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三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

第二册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万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 _ __ ___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__ ___ ___ __ __ ___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___ __ __ ___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 __ ___ __

5.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 ___ ___ __

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 __ __ ___ __ ___

7.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___ __ ___ __

8.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 __

9.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 ___ ____ _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 ___ ___ __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 ___

1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 ___ __ ___

1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 __ __ ___ ___ __ ___ __

14. 及郡下,诣太守说此 __ ___ __ ___

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___ __ ___ __

16.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遂无问津者。 __ ___ ___ __ __ __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思考

1.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

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邀还家,设久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5.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记》一文中进桃源一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酒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练。

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 ) ( )

2 鸿儒( )

3 劳形(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话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

2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译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三请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四“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

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表达作用?

六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对偶句?

七请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蕃:

2、染:

3、濯:

4、妖:

5、亭亭:

6、植:

7、亵:

8、鲜:

9、宜: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的句子分别有什么寓意?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本文以正面衬托莲,以来反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能看

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作者把“菊”比喻成“隐逸者”,是指的人,把“牡丹”比喻成“富贵

者,是指的人,把“莲”比喻成“君子”,是指的人。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借赞美来歌颂

,表现了作者。

5、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6、作者在第1段中从、、等方面描写莲的可

爱形象,用莲来象征。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8、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四)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下列加划线的字。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 __ __ 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__ __ _

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 __ _ __ __ _

4.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 __ _ __ __ _

5.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 _ _ __ _ __

6.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 __

7. 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 __ _ __ __ _

8.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 _ _ __ __ _ _ __ _ __ __ _

9.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 _ _ __ _ __

10.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 _ _ __

11.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 _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一.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三峡地貌(描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这些语句侧重写山,突出三峡的_ ____ ___特点。

2.第二段写三峡的夏水,突出夏水怎样的特点: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与第二段文字所写的内容相同,这首诗是:题目:《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写三峡的冬春之水,突出了冬春之水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写秋水,由哪句可知?划出描写三峡秋天景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突出了三峡的秋天____ ___的特点,其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_____ __气氛。

6.本文思路清晰,采用了____ ___结构。

7.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全貌,“七百里”三字点明了三峡之长,“两岸连山”二句写出山多,“重岩叠嶂”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句写谷深,突出了整个三峡的雄伟气象。

B.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其壮丽景色。

C.文章写秋景时,运用了正侧结合的写法,其中正面描写的一句是从林寒涧肃,侧面描绘渲染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受。

D.文章使用了大量极丰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清新俊逸。

(五)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朝的。本文的体裁属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解( ) 欣然( ) 行 ( ) 念( ) 乐( )

遂( ) 寝 ( ) 相与( ) 空明( ) 交错( )盖 ( ) 但 ( ) 闲人( ) 吾( )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四.阅读理解: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2.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请用一个字回答)

3.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寺庙游玩?

.。

4.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

5.段末几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6.作者夜游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四册

(六)送董卲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

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

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

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 __ __ ______ _____

2.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__ __ __ __ ____ __

3. 吾知其必有合也 ___ ____

4.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_______ _ ___ ___ _ ____ _ _____

5.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_ __ __ _

6. 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_ __ _ __ _ __ ____ __

7.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_ __ _____ ____

8.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__ _ _ __ _ __

9. 吾因子有所感矣 __ _ __ _

10.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_ ___

11. 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__ _ __ ___ _________

12.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__ _ _ __ _ __ _ _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董生自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6.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回答

1.概括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 _____;第二段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 __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董邵南“连不得志于有司”,他得“志”更多的是在于“功名”。()

(2)各藩镇的叛臣为了对抗朝廷,自然要广揽人才。翰愈作为董邵南的朋友,不愿董邵南去为割据势力卖力。()

(3)翰愈不愿董邵南去河北,是怕那里的人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热情,怕董邵南去到之后,没人照顾,没人赏识。()

(4)翰愈要董邵南“为我吊诸君之墓”,是因为望诸君乐毅是古燕赵地区的名将之一,也是古燕赵“感慨悲歌之士”之一()

(5)翰愈要董邵南帮忙,“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是想知道河北一带的习俗改变了没有。()

(6)“昔时屠狗者”高渐离等虽然出身低微,但也是古燕赵地区的“感慨悲歌之士”。()

(7)“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面上是对像当年高渐离那样出身低微的“感慨悲歌之士”发出号召,要他们出来为天子效力,实际上是暗示董邵南要留在长安为国效力。()

(8).文章第一句“古称”二字,作用是婉转地提出董生:今天的燕赵可能已无“感慨悲歌之士”你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故不能删去。()

(9).“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这句话的作用是:又再提醒董生,原有的感慨悲歌之士可能已因风俗易化而不能称“感慨悲歌之士”了,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

(10.)作者是不支持董深去河北的,但文章表达得很委婉,依据是按照“明送-暗劝-实留”得顺序构思的。()

(11).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替他帮两件事,作用有二:1.表达了作者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和关切。2.暗示董生: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都应到长安来,你还有什么理由离开长安到燕赵呢? ( )

.3.“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作者说:“吾知其必有合也。”能表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A.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B.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5..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士一致的?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前后两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从本文内容看,你觉得翰愈的政治倾向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七)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重点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在括号里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

3、负势竟上,互相轩邈。译:

4、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

阅读回答

1、文章第1、2句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表现怎样的心境?

答:第1句。

第2句。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句?本文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

3、第二段写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间接描写的句子是哪句?

答:

4、二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5、第二段描写富春江怎样的情态美?

答:。

6、三段写的对象是什么?从哪四方面描写?

答:。

7、第三段开头写山形,这些山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把静山写动了,这有什么好处?答:。

8、第三段写林中的声音是为了表现山林的热闹吗?为什么?

答:。

9、文章哪些句子从侧面描写山美?表现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10、三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11、在下列表现手法中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其作用。

比喻:。衬托:。夸张:。

第五册

(八)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汀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这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这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 自余为僇人( )

2 居是州( )

3 到则披草而坐( )

4 攒蹙累积 ( )( )

5 外与天际 ( )

6 然后知是山这特立 ( )

7 悠悠乎与颢气俱( )

8颓然就醉 ( ) 9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二、句子翻译

1 以为凡是洲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

2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译文:。

3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

译文:。

4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

5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译文:。

6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7 心灵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

8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9 故为之文以志。

译文:。

三理解阅读

1 概括段意,说说第一段的作用?

2出游自足的心情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的句子?

3描写西山高峻的句子?

4描写西山气势阔大的句子?(抒发作者对西山气象阔大的赞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

5 分别找出用比喻,拟人手法写站于西山之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的句子?

6 文章的主旨句?(写出作者傲世情怀的句子)

7 描写宴饮之乐的句子?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感情?

8 描写人与自然融合的句子?(物我相融)

(九)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问:有时,我在语文练习册里能做到课外的文言文,一做到这,我就头疼,怎样才能做到,做这种题时游刃有余? 答:同学,你好!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问: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解析版)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文言文阅读) 专题10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 一、(2019·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注】①染:熏陶,沾染。②与:赞许。③狎:亲昵,亲近。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此后汉所以 ..痛恨: ..倾颓也所以: (2)未尝不叹息痛恨 (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 (4)不私.于物私: (5)今则不然.然: 【答案】13.(1)……的原因(这里表示原因)(2)痛心、遗憾(3)希望(4)偏爱(5)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1)—(3)题为课内重点词语,结合日常积累联系上下句便可作答。(4)(5)题为课外词语,解答时可结合上下文意,联系课内词语来判断。(4)中的“私”,联系课内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便可知本题中的“私”是动词,“偏爱”的意思;(5)中的“然”,联系课内的“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可知本题中的“然”是代词,“这样”的意思。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答案】14.(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保全节操而死的人。(2)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判断句子是否属于特殊句式,注意(2)题是判断句。其次,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如(1)“悉”是“都”的意思,“贞良”指“忠正贤明”,“死节”指“为保全节操而死”,(2)“亲爱”指“亲近爱护”,“疏斥”指“疏远拒绝”,最后,逐字逐词翻译,语言要连贯。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

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例题

新课标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及经典中考题举例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只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所占分值一般在全卷的10%-15%,从课内文言文中的基本篇目选取语段,所取语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复习时要注意:(1)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每复习一篇课文就做好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要句子、作家作品等,整理时注明出处,便于查找。 近几年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出现,给文言文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三年我们共学文言文43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 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 上述几篇九年级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进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比较阅读新人教版

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综合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2)愿子还而视之() △ △ (3)不以千里称也()(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5. 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公开课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难点: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一)什么是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在文章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材原则 选文原则 1、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 2、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 3、课外选文与课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4、从选文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选贤举能、展 示个性、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勤学励志等。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 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3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4 .比较阅读材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角度 二、常见题型 例1、【甲】《马说》【乙】《桓公伐孤竹》(2016·省市)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例2、【甲】《醉翁亭记》【乙】《满井游记》 山水风光,寄情于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附答案)

陈涉世家 (一) (甲)陈胜者。……“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2)被.坚执锐()(3)刑.其长吏()(4)皆来会.计事()(5)客出入愈益.发舒()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复立楚国之.社稷 B、或.说陈王曰或.以为亡 C、故.天下传之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二) 【甲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乙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安徽县名)令(县官)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口才)而涉猎(广泛地阅读)书传。永平五年,兄固(班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雇佣)书(写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西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保卫边境的英雄)、张骞(西汉元帝时通西域的大探险家)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砚台)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后汉书·班超传》) 1. 甲、乙文都选自史书。甲文选自《------------》,作者------------;乙文选自《---------》,作者范晔。 2. 下列有关这两本史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书是编年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B.甲书是纪传体通史,乙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桃花源记》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 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 ..不觌()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2019-2020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2019-2020年中考文言文之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一.【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与”通“举”,选拔)能(2)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 (3) 故.(所以)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新课标第一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点拨:对比阅读找共同点。“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南昌市新才学校廉爽一.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南昌市近几年中考文言文命题选材在课内,虽降低了阅读障碍,但也相应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如何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复习好文言文?方法很重要。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学习。通过观题、命题、做题,使学生在参与、合作中掌握文言文复习方向,思考答题策略。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人教版语文六册课本中课内篇目一共有45篇,从主题上看有山水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言志篇,如《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等;战争篇,如《曹刿论战》等;学习篇,如《孙权劝学》等。文言文比较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容量大,难度相对较高。九年级学生,有单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稍加指点可以融会贯通。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和考点;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答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命制试题的形式把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及考点 教学难点: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联系点”、“可比点”的理解性问题答题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距离中考为期不远,我们要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胜券在握,最好的办法就是知己知彼。了解中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至关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2011年南昌市中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和分值情况。(示幻灯)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其中,第二部分为“古

诗文积累和阅读”。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形式——文言文比较阅读。 (二)了解特点,把握关键 幻灯出示2010年南昌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观察它都有哪些特点。看材料的由两个选段构成,一篇节选自《岳阳楼记》,一篇节选自《醉翁亭记》,都出自课内。再者,这两个选段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写景的),这是从题材看,有“联系点”。另外,放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因此又会有“对比点”。 而“联系点”与“对比点”往往是比较阅读命题的关键。看南昌市命题。12联系点即写景,对比点:写景特点不同; 写景的作用各有侧重. 13\14题. 联系点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区别不同点.练习:请同学们说一说发放的资料中,材料一至四的”联系点”各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第一则是写山水的,两文作者的感情相近. 第二则主题相同,都反映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三则内容相近,都是与读书有关. 第四则出自同一作品,写作特色相同. (三)审视试题,梳理考点 请学生以命题人的角度来仔细观察 同学们手中的资料可供参考,大家先仔细观察、明确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以考哪些知识?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课前发材料)请结合着资料中的题目来分析。 交流:字词;句子;比较内容。 (四)命制题目,明了意图. 请同学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商议着为给定材料命题。后,小组展示。 (五)有的放矢,把握策略 策略一:词语. 归纳:词语——实词,重点字词,特殊用法。 策略二:句子: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原则,兼顾方法。 以上考点和答题方法,在单篇的阅读中也有。我们重点来看,在比较阅读中如何来把握理解分析题目的解答方法。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 ..不觌()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 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互相轩邈舍其文轩B.春冬之时不能称前时之闻 C.其间千二百里其真不知马也D.不以疾也不以物喜 7.解释加点词。(3分) ①夏水襄陵襄:②属引凄异引: ③千转不穷转: 8.翻译句子。(5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分)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3分) 9.甲乙两文都写了“猿鸣”,其用处有何异同?(3分) 阅读答案: 5.(2分)①或/王命急宣②水/皆缥碧

6. (3分)B 7. (3分)上,漫上延长通“啭”,鸟叫声 8.(5分)①(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②(3分)横斜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3分,每点1分)同:两文都以“猿鸣”反衬山林寂静;异:甲文侧重烘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凄清;乙文则侧重表现富春江的生机勃勃。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蝉/则千转不穷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水/皆缥碧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D.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 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2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即可看出。(3分) 【答案】10、(2分)C11、(2分)B12、(2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3、(4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准确译出“颓”、“沉鳞”,语句通顺)(2)(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准确译出“从”、“东西”,语句通顺)14、(3分)山水自然;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 ..之高则优其民()(3)不可具.状()(4)公退之暇,被.鹤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B.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烟云竹树而.已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处江湖之.远 D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竹工破之.②子声丁丁然.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最新初三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第一周(打印2份) 诗文默写《关雎》《蒹葭》 1. 《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关雎》中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关雎》中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 愿望和喜悦心情. 6.《蒹葭》在今天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刻画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 8.《蒹葭》中,用“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_”表现了追求伊人的道路之艰难。 9.“一切景语借情语”。《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浓浓的秋凉中折**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10.《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统领全诗的诗句是:,。 3.描写情感波澜的诗句是:,。,。 4. 《蒹葭》中展现出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上凄清落寞情调的诗句是 ,。 4.《蒹葭》中描写顺流追寻时行程顺畅,伊人宛在,然而终不可近的美好幻想的诗句是 ,。 《论语》练习 一、《论语》十二章与《颜回好学》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②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③怒,不贰④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⑤,未闻好学者也。”(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④贰:重复。⑤亡:通“无” 【乙】参考译文: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都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弟子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我从此就再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人教部编版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真题汇编

人教部编版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真题汇编 7.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乙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史记?孔子世家》)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注

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曲肱而枕之 ②威武不能屈 ③军于城父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部编版九下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含译文、答案)

九年级秋学期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案 姓名得分 一、《鱼我所欲也》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10分)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分辨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虚夸 C.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D.动必缘义缘:遵循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3.语段(一)中,“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语段(一)中的乞人和语段(二)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3分) 二、《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0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