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卷

汝阳一高2019-2020学年6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命题:申胜利审题:赵颜颜

一、选择题(50道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1、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崩溃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井田制瓦解 D.水利工程的兴建

2、《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西汉时,据农学家汜胜之讲,“中田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C.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3、商代留存的甲骨卜辞,能识别字义的约1500个字左右。其中,关于“桑、蚕、丝、帛”等字频繁出现达153字之多。这反映了当时

A.丝绸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衣料 B.养蚕缫丝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C.蚕桑业是祭祀活动的经济基础 D.巫师是蚕桑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4、唐代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征三百下散。”据此可知,唐代

A.商业活动受到限制 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重衣抑商观念浓厚

5、明朝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这些现象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 B.新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小农经济的加速解体 D.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

6、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7、1757年,乾隆帝降旨限定广州一口同外国通商,之后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举措

A.禁绝了一切中外贸易往来 B.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避免了外国殖民者的侵扰 D.保障了造船业领先地位

8、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线、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达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 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 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 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 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9、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C.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9、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I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官员倡导对洋布进行抵制 B.爱国人士对洋货抵制

C.清政府建织布局展开竞争 D.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20、1912—1914年间,中国共设厂3937家,平均每年设厂1312家,将近是1904—1911年间每年设厂数的两倍。这主要是因为

A.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国民经济结构布局合理

21、1953年开始,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先后开工建设了156个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

A.标志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B.说明我国建成完备工业体系

C.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D.表明我国与世界的全面接轨

22、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图片标注为: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工业水平超越英国

B.“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C.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23、1961年我国生猪收购量降到历史最低870万头,1963年是4015万头,1965年达7859 万头。这种增长是由于

A.农业跃进成果卓著 B.政策调整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人民公社优势显露 D.国家经济结构有了根本改变

24、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人民公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的改革

25、深圳是国内地方法规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些法规中,超过57.14%是在国家尚无立法先例的情况下,借鉴香港和国外经验制定的,例如企业欠薪保障条例、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等。以上材料说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

A.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B.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C.为我国法制建设提供经验 D.吸引港澳商人来投资

26、据统计,美国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货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年约有70%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这一措施()

A.刺激了经济虚假“繁荣”B.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源

C.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D.阻止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27、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在1929年之前达到顶峰,此时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的人群占有。该现象()

A.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 B.暴露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C.反映社会生产能力不足 D.刺激了国民消费能力的增长

28、有学者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运行情况作了统计调查,发现发展较好的是如下产业:廉价百货、烟酒业、娱乐游戏产业与博彩业。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困境中人们寻求慰藉 B.罗斯福新政增强人们信心

C.工业革命后经济自由竞争 D.技术革命时产业结构调整

29、赞誉为“沙漠之钻”的胡佛大坝于1931年3月开工,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这表明,胡佛政府()

A.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 B.开始部分干预经济

C.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D.奉行“凯恩斯主义”

30、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一度加深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这项措施是A.实行美元贬值 B.恢复银行信用

C.限制价格水平 D.推行福利制度

31、《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因为该法

A. 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 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 依靠国家干预,缓解生产过剩

D. 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32、1938年2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该立法的目的主要是()

A.提高农产品价格 B.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C.刺激农产品出口 D.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33、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就业 B.保护环境 C.发展教育 D.社会救济

34、罗斯福政府在实行“以工代赈”时规定,所招募的青年工人必须保证将每天工薪的一半寄给家中。此规定意在()

A.培养青年人勤俭节约精神 B.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

C.大幅减少政府的福利支出 D.扩大社会消费群体的数量

35、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36、撒切尔夫人(1979~1990担任英国首相)上台后,将20家大型国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车、英国电讯、英国石油及工厂和港口等。这一举措()

A.加大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B.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C.全面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D.推动“混合经济”的出现

37、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很快在英国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在私有化改革中,包括钢铁、电信、汽油、航天等领域,许多国有企业都转变为私有制,卖给个人。这主要因为

46、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未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D.没有可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47、二战中,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取得胜利。这足以说明,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衡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C.战争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D.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明显

48、截至1953年,苏联牛、马、绵羊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1913年沙皇年代的水平。虽然搞了工业化,工业上去了,但市场供应非常紧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赫鲁晓夫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成果B.苏联工业化速度过急、规模过大

C.计划经济限制了苏联与欧美的交流D.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日益显现

49、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这说明斯大林A.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试图恢复新经济政策

C.开始了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

50、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杠杆和加强经济核算等新的改革方向。这一举措()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B.冲击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C.加速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D.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

二、材料分析题((51题18分,52题14分,53题18分,共50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据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

——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据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经济领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4分)

5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这是对广大农民的让步,被叫做“农民的布列斯特”,是为新经济政策的开端。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农民有了余粮,于是在苏维埃政权下恢复了曾经被严格禁绝的市场交易,恢复了货币、交换、价值、市场机制的运用,突破了社会主义的许多概念,把市场引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虽然1920年代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包括列宁在内,当时并没有从政治体制的角度考虑改革问题。由于在经济上向长期被看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农民作了让步,作为补偿,在政治上反而朝加强专政的方向发展。

——郑异凡《列宁的一次改革尝试》材料二中国、越南、古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实行了经济改革。而这些改革在不同程度上都打上了“政策”的烙印,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经济运作模式。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经济总量逐年高速增长。“新经济政策”的生命力因此在当代具有显著的意义,最终指明了继斯大林模式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

——盛维充、王艾青《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是如何对农民做出让步的?并分析其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打上列宁‘新经济政策’烙印”的?(8分)

5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阅读了大量农民来信和申述材料,接见上访的农民代表。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很多农民原话:“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我们那里发生过拿着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粮食征收制》的决议。6月,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提出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纲领,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取消无偿劳动,提高工资,给企业一定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管理层雇用了数千人,到1934年夏天,所雇用的工人超过了9000名。在当地人的关注下,工人们又盖起了七座工房、一个每天可提供3000份套餐的食堂、一家剧院、一座图书馆甚至还有诺里斯自己的邮局。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诺里斯的工人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当地水平,而且他们在诺里斯食堂的餐费只需25美分。

——阿米蒂·什莱斯《新政VS大萧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及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苏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措施中的共性。(2分)

汝阳一高2019-2020学年6月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答案

1-5 BCBAB 6-10 DBDCD

11-15 DDCBD 16-20 BDCDA

21-25 CCBCC 26-30 AAABA

31-35 CAADB 36-40 DACCA

41-45 DBBDB 46-50 BDDAA

51、【答案】(1)变化: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化大生产;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制。(6分)

(2)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独立自主;以生产资料私(公)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影响: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走上工业化道路;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付出代价过大;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4分)

(3)意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4分)

52、【答案】(1)让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2分)意义: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4分)

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分配7式;实行对外开放;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8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53、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社会危机。(2分)特点: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2分)

(2)措施: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2分)影响:增加了就业;改善了基础设施;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8分,任答4点即可)

(3)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