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扶阳理论

扶阳理论

扶阳理论
扶阳理论

扶阳理论

钦安卢氏医学的扶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卢崇汉)

授课提纲:

1、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扶阳理论的思想基础)

2、目前影响人体阳气的各种因素(运用扶阳理论的客观条件)

3、扶阳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4、从姜桂附的临床应用进一步看扶阳理论

代谢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病在三阴,统于太阴

李可

代谢病,如:Ⅱ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高脂血症(脂类代谢异常)、痛风(嘌呤代谢异常)、高血压(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有一致性和内在联系性,中西医都能以一类疾病来探讨。

1、Ⅱ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1 过食肥甘,嗜食生冷。

1.2 失治误治。

1.3 房事不节。

2、治疗大法

2.1 龙雷之火上炎时,急则敛固。

2.2 若有消渴,觉脐下有气上冲、心慌、汗出(气上撞心)食纳不香(饥而不欲食),厥阴主证悉见,则用乌梅丸;若尺脉见浮,腰困等阳火不藏可合用封髓丹。

2.3 少阴、厥阴证不显,中焦脾胃症见,或患者无甚明显症状而有血糖高者,附子理中汤加味。

3、注意

3.1 凡误服寒凉滋阴苦寒泻火者,先以大剂理中汤救药误,也即救胃气,一切虚损大症首要保胃气(中气)。

3.2 肾气既伤,元气欲脱,救阳为先,破格救心汤。服药期间杜绝房事。(切记)

3.3 服药期间,大多数患者出现排气排便多,且味大,虽未用“兰”但可除“陈气”,符合内经的思路。

4、高脂血症

理同Ⅱ型糖尿病,用加味附子理中汤,一周即下降,较之糖尿病易治。

痛风:疼痛剧烈可用加味乌头煎,缓解继用附子理中、真武辈,有虚象明显者扶正即可止痛。

论肿瘤的治疗思路

李可

一、病因总括

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3、情志内伤。

二、治疗方法

1、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固护胃气为第一要着。

2、温阳散寒是基本治疗思路:四逆汤、附桂理中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基础方。

2.1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2.2 消化系统肿瘤以附桂理中加砂半为主方.

2.3 肾、膀胱、脑部肿瘤用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八味地黄汤为主,间用理中汤。

2.4 子宫卵巢肿瘤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紫石英、吴茱萸常用。

2.5 高烧不退或长期低烧。多为本寒标热,治疗应以四逆、理中辈、当归四逆、麻附细为主。

2.6 有形癥积,削之,磨之,鼓之,荡之,持之以恒。主方加海藻甘草汤。

2.7 少阴阳衰,危在旦夕,救阳为急,大破格;重症痼疾,多为元阳衰微。

2.8 寒伏极深,麻附细托里透解于外,使邪有出路。

3、攻下之法不可偏废

3.1 阳明之降是人体最大的降机。

3.2 阳明是排出毒物的最主要通道。

3.3 当以温下为宜。

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思路

李可

1、本气先虚

“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人体营卫气血的生成及正常的运行依赖于中焦。六淫之邪伤人的基础,是脾胃虚弱。脾胃不虚,则邪不能侵,邪侵亦不能潜伏。在临证过程中发现,免疫病患者在发病前、发病中其中焦失运是必备的条件。

2、伏邪存焉

关于伏邪的理论最早肇端于《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通过我们的临证发现“伏邪”的确是许多疑难大症的发病机制,在免疫系统疾病中尤占主要位置。

3、伏邪既存,正气必攻

人有一息尚存,正气必然去破邪,毕竟正与邪不两立。正气足时有类表证的祛邪表现;因正气虚不能一鼓作气而驱邪外出时,正气消耗后,偃旗息鼓,伏邪继续隐匿。免疫系统疾病在春季加重,恰是人体借天地生发之大势,驱邪外散的表现。

4、正气攻邪,必伤正气

正邪相争阶段,如果仅见邪实,专事破邪,或恣用寒凉以减症状,加上伏邪一刻不停地消耗正气,很易使元气空乏,造成元阳浮越的危候。

5、总结

5.1 难症痼疾,师法仲景。

5.2 免疫系统疾病有时会出现热象。

观其脉证辨识阳虚

吴荣祖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学以阴阳这一古朴的哲学思想,结合五行学说,构建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论述,从而形成中医药学的理论核心和基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正出于此,历代医家临证首推阴阳辨证观,尊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自中医临床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辨识三阴三阳的传变规律及应证治疗开始,医书汗牛充栋,不离此矣。

温阳扶正大法,是后世医家临床研究的结晶,其为中医八法之一,其强调了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之原则,从人体生理全过程的阳气易损性到疾病过程中温阳固本的重要性为核心,倡导温阳扶正大法,历代均有成就显著之医学大家,其理论的创新发挥及临证组方用药至今乃为不少学者推崇,为此也铸就了一代代学术观点鲜明,争鸣执著,勇于实践,疗效颇丰的医家,客观上也展现了中医学术论坛百花齐放、学派林立、令人赏心悦目之发展景象。

为什么温阳扶正大家能在临床辨治中有超常敏锐的辨识阳虚审证类之眼目,于他人之前采用温阳法施于临床,并在温阳主药附子的应用上独具心得,且在临证危急重证中屡屡取效,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笔者从学习继承温阳派(火神派)学术理论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体会,供同道参考。

此次讲座拟题《观其脉证辨识阳虚》,从四个方面作一介绍。

1、阳虚证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中医注重临证诊治的个体化表象,从某种意

义上讲更重视患者的个体证象的研究,也就是强调特殊规律的辨识,辨识阳虚亦不离于此。

2、隐潜性阳虚及其应对。所谓“上工治其萌芽”者,即在疾病产生初始阶段

就进行有效干预,每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隐潜”二字正是此意。

3、阳虚与寒象的互应。《内经》指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虚之体,

必有寒象之征,阳虚为本,邪气为标。风、湿、饮、痰、气、血、瘀、水、聚积、征瘕均可寒化,其根为阳虚也。

4、关注临证阳虚证及其治法种种。此处例举临证温阳大法的适应操作层面,笔

者把目前临床容易被忽视或识辨之处作一阐述,例举了十二个方面供同道参考。当然,这远远不能包罗错综复杂的临证变化,也许这只算抛砖引玉之举。

仲景有一句十分精典的话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我们应尊崇这一法则以应对临床

跟师学习钦安卢氏医学的感悟

刘力红

一、初涉钦祖之学

1、涉学之因缘

2、钦祖之学的印证

阳的主导作用

六经辨证即阴阳辨证

六经提纲之殊胜: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寻。

二、入师卢门,探习就里

1、入师之因缘

2、欲穷钦祖学问底细,需探卢氏之学

①钦祖法脉之传承

②钦祖晚年之学问

3、阴阳合一之道

天地一阴阳耳,分之为亿万阴阳,合之为一阴阳。……仲景之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在阴阳之中。

①人身之阴阳何以合一

钦安曰: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极也。

故知阴阳合一,乃于极上合一也。

②水土合德,世界大成

③推极之法,合德之方——四逆汤

④四逆解:既曰推极之法,既曰合德之方,则必阴阳兼顾也。四逆乃于坎上立法。四逆乃于极上,亦乃于先天上和合阴阳,而非于后天脏腑气血上和合阴阳。

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法。这点元气来自先天乾元,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也。

附子辛热,直补坎中真阳;干姜辛温而散,其所用者,盖以群阴阻塞,附子亦不能直入根蒂也,故以干姜涤荡阴邪,迎阳归舍;甘草禀坤土之气,阳气归舍,得土覆之,则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如此则真龙复归,阴阳复现和合之象,坎气乃全,阴阳于此合一也。

4、四逆法

①纳下之法

迎阳归舍

收藏之道

阳行阴令—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②收功之法

生命可持续之根本

归根大法:《老子·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建立复命机制:复命机制建立,自愈之机制方能建立,此时方能收功,方可言愈。

③四逆之用药

辛甘为其主导,盖以辛甘为阳也:辛乃乾金之味,阳也,此亦同气相求。然辛味又有别,辛而香者,尚兼散功,如姜、桂、茴、丁、吴者是也。辛而不香,如附子,则多直下之力。

辛者姜附,甘者甘草,甘草禀坤土之气最全。

四逆之用姜:此宣导之力,以为前驱,功在荡尽阴邪,迎阳归舍。姜有干姜、生姜、煨姜、炮姜等,故四逆用姜最为灵活,钦祖云:此方不独为少阴立法,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者,亦以姜之活用也。

④桂枝法

前云四逆之用姜,因其宣导之力,以为前驱,卢氏将此用法移出,别立桂枝一法,其桂枝法之用,即此宣导涤荡之用也。桂枝法以太阳统摄三阳,四逆法以少阴统摄三阴,分之为二法,合之则一法也。此如钦祖所言,坎离水火,分之为二,合之亦可以一坎卦言之。

5、正邪观

钦祖云:伤寒一书,通体就在这邪正二字。

十二经脉起止歌子午流注

十二经脉起止歌xx注 .txt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一一,于是坠落凡间变为女孩,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整个天堂。朋友,别哭,今夜我如昙花绽放在最美的瞬间凋谢,你的泪水也无法挽回我的枯萎~~~十二经脉起止歌子午流注2009-06-11 13:17经始太阴,而厥阴最后。穴先中府,而终则期门。 原夫肺脉,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于少商,络食指而接乎阳明。大肠起自商阳,终迎香于鼻外。胃历承泣而降,寻厉兑于足经。脾自足之隐白,趋大包于腋下。心由极泉而出,注小指之少冲。小肠兮起端于少泽,维肩后上络乎听宫。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阴于足外。肾以涌泉发脉,通俞府于前胸。心包起乳后之天池。络中冲于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侧,从关冲而丝竹空。胆从瞳子穴,连窍阴于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门而复于太阴肺经。 xx注学说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原文: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 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 ,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

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朱丹溪认为,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所创制的大补阴丸一类的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 扶阳与滋阴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思想,二者理论来源、临床应用特点均有不同,在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理论渊源,对其临床用药特点加以研判。

扶阳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 扶阳的基本概念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从钦安、卢氏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方药。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氏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阳主阴从观 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今人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一丸红日”,故扶持和保护阳气,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卢氏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如《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居从属地位。并且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

三大扶阳方法

三大扶阳方法 【导读】很多人看到小道经方中经常写一些四逆辈的方子,推荐的附子理中丸和金匮肾气丸,一直有不解和质疑~为什么总是以四逆汤打底开方?为什么总是推荐这些丸药呢?其实,背后的秘密是因为“阳气”,万病损于阳,小编带您解开这个秘密~阳气今日小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阳气在人生中何其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因此,固护一身之阳气,可葆生命活力。现代人尽管病情不一样,但是一摸脉象,很多都是沉细无力,有的还伴有胸闷、手脚冰凉、气短等现象,这些都是典型的阳气不足的表现。《内经》上说”阳主阴从“,这句话其实也说明了阳气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例如,想把煤炭中的能量利用,需要一把火将其燃烧,这把火就是阳气的力量。放到人体也一样,能量需要阳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应用。扶阳方法今日小满、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的就是扶阳。他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①艾灸扶阳的重要穴位,古今长寿者必灸之穴——关元、足三里的长寿灸法。关元是小肠经的募穴,小肠经也属火,用小肠经的火来温补任脉之阴,

增加身体的气化能力。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古人说的灼艾,实际上是瘢痕灸,但是现代人很少采用此法,平时大家可以在用随身灸或者悬灸即可,每天每个穴位10分钟左右,艾灸前后一定多注意补充津液,多喝粥、汤类。②丹药丹药,主要成分为矿物,以铅汞等金石品为主。《扁鹊心书》提到的丹药名为太上金液丹,以硫黄为主,扶阳祛湿。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受丹道医家的影响,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主张服用生硫黄来回阳,他认为生硫黄回阳效果比人参还好,能兴垂绝之阳。硫磺(药用)可以补命门火,在医师指导下。一般可以每天服用10g-15g左右。③附子东汉的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很多带附子的汤药,像附肾气丸、附子汤、四逆汤等方剂。一般来说,生附子有入里,破里寒的功效,炮附子能走表,这是二者的区别。经典方剂中用的是生附子,恢复的是在里的功能。在服用四逆汤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出现”瞑眩反应“,排病反应,这些反应使得很多不明白真正医理的人感到恐慌,也使得很多中医师不敢给病人开四逆汤。其实,这些反应都是有效反应,不会真正的开好四逆汤,也是失去了治病的一大利器。扶阳方法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在想,小道经方难道是火神派的?其实不然,小道经方认为,阳气固然重要,但是在扶阳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了对津液的固护。一个人生病了,好比是一个穷人,阳

人体经脉循行和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2013年09月12日15:54??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 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 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 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了解人体经络一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几种扶阳要药的简介

几种扶阳要药的简介 同宥药业有限公司赵军 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和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然而,近几年中药饮片销售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假货、劣货严重充斥市场,或者是很多产品没有按照传统工艺炮制,疗效较低、毒性较大。这些现象既影响了市场秩序,又给临床用药安全埋下了隐患。 下面就本公司生产的几种扶阳要药进行简要的介绍。 附子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救逆、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使用附子来治疗阳虚、扶正的方比比皆是,如著名的“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据统计,《伤寒论》全部 112方中使用到附子共计10余方。而对于中医扶阳学派(火神派)来说,附子如同一国之君一般,其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 附子的道地产地位于四川江油。《易经》中坤应西 南,四川地属西南,属坤土最厚之地。土能藏火,能 将天道所散发的阳气,聚集给生长于此的附子之中。 江油附子的生长特性已暗合这一事实,冬至一阳生时 栽种,三月末打尖、去枝、修根(促进根茎和附子的 生长),四月末二次修根,到夏至阳尽之时,江油附子 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也正是采挖之时,如不及时采挖附子将很快烂掉。 但其他地方所生产的附子,其生长规律已有所不同,大多生长期延长,汉中附子在立秋(八月上旬)后才能采挖,西昌和云南的附子采挖时间更延后,要到白露(九月上

旬)才能采挖。 江油虽为附子的道地之地,这个曾经的附子最大种植地(据有关资料,上世纪90年代前,江油附子的常年种植面积在6000亩以上,最高年产量3000多吨)已经沦落为全国附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多。经我们统计,2009年江油附子的产量为800吨左右。 导致江油附子产量连年萎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道地附子的价格竞争不过非道地产地的附子。在市场经济下,特别是中药材又缺乏严格的质量等级标准下,价格代替道地成了竞争的唯一标准,道地药材的式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世纪60年代从江油引种附子的凉山州西昌市布托县,靠价格竞争优势,迅速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9000亩(据好医生集团四川佳能达攀西药材种植基地网站资料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5577614.html,/),成为全国最大的附子种植基地,年产附子2000吨以上,并且布托县政府已提出:“一定要将布拖县打造成全国附子第一大县”。 云南禄劝县种植面积约2000多亩,年产附子1000吨。(云南附子种植基地网站资料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5577614.html,/cn/Introduction.php) 由于在整个江油附子的采收和炮制阶段,我公司技术总监都会常驻江油,同行之间情况也非常了解,并且江油附子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以销定产,所以我们对今年江油附子产业的整个产销情况大致总结如下:在江油附子800吨产量中,其中70%(500多吨)全部被“三九药业”收购来生产“参附注射液”等针剂;100吨制成了生附片,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50吨生产出刨附片,主要销往香港、台湾和广东一带;65吨用来生产胆黑片(含胆的黑附片),主要销往广东;30吨做成了盐附子,主要出口到韩国。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编者的话:读李可先生的讲话稿有几次了,每次都激动不已!今天特地把阿图整理的李老的讲话录音稿按我的思路编缉一下,以供大家看看,也方便大家学习之。-----荣新奇 一、“十大医学难题”的概念与出路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 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1、心脏器质性病变,2、癌症,3、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4、肺结核,5、糖尿病系列病症,6、免疫缺陷病,7、血液病,8、慢性肾衰,9、运动神经元疾病,10、艾滋病。

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我就对他们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

督脉大灸

督脉大灸流程 督脉铺灸又称长蛇灸,“督脉”中医称之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暑夏三伏天冬天三九天是“督脉灸”祛病的最佳季节。可以起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效果。盛夏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最盛,腠理疏松,百脉通畅,“督脉辅灸”刺激背部督脉和督络,借助暑夏之伏天(阳中之阳)炎热之气候,能起到强壮真元,祛邪扶正,鼓动气血流畅,防病保健,治愈顽疾。 “督脉辅灸”是中医治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就是在督脉的大椎穴至腰俞穴穴区,首先使用温热姜汁敷涂擦脊柱周围的皮肤,然后加撒特制中药粉剂,既辅灸粉,再以适当宽度的白杨布敷盖在脊背上,以姜泥均匀辅在白布上面,宽10厘米,高2厘米。再铺一长条蕲艾绒,其状如一条乌梢蛇伏于脊背。分别点燃蛇头、身、尾三点,一次燃尽后成为“一壮”,连续灸3壮,每年铺灸一次,连续三年为一疗程。与传统冬病夏治贴膏等方法相比,“督脉辅灸”的铺灸面广,刺激部位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循行所过,将多经多穴组合应用,且艾炷多、火力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是强壮补虚,治疗虚劳顽痹冬病夏治疗法的“经典”.“督脉辅灸”适用于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腹泻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首先要有一间舒适安静宽敞明亮的房间,要求通风良好,有取暖设施和病床。 房间,舒适安静宽敞明亮的房间 取暖炉。 排风扇。 换气扇 一、灸前准备: 1、不锈钢托盘、容器碗、剪刀、镊子、打火机、勺子、毛巾、沙布块、辅巾、绒巾、果酱机等器械。 托盘。 双头勺子、持针器、剪刀。 长勺、镊子、剪刀 姜泥碗和勺子。 不锈钢碗及勺子 绒巾。 毛巾、铺巾、沙布块。 医用推车。 所需要器械 医用推车 垃圾桶。 不锈钢碗 辅灸粉。 在塑料瓶的瓶盖上打上几个小洞,装入辅灸粉备用,看看,挺神秘的吧! 2、姜泥的制作:生姜750克,将生姜切成小块状,装入果酱机中,接通电源,将生姜打碎成泥状,在打泥过程中可以轻轻摇动果酱机,这样可以加速打姜泥的过程。 鲜姜将鲜姜洗净淋水 姜块将鲜姜切成姜块 姜块将姜块装入打汁机的容器内 打姜泥打开电源进行粉碎,在粉碎的过程中可以轻轻摇动机身,可以加快速度。

扶阳罐的功用与适应症

扶阳罐以“温刮温灸亚健康调理技术”为核心,传承了中医经典养生文化,展示了我国数千年的中医养生之道,首次成功实现热能、红外线、磁疗的同步导入,真正做到排毒祛瘀、驱寒祛湿,有效宣通瘀结的经络、温补虚损的阳气,让中外学者为之叹服,所谓“百病源于瘀”,只要经络保持通畅,我们就可以百病不侵,只要阳气足,自身免疫力就强,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医所倡导的养生文化。 扶阳罐七合为一功能 [温刮] 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泄热拔毒,消散瘀结;扶正祛邪,调和气血。 [温灸] 温经散寒,行经通络;消瘀散结,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 [推拿] 平衡阴阳,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活动关节;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热疗]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松解局部粘连的组织,散寒止痛。 [走罐] 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排除体内寒湿邪气,改善组织营养状态。 [磁疗] 促进细胞代谢,活化细胞,平衡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状态;促进炎症消退,消除肿胀,疼痛;增强和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 [红外线] 改善血液微循环,软化血管;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快速将人体内废物排出;缓解或消除疼痛,增强组织活力,提高免疫力。 扶阳罐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与日光明。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就好比大自然不能没有太阳一样,自然界的正常运转主要靠太阳的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运行主要靠阳气的推动。故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脉真阳!” 什么是阳气?阳气是生命的原动力,阳气强则精力旺盛,阳气强则充满活力,阳气强则免疫力强!阳气能潜藏可令人有神彩、精神足,阳气能推动则令人有活力、运动自如!“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于阳气相对的阴精、血液、津液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人体能阴阳平衡正常运转不生病则阳气的紧固最为重要,阳气旺盛才能促进阴精的化生。 扶阳罐与扶阳养生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当然就离不开姜桂附了,所以我就从姜桂附的应用谈起。 几个上次谈到过,我曾今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张处方中使用姜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在20076张处方中,用姜的20016张,也就是说不用姜的只有60张。这个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 在20076张处方里,用桂的一共19852张,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桂枝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肉桂或官桂的用量,每

一剂在15到30G之间。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附片一共有19423张,这占了全年处方的%。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块,它们都属于制附片,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我从上个世纪 其实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姜桂附,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我发现了,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肯存在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短暂的使用,不能长期服用,病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逆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可用”等戒律。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但是郑钦安、卢铸之、陆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前后行医一百多年,都在大剂量、长期的使用附子,同时使用姜桂。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姜附先生”,称其学派位“火神派”。不过郑钦安在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通》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姜附桂,iju这个问题,我曾与任应秋先生、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他

扶阳学派简介

扶阳学派简介 中国医学之重阳、扶阳思想源自《周易》及《黄帝内经》,并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仲景以降,此一思想虽延绵不绝,然或损或益,或偏于理上一得之解,或限于临证一方之用,终未能成体系之学。及至晚清,邛州郑寿全出,始将此一思想之来龙去脉,临床运用之层层次第,揭露无遗。若于学派言,至此乃得构成。郑氏之学,卢氏等继之,是方有今之扶阳学派云尔。 郑寿全,字钦安,蜀南临邛人。生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卒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享年97岁。嘉庆末年秀才。师从清代著名通家刘沅(止唐),修习《黄帝内经》、《周易》及仲景《伤寒》之学。于斯沉潜二十余年,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始明坎中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治病立法,重在扶阳;处方遣药,善使姜附,遂有“火神”之誉。 同治八年著《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著《医法圆通》,光绪二十年著《伤寒恒论》。晚岁设席课徒,禹臣铸之为其衣钵弟子。 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卒于1963年,享年87岁。清光绪十五年秀才。出生世家,历代业医。少时随姑父颜龙臣习文学医。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寿全门下,随师侍师十一载,直至郑师去世,乃郑师之关门弟子。十一年间,朝夕受教,协助郑师完成《伤寒恒论》,尤于郑师最后七年之学术思想继览无余,乃钦安思想之最重要继承人。 师逝后,尊其所嘱,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其间,或视民风,或观物宜,或察医家之所秉用,兼以师授心法与人疗疾,每每随手奏效。三载归来,遂于师门授受,了然无碍矣。乃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1908年,为绍隆所学,以承师志,特建“扶阳讲坛”,亲自主讲《周易》、《内经》、《伤寒》及郑氏三书。此坛一设,远近闻风,所化者众。 临证讲学之外,悉心课子(卢永定)教孙(卢崇汉),郑氏之脉,卢氏所学,乃得有传焉。铸之秉承师学,参以己慧,扶阳之路,更为精粹,亦有“火神”之称。 卢永定,字云龙,禹臣长子,亦号“火神”。生于1901年,卒于1986年,享年85岁。幼承庭训,刻苦努力,初习外科及太乙神针,16岁即能行针疗疾,后渐习内科,20岁即独立应诊。学术上一承父教,善用辛温扶阳,60余年医道,屡起沉疴大疾,活人无数。临证尤精脉法,断人生死,毫厘不爽,诊时勤于笔录,计医案无数,现尚存者即有30万人次,于钦安卢氏医学之累积整理,其功甚伟。 1950年代末,即于“扶阳讲坛”担任助讲,铸之逝后,乃独立任教,直至1980年代方止。永定一生,心系病众,其于耄耋之际,有“八十舒怀”,于此可观其志也:医之为道,广博精深,历数千年,渊源奥秘,岂乎穷哉!然其旨万理归一,在乎济世活人,强壮民族。虚怀若谷者成,固步自矜者毁。愿诸君光扬医德,恢宏医道,不齿名利,戮力奋进,各展鹏翼,其能恪守,吾愿足矣!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 贴)(2011-01-24 17:30:55)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 1附子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

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素问病机原病式》 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丹溪心法》 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汤液本草》 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证治要诀》 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医学正传》 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本草经疏》 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

基于扶阳理论的破格救心汤治疗ARDS 的应用探讨

基于扶阳理论的破格救心汤治疗ARDS 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5-10-15T16:03:35.66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第30卷供稿作者:刘慧 [导读]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中医的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方,结合ARDS的中医症候研究分析,认为破格救心汤可以应用与ARDS,拓展中医治疗ARDS的临床思路。 刘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广东广州 510360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有较高的死亡率。目前西医治疗多是采取的针对性和支持治疗,ARDS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中医的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方,结合ARDS的中医症候研究分析,认为破格救心汤可以应用与ARDS,拓展中医治疗ARDS的临床思路。 【关键词】破格救心汤;ARDS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402-01 扶阳理论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其哲学基础是“阳主阴从”,极为重视扶助人体阳气,自郑钦安之后,关于扶阳法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多。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以阳为主导,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认为阳气的正常运行与气化对维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后来张仲景受《黄帝内经》理论的影响,亦重视阳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支配作用,认为存之则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功能旺盛,亡之则功能衰竭,故顾护阳气在治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伤寒论》中有大量的应用辛温扶阳药物,选方用药多以温补阳气为主,如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用药则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并尊附子为“百药之长”,此为重视阳气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扶阳观点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影响,总结其扶阳意义在于:可通过扶助阳气而祛邪:阳气不足则抗病能力减弱,故扶阳气能增加抗病能力,更好的祛邪,再者扶助阳气达到扶阳生津,阴阳互根互用,阳虚阴不足之证,扶助阳气使津液自生;另外通过扶助阳气可平衡阴阳,达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之功等作用[1]。 应用中医药治疗现代疾病,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基于“万病皆损于阳气”,“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的理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危重病症,更重视固护阳气,回阳救逆。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中医的经典临床经验方。李可先生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擅长救治重危急症。破格救心汤中重用附子固护阳气,回阳救逆,另加入山萸肉,麝香、龙牡、磁石更使本方具备了扶正固脱,活血化瘀,开窍醒脑,救治呼吸循环衰竭,纠正全身衰竭状态,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可挽垂绝之阳,并可救暴脱之阴。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以顽固性的低氧血症、呼吸频数和呼吸窘迫为特点的急性呼吸衰竭。随着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的增加及不断改进的治疗方式,但仍保持者较高的死亡率。而且目前对于西医的药物治疗也存在各种争议,ARDS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严重威胁者人们的健康。目前尚无一种药物能特异性的改善ARDS的预后。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急救医疗经验,然而目前还没有对该病形成统一的病因病机认识,而且缺乏疗效可靠的药物及协定方剂。 ARDS可属于中医学“喘证”范畴,晚期多为“喘脱证”。粟氏对于ARDS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中发现,ARDS病性方面,热证、瘀证在疾病先兆期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在ARDS 典型的发病过程中,早期即开始逐渐出现脏腑虚损,随着肺损伤程度的加重,肺虚致脾失健运, 肺脾两虚,肺虚及肾,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虚日久, 病势深入,肾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行血必致血脉瘀阻;或痰郁阻肺, 可使肺失宣降, 不能助心治节,瘀血内生, 可阻于血脉;气虚日久及阳,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出现脾肾两亏,阴阳两虚,阳微欲绝,或内闭外脱等危证,终致喘脱而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ARDS的整个病机发展中,故ARDS 先兆期病性要素主要以实证为主,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多种虚证,包括气虚、阴虚、阳虚 [2]。结合我们扶阳理论,此时应急予扶阳回阳,以挽垂绝之阳,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以更好的祛邪,再者通过扶助阳气达到生阴,以期通过回阳以救暴脱之阴。 现代医学对于破格救心汤中的部分药物研究也对其治疗ARDS提供了药理研究的支持。如附子具有抑制血小板、抗凝和钙拮抗作用,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气道炎症、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减轻气道阻力,可改善氧合。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具有抗应激、氧化和心肌缺血等作用,能消除氧自由基,改善血液流变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和提高对缺氧的耐受性[3]。干姜的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干姜的水、醚提取物都有明显的抗炎、镇痛、镇静及抗缺氧的作用,干姜水提物、挥发油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延迟实验性血栓形成[4]。《中药大辞典》载:“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小量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均有兴奋作用。对心衰、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均有可靠疗效。炙甘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体外实验也发现甘草酸是通过抑制MUC5AC 基因转录,抑制黏液过度产生和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5]。且研究证实甘草总黄酮能够有效对抗脂多糖诱发的肺炎,并能够减少中性粒细胞的募集、抑制炎性细胞的浸润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达到有效肺保护作用[6]。这些研究为破格救心汤在治疗ARDS上的提供了药理研究的支持依据。 ARDS发病的关键是致病因子激活了细胞和体液因素,引起炎症的放大和损伤,从而出现 ARDS 的炎症瀑布反应,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最后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亦有研究用“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方法治疗脓毒症取得了疗效的报道,认为平衡阴阳可能是调整SIRS/CARS失衡的有效方法。如艾氏等人在临床上运用“益气扶阳”的方法成功截断和扭转严重脓毒症的免疫抑制状态,虽然未得到明显降低死亡率的结果,但可以为患者感染的控制及组织脏器功能恢复赢得宝贵时间。这为我们破格救心汤治疗ARDS也提供了临床的依据[7]。 张景岳曾指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体的阳气,具有抗御外邪、护卫生命、促进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是生命的原动力。人体阳气充足,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阳气一虚则百病丛生。故基于扶阳理论的破格救心汤治疗ARDS,希望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临床及实验方面研究的取得更多的支持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 提供新的途径,增加ARDS临床救治率,减少死亡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方统念. 浅谈《伤寒论》中的“扶阳法"[J].光明中医,2012, 27(8),1509-1510; [2] 粟艳茹.ARDS的中医证候要素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学扶阳医学 循火神之路 中

学扶阳医学,循火神之路(中)(接上篇) 三、医易互通学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岂非医易互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从中可知,医易是互通的,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如何应用易医互通经典的着作,从《内经》降世以来,除《伤寒论》曾经融汇了易医互通为一体之外,后世的医着虽然大量的谈到了医易互通之理,但在用的方面,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的“道”与“术”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无法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就连张景岳这样的临床大家,也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的临床应用思路,后世医家虽然探索者不乏名仁志士,但多数医易互通结合者多处于水火难于交融汇合一起,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而在用上更是无从下手,也不谈不上结合与系统的临床运用。在前面我们讲过,扶阳医学在她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站在道术合一、医易互通的支点上,指导着扶阳医学道术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即医易互通方面理论与应用实践,并形成独特的脉法药三位一体治病风格,且回归到了仲景时代思维思想的原点。这我们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就能知道了,其首篇文章就指出“乾坤大旨”,告诉我们扶阳医学是一门医易互通的应用实践学,把道与术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扶阳医学,即医易互通学。扶阳医学是怎样医易互通的呢?这我们要从中华文化哲学思想探求天地人自然观点上,认识我们人类自身上开始。我们来看看郑钦安始祖《医理真传》卷一的坎离卦解,就可以清楚的认识这种思路。郑钦安认为:“人秉在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极也”(《医理真传·乾坤大旨》)。他的这些观念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他的老师刘沅刘芷唐的槐轩学说,因为“乾为性,坤为命,得

中医基础学

一、五行学说 二、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 三、五行的特性: 四、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1、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正常的六气,当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有其气、气候骤变、卫气不足时转化为六淫。 2、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征: 六淫分类:阳邪——风、暑、燥、火;阴邪——寒、湿 (一)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升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行痹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风:外感致病因素总称,因其他诸邪常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风邪终年常在,发病机会多。 (二)寒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疼痛是寒邪致病的主要表现。—痛痹 3、寒性收引。 (三)湿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2、湿性重浊,: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表现——着痹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四)燥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五)火(热)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多发生与人体上部头面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4、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肝风内动,动血—出血 5、火邪易致疮痈 (六)暑邪: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为热 2、暑性升热,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五、藏象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第二节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气相通应 二、肺(别称:华盖、娇脏,相傅之官,被比喻为水之上源)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2、主行水(亦称通调水道)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血液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 肺主治节: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是肺全部生理功能概括)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3、肺主宣发肃降 (三)、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 3、在志为悲(忧) 4、在液为涕 5、与秋气相通应 三、脾(别称:后天之本及气血生化之源,是脾胃的合称)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动:(1)、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 2、主统血: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1)、脾主升清: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