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霍英东与三位太太

霍英东与三位太太

霍英东与三位太太
霍英东与三位太太

霍英东背后的三位女人

霍英东因淋巴腺癌医治无效于2006年10月28日晚去世后,这位大名鼎鼎的中国超级富豪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老一代富翁巨贾,霍英东有三位太太——原配夫人吕燕妮、二太太冯坚妮、三太太林淑端。但由于霍英东为人比较低调,他很少带吕燕妮和林淑端公开露面,所以外界对吕林二人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只有冯坚妮偶尔参加一些与霍英东有很大关系的社会事务,而且也非常低调。吕燕妮、冯坚妮、林淑端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只和家人朋友有来往,她们甘做霍英东的背后女人。

原配夫人吕燕妮——霍英东患难之妻

霍英东的爱情生活多姿多彩。原配吕燕妮是霍英东患难之妻,上世纪40年代嫁入霍家时,霍英东还未发迹,吕燕妮甚得霍母及丈夫欢心。

吕燕妮为霍英东诞下的三个儿子,一直获霍英东悉心栽培接班,地位超然。其中,大儿子霍震霆于1978年9月“闪电”迎娶当时被誉为最得人心的、1977年香港小姐冠军朱玲玲,有传这一良缘是由霍英东一手撮合。二人在美丽华酒店筵开360席,估计耗资100多万元,婚礼聘金1000万元,嘉宾达4000人,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不过,早前朱玲玲公开透露,已与霍震霆离异两年。

二太太冯坚妮——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次数最多

霍英东的二太太冯坚妮是他的初恋情人。1954年,震宇出世那年,霍英东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女子冯坚妮。冯当年只有16岁,但因欣赏霍英东正直老实的性格,与其相恋5年后结婚。二人育有三子:文芳、文斌、文逊。霍英东当初不肯承认冯坚妮是自己的二太太,但1977年8月霍母病逝,霍英东在报上发的讣闻印有冯坚妮及其儿子们的名字,正式承认了冯坚妮的身份。

1978年2月,冯坚妮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公开表明自己霍英东太太的身份,并且还破天荒地透露她和霍英东的爱情、婚姻:“我是个单纯的人,很不习惯抛头露面。小时也没有很大的抱负。那时候我想,但求有个丈夫,彼此倾心相爱,就算他是朝九晚五的打工仔,我也心满意足。我又是个很痴心的人,自小很欣赏他正直、老实的性格,不管在任何境遇下,我愿意为我敬仰的人,全心全意地献出我的精力。我只是觉得他兼顾的事务太多了,太辛苦了,就尽自己的能力帮忙做点小事务罢了。”

冯坚妮女士算是三个人中较为活跃者,也是霍英东的三位太太中,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次数最多的一位。她是香港工商界妇女的知名人士,多才多艺,热爱唱歌、插花、摄影及国画。她的爱好与霍英东有几分相似:喜爱做运动,每天坚持游泳,偶尔还打网球。一直以来,每年的“三八妇女节”,香港工商界妇女必演出一台新编话剧,而她总是担任主角。

冯女士祖籍在广东鹤山市古劳镇上升冯起凤村。她曾多次回到故乡看望并捐资50万元建老人宿舍楼。她本人亦多次带领香港妇女界的名流来到番禺,资助教育和福利事业。1990年,她倡议和捐资助建了番禺东城幼儿园。以后她每年的“六一”节都必定回来,赠送礼品

给幼儿园。2000年,她得知番禺先锋小学需建电脑室,即捐赠18万元给学校。2001年,她又捐赠10万元给位于石基镇的广东女子中学购置教育设备。2000年4月,番禺市授予冯坚妮女士“番禺市荣誉市民”称号。2000年9月转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中国某报一位记者在采访霍英东期间,曾偶然遇见了冯坚妮。这位记者写道:

“见到冯坚妮女士,是在从香港航行至广州南沙岛的豪华水翼客轮上。

“那次,霍英东率领冯女士、震霆、震宇和一些外国造船专家到内地,我也应邀随行。冯女士身段高挑,淡妆上脸,戴着浅色的眼镜,面容娟秀,穿一袭大碎花衣裳,看上去约有50岁左右的年纪。因为曾在报章上见到她的照片,故一见便知她就是冯坚妮女士。

“一个小时的海上航程中,我和霍英东等人交谈,而冯女士却一个人坐在一旁,自己泡杯面吃,冲茶喝,一言不发,完全不理我们的谈话;到了南沙岛海关,番禺市的政府官员在贵宾室接待霍英东一行,冯女士任由霍英东与人应酬,独坐在贵宾室的角落里,离霍英东远远的,静听他们交谈;一行人接着参观南沙开发区、有荣造船厂、南沙高尔夫球场,冯女士也只是留心察看和聆听;而后,一行人从南沙驱车直奔广州,车上我和霍英东等人交谈,冯女士也是闭目养神,未曾开过金口;到了广州白天鹅宾馆,在西餐厅,霍英东与公司的职员坐在一起,一边饮茶,一边谈工作,而冯女士却选择偏隅一角,独自品茗……

“整个行程中,冯女士给我的印象是:极为低调,看不出有阔太太的娇气和傲气,其行为不但一点也不惹人注目,甚至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她的存在。

“在香港中华总商会举办的一些文艺演出中,冯坚妮女士曾几次在话剧中担任主角;有时,她也亲率香港的一些妇女团体到内地参观访问……冯女士热心于社会公益事务,性情应该是开朗活泼的,但那天她的表现却并非如此。这种表现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偶尔为之还是一贯如此,总之,她那天给我的印象是:她完完全全是霍英东背后的女人。

三太太林淑端——霍英东晚年最为宠幸

晚年的霍英东,多在三太太林淑端家中留宿,对她宠爱有加。有传近年最得霍英东宠幸的是三太太林淑端,但外界对她所知不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报章披露霍英东除了吕、冯两位太太外,尚有一位红颜知己,名为林淑端。二人在1968年左右结合,林淑端为霍家生下显扬、显光、显强、显旋4子。但这房人甚少曝光。

中国某报一位记者在采访霍英东时,也曾偶然遇见了林淑端。这位记者如此描述林淑端:

“一次,在中华游乐会西餐厅,我和霍氏集团的一名职员正在交谈。这时,从西餐厅的一角走过来一名女士。看上去,她大约40岁出头,一头乌亮的秀发齐肩,脸形稍长,略施粉黛,戴的似是金丝眼镜,样子显得有些小巧玲珑。她上前与霍氏集团的职员打了个招呼,并问了一声‘老板来了没有?’便匆匆离去。她刚才是与一群女人在西餐厅饮茶聊天。她的问话,使我想到她可能与霍英东有关系,于是好奇一问,这名职员答一句:‘她就是霍老板的太

太。’我恍然大悟,她原来就是林淑端。我好生奇怪:林女士怎么看上去这样年轻?芽因为霍英东与林女士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显扬出生于1959年,若以那年林女士20岁推算,她今年怎么也在50岁以上。”

据说,霍英东在家里奉行的是男人至尊的家规,几个太太都是事事惟他之命是从,他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她们也沿袭中国妇女传统的生活方式,一生奉献于相夫教子持家之上。她们都愿做霍英东背后的女人,除冯女士偶尔参加一些社会事务(但这些事务也都是与霍英东有很大关系,比如他主政的中华总商会和他捐资成立的培华教育基金会的工作)外,吕、林两位女士绝少在公开场合亮相,故而外界对她们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太太们如此低调,在香港的超级富豪中,极为少有。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诗写于1921年,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此时的郭沫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但他并没有绝望,仍执着的寻求光明和理想。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本班的学生积极性很高,非常乐意举手回答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能力。学生很喜欢读书,对诗人有所了解。 【重点难点】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练习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表达的中心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赏析语歌的语言 【课型方法】新授课启发式讨论式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等。《女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诗坛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三、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21年,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此时的郭沫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但他并没有绝望,仍执着的寻求光明和理想。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四、熟悉诗歌,指导朗读 1、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 街灯/ 明了, 好像/ 闪着/ 无数的/ 明星。 天上的/ 明星/ 现了, 好像/ 点着/ 无数的/ 街灯。 我想那/ 缥渺的/ 空中, 定然有/ 美丽的/ 街市。

萧军全部作品

萧军作品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年7月,自费印于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47~1948,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年,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涓涓》(中篇小说),1937年9月,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年11月,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年5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年,上海新象书店;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年6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年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我的童年》(自传),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人与人间》(回忆录),200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萧军全集》(20卷),2008年6月,华夏出版社。

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

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司马光警枕励志的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司马光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身上有很多的小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司马光从小就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 司马光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身上有很多的小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司马光从小就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司马光努力改掉"记忆差"这个坏毛病,每当先生讲完课,其他人勉强背下来,就扔下书本去玩了;而司马光则关上门窗,聚精会神的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背的滚瓜烂熟。自己检查一遍,合上书背得一字不错,并且很流利,才肯合上书本,休息一小会。 司马光从小到老这一生,一直坚持学习,做官之后,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更加刻苦地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警枕出处:在他的住处,除了一堆图书和一张床,就再也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珍贵的摆设。司马光的枕头是一个圆形的。我想,为什么枕头会是

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呢?原来是因为读书很疲惫,不知不觉地就慢慢地睡着了,圆枕就会滚动,一滚动头就会落在床板上,咚地一下,很疼,自己立刻就会醒了,起来接着学习知识。所以这个枕头是圆形的,司马光给这个枕头起了个名字"警枕"。 司马光励志的故事:洛阳耆英会 司马光退居洛阳后,和文彦博、富弼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认为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便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让闽人郑奂在其中画像。当时富弼七十九岁,文彦博与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经七十七岁,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岁,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都已七十五岁,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岁,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已七十岁。当时宣徽使王拱宸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写信给文彦博,想要参加他们的集会,王拱宸七十一岁。而只有司马光还没到七十岁,文彦博素来看重他,便用唐朝九老狄兼謩的旧例,请他入会。司马光因为自己是晚进后辈而不敢在富、文二人之后。文彦博不听,让郑奂自幕后传司马光画像,又到北京传王拱宸的画像,于是参会的有十三人,他们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当时洛阳有许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的风景,司马光等人头发和眉毛雪白,仪表神态端庄美好。每次聚集宴会时,洛阳的百姓都随从观看。 司马光励志的故事:坚不纳妾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

从乌台诗案论苏轼

从乌台诗案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湖州谢上表》 时间: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 起因: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 小民。”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而他们恼羞成怒,必然对苏轼进行报复,同时也是借新法谋私利、打击异己的一个步骤。当时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他举的例子,“赢得”两句及“岂是”两句出自《山村五绝》;“东海”两句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读书”两句出自《戏子由》。但经断章取义后,句句上纲上线。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谴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比如御史台里的“新进”们。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偷梁换柱正是小人们的惯技。这里还有一点背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结果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萧军和《文化报》

萧军和《文化报》 萧军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以传奇性的经历、游侠般的姿态闯入中国现代文坛,在带给中国文坛一个全新场面的同时,也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1930至1940年代的萧军以其独特的文学贡献、正直孤傲的独立品性,在国内外文学界享有较高声誉。鲁迅先生曾当面向埃德加·斯诺郑重推荐,将萧军纳入自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的最优秀的作家行列;1937年日本文学评论界将萧军比作中国的“萧洛霍夫”,称其为“二十世纪文艺复兴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给予他“鲁迅死后唯一旗手”的地位。虽然萧军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但其独特的个性也让他成为集毁誉于一身具有争议性的作家。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萧军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向文学的边缘游走。哈尔滨“《文化报》事件”的发生,使萧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流亡者”和“文学边缘人”。“《文化报》事件”发生在1948年,是指《文化报》和《生活报》的论争及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文协”对“萧军问题”的处理和批判。为同《文化报》争夺文艺领导权,受宗派主义严重影响的《生活报》诬陷萧军“反党、反苏、反人民”。 在政治因素的作用下,中共中央东北局公布了《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停止对萧军及《文化报》的一切资助,《文化报》被迫停刊。此后,东北开展了数月之久的对萧军思想的批判活动。1981年4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为萧军做出了正式的结论,推翻当年强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称其是“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文化报》事件”是萧军文学和生活的重要转折点,事件发生后萧军被迫离开文坛32年,除经毛泽东批示得以发表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和《五月的矿山》等作品外,萧军几乎与文学界绝缘。 “《文化报》事件”可以看成是解放区主流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一场交锋,是党在东北解放区的试验场,是对建构新的文艺体制的一场实验。研究《文化报》,回归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真实,对萧军研究、东北地域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政治文化学、革命心理学等理论,结合丰富的萧军研究和现代文学史料,以《文化报》为文本进行系统研究。文中论证了萧军新英雄主义精神对其恪守五四知识分子独立品性和精神立场的作用和影响;点明《文化报》上新文化运动的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磐》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还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是今天晚上我们欣赏到的这首《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却是非常的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的。 诗歌郭沫若做这首诗的时候正在日本留学,和那个时候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着对理想未来的迷盲,诗歌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想象。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将明星比做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街灯其实是我们平常最常见的景象了,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这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我们再往下读,“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几句让我们联想,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顿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的什么特点?(3分) (2)、下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2分)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_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商市街》——属于萧红的故事

萧红在商市街的那些日子 摘要:《商市街》对于萧红来讲,是一部缅怀过去、缅怀萧军的作品集。贯穿散文集的两个人物“吟”和“华郎”其实质就是作者萧红与萧军。萧红对于入住商市街的那段日子,表现的不仅仅是过去,还有未来。即使在那段时常伴随饥饿、寒冷的日子里,萧红也对生活表现出了无比的热爱。 关键词:萧红;散文集;《商市街》 Xiao Hong in the commercial street days Abstract: "Business city" to Xiao Hong, is a history of the past, cherish the memory of the Xiao Jun 's works.Key word: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essays two character " Yin " and " Hua Lang " is the essence of author Xiao Hong and Xiao Jun.Xiao Hong to move into the commercial street days, performance is not only the past, and future.Even in the often accompanied by hunger, cold days, Xiao Hong also showed great love of life. Key word: Xiao Hong;Collection of essays;" Business city " 《商市街》奠定了萧红作为散文家的声誉,正如《生死场》奠定了她的小说家声誉一样。美国学者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中,将《商市街》同《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并列,称它为萧红的四部代表作之一。 《商市街》是萧红和萧军在逃离哈尔滨后,经过两年时间的过滤和感情的沉淀后,萧红以悄吟为笔名,于1936年8月在上海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该书出版不到一个月该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王维买药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忽然下起雨来,天气骤然变冷,王维受了风寒,感到有些发烧,身上难受,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且说药店的掌柜有个独女,名叫紫云,芳龄二九,长得貌若仙女,精通诗词联谜,是镇上有名的才女。 那天正巧掌柜的有事外出,紫云代父打理药店。王维来到药店,见紫云虽非大家闺秀,却别有一番风姿,一时竟看呆了。而紫云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地问王维道:“公子有何贵干?”王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答道:“昨日偶染风寒,特买几味草药疗疾,不知贵店有无?”姑娘微微一笑,又问:“有药方吗?”王维素闻紫云颇有才华,决定试她一试,灵机一动,说:“来得慌张,药方忘带了。”紫云道:“还记得药名吗?”王维说:“记得,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紫云不由一怔,但马上明白过来:此人借口买药,实为前来考试姑娘我的才学。便将身子一扭,背对着王维,面对着药橱,道:“酒阑宴毕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王维一惊,暗暗钦佩紫云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姑娘又马上猜中,仍然背对着王维,以问作答:“…熟地?要多少?”“再要百年美貂裘。”“…陈皮?也有。”“还要夫妇偕白

头。”“…百合?是新进的。”…… 王维被紫云姑娘的才思折服了,一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买药回去之后,心里久久平静不下,觉得紫云正是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伉俪。但他不知道人家意下如何,又不便直接去问,决定重新试探姑娘一回,便提笔在纸上写了一首诗,然后折叠几下,唤来书童,吩咐他道:“我方才前去买药,买得少了,你拿上这个药方,速去再买两服来。”书童来到药店,言称王公子派他前来买药,说罢将药方递给了紫云。紫云展开一看——哪是什么药方?原来是一首谜诗: 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 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紫云斟字酌句,原来是个四字成语:一见钟(钟)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假装取药转过脸去,问书童道:“那位王公子叫什么呢?”书童忙答道:“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呀!” 啊?原来他就是王维!其实,紫云姑娘也对那个英俊潇洒、才华不凡的买药书生产生了爱意,一听那人就是王维,心中更加欢喜,低头一想,便对书童谎称王维所买之药本店已经不全,让他明日再来。说罢也给王维回了首谜诗,然后叠好,让书童带了回去。王维接到紫云的回信,急忙展开看去——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王维乍一看,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地笑了。 古代诗人励志小故事:李白和孟浩然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0xx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

作文素材积累 苏轼与乌台诗案

作文素材积累苏轼与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是被告。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任湖州知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宋神宗在接受了何正臣、舒亶等御史们对苏轼的指控后,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押解至京后,苏轼被投入御史台的监狱。何、舒等人把苏轼写的诗深文周纳、无限上纲、曲解附会,目的是欲陷彼于罪,置彼于死地。他们对苏轼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的解释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全诗如下: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咏物诗,作者是想以此说明自己有桧树一样挺拔不屈的品格。何、舒等人则借此大做文章,指控这首诗有不臣之意。 乌台诗案在朝野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对苏轼心寄同情和出面营救的人不少。远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焚香念佛,为苏轼祈祷平安。 宰相吴充对神宗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弥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曹太后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今杀之可乎?” 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神宗皇帝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

萧军(1907.7.3—1988.6.22)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萧军(1907.7.3—1988.6.22)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生于辽宁义县。原名刘鸿霖,另有笔名三郎、田军等。曾入本村私塾和本县小学。 1925年考入张学良在沈阳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学习法律和军事。1930年毕业前夕,因打抱不平被开除。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 1932年冬天结识萧红,不久同居。1933年两人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1934年11月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1935年出版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鲁迅为之作序。1935年至1937年创作了一些中篇小说、诗、散文、游记等,还出版了剧本《幸福之家》。八一三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编辑《七月》。同年底去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赴延安,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及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在哈尔滨他主编的《文化报》上发表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生活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受到批判,继而停止了组织生活。 解放后先在抚顺总工会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抚顺京剧团曾上演过他编写的历史剧《武王伐纣》,颇得观众赞评。这时期还写了以矿山工人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不久专门从事写作。1957年将述作《第三代》修改成《过去的年代》。“文革”后,中央撤消了1948年中国东北局对他的错误决定,恢复了党籍。 近年来他先后编写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注释了萧红、鲁迅给他的信。出版了自传《我的童年》并将自己几十年来写下的古体诗、词整理成集。 逝世前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北京分会副主席。 [著作书目]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自费出版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 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1981广东人民 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文生 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文生 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文生 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涓涓(中篇小说)1937,上海燎原出版社 侧面(报告文学)1938,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1941,香港海燕书店 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上杂 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作家 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作家 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黑龙江人民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书信)1981,黑龙江人民 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书信)1981,黑龙江人民 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四川人民 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黑龙江人民 我的童年(自传)1982,黑龙江人民 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山西人民 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黑龙江人民

郭沫若的简介和著作介绍

郭沫若的简介和著作介绍 郭沫若的简介和著作介绍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著作书目:】 《女神》(诗集)1921,泰东

《三叶集》(散文集) 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星空》(诗集)1923,泰东 《聂莹》(剧本)1925,光华 《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 《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 《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 《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 《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 《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 《瓶》(诗集)1927,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 1929,新兴书店《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 1931,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

关于苏轼的励志名言(90条)(20210120020037)

关于苏轼的励志名言(90 条) 一、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五、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六、薄薄酒,胜茶汤,丑妻恶妾胜空房。 七、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八、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九、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十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二、 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十三、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十四、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荫。

十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十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十七、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十八、伤生之事非而好色者必死。 十九、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二十、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二十一、事不素讲,难以应猝。二十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二十三、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二十四、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二十五、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二十六、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 未正也 二十七、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二十八、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二十九、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三十、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

花落。三十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三十二、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三十三、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三十四、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三十五、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三十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三十七、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三十八、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三 十九、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四十、合则留,不合则去 四十一、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四十二、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四十三、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四十四、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四十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十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十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四十八、冤者获信,死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3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萧军作品大全集

萧军作品大全集 1.《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红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 日画报社”出版; 2.《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1935年7月,自费印于上海容光书局; 3.《羊》(短篇小说选),1936年1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81年,广东 人民出版社; 4.《江上》(短篇小说选),1936年8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5.《绿叶底故事》(诗、散文合集),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6.《第三代》(1~2部,长篇小说),1937年12月,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1947~ 1948,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 7.《十月十五日》(小说、散文集),1937年,上海文化生或出版社; 8.《涓涓》(中篇小说),1937年9月,上海燎原出版社; 9.《侧面》(报告文学),1938年11月,成都跋涉书店;续集《从临汾到延安》, 1941,香港海燕书店; 10.《幸福之家》(四幕话剧),1940年5月,重庆上海杂志公司; 11.《萧军杰作选》(综合集),1947年,上海新象书店; 12.《五月的矿山》(长篇小说),1954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13.《过去的年代》(上、下册,长篇小说),1957年6月,北京作家出版社; 14.《吴越春秋史话》(上、下册,长篇小说),1980年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5.《萧军近作》(诗文选辑),1981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16.《萧军五十年文集》(综合集),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我的童年》(自传),198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8.《从临汾到延安》(散文集),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19.《萧军戏剧集》(戏剧),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人与人间》(回忆录),2006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21.《萧军全集》(20卷),2008年6月,华夏出版社。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白话写史剧中华第一 人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王太学 写历史话剧,是作为文学家、剧作家的郭沫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他从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间,以旷代罕见的才华和火样的激情,在史剧创作上纵横驰骋,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创作剧本18部,其中史剧为17部,现代剧1部(《甘愿做炮灰》)。他的剧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史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用白话写史剧的奠基人。他的剧作经验,对以后乃至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服务,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鼓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反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反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反抗是大胆的。

③《聂》(1925年6月),写聂、聂政为国锄奸的故事。战国时韩国的民女聂机智、勇敢、果断有崇高的志气和丰富的感情,她女扮男装,追随弟弟聂政除奸,自己也献出了生命。郭沫若用此剧歌颂了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对鼓舞人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抗战时期,郭沫若用史剧教育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分裂,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真理斗争到尽头。这时期郭沫若共写了6部史剧,6剧朝代不同,主题都是爱国、统一、自由、光明,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光辉形象,对独裁、卖国的丑类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他用史剧向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地斗争,立了大功。这6部史剧是: ①《棠棣之花》(1941年),写聂政为国锄奸,刺杀了韩哀侯及丞相侠累,姐姐聂继承弟弟遗志,继续斗争,直至最后献身,该剧的主题是反分裂。

超级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

超级励志的经典名人故事 篇一: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20篇 1、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启示:没有手竟然能成为画家,岂不是很不可思议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恒心,你就能创造奇迹,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只要努力、才会出现奇迹。 2、每一个人都有幽默的时候,只是在不要同的地方。就算是周总理,只是在不同的地方。 一位记者问总理:“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们问这种问题?大家关注着周总理,周总理肯定的说:“有!”接着“中国的妓女在台湾!”这一答,记者哑口无言。其实这是一个圈套,只要总理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位记者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又不能在外交场合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有时候的幽默,可以用来玩,也可以用来维护尊严。 3、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892 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4、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