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_王宏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_王宏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_王宏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_王宏

2008年第11期兰州学刊N o.112008总第182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182 #经济学研究#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

王宏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经历了三个显著的阶段。早期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以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渐进式国际化理论形成并得以发展,其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并认为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是渐进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天生的国际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使得阶段发展理论受到强烈挑战,中小企业/快速0国际化的观点盛行。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演进

[中图分类号]F276.3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08)11-0074-03

作者简介:王宏,男,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并日益成为国际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它们与传统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学者首先关注到这一现象,并着手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尽管许多学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找到较为统一的综合理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理论或理论框架被广泛接受。大多数理论都有一定的实证研究支持,但不存在充分的证据支持某一理论而排斥其它理论。几乎每一个理论的出现都会给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以新的解释,会出现若干研究者的支持,但同时也会迅速地招致许多不同实证研究的批评和否定。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发展过程及阶段性特征的考察,找到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轨迹,并初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早期理论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的渐进式国际化理论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快速国际化理论阶段。

一、早期理论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在国际经济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跨国公司几乎全是大型垄断企业。但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出现在国际商务领域,这些跨国公司绝大部分是中小型跨国公司,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最为突出。这些跨国公司规模都相当小、技术含量低,大多采用合资经营的形式,它们与传统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有明显的区别,而且到了70年代中期就已经形成气候,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一阶段,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早期研究大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有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传统的折衷理论分析框架。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Lou i s W ell s(1983)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有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即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优势、民族产品海外生产优势和低价格优势。并且推而广之认为,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W 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被西方理论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及中小企业国际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Sanjay a La ll(1983)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小规模、标准化和劳动密集型的性质,但欠发达国家的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La ll把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跨国经营研究的注意力引向微观层次,以证明落后国家的中小企业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可能性。

(三)比较优势理论

1978年K o ji m a以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考察对象,提出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的投资。比较劣势的产业指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比较劣势产业也称边际产业。投资国应按本国边际产业顺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否定了垄断优势因素在境外投资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运用与东道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技术标准,这样容易找到立足点,而且保障本国具有比较优势部门通过扩大出口来占领海外市场。

(四)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Dunn i ng(1981)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动态化,提出了直接投资发展周期模型。他采取实证分析方法,根据GNP水平将一国的直接投资发展分为4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流出水平各不相同,绘制了著名的/U型发展曲线0。即以人均

第11期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演进与评述

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国越倾向于对外直接投资。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和能力大小直接取决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因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都有较大差别,从而对直接投资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五)传统折衷理论分析框架

Lan G i ddy&Stephen Y oung(1982)认为中小企业国际化行为和特征完全可以用传统理论来解释,结合对日本企业垄断优势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中小跨国企业所具有的特定优势如下:第一,适应于东道国市场的生产经验和专有技术。东道国对这些经验和技术有市场需求,但需求尚未达到足以使自己去开发和生产的地步。第二,使设备适应于小规模生产的技能以及设计更能灵活应用的装备的能力。第三,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而言,优势的重点更多在于生产而不是市场专长等。

二、渐进式国际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更为迅猛。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中小企业的跨国化程度在迅速提高,其相关理论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出现了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理论、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理论、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论等一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从传统的研究框架中摆脱出来,在研究范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从新的视角来解释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

(一)U ppsa la模型

该模型最早源于1977年Johanson&V ah l n的一项研究,随后,U ppsa l a大学的学者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该模型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企业会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和出口风险的降低,渐进地开展国际经营。强调企业在国际化的演进过程中不断获取、整合和利用国外市场的相关知识,从而使企业进入/心理距离0越来越大的新市场。该过程是渐进循环的,企业的行为与其说是受有意识的战略开发的影响,还不如说是受企业内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他们根据国际化程度由高到低将国际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没有出口、偶尔有出口、通过独立的代表处或代理人系统地出口、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子公司、在海外拥有生产实体并从事海外生产。[1]随后,M illers(1993)提出了国际化过程十个阶段模型。Ba m berger&Evers也在1993年提出了一个五阶段国际化模型。2000年,Y ip G eorge S、B iscarri Jav ier G om ez& M onti Joseph提出了包括六个步骤的/站点模型0。

(二)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理论

长期以来,企业国际化研究忽视了企业家的重要性,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家的重要性才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国际新企业。[2]全球化下中小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如果管理层具有企业家精神,就会支持国际化的营销战略(D ess,L u mpki n,Cov i n1997)。后期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对国际经营而言,单单有资源和环境中的机会是不够的,没有行动着的企业家就无法启动国际化战略和国际化过程,国际化必须靠人去引发(Bodde w yn1988,G a ry K n i ght2000)。Svan te A ndersson(2000)区分了三种类型的企业家:技术企业家、营销企业家、结构企业家,并认为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规模和资源的限制,营销企业家和技术企业家在国际化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

Johanson&M attsson(1988)提出了有关企业国际化的网络观点,国际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不断地建立、发展、维持并终结关系的过程。他们把网络能力看作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分销商及政府的关系函数,并认为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企业网络的不同组成部分间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3]Johanson&M attsson把国际化区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起步者、晚期起步者、孤独行进者和结伴同行者。

(四)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理论

P enrose早在1959年就提出了资源基础论源。他认为企业的扩张取决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富有生产力的资源,尤其是管理层的作用。W olf(1977)在Penrose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从资源基础论的视角来考察跨国企业。他指出,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内多元化都是利用企业未被充分使用的资源的成长选择。Caves(1982)认为,企业最终之所以会考虑海外扩张,是因为当国内市场饱和、多元化机会枯竭时,国内继续扩张的报酬率将下降,企业可能最终会发觉,海外投资已经成为有吸引力的扩张机会。[4]B loodgood(1996)认为,中小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能力与其累积的有形、无形资源储备有直接关系。W esthead(2001)指出,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源有4类,即一般人力资源、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企业主的管理能力、企业主的资历和知识积累。

三、快速国际化理论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上出现了许多从成立初或成立后不久(一般以2)3年)就开展国际化活动的中小企业,通常称为BG(born g l oba l)现象或天生的国际企业现象,传统的国际化成长渐进理论很难解释此类现象。[5]

对于天生的国际企业的研究兴趣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领域最早的研究成果之一是O v i a tt&M c D ouga ll(1994)的研究发现,他指出国际新企业是一个重要现象。K n i ght(1997)把新国际企业称为/天生的国际企业0,并定义为:一个从成立之初就从国际市场的销售中寻求相当部分收入的企业。这类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是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国际视野,国际化的方式不同于现有的国际化阶段模型理论。[6]

学者们通过对知识密集型小企业的研究,发现些企业要么完全忽视了母国市场,以海外领先国家作为目标市场,要么同时进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Be ll1995,Cov iell o&M unro1997, M adsen&Serva is1997)。一些学者提出,随着全球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改善、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和市场的日益同质化,/心理距离0的概念己经越来越不重要了(Czi nko ta&U rs i c1987,Bell 1995)。其次,随着市场的日益全球化,许多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竞争,不得不专门为一些较狭窄的全球

75

兰州学刊总第182期

利基市场提供产品(Kn i ght&Cavusg il1996)。然而,由于一个单一国家的狭小的利基市场难以满足其弥补成本的需要,一些中小企业必须同时在多国寻找销售市场,使得其利基市场能够跨越国界。尽管中小企业的资源和经验较为有限,但还是被迫尽快国际化经营。第三,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较为经济地、小规模多批量地生产高复杂度的产品,向全世界销售(R ob-

i nson1981,H o lste i n1992,K night&C avusg il1996)。[7]

四、简要评析

(一)早期理论

早期理论大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提出来的,除了拉奥以外,其他人的解释大部分都落入传统理论的框架之内,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尤其是H ym er (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Buckley&Casson(1976)的内部化理论和Dunn i ng(1976)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 I L理论)。其主要特点是普遍采用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来解释中小企业国际化现象,其分析范式强调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垄断优势。他们的解释是中小跨国企业的优势来自于生产经验、低成本以及市场适应性,只要把垄断优势和内部化的概念稍加以扩展,便能解释不同类型中小跨国企业的发展,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他们的观点。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这一新的现象,早期理论的解释很难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

第一,如果进一步考察,为什么不同规模的行业会在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优势,为什么在同一行业中不仅有具有垄断优势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活动也有众多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存在,为什么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下降而中小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早期理论很难做出正确的解释。

第二,早期的理论所依据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巨大区别。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多边体制的形成使得贸易壁垒的限制大大减少,同时信息化和通讯技术以及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有可能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环境的变迁使得早期的理论失去了所依据的基础,迫切需要对新的现实和新的现象进行新的解释。

第三,后来的一些研究成果逐渐证明规模化和垄断未必是国际化的障碍,中小企业已经找到一些克服/小0的独特途径,在管理风格、独立性、灵活性、所有权及有效经营规模和范围方面都不同于大公司,小企业不是大公司的小版本,中小企业国际化可能与大公司不同。

可以看出,早期的理论由于是建立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基础上的,其研究框架很难适用于中小企业。虽然不少学者试图用传统理论框架构建新的研究范式,但大多并不成功。

(二)渐进式国际化理论

渐进式国际化理论,在研究范式上有了新的突破,从传统的研究框架中摆脱出来,从新的国际环境的背景下寻找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并且发现网络关系、企业家、知识的学习及资源等要素是影响中小企业国家化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垄断优势。这一研究范式的转变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找到了新的方向,并且使得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传统理论有了实质上的区分和分离,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线路越来越清晰。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中小企业理论发展的里程碑阶段。其主要观点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渐进发展的。国际化阶段论提出后,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并且认为该模型主要适用于解释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行为。然而,国际化阶段模型虽然涉及了国际化的过程,却有宿命论之疑,忽视了个人进行战略性决策的可能性。

(三)快速国际化理论

快速国际化理论承袭了第二阶段的研究范式,但在实践中又发现了新的现象,这就是/国际化新企业0或/天生国际化企业0现象,使得渐进式发展理论受到强烈挑战,中小企业/蛙跳式0或/快速0国际化的观点盛行。其主要观点是新成立的中小企业不遵循渐进式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心理距离0的概念己经越来越不重要了,实施国际化战略是这些企业成立的初衷。

然而,快速国际化理论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实证研究的成果比较少,还很难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国际经营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实质性变化,这一变化尤其是市场国际化程度与中小企业快速国际化是否相关,中小企业快速国际化的动力来自何处,拥有什么样资源和优势的中小企业更能快速国际化,这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创新和企业家在这些企业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多大的作用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推动对中小企业快速国际化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收稿日期]2008-05-23

参考文献

[1]Fu ji ta(1998).The transnati onal activities of s m all and m ed i um-s i zed en terpri ses.K luw er A cade m i c Pub lis h ers1

[2]赵优珍.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探讨与经营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

[3]Kn i gh&t C avusgil(1996).The born g l obal fir m:a cha ll enge t o trad iti onal

i n ternati onali zati on t h eory.Advances i n I n tern ati ona lM ark eti ng,J A I Press1

[4]M i chaelE.Porter.C lusters and t he n e w econo m i cs of co m petiti on.H ar-vard Bus i ness Rev i e w,Nov.-Dec,19981

[5]N i co l e E Coviell o,Andre w M c Au l ey(1999).In ternati onalizati on and the s m aller fir m:A revie w of con te mporary e mp iri cal research.M anage m ent In ter-nationalR evie w t h ird qu arter,19991

[6]Oysteri n M oen&Per Serva i s(2002).Born global or gradual gl ob a?l Ex-

a m i n i ng t he export behavi or of s m all and m ed i um-s i zed en t erprises.Jou rnal of Internati on alM arketi ng,2002,Vo.l10Iss u e31

[7]Gerhard A pfelt haler.W hy s m all enterprises i nvest ab road:The case of f our Au stri an firths w it h U.S.operati on s.Jou rnal of Sm all Bus i nessM anage m en t, J u.l20001

1责任编辑:郭洪2

76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

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 鼓励中国的中小企业成为在世界上驰骋的跨国公司。 近几年来在媒体上,公众注意更多的走出去的公司是大公司,联想、TCL、首钢走出去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才1000美元,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这一点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不是说中国资本多了,钱多了,在国内用不完。很多发达国家是在国内投资机会没有了,要走出去,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出国外去投资,目的是什么呢?战略上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取得更多的资源,因为中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所以需要走出去找资源,比如石油、矿产资源。另一个目的,通过投资带动出口。因为扩大出口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往往需要资本来带动。这两个不同的目的都是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最重要的战略意义所在。要实现这两个目的,需要不同的公司走出去。第一种去国外寻找资源的公司往往是大公司、大企业,因为只有大企业才有投资这些领域的能力。第二种就是出口带动型的投资,这样的公司更多的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中国的现实发展阶段来说,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意义非常重大,从政策上,国家关注和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全社会关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特别之处。 中国企业的宣传: 大企业做事情受关注度比较高,自己也会主动宣传自己走出去的战略、定位和品牌。过去很多中小企业走出去,基本上都是默默无闻的,没有得到政府的特别鼓励和支持,完全是自发的行为。很显然,大企业,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走出去很可能颗粒无收,危险性很大。中小企业走出去,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可能是默默无闻的,私下的拼打。国家对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渐渐明晰。目前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是刚刚开始。2004年是30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和爱尔兰、韩国的对外投资额差不多。因为我们是刚刚开始,未来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中小企业走出去有它一定的优势。首先是体制上的优势。中国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机制比较适合国外的环境,或者说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比较强。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中国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生命力非常强。反过来,我们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内能够生存下来,有些还能够赚取利润,有几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靠垄断,二是靠国家保护,三是靠银行支持,四是靠地方政府呵护。但是到了国外以后,走出去可能是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可能比中国要差,又没有政府的保护。国企的激励机制、用人方式,公司治理等等可能不适合国外恶劣的生存条件。所以以国有企业的机制出去的话,失败的概率比较大,或者说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在资源型的领域,需要大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条件、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浅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企业国际化理论对中小企

业国际化的条件、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的日趋深化将企业置于全球价值链中,为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创新和迅速进入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经营灵活的特征,超强的灵敏性和适应力可以使中小企业在创新和寻找市场方面更具优势,使得中小企业在今天迅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中迅速获得一席之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利用其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其自身优势更好地进行国际化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二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如美国国会2001年出台的《美国小企业法》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为雇员人数不超过500人,英国、欧盟等在采取量的指标的同时,也以质的指标作为辅助。 我国于2003年2月19日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从规定来看,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概念是宽泛的。比如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 人

最新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参考答案答案

参考答案 1、跨国公司对世界、对母国、对东道国的影响? 1.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1)跨国公司推动资本、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了资源 配置的效率; (2)跨国公司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3)跨国公司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4)跨国公司推动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 (5)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且,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2.对母国的影响利益:(1)提高技术成果的产出; (2)获取自然资源和原材料;(3)获取创造性资产; (4)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危害:(1)加快成熟产业的衰退,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 (2)可能加剧本国的失业。 3.对东道国的影响: 利益:(1)获得建设资金; (2)有助于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解决就业问题; (4)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危害:(1)加剧污染; (2)自然资源可能被掠夺性开发;(3)危害产业安全。 2、跨国公司管理与国内公司管理有何联系和区别? 1.相同点:自然属性 2.不同点:(1)环境异质性; (2)潜在市场规模更大。 3.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有何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 (1)竞争市场和特定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 (2)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没有必要对外直接 投资; (3)如果企业没有特定优势,那么,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4)企业必须依靠特定优势,以克服国外劣势,在东道国取得竞争优势。 贡献:区分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首次正式地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不足:(1)无法完整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优势的跨国转移经常困难重重。 (3)建立在时间压缩不经济性基础上的能力很难被模仿、移植。(4)具有社会复杂性的资源较难转移、培育。 4、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贡献与不足? 主要观点: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些中间产品,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1

企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企业国际化程度研究述评 在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中,关于如何衡量和比较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外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不少的探讨和研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美国学者丹尼尔·沙利文(DanielSullivan)曾尝试用五种经济指标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化程度(DOI)=外国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FSTS)+外国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FATA)+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OSTS)+高级管理人员的国际经验(TMIE)+海外经营的心理离散程度(PDIO)。(2)芬兰学者韦尔奇和罗斯坦内(Welch,Luostarinen)提出了国际化进程的六纬度测度模型,设计了一个全面综合的分析框架来评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这六个纬度分别是运作方式、销售对象、目标市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财务资源。(3)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出版的《2000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并购与发展》,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三个比率的平均数,跨国化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员数/雇员总数)÷3×100%。 其中最有代表意义、应用最广泛的是跨国化指数,其揭示了跨国公司国外参与深度,因其简单、易测量而被应用最多,但是其仅仅衡量了企业国外活动的一个方面,它未能提供一家企业国外活动的地域多元性,未能揭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广度。我国学者也对企业国际化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鲁桐(2000)提出的“蛛网模型评价法”,试图将反映企业国际化的六个方面进行五级量化分析。这六个方面分别是跨国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组织结构和跨国化指数。 企业国际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上述评价指标无疑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国际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是,这些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各个指标等量齐观,评价指标没有权重的区别,导致完全不同的企业最后的国际化程度相近甚至相同。 第二,这些评价标准没有将企业国际化的内向和外向国际化加以区别,在中国,企业的内向国际化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加入对企业内向国际化的研究第三,这些指标没有将企业国际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指标来处理,只是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推荐文档)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及对策 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产跨国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商品世界化、资本国际化以及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以全球战略眼光来部署自己的发展,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引人注目,但是中小企业又是国际化经营领域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国内外一大课题。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界也有不少论述,其中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比较成熟,它们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尔和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解释得比较好的是上世纪90年代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具有小规摸技术优势和地方化技术优势,这两种优势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像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开展国际化经营。我们的企业要考虑怎样参与国际化经营,有一些大企业做得非常好。比如说,海尔集团、万象集团、康佳、TCL等等,他们走出去的模式各不相同。这些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佼佼者,他们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和经验对国内想走出去的大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或者说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高低,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准。因此,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国际化经营,如何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是个值得关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用以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将国内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现今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初步探讨,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有所帮助。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中小企业 1、中小企业的界定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迅猛地发展起来,越来越表现出惊人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企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企业呢?理论上讲,小型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中、小三种企业类型的划分,但在确定大中小的标准上,应当使用一个相对性原则,即企业所处的地域、行业和时间的不同,划分的标准就不同。美国和英国在定义小企业时,既有定性标准又有定量标准;有些国家则直接采用定量标准来定义小企业,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我国在2002年6月29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同时该法还规定,我国中小企业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划分。 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新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正式出台。针对标准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不但包括了工业,而且进一步包括了第三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因此从法律角度上的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更加准确的界定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范围。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浅谈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方式(一)

浅谈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方式(一) 【关键字】国际化,企业,战略 关于国际化问题,现有的成果多采用企业战略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割裂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往往假定整个产业结构是稳定的、可识别的,因而未来是可以预测的,战略分析的重点就是让人们关注业已存在的稳定的产业组织。传统的理论趋向于假定企业和产业之间呈没有反馈关系的简单线性关系。这种分析方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产业之间,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相互构成一种复杂关系,产业结构影响企业行为,但反过来企业行为也可以塑造产业结构。例如,从建筑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角度看,一方面建筑企业是跨国经营的主体,国际化是企业成长的战略途径;另一方面单个企业的跨国经营又离不开整个建筑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从产业角度出发将使得对建筑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更为丰满,视野更为开阔。 经济分析可依据不同的目的运用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实证分析,研究经济运行“实际上是怎样一种状态”,即对事实进行客观的描述,而不对运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二是规范分析,研究和判断经济运行“好”与“坏”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评价经济运行“应该是怎样一种状态”。尽管这两种方法的划分客观上反映出经济研究本身的发展。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两种方法又是相互联系的,很难严格加以区分。 对建筑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应从两种方法联系的角度入手,对中国建筑业国际化经营现状与特征、战略环境以及国际竞争力等进行客观的阐述,并从国际化经营一般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建筑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及其特点,从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战略目标等规范要求出发,分析中国建筑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企业竞争策略、产业改革方向、产业创新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澄清有关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对于中国目前建筑业发展而言显得尤其必要。第一,理论综述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将一般性理论运用于中国建筑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研究之中;第二,对国际化一般理论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建筑产业国际化的目标和过程,从而将建筑产业的国际化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来加以审视。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化作为一种趋势很早就已经开始。目前在经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就可以被看做企业和产业高度国际化发展的集中代表。但是正如在现实中所看到的,同样的跨国公司,其经营的国际化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产业,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规模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有显著的不同。而从不同产业的比较角度看,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上有差别,而且在国际化经营的规模、程度上同样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探讨有关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以及中国建筑产业的国际化战略之前,必须首先理清国际化和与之相关的概念如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等的内涵,以及它们所包含的理论意义。 一、国际化的一般理论 (一)国际化及其度量。 1.国际化的概念。简单来说,国际化可以从企业(InternationalizationofFirm)和产业(InternationalizationOfIndustries)两个角度来理解。

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概要

1 南方论刊·2012年第8期 经济观察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益,所进行的超越一个国家的界限,向国外拓展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相关的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仅是大企业和大公司的专利,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应朝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发展,更应该成为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主体。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小企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浙江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比大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战略,发挥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1]它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从企业的自身条件出发,针对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完整而系统的评价。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自身优势(S分析 1、较好的经济基础。浙江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以轻工业、制造加工业为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超强的活力。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温州经济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2]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一)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一) 摘要: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力量薄弱,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国际化的尝试。本文通过对一个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历程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家精神、产业选择、进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力量要薄弱很多,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国际化的尝试,有的甚至从开创之初就已从事跨国经营。本文通过对一个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历程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家精神、产业选择、进入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案例 上海保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隆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创建于1997年5月。保隆公司从汽车气门嘴的出口起家,立足于汽车配件的销售和生产。至2005年7月,已拥有4家生产公司和7家销售公司,其生产的轮胎气门嘴和不锈钢排气尾管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均居世界前列,其中气门嘴占通用汽车公司使用量的25%。 保隆公司在1997年成立之初,专门从事汽车气门嘴的外销,是一家纯贸易型的公司。在气门嘴这一细分市场中,保隆公司以优质服务和拼

搏精神站稳了脚跟,同时于1998年入股某厂家拓展了产品线,增加了尾管消音器类产品。在1999年底,两个主要产品线上已有80多个稳定的国外客户。同年成立了生产气门嘴类产品的工厂。此时公司规划在十年内在全球布局8家销售分公司,分别设在中西欧洲,东欧,日本,北美,南美,中西亚,大洋洲,非洲。2000年,保隆公司经与其35号客户和100号客户的协商,三方各持股33%成立了加拿大威乐公司,由于之前已许诺100号客户为气门嘴类产品的北美独家代理,所以新成立的加拿大威乐公司以销售尾管产品为主,目前年销售额为600万美元。 考虑到匈牙利经济在东欧国家里相对发达,且在2005年将入欧盟,保隆公司打算在匈设立一家销售分公司。但由于去匈牙利的工作签证较难办理,而且同时位于罗马尼亚的98号客户邀请去罗马尼亚建公司,所以决定同罗马尼亚方面进行合作。经过谈判,双方决议在罗马尼亚成立合资公司,推广保隆公司的气门嘴和尾管类产品。2001年,罗马尼亚销售公司正式成立,目前已将产品打入当地的麦德龙和家乐福,年销售收入达100万美元。 2002年,因与尾管供应商关系破裂,保隆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尾管生产公司。 在2005年,有百年历史的EATON(为美国一家汽车集团,有一百多家分公司,生产卡车、变速箱等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品)下属公司DILL (专门生产汽门嘴)由于成本压力太大,意欲出售。保隆公司看中了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实例剖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出口贸易、劳务输出、投资活动三方面对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指出了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河南企业国际化经营出口贸易劳务输出对外投资根据西方研究跨国经营学者的理论,一般认为, 企业国际化的基本轨迹是商品进出口、劳务进出口、投资活动这样三个过程。河南省作为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企业国际化还处在初始阶段, 商品进出口仍是当前企业对外经营的主要方式。 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一)出口贸易近年来,河南省对外贸易与过去相比, 发展十分迅速。2005年, 河南省进出口完成77.3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7.0%,其中出口51.01 亿美元, 增长22.1%,进口26.35 亿美元,增长8.1%。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9.31 和9.69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1.8%和30.3%(《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年)。从数字上看,河南省出口形式较好, 但与其它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位次靠后, 且仍在下降。在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2000年为0.6584%,2003年为0.6559%,2005年更是降到0.5439 。而同期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和位次分别是2000年位次第四, 比重5.74%,2003年位次第五, 比重6.01%,2005 年比重 5.778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3、2005计算得出)。另外,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一地经济与世界相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2005 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9%以上,2005 年河南省则仅为 3.97%,可见河南省企业国际化程度较低, 差距很大。540)this.width=540" vspace=5> (二)劳务输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还很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挑战 ——文献综述与趋势 技经学习小组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简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该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预测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挑战;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参与国家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实质就是国际化的进程。而随着一些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国际化拓展已成为可能(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汪秀英,2001),因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国际化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Asuman Atik,2012)。 1.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国际化的意图,使得企业更有能力且有意愿去追求国际化的机遇( Autio et al., 2000; Zucchella et al., 2007),这说明一个更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氛围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面对国际化进程重重挑战的最牢固的根基。 2.从中小企业企业家度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其中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前两者直接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还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钱海燕,张骁,2009)。 3.从中小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知识、技能、天赋、经验这些组成人力资源的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Fletcher, 2004),并且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国际前沿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特别是大公司、大集团的竞争优势,已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为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大大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呈现出名家辈出、学派继起的蔚为大观之势。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企业界直到90年代才真正开始接触国际先进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随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企业也开始从过去的政府行政机关附属物逐步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此相应,企业界、理论界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需求与日俱增。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为了推动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提高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有效迎接跨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着重考察和评估8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战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以求为促进社会主义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拓展学术视野。 结构学派:竞争战略的产业选择与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 企业竞争战略,主要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向、目标、方针及其策略。其内容一般由竞争方向(市场及市场的细分)、

竞争对象(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和服务)、竞争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构成。综观近20年的国际理论研究成果,可将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思潮大致划分为三个前后继起的主要理论流派,即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理就首推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的新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是对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厚积薄发。在波特之前,已有诸多学者对企业竞争战略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当数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他在《企业战略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战略理论及其分析框架(有时也称之为“道斯矩阵”)一直被视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滥觞。正如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哈佛商业评论》(1995年7~8月号)在回顾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史时指出:“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安德鲁斯所构想的。”在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框架中,S 是指企业的强项(Strength)、W是指企业的弱项(Weakness)、O是指环境向企业提供的机遇(Opportunity)、T 是指环境对企业造成的威胁(Threats)。波特指出,构成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为此,波特反复强调:产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

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选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进行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许多中小企业发 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中小企业应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因素和国际市场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有特色的、适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以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联合战略特色战略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按不同方 式划分的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竞争空前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出口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挤压,从而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将目光投向国外市场,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 之地。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备一定的优势,如从体制环境来看,中小企业产权结构清晰,经营专业化,运转机制灵活,管理成本较低,具有与境外国际化经营主体对接的条件,只要拥有某种资源和价值链上某个

环节的相对优势,争取有利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机遇是完全可能的。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许多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际化是指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将产品逐步推广到国际市场上的过程。从本质意义上讲,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要素,获取竞争优势,持续地获得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我们可以从表1中简要地了解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动机和考虑小 型跨国公司的国际战略。 一、目前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低。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出口额也有较大的增长,产品种类增多,出口市场扩大,在国外的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人们随处发现“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总体上来看,这些产品低档低价,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出现了出口数量增加,但出口价格连年下跌的现象。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的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这无疑阻挡了中小企业国际

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一)跨国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海默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后得到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支持并加以完善,成为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独立的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 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 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 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 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 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 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学术前瞻性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学术前瞻性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企业国际化研究是当前我国经济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中小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立足站稳,规模与效率成为根本。本文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即国际化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网络论、资源基础论、互联网影响论、天生全球化理论等,并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评述,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趋势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渗透,并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立足站稳,规模与效率成为根本。中小企业借助于机制灵活、产权清晰、决策迅速、低成本、集群等优势(樊增强,2005;孔泰,2004),以信息技术利用为契机,同样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大展拳脚。

一、概念界定 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各国主要基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并以定量为主。定量界定包括企业雇佣人数、企业资产和企业经营收入等三方面。在2000年9月,我国经贸委中小企业司提出企业划分标准的最新方案中,将资产总额和年销售额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划分为小型企业,资产总额或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5亿元之间的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 中小企业国际化是近30年来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国外学术界的主流刊物上有关研究层出不穷。国际化阶段论流派(Carlson,1975;Fo~gemjohanson.1975;JohansonVahlne,1977)将国际化视作一个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过程。我国学者梁能(2000,2001)提出国际化是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包括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和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对于选择国际化方式的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从公司内、外两方面进行探讨,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竞争状况、政府影响、文化、合作伙伴、市场规模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经验、关键资源、公司战略、知识扩散风险等(Hill,HwangKim,1990;ErralnilliRao.1993;Osland,TaylorZou,2001)。 二、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国际化已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是对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的思考。第一章论文的导论从企业国际化的国、内外背景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目的。第二章在对企业国际化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过程,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沿革,并给出 相应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 第三、四章在分析和评价西方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动因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发展动因和发展状况进行评述。第五章通过比较和分析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特征,论文认为中国转轨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和国际化过程的差异化。第六章探讨在现有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为什么需要转换传统竞争的思维模式和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竞争等问题。第七章主要研究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快速增长时期,不同产业对外直投资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选择问题。 第八章专门研究在“走出去”政策鼓励和支持下,已经进入跨国并购时代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策略和并购模式。第九章国际化的对策建议。与现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对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研究范围上,本文研究的内容聚焦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上。如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和进入战略、如何与国外竞争者竞争、是直接投资还是跨国并购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等。 理论、实证、战略三位一体,紧密结合。2.在研究对象上,直接把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国 际市场进入模式和竞争战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从比较 优势到竞争优势等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3.论文总结和归纳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战略框架,提出了针对中国国情的若干政策建议。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系统研究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但面对变幻万千的国际市场,往往是镜花水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