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

对于学习脉诊者来说,最为困难的应该就是确定指下脉象的名字。在过去看来一直存在着十人十个结果的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清晰的、灵活的来学习传统脉诊,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的诊断疾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如何学好脉诊并灵活掌握它、使用它呢?

首先就是要清晰的认识脉是什么。简言之,脉涉及气血神机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当中,我们首先探知的情况应该是脉气血的盛衰多少,而气血盛衰所反应出来的生机状态便是神。所以抓住气血的盛衰,是我们判断体质和疾病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方面。

一、掌握脉象的纲要

二十八部脉象看似庞杂,很难仔细分辨,但是如果能掌握了脉象的纲要,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确定下来,我们便会很容易从结果推断出人体气血的盛衰变化。下面我们将就脉的纲要来分别论述。

1、

浮沉之纲——脉位

这一纲领所指的是脉管管壁和皮肤骨骼之间的部位关系。在脉诊之时,我们从轻触皮肤开始,逐渐用力,直到按至骨骼层面。这一个纲领是一个竖向侧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探知脉管的部位,同时要探知脉管上部的力度宽度和下部的力度宽度的不同,也就是表里气血的盛衰多少。在这一纲目里,所包括的脉象有浮、中、沉、伏四个层面。其

中中层,以前医家著作皆没有记录,我们现在应该作为我们脉诊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若脉沉或者伏而有力为牢脉,无力细小则为弱脉。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分辨这六种脉象了。

2、

迟数之纲——脉率

脉的迟数所指的就是至数的多少。其包含的脉象由慢到快分别有:

屋漏-迟-缓-数-疾-釜沸。其中缓脉为不快不慢一息四至的正常至数,如果不兼见脉形的改变,一般不是病脉。而各家所论述的主病的缓脉当和脉管紧张度松紧二纲的松脉相似,命名的混乱恰恰是造成学习脉诊困难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一般记录缓脉皆单一表示其至数,而对于因气血不足,外感内伤所造成的脉管松弛的脉象,我们当以松脉表示。

3、

虚实之纲——脉力

脉的虚实是指指下脉搏脉管内血液的充盈程度。脉管内血液充盈为实脉,若充盈度不足则为虚脉。其中由强到弱包括弹石-洪-实-缓-虚-弱-微。

4、

松紧之纲——脉管

脉的松紧说明脉管的紧张度。其中由强到弱包括了弹石-硬-紧-弦-缓(松)-濡弱。

5、

大小之纲——脉宽

所谓的大小指的是脉管在指下所反映的宽度。其中包括洪脉、大脉、小脉、细脉等

6、

长短之纲——脉长

相应的这个是指的脉管在指下的长度。脉管超过寸关尺者为长脉,不满寸关尺者为短脉。

7、

清浊之纲——脉流

所谓清浊指的是脉管内血液流动的形态,若血液中无杂质,则脉来清,相反则浊。其中包括清脉、滑脉、浊脉、涩脉。

掌握了以上脉象纲要之后,在诊脉的过程中,按照纲要由简单到复杂的仔细体会其脉的表现,辨别寸关尺的不同,边摸边记录,这样就会得出一个准确的辨证辨病结果。对于复杂的兼脉,多是由基本纲要脉所组成,如牢脉既是沉+大+实+弦的综合脉象,也就是说,这个脉象在脉位上处于沉部,在脉宽上属于大脉宽,在脉力上属于有力而内部充盈度较高,再加上其管壁紧张度较高,就可以定为牢脉。这个脉象看似负责,其实完全可以一步一步的将其确定下来,因为它综合了沉大实弦脉的综合特点,所以它所主的疾病自然是里证+实证+气病+血病的综合病证。再如濡脉既是浮+细+虚,而脉虚+细不浮而在沉部则为弱脉。再有平脉的缓脉既是迟数之纲的缓+虚实之纲的缓+松紧之纲的缓,也就是说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虚不实,不松不紧,不大不小,不长不短的“中道”之脉。革脉则是浮+弦+芤脉的综合脉象。明白了脉的纲要,一下手第一

步体会其是否浮沉,再体会其至数多少,然后看虚实,看松紧等,如此一一记录下来,结合部位,根据其脉的综合结果,便可得出复杂的兼脉主病,对于我们的客观辨证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效果的,这点我希望读者能仔细的加以应用。

二、掌握寸口脉定位

根据前人的记载,结合本人经验,我特别推崇《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的“九十三字定位”。既“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唐山老中医刘易非先生也是对此九十三字倍加推崇,在其著作《我之脉学观》中不断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可惜的是老先生在其著作中并未详细的论述如何使用《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使得我们再一次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为此我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并从印证到应用,深刻的体会到这九十三字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某日我遇一病人,其不言语而伸手让我把脉,我摸其脉右寸在浮取的时候,右寸以上靠近腕横纹的部分比其他部分要浮数而大一点,我想起了这九十三字中的“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我便对其讲:“你是嗓子痛吧?”对方连连称奇。我接着讲:“你是因为最近几天外感温热,咽痛,头痛,咳嗽,吐黄痰。”其连连称是。我接着摸其其他脉位,其右关脉浮,但按至指下正中全无感觉时,其脉最强点弱沉且点稍弦右点点弦,右尺可。左寸上浮数而洪,关较弱沉点

弦,尺较极弱沉而虚弱。综合其脉象告知其外感温热咽痛头痛,咳嗽吐痰,口舌生疮,食多或食生冷硬物腹胀满,时胁肋气串,腰酸易痛且多左侧为重。其时正值春初,据此左尺不足之象,结合其外感温热,故推断其为“冬不藏精”所致,为其开药数剂并嘱咐不可房事,调理数日而愈,后以填精调气之剂为蜜丸调养精亏以强壮之用。

此九十三字虽然比较详尽,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于脑部疾病的认知就很缺乏,但根据恩师王光宇先生的经验,脑部亦出项在两寸,这是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的。再如《四言举要》:“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等古今脉学著述的论述,已经有人研究全息在脉上的应用了,笔者也在实践中不断的体会其价值所在,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小小寸口大有文章可作。

三、掌握脉象的主病

脉象不同,所主疾病自然有异。出现的部位不同,所兼的脉象不同所主的疾病也不同。很多脉书对于一个脉象的主病例举了很多,但据我研究多为有一个脉象而兼其他脉象所主的疾病,这就不等于一个单一脉象所主的疾病。我们如果了解了单一脉象所主的疾病或者所反应的气血阴阳状态,再了解了其兼脉所主疾病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凭脉辨证了。当然脉象的主病并不是绝对的,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走向它相反的方向。如浮脉本主表证,为外感后气血趋向体表以抗邪的体现,但若整个脉管都浮起到皮表之下,也就是所谓的浮而无根,那便不再是主表的浮脉而是主里的浮脉了。再如涩脉,其本来所主的疾病是气血的淤阻,而若其脉涩兼微细虚弱,则为气血的亏损。所以任何脉象在单一出现的时候很少,

大多会有兼脉存在,而初学者往往认为手下的脉象没有那么复杂,或者体会不出复杂的兼脉脉象,所以不能准确的凭脉辨证辨病,因此掌握脉的纲要,按照纲要一步一步的分别体会,综合分析所得出的脉象,并熟悉各脉象的主病,以及在有兼脉存在的情况下主病的变化是中医工作者和学者的一项基本功,也是重要的技能。下面例举浮脉来说明一些问题: 浮脉其主外感或者内伤后气血的一种向外运动的趋势。无论外感内伤,其反应的都是气血的向外运用。若以寸关尺为上下,根据浮脉出现在上还是在下,也反应了气血的上下运动盛衰。浮脉主表,但完全不等同于主表证。无论浮缓浮紧还是浮数都应建立在有力和无力,有根和无根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是否为表证。而王老师在传统脉诊浮脉主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浮下”的概念,说明了外感后外邪退却或者传变的趋势是可以通过脉诊详细了解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

浮脉以有力无力来决定虚实,而且多以兼脉来决定疾病。

浮为在表兼脉决,或为在里气欲绝。

寸关尺中各不同,上下盛衰此为诀。

1.主表

浮+紧主伤寒,浮+松主中风等等,因各种脉书多有论述故不多言。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一、虚人未必都出现浮脉,因其气血亏虚,不足以外出以抗御外邪。二、若脉寸浮关尺不浮,一为外感早期,二为厥证气血上脱。其鉴别点在于外感的脉象不会出现弦劲盛大若弹石的情况,而薄厥等病气血上脱或上冲造成的危急病证则多存在类似情况。

2.主里

浮脉主里,多因兼脉的存在而确定。如浮而兼芤是失血造成气无血摄而独亢的表现,浮而兼散则是虚劳之病到了重度的程度所出现的脉象。临证还需要仔细鉴别,不可马虎大意,免得误将内伤病作为外感来治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分部主病,推荐大家参看《四诊抉微》,以在此不再赘述。

四、诊脉方法举例

1、以“独”诊病法

《内经·三部九候论》:“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2、按压诊病法

将手指逐渐缓慢向下按压,这时体会脉管对手指的反作用力,根据其轻重可以判断患者血压的多少。

3、冲压诊病法

用手指快速冲击脉管,体会脉管充盈的时间,可以了解患者气血的盛衰情况。

4、诊兼证或夹杂证法

当脉象以某种脉象为主,而出现较主脉象轻的兼脉的时候既以主脉定主病,以兼脉定兼证或夹杂证。比如左寸脉虚细弱无力兼见涩象,即为气血亏虚兼瘀血,治疗当以益气养血佐活血理气。而若是沉弦涩兼虚细,则为心阳不足气滞血瘀兼气虚血亏,治疗当以温阳理气活血少佐益气养血药。脉象稍有差异,则证型迥异,临证脉诊的重要性,在此也可以体

现出来。

1、

诊副脉法

临床上往往可以见到患者在主脉之外会出现不同的副脉,此种方法在《图像诊脉法》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读者可以自行参考,在此不再赘述。

五、复杂脉象的断定和分析

临床上单一脉象的病人,很少碰到。大部分患者在就诊的时候,脉象已经是复杂的兼脉脉象,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上节提出。那么,对于复杂的脉象,具体该如何分析,并且运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处方论治呢?又如何结合患者脉象开出合适的药方呢?这个问题,很多朋友和老师都曾经问过我,我于临床也仅仅有一些初步的体会,今在此做一些简单的论述,望能抛砖引玉,和大家共同交流。

脉诊虽然为三部,但是其细分下去可以分很多部位。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比如左寸,我们从竖向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寸上、寸中、寸下;从横向上可以划分为寸左、寸中、寸右;从浮沉可以划分为浮部、中部、沉部。我曾经看过一本叫《中医天下》的网络小说,其在描述联系脉诊技术的时候说用小米放到指头下面,小米上面盖上一层薄膜,用指头的感觉和心脑来识别下面究竟有多少小米,这不是做不到的,只需要我们动手去练,去实践。所以在方寸寸口部位,我们是可以体会出很多情况的。如果再能结合中医理论,根据阴阳五行的关系盛衰生克等情况,便可以更详细准确的判断出病情,并可以判断出预后,这一点各家脉书很少论

述,故在此我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1、六部生克定病情

六部脉,左寸为心,为火;关为肝胆,为木;尺为肾精,为水。右寸为肺,为金;关为脾胃,为土;尺为肾气,为真火。若左寸洪数有力而右寸细数无力则为火胜金,患者若有咳嗽吐血吐脓,当在治肺的同时更加清心除热之药。再如左关弦而有力,右关虚弱而大,则患者为土虚木乘,临床可见虚胀纳差,腹痛泄泻。若其人左尺脉沉弱不起,右尺脉亦不起而沉,那么根据起程度不同,患者必见不同程度的阳痿早泄。若其人左尺不足,左寸无力可见督脉亏损,肾腰脑颈椎之症可见。若患者本为心阳气亏损,今反见右寸滑涩而实,此为反侮,可因夜间急性心肌梗死而死。综上所述,六部皆有五行属性的归属,根据其脉象的盛衰虚实,依据其五行生克,多可于临床有所实效。

2、阴阳盛衰知生死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者,阴阳之关。临床没见上盛下亏之人,两尺脉不足,两寸脉有余。再如右寸滑而不足,尺脉反浮弦无力,必是元阳亏损重症。再如肝脉小缓而出现肠澼,则预后较好。《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为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则是从病证和脉的相互阴阳关系上来判断生死预后的。

3、标本虚实缓急定治则

如《文魁脉学》所举各类脉象皆有对标本缓急虚实的权衡,在权衡孰重

孰轻,孰先孰后以后,订立治则和治疗步骤,这样才不至于虚虚实实,伤人身心,希望大家参看。

部位脉象生克分析法举例

不同的脉象出现在相同的部位,或者相同的脉象出现在不同的部位,其所主的疾病自然不同。先人们对于脉象的研究发现,其成果可谓对世界医药事业,对天下众生皆是功德无量得,我们临床对于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更是涉及包括脉诊内的所有领域。如右关脉见弦脉则为木克土。某日诊得一少年,右关脉弦而浮紧,当下断其为腹痛善泄,其高兴不已。右关浮则为风,紧则为寒,弦则为木克土,诊其证型当属脾胃虚寒,肝木克脾土之痛泻。为其开方附子理中合痛泻要方加黑醋柴胡,三剂则愈。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脉象的支持,我们仅仅根据症状,最多能开出痛泻要方,然而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再如一人腹痛则泄泻,诊脉得右关脉缓而有力,左关脉弦紧而数。辨证为肝气横逆,反失疏泄升发的只能,为其书四逆散三剂,服一剂则泻下数次而愈。

综合以上论述,若能在诊脉过程中,仔仔细细的完成整个诊脉过程,从浮部到沉部一一记录,并能结合中医理论和传统经典著作的脉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必然对我们的中医临证水平是一次大的提升,对于我们中医的复兴必然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医诊断教研室编写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中医诊断学三基本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1)整体审察:人体局部与整体、内脏与官窍、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在对疾病进行诊察时,不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从整体上综合审察。 (2)诊法合参: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因而为详尽地获取临床资料,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从不同角度收集到的病理信息进行综合,互参互校,四诊之间只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四诊合参,方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病证结合:中医对每一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识两方面。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而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故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位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以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2.问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就诊日期、病史陈述者、发病季节等。 (2)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如“发热恶寒三天”。主诉一般不使用病证名称。如“发热恶寒三天”,不能记为“感冒三天”。若病情复杂,其主诉中包括前后不同时间出现的几组主要症状,则应按其出现的顺序排列,如“心慌、气喘四年,下肢浮肿十天”等。 (3)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全过程。包括发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和现在症状四个部分。 (4)既往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包括问过去一般健康情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 (5)个人史:是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工作性质、劳逸起居;性情、饮食习惯;婚姻生育史等。 (6)家族史:是指询问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和患病情况。主要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的情况。 3.恶寒、恶风、畏寒各自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有哪些? (1)恶寒:以无风自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为特征。多为寒邪外袭,腠理密闭,卫阳遏郁而不达,皮毛失其温煦所致。恶寒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2)恶风:以遇风觉冷,避风可缓为特征,较恶寒为轻,一般为外感风邪所致。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在内伤病中,也可见恶风,多为肺卫气虚,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恶风主要以腠理不固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汗出同时存在。 (3)畏寒:以经常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为特征。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缓。 4.临床常见的寒热类型有哪些? (1)恶寒发热:即恶寒与发热并见。其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卫阳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卫阳之气不得宣发,肌表失却温煦则恶寒,卫阳郁遏则发热。寒与热并见有轻重的区别。恶寒重发热轻者,主表寒证,是外感寒邪所致。发热重恶寒轻者,主表热证,是外感热邪所致。发热轻而恶风者,主太阳中风证,是外感风邪所致。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 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1、脑出血:脑出血常起病于活动时,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发展较快,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检查不难鉴别。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望诊 1.得神表现:目光精彩,神志清楚,面色荣润,呼吸调匀;失神表现:目无精彩,形羸色败,呼吸微弱,神志昏迷;假神表现:言语不休,突然颧赤如妆,目光突然转亮,突然能食,神志突然转清,其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神气不足的表现是精神不振;精亏神衰失神表现的是动作艰难,呼吸气微,肌肉瘦削,面色无华;区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是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病人表现为假神的临床意义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癫病;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属狂病;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临床意义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属于痫病表现的是突然昏倒,口吐涎沫;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是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两手紧握,高热神昏;病人言语失伦,瞳神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属于失神;午后颧红的临床意义是阴虚内热;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的临床意义是小儿惊风。 2.黑色所主病证是寒证、水饮、瘀血、肾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临床意义是瘀血;脾胃气虚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萎黄;满面通红的临床意义是邪热亢盛;阳气暴脱病人的面色表现是面色苍白;面色青:寒证,痛证,血瘀,惊风;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于血虚;病人面色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阳气暴脱的病人多表现面色苍白;面色白见于亡阳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面黄虚浮见于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是阳黄;出现面黄的是阴黄、脾虚湿蕴、阳黄、脾胃气虚;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可见于戴阳证;面赤的临床意义是肝火上炎、阴虚证、戴阳证、实热证;面色黄而无华,两目不黄属于萎黄;肾精久耗,阴虚火旺病人的面色可见面黑干焦;人的面色随着四季时令的不同而变化,按照五行理论,夏季面色应稍红;根据阴阳五行和脏象学说理论,五脏应五色,白色内应肺;病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某色独见;常色:面色红黄隐隐,面色明润含蓄,面色长夏稍黄,面色隐约微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的是主色与客色;面现青色的临床意义是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出现戴阳证的临床意义是虚阳外浮;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属于白色主病的是夺气、寒证、脱血、虚证;青色跟黑色共同所主之病证的是寒证;虚证病人少见满面通红。 3.形盛气衰的表现是体胖食少,神疲乏力;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于阳证;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肝阳化风;不会导致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的是水气凌心;病人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于痿病;病人体胖能食,肌肉坚实者多为形气有余;阴虚的表现是形瘦颧红,皮肤干皱;形瘦食多属胃火亢盛;胃火亢盛可表现为形瘦能食,舌红苔黄;不耐久站,欲倚他物多见气虚血衰;肺气壅盛多表现为坐而仰首;卧不能坐,做则眩晕多为脱血夺气;坐而喜俯者多为体弱气虚;阳证、热证、实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内,身重不能转侧;“肥人多痰”是指形盛气虚;“中焦有火”的表现是形瘦多食。 4.手足蠕动多属于虚风内动;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属于中风;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临床意义是血虚受风;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疳积。 5.五轮学说:上下眼睑是“肉轮”—脾,两目白睛是“气轮”—肺,黑睛是“风轮”—肝,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 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神衰的表现。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至虚阳外越而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 14、强迫体位:病人往往因病痛而被迫采取的体位,以求缓解痛苦。 15、神志异常:指精神失常的表现,包括烦燥不安,谵妄神昏以及癫、狂、痫等。 16、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症见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以致神气不旺。 17、气色:主要是指病人面部色泽,气指生机,隐含于皮肤之内;色为血色,彰然于皮肤之表,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18、色随气华:色、色泽,气,五脏之精气,华,外荣的意思。正常的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这是五脏精气充足的征象。如果病重或久病,脏气已衰,则表现出枯槁而败露的各种病色。说明色泽是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的. 19、气由脏发:气是机能活动的总称。五脏主藏精气,是生命活动的中心。故表露出来的各种机能活动——气,都是从五脏发生的。 20、常色:正常生理状况时人的面部色泽,应当是光明润泽,隐约微黄而含蓄不露。 2l、主色:人群中,每人的面色是不一致的,属于个体特征,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即为主色。 22、客色:指人的皮肤颜色,面色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交化,属于生理正常现象。 23,瘸色:指人体疾病时的面部色泽。无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或虽明润但不应时应位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24、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称为“气至”,为预后良好。 25、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己竭,不能荣润,又称为“气不至”,多预后不佳。 26、真脏色:五色枯槁而显露的色泽,反映脏腑精气已竭,精气外露。如面目全身枯槁如黄土或如千桔的枳实,为脾的真脏色,表示脾胃之气衰败。 27、病色相应:如肝病见青色,是正病正色,为病色相应,属病情发展的正常现象。 28、病色楣克:凡有病的脏腑与面部显现的色泽相克者,均称为病色相克。如肺病见赤色,一般多属逆证。 29、色克病:一般如肝病当见青色,而患者却表现为白色,根据五行相克规律,金克木,为色克病属难治,为凶中之逆。 30、臌胀:单腹肿大,腹大如鼓,四肢反瘦,多属肝郁或脾虚以致气滞、水停血瘀。 3l、脊疳:脊骨如锯,属脏腑精气亏损已极。

神经内科疾病鉴别诊断总表

体格检查 T:..?C,P:..次/分,R:..次/分,:; 意识清晰,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形如常;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对称存在;耳廓无异常,外耳道无流脓;鼻翼无扇动;唇无紫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对等,两侧语颤无明显差异,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双肺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无异常心尖搏动点,未扪及震颤,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未扪及异常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肛门外生殖器未见明显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关节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双眼球各向运动正常,视力尚可。双耳听力正常。双侧鼻唇沟无变浅,伸舌剧中,浅深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腱反射活跃。双侧征、征、征、征、征、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此处总结了眩晕的鉴别诊断: 小脑出血:患者一般为老龄,常伴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于活动中动态下发病,多数表现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少数呈亚急性进行性,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重症大量出血者呈迅速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很快进入昏迷。多在48小时内引枕大孔疝而死亡。颅脑影像学可以明确诊断。 美尼尔病:又称内耳性眩晕或发作性眩晕,为内耳的一种非炎症(淋巴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为四大主症。可有或无颈椎病的症状。颅脑影像学检查无异常,部分患者颈部的突然转动而诱发本病。 基底动脉偏头痛:患者有反复的脑干及小脑功能障碍,在基底动脉偏头痛发作时出现眩晕、复视、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感觉异常、失明及焦虑不安,有些患者有意识丧失。脑血流的检查发现,在颞顶枕区常有缺血性改变。经颅多普勒可发现及血流速度持续增快。 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前庭神经元的病变,病变部位可位于前庭神经核、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上篇诊法 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 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 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 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 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 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 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 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问寒热 (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虚证病久痛势轻,痛而喜按阵发松,实证痛短痛势剧,痛而拒按持续痛。(2)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病在髄诸阳实痛暴急虚缓长风热面赤身恶热风寒怕风头项强气虚绵綿过劳甚血虚头晕面白苍前额阳明少阳侧巅顶厥阴后太阳头痛连齿少阴病牙为骨余病肾详2.胸痛 胸痛病证有多般胸痹憋闷痛引肩面青痛剧真心痛肺热热咳喘鼻煽潮热盗汗阴虚证痰湿胸闷喘多痰肺痈咳吐脓血臭气滯太息胀痛连刺痛血瘀有定处痞满不痛寒热兼3.问胁部 胁痛病犯肝胆经气胀火灼刺瘀成悬饮咳痛肋间满呕恶身黄湿热蒸往来寒热少阳证伤寒胸胁苦满疼4.胃脘痛 胃脘冷痛属于寒热痛口臭便结干血瘀刺痛胀气滯阴虚嘈杂五心烦5.腹痛 大腹总属脾胃乡小腹肠肾胞膀胱两胁少腹肝经过痛位不同知病方实证拒按痛急暴虚证喜按痛缓长得热痛减属寒痛痛而喜冷热为殃持续阵发胀吐闭肠闭肠结气不通全腹压痛反跳痛脏器穿孔或热毒

神经内科典型病例

1、右侧颞叶出血(轻度)……………………………..陈谊 2、左侧基底节区出血(重度)……………………………..翟宇 3、脑梗塞(右侧内囊)……………………… 许建忠 4、右侧颞顶区大面积脑梗塞…………………………….曹炯 5、脑栓塞(左侧颞顶枕区)………………………… 方晶 6、蛛网膜下腔出血…………………………..万里明 7、带状疱疹病毒脑炎………………………… .周翠娟 8、急性脊髓炎………………………… 陆勤 9、癫痫………………………… 沈仙娣 10、格林-巴利综合症………………………… 严为宏 11、左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朱宁 12、重症肌无力…………………………….石楠 13、帕金森氏症……………………………..翟宇 14、多发性硬化……………………………..李威

病例一 病史摘要 患者女,78岁。入院前四小时突然觉得头痛,同时发现左侧肢体乏力,左上肢不能持物,左下肢不能行走,恶心伴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即送医院急诊。 体格检查:神清,BP 185/95mmHg,HR 80次/分,律齐,EKG示窦性心律.对答切题,双眼向右凝视,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左鼻唇沟浅,伸舌略偏左。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左侧腱反射略亢进,左侧肌力III0,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V0。左侧巴氏征(+),右侧病理症(-)。颈软,克氏征(-)。 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颞叶血肿。 既往史:患者原有高血压史十余年,平时不规则服药,不监测血压。否认有慢性头晕头痛,反复意识障碍,否认长期偏侧肢体麻木乏力症状,否认长期慢性咳嗽、咳痰、咯血、腹痛便血、低热、体重减轻史。发病前无短暂性意识障碍、眩晕、四肢轻瘫及跌倒发作。 分析思考: 1 请做出诊断及依据? 2 可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3 治疗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诊断:脑溢血(右侧颞叶)。 诊断依据: (1)患者有十多年高血压史,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故有脑溢血的病理基础。 (2)患者起病较突然,以头痛为先兆,发病时有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并出现左侧肢体肌力减退,伸舌左偏等症状均与脑溢血的发病表现相符合。 (3)头颅CT见右侧颞叶血肿亦与患者伸舌左偏,左鼻唇沟浅,双眼向右凝视及左侧肢体偏瘫相吻合。 2可与以下两种疾病相鉴别: (1)脑梗塞:一般为老年人好发,起病亦较急,但不似脑溢血突然,发病前多有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且起病多于睡眠后或休息时,发病时的血压可无明显的增高,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内逐渐加重,意识清晰,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则较明显,可不伴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急诊头颅CT无高密度出血影。此患者起病突然,起病时血压较高,伴有明显脑膜刺激症状,发病前无TIA发作,头颅CT亦可见出血灶,故可排除此病。 (2)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为青、中年人,多有先天性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发病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多无失语,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可无高血压史,头颅CT蛛网膜下腔可见有高密度影,脑脊液呈血性。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有高血压史多年,发病时有明显的左侧肢体偏瘫,无颈项强直,头颅CT亦未见有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影,故可排除。 3治疗原则: (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压:可予降颅压药物(如甘露醇等),急性期内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脑水肿,但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溃疡病有不利作用,故不可长期应用,且用药应审慎。 (2)控制高血压:如有高血压,及时应用降压药物以控制高血压,使逐渐下降至脑出血前原有的水平或20/12kpa左右,降压不可过速、过低。舒张压较低,脉压过大者不宜用降压药。

2019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百度文库(4/13)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 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 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 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 一、问诊的方法 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 (二)问主症和现病史 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 (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 三、问现在症状 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 (2)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 (3)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 (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 (二)问汗 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

医院内科疾病鉴别诊断汇总.docx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汇总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 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 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 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 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 ??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 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 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 B 超及上腹部 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 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 B 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 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 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 X 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 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 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 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 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15、肠道肿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如伴肠道梗阻可出现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查体:病灶处可触及肿块,查腹部CT、肠镜等可辅助明确诊断。 16、胃癌:多见于老年患者,可有隐痛、绞痛、胀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表现, 胃镜检查可资鉴别 17、肝性脑病:一般有肝病病史,出现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可有扑翼样震颤,反 映肝功能的血生化指标明显异常及(或)血氨增高,脑电图异常。

神经科相关疾病首程(全)

精神障碍原因待查: 1.脱髓鞘脑病: 此类疾病最常见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本病多与感染有关,部分患儿与疫苗接种有关。临床表现多急性起病,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此后出现昏迷、嗜睡、惊厥或多病灶的神经系统体征。多数病例病程为几天到几周,很少迁延几个月,急性期过后多数病例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完全恢复。脑脊液多细胞数增高,蛋白轻度升高,糖正常,脑电图可见慢波。头颅MRI显示脑白质弥漫性、多灶性异常信号。本患儿病初有发热、抽搐、昏迷的表现,头颅影像学可见白质异常信号,但患儿至今病程已达6个多月,影像学呈进展趋势,本病不好解释。患儿病后无症状缓解、加重交替的表现,目前多发性硬化诊断依据亦不足。可待入院后复查腰穿,查脑脊液免疫学检查以协诊。 2.中枢神经系统慢病毒感染: 此类疾病多见于麻疹、风疹、单纯疱疹病毒及EB病毒感染。病毒于脑中长期复制,可造成神经系统损伤。此类疾病最常见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该病多于麻疹感染后5-10年发病,病情呈逐渐进展趋势,临床表现逐渐加重,直至死亡。本患儿无麻疹病史,病初起病急,很快进入昏迷状态,但经抗病毒、丙球、甲强冲击治疗以及营养神经治疗后病情呈好转趋势,可与人交流,但头颅影像学呈进行性加重趋势,与本病临床表现不符,可能性不大。待入院后完善相关病毒抗体检查以协助除外。

3.颞叶癫痫: 本病多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脑电图可见颞区为主的棘、尖波发放。本患儿既往体健,入院前半年出现发热、抽搐、昏迷,苏醒后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的表现,且头颅影像学可见颞叶异常信号,应注意感染后颞叶症状性癫痫的可能。但患儿最近一次脑电图未见异常,目前诊断依据不足,可待入院后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必要时再复查脑电图协诊。 4.遗传代谢性疾病: 如各种脑白质营养不良、尿素循环障碍疾病等,均可见脑白质病变。但患儿既往体健,无智体力发育落后,此次起病急,发病年龄12岁,病后经治疗后意识状态有所好转,与影像学表现不相符,目前考虑可能性不大,可入院后进一步查乳酸、血氨等,必要时行其他相关检查协助除外。 1.积极完善化验检查:如血及脑脊液病毒抗体,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血氨,乳酸等协助明确诊断。 2.继服维思通0.5mg-2mg、氯硝安定2mg治疗精神症状,予维生素B1、B6口服、B12及恩经复肌注营养神经细胞治疗。 3.向家长交代病情:目前患儿精神症状明显,头颅影像学呈进行性进展趋势,病情仍重,且病程长,治疗困难,有可能患儿不能完全清醒,或病情呈进展趋势,重者可危及生命。家长表示理解,同意配合治疗。 4.请示上级医师指导诊治。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全集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大全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 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三章脑梗死 第四章脑出血 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章急性脊髓炎 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八章帕金森病 第九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章癫痫 第十一章面神经炎 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腰椎穿刺术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就是一种反复发作得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得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

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得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得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得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她类似得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得1项 (1)恶心与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得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得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得先兆,先兆得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与-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 (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 (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 3、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全部)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腹泻 1、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病人稀水样大便,无脓血便,腹泻后腹痛可以减轻。 2、急性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整个病程约1~2周。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3、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病人腹泻常为慢性腹泻,可以有脓血便,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重者可以累及全结肠,内镜下可见:(1)受累结肠黏膜呈现多发性浅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其它结肠;(2)肠黏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组织脆弱且易出血或覆盖有脓性分泌物;(3)结肠袋变平或变钝,以致消失;(4)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炎性息肉。钡灌肠检查(1)结肠肠管缩短,变硬,结肠袋消失,呈水管状外观;(2)多发性浅表溃疡时,肠壁边缘呈锯齿状,有多发性炎性息肉时可见多发性圆形充盈缺损;(3)黏膜粗糙,紊乱,或见细粒样变化。 4、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本病还可发生于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腹痛为较多见的症状。有时很剧烈。 5、结肠癌:早期结肠癌患者在临床上可毫无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病灶的不断增大,可以产生一系列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诸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 6、抗肿瘤药引起的腹泻:抗肿瘤药可直接损伤肠黏膜,引起腹泻的发生率在10%以上。可引起腹泻的抗肿瘤药如氟脲嘧啶、氟胞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卡培他滨、卡莫司汀、丝裂霉素、柔红霉素、长春碱、紫杉醇、羟基脲、米托蒽醌等。几种抗肿瘤药联合应用时,引起腹泻的可能性增加。由肠黏膜损伤所致腹泻可发生在用药后几小时,也可发生在化疗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喷射性水样便,1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天,严重者长达2~3个月。 7、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发生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临床较少见, 约占甲状腺癌的 10% ~12% , 其发病、病理及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甲状腺癌。滤泡旁细胞的主要特征为分泌降钙素及产生淀粉样物质等。由于肿瘤可分泌前列腺素和 5-羟色胺, 临床上可出现面部潮红和腹泻。腹泻出现较早,每日数次至十次不等, 呈水样泻,常有腹痛和里急后重, 饭后和夜晚加重,大便无脓血。患者一般仅有水及电解质丢失, 营养障碍不明显。腹泻和肿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