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公民基本权利(配套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公民基本权利(配套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公民基本权利(配套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公民基本权利(配套练习题)

公民基本权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一项是我国宪法界定公民资格的依据?()

A.出生地主义原则

B.血统主义原则

C.国籍

D.以血统主义为主、以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

2. 人们以是否规定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为标志,将宪法分为近代意义宪法和现代意义宪法,作为这一标志的是?()

A.1787年美国宪法

B.1791年法国宪法

C.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D.1936年苏联宪法

3.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情况不是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条件? ( )

A. 公民在年老时

B. 公民在患疾病时

C. 公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时

D. 公民在丧失劳动能力时

4.关于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属性,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政治权利和自由

B、人身自由

C、文化权利

D、言论自由

5. 下列哪项权利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中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 出版自由

B. 宗教信仰自由

C. 平等权

D. 批评建议权

6. 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项的表述正确?()

A、正在劳动教养的人因为无人身自由而不享有选举权

B、被取保候审的年满18周岁的公民没有选举权

C、精神病患者因为无政治行为能力而自始无选举权

D、被判有期徒刑的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有投票权

(二)多项选择题

1.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人可以具有中国国籍?()

A.赵某,出生于中国大陆,父亲为美国公民,母亲为中国公民

B.钱某,出生于法国,父亲为中国公民,母亲为日本公民

C.孙某,出生于柏林,父母双方均为中国公民,1980年移民德国,定居柏林(德国采用出生地主义的国籍原则)

D.李某,出生于中国,父亲为无国籍人,母亲也国籍不明

2. “二战”后制定的国际人权公约包含下列哪些?()

A.联合国宪章

B.世界人权宣言

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

D.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公约二、多项选择题

3. 在我国,公民行使选举权的条件包括?()

A.具有中国国籍

B.年满18周岁

C.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D.无精神障碍

4.某村开始了三年一次的村委会选举,推选以下四位村民为村委会主任候选人。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你认为下列四位村民中哪几位可以被推荐为村委会主任候选人?( )

A. 李小波,刚过完17岁生日,初中毕业后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田里地里都是一把好手。可其父亲素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去年偷了吕家的一头黄牛被处罚

B. 刘光华,23岁,为人忠厚,写得一手好字。但跟着爷爷学了一些占卜、算卦之类的技术

C. 周秋兰,现任村妇女主任,热情大方,精明能干。只是经常与那些年轻后生嘻嘻哈哈,其丈夫死后,她与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小伙子周小满谈恋爱,被老辈人说成是有伤风化

D. 丁长生,原为村里的民办教师,因犯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在服刑期间,他学会了多种果树栽培技术和特种养殖技术。提前释放回来后便搞起特种养殖和果园开发

5. 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下列哪项机关所在地周边距离10米至300米内,不得举行集会、游行、示威?( )

A. 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国务院

C. 外国驻华使领馆

D. 最高人民法院

6.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权利时,应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依法不予许可的情形?()

A. 对社会环境不满意

B. 危害国家的统一

C. 危害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D. 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三)名词解释

1.言论自由

2.示威自由

3.结社自由

(四)简答题

1.怎样理解人权与公民权的区别?

2.简述我国宪法上平等权的含义和种类

3.在我国,限制人身自由应具备哪些法定条件?(考研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4.如何理解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提示:应从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和内容方面来阐述。

答案:(1)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

(2)信仰宗教是个人选择的事情,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种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主要由信仰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构成,有的国家还包括传教自由。

(五)论述题

1. 试从宪法规范学角度解析“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条款的含义。

提示:本题考查对宪法关系、人权含义及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理解,应从分析宪法关系入手,确定这一宪法规范的调整对象,判定其属性,然后对该规范所涉及的几个范畴分别予以考察。答案:(1)宪法规范是用以调整宪法关系的。在宪法关系中,国家或国家机关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宪法关系既包括社会、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国家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规范,不是调整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的,任何国

家机关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其存在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其本身没有独立的“权利”需要国家去“尊重”和“保障”。所以这一规范所调整的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规范,是为国家这一宪法关系的主体设定了宪法义务。所以,它是义务性规范。进而,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制定宪法将权力授予给国家。所以,宪法为国家设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义务,其实质是人民为国家机关设定这一义务,正当性根据就在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所以,也可以将此宪法规范理解为权利性规范,其完整的表述为“人民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3)“国家”的含义:此处的“国家”具体应是指国家机关。从宪政的角度讲,宪法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和限制与规范政府权力。在具体的宪法关系上,抽象意义上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国家的权力和义务由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具体的国家机关来承担和落实。同时,国家机关可以独立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并独立地承担法律责任,有利于宪法的实施和宪法责任的落实。因此,“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义务主体是政府(国家机关)。

(4)“尊重”的含义:汉语中“尊重”意指“尊敬与重视”。由此,可对该规范中的“尊重”作出两种理解:①表明国家对人权的基本立场和宪政理念的提升,即以人权的实现为国家权力运作的价值取向,而不再仅单纯地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性;②国家权力要受到合理的限制,防止国家公共权力对人权的侵犯,从而从国家根本法的角度约束公权对人权的侵害。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对那些自由权利,如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不需要国家干预即可实现的权利,国家除基于正当事由依法定程序可对其限制外,不得对其限制。此时,“尊重”意味着“不侵犯”,国家负有不侵犯的消极义务。因为国家作为义务主体,处于强势地位,如果公共权力对公民的自由权利没有“尊重”之意,公民必将丧失这些权利。

(5)“保障”的含义:宪法条款中的“保障”一词,是指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保证相应目标的实现。由此,在这一宪法规范里,我们可对“保障”作出如下理解:“保障人权”即要求国家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免受来自于国家机关、其他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的侵害与破坏。对于那些自由权利,如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国家不仅自己不能侵犯,还需要在这些权利受到其他社会主体侵犯时为公民提供有效的救济;对于那些需要国家干预才能实现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就业劳动权等,国家不仅不能侵犯,还需要以政权的力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其实现。所以,“保障人权”是为国家设定了积极义务。

五、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党的领导方式问题

案情:2005年10月18日上午,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秦亚东宣读了省委关于干部任免通知,刘庆强任省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万静任省环保局巡视员,免去万静同志省环保局副局长

职务。这就是所谓的“安徽省委(组织部)对行政官员的任免案”。

问题

安徽省委组织部是否有权直接任免行政官员?如何理解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

参考结论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尤其产生人民政府。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除包括正副职负责人外,一般包括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的正职负责人。在中央层次,人民政府是国务院,一般是全国人大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再根据总理的提名决定各部委正职负责人的人选。在地方,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是由地方人大选举产生政府正副职负责人,而对于政府部门正职负责人的产生则授权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组成部门正职负责人的任免权归于同级人大常委会。因此,只有地方人大常委会经过法定程序,才能任免地方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负责人。很显然,本案中的安徽省委组织部的对安徽省环保局的人事任免决定违反了《地方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在法律上说,是一种无效的行为。

(二)案例公民住宅权

案情:2002年8月18日晚,陕西延安宝塔区万花乡派出所接到群众电话举报,称其辖区内一张姓居民家中正在播放黄色录像,所里马上派出了4名民警前去调查。 11点左右,民警敲门说要看病,张某的父亲在前屋睡觉,听见敲门,就起身开门,刚把门上面的插销拉开,门下面的暗锁还没来得及拉,就有四个人撞进来,把他推倒在靠墙的滑椅上,然后直奔张某夫妇的卧室。这四个人当时都没有穿警服,也没有出示警官证和搜查证。当时屋里还亮着暗灯,一名民警说:“有人举报你们看黄碟,快起来!”当时夫妇二人都没有穿衣服,他上来就揭开被子,同时另外两个人去取碟,要抱走电视机和影碟机。张某下床阻止,另外一名民警就把他反剪着手抓住头发按在床上。两民警对张某一阵乱打,张某挣扎中好不容易挣脱了一只手,抄起窗户旁一根约1米长的棍子抡了起来,打伤了民警尚继斌的左手。李某(张某之妻)见几个人打自己的丈夫,就胡乱套上衣服上去拉架。这时其中一名警察叫来了万花派出所所长贺宏亮。李某说,她是事后才知道他就是所长的。贺宏亮等四个人将张某带出了卧室。在这期间,张某的父亲一直被来人挡在卧室外面,见自己的儿子被带走就上去阻止,也被一起带走。

2002年8月18日,万花山派出所向张某出具了《现场扣押物品清单》和《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暂扣款收据》。《清单》上写着:2002年8月18日在万花乡查处传播淫秽物品一案,经现场清理对张某本人的下列财物进行扣押。《收据》内容为:张某,你因阻碍公务问题,现决定对你暂行扣款壹仟元,必须在当日将所扣款项交万花派出所。在交了1000元钱之后,

张某被放回家,同时也领回了自己的电视机、影碟机。张某的妻子告诉记者,当初对方要其交3000元钱,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对方最终同意他们只交1000元。

2002年8月22日,宝塔公安分局决定对张某打伤民警的行为以妨碍公务罪立案,并由分局治安大队调查。10月21日下午两点,宝塔公安分局治安大队的两名警察以“调查案子”为由突然将张某从小诊所带走,随后以“涉嫌妨碍公务“将其刑事拘留,此时,距8月份的“黄碟事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月28日,宝塔公安分局向宝塔区人民检察院提交材料,报请检察院批准逮捕张某。11月4日,延安市宝塔区检察院检决定不批准逮捕涉嫌妨碍公务罪的“黄碟事件”当事人张某,并送达公安机关。检察院经过认真研究之后认为,宝塔公安分局提供给检察院的报捕材料,当中的部分证据还不能确认,部分办案环节还有疏漏,因而材料反映的内容不能作为批准逮捕张某的充分理由。这就是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的“陕西黄蝶案”。问题

1、公民住宅权是什么?

2、公安机关对张某诊所进行的搜查是否合法?

参考结论

2002年11月5日下午4点半,被刑拘16天之后的张某被宝塔公安分局以取保候审的形式释放回家。6日,张某被家人带到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被初诊为出现精神障碍。张某在该院接受治疗,后因交不起医疗费而出院,出院诊断:急性应激性障碍。

2002年12月5日下午,宝塔公安分局解除对张某的取保候审,并宣布撤销该案;而在2002年8月19日公安机关暂扣当事人的1000元钱也同时返还了张某。25日,张某向宝塔公安分局提出国家赔偿申请书,并要求公安机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处理相关责任人。

2002年12月31日下午,由延安市宝塔区政法委书记张某、宝塔区政府办公室主任雷某和宝塔区信访局长陈某组成的专门协调小组同张某、李某的代理律师——北京正平律师事务所向阳律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商谈。双方最终在4个方面达成了协议:由宝塔公安分局向当事人赔礼道歉;一次性补偿当事人医疗费及误工费人民币29137元;对办理本案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作出相应处理;本协议为一次性处理协议,一经调解各方签字后即生效,任何一方不得反悔,更不得引起任何是非。当天下午,宝塔区公安分局纪检委书记孙伟向张某和李某正式赔礼道歉。

随后,宝塔区公安分局对直接责任人作了如下处理:免除主要责任人贺宏亮万花派出所所长职务;警长尚继斌被调往边远派出所继续待岗;民警任杰被公安机关辞退。

(三)案例公民人身自由

案情:2002年6月7日下午2时30分许,徐艳青几人正在一家绣花厂的工厂的二楼工作间

工作,工厂保卫处的一名负责人带着十几个人突然闯进工作间,二话没说就将电话线扯断,并将电话机拿走。楼下正在开会的另外几名女工得知消息后立即赶来,但也被一起关了起来,门被反锁上。过了一会儿,几名女工砸玻璃,想从二楼窗户用绳索脱身,这时门被突然撞开,保安把正在爬窗户准备跳下的女工拽了回来。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有几人还受了轻伤。当天,外边正下着雨,气温也突然降至十几摄氏度,但原告还穿着薄薄的裙子,冻得瑟瑟发抖。据女工称,造成事件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女工的老板与该光学仪器厂联营合同纠纷引起的,双方就中途变更厂址发生纠纷。想变更厂址的一方欲将工人赶走,工人不同意,于是她们就成了双方纠纷的受害者。同年7月18日,10名女工来到崇文区法院,愤而起诉北京某光学仪器有限公司侵犯其人身自由权,要求该公司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每人600元。这就是“北京10女工诉某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案”。

问题

该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是否侵犯了徐艳青等10人的人身自由权?应当如何保障宪法上的人身

自由权?

参考结论及法律、法理精析

一、人身自由的含义

公民人身自由,又称身体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狭义的人身自由仅指公民的身体自由不受侵犯,即公民享有不受非法限制、监禁、逮捕或羁押的权利。广义的人身自由还包括与人身紧密联系的人格尊严和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公民的人身自由一般认为具有天赋性、普遍性、专属性、个体性和非财产性特征。自然法学家把人权称为天赋权利或自然权利,人权是自然生成的,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等都是具有天赋性的权利,它与神权不同。天赋人权把人的权利归之于自然赋予,是人与生俱来并不可剥夺的。即使是国家与政府,也不能限制与剥夺。法律中的规定对这些权利的保障是必要的,但它不能决定这些权利的不可剥夺性。纯粹的法律规定的权利是可以被剥夺的,它们是由国家给予的权利,因此国家也可以剥夺它们。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作为一种天赋权利,在本质上是先于法定权利而存在的,法定权利只不过是对天赋权利的认可而已。公民的人身自由具有非财产性是指其本身不具有财产内容,即这一权利保护的不是直接的财产性的内容,对公民人身自由权的剥夺,不必然导致公民财产利益的直接损失。

二、侵害人身自由的行为

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是指行为人非法实施限制、剥夺或妨碍他人的身体行动自由的行为,从而限制、剥夺或妨碍了他人的身体行动的自由权利。侵害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主要有:非法限制行动自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法拘禁行为,本案中北京某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的行为就是实施的一种非法拘禁的行为。非法搜查他人身体,此种行为必定以一定时间、空间内限

制被搜查人的人身自由为前提,因此无法律依据地搜查他人身体的行为,是侵害公民身体自由权的侵权行为。非法妨碍他人的通行自由,通行自由是人身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通行受阻,自然身体行动就无自由可言。侵害公民的精神自由权,是指行为人非法实施欺骗、愚弄、胁迫、骚扰等行为,从而妨碍了他人的意思决定自由和精神安宁的权利。

三、人身自由的宪法保障与限制

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最早出现了自由民和贵族人身不受侵犯的规定。1628年英国的《权利请愿书》将人身自由赋予所有臣民。其后,各国宪法和法律都有保护人身自由的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和诽谤;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

人身自由是作为宪法基本权利而存在的,因而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应当符合公民基本人权限制的一般原理。主要包括:其一,必须有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即人身自由应成为立法的“法律保留”事项。《立法法》第8条,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对此事项的立法权不能授权给国务院行使。该法64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此项的立法权也不能授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必须基于正当的目的,只有在维护某种公共利益时,才能以法律限制。从一般意义上讲,只有在行为人因自己主观过错而作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才可以实施限制,处以行政的、司法的、刑事的等种类的限制。其三,限制人身自由的实施必须基于正当的法律程序,即必须由有权机关来实施,并且尊重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司法机关享有最终的决定权。

(四)案例公民人格尊严权利

案情

原告(被上诉人):钱缘,女,系某大学学生。

被告(上诉人):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

被告(上诉人):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

1998年7月8日上午10时许,钱缘带着侄子到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这是一家超市,以下简称四川北路店)购物。当钱缘离开该店时,店门口警报器一直在鸣响。于是,该店一女保安员上前阻拦钱缘离店,并引导钱缘穿越三处防盗门,但警报器仍不停地鸣响。后来,钱缘被四川北路店的保安人员强行带入该店的办公室内部,然后,女保安用手提电子探测器对钱缘的全身进行检查,最后确定在钱缘的髋部带有磁信号。于是,女保安当

即要求钱缘脱去裤子接受检查。钱缘拒绝无效,在女保安及另一女文员在场的情况下,被迫解脱裤扣接受检查。然而女保安并未检查出钱缘身上有带磁信号的商品,最后该店允许钱缘离去。

钱缘在12时许离店后即向上海市虹口区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在投诉登记表上,钱缘要求店方向其赔礼道歉,并给予人民币1,500元—2,000元的经济赔偿。其后钱缘还投诉到上海《新民晚报》反映其在四川北路店遭遇的情况。后来,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屈臣氏公司)在 1998年7月 14日致《新民晚报》的一份书面情况说明中指出:“钱缘到办公室后,女保安用电子探测仪测试了一下,仍发现在身体左侧下方发出声响,当时该顾客情绪也较激动,即刻解下裤子上的两粒钮扣(并未脱去裤子),让女保安检查,看是否有磁性物品。”

1998年 7月 20日,钱缘以屈臣氏公司和四川北路店为被告向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起诉。原告钱缘诉称:店方的行为侵害了其名誉权,使其精神受到极大伤害,要求两被告公开登报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0万元。被告屈臣氏公司及四川北路店则辩称:因原告进出店门引起警报器鸣叫,才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解开裤扣系钱缘自愿,钱缘没有证据证明系被店方“强迫”所为,故被告没有侵犯原告的名誉权,不同意道歉和赔偿。这就就是“钱缘诉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案”。

问题

1.在这一纠纷中,被告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四川北路店的行为侵犯了原告钱缘的什么权利?

2.宪法上所保障的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人格尊严权和民法中所保护的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有什么关系?对于它们的限制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3.原告钱缘诉称店方的行为侵害了其名誉权,使其精神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求被告公开登报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0万元,是否有法律依据?被告辩称原告进出店门引起警报器鸣叫,故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而解开裤扣系钱缘自愿,被告没有侵犯原告的名誉权,不同意道歉和赔偿,这是否应该被法院所支持?

参考结论

上海屈臣氏公司认为其四川北路店没有对钱缘实施侵权行为,其主要理由是:(1)四川北路店的行为是属于店方的自我权利保护的自助行为,并非侵权。因为钱缘三次进出防盗门,而警报器都发生鸣响,在这种情况下,店方女保安才把她带入办公室进行检查;(2)钱缘应该承担店方有“强迫”她解扣脱裤行为的举证责任,而钱缘的举证材料是屈臣氏公司于1998年7月14日致《新民晚报》的情况说明中的内容,该材料证明力不足,不能表明店方有“强迫”钱缘脱裤接受检查的事实,只能说明是钱缘自己“解下裤子上的两粒钮扣”,这是钱缘自己

的主动行为。

虹口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强迫”既包括物质上的强制,也包括精神上的强制。四川北路店采取不放行的方式置留钱缘,至其“解下裤子上的两粒钮扣”,已构成精神上的强制。四川北路店作为一家超市,因顾客穿越店门时引起警报器鸣响而怀疑其有从超市中带出未付款物品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超市有权向顾客提醒,并与之交涉,但无权单方面将顾客本人或财产扣留,或对顾客的人身和财产进行检查,因为将顾客扣留进行检查是对他人人身权的侵犯。这种扣留检查行为属公权力范畴,只有国家法定机关在法定条件下并经过法定程序才能实施这样的行为,而店方在民事关系中与钱缘处于平等的地位,其并不享有这一权力。自力救助需以适当方式行使,以合法为前提,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从本案情况看,店方并未确信钱缘有携物不付款行为,且采取强制留下、搜身检查的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故店方的行为系以“自力救助”为名的非法行为。这就是说,四川北路店的女保安单方将钱缘带入办公室并对她进行人身检查的行为已经侵犯了钱缘的人身权,且不能免责。

对于钱缘“解下裤子上的两粒钮扣”的行动是否是自愿,法院认为:屈臣氏公司给《新民晚报》这份情况说明至少已经承认当时女保安确实实施了对钱缘人身进行检查的行为,并且承认钱缘有“解下裤子上的二粒钮扣”的举动,这种正式承认构成证据学上的“自认证据”,据此,“解扣”的事实可以认定。屈臣氏公司认为钱缘的解扣行为系主动自愿,而非强迫的理由不能成立。因为按常理分析,一个正常的具有一点自尊心的青年女子是不可能主动为“解扣”行为的,只有置于外界非常环境的逼迫下,在身心遭到强制、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为之,因此其行为并非自愿而是被迫的。所以,屈臣氏公司认为钱缘“解脱裤扣”系其自愿,而非强迫的说法违背常理,对违背常理的辩解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故其不构成侵犯钱缘人身权的理由不能成立。被告四川北路店辩称脱裤搜身是原告自愿行为,因被告不能提供证据,故不予采信。

基于以上的认识,法院认为,被告四川北路店在店内对原告钱缘实施的非法行为,已构成严重侵犯原告的人身权和名誉权,理应承担民事责任。原告钱缘要求被告赔偿精神损失,为保护女大学生的名誉权、人身权不受侵犯,鉴于被告情节恶劣,原告受侵害程度较深,又引起社会的不良反响,予以支持。据此,虹口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四川北路店在《新民晚报》上刊登向原告赔礼道歉的公告。

二、被告四川北路店应赔偿原告钱缘精神损失费人民币25万元;被告屈臣氏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一审判决后,屈臣氏公司与四川北路店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它们认为:一审中将它们均列为被告,并判决屈臣氏公司对四川北路店承担连带责任,违反了法定

程序;一审法院对举证责任的认定有误,并否认其对钱缘有“强迫”脱裤搜身的侵权行为;一审法院判其决赔偿人民币25万元的精神损失缺乏依据。因此,要求二审法院予以改判。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另外查明:屈臣氏公司注册资本为港币2,400万,四川北路店系屈臣氏公司依法设立的领取营业执照的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上诉人将钱缘滞留店中作检查,不仅时间长达近两小时,期间还出现钱缘解脱裤扣接受检查的事实。上诉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侵犯了钱缘的人格权,对此,应向钱缘赔礼道歉。钱缘要求上诉人对其精神损害进行赔偿,理由正当,应予支持。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应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对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和影响,以及我国司法实践等情况予以确定。原审判决赔偿数额显属过高,应予纠正。至于本案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应是屈臣氏公司,因为侵权行为虽然发生在四川北路店,但由于该店系屈臣氏公司依法设立,领取营业执照的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故其不能承担民事责任,而应由其设立单位即屈臣氏公司承担民事责任。原审判决由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四川北路店承担民事责任,并由其设立单位承担连带责任不当。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二十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判决:

一、撤销原判决;

二、屈臣氏公司应向钱缘赔礼道歉;

三、屈臣氏公司应对造成钱缘的精神损害,赔偿人民币1万元。

二.法理、法律精析

1.人格尊严与人格权

人格,简单地讲就是公民作为人所必须具有的资格。从法律上讲,人格是指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必须具有的资格。从道德上讲,人格是指人的自尊心和自爱心,就是指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品德不容他人侮辱和诽谤,应当受到他人的尊重。人格尊严是公民对自身和他人的人格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它要求公民尊重他人的价值,同时也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公民能够作为与他人平等的社会成员而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格尊严是和个人的存在相伴随的,它是不可剥夺的,即便是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制裁的公民,其人格尊严同样应该受到尊重,而不能受到侮辱。

人格尊严是权利主体宪法地位的基础,它集中反映了宪法所维护的人权价值。宪法将人格尊严作为基本权利,而人格尊严的法律确认则表现为作为人应该具有的人格权,因此人格尊严是人格权的基础。人格尊严和人格权在宪法、法律上得以确认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人格

尊严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尊严和人格权,也可以具体化为包括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人身权以及私生活权等。

(四)案例刑事诉讼被告人权利保障

案情:欧内斯特?米兰达(Ernesto Miranda)是一名文化程度不高的亚利桑纳州公民。1965年,他因被指控犯绑架和强奸一名18岁的妇女而被捕,并经过该妇女的认明,警察随即对他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询问。开始,在警察局接受警察的询问时,他坚持自己是清白无罪的,是无辜的。但是,后来他签署了一份由警察准备的认罪书,在这份认罪书中,他作出了不利于自己的供述。

在亚利桑纳州法院,米兰达签署的那份认罪书被作为证据用于对米兰达的法庭审讯,审讯的结果是法院根据米兰达在警察局的供述而判定他犯有绑架罪和强奸罪。米兰达对此判决不服,一直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米兰达声称,在警察局接受警官询问的整个过程中,米兰达没有被告知他有两项重要的权利:在没有得到律师帮助之前,他可以拒绝回答警察提出的任何问题;他有权只有在律师在场的情况下回答警察对他的询问。也就是说他不知道自己有反对自我归罪权和会见律师权。同时,他还声称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供述会成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因此,他当时是违心地承认了自己有罪。这就是“米兰达诉亚利桑纳州案”。

问题

1.在警察局接受询问过程中,米兰达是否应该被告知他有两项重要的权利:(1)在没有获得律师帮助前,他有权拒绝回答警察的任何提问;(2)他有权只有在律师在场的情况下回答警察对他的询问(即反对自我归罪权和会见律师权)?

2.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米兰达签署的那份认罪书是否可以被作为证据用于庭审和最后的定罪?

3.联邦最高法院是否有权对亚利桑纳州法院处理其公民权利的作法进行审查?

参考结论

联邦最高法院在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Earl Warren)的主持下对这一案件进行了审理。按照以往的惯例,米兰达在警察局签署的那份认罪书是可以作为“自愿的证词”而被用于法庭审讯的。然而,9名大法官经过投票以5:4的多数通过了沃伦起草的判决意见:撤消亚利桑纳州法院对米兰达的判决,并且指出警察在审讯过程中获得的口供材料不得被用作证据,除非警察已经遵守了在审讯程序上为确保宪法第五条修正案中的反对强迫性自我归罪权利而作的规定。

沃伦大法官在判决词中还宣布了这样一些原则:

(1)宪法第五条修正案中规定的不得强迫被告自证其罪(即反对强迫性自我归罪权)适用于

正规法庭、法庭以外的任何正式程序以及其他任何场合,并且同时也适用于警察询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

(2)当一个犯罪嫌疑人被带到审讯场所进行询问时,他实际上已经被置于压力之下在回答问题,除非对这种充满压力的环境采取某种强制性的措施加以驱散,否则这种场合下对犯罪嫌疑人的取证都不能用于法庭。

(3)执法人员应该使用下列的事先警告来及时有效地提醒犯罪嫌疑人所应该拥有的权利和应该注意的事项:①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②你所讲的任何话都有可能在法庭审判中被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③你有权寻求律师的帮助,并要求在被审讯时有律师在场;④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政府可以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这些警告词就是后来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也有人称之为“米兰达忠告”或者“米兰达原则”)。

(五)案例公民劳动权的保障问题

案情:谯菲与其丈夫张德智是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职工。1993年底,张向公司提出辞职,公司对其进行挽留,并阐明职工调动、辞职的有关规定:“男性职工申请辞职,如系双职工,夫妇二人应一并提出申请,方可按程序办理。1994年1月21日,公司又发出《关于职工调动(辞职)补充规定的通知》,规定申请调出(辞职)的职工,如系双职工,夫妇双方应同调出,三个月后不调出公司的,停发工资,收回住房。1994年7月4日,谯菲接到单位通知,说1994年3月24日公司已同意张德智辞职,同时限令她三个月内调离公司交回住房。公司自7月5日起不再安排谯菲的工作,7月15日起停发她的工资和各种待遇。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厄运,谯菲开始向劳动部、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公司上级主管部门等单位反映情况。在与单位调解未果后,谯菲于1995年2月底向北京市西城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以公司依据内部规章制度作出对张、谯的处理决定并无不妥之处为由,判谯菲败诉。谯对仲裁不服,于1995年7月13日起诉至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西城区人民法院于1995年8月30日作出一审判决,认为“被告根据本企业特殊性,为了稳定队伍,加强管理制定的规章制度,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予以维护。”谯认为被告不按规定批准张的辞职是违法的;在男职工辞职后对同单位女职工采取的株连行为是违反国家劳动法律和劳动管理政策的,故对西城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于1995年9月11日上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应张德智的请求将其妻谯菲由四川接收到该公司工作,张德智辞职时曾书面保证其妻三个月后将调离该公司。该公司依张德智的书面保证及该公司的有关规定所作出的对于谯菲按自动离职处理的决定,是建立在双方权利义务一致的基础上的决定,该决定没有违背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不构成株连。谯菲要求撤消该公司对其的处理决定,法院不予支持。这就形成了“谯菲

诉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案”。

问题

两审法院对此案的判决是否适当?应当如何保障公民的劳动权?

参考结论

对此案的判决结果,谯菲的律师指出,判决书对劳动争议的关键问题之一的即企业所作的“夫妇双方男方辞职,女方也须一同调离或辞职”规定的合法性避而不谈,而完全依据其夫张德智的书面保证作出判决,其性质与丈夫立字据即可卖妻无异;劳动部劳动关系司劳动争议处表示:中油建公司有关职工辞职的规定及补充规定不合法,部分违反了劳动部68号文件,一个与国家政策相抵触的规章,在诉讼中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北京市高级法院的两位女法官听取了谯菲一案审理过程后表示,从法律上来讲,此案判决确有与现行法律相违背的地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此类争议也还有争论,并告知谯菲,对终审判决不服可向终审法院再申诉。这是一比较典型的案例,并且此类事例在全国并不鲜见。此案暴露出的问题是:该企业作出的这种“夫妇双方应同时调出”的规定明显地同宪法权利、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冲突;这样的企业规章竟能够连续得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一审法院、二审法院的支持;法院的判决理由中所提到的企业制定的这种“规章制度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予以维护”,认为企业的决定“没有违背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这其中的“国家法律、政策”指的是什么样的法律和政策;人民法院在对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司法审查时,依据什么标准来进行;企业在行使企业自主权时,如果制定制定的规章制度同宪法、法律相冲突时,怎么办;企业自主权的行使是否可以超越国家法律?丈夫是否可以代替妻子放弃其劳动权,丈夫的书面保证对妻子有无效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六)案例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护问题

案情:2003年7月,湖南省嘉禾县启动占地189亩的珠泉商贸城项目。嘉禾县珠泉商贸城是一个以商业营业用房为主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嘉禾县在未进行规划项目定点的情况下,为开发商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先办理《建设用地批准书》,再补办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手续;在开发商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在缺乏拆迁计划、拆迁方案和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足额到位证明等要件的情况下,为拆迁人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在没有按规定程序举行听证的情况下,对11户被拆迁人下达强制拆迁执行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滥用行政权力强制推进房屋拆迁,去年12月份以来,先后对11名公职人员进行了降职、调离原工作岗位到边远乡镇工作等错误处理,并错误拘捕李会明等3人。经上访群众反映后,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曾多次责令纠正。但嘉禾县委、县政府却继续加大行政介入力度。这就是在全国引起反响的“嘉禾违法拆迁案”。

问题

在众多的拆迁事件中,被拆迁人的财产权为什么得不到保障?应当如何完善我国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障?

参考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在全国各地的房屋拆迁、土地征收等纠纷不断,特别是近几年来因暴力拆迁事件而引发的伤害、非法拘禁、绑架、放火烧房等恶性事件更是时有发生,有的是开发商勾结黑恶势力实施以上行为,有的是与权力部门共同行使,其中主要是后者。我们选择的本案就是在近年的违法拆迁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件。

本案中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嘉禾县的主要权力部门都参与到拆迁事件当中,是造成被拆迁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重要因素。这种参与实质上证明了嘉禾县有关部门政府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是什么?等问题没有正确定位,尤其是司法机关也参与进来。二是嘉禾县有关部门对私人权利的介入没有遵循基本的规则,我们看到的是公共权力为商业利益“鸣锣开道”和“保驾护航”。三是“如何对待合法权益”这一问题,嘉禾县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在这一事件中,该县公然侵犯个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强行拆迁侵犯被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对公职人员搞“四包两停”政策,根本就不把公职人员的工作权益和获得公职报酬的权益当一回事。四是没有正确认识“公共利益”的范畴。湖南嘉禾县领导反思说,过去,县委、县政府在处理拆迁的问题上,片面地认为只要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就可以采取行政措施强制拆迁。究竟谁是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宪法和法律是全国人民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承认和保护个人权益,不受非法的剥夺和限制,这才是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商业建设项目,一定是公共利益吗?不一定。五是缺少依法行政的基本理念,在这一事件中,商贸城土地出让审批还没有批准,建设用地许可证发给了投资商,违法侵害公职人员的权益,违法强行拆迁等等。这种做法,是明目张胆的违反法律规定。

拆迁中的矛盾所反映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财产权的保护问题。之所以发生被拆迁人抵制拆迁,就是因为拆迁人(实质上是有关权力部门)没有正确处理被拆迁人最为关心的自己的合法权益,任何人都有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

财产权的表现形式就是允许人们自由进行利益追逐和交换,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长久和有效的动力。私有财产权是道德与善行的催化剂,是野蛮与文明的水岭;是一切政治权利的先导,是实现民主的基石;是市场经济繁荣与效率的关键。因此,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对于个体来说谈不上真正的自由;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缺乏长期动力。在西方,财产权被普遍的承认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且与生命、自由、平等在较早的时候就受到宪法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说,西方国家的宪法的历史就是其对公民财产权予以保护的历史。宪政

史上两个最早的宪法性文件——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和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其中许多条文都与保护财产有关。如国王非经贵族的议会同意不得向人民征税和募债;非依法律和司法判决国王不得剥夺人民的土地和财产;承认贵族的封地继承权;不得强占民房等。正是有了国王也不敢侵犯的财产权的制度安排,才有了英国等西方世界的兴起。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宪政思想中缺乏西方宪政中所推崇的个人权利保护的思想,因此对于公民财产权所有有的基本人权的性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认同,相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在制宪和行宪的实践中,公民财产权制度一直被当作经济制度的一部分来规定。由于经济制度得不稳定,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规定也就一直处于不稳定和不完善的状态。宪法学理论中,财产权的问题更多的是作为经济制度中的所有制问题的一个方面提出来的。因此,就使得我国公民的财产权的保护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因此,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侵犯公民财产权,尤其是公权力侵犯财产权的案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5,风儿轻轻吹

2017年春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 第二单我和大自然 5、风儿轻轻吹 一、教学目标: 1、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与大自然有共在感; 2、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二、教学重点:①了解风的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②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①人们对风的利用。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活动准备:扇子风车气球薄纸张香水 五、活动过程: 一、风儿在哪里游戏导入,引入主题——猜谜语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好),那就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课件)2、师:同学们,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风)对,是风。今天,老师把风娃娃请到了我们的教室,让他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风儿轻轻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和风儿一起玩感受风,发现风。 师:风娃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但风娃娃可喜欢捉迷藏了,粗心大意的小朋友看不见风娃娃,细心肯动脑筋的小朋友就可以找到它。同学们,你们能找到风娃娃吗?(能) 师:老师看见风娃娃躲在河水里,因为他把河水吹皱了。我找到风娃娃了,就在旁边的花丛里。同学们,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找到风娃娃吗?(能)好,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一起找风娃娃吧!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找风娃娃,边找边说风娃娃藏在哪里?②集体交流,指名 学生说。 生:我做的风车被风吹转起来了。 生:风藏在柳条里,因为柳条被风吹地斜斜的。

生:小女孩手里拿着的手绢,因为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生:那个男孩子用手把帽子捂住了,不然他的帽子就要被风吹走了。 生:这个小女孩闻到了花香。 师:这个小女孩是怎么闻到了花香呢? 生:因为风把花儿的香味带过来了,所以她闻到了花香。 生:小男孩在河边玩帆船,风把帆船吹向远方。 生:房子上的炊烟也被风吹得越来越远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能在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找到风吗?生:旗杆上的国旗在飘动,说明有风。…… 三、风儿能帮我们 1、风儿吹动,帆船行驶更快。 2、风儿吹动,衣物晾干了。 3、风车的转动,能为我们发电。 4、风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5、风儿还能帮我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风娃娃决定带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风) 四、风儿的“脾气” 师:同学们,风确实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不过有时风也会发脾气,播放沙尘暴、台风、龙卷风的视频。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才能让风娃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专门为我们做好事。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强风天气,交流极端天气下的自护措施。(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总结:风儿能够帮助我们,但是他也有脾气,假如台风来袭击,我要保护我自己。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教材课本【新教材】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课本内容 (最新教材) 目录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第一框开放互动的世界 第二框复杂多变的关系 第二课走向和平与发展 第一框人类的共同愿望 第二框打造命运共同体 第二单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三课与世界紧相连 第一框中国担当 第二框与世界深度互动 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 第一框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框携手促发展 第三单元走向未来的少年 第五课少年的担当 第一框走向世界大舞台 第二框少年当自强 第六课我的毕业季

第一框学无止境 第二框多彩的职业 第七课从这里出发 第一框回望成长 第二框走向未来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导语: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 这里有安宁和美好,也有战乱与纷争。 有人说: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充满活力,充满机会。 有人说,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难以捉摸,难以把握。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地球上离我们最远的地方有多远?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航班的距离,飞机可以在24小时内把我们送到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根光缆的距离,互联网可以让相隔万里的人面对面交流。 第一框开放互动的世界

一、共同家园 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走进校园,开始集体生活;我们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我们放眼全国,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看看人类共同的家园。 2.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个人、社会、国家各层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也在不断扩展。封锁、孤立、以邻为壑的现象尽管仍然存在,但已不是主流。 3.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世界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并仍在持续加速过程中。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4.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5.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洋彼岸一家美术馆的落成,领国一段铁路的兴建,异国一场洪水的肆虐……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会以各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身处这样的世界,你做好“放眼看一看”的准备了吗? 二、放眼全球经济 1.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生产和消费都在不断融入全球经济,既受全球经

部编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和形式是什么? 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5.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人权的主体是什么?人权的内容有哪些? 实质内容和目标: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主体: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内容: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我国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①尊重和保护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④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 7.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8.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9.权力如何依据宪法规范运行?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②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 ③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④国家权利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要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10.宪法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编

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编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我与社会 一、必背知识点: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二、基础问题: 1.走进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对中学生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 ②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③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④我们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怎样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③个人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来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④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我们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一、必背知识点: 1、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二、基础问题: 1.为什么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社会的关爱,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怎样理解“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3.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或: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重点掌握) 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与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重点掌握) ①以热心公益的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了解、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中学习模仿,并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观察、参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习得亲社会行为。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完整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 我国的国家性质:(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重要作用: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有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了解) 4. 我国宪法是如何体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重点) (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 于人民的经济基础;(3)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5.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掌握) 6. 人权的主体: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重点) 7. 人权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利,又包括财产权、继承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重 点) 8. 我国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重点) (1)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 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2)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 广泛的基本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立法方面)。(3) 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 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执法方面)。(4)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司法方面)。(5) 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宣传方面)。 9. 各级国家机关如何产生?(掌握) (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它监督。 (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0. 我国的国家机构的工作原则是什么?该原则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重点) 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体现:(1)在国家机构与人民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 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2)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国的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 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主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3)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 中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知识点集锦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一)我与社会 1.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置身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3.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 4.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二)在社会中成长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会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3.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4.养成亲社会行为 (1)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

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3)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一)网络改变世界 1.网络丰富了日常生活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速; (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生平; (2)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二)合理利用网络 1.警惕网络中的陷阱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docx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2017)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考点按课文页码分页精编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我与社会 1.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4页)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 2)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2.主要的社会关系的类型: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5页)观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立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1.2在社会中成长 观点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7页) 观点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7页) 1.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有什么意义?(8页)(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8页) (1)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

亲社会行为。 (2)学会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 (3)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4)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5)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2.1网络改变世界 1.网络的积极影响(日常生活)?(10页)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网络的积极影响(社会)?(12页)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①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 ②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①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精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精编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一框我与社会 1.如何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例如,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也是其他业主的邻居在祖国大家庭中,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 2.社会关系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 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1.社会化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

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1)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有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3)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4)有利于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人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青少年应该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 1.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互联网已经成为一座拥有海量信息、开放的移动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且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渠道。)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通过

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三下知识点总结.doc

1.在镜子中、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点,还可以从他人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有特别的期望,从这些自我期望中也可以找到自己。 2.我们每个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要学会改进自己、接纳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 4.我们和同学们都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聊到一起,玩到一块儿。但我们每个人又各不相同。 5.想要交到更多的朋友,就要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6.学会接纳不同、欣赏他人,我们的生活会更丰富、更精彩。 7.我们做人做事应该诚实,不能说谎。有时,我们会因为恐惧、胆怯或虚荣好胜而没有说实话。 8.与同学在一起是快乐的,我们不仅能玩多人游戏,而且还可以开展更多有意思的活动。 9.在“海岛逃生”游戏中,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任何一个小伙伴“落水”。可是,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有时却会因为种种原因冷落、排斥或者忽视了某些同学。 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 1.我们的家乡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2.我最熟悉家乡,熟悉这里的环境,熟态这里的人和事,对它有待改进的地方了如指掌。 3.尽管我们最熟悉家乡,但还是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4.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多去公共场所找小伙伴聊天,一起玩耍,认识邻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邻居。 5.去邻居家玩耍时行为要适当,邻居来自己家玩要时态度要热情。 6.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常常会伸出援助之手。 7.邻里互助,生活和睦。为增进邻里友谊,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8.在行政区划图上能找到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的邻省有哪些,还要了解家乡电话号码的区号、简称等。 9.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 10.我们的家乡不仅景色优美,还有很多远近闻名的特产。 11.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原因,不同地方的人们在生活与饮食习惯等方面往往会有不同,甚至在体形外貌、性格特征上也会有所差异。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同住地球村 1.当今世界的特征。 (1)这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家间相互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开放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2)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社会。 (3)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现代交通、通信、贸易把全球各地的国家、人们联系在一起,彼此影响,休戚相关。 (4)世界的变化既给国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影响。 (1)表现: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2)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②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3.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2)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3)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误解与冲突。 (4)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5.正确面对多样的文化。 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6.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1)表现:①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旧的世界格局消失,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②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③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有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

2017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复习提纲姓名______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2.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 3.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4.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属血缘关系。同乡、邻居属于地缘关系。同学、同事属业缘关系。 5.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6.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7.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 8.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1)我们应养成亲社会行为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一、作用有哪两大方面作用? 1网络丰富了日常生活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了经济发展生平; (2)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二、网络有哪些弊端?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网络中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三、如何合理利用网络 1.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4)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人的网络参与者。 2.传播网络正能量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我与社会 ①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②置身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③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 ④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方式了解社会生活: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等。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①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②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③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④感受到自己需要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等。 4、社会生活的分类:广义、狭义 广义指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 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因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6、社会关系的含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7、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8、全面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首先,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其次,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 社会对个体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②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创造着社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1、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什么是社会化?包括哪些途径? (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社会化包括两个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 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 2、我们的成长与社会有什么联系?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如何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 案及反思(全册)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教案 (全册) 1 2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1.让学生知道生活中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培养孩子讲卫生、珍惜粮食、做事不拖拉等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了解自己的成长进步,获得成就感;懂得有烦恼是正常,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烦恼;努力向优秀进发。 3.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认识到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习的好习惯和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态度。

5.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尝试。 6、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二、教学资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8、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 (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10、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 (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1、我国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 (1)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 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1)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 社会关系主要有哪几种? (1)血缘关系:以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 员之间的关系等。 (2)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3)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4. 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有哪些?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6. 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 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4)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1.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表现有哪些?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 网络怎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 (2)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4. 网络怎样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网络怎样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1)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 (2)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 (3)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快乐学习 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2、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热爱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会分辨生活中哪些是学习,认识到学习没有终点。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视频等。 学生:课前小调查“大人是否还需要学习”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小儿郎》导入新课,学生看完谈感受。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成长离不开学习 1

教师: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让我们追寻成长的脚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学生交流:(学说话、学走路、学写字、学整理等等)。 教师:活动小调查:请同学们问问爸爸妈妈一下问题: 教师: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本领,这些本领都是天生就有的吗?你在学习中或得了哪些本领?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小孩子需要学习,那么大人是否还需要学习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做的小调查,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教师:大人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学习?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活动二:处处可学习 教师:你知道学习的途径有哪些吗?看看下面这些同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的? 学生交流:学生观察教材,回答问题。 ①从报纸和儿童杂志上学到很多知识; ②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友好相待; ③跟叔叔学吹笛子,使我更喜欢音乐了; 2

④在野外玩耍时,我认识了许多植物和昆虫。 教师:玩耍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途径。说说自己在玩耍中学到了什么?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呢?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总回答。 教师:做事也能长本领,我们有许多本领都是在“做”中学来的。说说你的哪些本领是从“做”中学来的。 教师小结: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随处随地不在学习,我们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我们更应该争取时间好好学习,勤学好问,快乐的学习,过好我们美妙的小学学习生活。 第二课《我学习,我快乐》 教学目标: 1、学生做到快乐学习,敢于战胜困难。 2、学生明白快乐学习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体会战胜困难后的快乐。 3、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明白遇到困难要解决困难,克服畏难情绪。 教学重、难点: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