开,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二义。 3、人的主动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更新中始终关注的问题。主动发展观强调,个体的发展只能在人与其相关的各种关系和本人参与的各种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在复杂、多元、多变、具有多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中,实现把握和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人。让学生学会在不确定性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把握确定性,是在培养目标中最富有当代价值和个体生命价值的选择,是“新基础教育”之“新”的第三义。 4、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价值观三层次重建论。 第一层次指各学科共通层面上的价值观,即课堂教学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将教学的价值指向与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第二个层次涉及到具体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教师是以学科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的,只有一般层面的价值观重建还不足以落实“育人”的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要求。

浅谈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程小莉 (深圳市宝安中学) 摘要:美术教育者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转变美术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素质;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加快美术教学改革;具备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育;观念转变 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一项对150篇科学家传略文章的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者。”这一结论表明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的内在相关性。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作为一名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使中学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当前,学校的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近几年,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其间也存在着某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旧的美术教育观念: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基础教育,以单一的只重视知识文化的教育而忽视了美术教育;一种是片面追求专业技术的培养,只重视美术教育而忽视了知识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高分低能型的,更有个别学校误认为搞几个活动就是素质教育。就是由于这些旧的教育观念,背离了全面发展的原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来。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如若在中学就忽视了知识的全面性,又何以让中学生升入大学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呢?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是发展知识技能的最大障碍,中学生一经掌握有发展认识能力潜在价值的知识技能,就能在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上起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以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护卫自己的视野,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地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地把美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认识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一、美术教育者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素质 纵观当代社会,我们要按一代人的时间来思考,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变化得如此之快,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技术变化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的。可以预料,这种变化的速度还会加快,而且越来越具有全球的性质,这种急剧变化与终身教育的经济意义相结合,正催化着第一世界国家里终身教育文化的发展,其它国家也将越来越如此。 现代产品和服务依靠对知识产品和来自艺术,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资源的综合运用,为了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一个现代的专业劳动者,例如一个设计人员或工程师,必须能综合各个领域的知识。在现代经济中,艺术在创造财富方面同科学与技术一样重要。艺术家通过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出售他们的艺术能力以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情况越来越多。他们不再用她们的技能生产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那种传统产品和服务。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之快的21世纪,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美术教育系统,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地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

更新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湖南省岳阳楼区红日学校曾如秋 学习方式是1954年首先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提出,至今还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化参与的组合。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过份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严重束缚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是实现“两个转化”:一是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观念,二是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必然能够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及质量评价观,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应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应用题的教学,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现,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我校教师大胆改革,采用对话形式、图表形式或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索的素材,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呈现出真实的、富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中获得信息,而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校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数学老师在教“元、角、分”时,将课堂设计成模拟商场,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在教“长度单位”时,组织学生测量身高、课桌椅的长宽高、课本的长宽,球场长宽等,亲身验厘米、米等单位量;品德与生活老师在教《平安回家》时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不同角色(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交警)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一些富有实践性、挑战性、研究性、活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

(完整版)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

新基础理念下的评课要点

“新基础教育”中期评估 1 重心下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评课 评课对象:5AM3U1 Around my home 三位教师对5AM3U1 Around my home 进行了单元整体授课,单元整体设计感强,话题明确,课时层次清晰,逐层递进,课堂教学上也能充分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当然,对新基础理念的践行还有待持续与提升,本人主要从重心下移这个层面谈谈对三堂课的理解: 我认为,重心下移重心是在学生身上,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学习规律等等。我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任务组织,板书等方面说说我对重心下移的理解: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三位老师首先对单元整体进行了解读,设置了单元目标,在单元目标的引导下,再结合情况设计分课时目标;同时,在目标的描述上,运用如“能通过,,, 达到,,,;,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实现,,,”这样的描述,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学生的预期成果,相比以往的目标描述,如“使学生能够,,,,”,活动的主体发生了明确的变化,不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主,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重心下移。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三位教师都设计了worksheet ,通过worksheet 里的任务推进教学环节,较好地从帮、扶、到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三位教师在任务的难 度上,能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先有个人任务,到两两任务,再到小组任务,先是划划圈圈,再到read ,到write 等;在任务的组织上,也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任务实现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有效弥补学生间的差异。在任务的时空上,给予了学生较多的时间空间,给予她们充分的讨论空间。在任务布置上,老师充分考虑小学生理解水平,通常是先帮扶,再放,如姚老师先对任务进行了简单地演示,给学生明确地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 在资源生成上,鲍老师的课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生成充实课堂,我注意到她的很多板书并不是完全预设的,有些都是手写,但又完全在情理之中,这说明教师的重心下移做得比较到位,问题的反馈及时,老师捕捉灵敏,能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成转换为教学资源,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重心下移。 个人也有一些建议: 1、重心下移有个明确特点,是希望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三位教师仅仅体现在作业的分层设计上,但是在课堂任务设计上,大部分的任务是统一性的,缺乏一定的层次感,虽然有小组活动,能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点,但单个任务也不少,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教师对个体的关注还不是很够。 2、在学生任务或活动的重心下移方面,仅仅开展小组活动是否就可以了,小组活动的时间够长是否就可以,答案显而易见,我们需要有意义的小组活动,我建议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以为每个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对小组进行管理,这样的互动或许更高效,更有效。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第一章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本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2.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二、认识教育观念的特征,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1.教育观念的时代发展性2.教育观念的文化多样性 3.教育观念的个体差异性4.教育观念的相对稳定性 三、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 1.教育观念产生于教育实践2.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发展 3.教育观念的获得也来自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4.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现代教育功能观-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一、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功能观 1.教育功能观的历史演进2.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现代教育功能观 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教育的内部功能 1.制造失败者一应试教育对教育功能的扭曲 2.现代教育理念-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三、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教育的外部功能 1.教化与兴邦-教育的政治功能2.生利与富民-教育的经济功能 3.遗传与擅变-教育的文化功能4.创造与应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5.和谐与发展-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融会与整合一教育诸功能间的关系 1.重视教育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的和谐统一性2.重视教育外部功能的融会与整合第三章现代教师观-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 一、教师-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二、教师的职业责任-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1.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2.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3.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4.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 5.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三、教师职业特点-特殊的劳动、特殊的产品 1.超前性2.科学性3.复杂性4.创造性5.长效性6.示范性四、现代教师素质-塑造教师“角色”的要素 1.正确的教育理念2.良好的职业形象3.多元的知识结构 4.多向的教育交往5.完善的能力结构6.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及其实践_简表.docx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轻工大学成果科类:03 法学-0305 申报等次:二等奖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成果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及其实践 完成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 专业技术近三年 姓名所在单位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职称年均教学量 胡沫教授武汉轻工大学450 全面主持和实际研究张加明教授武汉轻工大学400 实际研究与方案设施刘加吉副教授武汉轻工大学750 实际研究与方案设施刘平副教授武汉轻工大学750 实际研究与方案设施龚燕明副教授武汉轻工大学750 实际研究与方案设施杨华祥副教授武汉轻工大学800 实际研究与方案设施黄木副教授武汉轻工大学750 实际研究与方案设施汪早容副教授武汉轻工大学800 实际研究与方案设施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在研究范式上,本成果突破了以往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教育学框架,从知识论角度来重新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化了思政课教学研究的视野,缓解了以往思政课教学研究存在的“说不透、讲不深”的现象。 (2)在教学理念上,本成果提出“知识教育统一于信仰教育”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因为思政课教学既是知识教育更是信仰教育,但是二者谁统一谁的不同回答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3)在教学范式上,本成果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构建知识教育统一于信仰教育的教 学模式:理论教学突出知识和信仰的理性力量;实践教学突出知识和信仰的情感体验,调动了非理 性的积极力量。 (4)在教学主体上,本成果注重教师教学主体自身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能力的提升,形成了我校两大“亮点”和特色,即打造团队合作研究性教学和思政课教师“下基层”制度。 (5)在教学平台上,本成果推行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建设,通过超星“学习通”课程平台实现手机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 【摘要】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是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深入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必须要不断转变与更新旧的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教育观念内涵与特征的分析,结合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师更新 社会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的深化改革必然会引发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作为教师修养当中较深层次的东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必须要不断转变与更新旧的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需求。 一、教育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教师的教育观念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教学现象、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个体性认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涉及到诸多因素,而具体从教育观念的内容结构上看,教育理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核心性与价值性教育观念,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功能观等;另一部分则是操作性教育观念,例如教育方法观、教育质量观、教育内容观等,这

些观念主要基于教育实践而产生。 作为教师具有的心理现象以及认识现象,教师的教育观念通常体现出了以下几点特征:教师教育观念是主体性与个性化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构建起自身的教育观念。其次,教育观念有着明显的评价性与情感性,不易被他人的劝说而改变,教师对教育有着强烈的情感与兴趣的投入,有坚定的信心与勇气。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体现出了开放性,教师的教育观念系统中的内容是高度开放的,教育实践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够纳入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当中。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是是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没有全新的教育观念,缺乏对于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其次,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认知与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两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理解、记忆等认知过程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并进一步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其是提升教师素质,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必要因素。此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是深入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教育观念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活动,只有正

最新叶澜新基础教育理念

“新基础教育”探索方向 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系,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系,在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诸多创生性的探索。 探索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探索二: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并在其中灌注了“生命关怀”。 探索三: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团体实践的枢纽。 探索四:重建学校文化,实践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 叶澜所建构的新教育观念为: ⑴基础教育的“价值观”的更新,包括新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基础教育应该为社会之未来和学生人生之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教育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基础教育不能忽视社会的变化。 ⑵教师的学生观的具体化,包含了“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让她们体会学习过程的愉悦。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 ⑶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提出了“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四个新观念。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教育活动内容过程与方法都应呈结构状态,且结构是灵活的。教育活动中会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而生成新的动态要素。真实的教育活动以综合为特征,需要人的多方面的投入。 叶澜提出了改造思路: 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充

教师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近日,我校以工会小组为单位学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讲话,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作为青年教师我倍受鼓舞和启发。 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结合这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切实解放自己的思想,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教师要适应发展,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赋予继续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为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切实解放思想,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思想大解放带来工作的大活力,为地方的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二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做合格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其创新的基础就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结合教育实际,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真正成为我们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在全体教职工心中进一步树立“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观念,并进一步确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质量观。 全体教师能充分认识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形成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向工作要效益。建立健全各项常规管理制度,认真抓好落实。学校在做好各项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侧重对教师作业批阅,上课,教具使用,学生辅导几个方面的检查,对这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学校行政人员通过听课、抽查、突查、到班级调查等手段进行动态检查,对检查情况要详细记录,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 学校教学质量在往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精神状态很好,有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情趣。 三、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预习、复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思考习惯。 四、加强校本教研力度,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广泛开展校本教研,对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发挥学校教学研究的职能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五、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做人的摇篮教育,也是做人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着孩子能否自由健康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班主任只有加强家校联系,积极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家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六、教师队伍结构应合理化,配备配齐人员。 教师队伍结枸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目前我校代缺老师5人,占全校教师数的17.86%,中学支教学2人,专业不对口,语、数科目由生物专业、历史专业、信息技术专业、英语专业任教,严重制约着我校教育教学的提升。

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厦铺小学程胜男 通过阅读和学习张力载写的《转变教师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策略要点》,再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感悟,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需要用有全新的思想来指导。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所以教育观念对任何学段的教学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统率作用。在那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的教育观念、转变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很难适应新课程并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彻底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自古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模式几乎已经成为教育定式。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就需要教育的不断更新,所以这种固有的模式也应该要逐步改进。因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注重的是传授知识,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机械,呆板的,只能靠死记硬背,套题型完成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很难培养培养出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高素养的学生。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基础教育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 “新基础教育”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一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二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学校日常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的转换; 三是以发展观为核心的师生生存方式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七条: 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 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 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新基础教育”的“三让”: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新基础教育”简介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叶澜先生主持的一个持续了15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任务是要形成21世纪新基础教育观念和创建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型学校。 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研究,重点在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建构新基础教育的观念体系;二是为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作出设计;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组与一线教师、校长的密切配合,相互启发、互动学习、积极创造,在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突破,使学校焕发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的“新”既表现为理论创新,又体现在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新基础教育观念的更新。新基础教育重新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把基础教育看作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体系。 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新基础教育从活动的观点出发,强调通过革新学生浸润其中的以课堂教学与班级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日常实践,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力的勃发创设良好的成长氛围和发展基础。 师生学校生存方式观念的更新。使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由消极被动的适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