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姜花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_刘丽娟

姜花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_刘丽娟

姜花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_刘丽娟
姜花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_刘丽娟

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

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摘要:卷柏科卷柏属植物, 世界分布范围广,品种较多。除[5]中国药典[6]中卷柏项下收载的 2 个品种外,部颁和各地方标准及在现有成方制剂中有 1 2 个种被收载或应用, 此外还有20 个种在各地民族民间作为药用[2]。贵州民间将深绿卷柏( S . doederl ei n i i ) 称为多德卷柏, 具有祛风、散寒、消肿、止咳之功效, 用于风湿病, 风寒咳嗽。广西地区使用的石上柏来源为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 S . doederl ei n i i ) ( 别名: 大叶菜) 和江南卷柏( S. moel l end orf i i ) ( 别名: 地柏枝) , 具有清热解毒、抗癌、止血之功效, 用于癌症、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眼结膜炎和乳腺炎。金鸡尾( S. mv ol vens) 民间用于治疗脱肛下血、咳嗽、哮喘、黄胆、水肿; 翠云草( S. un c i nat a ) 治疗黄疸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肺结核咯血、风湿关节炎; 细叶卷柏( S. l abord e i ) 治疗伤风鼻塞、小儿疮积、口腔炎、月经过多、外伤出血; 蔓出卷柏( S. d a v i di i ) 治疗风湿关节炎、筋骨疼痛[2]。山东省有些地区使用中华卷柏( S . si n ensi s ) 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3]等。近年来, 随着卷柏植物资源调查新种的发现和药理研究的深入, 尤其是其抗肿瘤、降血糖作用对治疗癌症、糖尿病有效。卷柏属植物越来越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卷柏属植物; 化学研究; 进展;防癌治癌;抗炎;抗病毒;镇痛;降血压;水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位;肉瘤S 1 80;生长抑制作用 正文: 1 卷柏属植物化学研究概况 目前, 中外植物化学工作者已从卷柏属植物中分离出黄酮、木脂素、醇多糖、生物碱、脂肪酸、氨基酸、无机盐等化学成分。自19 71 年Ok i gaw a 等人从S. t amari sci n a 中分离出a ment of l avon e 到19 97 年国外工作者已分离出几十个黄酮类化合物, 且除芹菜素外均为双黄酮类化合物并大多是从植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国内对卷柏属植物研究相对要晚, 集中分离其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位; 并从垫状卷柏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出一个新化合物垫状卷柏胆甾酮;卷柏( S t amari sci n a ) 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卷柏苷B、卷柏苷C 两个新化合物。 卷柏属植物含有多种黄酮类以及其他类化学成分。

人参化学成分及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化学 论文(设计)题目: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3年11 月22 日

目录 摘要 ..................................................................................................................................... I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2.1人参皂苷 (2) 2.1.1人参皂苷的分类 (3) 2.1.2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6) 2.2脂溶性性成分 (8) 2.2.1脂溶性成分的抗菌作用 (8) 2.2.2脂溶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 (9) 2.3多糖类物质 (9) 2.3.1人参多糖类物质的调节免疫作用 (9)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 (10)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抗肿瘤作用 (10) 第三章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现代研究证明,人参可增进食欲、强心、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治贫血、神经衰弱等症。本文对人参化学成分及人参的药理研究的新进展给予综述并对人参的研究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人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第一章前言 中药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是一种名贵药材,同样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经中医临床验证表明人参的主要功效包括有补脾益肺、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等。临床上人参能够对诸多疾病均能够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人体滋补强壮作用更加的明显。并且它的化学成分相对较为复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相对独特,由于现代分离以及分析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参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进展。目前人们对其药理活性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展开论述,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人参的现代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对人参的研究大多采用粗制剂或总皂贰成分,固然是由于人参有效成分的含量低和纯化困难,还由于对人参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认识不足。至今,已阐明的人参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糖类、蛋白质、多肤、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脂溶性成分和其它成分【1】。其中,皂苷被公认为是人参的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2.1人参皂苷 皂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因具有较大的表面活性,在水中震荡或加热时可以产生胶状溶液和泡沫,因而得名皂苷。人参皂苷为人参属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是由皂苷元和糖相连构成的糖苷类化合物,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约占人参干重的4%左右。人参皂苷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或无色针状结晶,味微甘苦,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极性大的人参皂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醋酸和

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博落回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博洛回(Macleaya cordata(Willd.) R. B)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叶、果均含多种生物碱,对治疗多种炎症有效,所含生物碱也可抑制肿瘤细胞。我国博落回野生资源丰富,利用博落回开发新的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博洛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关键词】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al constituents of Macleaya cordata [Abstract] Macleayacordata(Willd as the Papaveraceae perennial herbrhizome,leaf,fruitcontains many kinds of alkaloid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alkaloid can inhibit tumor cell. Our Macleaya rich wildlif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acleaya develop new products will have broad market prospects.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olo belongs to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plants [Key words] Macleayordata;Research Progress;chemical composition 博落回属植物概述植物型抗菌产品因其无污染和无残留等独特的药物功能,逐渐成为潜力较大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博落回为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 illd.)R.B)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和杀虫止痒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阴道炎、肺炎、皮肤病和肝炎等,并具抗肿作用。 1 主要化学成分 1.1 化学成分分布 通过对博落回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要用成分存在于根及及全草中,其中:根含有血根碱(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

千斤拔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46 环球中医药2015年12月第8卷第1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cember 2015,Vol.8,No.12 四综述四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第十九次中泰科技合作项目(19?508J);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一般资助项目(2013YB289);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Z2012602);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项目(FPRU2014?8) 作者单位:530001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乔雪(硕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卓燊二秦海洸);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植物研究所(杨子明) 作者简介:乔雪(1989-),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中药药理药效研究三E?mail:12628406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5756265.html, 通讯作者:秦海洸(1970-),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皮肤病二性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三E?mail:qhgwhy@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5756265.html, 千斤拔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乔雪 卓燊 杨子明 秦海洸 【摘要】 千斤拔属植物在中国一直作为民族药及民间药被广泛使用,其中有六种有确切药用历史,在中医上此属植物具有祛风除湿二强筋壮骨二消炎止痛二舒筋活络等功效,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二腰腿痛二乳房疾病二牙痛及妇科病等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此属植物中含有糖类二黄酮类二氨基酸二甾体二生物碱二挥发油等其他化学成分,且具有类雌激素及抗雌激素样作用,以及良好的抗炎二抗血栓二抗氧化二镇痛二对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等生物活性三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近年来国内外所研究的千斤拔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此属植物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三 【关键词】 千斤拔;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12.038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plant Flemingia QIAO Xue ,ZHUO Shen ,YANG Zi?ming ,et al.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QIN Hai?guang ,E?mail :qhgwh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5756265.html,.【Abstract 】 The plants of Flemingia Roxb.ex Rottl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a national medicine and folk medicine in our country since antiquity,six of which have an exact and long history of medicinal use.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plants of Flemingia Roxb.ex Rottl have the effects of dispelling wind and removing dampness from the body,strengthening the sinews and the bones,diminishing inflammation and relieving pain,stimul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and causing the muscles and joints to relax.Clinically,they can be used to treat the injuries from fall,fractures,contusions and strains,pain in the waist and lower extremities,breast diseases,toothaches and gynecological diseases,etc.Recently, scholars both home and abroad found that the plants of Flemingia Roxb.ex Rottl contain such chemical components as sugars,flavonoids,amino acids,steroids,alkaloids,and volatile oils,etc.In addition,the plants of Flemingia Roxb.ex Rottl are anti?estrogenic effect and have the effects similar to xenoestrogen.Moreover,they are anti?inflammatory,antithrombotic,antioxidative and analgesic and have protective effects on nervous system injury.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Flemingia Roxb.ex Rottl,derived from our analysis of high?quality studies home and abroad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Flemingia Roxb.ex Rottl,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its further study,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in the future.【Keywords 】 Flemingia Roxb.ex Rottl;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老年住院患者产ESBLs-ECO的检测与耐药性研究

?588 窑西南国防医药2017年6月第27卷第6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咳嗽消失率均明显提高袁咳嗽症状评分显著改善,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采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慢性咳嗽,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咳嗽症状,缩短咳嗽消失时间,疗效优于单一复方甲氧那明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李周,陈苗.慢性咳嗽病因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3):279-280. [2] 刘维英,余勤,岳红梅,等.兰州地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 因[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62-367. [3] 李丽.成人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 医药指南,2016,14(10):27-27. [4] 疏欣杨,张纾难.慢性咳嗽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J].世界中医 药, 2014, 9(8): 974-977. [5] 侯安存.慢性咳嗽及燥咳的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2015,24(1):112-114. [6] 李明心,张维录.用中、西医从病因与发病机制浅谈论治慢性 咳嗽[J].黑龙江中医药,2015,44(2):11-12. [7] 刘学芬.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 20(8):1028-1031. [8] 赵力.慢性咳嗽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 24(2):454-455. [9] 吴瑶,王飞,黄琴,等.慢性咳嗽的中医脏腑论治[J].四川中医, 2013, 31(12). 39-41. [10]杨春艳,张爰华,张俊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体会[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1):31-32. [11]龙全江,徐雪琴.干姜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加工炮制研究文 献分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29(1):82-83. [12]梁学清,李丹丹.细辛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 报(医学版),2011,29(4):318-320. (收稿日期:2017-04-12) 老年住院患者产ESBLs-ECO的检测与耐药性研究 高弘 [摘要1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感染产E SB L s-E C O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老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696株E C O中的产E SB L s-E C O检出率、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检测结果。结果696株E C O中,共检出393株产E SB L s-E C O(56.47%),IC U、急诊科、肿瘤科检出率居前3位,分别为25.70%、16.03%和14.25%;尿液、痰液和血液标本检出率居前3位,分别为33.08%、20.87%和13.49%;产E SB L s-E C O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最高为98.47%,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妥布霉素、头孢唑林耐药率均高于90.00%;产E SB L s-E C O与 非产E SB L s-E C O均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均低于3%,产E SB L s-E C O对临床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较高耐药率,且显著高于非产E S B L s-E C O(P<0.05)。结论产E SB L s-E C O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并加强IC U、急诊科、肿瘤科等科室的监测,以减少产E SB L s-E C O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关键词]老年;医院感染;超广谱茁-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 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0188(2017)06-0588-04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7.06.017 Det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ESBLs-ECO production in senile hospitalized patients Gao Ho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 Daxian People's Hospital,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ug resistance of ESBLs-ECO production in senile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s. M eAods The detection rate,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detection results of the ESBLs-ECO production in the 696 strains of ECO from senil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e Among the 696 strains of ECO, 393 strains with ESBLs-ECO production (56.47%) were detected. The detection rates in ICU,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Department of Oncology "were the top three, 25.70%, 16.03% and 14.25%,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rates in urine, sputum and blood samples were the top three, too, 33.08% , 20.87%and 13.49% ,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the resistance of ESBLs-ECO production to sulfapirazinmetossina/trimethoprim was the highest, 98.47% , and those to gentamicin, tobramycin, piperacillin and cefazolin were higher than 90%; both ESBLs-ECO production and non-ESBLs-ECO production were sensitive to Imipenem and Amikacin, with a 作者单位院635000四川达州,达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植物化学杀雄研究进展

植物化学杀雄研究进展 陈知子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湖南新化417600) 摘要:介绍了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变化,回顾了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特点,以及化学杀雄剂的设计思路和常用的化学杀雄剂。 关键词:化学杀雄剂;植物雄性不育;杂种优势 中图分类号:Q9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0)02-0143-03 Development of Chemistry I nduction of Male Sterility CHE N Zhi -zi (N o.3M iddle School of X inhua C ounty ,X inhua 417600,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effect on the male sterility of plant induced by 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s (CH A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 A ,elaborated the advantage of the CH A com pared to genetic cross breeding and the method of design CH A. K ey w ords :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s ;male sterility ;hybrid vig our 收稿日期:2009-07-15;修订日期:2010-09-15 作者简介:陈知子(1974-),女,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学一级教师,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从事教学工作。 1 前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对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杂交优势利用基本上可分为遗传性的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理性的化学杂种优势利用两大途径。 遗传性的雄性不育细胞核质互作雄性不育(Cyto 2plasm Male Sterility ,简称C MS )和核雄性不育(Nucleus Male Sterility ,简称NMS ),但因为稳定不育株的筛选以及受温度的影响有其一定的缺陷性,而利用化学杂交剂(Chemical Hybridization Agent ,简称CH A )诱导雄性不育配置杂交作物是目前杂种优势利用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2 化学杂交剂的研究进展 化学杂交剂诱导作物雄性不育是目前杂种优势利 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化学杂交剂是一种用于处理自交作物、诱导雄性不育的化学物质。当在作物生殖生长的适宜时期喷施CH A ,能对雄配子有选择性地杀伤或阻滞其发育,造成花粉生理性不育;而对雌配子无不良影响或影响甚微,从而抑制自花授粉,导致异花授粉获得杂交种子。 国内有学者将化学杂交剂称为化学杀雄剂。CH A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0年,M oore 和 Naylor 分别报道了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 rowth Regu 2lator ,简称PG R )马来酰肼(MH )诱导玉米可产生雄性不育株,从而开创了使用植物化学杂交剂使用的历史[1,2]。1951年,Laibach 和K ribben 报道了NAA 诱导番茄雄性不育;1952年,Rehm 报道了2,4-D 和三碘苯甲酸(TT BA )可诱导西瓜产生雄性不育[3]。早期的CH A 研究多为探索已知的PG R 诱导雄性不育的功能, 如马来酰肼、乙烯利、赤霉素等,但PG R 或因去雄率不高,对雌蕊育性存在影响,或对植株具有其他不良负作用,多不具备实用价值[4]。 20世纪70年代初CH A 的研究摆脱了PG R 的局 限,国外一些公司如R ohm&Hass 、Santo 、Shell 、Du P ont 、Lafarge C oppee 等都开始致力于研究新化合物类型CH A 的开发,如W L84811、LY -195295、Hybrex 、Sc2053、Sc1271、DABC O 等新型CH A 的出现,使CH A 的应用进 入了大面积试用或接近于商业制种阶段,对CH A 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5]。这些CH A 诱导作物雄性不育的效果有了很大提高,雄性不育率高于90%或95%以上,对雌蕊育性的影响趋小,毒性大大降低,施药的活性窗口越来越宽,成本也在逐渐降低[6]。 1990年以后,作物CH A 发展日渐成熟,特别是应 用于小麦杂交种生产的CH A 发展更快。国外科学工作者在小麦等作物上筛选出了许多种化学杂交剂,如 乙烯利、DPX3773(即K MS -1)、LY 195259、W L84811、RH0007、Sc2053和GE NESIS 用于诱导雄性不育研究, 其中以Sc2053和GE NESIS 应用最为广泛[7,8]。我国在 ? 341?资源开发与市场Res ource Development &M arket 201026(2) ?资源与环境?

第二章植物化学物题库

一、填空题 .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和()两大类. .植物凝血素存在于()和()制品中,可能具有降低血糖地作用. .芥子油甙是主要存在于()中地植物化学物.当咀嚼或其他机械性损伤后,可被内源性()水解为生物活性物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植物雌激素可发挥()和()两种作用. .类胡萝卜素是()和()中广泛存在地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植物固醇主要存在于植物地( )及其( )中. .黄酮类化合物地许多生物学活性均与其()活性有关. .硫化物包括所有存在于()和其它球根状植物中地有机硫化物. .马铃薯由于贮存不当而长出地芽,其主要成分是(). .当大蒜类植物结构受损时,蒜苷在()地作用下形成蒜素. 二、单选题 .下面哪些属于植物化学物() 维生素蛋白质胆固醇植物固醇 .大豆皂甙经酸性水解后其水溶性组分主要为() 氨基酸糖类有机酸五环三萜类 .无氧型和有氧型类胡萝卜素地主要区别在于() 分子中含有地氧原子地数目不同与氧结合地形式不同 对热地稳定性不同对酸碱地敏感性不同 .皂甙是一类具有苦味地化合物,在()中含量特别丰富. 谷类豆类肉类蔬菜 .异硫氰酸盐属于()类植物化学物 多酚类含硫化合物芥子油甙类植物固醇 .在植物界分布最广、最多地黄酮类化合物是() 儿茶素葛根素槲皮素大豆素 .在一些国家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饮料地植物化学物是() 类胡萝卜素多酚皂甙芥子油甙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在谷类地()中含量更高. 种籽谷皮胚乳胚芽 .异黄酮和木聚素属于多酚类物质,但是从生物学作用上讲,它们也属于() 硫化物植物凝血素植物雌激素芥子油甙 三、多选题 .下面有关植物化学物地正确说法是() 植物化学物是植物地初级代谢产物 植物化学物属于非营养素 植物化学物对健康具有有害和有益地双重作用 植物化学物具有抗癌作用 维生素原也是植物化学物地一种 .下面哪些物质属于多酚类植物化学物() 槲皮素吲哚儿茶素大蒜素异硫氰酸盐 .下面哪些物质本身就具有雌激素活性() 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甙染料木黄酮异黄酮 .大蒜中含有地维生素主要有()

植物化学物的概念与分类

植物化学物的概念与分类,植物化学物种类繁多,其概念和分类如下: 1.植物化学物的概念:植物化学物由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组成,根据其代谢产物的产生过程将代谢产物分为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前者是指在植物生命过程中,获得能量的代谢过程所产生的最基本的、共有的一些成分,这些成分一般是植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参与植物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结构重建。次级代谢产物是植物代谢产生的多种低分子量的末端产物,通过降解或合成产生不再对代谢过程起作用的化合物。这些产物除个别是维生素的前体物(如β-胡萝卜素)外均为非营养素成分, 现已将它们统称为植物化学物。 从广义上讲,植物化学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植物维持其与周围环境(包括紫外线)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分子。当我们吃植物性食品时,就会摄取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对植物本身而言具有多种功能,如保护其不受杂草、昆虫及微生物侵害,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形成植物色素,维系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从化学结构上讲,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种类众多;从数量上讲,与初级代谢产物相比又微乎其微。早在20世纪50年代Winter等人就提出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类有药理学作用,然而直到近年来营养科学工作者才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中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对机体健康的 促进作用。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对健康具有有益和有害的双重作用。过去我们认为并一直强调在植物性食品中它们是天然毒物并对人体健康有害(如马铃薯和西红柿中存在的配糖碱、树薯中存在的氰化甙等),或因限制营养素的利用而被认为是"抗营养"物质。对植物化学物有益作用的认识始于对农场动物的观察,这些家畜常常是连续几个月只喂饲单一的植物草料,然而却能正常生长和发育,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人群的膳食营养状况是元法相比的。在正常摄食条件下,几乎所有天然成分对机体都是无害的(除少数例外,如马铃薯中的龙葵素),而且许多过去认为对健康不利的植物化学物也可能存在各种促进健康的作用。例如过去一直认为各种卷心菜中存在的蛋白酶抑制剂和芥子油甙是有害于健康的,然而现在却发现它们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的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人们对多吃富含蔬菜和水果的膳食有益于健康的认识逐渐加深。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明,在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它们具有保护人体和预防诸如心血管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作用,因此又重新引起了营养 科学工作者对植物化学物的兴趣。 迄今为止,天然存在的植物化学物的总数量还不清楚,但估计有60000~100000种。就混合膳食而言,每天摄入的植物化学物约为1.5g,而对素食 者来讲可能会更高一些。 2.植物化学物的分类:植物化学物可按照它们的化学结构或者功能特点进行分类。几种主要的植物化学物见下表,从该表中可见它们的生理作用有很大区 别。

附子与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概述_奚丽君

[收稿日期]2008-04-29◆综 述◆ 附子与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奚丽君1,陈卫平(指导)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 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R 282.7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8)09-608-03 [摘 要]通过分析附子、干姜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初步解释了附子的毒性、药效作用,以及干姜的药效作用,同时结合目前研究成果,阐述附子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配伍的 内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附子;干姜;配伍;机制分析[A b s t r a c t ]T h i s a r t i c l e s a n a l y z e d t h e m a j o r c h e m i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d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o n o f t h e R a d i x A c o m i t i L a t e r l -i s a n d R a d i x G i n g e r ,i n i t i a l l y e l u c i d a t e dt h e t o x i c i t y o f R a d i x A c o n i t i L a t e r l i s ,a n dt h e p h a r m a c o d y n a m i c a c t i o n o f t h e R n d l x A c o n i t i L a t e r l i s a n d R a d i x G i n g e r ;c o m b i n i n g t h e m e a r e s t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e x p o u n d e d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c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t h e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o n o f R a d i x G i n g e r o n r e d u c i n g t h e t o x i c i t y a n d i n c r e a s i n g e f f e c t o f R a d i x A c o n i t i L a t e r l i s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y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f u r t h e r .[K e y w o r d s ]R a d i x A c o n i t i L a t e r l i s ;R a d i x G i n g e r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中药配伍研究一直是中药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通过配伍趋利避害,是中药配伍的一大特色。对于具有毒性的中药,通过配伍不仅可以减小其毒性效应,又不失其药效作用,故增效减毒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方面,也是中药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的附子、干姜药对就是这类配伍的代表。附子温补少阴真火,干姜“具火性于土中,宣土用于金内”;附子善走,过于发散;干姜偏于守中,“止而不行”。以干姜之“止”抑制附子之过“行”,两药相伍,走而不守,有利阳热布达周身。所谓“有姜无附,难收斩将搴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故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1] 。两药常常出现在各类方剂中,如《金匮要略》20首方中,含附姜的就有10首,足见附子、干姜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和组合法度,具有紧扣病机、功用专一、 药简力宏、疗效确切的特点[2] 。1 附子毒性及药效作用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就附子所含的生物碱类来看,双酯型生物碱毒性最大,单酯类生物碱毒性较小。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水解产物。其中,次乌头碱是附子的主要双酯型生物碱,而毒性最强的是乌头碱。乌头碱和中乌头碱对热不稳定,加热易水解为毒性较小的物质,故可作为配伍减毒机制分析的基础。 双酯型生物碱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引起心律失常和抑制呼吸,其机理包括直接作用及中枢作用两方面。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以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且 为多源性。其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作为钠通道激动剂,使钠通道易于激活导致后除极和快速性心律失常,这是其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3] 。另有研究发现乌头碱还具有明显的钙通道阻滞作用,可能与其导致心律失常有关[4] 。另一方面,乌头碱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为:首先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其次是兴奋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出现一系列胆碱能神经M 样和N 样症状,最终因呼吸麻痹 和中枢抑制导致死亡[3] 。 附子对神经、循环、泌尿系统以及代谢等均有治疗作用[3,5] 。①强心作用;②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③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④镇静、镇痛 作用,与乌头碱能抑制兴奋在神经干的传导有关;⑤对免疫系统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本身主要活性成分既是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也是毒理、药理成分,同时亦是影响其临床应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如何借助现代科研手段来阐述通过配伍减弱其毒性,发挥其药效,做到趋利避害的内在机制是目前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目标。2 干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干姜主要含姜萜酮、β-没药烯,α-姜黄烯等挥发油成分,还含辛辣的姜辣醇、姜酮、姜酚等成分。现代研究表明,干姜与生姜成分无殊,主要含挥发油和姜辣素, 并认为姜辣素可能对乌头碱有制约和解作用[6] 。故干姜、生姜同为解毒药,干姜与附子配伍可以抑制附子毒性。 干姜在方剂中自身的药理作用表现为:①姜对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凝血、抗血栓形成和改 善脑循环等方面[7] 。②干姜提取物能改善心衰兔的心肌 · 608·

百合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专题论述 食品科学 2018, V ol.39, No.15 323百合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胡 悦1,2,杜运鹏2,田翠杰3,张秀海2,任建武1,* (1.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功能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 100097;3.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天津 300270) 摘?要:百合属植物药食兼用、营养丰富,近年来已成为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对百合的研究仍较薄弱,一方面已开展研究的种较少,仍有许多种未被研究;另一方面百合研究主要集中于验证生物活性阶段,后续功能成分的分离、功能性食品和药品的开发方面也应继续加强。本文综述了百合属植物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皂苷、生物碱、酚类和甾类糖苷的研究进展,及其作为食品和药品的传统用途及生物功能,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关键词:百合;营养成分;活性物质;生物活性 A Review of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from the Genus Lilium HU Yue 1,2, DU Yunpeng 2, TIAN Cuijie 3, ZHANG Xiuhai 2, REN Jianwu 1,* (1.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Beijing Agro-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Functional Flow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 China; 3. Tianjin Beidagang Wetland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Center, Tianjin 300270, China) Abstract: Plants from the genus Lilium are used for both medicinal and culinary purposes as a rich source of nutrients. In recent years, they have aroused tremendous research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However, to date, limited research efforts have been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Lilium . Only a few Lilium species have been studied. Furthermore, most of the current studies concentrate on the validation of bioactivities, and thus more efforts are needed to study the separation of functional constituents and to develop functional foods and pharmaceuticals from Lilium .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nutrients and bioactive components including polysaccharides, saponins, alkaloids, phenols and steroidal glycosides in Lilium as well as its traditional medicinal and culinary applications and bioactive functions. Moreove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also proposed. Keywords: Lilium ; nutrient; bioactive substance; bioactivity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815047 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8)15-0323-10 引文格式: 胡悦, 杜运鹏, 田翠杰, 等. 百合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8, 39(15): 323-332. DOI :10.7506/spkx1002-6630-20181504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5756265.html, HU Yue, DU Yunpeng, TIAN Cuijie, et al. A review of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from the genus Lilium [J]. Food Science, 2018, 39(15): 323-33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181504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5756265.html, 收稿日期:2017-04-29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Z161100000916004);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6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601781);北京市农业科技项目(20160109) 第一作者简介:胡悦(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研究开发。E-mail :1506360692@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5756265.html, *通信作者简介:任建武(1967—),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研究开发。E-mail :jianwur@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5756265.html, 百合科(Liliaceae )、百合属(Lilium )植物分布于 北半球温带地区,约有110~115 个种。我国是百合属植 物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约有55 个种。近年来,人工培 育的百合品种逐渐增多,目前登录品种超过2万 个。百合素有“云裳仙子”之称,其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花姿百态、芳香怡人。许多百合属物种包括栽培品种和野生驯化种被人们广泛栽培,皆因为其美学价值。此外,百合鳞茎肉质肥厚、多片、色泽洁白、味甜清香、略有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