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密太极拳第一集

解密太极拳第一集

到郑州找张志俊老师学习太极拳之体会 2011-10-09 01:10:11| 分类: 太极 |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
刚参加张志俊老师十一的培训班回来, 一路上回味着这一趟的收获,喜不自胜,自顾自的在飞机和汽车上摆弄起缠丝来,也不顾旁人以为我有毛病了,实在是收获颇丰。

看过央视《最高境界的搏击术》和《高手:张志俊解密太极拳》的书后,自己就开始琢磨太极拳的原理,在网上搜索了张老师所有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同时还在网上看了李和生,黄性贤,傅清泉和傅钟文等等大师的视频资料,自己研究了半年,初步认为太极拳的劲应该是整劲,即身体各部分肌肉产生的拉伸力整合在一起,并能将之在身体里任意传递到手肩等等发劲部位,虽然将张老师所有的文章都看了,甚至能背出来,但却未能真正理解,带着一大堆问题,到郑州参加了张老师的五一培训班。一到郑州,首先想到央视节目里的太极劲的感受,于是提出想感受下,结果张鹏轻打了我两拳,第一拳用的不是太极劲,第二拳是太极劲,立即就感觉到了两拳截然不同的感受,两拳的力量基本一致,但太极劲的拳受力面积小,直往身体里“钻”,不是太极劲的拳只是疼在皮肉上而且受力面积大。第二天,老师在台上拆拳,然后让学员找对试练习,别人拿我一拿一个准,而我用同样的招式却拿不了别人,这时方才真正体会到了“稍节领劲,肘定位,松肩”的含义,来之前看文章和视频,自以为懂了,其实并不懂,只有亲身体会了才真正明白。在培训班上,张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有问必答,张老师的徒弟也一样,不管是否是新手,不厌其烦的讲解和示范。五一培训班结束后,我又留在郑州十多天学习拳架的第一段。五一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太极拳的原理和稍节领劲的妙用。

回到柳州后练拳,第三天就开始膝盖疼,尽管按老师说的五趾抓地,两脚平行,扣膝且膝盖不过脚尖,但仍然解决不了膝盖疼的问题,在佟永镇的太极Q群里发现也有人说膝盖疼,但解决的要点都是“五趾抓地,两脚平行,扣膝且膝盖不过脚尖”。我又在网上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才发现,原来很多人练习太极拳都有膝盖疼。自己琢磨了一个月,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只有又到郑州找老师解决。到了郑州,张鹏一看,原来是我的胯不正确,导致膝盖飘,因此疼痛。虽然知道了原因,但纠正起来也不容易,因为以前没有底子,要么是前倾厥屁股,要么是后仰填胯,结果又住了十多天才基本解决。我以前曾经有2次学习太极,都是因为膝盖疼而放弃。五月时在郑州还碰到一位福建漳州的,他是跟陈家沟的某位

师傅学习老架,膝盖疼还坚持练,结果2年下来现在膝盖疼得连上楼都不行了,所以到郑州找张老师纠正。看来,练习太极拳,没有明师指导,很容易膝盖出问题。

十一的培训班是推手,我五一才开始学习,后来膝盖疼,基本就没怎么练习,因此推手对于我这样水平的来说太高深,但前两次到郑州学太极,整天都想着太极,内心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愉悦与平静,就抱着度假旅游的心情参加了十一的培训班,顺便问张老师一些问题。前2天在培训班上确实没太大收获,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回房间,新人都围着张老师说话,我也没能插上嘴,新人问的问题不少都是我在五一时问过的,看来这些问题曾经被问过无数次,但张老师仍然是不厌其烦的解答。第三天,我终于能问了一些问题,但仍未能领悟老师的答案。第四天,在和原永强拧手时,他说我走得不对,要膨胀,让我感觉了2次,突然昨天张老师的回答和拧手的感觉让我茅塞顿开,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自己这半年练的8字圈都是扁的,虽然以前老师也说过膨胀,读文章时也有说到球体感和张力,但都没真正明白,老师的话和原永强纠正我缠丝的感受一下就让我明白了缠丝的立体膨胀感及其棚劲。最后一天时,和孙付杰聊天时,他说他也刚体会到坠肘沉肩,并比划了一下姿势,我突然又想起前2天张鹏回答我问题时说的“要撑起来”,结合缠丝的立体膨胀和对拉拔长,立即就感觉理解了坠肘沉肩。还有就是问张老师“加速度”和“变速”的问题,又似乎对发劲的练习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对于推手班来说,我的水平太低,但在和老师的徒弟及学员的交流过程中,让我收获颇丰。

在真正理解和明白了缠丝的膨胀及其棚劲,坠肘沉肩的基础上,
解密太极拳第一集:《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之《四两拨千斤》
张志俊,郑州第四纺织厂退休工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
张志俊说:可以这样说,经常有人来找我,一个是外门外派的,一个是太极拳的,经常有人来找我,挑战的也好,切磋也好,其实都是一码亊,都是要称称你的斤两。
他在一次次切磋挑战中逐渐得到认可,然而他也对流传了一千多年练拳方法,产生了貭疑。
张志俊说:我说他们下这么大的功夫,什么条件都具备了,为什么练不好呢?这是个方法问题。一定是没有找到这个方法,而且过去这个约定俗成的方法,应该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很多人练成了。
于是他从1984年开始,放弃了工作,潜心研究太极拳,苦苦研究十六年,却总结出了一个打破太极拳传统方法的规律。
张志俊说:十六年,每年,每两

年让我研究出一个字,才得出了:梢节领劲,两头倦曲八个字。这个提纲挈领的东西。
张志俊说:所以我一直对这个传统武术这种提法有所怀疑。
张志俊的制胜并不是力量所决定的。
张志俊说:太极拳是所有博击的最高纲领,它就是舍己从人。
这徴小的转腕,旋转手腕就决定了胜负。但它既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舍已从人欲擒故纵,让对方无论使用多大的力量,都仿佛迷失了方向,都被张志俊引进落空。
虽然不是依靠力量,而是以靠关节的柔韧度和关节的速度,之前在拧手对抗中已经发现,
张志俊已经说出了:舍己从人,从而引进落空。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舍已从人,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核心,那就是张志俊所提出的梢节领劲。
张志俊说:我给你一个方向,我给你个前,你是不是要向后,我给你个后,你是不是向前,我给你个左,你是不是向右,那就好办了。因为人本能就是要反抗。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分析,我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下圧是不是,我欲先上,那我一上你就想下,那伱不就下去了。
太极拳控制对手的方法,依靠的是准确的方向,而准确的方向同样是梢节领劲,也就是在手指的带动下才顺利完成的。
张先生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还是以传统的方法以腰来带我们的身躯,带我们的臂膀,再这么打下去。你去比如抓一个杯子,谁都不会这么去抓的,也就说这个方法也许行得通,但是它违反了人的正常生理规律,所以讲,在敌人的力量也好,拳式也好,到你眼前的时候,还没接触你指尖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开始有所动作,这样的话,才可能是最快的。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李祥晨动用了最先进的器材和最精炼的团队来研究太极拳,太极拳是世界最厉害的格斗术,它的强大已经超越了人类认知的以柔克刚。本期节目中李祥晨用触觉反应测试器等各种先进仪器进行了解密太极拳。


解密太极拳第二集:

《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之《平衡魔术师 》
听劲是太极拳独特而神明的技巧,我们亲眼目睹了张志俊蒙眼盲打的精彩动作,接下来我们更想知道,他依靠手指听劲,是不是他的触觉更加灵敏,反应能力更强。
张志俊说:听劲是太极拳人给他命名的一个名称,好像是用耳朵听的,这是一种形容,真正的听劲是一种触觉反应。
张志俊几年前到美国讲学时,曾经获得过人体平衡魔术师的绰号,可见平衡对于太极拳的重要。
张志俊认为,通辻平衡仪器,所测量的平衡与实战中的平衡不是一码亊,所以自身的平衡并不是实战中

听劲的关键,究竟什么才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关键所在,什么才可以令人做到闭眼听风,我们从张志俊徒弟们的练拳感受中得到了启发。
张志俊说:关键是他之所以会摔倒,是因为他在你身上没有了支点,一个人,我扶住一个东西,当一个人要栽倒,扶住一个椅子他稳定了,他扶的时候,有一个人把椅子撤走他怎么样?
张志俊不但很懂得如何破坏对手的平衡,更能讲出招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因为他一直在探寻太极拳神奇之处的理论依据。
张志俊说:他其实在撤这个手的时候,就是一个斜面的改变,他不是个正常的斜面。正常斜面很舒面的么,正常突然斜面断了,斜面改变了,方向变了。你本来扶得很好,斜面改变了你就产生空,在空的瞬间你给他一把力,那么他就瞬时倒下了。你比方说他先给劲,那我就这样走了,那他这儿给劲,我就这样走了。
张认为太极拳的实战技巧都离不开斜面原理,但太极拳也绝非只囊括了斜面,还有其他原理,都可以用来解释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张志俊说:抓住手,我这个手往这转(几个人依次抓),他就打击,你看!噢(手肩发力几个全倒了)。我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当学生面吿诉伱这是杠杆,螺旋,切线,斜面这四个物理上最省力的方法,初中生都知道。
张志俊说: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这六个方向你所有的园都按照六个方向去画,你出来的力就叫混园力。这种混园力练武术人梦寐以求的。我跟你练太极拳,就是在你身上画个圈,伱就摔下了,这力量是很小的么。
弧线切线变化,这一系例动态的运动,已远远超越了六个方向,并同时赋于了我们欣赏传统文化时崭新的视角。

解密太极拳第三集:《最高境界的格斗术》之《爆发的瞬间》

在和张志俊老师对练的日子里,李毅就曾续有过深刻的记忆,让他感受到了太极拳巨大的爆发力。他说,手一拧起来,我的头就从他手就侧面过去了,一领起来,这个肘尖正好在我的右颈窝这个地方,轻轻的点了一下,这人就不属于自己了,大脑轰的一下,就像爆炸一样,就一片空白,不敢这样往下打了。
张志俊说:我感觉我没有用力,可能比平时训练的时候用力大了,我都不知道,叭,一发力,他就摔倒了,中午吃饭时,他老在那晃脖子,喊脖子疼,当时我说:至于吗?我都没用力。
在切磋之中,这些切身的体会之后,都不敢再轻易跟老师交手,毎次张志俊要做示范时,他们都尽量往后躱。因为那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实在是难以招架。
张志俊说:举个例子,子弹或者炮弹打倒坦克上是没有用的,穿甲

弹为什么有用呢,它螺旋了。我刚才说它是直中求弧,因为他螺旋,它能钻里面。太极拳的爆发力,希望它像穿甲弹一样,尽管它很小,但是它能钻到里面。太极拳打上的时候,你感到里面非常不舒服。
又说:有人抬杠说直最快,有人说弧最快!我告诉你,直也不是最快,弧也不是最快,是螺旋中求直最快,就两者都要有,子弹就是这样么。子弹是螺旋的,但是子弹是直线的,这是最快的速度。
张志俊说:我觉得两头倦曲,就恰巧是使这种嚗发力变得更脆更快,所以说它可以连续打击。
在捎节领劲破坏对手平衡的瞬间,两头倦曲这个瞬间才是太极拳真正的发力点,而打击者也就是在这一刻,将周身的力量爆发出来,这股瞬间凝聚的嚗发力,以螺旋的方式,快速穿透对手的身体。
张志俊说:好多朋友很多人就问我,你这么痴迷,去研究这个太极拳,你究竟图个啥,我说图一个把太极拳搞明白,让更多人去受益。你有没有想过错了怎么办?我说,假定我研究十年二十年以后真的是错了,历史证明张志俊是错了,没关系,在这立个错字碑,说有一个狂妄小子叫张志俊,几十年提出了梢节领劲两头倦曲,错了,他失败了,告诉后人不要从这个路上走过去,也是个成就,对我也是个安慰。无论对与错,都值得去做。
张志俊把自己生命中最可贵的时间,是用来探索太极举,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太极拳的实战变得有效,变得简单,他的实用技巧吸引了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来学习与切磋,并激发了更多人对太极拳鮇力的探索与追寻。
张志俊说:我练太极拳到今年四十年了,整正四十年,这四十年对我的人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我年青时,脾气非常不好,性格暴躁,性格确实改变了,判若两人。就像陈王廷说的胜也乐陶陶,败也乐陶陶。对不对,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太极宗师张志俊

1970年时的张志俊,患心脏病、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后经人介绍,开始练太极拳。两年下来,不仅身体状况大为改善,而且自认为拳脚功夫也好生了得,时不时寻人过上几招。

1972年,第二届河南省武术比赛中,张志俊遭遇陈家沟代表队之太极名师陈照丕,甫一交手,输得一塌糊涂,方知自己皮毛未得。这才有了1973年张志俊六上陈家沟学艺,5月,结识了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一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方知太极拳博大精深,开始正规习练陈式太极拳。 1974年2月,张志俊正式拜陈照奎为师,成为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张志俊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白眼,以不为人理解的痴迷,独僻蹊径

觅真经,甘愿自己清贫度日,却将陈照奎老师接到家里来。因此,这个普通工人的家成了那个时代少有的世外桃源。陈照奎老师在这里躲过了频繁的批斗和再教育,过上了较为宁静和安定的生活,他的家也成了陈照奎老师在文革中的教拳基地。除了张志俊自己受益匪浅之外,当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如陈小旺、马虹等人也是从他的家里走出来的。应该说在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张志俊这个普通家庭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在那几年里,陈照奎老师曾数度在张志俊家里开班授拳;张志俊也曾多次北上到了北京找陈照奎老师改拳,他练拳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夏三伏挥汗如雨,冬三九踏雪驱寒,夜半披星戴月,黎明闻鸡起舞,每日里老架、新架要练数十遍。刻苦的训练、名师的指教,奇佳的悟性,加上与人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得张志俊很快脱颖而出,到1976年,他不仅拳路精熟,推手老练,在拳理上也有自已独特的理解和创新。陈照奎老师曾经对张志俊说:“志俊你聪明绝顶,理应举一反三。”由此可见老师对张志俊的褒奖以及期望值之高。

老师不幸仙逝后,1990年,陈家沟建太极名人陵园,为三位太极名人陈发科、陈照旭、陈照奎立碑。张志俊亲率60多名弟子,以太极陵园立碑仪式副主席的名义积极参与,足见张志俊对自己恩师的不舍之情。

1980年,应郑州市体委和武协的邀请,张志俊出山开始教拳。太极拳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拳理深奥,阐释玄妙,几百年间,虽有历代明师言传身教,依然“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加上一些不高明的拳师又多以玄解玄,常使学者不得其门而入。而张志俊教拳,却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见解。他善于曲径通幽,引入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解释太极拳看似玄妙的拳理。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四两拨千斤,张志俊则巧妙利用杠杆、螺旋、切线的原理,来阐释其奥妙,既形象又易懂。还有诸如向心力、离心力、平面、直线、切线、凸凹、断劲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名词,都被他恰当地引入教学当中。

张志俊1980年代在郑州市教拳,别人的拳场报名者三三两两,而他开班授拳总是报名者纷至,还要限制每班不超过40人。1980年至1984年,先后有3000多人向张志俊学艺,不少人很快取得了成绩,他的弟子在全国乃至世界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见不鲜。 1981年,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在山东潍坊举行。刚跟他学拳一年多的河南驻马店地区运动员张春,便夺第得三名。同年,在温县举行的河南省推手比赛中,张春夺得75公斤级冠军。 1982年,他的澳门弟子,澳门武术总会秘书长李文钦,在第

一届世界武术绵标赛中获得亚军。 1983年,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上,他的儿子张鹏摘取了太极拳金牌。然而,1984年,张志俊突然宣布,以后不再率队参加各类比赛了。 原来,张志俊认为,太极拳需要的不是一时一地的胜负,而是向更广范围的推广,在发扬和光大太极拳事业上,他又要独僻蹊径了。他第一步选择了大西南的重庆市。西南名城重庆,历来是武林藏龙卧虎之地。忽一日,传言纷起:河南来个太极高手,能丈外打人。在储奇门设点教拳,从学者甚众。一时间,重庆三大武馆、八大高手纷纷寻上门来要与之较技。这个太极高手就是张志俊。面对各路英杰,张志俊坦然相迎。但有话在前:“我来此地设点教拳,不为争一拳一派之高下,是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让更多的人享受他的益处。传言未必当真,说张志俊能丈外打人是夸张,不符合现代科学原理;但陈式太极拳以技击见长,打人丈外并不稀罕。如果我等交手,我失手,抬腿走人便可;汝等落败,以后在此地营生就有不便。”闻此善言,各路豪杰在心中叹服不已。他和当地的武林中人多采取私下里交手的办法,切磋技艺,并和多人合影留念,其武技武德为同仁所赞赏。

到1990年,重庆的太极拳社学生已有千余人,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张志俊有一个信念:国家有界,拳艺无境,太极拳是武术,更是民族瑰宝。它不仅属于中华民族,更应属于全人类。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他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地推广太极拳。 1990年起,他开始在香港、澳门等地招收弟子,创办了香港太极拳社,澳门太极拳健身会,他的学生冯宇亮到尼日利亚设墵教拳,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舆论称赞陈式太极拳为“中国武术中的宝中之宝”。近年来,张志俊先生的学生遍布五大洲,直接间接教过的有上万人。1998年年初,他发起的98国际太极推广工程鸡公山研讨会在河南信阳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韩国、捷克、意大利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名代表汇聚一堂,其中仅代表正规组织就有十几个。两个月后,又在驻马店举行了98国际太极拳精英交流推广赛,更对太极拳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983年5月,张志俊率河南代表队到江西南昌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赛。他的儿子,也是弟子张鹏,在这次比赛中夺得太极拳冠军。比赛刚结束,就接到了河南省郑州市体委的加急电报:“有一个外事活动需接待,速回。”张志俊不敢怠慢,于次日凌晨赶回郑州。原来是全日本少林寺空手道练心馆代表团来访。这个练心馆是日本武术界第二大组织,有弟子5万余人。这次,由

馆长宗家保勇亲率一个25人代表团访问河南,声言要与太极高手切磋,而且不是表演,要“交手”。以往,中国在国际武术交流中,以表演居多,这些表演大都为日本人看不上眼,认为是花拳绣腿,对中国功夫颇为看轻。但这一次就不同了,第一个上来的是年轻气盛的日方三段。(三段在日本是最高水平)张志俊劈打推压,诸*缠绕,截前压后,声东击西,几个回合下来,已把对方放翻在地。再以后,日方代表轮番上阵,都被干净利索地击败。宗家保勇连称:张先生,很好!很好!回国后,连向张志俊发出四次邀请,请其到日本传艺。其实,这样的交手对于张志俊来说,只是家常便饭。强身健体,可能是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都能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然而技击却是太极拳的更高境界,是太极拳的灵魂。陈式太极拳的精妙之处更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技击艺术。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无不希望自己能够早一天遨游在太极拳技击技艺的王国里。

张志俊常讲:“跟我练拳学会摔到人不难,更要学会潇潇洒洒地摔倒人。”二十多年的潜心磨练,加上他对太极拳艺的广研博修,张志俊堪称世界级的技击大师,(澳门武术联合会秘书长李文钦语)他在讲拳时,每个动作的用法不仅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随手拈来,潇洒自如,学员如同在欣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的表演,其招势劲路的变化多端令人叹服不已。凡与之交手者,更能切身感受到他那人体平衡魔术师般的精妙技艺。他有两句名言:“拳到精时真亦假”,“高明的拳师可以以真乱假”。他亦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这两句名言的注脚:“以往我看老师(陈照奎)与别人推手时,总觉得是假的。一个近200斤的大个子怎么会那样轻松地被他发出去呢?可是每当我与老师推手时,尤其切切实实地知道这是真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用“力”与之抗衡。老师的推手技艺实在太精妙了。已经达到了以真乱假的地步。”

张志俊教拳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搞玄学,每一招,每一式,每一个用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是杠杆?是切线?还是螺旋?每个学员都能听得明明白白,学得会,做得到。他定义的太极拳内功与别人不同,他说:“弹性、韧性加协调就叫内功。”有一年他在澳门与李文钦谈拳,用了一招“饿虎扑食”将一大块头学生摔倒,李文钦没有搞清楚,要求再来一次。因为对方有了防备,张志俊还是用原来的招,但是加上了变速,这次这个学生被摔得更脆,他从地上爬起来双眼上翻盯着张志俊问:“老师,这是不是内功?”张志俊回答:“这不是内功,这是技巧。任何人经过苦练,掌握正确

的方法后,都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在对太极拳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张志俊深深地感受到:民族的必将是世界的。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将太极拳向全世界传播,使之造福于全人类;同时发展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它力求在继承古老的太极拳理论的基础上,将现代武术理论和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融入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之中,将传统的太极拳理论去粗取精,去繁规约,首次提出了“以手领劲,两头卷曲”等太极拳新理念。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去曲取直,事半功倍。除了强身健体的效果之外,还大大缩短了“功夫”获得的周期。

张志俊时时以太极拳的发展与创新为己任。他常讲:太极拳在理论上沿袭了《易经》的阴阳学说,使人们可以在从容不迫中,用自已的肢体语言来演译亘古不变的人类社会乃至大千宇宙的变化规律;在医理上则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将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对祛病强体,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作为一种拳术,太极拳之攻防技巧实用易行,真正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是一种高级的防身术。如此三位一体完美结合的拳术,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珍宝。在我国,太极拳这种民族艺术适逢盛世,不久必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顶峰。能够率先走上峰顶的,可能是别人也可能是我张志俊。这是我们每一个太极传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这种责任感,严格的讲就不配做一个太极传人,自已也就不可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在这方面我愿做一个探路者或铺路石,有生之年要为陈式太极拳的创新发展作出自己贡献来。

1985年,张志俊先生因为婉言谢绝调入省体委而自称“太极闲人”。实则表达了他专著太极事业的心声。这是他一生淡薄名利,远离权位,潇洒处世,真诚待人性格的写照。凡是和他交往过的人都会发现,谈起太极拳来他话如潮水,涛涛不绝,四、五个小时转眼而过,珠玑妙语间流淌的是平等、真诚和真知灼见。在中华民族的武学园地里,他实践着“太极一生成一事,独辟蹊径景自幽”的个人信念;面对红尘纷争和人世百态,他崇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淡泊意境。今年54岁的张志俊先生,已经着手将他研练陈式太极拳30多年的心得体会整理成系列图文资料,留给后人。它的表现方式依然是独辟蹊径,与人不同。

张志俊说:“能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自有他人去评说,但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我死不瞑目。”
技击意识(4)
在技击对抗中,手是最前边的第一道防线。手的动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战斗的效果。手为臂之稍节。稍节引动,有利于沉肩坠肘,身肢

放长;走手增强了稍节意识,有助于棚劲和螺旋劲的增长;劲运稍节,则启动快。变化迅速,劲力灵脆;稍节领劲,容易把握劲点,打击稳、准;走手蓄劲短,连续打击不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第一次打击就是第二次打击的准备。

本来中国传统武术呢,过去讲究是一招致胜。如果小原打小保镖这一下子他能退几步,牙就不一定掉,因为他一退就缓解了。但是他好面子坚决不退,这一掌实实在在就挨上了,劲闷在里边就坏了。至于这个劲是怎么闷在里边的,瘦弱的小原那一掌是怎么发力的,全身的缠丝劲是怎么到了手上的,打出去的又是多少个方向的力,怎么螺旋的,我后边一一会讲到这些道理。一般人武侠小说看多了,反倒没了分辨能力,其实,在太极拳中,手指一勾人就倒了,一拍人就飞起来撞墙了,一点也不神秘,我讲这本书就是试图用现代的理论、名词术语把太极拳的奥秘揭开来,要能每一个人看懂,要用我的实战和理论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的太极拳,太极拳为什么是人类最高境界的搏击术。

还用一句太极拳理总结下小原的战例:“前打一丈不上眼,近打就在一瞬间。”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的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和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失去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