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袁世凯功过辨

袁世凯功过辨

袁世凯功过辨口祝曙光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袁世凯乃一代枭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晟后以身政名裂告终,对哀氏的评价似乎早已盖棺沧定。其宴不然,我们小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化。袁世凯死后.人们均认为其悲惨结局乃袁氏咎由自取。这里有两个问题蒲要解决:一是袁世凯执政期间.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靛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进步还是例退;二足对袁世凯遭几批评甚至唾骂的三件事.即戊戌期间的告密案、接受“二卜一条”和称帝蓟l何评价。如果我们能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那么对袁世凯也就能作出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建立在人云亦西或个人感情的基础卜。

袁世凯r19】2年3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6年6月病死,在位4年零3个月。袁世凯执政期间,由于政局比较稳定,力u上第一次世界_犬战的爆发,中国经济有r比较大的发展,被誉为中国冗族资本土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L3——1920年,全围织布机山2016台增至4310台,纱厂由32家增至69家。缫丝厂山1913年的170或180家增至1918年的433家。民族资本新建的向粉厂在1914至192(1年为84家,而在此以前的23年间,币过83家。此外,火柴、卷烟、造纸、采煤、清琼等工业在袁世凯执政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王雏礼主编:《中国现代史太事记事本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第9【)一92页)。由辛亥革命揭开的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仍在继续,冉现了许多新的气象.如设置社会保障机构,由内务总长管理赈恤、救济、慈善及1]-牛等事务,1915年12月设立游是习艺所“#司幼年游民之教养厦小良少年之感化等事项,以获得有普

谁女j}毒2004.1

通知识、谋生技能

为宗旨”。袁世凯

还r令查禁烟毒,

规定吸鸦片者立

即戒除,贩者分别

停歇;“,者若不将

其烟田改种他物,

一律治罪;凡官员

故纵者,按情节轻

重予以惩治,等等。在袁世凯统治下,辛亥

革命爆发后一度出现的权力“真空”及国家

政治的无序状态结束了。作为辛亥革命成

果之一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辛国

性的tI?史政府,但是坎政府仅仅存在了几

个月,『『|i且它的权力并不能推行至被立完

派和㈣官僚控制的省xU_;尽管起义地区纷

纷发出“拥护”中央的电报,但对临时政府

来说不过是“电报统一“,ff『j非“实际统一”。

北京的满清政府还在,事实卜国家处在分

裂状志。以后,孙中山让化于哀世凯也是迫

币得已,并不是孙中山软弱,『『ii是出于推翻

满清t朝、结束两个政府并存及国家内部

的纷争状况。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屙.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为国家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r有利条件。袁世

凯死后,中国进入r军阀割据时期,直到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才实现了名义上的

缝~。南于袁世凯个人的威望和手腕,北洋

军阔在其统治期间投有发牛分裂,而Ⅱ山

于政局比较稳定.许多北洋将领投资于近

代企业。

人们之所以对袁世凯没有好感,一个

霞耍原因就是他的告密,导致了戊戌变法

的失败.这种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如果一场

改革运动仪仅由于某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失

败.那么这种政革的基础就显得太薄弱r。

袁世凯的告密并不足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

直接原叫。1898年9月16日,光绪召见袁世

凯,赏以侍郎衔,“专办练兵事务,并随时具

奏应办事宜。”这是破格的提拔,使袁世凯

由正王品的臬司连升两级变为止二品,地

位高丁从二品的巡抚。巡扰挂兵部侍郎衔,

始得为正二品。显然,这是光绪和维新派对

袁世凯的拉拢。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1898

年9月20日(八月初^)请训后回天滓,立即

向荣碌告密,荣禄即进京向慈裤告密,遂发

生政变。这完全是想当然。根据袭世凯《戊

戌日记》称,9)J21日(八月初六)晚,他的告

密情报尚未送到慈禧手巾,政变即已发牛。

八月初六清廷颁布训政谓书,慈倍全面掌

握政权,而当时只是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

弟,并术下令逮捕谭嗣吲,可见清廷当时未

得到天津的密报。清廷如果得到督搬,则必

首先捉拿“谋乱要犯”谭嗣脚,冈为正是谭

嗣同去策动袁世凯起兵勤王、杀荣禄包围

颐荆园的。此外,戊戌政变发生的实际日期

廊为9月18日(八月_i町三),当天御使杨崇伊

上密折请慈禧“训政”,打功了慈禧的心。从

这天起,光绪即丧失了亲政以来极为有限

的独芷处理歧务的权力(齐涛主编:《中国

通史教程教学参考——近代卷》.山东太学

出版社,2001年.第144—145面)。由此可

见,戊戌政变的发生与袁世凯的告密没有

网果关系。

还幽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坤5就是谭蒯

同是否夜访过袁世凯.劝其起兵勤王?台湾

13

 

万方数据

学者高阳认为不会,“陈非谭嗣同是白痴,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当时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只有70()0人,而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所辖兵力在95000多人。即令“新建陆军”能够到达京师,自永定门至颐和园,将节节遭遇拦截,就算能够到达颐和圊,“但太后未遭劫制,皇帝先已被幽”,起兵绝无可能成功。即便立¨梁启超在《谭嗣同传》巾所说,谭嗣『司劝袁世凯在光绪赴天津阅兵时,诛杀荣禄.成功的可能性也极小。因为天津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衙门所在地,防卫严密,而且荣禄掌控全部军权。至于光绪赴天津阅兵一事.也仅仅是传说。既然谭嗣同不曾做过这种荒谬绝伦的提议,则袁世凯何以又在他的《戊戌口记》『j1言之凿黹呢?高阳认为,这足袁世凯迫不得已为求自保的于段。戊戌政变后,“蚓案中人走的走、死的死;惟一口』以对质的只是个袁世凯;所以朝廷诬控,迫裒世凯以诬证。”如粜袁世凯不附和,其脑袋也将不保。袁世凯作《戊戌日记》是惟恐守旧派追究“乱党”,被逮后没有答辩的余地。宣统元年袁世凯被逐后,由张一麟经手,刊此作于南通“翰警林”书店,用意也是直¨此。“因为隆裕及摄政王载丰,要为德宗报仇杀袁世凯,只有这条罪状可致之于死地。袁世凯在H记中一直强调与枭禄同心同德,即因荣禄为载丰的岳父,使之投鼠忌器,不敢轻发。”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迫使袁世凯诬证,不能捏造危及慈禧的逆谋;不捏造此一逆谋,不能促使慈禧出面训政,并防止列国的干预;所以袁世凯是吃了哑巴亏。粱启超在《谭嗣同传》中说袁世凯告密,也尾基于某种个人感情,并不可信。

人们还认为,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接受”二十一条”,以此获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这也是想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H本帝国主义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加紧向中国扩张。1914年8815日,日本政府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95t15日“前将胶州湾租借地无代价、无条件地交给日本,以备将来移交给中国。8月23H正午足最后通牒规定期限,德国未作答复。8月23H下午5时30分,日本政府TF式对德宣战,日军在龙口登陆。10月6H,日军占领济南,控制了胶济全线。

口本为了把对胶济铁路及山东的占14

领合法化,遂企图籍条约之力予以保障。

1915年1月18H,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

递交了“二卜一条”。“二十一条”共5号,其

中第一号即为山东问题。第一号四条.中国

政府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I|J东的一切权

利,“免准,日本国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

胶济路线之铁路。”第二号七条,要求将旅

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延长

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n0

特殊权利;第三号二条,中日合办汉冶相j公’

司,未经公司同意,小准他人开采附近矿

山;第四号一条,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

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第五号七条,要

求中国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

军事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台

办,将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潮州问之

铁路建筑权给与E1本,允许口本在福建省

有投资修筑铁路及开采矿产的优先权(《中

国近代史》(第三次修订奉),中华书局,

1983年,第441页)。由此可见,“二十一条”

的重点在第一号和第五号。但第一号与第

五号又有所区别,因为第一号是要求中国

政府对H奉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的

既成事实加以承认,而第五号是企图火亡

中国,完全将中国置丁H奉的控制之下,严

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5月7H,H本发出最后通谍,限中国

政府48d,时答复。袁世凯于5月9日声明,除

第五号“容日后伽商”外,接受了H本的要

求。为了与日本交涉“:十一条”,巾国政府

与H奉公使举行会议20余次,时间长达3个

多月。袁世凯指出:“R本不谅,强词夺理,

终以最后通牒迫我承认。我国虽弱,苟侵及

我主权,束缚我内政,如第五号所列者.我

必誓死力拒。今日本最后通牒将第五号撤

回不泌;凡侵及主权及自居优越地位各条,

亦经力争修改,并正式声明将来胶州湾交

还中国;其在南满内地虽有居住权,但须且鲢

从我警察法争及课税,与中国一律。以卜各

节,比初案挽回已多。”事实确实如此。所以

“二十一条”变涉结束之后,日本舆论对北

洋政府极为不满,“以其所获不丰也。”“迨

帝制之说起,口本强硬派认为机会又至.主

张出兵干涉,大举征服中国”。所渭袁世凯

为r当皂帝而接受日率提出的“二十一条”

的结论,根本就不能成妒。否则就不能解释

袁世凯称帝期间,日本为何“领导五国劝

告,鼓动三次革命,接济宗丰十党及蒙匪,扰

乱东三省,大拆袁世凯之台。”

“二十一条”交涉结束后,中口戈系不

仅没有改善,反而迸一步恶化。1916年1月,

El本政府拒绝中国特使周自齐赴日,“以窘

辱北京政府”。这一事件发生后,日本备大

报刊纷纷发文报道。“其要旨谓:中政府扬

寄,俟周使归国,实行帝政,颇启列国猜疑,

中国南方亦有卖国使节之且,日政府甚深

迷惑。”中国驻日公使在致外交部的电义中

表示:此次拒绝周使,“即是蔑视元首之发

端.其机关报口气图画,已不以友谊相待。

看彼逐日阁议及与元老往来之状态,似不

仅谢绝特使而已,彼政府乱暴举动,每出意

外,其欲倒我政府,计划已非一日。”日本政

府还严词警告袁世凯,“延缓帝制;如不听,

则出自由行动,派兵驻中国要地。”(王芸生

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奉》,三联书店,

1981年,第七卷第27——30页)。

在与日本交涉“二卜一条”期间,袁世

凯多次拍桌子发火。H奉存止式提出“二十

一条“前,中国外交部人员已经知道“二十

一条”的具体内容,但他们都瞒着袁世凯,

袁世凯知道后极为恼火。那么袁世凯是否

能拒绝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呢?不可能。

因为当时欧战正酣,西方列强无法对臼本

进行牵制,而中国则没有力量与口本决裂。

当日本提出最后通谍后,英国公使朱尔典

极力劝说中国政府接受,否则后果将非常

严重。袁世凯指出:“我国国力未允.目前尚

难以兵戎相见。”“为权衡利害,而至不得已

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耻

辱!”“经此大难以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

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率卧薪尝胆之精神,

做奋发有为之事妲。”确吏,中国当时没有

实力与日本开战,不得不以和平于段与日

本周旋。袁世凯的错误在于解决了“二卜一

条”问题后,“颇喜其外交之胜利”.“不至再

有大问题发牛”,而根本没有想到日本统治

者对“二十一条”的交涉结果极为不满。

袁世凯称帝是其一生由盛转衰的转

折点,也是我们立¨何鼋新评价哀氏的关键

所在。中国施行君主专制政体已2000多年,

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其

和同,但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

是短期内能够消除的,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的社会基础还在。我们不能企望象袁世凯

那样的旧军阔具有浓厚的民主主义思想。

袁世凯把推翻满清王朝视为新旧王朝的义

一次更替并不奇怪。因为他不懂共和。辛亥

 

万方数据

革命以前,中国从丰出现过共和国,有的只是王朝的更替。辛亥革命使中国第次出现了共和国,但也只是有了共和的外在,并不具备共和的内涵,即使有r共和的形式并小等于有r共和的内容。袁世凯由临时大总统到正式总统,进而成为终身总统.并凡口丁以传之f孙,废弃《临时约i击》等,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袁世凯的阴险狡诈、政治权术,而是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在中国扎根的表谢。人民对共和国的理解还相当表面.以为只要宪法上确定了“主权属十国民全体”,名义上没有皇帝就算共和r。而后.袁世凯公布《修正大总统法》,其中规定大总统任期lO年,连选连任无限制;总统继任人山现任总统推荐,被推荐者并无瞅制,总统可以推荐别人,也可以推荐自己的儿于。“这样集权制、终身制、世袭制实际都有了.大总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町足,这一切在当时并未激起稂大的波澜,因为叶1华民国的招牌还在,形式L的宪法还在,而且不管袁世凯权力怎样大,终身也好,世袭也好,牛竟还叫总统而不叫皇帝。”(熊同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507页)裹世凯的地位与以前的封建皇带没,fj什么两样。在波澜不惊地当了事实卜的皇帝阻后,裒世凯产生了~种错觉,既然有了相当于封建皇帝的地位、权力,那么“皇拖加身”也不会有什幺太问题,中国的百姓已经习惯了政朝换代。

下面我们来看袁世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的一次谈话.很有意思——

朱尔典:“查现在各国,不论君主民主,无有如大总统之权之重Ⅱ大者。婆皇之权不论完,即德皇、日皇,美国总统之捉,皆不及也。”

袁世凯:“余思自为皇帝,不过若干年,惟与我予孙甚有关系。中国历史.f子王孙,年深日久,无有不弱之理,是办可虑。”“当H提倡共和者.不知共和为何物;今日主张君主者,办不知君主为何物。多数人民不过有汉、唐、明、清之专制君主印于脑中。”

朱尔典:“共和政体,华人未尝研究,君主政体,或稍知之,当辛亥革命之日,华民醉心共和,呲此口号推翻满清。是时,大总统以为君主立宪近于中国人民理想,尔典与美使嘉乐恒亦曾主张君主立宪,剐莳驻京美使柔克义亦屡青之。”

总统府顾『口j、美国人古德诺发表文章《共和与稿主论》,指出:“四年以前.南专制

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雄望有良

好之结果也。向使满清非异族之君主,为人

民所久欲推翻者,则当口晟善之策,莫如保

存君位,而渐引之于立宪政治,几其时考察

宪政大臣之所计划者,皆可次第举行,冀臻

上理。不幸异族政制,百姓痛心,于是君位

之保留,为绝对=1I=可能之事,『|1i君主推翻面

后.舍共和制遂别无他法矣。”“然中国如用

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L。

盖叶1国匀f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

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经济之状况.与

夫刷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周之立宪,以君主

制行之为易,M共和制行之较雌也。”

当时还确康有为、劳J,宣、陈焕章、洗

曾植、粱鼎芬等人主张施行君主制,尽管他

们复辟君主制的目的是“还政于清室”。陈

焕章、沈曾植、梁鼎芬等人认为中国之所以

不能宴{r共和制:“其一曰:东西学术,事事

可含通,唯伦理不可会通……其二口:东方

国以君主为国性,天命之性,顺天者种存,

逆天者种亡;其三日:虽治道极盛至大J司,

犹为君主围。巾华自古无民主观念,故中华

晰不能成为民主国体。”

由此可见,袁世凯之所以称帝并不完

全出于他的个人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实基

础的,包括部分外国使节也认为中国应施

行君主制,这就促成r袁世凯最终走上了

称帝的道路。山f称帝造成了众叛亲离,袁

世凯摄为懊悔,一病不起。摒说袁世凯留下

遗嘱,0:许意家子孙从歧,故囊世凯去世

后,其儿孙均未在歧坛出现.他临终前说的

最后一甸话是——“他害了我。”这说明囊

世凯足被人撮弄着坐E皇帝的宝座的。

袁世凯在t巾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丁几

十年,也得意,儿卜年,但毕竟足军人出

身,平时忙于政务、军务,读书时间太少,参

不透天p兴r=的道理,所以袁世凯不如曹

操。曹操终其一生不敢称帝,当孙权劝曹操

称帝时,菖操认为孙权要把他架在火E烤。

曹操明白一旦称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落

得一个悲惨的下场。袁世凯明白这个道理

时.已经太迟了.局势已无可挽到j袁世凯

不是市井小人,寡廉鲜耻,而是有着强烈的

自尊性,否则他不会被活活气死。我们固然

可以指责袁世凯过于贪心,最后身螋名裂。

但是,除了孙巾11f等革命志士之外,其他

人、特别足北洋将领背叛袁世凯.并不是维

护共和,而是H{于争权夺利的私心。有些人

身受袁_『}}凯的提携,极力鼓吹帝制,而一旦

风向不对,马上打起反袁的旗号,当袁世凯

接到一个叉一个往日亲信的绝交电,其内

心的痛楚真是尤可言说。而革命派反列袁

世凯称帝,只是从揭露袁氏个人的背信弃

义、阴谋诡计和专制独裁着手,没有透过表

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把斗争矛头对准

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铲除滋牛君主

专制的社会土壤。

H宪派反袁,H是反对袁世凯做皇

帝,并不反对他做独裁总统,“他们所要维

护的并不是中华民国,而是袁氏的不带帝

号的专制统治。”如当时传诵时的汪凤瀛

《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指出:““为治

今日之中国,非开明专制不可,共乖¨政体,

断非所宜”,然目前情况下,不宜变更国体,

其理由之一是:大总统已享无限权力,“今

日共和二字,仅存国体上之虚名”.而且大

总统已享有终身制和实际上的世袭制,但

改变国体,会失信丁民,并且会计孙中山、

黄兴等“谋乱”钻空F(《中国近代民主思想

史》(修订本),第526页)由此町见.不论是

革命派,还足立宪派.1"g{i'l反袁的理论武器

是相当陈旧的。护国战争的结果仅仅足恢

复了共午”制的形式,如何把中国建成真正

的共和冒,各派反袁势力既拿不出明确的

纲领,也没有具体的办法。袁世凯垮台以

后,必将出现一场新的权力斗争。蔡锷精

m:“大局稍定,争权夺利者必蜂拥以出,予

素厌见此时伤心惨日之情状.不如及早避

去之为得。”蔡谔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术来

并小抱有什么希望。凼此我们不能过高地

评价反对哀世凯称帝的斗争,同样也不能

过高地估计袁世凯称帝的危害性,而是把

袁世凯称帝看作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共和

国路途中必然会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此

外,也不能田为袁世觊称帝.就对衰压全盘

雨定.应该说宸世凯也做r4:少有益于国

家和民族的事情。

袁世凯身败名裂,固然咎山自取。但

我们必须承}人,袁世凯的悲剧既有个人的

原因,也有时代的局限。袁世凯称帝与汪精

卫等汉奸的投降卖国有本质的区别。他只

不过扮演了一场闹剧,而且这种闹剧以后

在张勋身上重演。袁世凯称帝以前,完全能

够控制q,国政局,为经济发展和丰十会进步

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袁世凯死后,北洋军

阔发生分裂,兵连祸结,国无宁日,这难道

不也是巾华民族的悲剧吗?

(作者为苏州科技学院历史与社会学

系主任)

编辑秦维宪

15

 

万方数据

袁世凯功过辨

作者:祝曙光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刊名:

探索与争鸣

英文刊名: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年,卷(期):2004,(1)

引用次数:2次

引证文献(2条)

1.柳森袁世凯治藏政策论析[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 2008(02)

2.眭传厚袁世凯功过谭概--与祝曙光先生商榷[期刊论文]-台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5998919.html,/Periodical_tsyzm20040100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24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