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专题一

?一、选择题(可多选)

1. 最早提出“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一思想的是()

A.彪勒

B.古迪纳夫

C.何林渥斯

D.皮亚杰

2.提出“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是()

A.林崇德

B.朱智贤

C.刘儒德

D.钱铭怡

3.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埃里克森

D.科尔伯格

4.动态发展观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布鲁纳

C.埃里克森

D.科尔伯格

5.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是拒绝,那么孩子将形成的人格特征是()

A.消极、冷漠、

B.任性、幼稚

C.反抗、自高自大

D.服从、独立

6.师生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矛盾冲突型

B.亲密和谐型

C.疏远平淡型

D.敌视冲突型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个体社会化过程

3.毕生发展

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

5.父母教养方式

三、简答题

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从认知方面,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是什么?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5.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四、论述题

1.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专题一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A

5.C

6.ABC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

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

借以发展个体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3.毕生发展:心理的毕生发展观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

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会心教育生态系统,就是青少年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与青少年自身,按照一定的规则以一定

的组织和结构积极进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使青少年心理安全、行动自由、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有效

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会心会意的组织系统。

5.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青少年的活动中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对青少年认知,社会性

及个性发展有和重要的影响。

三、简答题

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个体发展的生态模型,把青少年的生态系统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代系统”五个层次。对青少年影响最为直接的以及在青少年成长的初期影响最为

有效的是微系统。微系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青少年所构成的一个个子系,包括家庭子系统、师生

子系统和同伴子系统。青少年在这些子系统中与各系统内的成员产生交互作用,他们交互作用的模式与结果直接对

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微系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能力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调控的,通过努力也是可以营造的。

2.从认知方面,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从认知方面来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由于形式运算的出现使其

思维逐渐完善,逐步摆脱了儿童时期单一的具体运算思维,形象思维趋于成熟,并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已懂得

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运用理论来推想因果关系,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同时,他们

的自我反省能力和元认知能力都显著增强。他们学会自我批评,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

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3.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是什么?

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

(1).两个主要部分包括:一是青少年认知过程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

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青少年人格的年龄特征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2).青少年心理发展还需要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来进行研究: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条件;二是青春期的生理因素发展;三是青少年的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发展;四是我国青少年面临和存在的一些心理

社会问题。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

(1).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强,富于创新。随着现代学习资源的丰富,教育和文化环境的改善,特别是

各类各样的图书馆、电视、网络等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和获取信的途径,其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同时,由于此阶段的青少年思维正处于迅速发展完善之中,他们对探索各种各样的现象的兴趣浓厚,充满热情,渴

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他们还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成人的思维、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不拘泥于

常规,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形势的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重新组合,过

去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所主导的一统天下已经为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所取代。

(3).自主独立,表现欲强。与前辈们相比,当代的青少年更加独立自主,更多地反对父母和教师对其干涉和控

制。随着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当代的学生不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不敢表现自己和发

表自己的观点。相反,他们往往能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同时,

当代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希望通过一些标新立异的做法来吸引其他人对其自身的关注,从而塑

造一个为社会和同伴所认可的自我形象。

5.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由于青少年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矛盾性。主要表现在:(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青少年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

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乳”愿望。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对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又存在较多的依赖

性。

(2).性意识增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

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由于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的要求他们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

只有压抑自己的欲望,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表现出了性生理成熟和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3).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

外的东西减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

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

(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表现出明显的两极波动,往往容易感情用事。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进入青春期的少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

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

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论述题

答案请参考专题一第三、第四节主要内容

专题二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

2.观察学习

3.元认知

二选择

1.前运算阶段的是那个年龄段?()

A.3-7

B.2-7

C.2-6

D.3-6

2.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中公式B = f (P、E)中,P代表的是()。

A.个体

B.环境

C.认知行为

D.个体的认知状态

3.元认知的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

A.元记忆力 B.元理解力C.元认知监控D.元学习能力

4.()青少年开始具备空间守恒的能力

A.11-12

B.10

C.9

D.13

5.一个儿童用竹竿当马骑,判断该儿童处于()

A. 形式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感知运动阶段

D. 具体运算阶段

三简述

1.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中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

2.简述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3.简述青少年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4.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注意稳定性。

5.简述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特点。

四论述:

1.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2.论述如何培养创造性?

专题二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之间的差异。

2.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

3.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二选择

BDCAB

三简述

1.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中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

(1)成熟。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命的头几年,但成熟不是智力发展的主

要因素。

(2)经验。个体在周围环境中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些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

经验。经验因素不是对智力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环境。主要指社会生活、文教、语言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社会性相互作用和社会经验的传递。

该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4)平衡。平衡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指的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2.简述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1)以表象思维为主。进入这一阶段之后,在上一阶段感知运动智力活动的基础上,儿童能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

的表象进行思维,且这种思维成为智力活动的主要方式。依靠这种思维,儿童可以回忆他过去曾接触过的人

和事物,并利用这种记忆表象进行各种象征性的活动。但是,此时儿童的表象思维缺乏逻辑性。(2)自我中心主义。此时儿童根本不能把自己的身体与外部世界分离开来。他深信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相同,不愿

采纳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他也深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遇到同自己观点相矛盾的事实,他也会

毫不犹豫地宣称事实是错误的。

(3)中心片面性。所谓中心片面性是指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仅仅把注意集中在他最感兴趣的,或事物最突出、最

显著的方面,而对其它方面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于智力活动的这一特点,就使得他的判断和推理缺乏

全面性,显得鲁莽和幼稚可笑。

(4)不可逆性。在儿童的认知世界里,关系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

3.简述青少年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目的性增强:青少年观察事物的发展经历了由被动消极的盲目观察项自动自觉和有目的的观察过渡的过

程。初中学生的感知活动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盲目性,主要根据成人的要求进行。

(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观察的持久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以及对观察任务意义的

理解而发展的,并以有意注意的维持为指标。表现为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刺激,使观察活动更为持久。(3)观察精确性提高:青少年对观察对象的精细性和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青少年的感受性比儿童大为提高,感

觉阈限相应降低。初中生的视觉感受性比小学生提高了60%,初三、高一的学生基本上达到或高于成人水平。

在观察人和物的特征时,青少年也更加精确敏捷。如在人际交往中,一个眼神、动作或语调的细微变化,都

容易被他们捕捉到。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由于思维的相应变化,青少年观察的概括性明显发展。他们在观察中寻找、发

现事物的异同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感知相关现象。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进行零散的观察,

而是系统的进行观察,寻找食物的规律。

4.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注意稳定性。

(1)意志锻炼法:即规定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开始时,可选择在短时间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

事情,使自己能完成任务,增强自信,然后逐渐过渡到在较长的时间内坚持完成自己没有太大兴趣的工作或

学习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消除“趋乐避苦”心理惰性的不良影响。

(2)干扰训练法:即让自己在外界有干扰的环境下完成某种工作或学习任务。训练应循序渐进,干扰刺激应从小

到大,时间从短到长,任务从易到难。

(3)静坐放松法:通过静坐放松,使自己心情舒畅,排除杂念,情绪稳定,头脑清晰。静坐放松训练应在一个安

静舒适的环境中,使身体充分放松而不松懈地进行。一般可以播放伴有抒情音乐的诱导语或通过自我暗示进

行。

5.简述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特点。

(1)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随着年龄增长,记忆里不断提高,到高一、高二年级趋于成熟。高一、高二学生记住的学习资料的数量比小

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多四倍,比初一、初二学生多一倍多。

(2)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增长,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效果不断提高,但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而高中生已逐渐能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识记活动。

(3)青少年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期:青少年不仅本身记忆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而且对记忆训练所产生的效果,

也在人生各时期中为最佳。

四论述:

1.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

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

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

展规律所制约。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导致在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工具,即符号、语言。人类特有的符

号、语言的出现,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因此,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

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

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他论述了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和指标。就其原因而言:社会文化历史也是

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

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

机能有4个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丰动件和有意性;(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

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章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⑴“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为了解决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复杂关系而提出的,是在有指

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条件而言,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

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到达的

发展水平。

⑵“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对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结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

的前面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教学主导着或者说决定着儿童的智力发展。第二,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

个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儿童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

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⑶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

维果斯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

不存在的心理机能。因此,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

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近发展区正是

为了使人们注意到一???事实,教学除了最低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这两个界限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这

就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教学最佳期”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中介的帮助使儿童达到其

最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引导、帮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发展。2.论述如何培养创造性?

(1)早期学习阶段:

在此阶段,学习活动是游戏性质的,学习者初步接触该领域内容,比方说玩颜料、陶土、纸、键盘或数字游戏;

教师的指导也是非正式的、有趣的,教师对学习者的态度是热情亲切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悉心教导的。学习者活动

的重心是接触和好奇,学习者的努力得到热情的支持和鼓励。随学科领域的不同,各阶段持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以

画家为例,大约是在6岁正式开始学习绘画,而数学家则要到高中才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尽管如此,重点不在于时间,

而在于学习者在学科领域活动中的体验。无论第一阶段开始于何时,它都应该向学习者提供一种有吸引力的氛围,使

学习者对该领域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个体坚持下去以完成第二阶段紧张的学习。

(2)中期学习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接触,那么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力求精确。画家无数次的重复是为了表

现出事物之间细微的变化,数学家反复演算同一道题是为了找出正确的答案。各学科领域在这一阶段的重点都是力求掌

握技能。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也与前一阶段大不相同,教师自身要知识渊博、专业精通、对学生要求严格并能够进行系统

化的训练。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从热爱变成尊敬。教师不仅仅要求严格,而且还应该鼓励和倡导学生去学习。教师要协助

学生参加有关活动和比赛,抓住各种机会争取进入该领域。教师的这些工作既能使学生既提高技能水平,又可以让他们

参与到该学科领域的活动及文化氛围中。最后,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第三阶段的新老师。

(3)后期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无论在哪个学科领域,学习者的目标都是从力求精确转变为追求独特。虽然在掌握技能

技巧的过程中学生们用大量时间来模仿他人,但是要想更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超越模仿。

在这一阶段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充满着矛盾,老师大多是该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可能会对学生有这样那样

的要求,如要求学生付出极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无法容忍任何形式的不完美。这一阶段需要学生自己调整以适应

更高水平的学习,不仅需要适应教师,还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在第二阶段追求精确技能的目标转变或让位于

追求独特的目标,例如,画家必须找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方面的作用或承担的角色必须根据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所处的学习阶段而作相应

调整。

专题三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男孩经历“恋母情节”,女孩经历“恋父情节”出现在()

A.肛门期

B.性器期

C.潜伏期

D.生殖期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幼儿前期的心理冲突表现在()

A.信任对不信任

B.自主对羞怯

C.主动对内疚

D.勤奋对自卑

3.马斯洛认为,()是人格的核心成分

A.动机

B. 气质

C.性格

D.需要

4.马斯洛认为,()属于发展需要

A.安全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认知需要

5.()是需要层次结构中的最高需要

A. 归属和爱的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 自我实现

D. 审美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人格的成分主要包括()

A.气质

B.性格

C.认知风格

D.自我调控

2.马斯洛认为沿生物成长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是()

A.生物需要

B.心理需要

C.低级需要

D.高级需要

3.马斯洛任务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是()

A.生物需要

B.心理需要

C.低级需要

D.高级需要

二、名词解释

1. 青少年人格发展

2. 自我

3. 自我概念

三、简答题

1.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请简述马斯洛的人格需要层次理论

3.请简述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4.请简述自我评价趋于成熟的主要表现

四、论述题

请谈谈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教育对策。

专题三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BBDD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

3.BD

二、名词解释

1. 青少年人格发展:青少年在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诸多方面的连续的、稳定的、系统的变化。

2.自我:个体的真实自我,即个体对自己知觉和意识无偏见的反映及自我的客观观察与评价,也就是个体的真实经验。

3.自我概念: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附着的意义。

三、简答题

1.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婴儿期,0~1岁,主要的心理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

(2)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2~3岁,主要的心理冲突是自主对羞怯;

(3)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4~5岁,主要的心理冲突是主动性对内疚;

(4)第四阶段是学龄期,6~11岁,主要的心理冲突是勤奋对自卑;

(5)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11~18岁,主要的心理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18~30岁,主要的心理冲突是亲密对孤独;

(7)第七阶段是成年期,31~55岁,主要的心理冲突是创造性对自我专注;

(8)第八阶段是晚年期,约60岁以上,主要的心理冲突是完善对绝望。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是积极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2.马斯洛曾先后两次提出人格需要层次理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七个层次,按低级到高级排列,呈一个金字塔的阶梯的结构形式:

(1)生理需要:对食物、饮料、氧气、睡眠和性的需要。这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最强烈的、最明显的一种,是对自下而上的需求;

(2)安全需要:对安全感、稳定性和摆脱恐惧、焦虑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对归属感、爱情、友谊和摆脱孤独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自尊以及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

(5)认知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中认识需要是基本的;

(6)审美需要:对真、善、美追求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力、理想的需要。

3.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

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自我开始分化为主我与客我、理想我与现实我;

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

4. 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

社会的飞速发展及对人才的多样性要求,给青年一代提供了巨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今日的青少年崇尚个性、追求独立,他们希望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他们如此要求自己,便也如此评价自己,渐渐地他们学会了独立地评价自己,而不是盲地;

(2)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

少年的自我评价还比较片面,往往过低地评价别人、过高地评价自己,而且对自己的评价变幻不定。由于经验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进入高中阶段后的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逐渐趋向稳定、客观和全面。(3)自我评价已从身体特点和具体行为的评价向个性品质方面的评价转化;

青少年后期已能把对自我的描述从表面化深入到内心,触及心灵深处最为隐蔽的角落,并且对自我的评价日益抽象化、概括化。

四、论述题

对中学生人格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些因素也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一)重视家庭在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育适时,内容适宜,方法适合,宽严适当。父母应尽量为孩子建设健康高雅的家庭文化环境和整洁的居住环境,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人际环境,并且,在这样的家庭情境中,家长应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以正直勤劳、好学进取的自身形象来唤起孩子对父母的敬爱、对他人的尊重、对学习的热爱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1.加强劳动锻炼,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

2.重视意志品格的培养;

3.正确认识智力因素的作用;

4.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

6.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要阵地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因此,与家庭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应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打造良好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其须臾不离的生活情境中受到人格熏陶。传统的德育工作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或道德传授,寄希望于一步到位,让美德直接“灌入”孩子心中。但实践表明,育人工程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耐心和精雕细琢的功夫,否则,欲速则不达。

1.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教师队伍;

2.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教育意识;

3.要营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使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发展。

(三)打造育人的整体社会氛围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我们无法估量的。

1.国家发展战略贯彻的一致性;

2.国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管理体制等应健全,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体制应进行改革、完善;

3.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整合社会资源。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得 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学习心得体会 听了这个课以后收获是什么 对你教育的启示 听了这个课之后你的问题是什么参考文献 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想起这门课,应算是本学期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又是那么的短暂,但短暂中也会有瞬间的美丽,学习《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也是对我们的一次升华,就正说老师所说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和教育孩子。对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一、学习收获 (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了众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如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在学习中收获比较大的为: 1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统合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整合对失望。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有发展危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品质,并对以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发展障碍,一个阶段的危机没有解决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自我统一性是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贯穿人的一生,然而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青少年的对自我的觉醒,以及及身体发展导致青少年急切想要认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人评价会对起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会急切想要了解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面对着自我与客我的冲突。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共同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危机。在人生的阶段有重要他人,而老师在学生的人生的阶段中,特别是在青春期统合对混乱中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皮亚杰看来,智力发展是一个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即认知图式的进化过程。建构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认识建构既是一种发现,又是一种发明,建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题十二

第十二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面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2.反社会行为:指的是一种故意或非故意、不顾他人观感,而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无法增进公众福祉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民事和刑事上修订反制反社会行为的条文。 3.抑郁:抑郁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隐晦、痛苦或者失望的情绪状态。大部分人都会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经历过短暂的抑郁,而这是青春期最普遍的心理困扰。 4.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模型认为,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相反,不具有“先天素质”的个体,即对于抑郁没有——种先天倾向性的个体,能够承受大量的用力,反而不会导致任何心理问题。然而对抑郁有一种强烈的先天倾向性的个体,在面临大多我们都认为非常正常的“压力情景”时,也可能会产生抑郁。5.网络成瘾:网络成瘾,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旨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选项) 1.不同的外部问题会反映出潜在的反社会综合症,各种内部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共同的潜在因素所造成的。这种潜在因素通常被称为“(B)”。 A.外部问题综合症B.内部问题综合症C.消极侵扰D.问题行为综合症 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B )。A.父母和同胞的吸烟行为和态度B.兄弟之间的关系 C.父母监控和亲子关系D.家庭的社会生活背景 3.为了降低“持续一生的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可以选择的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是(A )。 A.家庭疗法B.行为疗法C.认知疗法D.团体辅导 4.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个性特征不包括(B )。 A.过度敏感B.强迫性C.抑郁D易受暗示性 5.在干预网络成瘾的方法中,“人可以为他们的生活、所做的事情、感受和思维负责”是哪个治疗流派所强调的观点?(B) A.行为疗法B.现实疗法C.家庭疗法D.系统补偿疗法 三、填空题 1.心理社会问题具有聚类丛生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即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的出现会增加另一种类型的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___问题行为综合症___”。 2.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主要包括服用药物、___内部失调____和___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 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 3.认知发展 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从教育的角度看,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层面,教育上一向重视知识的教学,而知识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 5.情感素质 6. 自律道德 7.同伴关系 8. 教养方式 9.学习方式 10.同一性延缓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3.进入()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4、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2)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教育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合理的要求和良好的教育条件能够加快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5、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①过渡性②动荡性③社会性④闭锁性和文饰性 6、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①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7、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6~11岁)⑤生殖期(11或13~20岁) 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勤奋自取对自贬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期) 10、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②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③心理发展的活动说;④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有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合作伙伴合作时,儿童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②有意注意③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感知的含义: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其内容可以是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记忆使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8、记忆的种类: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词-逻辑记忆④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 再认和回忆;遗忘 遗忘的原因:①衰退理论②干扰理论③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④动机性遗忘理论 第三章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情境②知觉特点③知识经验 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总发展趋势: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 4、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1)抽象思维逻辑在逐步发展,但任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抽象思维逻辑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任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思维的发展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的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性差异。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6、想象的含义: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它是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 有意想象:是由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性的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产生所具备的两个主要条件:①要正确理解语言及图样标志的意义。既然再造想象是有一定的语言和图样的标志所引起,因此,语言符号的使用应清晰准确,符合事物的真相。②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已有表象数量越多,再造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已有表象质量越高,再造想象的内容越正确。 创造想象的产生所具备的条件:①创造需要与动机②表象的积累与储备③积极的思维活动④灵感与艰苦的劳动 幻想,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的刺激时,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①主观体验②生理唤醒③情绪产生时的外部反应 3、情绪情感的功能:①信号功能②感染功能③动机功能 4、情绪状态(理解就好) 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侧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理解)美感: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个性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制约性 3、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标志着个性活动的方向性和指向性,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成分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个性倾向性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4、气质的概念:气质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的独特色彩,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5、气质的心理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映的敏捷性行为的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向性 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7、性格的结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8、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9、能力的种类 (1)按其适应的活动范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程度的大小不同,分为: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0、智商=智力年龄(MA)/生理年龄X100% 11、自我意识的概念: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一般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因经验而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 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 理解学习定义要把握的几点: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行为的变化是相对一致的变化; (3)学习是基于反复经验引起的。 2、学习分类 (1)依据学习结果分类(美国·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美国·布鲁姆): ①知识,指能对具体事实、定义、原理等知识的简单回忆。 ②领会,指能解释所学的知识。 ③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 ④分析,指能区别和了解事物间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 ⑤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完整思想,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结构。 ⑥评价,指根据内在证据和外部标准对所学的材料能作出判断,确定所学知识的价值。 (3)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类(美国·奥苏泊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习题.doc

1.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o A.反映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2.从气质类型角度看,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属于典型的()。 A.抑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3.少年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4.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o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木可逆性 D.以命题形式进行 5.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这些特征出现在()。 A.少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晚期 D.成年期 6.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o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7.在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中,()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A.自我控制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认识 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o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9.青年初期是指年龄在()阶段的儿童。 A.6?11、 12岁 B. 11、 12?14、 15岁 C. 14、 15?17、 18岁 D. 3?6、 7岁 10.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1.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12.根据人格发展阶段论,4?5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信任感 B.自主感 C.主动性 D.勤奋感 13.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己开始有 所下降 14.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关键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①生物因素:遗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③主观心理状态:主观因素活动因素④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为什么说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儿童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心理是开放的自组织结构,任何外部因素都通过该组织系统发挥作用。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的特征?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如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征。 如何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品德与个性发展的过渡性;学习与认知发展的过渡性;自我与社会性发展的过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心理整体发展的加速与不平衡过程(认知能力发展个性成熟情绪情感意志言行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矛盾过程(闭锁性与开放性独立性与依赖性求知欲强与市别力低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稳定性与 可塑性性意识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 盾。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征: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情绪体 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 易形成各种心境,并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意志和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 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 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 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 3.具有不平衡性 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4.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不断地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已有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所提供的新的经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个体与环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推动个体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不断地解决矛盾,从而使个体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发展: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外在环境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心理发展:广义的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的准备性原则:又称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生理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即考虑个体当前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唯此,才能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措施等与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使教育具有可接受性。 发展性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认为教学不仅要根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而且还要预见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头。发展性教学正确体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既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强调教学要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新的可能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和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2、定向性和顺序性: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五讲 练习题

第五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 2.角色混乱 3.人格的掩饰性4.成人感 5.自卑感 6.自我评价7.自我体验8.价值观 9.积极人格 10.人格塑造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自我同一性是通过了解自我特质,构建出一个能够面对发展任务、生活与前途的自我组织,是一个人终生发展任务。 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人格的掩饰性:人格表现出来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性质,本身代表人格一种稳定的功能。 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当成人感出现时, 便产生一系列独立自立的表现:他们一反以往什么都依赖成人,事事都依附教师和家长的心态, 也不再是什么都可以公开了. 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社会交往,还渴望得到家长的承认. 他们要求和成人建立一种朋友式的新型关系, 迫切要求老师和家长尊重和理解自己, 如果家长和老师还把他们当小孩对待,无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他们就会产生抗拒的心理. 从初中起,他们开始疏远父母而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 寻找志趣相投、谈得来的伙伴.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包括自我尊重和受社会尊重两个方面。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 不仅要自己尊重自己, 而且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 在群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享有一定的声誉, 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青少年也不例外.青少年的自尊心的体验容易走向极端,当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一致、自尊需要得到肯定和满足时, 他们往往会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如果产生矛盾, 他们的情绪就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不负责任的自暴自弃。教育者应维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尖锐地批评他们。 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积极人格: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 人格塑造:指青少年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人格。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在个人最容易暴露人格弱点的地方,坚决克服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战胜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讲习题作业 马华逸

第一讲概论(自测练习)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3.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6.社会性发展:随着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青少年阶段也是个体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转折期,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不再把他们看做是儿童,而是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换言之,这一时期个体的社会定义发生了变化。从儿童期直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社会过渡的具体因素在不同社会之问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所有社会都承认青少年阶段个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许多理论家指出,与其说青少年期的生理或认知变化决定着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毋宁说社会对他们的定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7.心理发展特征: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 8.生物性过渡:个体一生经历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是从受精卵开始到一岁左右;二是在10-20岁的青少年期。青少年时期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体形与面部特征成人化,第二性征的出现,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等。经过这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青少年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生理上的成熟导致青少年成人感的产生。但是,青少年生理发展水平与其心理成熟水平会形成很大的落差,往往会造成其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从而使青少年期特别是青少年早期的个体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解读

学号姓名成绩 研究生课程作业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课程名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任课教师谷传华

2015 年6 月20 日 作业1 你的青少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试用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自己当年的心理、行为或困惑。注意说明现象,分析原因,并说明如果是现在你会如何做。 (1000字以上) 我的青少年时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自卑心理比 较重。由于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在小学四年级之前都是在家乡的小学上学,那个时候还是很活泼开朗的,每天都是和小伙伴打打闹闹。但是,自从小学五年级转学到镇上的小学,意识到自己和班上大多数镇里的小孩的差别,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他们玩的吃的都是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因此很自卑,不敢和他们交流,怕被看不起。之后的中学也是这种心理,总是很羡慕那些每天可以回到家吃饭睡觉的孩子。

我觉得我的这种心理问题可以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来解释。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