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二章教学提纲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二章教学提纲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二章教学提纲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第二章教学提纲

《教育学》章节练习

题-第二章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C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D )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3、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C )

A、布鲁纳

B、赞可夫

C、舒尔茨

D、皮亚杰

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C )

A、25%

B、28%

C、33%

D、36%

5、影响受教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B )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6、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C )

A、制度化

B、系统化

C、体制化

D、全面化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C )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8、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受什么的制约 ( A )

A、生产力水平

B、生产关系

C、国家的社会制度

D、自然环境

9、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A )

A、师生的交互作用

B、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区的影响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C )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生活方式

1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2、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什么( B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

13、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B)

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14、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B )

A、人口环境

B、社会生产

C、政治制度

D、自然环境

1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 B )和行为方式。

A、精神面貌

B、思想观念

C、抽象思维

D、理性思考

16、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A)

A、“兴趣选择”

B、“价值取向”

C、“成功秘笈”

D、“工作需要”

17、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A)上。

A、所使用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

B、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C、学校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

D、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

18、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D )

A、政治制度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

19、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互补性、( B)。

A、理想性

B、多样性

C、瞬时性

D、外显性

20、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D)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A、精神功能

B、意识功能

C、理性功能

D、文化功能

21、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A )

A、学校教育

B、调查研究

C、职业培训

D、社会研究

22、将成为21世纪先导的是 ( B )

A、生物技术

B、信息技术

C、新材料技术

D、新能源技术

2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D )

A、物质文化

B、组织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24、下列非正式性或非组织性更明显的一种文化是(D)

A、学校文化

B、校园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25、下列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 C )

A、校园文化

B、学校文化

C、学生文化

D、精神文化

26、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B )

A、同伴交往

B、师生交往

C、家校合作

D、生生交往

27、一个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方式是( D )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成人自学

D、终身学习

28、能够跨越年龄、跨时空的教育是( D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成人教育

D、网络教育

29、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 ( D )

A、制度文化

B、组织文化

C、学校传统

D、物质文化

30、信息革命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 C)

A、普及高等教育

B、普及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大众化

D、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1、下列选项中,不受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的是( D )

A、教育领导权

B、受教育权利

C、教育目的

D、教育结构

32、教育的经济功能受( B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

D、文化传统

3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34、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C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

35、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A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36、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D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37、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C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舒尔茨

D、洛克

38、“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 B )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39、“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 A)的特点。

A、网络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大众教育

40、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B )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1、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 B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教师亚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 )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生亚文化

43、下列(D)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影响

C、师生交互作用

D、学校影响

44、学生文化的特征是(A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4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C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4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由(A)来规定的。

A、国务院

B、国家教育部

C、省教育行政机关

D、地方行政机关

47、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主要包括(C )

A、教育学和心理学

B、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学

C、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

D、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和各科教学法

48、曾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阶段的教育是( C )

A、幼儿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49、“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应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D)的特点。A、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B、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C、等级性 D、阶级性

50、基础教育包括(D)

A、小学

B、小学、初中

C、小学、初中、高中

D、幼儿园、小学、初中

51、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 D )

A、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

B、教师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5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C )

A、制度化

B、系统化

C、体制化

D、全面化

5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C )

A、学生

B、教师

C、学校的观念文化

D、校园设施

54、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 A)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55、决定教育目的因素是( B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56、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关键因素是( D )

A、科技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57、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C )

A、1957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90年

5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 A )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59、在康德看来,标志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是( B)

A、教育

B、文化

C、国家的建立

D、学校的出现

6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 A )提出的。

A、邓小平

B、毛泽东

C、胡锦涛

D、周恩来

6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 D )

A、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目的的性质

D、教育结构的变化

62、( D )以后,文化概念正式进入到人类学家的研究范畴。

A、18世纪9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19世纪5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6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权,其中不包括( D )

A、国家的权利机构

B、国家的经济力量

C、国家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D、科学技术

64、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取决于( A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文化

65、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 B )

A、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B、培养人

C、巩固国家政权

D、促进文化延续

66、(A )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A、教育内容

B、教育形式

C、教育方法

D、课程目标

67、古代斯巴达教育主要以( C )为主。

A、“四书”、“五经”

B、读、写、算、音乐教育

C、军事教育

D、教会教育

6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 B )。

A、教学形式

B、教育管理体制

C、教学策略

D、教育原则

69、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 B )

A、《宪法》

B、《教育法》

C、《教师法》

D、《义务教育法》

70、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不包括(A )

A、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促进社会民主

C、培养需要的人才

D、是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

71、( B )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发展

C、政治经济

D、文化

7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目的是(A )

A、培养统治者

B、培养劳动者

C、促进人的发展

D、培养军事人才

73、以下教育类型中,不属于横向教育结构的是( A )

A、初等教育

B、普通教育

C、技工教育

D、职业教育

74、进入( D )以后,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复杂多样化,带来了学校教育结构的复杂多样。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75、以下教育类型中,不属于纵向教育结构的是( D )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76、在古代中国,学科设置主要是哲学、政治、伦理、( A )以及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

A、宗教

B、数学

C、自然

D、物理

7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领域不断涌现,生物工程、光电纤维和( C )等陆续进入课程领域。

A、新能源的开发

B、新材料的运用

C、电子计算机

D、天文

78、古代社会学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 B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79、( B )在考察生产劳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时,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毛泽东

D、邓小平

80、“人类创造的各种形式的符号”,属于文化的哪种形态(A)

A、观念形态

B、物质形态

C、活动形态

D、人的心理、行为形态

81、以下各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物质形态的是( B )

A、文物

B、民族价值观

C、古建筑

D、工艺品

82、以下各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内容的是( D )

A、语言符号体系

B、知识技术体系

C、价值规范体系

D、自然环境

83、( A)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A、教育

B、科技

C、政治

D、自然

84、教育可分为两个紧密相联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和( B )。

A、教育方法

B、教育理论

C、教育原则

D、教育方针

85、教育理论隶属于文化的什么层面( B)

A、物质层面

B、精神层面

C、制度层面

D、人文层面

86、(A)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A、保存、传递文化

B、传播外来文化

C、整合、控制文化

D、创造新文化

87、以下不属于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的是(D )

A、校训、校风

B、校歌、校旗

C、办学宗旨

D、国家课程

88、(A)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表现。

A、观念文化

B、课程文化

C、物质文化

D、制度文化

89、(D )是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

A、观念文化

B、课程文化

C、物质文化

D、践行文化

90、(B)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

A、社会文化

B、学校文化

C、社区文化

D、网络文化

91、( C)是学校文化的主体。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92、学校( B )建设的重点是尊重与参与、学习与创新、发展与确立诚信价值观。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教师文化

D、学生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学生文化的成因有()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E、社区的影响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约体现在()

A、是否实行义务教育

B、是否允许个人办学

C、是否确定重点学校

D、教师的任免

E、制约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

B、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C、制约教育的结构

D、制约教育的内容

E、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来实现。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B、教育促进社会改革

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E、教育促进社会的进步

5、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D、互补性

E、循序性

6、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制度文化

C、学生文化

D、学校精神文化

E、班级文化

7、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哪几种基本成分()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学校精神成分

E、群体成分

8、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A、传递和深化文化

B、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9、教育的功能有()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E、社会功能

10、下列描述属于“网络教育”特点的有()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伊索寓言》阅读指导课教案

读《伊索寓言》,品智慧人生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阅读目标: 1、通过赏析《目光短浅的鸫鸟》这则寓言,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故事给人的启示。 2、掌握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搜集介绍《伊索寓言》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火眼金睛识价值 1、认识伊索的坎坷经历 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看,他来了—— 课件出示伊索,请学生扮演伊索,做自我介绍: 我出生在希腊,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意思;再加上我长得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我是个疯子。但是我的妈妈时常讲故事给我听。 母亲去世后,我就跟着曾照料过我的一位老人,离家到各地去漫游,因此听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我们在一起过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后来,我被一个牧羊人卖了,从此就变成了一个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是属于主人物品的奴隶。 有一天,我梦见了幸运之神和气地向我微笑,并把他的手指放进我的嘴里,放松我的舌头。醒来后,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说话了。我很喜欢讲故事,大家都喜欢听,我所讲的故事都收集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 2、认识《伊索寓言》的价值 你对《伊索寓言》有哪些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2)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酌情处理)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二、一吐为快说故事 1、听了刚才的介绍,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寓言故事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篇故事《目光短浅的鸫鸟》,请大家读一读全文,看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读。 3、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5、讲故事比赛。 三、七嘴八舌谈智慧 1、分析人物 在《目光短浅的鸫鸟》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2、探讨寓意 寓言就象一个魔法袋,通过小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那你读了《目光短浅的鸫鸟》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说,师总结补充故事寓意:不要目光短浅,过于贪恋某种事物,这样会葬送掉性命的。 四、出口成章品人生 1、联系生活谈感受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目光短浅、过于贪恋某种事物的时候?我前几天听见几个家长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太多,尤其是看起动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图文稿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英国文学》教学大纲 学时:51学时 学分:3分 适用专业:英语教育 大纲执笔人:谢劲秋大纲审定人:欧阳俊林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专业方向课,旨在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其文学批评能力。本课程还同语言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英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时期和阶段的文学现象,了解重要时期和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熟知其内容、风格、艺术价值及在历史上的地位。 3、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注意处理古典作品和现当代作品的关系,对各个时期的各个文学流派,尽可能详细讲解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情况,讲清各种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继承。另外,英国文学教学还涉及文论知识,应遵循百花齐放的原则,不拘一人之见,不守一家之说,把文论知识有选择地告知学生,启发学生去把握,提高学生的文艺理论水平。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正文 (一)课程讲授的教学内容 1、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1)文艺复兴运动 (2)人文主义思潮 (3)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 (4)威廉·莎士比亚 a、莎士比亚生平及戏剧创作生涯

b、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意义及艺术成就 c、《威尼斯商人》片断赏析 d、《哈姆雷特》片断赏析 e、《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赏析 2、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1)历史背景 (2)约翰·邓恩 a、玄学派诗简介及玄学诗的特点 b、邓恩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c、《别离辞·节哀》赏析 d、十四行待《死亡,别傲慢》赏析 (3)约翰·弥尔顿 a、弥尔顿的生平及文学创作 b、史诗《失乐园》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c、《失乐园》选读 3、十八世纪 (1)启蒙运动 (2)新古典主义 (3)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启蒙文学 (4)乔纳森·斯威夫特 a、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政治及创作生涯 b、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人文观 c、乔纳森·斯威夫特讽刺散文的语言风格 d、《格列佛游记》的梗概、结构及主题 e、《格列佛游记》选读 (5)理查德·比·谢立丹 a、谢立丹戏剧创作生涯及主要作品 b?、谢立丹戏剧主题及写作技巧 c、《造谣学校》选读 (6)威廉·布莱克 a、生平、政治宗教观点和诗歌创作主张b?、《天真之歌》《经验之歌》 c、布莱克诗歌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意义 d、《伦敦》赏析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伊索寓言三则》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7课伊索寓言三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喉、咙、贯、设、套、错、掺、灾、教、训”等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伊、串、谎、歌、诈、粪”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4.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具准备:《伊索寓言》的资料、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篇寓言故事。板书:《伊索寓言》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课文共有三则寓言。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 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 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在自学生字时,出示生字卡片,“喉、咙、贯、设、套、错、掺、灾、教、训”,指名读。 生:“错”应读“cuò”不读“chuò”。 生:“掺”读翘舌音,应读“chān”不读“cān”。 生:“灾”读平舌音,应读“zāi”不读“zhāi”。 生:“咙”是后鼻音。 2.师生共同解决困难,观察下面词语有什么特点?出示词语“狐狸、葡萄、 喉咙、惊慌、说谎” 生:两个字偏旁是一样的。 你还知道这样的词语有哪些? 生:设计、灾害。 3.指导书写。出示词语“伊、串、谎、歌、诈、粪”。 生:“伊、谎、诈”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都是在左边,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生:“串”竖要在中间。 生:“粪”下面“共”的第二横要长一些。 4.描红书写。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四、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教学设计简介——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简介一一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 但是,可以从各种理 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见下表,女口: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 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可以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如 图所示。从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中还可以进一步抽取出以下四个最基本的环节 (或要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各 种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构架上建立的。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 个阶段,即前端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 设计教学 方案阶段和评价与修改方案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ssJ .)在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 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 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现在 前端分析已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需要分析就是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等方法, 找出学习者的 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 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基础。 序号模式的共同特征要素 ! I : -1 学习需要分析 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分析、确定目的 F *—T * r' 2 学习内容分析 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 ------ i ----------------------------- 3 学习目标的阐明 i —' : 4 模式中出现的用词 …目标的详细说明,陈述目标;确定目标:…缩写行为…ij 目标 : 学习者分析 学习策略的制定 :5 :6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7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J 教学对象分析、预测,学习者寝能力评定 安 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策略.的确定. 教 学资源选择,媒体决策,教学材料开发 : 试验原形,分析结果,形成评价,总结性评价,行 ……为评价,反馈分析

《英国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120280 学分:2 学时: 34(其中实践学时: 0) 授课学期:第 5 学期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 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英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 治等方面的情况及文化传统, 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 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授课的内容包括: ( 1) 文学导论;英语文学常识;( 2)英国文学史;( 3)英国文学经典作品导读;( 4)英国文 学批评。选用《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下册),罗经国 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期望达到如下教学要求: 1. 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概况有清晰的了解; 2. 对重要的文学术语有相当的了解并能在文学批评中加以运用; 3. 能读懂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 4. 熟悉英国主要作家代表作、其写作风格和所属流派; 5.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结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文体 风格; 6.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Chapter One The Anglo-Saxon Period (450-1066)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古英语诗歌的源泉及其韵律特点 教学内容】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2. Northumbrian School and Wessex Literature 3. Anglo-Saxon Poetry : Beowulf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 King Alfred; Beowulf Chapter Two The Norman Period (1066-1350)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诺曼时期英国骑士文学和法国文学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4. Roma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French literature 教学重点与难点】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2. Middle English 3. Religious literature 4.

教育学理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作准备的教育制度。 7、古代中国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8、古代印度宗教的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9、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10、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苏格拉底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4、我国的第一步教育专著是《学记》,它是罕见的世界教育遗产。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严师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它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5、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 6、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7、亚里斯多德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8、瑞士教育家贝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取消封建等级教育。 10、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1、美国的杜威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

《伊索寓言》名著导读教案(详案)

《伊索寓言》名著导读教案(正式) 【教学目标】 1、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朗读,感受寓言的生动有趣。 3、根据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学会赏析寓言。 4、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育自己。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寓言的生动有趣;根据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学会赏析寓言。【教学难点】 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育自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寓言,老师现在出示一组图片,同学们来看图猜寓言,看谁最快(出示图片)。这些寓言都是出自《伊索寓言》。(板书) 二、知作者、作品(4分钟) 读一本书之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对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你知道多少,谁来说说? 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被誉为“希腊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开山鼻祖”。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阅读量仅次于《圣经》。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由此可见,《伊索寓言》有很大的文学价值,那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三、读生动寓言(10分钟) 打开《伊索寓言》,选一则你感兴趣的寓言,大声练习朗读三分钟,待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最精彩。尽量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连读带演。(出示要求:1、声音洪亮,吐字清晰。2、声情并茂,连读带演。) 刚才同学们都在认真地练习,我听到了很多同学的朗读真不错,谁先来读给我们听? 好,请大家把书合上,认真听他读。 几位同学读完了,谁来评价一下? 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品深刻寓意(15分钟) 好的朗读离不开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不仅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能给人以启发。我读《伊索寓言》,从中领悟了许多道理,忍不住想跟大家分享,我选了两篇与大家一起品味。(屏幕显示《蚂蚁和蝉》) 1、品读《蚂蚁和蝉》: 齐读寓言,多角度地概括寓意,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体会。 小组交流三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寓意。(显示:角度理解寓意:1、从蝉的角度2、从蚂蚁的角度3结合蝉和蚂蚁,从辩证的角度)(评价语:你领悟到的寓意与作者不谋而合,你能想到这一点,真不简单。你举了自身的例子,看来有深刻体会了。你的见解很独特。)通过刚才的交流,可见这短小的故事却蕴藏着深刻的生活哲理。真是小故事,大智慧。(板书)仅读一则,还不能满足我们对大智慧的渴望,我们再读一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英美文学史及选读(一)课程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史及选读(一)课程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史及选读(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外语系英语专业本科) (英国文学部分) 课程编码:120413030 学时:64学分:3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先修课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讨论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成绩构成:总成绩==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形成发展全貌及其主要内涵有一个大致了解: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及其文学批评能力;通过了解英国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和文学思潮及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对英国文化的认知能力;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Part One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教学内容:The Anglo-Saxon Literature The Anglo-Norman Literature Age of Chaucer Literature in the 15th century 重点:The Anglo-Saxon Literature; The Anglo-Norman Literature; Age of Chaucer

难点:romance, ballad, epic, Chaucer Part Two The English Renaissance 教学内容: Background information English Renaissance Literature in Renaissance period 重点:English Renaissance; Spenser; Shakespeare 难点:drama; heroic couplet; sonnet Part Three The Period of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教学内容: The English Revolu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Milton, Bunyan Metaphysical poets and Cavalier Poets Restoration Literature 重点:Milton; Bunyan; Metaphysical poets and Cavalier Poets; Restoration Literature 难点:Conceit; Carpe Diem; Miltonic style Part Four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教学内容: The Enlightenment and Classicism in English Literature Pope Novel writing in the 18th century 18th Century and Sheridan Sentimentalism and Pre-Romanticism in Poetry 重点:Classicism; Pope; Novel writing in the 18th century; 18th Century and Sheridan; Sentimentalism and Pre-Romanticism in Poetry 难点:Classicism; Realism; Conceit; Sentimentalism; Pre-Romanticism

- 教育学简答题集锦 8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伊索寓言》优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3.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伊索寓言,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理解寓言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2.揭示课题。 二、认识伊索和伊索寓言的特点 1.简要地介绍伊索。 2.简要地介绍《伊索寓言》。 三、初学《伊索寓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从文中找出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交流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四、精读《伊索寓言》

1.指名读课文,思考:在这三则寓言中,你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交流。 (1)《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 A.什么是无能为力? B.哪些语句能说明它无能为力?它可能想了哪些办法? C.齐读寓意。 (2)《牧童和狼》中的牧童: A.“一贯”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一贯说谎? B.两次大叫有什么不同?指名朗读。 C.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是不是这些人见死不救? D.齐读寓意。 (3)《蝉和狐狸》中的蝉: A.蝉聪明、机智、善于观察,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找出有关句子。 C.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故事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呢? 3.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五、拓展阅读,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1.结合本课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概括《伊索寓言》的特点。 2.在你读过得伊索寓言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3.读故事,补充寓意。(《贼和他的母亲》《大力士神和车夫》《池边的鹿》)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自举一具体课例来说明)。(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请自举一具体课例来说明 课堂教学设计表

二、结合教学时间与本科内容,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提供直观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1)设疑激趣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授鸟的飞行时质疑:“鸟为什么能飞,而人类又不能飞呢?”;讲授病毒时质疑:“为什么病毒必须营寄生生活?”讲授激素调节时提问“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提高,这就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直观激趣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录象中了解循环的途径;再通过录像将心脏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理解。(3)情境激趣教师在授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克隆技术时,给学生讲克隆羊多莉的故事和介绍一些有关克隆的影片,当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小结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教学出现了高潮。.在教育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 二、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开足实验。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是培养智能的基础,对于生物学这种实验性学科尤其如此。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而后经过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某个结论。因此,思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E032019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名称: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英文名称:Reading American & British Literary Works 学分:2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并在其学习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门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的一门旨在提高学生鉴赏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能力的专业选修课。本课根据学生的兴趣、语言水平以及相关文化等因素,从全新的角度选择了英美不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主要是小说作品,材料难度适中,涉猎广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英美重要作家的小说作品,掌握其体裁特点、思想内涵、文体风格、所属流派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文学知识;学会分析小说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英语阅读欣赏水平和英语写作技巧,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及文学批评能力;拓展文化视野,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提高对中外文化的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巩固所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英美经典小说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从而为其将来得心应手地参加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 知识要求: 1)了解—英美不同时期和阶段的重要作家和其小说代表作。 2)熟悉—各个所选作家的文学生涯、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小说代表作的思想内涵、主 题结构、文体风格、所属流派、人物刻画、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 3)掌握—一定的欣赏小说作品的技巧和方法。 2.能力要求: 1)了解—通过阅读经典小说,巩固所学文学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培养学生独立 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熟悉—通过浏览网上的文学资源库,观看文学名著影片,举办作品欣赏讨论会,尝试名 著改写,表演人物对话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以及理解小说作品的鉴 赏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学批判能力。 3)掌握—通过一定的阅读强化训练,加强学生文学鉴赏的敏感性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全 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既是《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拓展课程,又与基础阶段的其他专业课程相辅相成。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的能力,还要了解英美

现代教育学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学教学理论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第八章教学理论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早就把教学看作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径,重视教学的作用;同时对教学的实质进行了探究,获得了不少深刻的见解。王夫之提出,学是学教师所教的东西,教是教人学习;教者要就学者原有基础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领域,学者要根据教者的引导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事物的由来①。 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进入学校成为教学内容,并要求提高培养人才的速度和效果,因而人们就特别重视教学,重视对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至今已形成了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教学概念的看法:“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教学即成功”;“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教学是规范性行为”②。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教学概念的看法由于角度不同,突出点不同,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存在多种定义,有代表性的为:(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③(2)“‘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④(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⑤ 教学与教育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学所指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 人们往往把教学和智育两个概念混同起来,其实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的人包括教师,但不仅指教师,还指各种有关的教育者;学的人包括学生,但不仅仅指学生,还包括各种有关的学习者。 但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在指称范围上,教学是特指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学校中的教学,一般在家庭中和社会上不用“教学”而用“教育”;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是组织引导者,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宰者”,这是当代的新观念;同时,教学既不仅仅是“教”也不仅仅是“学”,而是教与学的统一,教融于学中,而学有教的组织引导。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从教育途径看,一个学校的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教学、体育活动、劳动、社会活动、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设施看,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据,这是教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工作一般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等,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这就从活动事实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从活动目的看,教育的 ①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②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33~240. ③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④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