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财经济学笔记

西财经济学笔记

西财经济学笔记
西财经济学笔记

2005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辅导班笔记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人的因素

构成要素:劳动对象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劳动资料(科学技术没有包含在内)

……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来影响生产力。

看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要根据生产工具来看。(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的内容:②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狭义)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

改革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

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1、涵义:经济现象内在本质的联系。

2、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其产生是客观的,不是人们创造的。

2、其作用是客观的。

3、经济规律客观性的特点(与自然规律客观性特点的区别)

①大多数经济规律是历史的规律,自然规律是永恒的;

②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到一起;

③人们对经济活动的利用有阶级性;

④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共有的;几个社会共有的;某一个社会特有的。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p11)

1、用全面系统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体系上理解,而不是只言片语上理解。

2、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政治经济学;

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教条式的照搬。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二因素(反应人本主义,见物又见人)

1、使用价值

a、具体劳动创造(自然属性)

b、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a、质的规定性: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B、量的规定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可视为简单劳动的倍加);

C、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效率;

D、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二、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私有制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三、货币

1、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货币是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分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对货币发展四个阶段的高度概括,货币没有产生时,金银不是货币,货币产生后金银成为最理想的货币材料。

3、货币产生以后: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

4、货币的职能

两个基本职能:a、价值尺度:货币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可以是想象上的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价格标准:元、角、分

b、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W——G——W):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成为商品流通,分为买卖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可能脱节。

5、货币流通的规律:流通中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A、金属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货币量=总额/速度;

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与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五、价值规律

1、内容和要求

①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按社会价值量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原因有4点。

B、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有三个原因);

C、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价格可以长期稳定地背离价值。

3、作用与作用的实现形式不同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当代生产劳动的外延扩大了,从局部劳动扩大到了总体劳动;

2、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了,判断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否有以下四个标准:A、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B、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劳动的体现,或者说物化在里面;C、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D、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管理、服务靠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

3、分清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之间的关系:即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A、质:价值的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生产则同一切生产要素都有关;B、量: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对应的。

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很重要的理论显示依据),调动要素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是否带来增值。W—G—W

G—W—G`

2、资本的概念

3、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概念:G—W—G` 矛盾就是增值额。

R m

G—W—……P……W`——G

A

(2)矛盾:体现了价值规律与资本公式的矛盾。

(3)先决条件:在流通领域,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解释货币总公式。

4、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有两个条件:

A、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价值决定;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与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使用价值为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使用后,不仅不消失,还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问题:试述资本总公式及其解决?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m 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2、m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区别(重点):(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个别资本家创造的个别价值,是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是整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最终变为相对剩余价值。

三、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

四个方面:(1)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主体发生变化(过去只在第一产业,现在涉及服务业等);(2)载体发生变化(是在物质产品转为无形的产品,如劳务、科技和信息等);(3)生产范围变化(国内

跨国际);(4)生产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更明显是提高劳动强度,现在是行为管理等手段,通过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来榨取剩余价值)。

当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运用):①仍是工人创造;②生产工人概念扩大。

四、资本的本质

1、资本的一般性: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运动的资本,又具有特殊性。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具有运动性,垫支性。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形态。

2、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划分:C不变

资本V可变资本。

3、划分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剥削程度。

五、工资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现象上的表现(辨析):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按生产规模划分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先分析简单再生产:

1、原因:a、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形式;b、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来讲,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础。

2、意义与目的:a、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b、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人创造;c、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是隶属于资本的。

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主要分析扩大再生产

定义:生产规模在扩大基础上进行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作为资本被使用)

m m/x(消费)

m-m/x(积累)

资本积累的动因:(1)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2)竞争(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前提是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图标例:

m m/x

m-m/x ⊿C m/x

⊿V——>m m-m/x —⊿C

⊿V——>m……以至无穷

积累的实质:不断地无偿占有m,并用占有的m再去占有更多的m。它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影响积累的因素:

a、剩余价值率;

b、劳动生产率;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d、预付资本总量。

资本积累——>资本量发生变化——>个别资本增大资本积聚m资本化而增大

(两种形式)资本集中现有资本的合并

积聚和积累的区别: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结果。

积聚和集中的区别和联系:老师让自己看书,没有讲。

个别资本增大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辨析:有机构成就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答:错)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含义:不变资本上升,可变资本下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的影响: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①概念: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②产生的原因:追逐m——>资本积累——>资本增大——>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了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①产业后备军;②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无产阶级贫困化:

相对贫困化:工人收入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比重下降。

绝对贫困化:工人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在特定时期,比如在战争年代)。

贫困化是世界性问题,除了制度因素,还有其他社会、历史原因。因此不能说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第四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循环(连续性)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职能:为生产做准备生产m 实现m

R m

G—W—……P……W`——G

A

三种循环形态(每一种都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方面)

都有其特点也有其片面性。

特点: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最明显的反应出来

货币资本循环片面性:造成了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领域的假象。

特点:反映了资本运动是一个再生过程

生产资本循环片面性:掩盖了资本生产的目的,扭曲为为生产而生产。

特点:反映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全部产品被消费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商品资本循环片面性:掩盖了资本生产目的,歪曲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基本条件:

①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并存性)

②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继起。

二、周转

生产时间:a劳动时间、b原材料储备、c自然力独立作用

1、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越接近,效率越高

流通时间:购买和销售时间。

2、周转次数:n=u/v

3、生产资本的构成:①固定资本:买劳动资料;②流动资本:购买劳动力。

划分依据: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不变资本的划分与固定资本的区别与联系

可变资本流动资本

联系:都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

区别:①划分依据不同;②划分目的不同;③划分内容不同。

流动资本——> 劳动力————————>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劳动对象生产资料——>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劳动资料

研究资本周转,目的是研究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1、计算公式:实际是计算平均周转速度;

2、影响速度的因素: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比重。

3、对m生产的影响:a、节约流动资本;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c、提高M`

m`反映剥削程度

M`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商品的流通。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公式

P m……P—W`

W`—G` G—W A

g - w

三、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W`

生产资料、生产消费

W` 消费资料、生活资料

含义价值补偿

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W`的实现:————> 物质补偿

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

Ⅰ内部

三个交换关系:Ⅱ内部

Ⅰ、Ⅱ之间

研究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基本原理(理论前提)

①价值构成原理 C+V+m

②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Ⅰ:生产生产资料

Ⅱ:生产消费资料

两大部类与之次产业划分原理的关系(见书)

Ⅰ(v+m)=Ⅱc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Ⅰ(v+m+c)=Ⅱc+Ⅰc

Ⅱ(v+m+c)=Ⅱ(c+m) +Ⅰ(v+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1、社会总产品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Ⅰ(v+m)>Ⅱc 前提条件:2、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Ⅱ(c+m- m/x)>Ⅰ(c+m/x)

基本实现条件:Ⅰ(v+Δv+m/x)=Ⅱ(c+Δc);派生实现条件:Ⅰ(v+m+c)=Ⅰ(c+Δc)+ Ⅱ(c+Δc)、Ⅱ(v+m+c)=Ⅰ(v+Δv+m/x)+Ⅱ(v+Δv+m/x)

经济危机:

1、含义: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2、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3、可能性: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的物质基础。

①为摆脱危机创造了条件

②为下一次危机创造了条件

第六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三个转化过程:

一、M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C+V——>K

重要意义:①成本价格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②成本价格是制定价格的下限。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①利润P,剩余价值作为全部资本的产物;

②P与M联系,区别

联系:在本质上,量上都是一样的。

区别: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时,是m;作为全部资本的产物时,是P。

③P`=m/C (全部资本c+v)

m`与p`的区别,联系:

联系: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进行比较。

区别:a、P`<m`;b、反映不同经济关系。

④影响P`的因素

a.b.c.d.

二、P`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1、部门内部竞争:①目的:超额利润;②手段:先进技术,提高生

产率;③结果:

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形成社会价值

2、部门之间的竞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层含义:该种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

由这个部门实际耗费的劳动总量来决定的,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应该由在这个部门的社会劳动总量来决定。

部门之间的竞争:

目的:获得有利的投资场所。(把资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手段:资本的自由转移,必然导致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价格亦发生变化。

结果:利润率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部门之间的竞争,也就是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平均化过程。

整个资本家阶级为什么要按此原则划分资本?(也是用以上原理作答)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实质: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原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积累的增加。

理解:平均利润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利润下降,反而会有利润总额上升。

m`也可能提高。

例如:规模经济下,薄利多销,利润总额规模增加。

平均利润率不会下降到0,因为有阻碍其下降的因素:

a、剥削程度提高,工资下降;

b、生产资料价值降低

c、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d、对外贸易发展。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W=C+V+M

K=K+m 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所以W=k+p

又因为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 k+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平均利率)

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

透彻理解三个转化过程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也是价值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商业资本

1、定义: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为实现m,并通过买卖获得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

①本质:产业工人创造的m的一部分。

②量: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③平均利润的取得方式:价格差价。

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答:①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②为什么商业资本得到平均利润。

2、商业资本的作用:(也是其能参与瓜分m的原因)

①缩短了流通时间

②节省流通资本帮助了产业资本家的m生产。

③加快周转速度

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一、借贷资本

以获取利息为目的

1、利息:本质:m的特殊转化形式

特殊<——why?因为利息不是m直接转化的,而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量: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小于平均利润,大于0。

为什么借贷资本家不能获得平均利润

因为:借贷资本是暂时借出的,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

使同一资本有了两种存在形式:①财产(借贷资本家);②资本(职能资本家)

但是同一种资本只能有一个平均利润

所以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所以,借贷资本家不能获得平均利润,只能得到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二、银行资本,银行利润

1、银行资本:自有资本——>获得平均利润

借入资本(即吸收的存款)——>获得贷款利息——存款利息

★2银行利润:

量:与自有资本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银行利润≥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家是能够参加利润平均化的)

因为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的企业,它有自有资本,如果其自有资本不能获得平均利润,资本便会转移。

三、股份公司,股票,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不是股票面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的资本化。

与股票面值是相分离的。

四、信用(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作用:P182

①积极作用:4个方面死题,不容易出。

②消极作用:3个方面

五、虚拟资本

1、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之间的联系、区别。(196-197)

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

实际资本:以货币形式存在,可以投入生产,可以产生m。

2、作用:P198

第八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区别

1、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所有权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分离,是租赁关系。

资本主义农业中,工人创造的m肯定要在广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为什么农业资本家能得到平均利润?(按第六章答)

地租的实质:m的转化(超额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二、地租的形式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产生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其超额利润有其长期性、稳定性)

级差地租:产生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离市场的距离远近。

绝对地租:产生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产生的条件:农业有机构成>工业,农产品能够按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

①农业超额利润与工业的区别。

②为什么农产品能按照价值出售?(农业工人创造的m为什么不参加P的平均化)

P要平均化,必须有资本自由流动,而地租的存在,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

第九章资本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竞争(有利于资源的配置的)

恶性竞争的消极影响p228

有效竞争:P246

二、垄断的形成:

1、形成过程: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垄断。发展到一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能被少数几个企业控制。

2、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①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②二者并存,原因P239(4点)

垄断下也有一系列的竞争

(政治经济学的辨析,没有一半对,一般错的)

3、垄断的目的,垄断利润

主要通过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制定的价格。

垄断低价买材料

垄断高价卖产品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定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的融合。(区别于金融资本)

2、产生原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作用。

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垄断资本、国私紧密结合的垄断资本。

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第十章资本国际化与世界市场

一、资本输出

概念:

形式:①借贷资本输出(间接投资)

②生产资本输出(直接投资)

原因:①过剩资本

②竞争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

概念:P280

内容: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技术

特征:三点P28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第一章

一、过度时期(不太可能出题)

概念: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无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但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时期。

今天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度时期的不同:公有制是否占主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全民所有制

民族资本主义赎买全民所有制

个体工商业集体所有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个规定性)

1、社会主义已进入

2、还不完善

确定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1、生产力发展状况;2、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P32,为什么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确立的客观基础:P35

a、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b、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c、已成为客观事实。

3、公有制经济:

①含义:P37,第三自然段,最后两句。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②全面所有制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国家所有但不等于国家经营,因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可适当分离,所以公有制经济可以多样化。

③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它。(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混合所有制:基本组织形式:股份制

股份制的作用:P38。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p39小字、是中国首创,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的形式。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体现:p40,一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②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3个方面)P11(内涵)

③如何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

A、深化内部改革;b、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公有制这一部分对传统经济学来说有哪些突破:

a、含义;

b、实现形式;

c、主体地位的体现

*如何认识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就是战策调整的问题,提高竞争力,以数量减少,换质量提高。

有进:加强控制经济命脉的部门

有退:有些部门,国有经济要调整推出。P40

5、非公有制经济

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引导其健康发展;

②有哪些属于非公经济。

6、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的关系(如何理解)

①总的而言,是平等的,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2、采用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P45(三点)

3、按要素分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P47(三点)

4、分配方式:几个方式,P47最后一段

劳动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资本收入……

第二章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体制:p56 两种形式:集权————计划经济

分权————市场经济

2、关系:P67

①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其他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②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③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某一经济体制的选择不是永恒和唯一的,只是资源配置方式,不是受社会制度的限制,这是

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二、资源配置方式

1、资源配置:定义:P52.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

资源。

2、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

①市场配置(优点,局限性)P56-60

②计划配置(优点,局限性)P62-63

3、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P65(三点)

民间与国家结合,市场与计划结合

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P67

四个方面的原因:

1、深层次原因;

2、间接原因。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①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决定性条件,商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一般基础前提,社会化分工的发展。

②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联系: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

区别: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达阶段

a、二者侧重点不同;

b、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

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方式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a、社会化大生产;b、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3、直接原因;

4、外部原因。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概念:P36,在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2、特征:a、以公有制为基础;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c、更高的发挥市场与计划的长处。

五、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市场主体(即企业)

2、市场体系

3、宏观调控

4、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

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就是交易的主体。A、企业;b、个人(城镇居民);c、农户。虽然政府自参与交易,但是不把它作为主体。

2、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由企业、个人、农户这三类微观主体构成。

二、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

a、平等性;

b、自主性;

c、逐利性;

d、自发性。

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

★明确的产权界定

1、产权:社会、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权利(包括了所有权、使用权……一系列权力)。“权利束”

2、产权的特征:P99.

A、排他性;b、不同于所有权;c、有确定的界线,范围;d、是一种社会工具;e、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

3、为什么产权界定是形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条件?

①为何产权界定P100

②原因,P100三点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按组织形式划分:个人业主制

合伙制概念在P104 反映了产权的结构的演变过程。

公司制

五、国有企业改革及方向

1、改革的历程

2、深化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四点)

①债务负担沉重;②冗员严重;③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出现股份制后,面临的新问题);

④国有资产流失。

3、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P110

其必要性:

六、个人经济行为

消费行为储蓄行为就业行为

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

影响储蓄行为的因素与西经结合

影响就业行为的因素

七、农户

1、概念:农户家庭

家庭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单位,由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

2、农村现阶段仍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性质仍是集体所有制

3、农户是农村最基本的微观基础

4、农业产业化、规模经济。

第四章

一、市场经济运行的流程

企业、政府、家人之间的关系。P127

二、需求定律/供给定律P128-129

三、市场体系及其特征

1、市场体系:众多市场构成的有机整体

2、特征

四、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两个重点

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五章

一、国民收入

1、定义:两种核酸体系MPS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劳动价值论,再生产理论)

SNA 国民账户体系广义GNP GDP

狭义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联系。

①各自的概念

②区别P154:GNP按国民原则计算收入的概念

GDP安国土原则计算生产的概念

③联系: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界定

在MPS体系下:初次分配:物质生产部门内

再分配:全社会范围内

在SNA体系下:初次分配: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再分配:政府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

2、按SNA的体系去理解初次分配的结果有:(五种收入)

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租金收入,知识产权收入,管理者报酬

3、再分配的必要性(原因)。P158,五点。

4、再分配的手段:

①征税

②财政转移支付

三、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1、什么叫效率:效用满足程度P170

2、什么叫公平:P171,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

3、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P173

4、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遵循的原则。P176

四、收入差距

1、原因P160。

①居民拥有要素的差异

②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五、社会保障制度

1、概念:P178

2、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3、功能:a、安全网,减震器有利于社会稳定;b、促进公平;c、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P188-189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消费

★一、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中的地位和作用P198

三个方面:1、居民消费直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2、居民消费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居民消费是导向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要素

二、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P203(怎样增加消费需求)

经济因素:居民收入,价格,生产结构因素。

非经济因素:人口、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国家的消费政策。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207

第七章对外经济关系

一、对外经济关系有机种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

①概念:P240,国家间的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

②作用:P242

③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出口(原因P246)

④现阶段对外贸易发展战略:P245

2、对外资本交流

①利用外资的形式:间接投资、直接投资。

更重视直接投资(原因P252,第一段)

②利用外资的积极意义P250

③利用外资的原则P250

3、国际技术交流P253-254

①原则

②应遵循的形式

第八章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1、社会总供给。

①定义

②影响因素 P263、264 其中最重要的是需求规模。

2、社会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P266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3、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供求失衡P270,当供大于求时,其表现?原因?

当供小于求时,其表现?原因?

二、失业

1、失业的定义: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意愿,却找不到工作的人。

2、失业的三种形式: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3、我国失业产生的原因:①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②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农业失业人口;③体制转换;④产业结构调整;⑤……

三、通胀和通缩

1、概念。通胀P274;通缩: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2、通胀对经济运行的破坏作用P275.

3、通缩产生的原因。P277.①总需求不足;②货币供应量减少;③技术进步。

4、通缩的不利影响。P278

通胀通缩的区别。我国产生通缩的原因。

四、宏观调控

1、必要性。(政府介入市场的必要性)。P279

2、政府的职能。P280

3、基本目标:社会总供求平衡(为什么?)总量平衡,结构平衡。

具体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4、方式:间接调控方式。P284

特点:①对象是市场;②以总量调控为主;③范围更广,更灵活;④动态性。

5、政策:①货币政策总需求

②财政政策

③产业政策总供给例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其运用

④收入政策

第九章

一、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二、经济增长方式p302

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

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p304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含义

2、联系

3、区别

四、我国二元化经济结构的新特点p312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p314

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p326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决定(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 失业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此部分辅导班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估计命题可能性比较大) 一GDP的概念 知识点:GDP的概念,怎么样理解GDP(参考教材,包含6方面的意思),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各种物价指数以及缺陷。GDP的含义: 1.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计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产品和服务,存 货投资应计入GDP; 3.GDP计算期内的产品和服务,是个流量概念,而非存量;

4.GDP计算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中间品不计入GDP; 5.GDP是个地域概念,与GNP相区别;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的价值。 GDP的缺陷及其修正: 缺陷:GDP体现一个经济体的福利水平,但它有缺陷,往往不能反应真实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1.GDP既统计好的产出,也统计了坏的产出,比如污染治理费 用; 2.由于GDP与价格水平相关联,所以GDP不能真实地反应社 会福利水平; 3.公共品以及闲暇也改变福利水平,但该部分未记入GDP; 4.GDP没有反应地下经济活动,如逃税等非正规市场上的交易, 以及贩卖毒品等。 修正:

源耗费 修正后的一些常见指标:绿色GDP,可持续GDP,国民净福利水平。 CPI基本上能反应通货膨胀趋势,但也存在缺陷:(参考《宏观经济学》曼昆) 1.CPI不能准确地反应通货膨胀,因为它只包括消费品和消费性 服务; 2.CPI计量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 3.CPI未能反应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替代; 4.CPI不能准确反应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因为未计量全 部进口商品和服务; 5.CPI不能观察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变化;不能反应产品和服务 的创新。 二GDP核算 三方面等值原理:收入=支出=产出(Y = AE = GDP)

西方经济学考试知识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试知识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 1.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2. 供给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销售量 3.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 4.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特定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受消费者同样偏好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 5. 交叉价格弹性:着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互补品的需价差价格弹性为负,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 6.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要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7. 等成本曲线: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下,生产者刚好够买得起的生产要素可能的组合的轨迹 8. 约束线(预算线):在既定价格下,由花费所有收入的消费组合构成的曲线 9. 需求收入弹性: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10.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他代表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1.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12.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购买量 13.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变化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4. 消费者剩余(衡量消费者利益的指标):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收益的多少) 15.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生产某一特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的轨迹 二、简答题 1 导致供给变化的因素: « 投入品价格 « 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 技术 « 生产者数量 2 无差异曲线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 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是不会相交的 « 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越往右上方,偏好越大

宏观经济学笔记(精修版)

十二章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其涉及的其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普遍上升 3.失业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4.开放经济 5.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具体的措施。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决定理论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4 1.总量分析方法 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4.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 5.经济模型方法 四、基本概念 1.四大市场 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 2.四个经济部门 企业,家庭,政府,国际经济部门 3.宏观经济变量 外生变量:常数,系数 内生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4.存量和流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解和衡量 对GDP的理解和衡量应该注意: 1.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一个国家 3.当期生产 4.所有的 5.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6.物品与劳务 7.市场价值 三、一个整体经济的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1.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2.存在这样的恒等式 总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 3.实际核算中常会有误差出现,因此要加入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4.各国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 四、GDP的核算方法(3种) 1.用支出法核算GDP ⑴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⑵用支出法核算GDP所包含的内容 ①消费C 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注意购买新房算作投资 ②投资I 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 I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原材料、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II用于投资的物品是最终产品【库存货物要特别分析是否属于投资,详见P8】 III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③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就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④净出口NX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补充:内需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⑶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表达 GDP= C+I+G+NX =C+I+G+(X-M)

高鸿业版_西方经济学_笔记讲义_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讲义(精装版) 这份资料是2年前上过人大专业课考研辅导班的一个朋友的笔记。历经千心万苦才整理出电子版来,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希望好好利用一下这些资料!更希望版主别删掉!!!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宏观经济学笔记

第1章导论 第七章政府部门 预算盈余(赤字):政府开支与收入之间的差额。它决定公共部门的借贷数量。 本章的问题:政府预算盈余(赤字)与国民储蓄和投资的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假定:古典学派观点,产出由供给决定,总需求的变化对总产出没影响。 1.政府收入与支出 政府收入:(1)税收:所得税,支出税,财产税。 (2)政府企业和机构的利润。 公共支出:(1)政府消费G;(2)政府投资I;(3)对私人部门的转移Tr;(4)公债利息rD 或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投资) 瓦格纳法则: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增长,因为政府服务是优质商品(即家庭对政府支出的需求弹性>1)。 2.政府储蓄,投资和借债 净金融资产:B=B-1+RB-1+T-(G+I) 净债务:D=D-1+rD-1+G+I-T 净债务的变化量=预算赤字=总支出—收入=D-D- 1=G+I+rD-1-T 政府储蓄S=(T-rD-1)-G 政府的预算赤字(DEF)=公共部门投资-储蓄=I-S 3.政府预算和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CA=S-I 引进公共部门:CA=(S-I)-DEF=私人盈余-预算赤字 If 私人盈余保持不变,预算赤字与经常项目成反比关系。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克服经常项目赤字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公共部门赤字。 私人储蓄S=私人收入Yd-消费C Yd=Q+rB-1-T 国民总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Y-(C+G)=GNP-公共消费-私人消费 CA=S-I=Y-(C+G+I)=收入-吸收 CA=贸易余额TB+来自国外的经要素支付rB-1 Y=Q+rB-1 TB=Q-(C+G+I)

4.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相互作用 假定政府预算平衡,税收的变化=政府支出的变化 (1)以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的暂时增加 C1将下降,幅度

西方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

西方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总结 一、框架 二、基本概念 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市场均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机会成本 三、几种市场类型 市场类型厂商产品差异对价格控制进入市场接近的商品 数量程度程度难易程度市场 完全竞争很多无差别没有很容易农产品 完全垄断很多有差别较小比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寡头市场几家有差别较大比较困难民航、通讯、汽车 或无差别制造、石油开采完全垄断一家不可替代很大不可能公用事业 四、七种均衡

1.市场均衡 2.消费者均衡 3.生产者均衡 4.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7.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五、概念辨析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实证与规范经济学 3.需求(供给)的变化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 4.短期与长期 5.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6.停业点与盈利点 六、基本原理 1.需求、供给、供求原理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5.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七、典型经济现象解释 1.丰收悖论 2.猪流感疾病,是猪肉价格下降,分析均衡变动 步骤:㈠确定事件使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移动或二者同时移动 ㈡确定曲线的变动方向 ㈢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 3.为何钻石比水贵:水数量多边际效用小。 4.惨淡经营,店铺为何不关门? P=AVC 为停业点。当AC>P>AVC虽亏本,但其收入高于可变成本,还有一部分可弥补固定成本。若其关门将损失全部固定成本。因此商家会选择继续经营。 5.为何铁路、供水、供电等行业能保持其垄断地位? 政府特许自然垄断 6.最低工资法德出台将会有哪些成效和弊端? 一部分人取得叫高收入造成失业 7.在小镇放烟花,能向居民收取观看费用吗? 不能外部性不直接收费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豌仕丫狠过谬蛤男痒搭张誉堂蝗酉花越嗽搏栗脚窟和叁墒譬舔仿朽瓮梆午巳初伏龄牡谜岸投渭纤猿茎纯推均酉绍诛裤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090 课程中文名称:发展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经济学 开课学期: 6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8小时) 总学分: 3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讲述发展中国家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发展的优先次序如何选择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并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缺点,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我国适合的经济增长模式。 2、了解资本匮乏阻碍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以及促进资本形成的几种理论,并能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3、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闲置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 4、掌握三种人口流动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对策建议。 5、了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农业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进步的方式和途径。 6、掌握经济发展中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梯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相关问题。 7、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能够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兴起和演变的过程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哈罗德-多马模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和新增长理论基本含义及优缺点。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限度理论的内容。上机内容: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 导论: 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 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功能: 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 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 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 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 统一性: 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 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 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 转化性: 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 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 (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 (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 (1)理论的界说。(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3)生产力的“发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13章 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 第13章汇率与国际金融体系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1.国际收支账户 一国的国际收支账户是对该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交往的系统的记录,其主要内容包括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经济学家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记录一国经济运行的绩效。国际收支平衡表将每笔交易记作“+”或“-”,其基本会计原则是:如果一笔交易能为该国赚取外汇,就记为贷方项目,是正值。如果一笔交易要花费外汇,就是一个借方项目,记作负值。总的来讲,出口为贷方,进口为借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如图13-1所示。 图13-1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要素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 (1)经常账户余额 经常账户余额包括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和进口、投资收益、转移支付。经常账户余额从性质上讲,与一国的净收入相类似;而在概念上,它又与国民生产账户中的净出口相类似。 以前,人们过于关注经常账户中的贸易余额。所谓贸易余额是指商品的进出口差额。它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例如,重商主义特别强调贸易顺差。但是,现在人们认为国际贸易赤字不一定对一国经济有害。国际贸易赤字实际上是国内投资和国内储蓄之间的不平衡的一种反映。一国出现贸易赤字常见的一个原因是其国内投资盈利率高,从国外借款和进口对国内投资和收入提升都有利。 除了商品之外,服务项目在国际贸易中正在日益变得重要。服务包括航运、金融服务、境外旅游等项目。 经常账户下的第三项是投资收益,它包括国外投资收益。过去20年来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服务和投资收益的增长。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概述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 《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 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 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 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 “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 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 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按照天赋本性分工; 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 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著作:《政治论》、《伦理学》“古代的黑格尔”,自成“逍遥学派” 经济思想:“自然”的经济伦理思想:按照事物的本性或其本来功用使用物品就是自然的,是合乎伦理的,否则就是对自然的违背;财富是达到幸福目的的物质手段的集合;经济是自然的手段,其目的是满足消费,经济手段包括生产和交换;认为,交换是由物物交换开始,再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零售业,最后又过渡到以赚取货币为目的交换,即大商业;为财产私有的辩护;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 生财之道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免费)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

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2),收入法:产品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 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取得的利润 3),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所支出的总量 支付所有产品的总额 三者等价的原因:首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支出额相等;其次,卖方所得等于买方所支;产品价值与收入都和支出相等 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产出法:1,市场价值(测量的局限性)2,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3,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再同期生产的、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中间产品和服务)4.,GNP和GDP 存货:公司拥有的库存,包括未出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其原材料 GDP(本国领土范围)和GNP(本国生产要素)

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详细分析

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详细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兰州大学经济学就业,兰州大学经济学研究方向,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兰州大学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各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总额基本稳定在66人左右,招生人数较多,考研难度不大。据凯程从兰州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中90%以上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本科经济学学专业涉及分析层面的内容没有那么深,此对数学的要求没那么高,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你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二、兰州大学经济学就业怎么样? 兰州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兰州大学2014年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1.3%。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专业一直比较热门,薪资令人羡慕。各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均需要大量的经济学人才加盟。 就业方向: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银行、会计事务所、金融部门、中外大中型企业、外资公司等。 三、兰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3年。 兰州大学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1政治经济学 02经济史 0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4区域经济学 05金融学 06产业经济学 07数量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选一

西方经济学微观笔记整理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 的该商品的数量。 有效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 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有效供给:供给是生产者对某种商品提供出售的愿望与出售能力相结合的。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点: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 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 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出清: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就是市场出清。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 曲线的运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 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 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 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指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 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消费者均衡就是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 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预算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 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厂商:又称生产者或企业,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 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