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甫专题一

杜甫专题一

杜甫专题一
杜甫专题一

个性化旁注

杜甫专题(一)

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正经历

一场道德危机,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一些人行为严重失衡,社会失信问题严重,

官民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明显,腐败现象不绝于耳,精英人士堕落为权势金钱的

奴仆,仁爱之心缺失等等,一句话,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引起的诸种问题,毒

化了社会风气,正在困扰着国家与社会,给国家安定,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

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在这种大背景下,振兴和发扬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具

有十分紧迫重大的意义,因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基础的。

教学目标:1、通过《咏怀古迹》《蜀相》《越中览古》等诗歌,掌握咏史怀古

诗的手法。

2、通过《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书等写景抒

情诗歌,理解景与情的关系。

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的现实意义(贯穿整个专题)。

导入:他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在狂风巨浪间翻飞号叫,与政治的飓风搏斗,

为国家巨轮将倾哀号,为黎民的帆船守航,最后浊浪将他吞没。一袭青衫,两行

浊泪,三杯淡酒,四季漂泊,是他一生的写照。

一、温度解读

提出问题1:《咏怀古迹》这首诗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请找出依据。

人:写王昭君,“明妃”“青冢”。(板书)

事:昭君远嫁匈奴,死后葬于大漠,“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板书)

补问: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昭君出塞的故事?(补充材料)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

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

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

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

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

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

是已经晚了。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

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

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

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

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

之下,把毛延寿杀了。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

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

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王昭

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

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问题2诗中哪一句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

画图省识春风面

问题3: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西汉元帝时,距离作者生活的唐朝末期大约

900年的历史,都快一个世纪了,为什么突然想起这件事?

原因一:是作者乘船出蜀经过湖北秭归——昭君家乡(板书:过此地)

原因二: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

- 1 -

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

个性化旁注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昭君有相似之处。

(板书:感此生)(导入杜甫的资料)

问题4:小组合作探究

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板书)

昭君诗人

遭遇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经历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处境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问题4: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能不能在文中找到这个关键字即诗眼?“怨”

怨什么?

表层:咏叹昭君的不幸,表达昭君的千载之怨。

深层:感慨自己的不幸,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书)

昭君诗人

遭遇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经历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处境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总结:古代诗人总愿意通过书写历史上著名的古迹或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管这类诗叫咏史怀古诗。

三、反馈练习

①韵译《蜀相》(学生独立完成)(第一课时作业)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

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

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

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②小组讨论

比较阅读:找出《蜀相》与《咏怀古迹》两首诗的相似处和不同之处(题目

\题材\人物\作者的情感\写作时间等)

相同:题目——都透露怀古信息;题材——咏史怀古;人物——都有不甘;

作者的情感——都有遗憾之情,

不同:作者的抒发的情感不同:怀着对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缅

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并寄予了无穷的感叹,也蕴藉着诗人匡时济世的抱负和失

望心情;一个是既写同情王昭君的遭遇表达自己的不幸。

四、拓展练习: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 2 -

个性化旁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金陵五题﹒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依然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对比方法参考上面)

总结规律:咏史怀古的诗写古人有四种类型:借古抒怀(或对比失落,或同

病相怜);借古伤今(抒发昔胜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

的关切、不满、警戒);借古凭吊,寄托哀思,寄寓敬仰)

作业:1、赏析《咏怀古迹》颔联

2、收集杜甫两首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抄写在周记上,感受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

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

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

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

《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

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

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

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

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

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

匠心。

五、走进作者

忧国忧民的杜甫

杜甫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幸福而快乐的读书和壮游时期(20——34)此时正值盛唐“开元

盛世

有少年气盛的昂扬;有胸怀天下的壮志;有裘马轻狂的快意。

我们可以想象,年轻的杜甫曾经是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济世豪情登临泰山,

又是怎样与天才的李白把酒欢歌。不识愁滋味的杜甫与李白,因为共同的豪情而

结为知己。“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

曹胡马诗》)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驰骋千里的骏马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这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决不亚于李白的豪气与浪漫。此时的

杜甫,胸怀大济苍生的梦想,同盛唐众多的诗人一样,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第二阶段:忧愤又哀怨的困居长安时期(34——47)

有理想破灭的痛苦;有生活艰难的窘境;有国恨家愁的悲戚

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但由于奸相李林甫压制天下人才,在其暗箱操

作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还说是“野无遗贤”,考试成为一场骗局。这对自许甚

高的杜甫是个沉重的打击。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起来,以至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穷困潦倒的杜甫,早已失去了往日

的悠闲与昂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口之不易。当时社

- 3 -

会矛盾已经日渐加深,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但敢怒不敢言,他在《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其关怀现实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他在《醉时歌》中写道:“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宝十四年(755)冬天,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官职。而杜甫已经四十三岁了。但他还是接受了,就职前,他从长安到奉先去探望妻儿,小儿子已被活活饿死,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困居长安,上下求索的遭遇,怎不令诗人肝肠寸断?虽然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年长叹,但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他准备去投奔唐肃宗,但半路却被叛军抓获,在长安当了八个月的俘虏。他独自坐在幽冷的房中,看四壁凄清,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想到往日儿女的可爱,妻子的温柔,不禁泪流满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忧愁就是人民的忧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诗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战乱带来的荒凉和破败,诗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哀怨。“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战乱的痛苦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于是,他满怀悲愤的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于是,我们再一次见到了性情中人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诗人伟大的心灵再次在现实面前落泪了。这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杜甫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前往秦州,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到了秦州后,由于生活无着落,杜甫于乾元二年冬天翻山越岭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县,这是他行路最多、生活最艰苦的一年。生活的残酷几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第三阶段:悲愤和感伤的西南漂泊时期。(47——58)

纵然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感伤,他变革现实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为了生存,杜甫又不得不继续南下,去蜀中投靠房琯、刘秩、严武等朋友,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涯。他先到成都,靠严武等人的接济,在浣花溪边盖了草堂。不久兵乱,他又入梓州。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后,将他从梓州接回,聘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但不到半年他就因性情刚直、不愿身为幕府而辞去了职务。此时的杜甫,饱受战乱之苦,对国破乱离的生活已经有着无比真切的体验。他具有像屈原一样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说,杜甫的愿望,乃是屈原精神的再度辉煌,而且是极度辉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对杜甫的这种精神推崇倍至:“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个性化旁注

- 4 -

再拜涕泗流。”在成都期间,杜甫虽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但仍是多病多愁的。“花近高楼客伤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他常常漫步在江边,望着缤纷的落英和消逝的江水,肝肠寸断,心中涌起无限愁思。“肠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入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漫兴》)生活已经平静了,但诗人的心又怎能平静?不久,严武病卒成都,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离乱中,在漂泊中,一生就将这样结束了,理想只是心灵中曾经的过客,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而诗人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无力去完成什么宏图大志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命运,你是多么无情啊!”杜甫恐怕只能这样仰天长叹了。大历三年,他出三峡到荆州,不意受到冷遇,遂漂流到岳州,他在《登岳阳楼》中说自己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时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聋齿落,右臂偏瘫,还患有肺病和风湿病,自身已难保。他说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但是,孤独的杜甫却依旧在惦念着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而流泪。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从岳州到达衡州时,友人已调任潭州;当他赶到潭州时,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无诗人安身之地!杜甫彻底绝望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已摧残了杜甫的身体,当他再由潭州返回岳州时,受尽了磨难的诗人,在漂流于湘江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悲情和眼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透过他那被称为“诗史”的不朽篇章,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彻筋骨的苍凉。当他坐在湘江的船上,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而老泪纵横之时,他一定在冷硬的寒风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痛得他伤心,又让他无奈。

开掘应用角度:

杜甫专题(二)

- 5 -

阅读之走进名家杜甫

走近名家之杜甫 一、杜甫生平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1、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15年(33岁)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2、长安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 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34-43岁),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 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44-47岁)从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朝廷内李辅国专权,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 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 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出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讲练结合系列)专题04杜甫诗导学案(含解析)

专题04 杜甫诗 要点1:探究诗歌的细节。 【要点说明】 【典例分析】 1. 阅读《蜀相》,回答后面问题。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 “空”二字的巧妙运用。(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典例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南征杜甫阅读答案及赏析

南征杜甫阅读答案及赏析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南征杜甫阅读答案: (1)这首诗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幅图景与全诗感情很不协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然而这春江上的盎然生意与旅程中的忧郁情怀很不协调,这样写是以乐景写哀,触发作者的羁旅悲愁,产生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诗人借此不协调来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 (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晚年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心态? 答:“偷生”二句状写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远适南国的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泣下沾襟。“老病”二句,道出了诗人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诗人年老多病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但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百年”二句对此作了回答。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百年歌自苦”,一生苦吟,“未见有知音”,能有几人理解?这正是杜甫晚年悲剧生活与矛盾思想的自我写照。 南征杜甫主旨大意: 此诗反映了诗人死前不久极度矛盾的思想感情。 南征杜甫背景: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南征杜甫赏析: “春岸”二句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偷生”二句表现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如果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面对眼前的美景,诗人应该分外高兴。可是诗人光景无多,前途渺茫,旅程中的忧郁情怀与春江上的盎然生意,就很不协调。触景伤情,怎能不泣下沾襟呢? “老病”二句,道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这不是很可悲么?但即使这样,诗人仍然一片忠心,想望着报效朝廷。“君恩”当指经严武表荐,蒙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事。这里,诗人运用流水对,短短十个字,凝聚着丰富的内容。“南征日”、“北望心”六字,通过工对,把诗人矛盾心情加以鲜明对照,给人很深的印象。

杜甫阅读专题基础知识检测卷

杜甫阅读专题基础知识检测卷(30分) 1.下列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3分) A.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B.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C.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夜洛城闻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D.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下列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B. 阴阳:阴指山的南面,阳指山的北面。 C.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 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D.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3. 下列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3分) A. 山东:崤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B. 吏:官吏,高级官员。 C.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D. 西都长安是与东都洛阳对说的。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3分) A. 哭声直上干云霄:干:冲。 B. 决眦入归鸟:决眦: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决:裂开。 C.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D. 造化钟 神秀:钟:大自然。 5.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3分) A. 独耻事干谒,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B. 浩歌弥激烈,弥:更加,越发。

冯至《杜甫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杜甫主题阅读

杜甫主题阅读 人物主题阅读——杜甫 【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 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

杜甫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杜甫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一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 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 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 自 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 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 壑,伏惟 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 , 拔泥涂之久辱, 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 《六经》 , 至沈郁顿挫, 随时敏给, 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 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 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 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 大臣 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 性失于简。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 圣心。陛下 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 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 参 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 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 为忤, 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 左右白其母, 奔救得止, 独杀彝。 武卒, 崔旰等乱, 甫往来梓、 夔间。 因客耒阳。 令尝馈牛 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 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 君,人怜其忠云。 9.下列对加点的词语 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拜:授予官职

客从杜甫_杜甫《客夜》真题阅读答案及简析

客从杜甫_杜甫《客夜》真题阅读答 案及简析 客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①著同“着”,睡着。 ⑴这句即《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意。仿佛老天爷故意和人过不去似的,所以说“不肯”。黄生云:“起句用俗语而下俗,笔健故尔。接句不肯字,索性以俗语作对,声口隐出纸上。” ⑵这两句是写不寐时所见所闻。残月,将要落的月亮。因夜深,故见月残。高枕句,仇氏引洪仲注云:“高枕对人帘,谓江声高于枕上,此以实字作活字用。”按洪注据上句“入”字,将形容词“高”也看作动饲,甚是。高字属江声,不属枕,不能理解为“高枕无忧”的高枕。但说是“江声高于枕上”,却仍费解。萧涤非以为:江声本来自远方,但枕上卧而听之,一似高高出于头上,故日“高枕”。因夜静,故闻远江之声亦高。 ⑶这两句是不寐的心事。仗友生,靠朋友。

⑷杜甫本很愁苦,妻子又来信催归,所以益发睡不着了。应悉未归情,是说应当了解我迟迟未归的苦衷。即五、六二句所说的。仇注:“书乃寄妻之书。”非。 (1)有人认为“卷帘残月影”的“残”字用得精妙传神,请分析其妙处。(3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3分) ①残,残缺。卷起窗帘,夜深时分看到一轮残月,感觉自己就像这残月一样形单影只。②这个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深夜独自客居他乡不能入睡的孤寂相思之情。(结合句子赏析该字1分,情感1分,情感分析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4分) 本诗刻画了一个漂泊在外的穷苦(1分)和孤寂(1分)的主人公形象:从颈联诗人无衣无食,要靠朋友救济才能度日,可以看出他生活窘迫;(1分)从尾联诗人妻子常年不在身边,只能靠书信互诉衷肠可以看出他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孤寂(1分)(两个形象特征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结合首联,颔联分析孤寂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简析: 这是杜甫于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时所作。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

杜甫春望赏析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杜甫春望赏析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杜甫春望赏析,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的爱国诗作之一,表现是诗人的忧国情怀。本文杜甫春望赏析由. 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这是杜甫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这首的这个时期,杜甫一共写了二十多首,其中以下面这首最出色的,有句句含有言外之意的高深意境。其原文如下: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阅读答案: 1.这首诗共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一一指明。 答:“感时”“恨别”:对比手法;“连三月”“抵万金”:夸张手法。 2.“国破山河在”中的“在”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在”字透露出诗人希望国家重新站起来的感情。 3.说说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的理解。 答:这句诗意:春花虽然盛开,但看了都会流泪;由于和家人离别已久,听到了鸟叫声也感觉惊心。 4.“家书”指什么?如何理解“家书抵万金”这句诗的意思? 答:“家书”指的是写给亲人的信。由于和亲人离别已久,看到一

封亲人发来的信,就觉得它能抵过万两黄金般贵重。 杜甫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 能插簪。 杜甫春望字词解释: ⑴春望:在春天远望(或春天里看到的景象) ⑵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⑶破:破碎。 ⑷城:长安城。 ⑸深:茂盛;茂密。 ⑹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溅泪:流泪 ⑺恨别:恨别的情景。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 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⑻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阅读答案 九日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4.“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 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4分,其中分析2分,结论2分)(1)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因此他被后人尊为“”,他的诗被称为“”。(2分)(2)结合前两联,简要说明诗人当时的处境。(2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10分) 12.(1)“诗圣”;“诗史”(各1分)(2)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友的凄凉处境。(“病”“孤”每点1分)(3)思亲怀乡的愁思、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忧国忧民的情怀。(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杜甫主题阅读

人物主题阅读——杜甫 【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思想】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 评和分享。 草堂岁月里的杜甫冯至 上元元年( 760 )开春,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 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 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教,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 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 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 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

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 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 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②家花满蹊③,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④戏蝶时时舞,自在娇⑤莺恰恰⑥啼。 【注释】 ①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②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③蹊:小路。④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⑤娇:可爱的。形容莺歌柔美圆润。⑥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译文】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弯下了身。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娇媚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阅读训练及答案】 蹊、娇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呼应了上句中的哪个字? 三、四两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字面上是戏蝶时时舞、莺恰恰啼,其实真正是诗人心情的写照。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答:满压 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761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唐]杜甫 阅读及答案

[唐]杜甫阅读及答案 [唐]杜甫 舍②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③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肯⑤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⑥尽余杯⑦。 注释: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明府,县令的美称。②舍:指家。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④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⑤肯:能否允许。⑥呼取:叫,招呼⑦馀杯:余下来的酒。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认真阅读上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小题1】、材料一中客至是什么季节?这是一首七言_______,这种诗体颔联和颈联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小题2】、仔细阅读材料一,我们会发现首联、颔联内容为A 客,颈联、尾联为B 客。 【小题3】、解释材料二中加点的字词。 【小题4】、材料二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小题5】、请在材料二中找出与“公取自食之”中的“食”意思相同的词。 【小题6】、比较两则材料,说说杜甫和王安石各有什么传统美德? 答案 【小题1】A、春季B、律诗C、对仗工整 【小题1】A、迎B、待 【小题1】①第二天②离开③才④都⑤以……为怪或认为……很奇怪 ⑥罢了 【小题1】胡饼的四傍 【小题1】啖 【小题1】杜甫:纯朴好客。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 解析

杜甫传阅读与答案

杜甫传阅读与答案 导语:《杜甫传》摘自《新唐书》,详细介绍了诗圣杜甫的一生及成就。《新唐书》为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是记载唐朝 * 纪传体史书。那大家有没有很好奇《杜甫传》的阅读题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

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10.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拜:授予官职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会:适逢 C.帝乃解。甫谢,且称谢:辞谢 D. 甫家寓鄜,弥年艰窭窭:贫穷 11.下列各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以文章显中宗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阅读材料杜甫

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项羽 1、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3、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4、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 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 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 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 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6、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 子的千古雄姿。 7、这钢铁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 要么一战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 的大活法啊! 班级:姓名:考号: 高二语文教学案 阅读材料 1

《杜甫字子美》阅读及答案

《杜甫字子美》阅读及答案 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

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9.对下列中加点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振振:奋起,振作B.若令执先臣故事执:继承,发扬 C.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徙:调职D.遁还,客巴西遁:逃走,逃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作《师说》以贻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A.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常侍帝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邑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杜甫专题阅读课

单位:河北峰峰第二中学姓名:张艳芳编号:192 《杜甫专题阅读课》 一、《春夜喜雨》歌曲导入 一首优美动听的春夜喜雨让我们感受到成都的温润,感受到了诗人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安逸欢喜之情。除了这首春夜喜雨,你还能说出哪些诗句?近两年诗词大会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我们也应该诗酒趁年华! 杜甫的名篇佳句还有很多,本节课选取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来进一步了解杜诗,了解杜甫。 二、展示学习过程(老师读) (一)知人论世 要想读懂一首诗,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人。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杜甫有哪些了解? 学生说 (二)诵读感知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两首诗 生:自读 .师:读诗应该读出诗情,读出诗意,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效果? 生:要读出停顿、语速、节奏、感情等 师:很好,在诵读时我们要注意放慢语速,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我们来欣赏一段朗诵,注意体会情感。(播放视频) 师:这段朗诵声情并茂,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那你从中感受到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众生:伤感、失落 师:好,带着这种悲伤的感情试着再读一遍 生:自读 师:请一位男同学来读一读《登高》 生1:读 师:能不能把语速放慢些,再读一读前两联 生1:读前两联 师:找一个学生读后两联 生2:读 师:大家齐读《登高》 师:哪位同学试着读一读《咏怀古迹》? 生3:读(女生)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受?

生3:怨恨、悲伤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怨恨、悲伤之情,用缓慢的语速,再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众生:自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前两联? 生4:读 师:学生齐读后两联 师:通过诵读,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通过“比较阅读”来深入体会这两首诗。 三、涵泳鉴赏 师:学习诗歌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情感、抒情方式等,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先从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对两首诗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讨论思考,最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准备补充。 (一)品读意象 生5:我们小组从意象的角度发现,《咏怀古迹就》和《登高》都写到了景物形象。 师:《咏怀》写到了哪些景物? 生5:紫台、朔漠、青冢、黄昏 师:这些景物和谁有关系? 生5:王昭君,写出来王昭君悲惨的一生。 师:你怎么看出这两句写出了王昭君悲惨的一生? 生5:王昭君生于长江美域,却离开国土,远嫁塞外;虽极具才貌却在宫中受到冷遇,最后葬身塞外荒漠。所有这些景物都是为了表现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的。 师:非常好,《咏怀古迹》中的景物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的。(板书:人物形象) 师:那么,《登高》中的景物又有哪些? 生6:急风、天、哀猿、清潴、白沙、鸟、落木、长江 师:诗人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生6:迅疾的秋风,高高的天空,哀鸣的猿啼,江中有孤零零的小岛,江边有白沙,空中有低飞盘旋的水鸟,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木,奔流不息的江水,一幅萧索惨淡的画面。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优美流畅,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秋日登高图。 师:《咏怀》通过描写塞外景物凸显人物形象,而《登高》则是借助秋天的自然景物,渲染了诗人沉郁悲伤的情感。 (二)品味情感 生7:我们小组从情感的角度发现,《咏怀古迹》写出了王昭君的怨恨之情,这从琵琶曲中体会得到。 师:从诗中看出诗人对王昭君是什么样感情? 生7:同情、惋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