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葛剑雄 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整理总结版)

葛剑雄 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整理总结版)

葛剑雄 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整理总结版)
葛剑雄 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整理总结版)

一)地域文化的形成(一)-葛剑雄

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

全文: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这两个词,你们看很形象,一个风一阵风一样这么吹,吹过去又一种风又来了,所以流行是经常变换的,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你看俗是人字旁的,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我们今天讲有的文化,有的追踪下来,有的可能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比如燕赵文化,为什么叫燕赵文化呢?

(燕赵文化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形成的。这种地域文化是依托于战国七雄中最靠北的两个诸侯国而产生的。其地域范围包括:北起今内蒙古南部,辽宁南部,东至渤海,西起山西东部和北部,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历来人们多用“慷慨悲歌”来概括燕赵文化的特点。此说的形成,与燕末发生的荆轲刺秦王有直接的关系。易水送别那悲壮的一幕和秦王殿上那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足以憾人心魄。所以至今人们对之难以忘怀。)

所以它一般都要有很长的时间积淀下来,不是那么一下子来个什么风,就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地域文化,首先一般要了解它的历史。我们讲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最近的研究证明,可能五千年还不止。特别有些发达的地方还更长。那么这个文明史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整个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区。所以我们整个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它不是完全一样,是由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明构成的。所以每一种地域文明、地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它特有的意义。那么到底什么是地域文化呢?

(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其中方言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正如唐代的贺知章诗中所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见方言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可是有的人,比如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和同治、光绪皇帝的两朝帝师翁同和,却都不会说自己的乡音了。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第一个地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方言。中国到底有多少方言,我看很难(统计)。我请教过方言学家,他说没有办法弄清楚,什么道理呢?看你怎么分,你分大的有那么几种,那么你再分细的,每一种方言又有很多种小的,他说到底有多少,我们不要去讲数量,就是非常多。那么特别是中国的南方,我们也会感觉在北方,你出去尽管他讲土话,大致还差不多,大家都能听懂,至少可以交流。但是你到南方去,我自己南方人,我是浙江人,但是浙江话,浙江南部、中部很多话我都听不懂。不要说一个省听不懂,就有的时候一个县里面,城里人听不懂乡下人的话,平原的人听不懂山区的话,有的隔一个村讲话就不同了。那么这个方言,那可是地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平时讲话,我们大家有个感觉,特别是碰到同乡,自己同一方言的人,我一说这种话,那么很自然地就增加人跟人之间一种共同的感情,好象用这种话交流特别亲切,而且的确很多意思好象不用自己的方言就表达不清楚的。那么,什么道理呢?因为中国就是,我们文字虽然是统一的,大家写的一样,但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因为一直不统一的话,那么各种方言就成为人际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媒介。那么这个媒介的范围又是固定的。

所以(方言)应该讲是中国地域文化最有特色的一个因素。这样的话,就往往我们长期以来很多就根据方言来处理人际关系,历史上也是这样。我远的没有办法说,至少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当时已经存在着不同的方言,并且这个不同的方言还在历史书上都有记录。那么因为这个方言的关系,所以我们历史上面很多政治势力、政治集团,也就根据方言作为媒介。我们中国人讲的同乡,有大同乡有小同乡,大的同乡往往是祖籍在一个地方或者是一个大的省的,就叫做同乡。但是小同乡绝对有共同的特点,就一定是讲同样方言的,感情就特别亲切。那么到了进行什么政治活动,往往这些讲同一方言的人,他们就组成一个集团,这倒不是一定说统治者多自私,这比较方便。他们利益比较容易一致。当然他也不一定全是自己这个方言的人,但是这个方言的确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的老家应该是在今天江苏的沛县。他自己其实真正的祖先是在沛县丰邑这个地方,所以只要是讲这带话的,所谓他的丰沛故人,就是丰沛一带的老乡,就往往得到重用。那么他起家的时候一帮人都是这个地方的人,所以在汉朝初年,朝廷里丰沛的故人,就是丰沛这一带老家的人就成为很得势的这样一个集团。那么这种情况呢,以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基本都找得到。

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据说他有一个规定,说这个丞相不能用南人,南方人不行,都一定要北人。所以宋朝经常有政治上,有南人和北人之间的冲突。当然这里一方面是政治利益冲突,但是有一个理由,他们讲什么理由呢?南方人讲话他们听不懂,有福建人要做大官,北方人就反对,说他讲话像鸟叫一样,不行啊。就是这个方言,当然我们透过方言,背后是有政治斗争的,这我们不否认。但是方言的确起到一个文化中间冲突的作用。我祖籍是浙江绍兴,有一次我翻绍兴的名人录,一看看见慈禧太后下边大太监李莲英说他绍兴人。我开始不相信,后来一查,果然他祖籍是绍兴人,但他自己绝对不会说绍兴话。要他说绍兴的话,,老佛爷怎么让他在身边,怎么听得懂。所以从明朝开始,凡是要进宫做太监的人,基本上都是北京附近的直隶,就是河北这一带的人,而且都集中几个地方,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讲话宫里的人都听得懂。如果不是怎么办呢?

那小孩子小的太监就要放在老太监的家里养着调教他,让他讲话讲得标准,就是当时的普通话,讲得标准才能够到宫里侍侯。所以我想李莲英不管他祖籍哪里人,他自己肯定讲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要不然老佛爷怎么会把他放在身边。又比如我们知道清朝有个大官,就是戊戌变法的时候,大家可能知道这个名字,就是所谓两朝帝师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翁同和哪里人呢?常熟人。江苏常熟,这个地方虽然离开我们上海一百公里,但是

我到那里要真正他跟我讲常熟土话的话,我至少有一半是听不懂的。翁同和是常熟人,他怎么能够做皇帝的老师呢?原来我们再仔细一看,翁同和他并不是生在常熟,因为他家做大官,长期住在北京,实际上他北京长大的。所以有这个条件,他才能够去做皇帝的老师。你看翁同和从祖籍来讲,他应该是江苏人,但实际上从地域文化圈来讲,他已经从属于北京这一带的地域文化了。所以他没有什么语言的障碍。

(我们的先祖曾说过,民以食为天。所以要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除了方言之外,了解饮食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讲究吃的国家之一,比如见面打招呼都问,您吃了吗?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八大菜系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另外,宫廷玉膳、风味小吃,也是各有千秋。这些丰富的饮食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呢?什么样的饮食才最能代表地域文化呢?)

第二种因素是什么呢?是饮食。而且特别是民间的饮食,这有什么道理呢?你说饮食山珍海味的话,它可以运输的。那么老百姓不能这样,比如我们现在到哪儿都是生猛海鲜,什么广东菜、潮州菜,你说这个是不是就是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像北京我们以前潮州菜,现在又是上海菜、杭州菜,这个菜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它不能代表地域文化,能够代表地域文化就是北京的老百姓日常他吃的什么,有什么特色,这个才是能够代表地域文化。不要说到北京去,我到西藏到拉萨去看到的也是什么生猛海鲜,我说哪儿来的,空运,广东运过去的。那你能不能说,这个生猛海鲜、广式潮州菜,这些能够代表西藏地域文化?不能。只有老百姓平时喝的酥油茶、糌粑,这才应当是地域文化。

所以我们讲饮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一种因素,主要是指民间的日常的这些饮食。因为它主要是取材于当地的,它有它地方特色。如果是外面运过去的,也一定要是当地的大多数老百姓所买得起吃得起的,所以它也构成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人就是这样,长期吃这种东西,他就慢慢慢慢地,也就因为会除了形成一个习惯以外,他也利用这些饮食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方式来。那么这种方式一定要适应当地的情况。比如我们中国的食品,有的是辣的,有的辛的,有的酸的,有的甜的,咸的,还有腌的、辣的,做干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形式呢?你仔细研究的话,它都适应了当地的情况。比如说这个以前沿海地方很多地方都用咸鱼,为什么好好的鱼,现在很少有人吃很咸很咸的鱼,其实没有办法,因为当时没有冷藏、冰箱什么玩意。你海里打起来不盐、不腌怎么吃呢?都是马上来了就放上一把盐,这样才不腐烂才保存下来。所以长期以来,有些地方就形成吃咸鱼的习惯,这是适应它的条件。

又比如我们吃辣,很多辣的东西,最早的辣椒也不是中国本地的,辣椒传过来,为什么在有的地方特别流行呢?一般的地方都是气候比较热比较潮湿,吃这个辣对身体有好处,能够防病,慢慢就形成这个习惯。至于日常的有些地方吃面食,有些地方吃杂粮,这更是反映当地的特色。所以饮食里面,你不要去看什么山珍海味,当官的阔人怎么吃,这个不代表地域文化,真正代表地方文化的应该是日常饮食。比如刚才我们讲到吃辣,现在大家都有感觉,好象川菜都是辣的。其实不是这样。我请教过我们上海一位美食家,他是四川人,他告诉我好的川菜是不辣的。辣的是一般人吃的,但是一般人吃的才有特色,为什么?有钱的人希望饮食要美味,尽量做得他也能多尝尝,你都做成辣的怎么吃,所以高级的川菜不辣,一般民间的川菜才是辣的。现在我们传出很多川菜,很辣的往往就是一般的穷人的需要。比如说毛肚火锅,四川的朋友告诉我,它最早是一般的拉纤的纤夫船工他们吃的。

因为他们无论春夏秋冬,哪怕冬天冷的时候,都是赤身裸体在那儿拉纤、拉船,所以他们需要,他们吃得很辣才御寒,而且你看里面用的料,都是什么下水、猪的内脏,这些很便宜的东西。但是以后因为它有特色,慢慢慢慢发展成为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了。所以这样的特色菜才是符合地域文化的。又比如说河南,河南有一个故事。有一次蒋介石召见河南宛西,有一个地方的实力派叫别廷芳,那么他见面第一次就跟他打招呼,委员长,你喝过汤没有?蒋介石开始一愣,怎么喝汤?后来才知道当地的人问候不是你吃饭了没有?因为我们都问你吃过饭没有,他们问候你喝过汤没有,这个就是它地方特色,对吧。大家见面问吃饭,他问你喝汤,可见当地人喝汤喝得特别多。那么看下去,其实也是因为比较穷,它这个汤不是像现在广东吃饭先喝汤开胃。很多都是稀饭都是汤,所以很自然地就这么问,这也是一种饮食特色。所以饮食我们要找的不说特别高,是一般普通的百姓饮食。

看看跟周围有什么不同,不但是这个饮食本身,还有饮食的方式,你怎么吃饭的,用的什么餐具,怎么做的,这里面都有地方特色。大概在一九六九年的时候,我到安徽淮北一个地方去,我走进食堂晚上吃饭,怎么搞的。所有的凳子上面都是泥巴,长条凳子上面都是泥巴,怎么这么一点不讲卫生呢?到开饭一看,来吃饭的人包括公社党委书记,他碗一拿,凳子不是坐的,就是跑上去脚就站在凳子上面蹲下来这么吃。尽管已经放了条凳,他还是蹲着吃饭。你不知道外面没有食堂的地方,大家就拿碗蹲在那里吃饭,原来这个地方蹲着吃饭是个习惯。所以即使给他准备凳子,他还是蹲着,这是不是特色?也是特色。什么道理呢?仔细研究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淮北这一带,你看房子全是土房,土坯房,家里面几乎没有家具,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不产木材,木材很珍贵。你到家里,床就是两根木头,中间放点绳子,然后放上高粱秆就是床了。连灶台上的坑都是土的,放东西都是土坯的,里面塞塞东西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家里头不可能像我们都有凳子坐的,平时吃饭就蹲习惯了。所以等到办了食堂,因为是机关,有凳子放他也不习惯,还觉得蹲着吃方便,所以站着只能蹲在凳子上,上面当然泥巴就很多了。所以留心一下,饮食的方式各地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可能看到过,人们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在一个神位面前虔诚地烧香叩头,有时候还精心准备上酒菜。比如北方供奉的有刘猛将军,南方供奉的有妈祖媛媛,另外还有的供奉二郎神、蚕花娘娘等等,这些神位都已经被人们供奉了上千年,他们是凭借什么获得人们顶礼膜拜的呢?为什么有的地方信仰却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呢?

我们知道中国这个国家跟其他国家有点不同的。中国人一般就是宗教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我们不是像有些国家,大家都要信一个教,或者人人都有宗教信仰。我们中国古代不大有,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的信仰,就是除了一般的宗教,比如中国流行比较广的佛教、道教,还有人说儒也算教,不管它,这个以外到近代传进来基督教、天主教。中国老百姓本来信仰伊斯兰教以外,一般的人他的信仰,就往往有很强的地方的特点。比如说四川,好多地方他崇拜二郎神,为什么崇拜二郎神呢?我们知道四川有个都江堰,都江堰是李冰,秦国时候的李冰兴建的,据说二郎神是他的儿子,会治水。

因为四川特别是都江堰灌溉的成都平原这一带有河流,有河流就免不了有洪水。因为有洪水的关系,有的时候还有洪水的另一面,就是旱灾出现的时候,老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什么神能来保佑、能够治水,那么谁呢?大家就想到二郎神。所以四川好多地方信二郎神,甚至四川的移民迁到其他地方,把二郎神也带过去了。类似的也很多。比如说中国北方好多地方以前有蝗虫,(来了)蝗虫怎么办?现在蝗虫来了也很厉害,当然我们现在有药,有对付它

的办法。以前往往对蝗虫就没有办法。相传刘猛将军他能够治蝗,所以北方很多地方都供奉刘猛将军,这也是地方特色。那么你说没有蝗虫的地方,他会不会供奉刘猛将军?那就不会了。他供奉他就把他看作治蝗神,那么一般都是有蝗虫的地方。

那么以后蝗虫没有了,你说这个庙也就没有人再供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江西有一种地方信仰,信仰什么?信仰许真君。那个许真君,据说这个人是善于治蛟,这个蛟是什么呢?就是山洪。因为以前不知道山洪怎么回事,就是突然之间山里面水发了,他就认为是蛟龙,蛟爆发,所以许真君是专门能够治蛟的。因为江西山多,山多就免不了山洪爆发,所以大家都信奉许真君。江西人迁到外地,也把许真君庙建到那里,这就是一种地方的民间的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很多,比如说江南这一带,这个养蚕,蚕桑很发达。养蚕的话,这个蚕也是受到季节的影响,有的时候桑叶长得好不好,所以他们信奉蚕花娘娘,她保佑养蚕养得好,桑叶长得好的。那么像福建沿海一带,那么供的神是妈祖,福建人到哪里,妈祖迁到台湾,把妈祖娘娘迁到台湾去了,所以信奉妈祖。

(古语讲,“天下之险莫过于海”。有文献记载,古代朝廷派臣出使海外,由于航路险要,各类船只葬身大海的不计其数。所以每次出海,船上都要带着为正副使臣配备的棺材。如遇不测,使臣自己爬进棺材,尽量死得体面一些。人们迫切需要神灵的海上护航,而妈祖就是人们的“海上保护神”。妈祖本名林默,生于公元960年,因出生后从不啼哭,所以家人给取名为默。传说她能为乡亲们看病,而且对海有着不同凡响的灵感。她张大后誓不嫁人,凭着一身好水性和热心肠多次驾船在海上救护落难渔民和商人,被人们称为龙女。在林默27岁的时候,因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时被风浪卷走,人们认为她变成了女神。从宋朝到清朝,妈祖显灵护航的记载不断,于是妈祖的名字飘扬过海,传到了世界各地。)

所以地方的信仰在中国很发达,信仰往往这个神对地方起很大作用,能够在老百姓最最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出来起作用。这个就是很强烈的地方色彩,你换个地方他信另外的神,他就不信这个神了。比如说有些福建的移民迁到浙江山里面,他也照样造一个妈祖庙,造了以后他不出海,用不着保育出海安全,那么妈祖庙就改成天后宫。皇后,有的叫天妃宫。以后这个宫就变成一般民众集会的地方,这个功能就变了。我讲民间信仰有很强的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这个神就不一定起什么作用,这个信仰就改变了,是这样一个意思。这个民间信仰,我们也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文化因素。

(在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中,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民居建筑。中国的传统民居可谓是千姿百态。有黄土做的窑洞,有竹子建的吊脚楼,还有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像很有特色的中国特色建筑宝塔、官府衙门等是不是也能代表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呢?)

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民居,就是老百姓的住房。为什么要选民居呢?各地建筑很多,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有寺庙,有宝塔,有官府的衙门,为什么说这些东西没有地方特色,要说民居有地方特色。我们知道公共建筑或者官方的建筑,是要讲究等级,讲究排场的,它可以不顾你当地的实际情况建造的。比如一个县衙门,这个地方比较穷,但是造县衙门的钱是上面给他的,或者是官搜刮来的,他可以不顾你地方实际,他可以造,而且县衙门要有一定的派头,府衙门一定要比县衙门造得大,省里衙门肯定更大,有一定规格,它不能够反映地方的实际。但是民居就不同了,你到这个村里、这个县里面,老百姓的住房肯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刚才讲到县衙门或者造什么寺庙、宝塔,这些东西可以完全脱离实际也

没有关系,(建筑材料)可以从外地运过来,可以投入,另外它的功能不是每天生活的。所以只有民居才是地方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比如我们说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居。我们知道有些地方是住窑洞的,为什么住窑洞?

当然现在有的人说冬暖夏凉,那你怎么不去住啊?你北京怎么不搞个窑洞?其实这是它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因为那些地方一般都是有比较深厚的黄土,另外缺少木材,经济不发达,比较穷,要阔的话,他外地运点建筑材料不就行了吗?当地怎么办呢?就是挖窑洞。如果他木材多,他可以用木材建房子,如果他石料多,可以用石头建,他没有。黄土又很深厚,所以他就挖窑洞。到了南方,地下水位那么高那么潮,怎么挖窑洞?非但不挖窑洞,而且我们先民在那儿建干栏式的建筑,把木材撑起来,房子建在上面。到现在我们到云南有些少数民族地方还是这样。傣族那个楼,竹楼,下面撑起来,由竹子或者木材撑起来,上面住人,下面有的养牲口,有的下面就空着。为什么?

下面太潮。他们住得高一点。我们从中国古代河姆渡地方那个文化遗址去发现,在当时人住的就是这样。因为那地方沿海经常有水,水来的话撑起来,建筑建在竹子或者木材构架上面,建在这个上面。如果建得太低的话水要淹掉。另外这一带一般都是木材比较多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条件下,这个地方就盛行这种建筑。比如我们到福建这一带,我们看到有很多土楼。这个土楼也是适合当地特点的。为什么呢?它首先(有)这个土。这个土楼我们去看过,这个围墙很厚很厚,基本上是一层层夯土做成的。如果没有土,如果到有些地方山上全部是岩石,就不是用这种形式了,(另外)当地木材也比较多,所以土楼外面是土的围墙,在里面你看走廊、过道、楼梯这全是木材的。那么这个形式还有一个就是牵扯到,当地人要保证他(人身)的安全。因为当时客家人跟土著之间有冲突,相互之间有冲突,这些地方一般都在山区,交通不便,还有一些盗匪,保证安全,往往一家人围起来住在里面。

所以你看土楼窗都很小,特别靠底下,几乎没有窗。为什么?到时候如果有什么事情发生,他就把门一关,就守在里面。你用火他也不怕。首先保证安全,然后构成这么小的空间,所以它也适应这个特点。所以我们民居这种建筑往往非常能够体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特色。那么也有人曾经这样,有的时候往往要把外地的建筑拿过来,认为这个好,但是我们看到,往往在一个地方,从外面引进的建筑,要么就是富人的奢侈品,要么就是昙花一现,造了以后没有人再继续学它样子了。为什么?他图了个新鲜,但是不适合地方的特点。相反,即使你是外来的,如果你适应了地方特点的话,这就也可以成为地方民居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上海的那个石库门房子。我们好多人都以为石库门房子是中国传统的,不是的。

他是英国人想出来的。因为太平天国的时候,江南这一带战乱不断,很多难民逃到哪里去呢?逃到上海。因为上海有租界,租界太平军打不进去的。到了租界人口大量增加,怎么办呢?要给他们住房子,当时英国人最早的时候,就根据英国连排式的建筑,在上海造这种房子。我们知道中国本来传统的房子都是一家一户分开的,你们看有些旧的建筑,房子跟房子之间有很小的一条巷子,但是隔开的。到英国你去看,英国很多都是连排的,马路上是一排,两家中间隔的是一个墙壁,前面都是开放的,就是这样。他就用这种方法去设计了这种建筑,但是这种建筑要适合中国人特点,中国人特点怎么样?家里得有个小院子,英国的连排建筑前面就是草坪,大家都没有什么,最多一个小的篱笆。

(在中国)则不行,所以石库门房子一般的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院子。所谓石库门两扇

门,还做成像中国传统的门一样,很厚的门,上面还有一个门环,使他感觉就像在乡下大住宅一样,门口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里面本来有花园,现在没有了,放了一个盆景,或者养了一个金鱼缸,就这么进来,然后正房,后面有后门,那么佣人从后面走,就这样跟中国的特色再稍微做了一点改变。一改变非常适合上海的特点,为什么?它的一个比较小的面积里面,把一家人就容得下来了,使他感到还有一点像原来的大户人家这样的味道。所以现在上海一讲到上海地方特色,很多人就提出石库门,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一个特点。的确这种房子,你到英国去找也找不到,也不同的,你到上海周围你一问,基本上都学它的样子,再往北方就没有了,就不是这个形状了。所以民居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方面。那么这些地域文化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区别?这个我留着下一次讲,下一次我就讲一讲,为什么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它们到底是什么原因?

(二)地域文化的形成(二)-葛剑雄

内容简介:

中国,一个疆域辽阔的土地,它有着迥然不同的地形、地貌,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风俗也不一样,但是有些相距很远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文化现象,比如陕西南部地处秦岭以南,为什么它的文化却和地处西南的巴蜀文化相似。据说在汉武帝时代,统治者曾经把一批善于种植水稻的越人迁至江淮一带开荒种稻,但是为什么把他们迁到黄河沿岸时水稻却无法种植。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北方的移民大量南迁,后来因无法在南方种植小麦,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生活、文化上的差异呢?又比如据史料记载,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为了讨好他的父亲,曾经将故乡丰邑整体迁往关中,但关中并没有形成与丰邑相同的地域文化。

清代后期,北京的旗人早已失去了祖辈传下习武骑射的本领,却爱上了京剧、书画、养鸟。那么这种文化的迁移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中国这个辽阔的疆域上,正是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

葛剑雄教授认为,有些地域文化用我们现代的文明来看,它也许是低俗的,违反伦理道德的,但它在当时也许是社会的需要。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要求和亲。汉元帝有个宫女叫王昭君,才貌双全,自愿到匈奴去和亲。汉元帝就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又过了一年,年迈的呼韩邪去世,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再次嫁给雕陶莫皋。一年之后,王昭君为雕陶莫皋连生下两个女儿,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后去世。那么这个规矩在汉族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在当时的匈奴就是这样。那么像王昭君远嫁匈奴这种现象,除了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还有其它原因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民间风俗呢?

全文:

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因为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是个大国,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高的,世界屋脊在咱们中国,我到西藏这些地方去,有一些县城都快四千多米、五千米那个地方,它还在

那里地方;低的,到吐鲁番去,海拔是负一百多米的地方,比海平面还低。有高山,但是也有很大的平原,有峡谷,还有你看,有盆地,有沙漠,有丛林,有海岛,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景观,那么在这样不同的条件下面,它的物质条件是不同的,自然条件也都不同,不同的气候。我们知道,一种文化它的产生,主要还有它的物质基础,那么不同的自然环境,当然提供的物质基础是不同的,我刚才比如讲到我要修建民居,那么建筑材料,各地提供的建筑材料是不同的,你一定要一样的话,那办不到,那怎么办?那就产生差异。所以自然条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素有南、北之分,所以北方人和南方人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据说在汉武帝时期,统治者曾经把一批善于种植水稻的越人迁至江淮一带开荒种稻,但是为什么把他们迁到黄河沿岸时,水稻却无法种植?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的移民大量南迁,后来因无法在南方种植小麦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生活、文化上的差异呢?)

那么这个自然条件不同还把中国天然地分成了很多不同的区域,比如我们华北,太行山,山上跟山下就不同;你坐火车,京汉铁路,你这么往北京方向开,你看,这边就是绵绵的山--太行山,这边就是大平原。以前历史上说山东、山西,就是根据山来分的;又比如黄河、长江,那么也是天然的障碍,你看黄河把山西跟陕西分开,那一边山西,那一边陕西,那么这两个地方,我们今天大家还觉得我从这个桥上过,或者坐船过,那以前交通不便,有的一辈子就看着对面,他也没有到对面去过;长江也是这样,所谓长江天堑,南北就分了江南、江北。比如说,我们今天学地理的人知道,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在哪里呢?它不是长江,而是淮河,秦岭。那么秦岭北身就是中国分南、北的一个界线,但是我们现在看一看,这个陕西省,陕西省不但有秦岭北面,还有秦岭南面的汉中、安康这些地方,它也是归陕西的。但是从文化上面讲,陕南这些地方的文化更加接近于南方,它跟陕北、跟关中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什么道理呢?从文化区域来讲,它的确,秦岭应该是一条界线,那么现在这个情况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因为在元朝的时候,它划定省区,那么它划定省区,它看到历史上面,秦岭经常是中国南、北的一条分界线。比如宋朝的时候,我们知道后来金灭了北宋,金灭了北宋以后跟南宋之间打仗在什么地方呢?经常是以秦岭大散关为界,在争斗。

那么等到元朝统一以后,元朝的首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在大都,它从北方去统治南方的,那么它觉得如果把这个陕西南部,就是秦岭南部这块地方划给南方的话,它们很可能就利用这个地方跟北方沿着秦岭给你对抗,所以它故意要打破这个界限,就让四川南边不能够具有完整的地方,就等于从北方伸一块过来,把汉中盆地这一块划给陕西,这是故意的,所以它在文化上不一致,尽管到现在七百多年了,你看现在还是,不相信你们去了解看,它还是比较接近南方的文化,跟四川的文化更接近,而不是接近陕北,或者关中的。所以我们讲主要的因素还是自然地理,它本身的地理环境。我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朱元璋,他做了皇帝以后,他觉得他应该让自己的老家也能够享受做皇帝的好处,朱元璋自己是安徽凤阳人,那么历史上面淮河以北跟淮河以南,跟长江以南都不是一个政区的,但是朱元璋建都在南京,所以他就想出来要划一个大的行政区,要把他老家也都包括在里面,所以他就规定建立一个首都的直隶地方,这个地方包括什么呢?

一直包括今天整个江苏省和安徽省,这是他想出来的,那么这样以来,凤阳府也就是在首都的直辖地方,就是他的老家的人也变成首都人了,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一直划到了淮北,那么这么大一个地方,当时他就叫京师,首都特区,以后到他的儿子迁都到北京以后,

因为是他老爷子建的,不能改变,所以明朝的时候是两都并建,北方叫北京,南方叫南京,就是这么来的,那么这个南京一直保留下来,这个南京不是今天一个城,而是整个江苏省和安徽省,但是因为它本身地理环境不是一个地方,所以你硬是凑在一起也是没有用的,差别消灭不了。比如凤阳,从明朝开始就是一个穷地方,不是民间有个说法:“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还是打花鼓要饭出名的,跟江南简直不能比,不是一个硬凑在一起的,这是不符合自然条件的,长期都改变不了。

(到了清朝,清政府觉得朱元璋划的这个行政区域太大,于是就把它改名叫江南省,后来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就想把它分开,在划分的时候,清政府考虑到如果按照当时的地理环境来分的话,淮北、苏北地方的经济、文化就会变得贫穷落后,而南方地区就会变得很富有,于是清政府就决定把江南省从南到北,纵向一刀切开,把它分为安徽省和江苏省,所以如今的安徽和江苏两省都包括长江以南、江淮之间以及淮河以北这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

所以到现在为止,你看,江苏现在稍微好一点,苏北、苏南差距还很大,比较好一点;安徽,淮北跟皖南中间这一块地方差别还是非常大。所以它不同的自然区域,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它还没有办法在文化上面完全形成共同特点。所以这个地域文化的基础,还是它的自然环境形成的。

那饮食也是这样的,它的主要基础还是自然环境。比如说历史上面,最早的时候,今天福建这一带是越人,就是吴越那个越人,越人他会种稻子的,他稻子种得好,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把他们从福建,从浙江南部,把他们迁到江淮之间,到了江淮之间,他们就把种稻的技术就带过去了,种得很好,所以江淮这一带原来最早的时候,也不是纯产稻的,在越人去了以后就推广了种稻,然后很发达,一般人都吃米了,这就行了。那么后来其中又有的越人被迁到了河东,就是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黄河边上这一带,也叫他们去种稻,以后一点声息都没有了,没有成功。为什么?气候条件变了,尽管越人有种稻的本领,到那儿也种不好,所以你看,中国的稻子文化它有一定的区域,这个区域的基础就是自然条件。反过来例子有没有?也有的,北方人,中国大概从春秋战国下来,北方都是种杂粮、麦子、小米这一类东西比较多,所以等到公元三世纪的时候,西晋永嘉之乱,三世纪末、四世纪初的时候,那些北方的移民就大量南迁,那么北方人吃惯了面食,到南方吃不到,只能吃稻米就不舒服了,因为当时迁过去的有皇帝、有贵族、有大臣,他们就下令在江南钱塘江这一带推广种麦子,也有的人跑到今天太湖边上种麦子,但是也推广不下去,所以后来北方人慢慢到南方也就只能改变吃稻米了,这个饮食习惯就改变了,他没有办法。所以这种自然的环境你是没有办法违背它的。

(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离开了自然环境,那这种文化将难以生存。据史料记载,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为了讨好他的父亲,曾经将故乡丰邑整体迁往关中,但关中并没有形成与丰邑相同的地域文化。清代后期,北京的旗人早已失去了祖辈传下来习武骑射的本领,但却爱上了京剧、书画、养鸟,这种文化的迁移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中国历史上面民族迁移、人口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有一些文化,它可以迁移带过来,但有些文化就带不到。比如牧业民族,它从外面内迁,迁到这儿来,照例它应该把文化带进来,它也想带进来,比如说北魏,它迁到洛阳附近,它要大规模地养马、养牛、养羊,蒙古人开始到了中原,甚至提出来:汉人“无补于国”,这个汉人对国家没有

什么用处,那怎么办呢?要把他们土地全部空出来统统当作牧地,但实际上不行的,牛、羊到内地来,不是有草就吃,就一定长得肥,不是就能养的,那么到后来怎么样呢?他们非但不再养牛、养羊,而且他们发现原来种庄稼挣得钱比养牛、羊还好,原来农业民族日子过得比他们还好,所以他们这个文化往往就改变了,到他们后来都变了,没有继续下去。那么你如果强制推行,可以在一段时间里面会有用,时间长了不行的。我再举个例子,就是大概比较能够说明问题,刚才提到刘邦,刘邦的老家在江苏,那么他做了皇帝以后,把他老太爷接到了关中,叫太上皇,虽然做了皇帝,但还经常去问候他,但老太爷过了几天日子以后,就经常闷闷不乐,刘邦很奇怪,你老人家现在都做太上皇了,还有什么不舒服,怎么老是不高兴,谁得罪你了?

老太爷说:没有,就是我到这里住不惯。我本来在老家路上走走,旁边卖饼的,那里屠狗的,这里斗鸡的,多愉快,大家一起玩一玩。现在到这里,什么都没有了。他不舒服,那么刘邦怎么办呢?下个命令,很简单,把他老家丰邑全部给我迁到关中,房子按图纸,照原来给我这么造,人全部过来,给你再弄个丰邑,让你住在这里,老太爷就像住在老家一样。这个房子据说造得很好,到什么程度,那个鸡和狗带来放在路上,就自己找着回家去了,这完全跟丰邑连鸡窝造得都一样,就让老太爷高兴。照理这样的迁移应该很彻底的,所以我们到关中有一个地方叫新丰,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唐诗里不是有“忽过新丰市”,就是这里有个老的丰,他迁过去就建个新丰,但这个新丰,不要说到我们今天,就是刘邦以后,我们看汉朝的书上,已经没有再讲到新丰有什么地域特点了,可见情况都变了。什么道理呢?因为你丰邑的房子,你到了关中,适不适合关中的气候呢?

你丰邑的鸡、狗喂的饲料,到了关中是不是都有?你不能老是连鸡饲料、狗饲料都从那里拉来,更主要是那些人,他到那里,他不可能世世代代自己不跟外面接触,那他一变的话,情况都变了,到了后来,我相信肯定这些地方的房子、其它的这个鸡窝、狗窝都要按照当地的特点改造,不改造维持不下去的。一开始因为太上皇的关系,可能政府应该补贴,我想像,或者在故乡多运点东西,维修材料,时间长了,不可能这么维持下去的。所以一种文化,并不是说你想把它迁过来就迁过来,就是皇帝动用国库也没有办法。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说基本上还是自然条件,你不适应这个自然条件,就没有办法长期维持。那么反过来讲,就是说很多人,他换了一个地方,他为了适应原来的条件,他到后来怎么办呢?不是地方上服从他,而是他服从这个地方上的特点,就变了。我刚才讲的牧业民族,它内迁以后就变了。所以在清朝的时候,尽管北京有很多旗人住的地方,各个省城里面都有满城,都有旗人的营,但是到后来,这些满洲人大多数,他们原来的特色逐步消失了。有记载讲,当时还叫他们定期演武,到后来不行了,这个旗人有的上马都需要人家扶着上才爬得上,这个马不能走快,拉弓也拉不动了,原来他们的孩子东北有庄园,后来自己都不去了,雇人去,到后来根本就不去了,那么剩下来你看北京已经到清朝晚清民国的时候,那些旗人特色是什么呢?书画很好,书法也写得不错,养鸟、唱京戏,这些玩意儿都跟原来老祖宗尚武的(精神),康熙可以自己拉弓、打猎的,都变掉了,因为他们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他只能慢慢适应当地。

(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又制约了人的发展,我们知道,人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当人员的往来受到制约时,当地的地域文化也会受到影响。西汉时期,汉唐的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一走就是十年?十年间除了匈奴的干预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吗?)

为什么在中国不同的自然区域之间差别那么大呢?这里面就是交通运输。我刚才讲的,

比如我们海鲜,我们不产,不产我拿飞机运过来就是了。但是你们想想看,在历史上面,在没有机械交通的情况下面,办得到吗?办不到!只有非常特殊的例子,比如说唐玄宗唐明皇,他的宠妃杨贵妃喜欢吃南方的荔枝,那怎么办呢?快马送来!所以当时南方荔枝产了以后,马上派人骑上快马一级一级地传递,那么这样接力赛,把这个新鲜的荔枝送到长安,她才能吃得到。那一般老百姓行吗?不行!那么这个交通运输的困难往往是我们今天大家想像不到的。就算交通最方便的,以前有南北大运河,你看坐个船,从杭州到北京,要走多少时间,且不要说碰到冬天结冰不能开了,或者风雨,或者出了什么事,或者让当官的船,就算顺利的话,也是要很长时间才能到的,这还是交通在中国最发达的地方。那么比如说李白的诗里面讲“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是在很特殊的情况,是顺流而下,如果从江陵让他再回去看,哪儿那么容易?这是他讲得好的一面,从坏的一面讲,三峡里面不晓得翻了多少船,死了多少人,所以交通因素的制约是非常大的。那么物资的运输也不象我们今天想像得那么方便,比如我们最简单地讲,你说粮食,北方人如果要吃到南方的米,或者到西北驻守的人要吃点米,哪儿那么容易啊?

宋朝的一个学者沈括,他曾经专门做了一个计算,说这个人带了粮食走,实在走不了多少路,为什么呢?他背着粮食如果运去,自己要吃的,比如他能够背八十斤粮食,那么他走一天的话,自己要吃掉一斤,他还得回来呢,所以他走一天就要消耗两斤,如果他走上四十天,等于自己带的粮食沿路吃,吃完,最后什么都没有,一斤都没有办法留下来,你们要这样来想,那么他如果是带着比如说丝绸,带着布匹,或者带着其它东西,那么他同时也带粮食,否则他吃什么呢?所以在没有机械运输的情况下面,物资的交流是相当困难的,当然有的人说用船,我们知道用船的话,在没有机械动力,上流要拉纤,主要是顺流而下,但中国的河流大多数是东西方向的,而东面一般都是比较发达,比较有物资,他要逆流而上是多少困难,何况有很多北方连这个河都没有。当然用车比较方便一点,但是车有它的条件,要有道路,车不能爬山,如果要牲口拉的话,也要给它准备饲料。所以这个交通运输就制约了人际的往来和物资的交流,也造成了长期一块一块地方的分割。所以这个交通的发达跟不发达是有大大的区别的。

(交通不便,吃、穿、住、用也都不方便,人与人之间来往少了,沟通也就减少了,于是各地的文化也就各不相同。但奇怪的是,交通不便的地方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那里的人们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那么这种精神崇拜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一个人长期在一个环境里面生活,他不仅在物质上面依赖于这个环境,而且他会产生一种与他相应的精神生活,包括一种信仰,一种观念,一种感情,都是从那里来的。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很多地方的山区,那么在山区,他看不到海,看不到江,看到的就是山,所以山区的人,他往往对很高的山,很奇特的山就产生一种崇拜,认为神灵就是住在这个地方的。比如我们到西藏去,有很多被称为神山,我亲眼看到冈仁布齐那个山,藏民就是围着这个山,转山,他为什么转,在他心目中,这是神山。那么这个神山的确,你到那里,为什么,一个是周围它最高,另外一个,它象金字塔一样非常雄伟,跟周围的山是不同的,那么这个山里面,它的物产肯定也最丰富,它提供给人的精神支撑也是最大,那么与此相应,比如说西藏有很多内陆的湖,所以它们很多湖就是圣湖,因为我也到过那湖边上,那个湖给人的感觉幽深莫测,为什么呢?

它的气候变化很多,一会儿太阳很大,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下雪,还有一种山的形状映照在湖里面,湖水有的时候是澄清的,有的时候深得发黑,有的时候是混的,烟雾浩渺,

给人产生一种很崇高的感觉,所以他们把湖称为圣湖。那这个崇拜都是环境决定的应该讲,一开始的时候很多现象,他们也没有办法解释,比如山上出现雪崩,他就认为这个神灵发怒了,湖里面出现各种影子,他认为神灵显灵了,那么这个是不是只有少数民族有?汉族也是这样的。我们中国一开始很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是黄河流域,而且是黄河流域的中游,甚至上游,下游那个时候还比较少,那么在这种地方它也是多山的,所以我们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我们知道中国到秦汉的时候已经形成一个很明确的概念“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那么这个“五岳”,他就认为有五方也是神灵住的地方,到后来道教就发展,什么都变成大地了,还有除了“五岳”以外,各地还有好几座,叫“镇山”,就是一个地方一个主要的山,这也是对山的一种崇拜,那么这种崇拜产生于什么地方呢?就产生于多山这些地方的人。而且也有很奇怪的现象,“五岳”它是变化的,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南岳不是今天湖南的衡山,是安徽的天柱山,当时是南岳,为什么呢?

北方的民族他的足迹还没那么远,他只跑到那里他已经觉得这个已经很南面,他发现南面有一座比较高大的山,而且这个山的确跟周围也不同,他就把它称为南岳,那么后来逐渐扩大,发现南边还有山,以后就把这个南岳就移到了今天湖南的衡山,当然后来固定下来,要是不固定的话说不定还得往南移。那一边泰山,泰山其实高度两千米都不到,但是因为在齐鲁大地上面,在山东这个丘陵里面,它的确是独树一格,特别高,所以称为“五岳”独尊,其实它的高度在“五岳”里面大概最低,但是它有这样特殊的位置,这时候在人们的心目中间,已经不是把它简单地看成一座山了,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又和很多文化的现象都联系起来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下去看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当地有山,所以才对山产生崇拜。清朝的时候有一件事儿,我们现在讲科学史,讲地理学史都讲,就是清政府曾经派了一个大臣带领一帮人去找黄河的正源,找黄河源,什么道理?

其实是为了去祭河神,因为黄河老是闹水灾,这一年又闹水灾了,那么有大臣就和皇上说:这个黄河闹水灾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在河神真正住的地方去祭它,所以你放那么多山神在那里,你祭河神老爷,河神老爷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呢?一定要找到黄河真正的源头,在那里去祭河神才有用。如果你在下游祭河神,它不来,当事人认为河神一定在河源,否则这个水怎么出来呢?它肯定管着河源。那么这么一来,清朝就派阿弥达带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走,你们跟我去找真正的河源,然后在那里给我祭河神,保平安。因为这么一个命令,他们去找,找到的地方已经接近于今天真正的黄河源头,这个已经很了不得了,差不多就是跟今天的真正的源头差没有多少了,那么他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在那里祭河神,当然祭归祭,黄河照样闹水灾,但是人们的这个观念还是没改变,因为这种文化一旦形成了以后,它会长期影响下去的。比如这个黄河,它不闹水灾了,他可能还会继续祭,他不会马上因为这两年不闹水灾他就不祭了,但是时间长了慢慢地可能会改变。所以这个自然环境的影响不仅在于这个物质上面,还会影响到精神上面,那么精神上面的现象一旦形成了以后,它就会比较长地保留下来。

(在中国辽阔的疆域,正是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才形成了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些文化用我们现代的文明来看,它也许是低俗的,违反伦理道德的,但是它在当时也许是社会的需要。西汉时期,王昭君远嫁匈奴,除了政治的需要,还有其它原因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民风民俗呢?)

我们现在往往讲一个地方要讲它的文化特色,有的都存在这么一个现象,自己的地方文

化总是讲好的,人家这个地方只讲不好的,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即使我们今天看来有些我们不大能够理解的风俗习惯,或者你认为是不好的习惯,其实你仔细地分析的话,它也有它存在的道理的。比如我们一般认为南方的农民比较勤俭,像江南一些地方,冬天还在干活,北方,东北的农民有的人认为好象比较懒,你看整个冬天就猫冬,就在喝喝酒,玩玩儿,就没有事儿,但是他不晓得,原来的特点就是在没有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能源不充分的情况下面,东北这种气候是没有办法冬天干活的,冬天在家里头窝着才是最节省、最安全的事儿,因为你到外面去,你要穿衣,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那么又没有什么好做,在家里,一家人在一起也比较节约,就把炕烧热一下就行了,就过来了,那他到外面去干什么呢?还有东北本身地广人稀,有的是土地,他要生产,最好的办法是多种一点,广种薄收,如果你都精耕细作的话,劳动力不行,相反在南方,土地非常金贵,如果你也是广种薄收,也没有那么多的地让你去种,另外他只能够在高密度的劳动下才能够维持他的生活,不要说现在,就是明清的时候,在江南很多地方,平均一个人一亩地都不到,已经到了这种程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高密度的劳动,所以土地他就充分地利用起来,那么这样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他们这样一种习惯。所以我们看一个地方的民风,看一个地方的观念,也要这样联系起来看,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或者用统一的标准,来随便议论一个地方的文化好还是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你不能脱离那个条件。那么历史上面,往往汉族瞧不起少数民族,往往发达地方瞧不起不发达地方,把它归结于文化的雅跟俗,其实要知道很多这个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地方特色的文化,都是离不开那个环境的。我举个例子,当时还是汉朝的时候,内地的汉人往往瞧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瞧不起匈奴,当时匈奴曾经跟汉朝的使者进行过一个辩论,讲它的文化的优劣,汉朝就提出,你们匈奴人有很多习惯,他讲了很多,但是匈奴一个一个都驳斥了。

(但是这些事实也确实存在,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要求和亲,汉元帝有个宫女叫王昭君,才貌双全,自愿到匈奴去,汉元帝就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又过了一年,年迈的呼韩邪去世,大阚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按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再次嫁给雕陶莫皋,一年之后,王昭君为雕陶莫皋生下两个女儿,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后去世,这个规矩在汉族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的匈奴,就是这种风俗。)

什么道理呢?其实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那些游牧民族里面生育力很低,生孩子不容易,那么妇女也是不够,有的甚至要嫁两次,如果这个丈夫又死了,还得再嫁,那么它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它的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要维持它的宗教繁衍,所以这个风俗如果这么来看你就理解了。所以我们现在看中国历史上面有些地区有很多我们今天看来是属于恶俗,但是它有它的原因。那么汉族里面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也有!比如浙江有些地方,它有所谓的“典妻”,就是自己的老婆“典”给人家十几年,什么道理呢?帮人家生孩子,有的也不一定很富,他自己生不了孩子,怎么办呢?传宗接代不行,那么好,他就出钱找一个来,讲好比如说有的是规定几年,有的规定生下孩子以后再回去,所以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开始她舍不得自己家里的孩子,等到那里孩子生出来,时间到了要回来,又舍不得那里的孩子。

“典妻”、“借妻”这种风俗都有,你说为什么有这种风俗?凡是有这种风俗的地方,它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生育力不足的情况,所以它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对历史上面形成的这种恶俗,今天看来不对,或者当时就受到谴责的风俗,我们要注意了解它真正的原因,我想最

根本的原因还是自然所能提供的条件,以及在这个条件下所产生的这种观念,那么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也就是我们形成地域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这些地域文化都归结于自然条件,实际上这个人是有一定的主观能动力的,那么下一次我们再继续讲其它方面的原因。好,谢谢各位!

(三)地域文化的形成(三)-葛剑雄

内容简介: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阻挡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全文:

在上面一讲,我已经讲到那个影响地域文化的最重要一个因素,它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那么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所以就形成了多样的区域文化。但是这是一个物的方面的条件。那么第二个重要条件应该讲就是人的方面。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就是当地人他们在起作用的。如果离开了人,那还叫什么文化呢?那么这个人如果他一点变化都没有的,也没有人迁进,也没有人迁出,那么它的文化一般来讲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那么要它变化,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移民。所以今天我要讲一下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那么什么叫移民呢?比如说现在北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好几百万,这些是不是都是移民呢?那还不是。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叫做流动人口。这种现象我们叫做人口的迁移。但是不是所有的流动人口他都会成为移民的。要成为移民,一般来说,他就是定居下来。

比如在座各位,可能原来有的家乡不在北京,但现在做北京人了,定居下来了,生儿育女,有的成家立业都在北京了,那这就是定居下来了。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流动的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并不一定有一种归属感。而移民定居了以后,那就肯定会有一种归属感。比如我到一个地方,我并不一定准备在这儿待下去,定居下去。那么我对当地的文化如果跟我自己的文化有冲突的地方,我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比如我听不懂当地话,我也不要学,过几天我要走的嘛。我觉得当地什么好的,我接受;不好的,我也不接受。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我准备在这个地方待下来,定居下来,那么你想想看,你听不懂话不行,听不懂话你得学,即使不会讲,你至少要听得懂。

比如当地的饮食习惯,你也得接受,否则你怎么过日子呢?反过来,如果我有能耐去改变它的话,比如我在当地是个地方官,或者是有影响的人物,我认为这个风俗不好,我就想改变它。因为什么?我是这里的一份子,有这种归属感。所以移民跟流动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的移民。这些移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样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后覆盖全国。那么像这种大的迁移最早发生在什么时代?给中国的移民史造成最大影响的又是哪一次移民运动?)

比如说历史比较大的一次移民,就是在西晋末年开始的所谓“永嘉之乱”以后的移民。这个移民一直持续了100多年。因为黄河流域发生战乱,西晋灭亡了,然后一些少数民族有的是做了中原的统治者,有的从外面迁移过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族的人口就大批地渡过淮河,渡过长江迁移过去。那么这批移民主要定居在什么地方呢?主要定居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那么一开始去的时候,北方来的人跟当地的土著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南方人瞧不起北方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北方来的人是政权的权力所在。而且他们人也多、势也众,而且相对是都带着比较先进的文化从北方过来的。因为当时主要的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慢慢以后,南方的土著人不得不接受来自北方的文化。那么南北朝的后期,经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当地的文化、当地的南方人,也成长起来了,也出了一些文化的名人。但他们所接受的主要的已经是北方传播过来的文化。所以经过这一次移民,到了隋朝唐朝的时候,长江流域的文化跟黄河流域的文化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所以那个时候再去讲江南这一带已经不是秦朝汉朝眼光中文化落后的江南,而是开始涌现出一批批人才。至少说它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所以这次大移民的影响非常大。那么这种趋势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为什么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比如说你到一个地方,你要了解它的文化特点,影响最大的是它最近这些年来或者最近一次大的移民是从哪里来的。比如说你到一个地方,他说2000年前这儿有什么移民,移民到哪里去了,他已经土著化了。可能影响最大的是近200年前迁来的。

这批人直接的后代现在还在,那么他们的影响应该讲更大。那么中国近代的移民,应该讲对我们今天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影响最大的。比如我们知道,今天的四川人,你去问他们哪里来的,包括四川分出来的重庆市,十之八九会告诉你们他们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甚至有的人说来自江西麻城孝感乡。大家说麻城究竟在哪儿?麻城应该在今天的湖北,但为什么要讲江西麻城孝感乡?因为历史上面很多人是江西迁到湖广,湖广再迁到四川,所以他们后代的记忆就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

(发生在清朝初期的这次移民运动,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从清朝康熙十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一年,前后历时了105年之久。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移民还是在清朝初年。当时明朝末年发生了“张献忠剿四川”的农民运动,后来清朝政府占领了四川。在这次战乱中四川的人口所剩无几,很多地方都成了无人区。据当时的记载,整个成都地区老虎随处可见。有些移民进去时,老虎可以把人吃掉一半。面对如此荒凉的局面,清政府就下令组织大规

模的人员迁移四川。当时清政府还规定四川无主荒地任凭耕种,开垦的土地归耕者所有,免田赋五年,凡安插三百户移民者,可以提升一级。在种种措施下,清朝初期从湖广地区涌现出大量的移民。所以历史上称这次移民运动为“湖广填四川”运动。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使当时的四川人口和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因为这些移民他都来自湖广,实际上就把湖广就是今天湖北包括湖南这些文化就传播到了四川。那么以后其中的有些人他又进一步从四川迁到了贵州,迁到了云南。所以今天

我们去看四川重庆包括云南贵州它整个的方言,是西南官话系统,跟湖北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通过这一次大的移民,实际上就把来源于湖广或者甚至于江西其他地方的文化就把它传到了四川,以后又传播辅导了西南的其他地方。这个影响是相当大的。那么在北方,很多华北地方的人都会追溯自己的老家到洪洞大槐树,都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

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你想,一棵树,这些人怎么会从这下面来的呢?那么开始我们想是不是在树下面集中、登记然后出发。但是后来调查一下也不是一个地方,实际上都是来自山西。但是可能大槐树这一带组织的移民数量最多,而这些移民一半都是没有文化的普通的平民百姓当时根本没有这样详细的记载。等到后代发达了或者有了一定的人口了,他要修家谱的时候怎么办呢?家里总得有个来历。那么大家都说哪里来的?大槐树。那么他也是大槐树来的。所以你看现在你去一般的家谱里面问北方的多数都是来自大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现象,使我们想起了两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两句民谣至今还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然而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要数清朝末年一次被喻为空前绝后的大移民“闯关东”。那么这些“闯关东”的移民来自哪里?他们对当时的“关东”地区造成什么影响?)

那么到了清朝末年呢,又发生了几次大的移民,这个对今天影响更大。一个是从1860年开始,清朝宣布取消东北的封禁。原来是禁止。东北相当多的地方是满族人留下来,给他们自己练武、打猎、采珍珠、貂皮、人参。这样一些地方,汉族人是不能随便迁进去的。当然也有人进去,但是这是非法的。所以叫“闯关东”闯进去的。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组织从关中而来的百姓。此后二百年间,人们要想进入东北地区,就只有“闯关东”了。这些“闯关东”的移民大多来自于河北和山东地区。他们当时是从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闯关而出。鸦片战争之后,沙俄开始侵略东北地区。清政府不得已开禁放垦,希望通过移民以补边陲。所以关中的百姓像潮水般地向关东。随着居民的增加,1907年黑龙江、吉林、奉天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正式建省。)

所以今天东北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山东人的后代。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东北的文化跟山东就非常相象。东北人讲话也基本上就是山东的口音。你说山东有什么文化特点,特别是底层的文化特点,在东北几乎都可以找得到。那么近代还有几次大的移民也很有趣的。它形成的现象也值得我们了解。比如说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把南京定为天京它的首都。后来清朝去镇压的时候,围攻天京,战争打得非常激烈。天京占领以后,又有很大的破坏。所以通过这一次战争,南京城里面跟南京郊区原来的人口差不多都没有了,留下来的不仅人数少,而且经过战乱都破坏得差不多,经济地位都很低。与此同时,大批的移民从周围迁过来了。

城里的人很多都从安徽、江苏北部迁过来的。城外的人,最大的来源是河南。所以通过这一次移民,南京从城里到城外连口音都变了。文化现象也变了。所以我上次到南京,他们讲到南京是六朝文化。我说六朝文化在哪里?不要说六朝文化,就是清朝前期的文化都变得差不多了。变到什么程度呢?到民国年间,有的学者要收集河南民歌,到南京郊区去收集,因为南京郊区都是河南人。所以现在的南京人其实主要是那一次太平天国战后移民留下来

的,这是主要的人口。那么当然,既然这些人都是外来的,那么南京的地域文化就通过这一次移民,那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如果说南京文化是受移民影响的话,那么上海更是一个五方杂处、华洋混杂的地方,我们常说,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它的文化是“海派文化”,是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那么这些中外移民来自哪里?他们对上海的经济文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那么这种现象在上海是有更加明显的表示。因为上海在1843年开埠的时候,它还只是南方一个普通的县城。当然它有它的优势。因为这个县城是在江海之汇、南北之中。它早海岸线上是中国南北差不多是在中间。那么它有一条长江,中国最大的河流,跟东海交融的地方。这是它有利的地方。但是它本身在文化上并没有太多的特色。而且更主要的是开埠以后所建立的英租界、法租界并不是原来的县城,而是在县城外面的荒地上面。当时上海整个现代

人口五十万多一点。那么原来建租界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一点农民,就是一个农田。没有依托什么县城。但是它发展得非常快。到了1900年。人口突破一百万,然后两百万、三百万、四百万。到解放的时候,号称六百万人口。五百万多万。你看这个速度多快。那么这些人哪里来的?主要是从外地迁过去的。这样一个城市,本地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影响并不很大。相反外来的移民又占了多数。而这些移民又不是来自一个地方。尽管如此,这个移民总的来讲他的素质要比较高。为什么呢?因为江苏、浙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达地方。那么苏南跟浙北更是了不得。

比如说苏州是清朝最多的状元都出在苏州。文化相当发达。那么这批人他们迁移过来以后在上海,就不是原来文化的延续,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化。这里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外国人。上海刚刚开埠的时候,26个外国人,那当然不成什么气候。但是以后外国人也增加得很快。为什么呢?因为租界有规定。比如英租界它规定1500个铜钱就可以租一亩地。那么这个地租来以后,盖了房子,不能卖给中国人的,只能够给或者卖给英国人和英国人他们的家属。法租界也有类似的规定。所以这样以来,尽管里面有很多中国人,中国人还不得不租外国人的房子住。

他们自己不能进去建房子的,一开始的时候。所以大批的外国人就到上海来。这里面各种人都有,也有不移民的人跑到这儿来,最后发了财的,所以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但是我们知道,也有一批相当高素质的移民迁到了上海。英国人管理租界,它总得有人吧?另外它要在经济上扩张,要进行侵略,他也得有自己的人。而且它为了租界的发展,它也要把西方新的管理、新的技术、新的行业介绍到上海来。所以上海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间的确吸引了很多在外国的专家、技术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教师、文化人也都把他吸引过来。很多新兴的产业一开始都是有外国人把它带过来的。或者是出去留学的人学了它的文化过来的。

所以外国人的速度也增加得非常快。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1942年的时候,上海外籍的侨民达到十五万人,这还不算流动人口,已经登记的侨民,这是最高峰。解放初还剩下两万八千,以后再慢慢减少。那么第二批特殊的移民是犹太人。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希特勒在欧洲、在德国迫害犹太人,二战开始,他更加变本加厉。当时犹太人就是没有地方跑。欧洲各个国家、世界上多数国家都不敢得罪希特勒,都不接收他。有的犹太人坐在船上到处

流浪。但是上海犹太人是可以自由登岸,不需要任何签证手续。

所以他们到了上海,就像找到一个人间的乐土。所以大批犹太人得到信息,就纷纷迁移到上海来。很快上海提篮桥这一带形成了一批犹太人聚居的地方,甚至成为“小维也纳”这个地方。最近这几年在恢复,还修了房子。他们自己造了教堂,甚至出版了杂志,建立了自己各种社团。犹太人的活动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批犹太人在上海的时间尽管不是很多,但是对上海的文化

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你看上海这个城市,就成为这样一个就是东西文化、中国各地的文化汇聚的地方。

那么这个特点就使它比较开放。你不开放也不行。比如说作为西方来讲,你果然有英国船过来也有法国的也有美国的也有其他地方来的,而且比如说亚洲日本人在上海势力也很大,它虽然没有自己的租界它也聚居在一起,它当然也要输入它的文化。从国内来讲,尽管苏南、浙北占了多数,但是也有各地的,其他地方的人。那么这样就形成一种各种文化互相碰撞。所以最后我们看到上海的很多文化,它不能从一个地方找到它的来源。比如说方言固然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但是在上海的方言礼貌你去找,很少找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为什么呢?上海本地浦东地方的话以及城里的话都不是我们现在上海话,而上海方言是一种混杂了宁波话、苏州话,跟吴语礼貌的其他话,这样一种产物。比如上海人称自己叫“阿拉”,但是这个跟原来本地话就完全不同。上海人叫父亲“阿爸”,这些都是受外来的影响。这样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方言,它居然把一些外来词都放进去了。所以这个就说明移民的影响在各个方面的影响在那里。

(像上海这种具有中外移民产物的地域文化在中国确实很难发现。同样是沿海城市,而天津却不具备这种特色。实际上天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如果套用今天的“文化”术语,天津文化的构成至少包括“军旅文化”“宫廷文化”和“饮食文化”。特别是天津的方言,我们知道天津地处直隶地方,而它的方言却与周边地区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它的移民来自哪里呢?)

那么上海我刚才讲到它的来源比较广泛,是大半个中国它都吸纳,所以这个情况又是不同。你如果把天津比较一下,天津的人口,这个本地的人口要占到40%,外来人口大概60%。那么上海本地人口不到20%,外来人口超过80%。天津的外来人口中间大部分是来自周围的河北,少部分来自山东,其他地方的非常少。那我们知道这种文化是这样的,它跟本地如果差别不大的话影响也就不大。河北跟山东迁入天津的大多书都是底层的平民,而且跟天津本来的差别不是很大,所以它不大可能在文化上加以改变。有没有高端的移民呢?有啊,太高了,跟一般老百姓隔离的。宣统皇帝逃过去,什么下野的军阀,北京发生什么政变,那个人下野了,就跑到天津租界里面,有一幢洋楼就住在那儿。

他跟低层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这样就决定了天津尽管也收了不少移民,但是它近代文化的变化相对来讲就比较小。你看天津的方言基本上都没有变。顺便讲天津的方言它也是一种移民的产物。你看天津跟北京离那么近,跟唐山、河北都差不多,但是天津人的讲话跟周围听起来都不同。什么道理?因为天津最早的时候是建的天津卫是军事移民,那个移民哪里来的,江淮一带来的,而且从明朝开始它实行的制度军事的移民不是跟地方一样,不是说像我们这样,今年从这个地方征兵,它始终盯者这个地方,这里的人是从老家召来的,始终是从一个地方来的。而且军事移民跟周围的交流是比较少的,所以就这样造成了天津人的口音

就不是纯的北方口音,它带有江淮之间最早的方言的特点。

(要说清楚天津方言的来由,我们可以把时间追溯到明朝初期。当时的天津归静海县管辖,居住的都是静海县人,他们讲的都是静海话。后来明朝皇帝朱元璋把他的儿子朱棣封为燕王,让他带兵把守燕地也就是现在的京津地区,以防北方的蒙古人、金人和辽人的侵略。所以燕王就带了数以万计的士兵和家人来到这里。在这些移民当中大多数的人来自于安徽省宿州市。但是江淮平原附近的方言都是现在的天津方言,所以这些移民到了天津后当地静海人的方言就被

燕王带来的人同化了。)

你看经过近代的移民,它居然没有太多的变化。不像上海,连话都产生了一种新的方言。所以这个就看出同样移民对当地的影响这还不是不同的。

(从南京、上海、天津等移民城市的地域文化来看,不同地区之所以有方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移民。移民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流动。他把自己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带到了他所定居的地方,使当地的文化发生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移民都会对当地的文化产生影响。那么到底是哪些移民会影响当地的文化呢?)

那么我刚才提到,文化离不开人。我们说人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这个文化要通过人携带来传播。什么叫文化?离开人就不叫文化了嘛。所以我们看历史上面,如果说外来的移民他是占有主流是强势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把外来的文化取代了当地的文化,就是当地的文化就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那么我们讲的这个强势有多方面意思。一种人多,移民多;还有一种移民有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强势,他人倒不多,他比你有能耐、有钱、有政治势力或者名气大、影响大,那么这样尽管他人不多,他也会有影响力的。那么这种强势的文化结果,外来的强势文化它就取代了当地的文化。但另一种情况就是移民是少数,或者人口少,或者没有什么经济实力,或者他没有什么社会地位。那么这种情况下,往往土著的文化继续保留,并且新迁进来的移民他不得不接受你当地的文化。第三种情况,就是土客相当。土著文化也很厉害,那么外面迁进来的客民他们的文化也很强,双方势均力敌。那么这就出现什么情况呢?就出现两中文化的碰撞冲突,最后融合。

它会形成一种跟原来不同的新的文化。如果这三种情况都没有,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一个地方人口是不流动的,没有什么人迁进来,也没有什么人迁出去。一般来讲,它这种文化就凝固,就没有什么发展,就会长期这么延续下来。这有没有好处?也有好处。什么好处呢?就是它把以前的文化保存下来了。所以我们现在往往到一些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人员几乎不流动的地方去,我们往往发现古风犹存。我们到那里可以看到一百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文化还保留着,所以都有它的用处。但是我们今天在影响一个地方的话,从人口的流动角度讲,应该来讲移民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总而言之,你现在到一个地方,你了解当地的文化,就得了解一下当地的人。特别是现在还健在的这些人,他们是长期延续下的土著呢?还是外来的移民?是外来移民的话,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你才能够理解当地的文化。

因为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决定它移民的性质、移民的数量、移民的影响。那么怎么来看呢?我刚才讲了,移民影响的大小并不存在决定于它的数量,还要个移民所处的地位有关。他如果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处于优势的话,那么他的影响就比较大。还取决于移民本身的素质。高素质的移民那么他起的影响比较大,一般的移民他往往就被人家所同化。那么像这

种情况就决定在历史上面,往往是一个或者少数的杰出的移民,他对一个地方的影响会无数一般的移民。所以我们现在到一些地方去,特别到边疆、到南方有些地方,当地的历史都会告诉你们我们这个地方的文化是某某人传播过来的。或者是某某到了我们这里以后我们才发达了。

或者某一个事件,来了一次什么移民之后,我们这个地方才先进俩。这就是反映这样一个情况。那么有些人,他本身不一定想当移民的,但是因为他文化层次高,影响大,所以也对当地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比如我们知道,宋朝的诗人苏轼苏东坡,他曾经被流放到岭南,流放到海南岛。那里当地现在还有这个说法,这个是苏东坡带来哪个是苏东坡教的。当然这些传说不一定完全都是真的,这就反映了这么一个情况。就是这些有文化的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对地方上的影响。比如我们到南方,从岭南甚至一直到今天的越南,我们在地方史中,都可以看到一些来自中原发达地区的地方官,他们对当地教化的影响。比如汉代的时候,有好几个来自内地的官员,他们到岭南到越南,到这些地方。因为当时汉朝是越南的大部分都是汉朝的郡县。地方官是北方过去的,他们就对地方上,比如说推广一夫一妻制,因为原来这些地方可能没有这样规范的家庭,教他们识字实行制度,甚至有的采取严厉的刑罚,谁要溺杀婴儿的话就要处罚。用这种方法来纠正当地一些比较落后的风俗。慢慢推广农耕,推广耕牛,推广农具、推广文化。

所以现在我们说之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具有这样一种特色,重视文教,或者是模仿内地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这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这些有影响的移民。但是反过来讲,如果这个移民他到一个地方,他是处在社会的底层,或者说他的才能得不到

发挥,那么他能不能起这么大的作用,这个个就起不到这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这个移民不是说这个人来了就行,还要看他处在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好多次一些优秀的人才,因为种种原因被当作罪犯或者俘虏,被流放到一个地方,被发配到那个地方,有的一直终老在那里。应该讲这些都是移民了,但是它起的作用往往很小。什么道理呢?因为他没有发挥他自己的作用。不象刚才我讲到的那些高素质的又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上优势人物。但是尽管如此只要有这些移民,他们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所以从这一点讲,今后我们如果地方上面要使自己的文化有比较大的变化的话,那么引进高素质的移民,并且让这些移民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应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总而言之我感到对中国今天现存的地狱文化,或者我们叫地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从人的方面因素讲,就是移民。如果说自然环境给它提供了当地文化形成发展这样一种物质基础的话,那么移民给它们直接传播融合,或者扩大了这种文化。

(民间有句俗语:一方燕子衔一方泥。换个意思表达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江南的闰小桥流水和塞北的风沙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域就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四)地域文化的形成(四)-葛剑雄

内容简介:

民间有一句俗语,一方燕子衔一方泥,换个意思表达,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确,江南的小桥流水和塞北的大漠风沙是不同的,不同的地域,也就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可是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相隔很近的地方,风俗竟然也会不同。比如杭州处在吴语方言的包围圈中,可杭州的方言为什么带有北方方言的味道?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的背后蕴藏了什么?

兰大管理学-课后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管理。 2.你认为管理者的各职能之间的联系? 3.影响管理的环境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4.概念形成技能与分析技能(2005) 5.为什么说管理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2000) 6.简述管理人员的基本作用。(2003) 7.试举例说明在管理中,企业家与管理者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为什么?(2006) 第二章管理研究方法 1.为什么不可能错的理论不是科学的理论? 2.什么是构念? 3.管理研究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 4.简述管理研究的过程。(2010) 第三章管理思想发展史 1.简述中外早期管理思想,并对之进行简要评价。 2.你认为产生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具有实践价值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法约尔提出了哪些管理职能和哪14条管理原则? 4.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5.霍桑试验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此发现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何贡献? 6.简述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7.简述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8.何谓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有哪些? 9.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2000、2007、2008) 10.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2008) 11.经济人与社会人(2002) 12.命令统一原则与指导统一原则(2003) 13.简述泰罗“第一流的工人”原理的主要观点。(2005) 14.简述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001) 15.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007) 16.简述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2010) 17.简述霍桑试验的目的、过程和主要结论。(2006) 18.简述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产生条件。(2000) 19.简述权变理论学派关于建立模式时应考虑的因素。(2000) 20.根据权变学派的理论观点,在实际管理中因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008) 21.简述社会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2003) 22.简述社会系统学派关于组织生存条件的观点。(2004) 23.简述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的关系。(2002) 24.简述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内容。(2002)

西方经济学考研兰州大学历年真题

2000兰州大学西方经济学一 一?解释 1?Lorenz Curve 2?LM curve 3?加速数4?机会成本5?GDP平减指数二?什么是需求价格弹性?其大小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受这些因素影响的? 三?生产要素需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从这一特点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四?什么是公共物品?为什么在公共物品的场合会有市场失灵? 五?何为挤出效应?其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受这些因素影响的? 六?分析说明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运用?作用机理以及对客观条件的要求? 2000兰州大学西方经济学二 一?解释(20分) 1?流动性陷阱2?边际产品价值3?Coase Theorem 4?需求价格弹性5?GDP 二?简单说明下列各题(50分) 1?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失灵 2?索洛的经济增长率分解式及其含义 3?农业生产的内在不稳定机制 4?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最佳原则

5?挤出效应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三?论述题 1?评述西方学者关于通货膨胀的生成原因的理论解释 2?评述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 2001兰州大学年西方经济学考研试卷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个4分。本题满分20分) 1、洛伦茨(Lorenz)曲线 2、LM曲线 3、加速数 4、机会成本 5、GDP平减指数 二、什么是需求价格弹性?其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本题满分12分) 三、生产要素需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从这一特点中尼可以得到那些启示?(本题满分12分) 四、什么是公共物品?为什么在公共物品的场合会有市场失灵?(本题满分14分) 五、何为挤出效应?其大小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受这些因素影响?(本题满分12分) 六、分析说明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运用、运用机理以及对客观条件的要求(本题满分30分)

新版兰州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真的是一件考研耐力和意志力的事情,需要你不断坚持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你必须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确认好坚定的动机,才能让你在最后冲刺阶段时能够坚持下来。 如果你只是看到自己周围的人都在考研而决定的考研,自己只是随波逐流没有坚定的信心,那么非常容易在中途就放弃掉了,而且现在考研非常火热,这就意味着竞争也会非常激烈,而且调剂的机会都会非常难得,所以备考时的压力也会比较大,所以大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既不能压力太大,也不能懈怠。 虽关于择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建议一定要趁早,因为即使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考试科目也未必完全一致。 如果同学们一时之间不知道选择那所学校,千万不要把过度的精力浪费在这上面,因为,备考复习工作是一天都不能丢的,所以在未定学校之前千万要保持学习进度。因为考试内容都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筛选一些目标院校,有了一个大致方向,现阶段自己的不会过于慌乱,不会整天胡思乱想。 介于考研方面有太多的问题要讲,所以这篇文章便是我的种种干货和经验的整理,篇幅会比较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后会有所帮助,结尾处附赠我的学习资料。 兰州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3)细胞生物学 (810)分子生物学 参考书目为:

1.《细胞生物学》,第四版,翟中和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八版,査锡良、药立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跟大家先说一下英语的复习吧。 学英语免不了背单词这个难关,词汇量上不去,影响的不仅是考试成绩,更是整体英语能力的提升;背单词也是学习者最感到头痛的过程,不是背完了转身就忘,就是背的单词不会用,重点单词主要是在做阅读的时候总结的,我把不认识不熟悉的单词全都挑出来写到旁边,记下来反复背直至考前,总之单词这一块贵在坚持,背单词的日程一定要坚持到考研前一天。 因此,学会如何高效、科学地记忆词汇,养成良好的记单词习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用的是《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里面的高频词汇都给列出来了,真的挺方便的,并且刷真题我用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这本书,我感觉对我帮助特别大,里面的知识点讲解的通俗易懂,而且给出的例子都很经典,不容易忘记。 前期,在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积累,也就是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同学可以背考研单词,而基础相对好一些的同学考研单词相对于你来说就会比较简单,这时就不必浪费时间,可以进行外刊阅读。由于考研英语阅读的文章全部都是从外刊中摘录的,所以进行外刊阅读就可以把其当作“真题”的泛读。 中期,在期末考试和小学期结束之后就要开始做真题了,我从最早的那年开始一路做下来,留了三套考前模拟,大概是有二十多套。我一般会第一天做一套然后后面花1~2天的时间对文章进行精读及分析错误原因。早些年的英语出题有相当难度,考察的有不少都是很复杂的句式及熟词僻义,这与近几年的考察角

兰大 新闻真题 整理

兰州大学1999-2007年新闻传播学试题 2007年兰州大学研究生考试新闻理论(含中国新闻史) 1、<<政治官报>> 2、中国青年记者协会 3、王韬 4、新闻价值要素 5、新闻事业 6、新闻批评 二.简答 1 简述社会责任原则的内涵及要求 2 回答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3 简述“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 4 评述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三.论述 1 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及新闻理论的发展 2 联系具体事例说明新闻工作者的修养的问题 2007年兰州大学研究生考试新闻传播学试题 一.名解 1 博客 2 传播技巧 3 刻板成见 4 集合行为

5 大众传播 6非语言符号 二.简答 1 为什么大众传媒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2 在培养理论中,“主流化效果”指的是什么? 3 组织内非正式传播的特点。 4 库利关于人际传播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 1 评价是用于满足理论 2 结合有关知识和实际,说明如何防止信息贫困者和信息富有者两极分化的现象及出现的新的矛盾。 2006年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试题(简要) 一、传播学名词解释意义。 1、文化帝国主义 2、全球化,初级群体 3、集合行为 二、简答 1、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三、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培养理论的作用机制 新闻学名词解释 信息 敦惶进奏院状

民报 中国日报 新闻管理体制 简答 淘奋的办报思想邓拓的新闻思想新时期主体角色的变化 2005年兰州大学传播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8*6=48分) 1 信息社会 2 传播情境 3 赛博空间(cyberspace) 4 信息压力 5 传媒接近权 6 传播效果 二简答(13×4=52分) 1 简述拉扎斯非尔德和默顿关于大众传播的功能的观点。 2 在传播学学术界,为什么有人把“培养”理论称作“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 3 沉默的螺旋的舆论观和效果观。 4 大众传播学调研的基本过程。 三论述(25×2=50分,传播学专业答 3题,新闻学专业答 2题) 1 论述制约和影响传媒组织活动的各要素。 2 结合新闻传播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论述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3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信息主权”概念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1兰州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真题经验

小伙伴目前复习的怎么样了,我以自己为例给大家分享下我备考的经验。 英语寒假开始背,我用的《一本单词》,前期单词要一遍遍的背!每天都背!后期没太多时间每天背了,主要就是背真题里面整理的单词,尤其是考试之前一定要复习一两遍整理的单词!很重要!很重要! 做真题阅读之前,我先听课蛋核英语长难句的课程,五月份之前把长难句解决,推荐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一开始我是抄写下来,后来没时间就放弃了,建议大家不用抄,每天看一下翻译一下就行,潜移默化地进步。然后开始做真题,真题很重要!真题做97-18年的,但最后三年的留着考前模拟再做。真题最晚五月开始,因为真题是要至少做两遍的。我用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里面的阅读我都是精翻的,基于前期长难句的学习,阅读的正确率还行,我每天翻阅一篇真题阅读,做好里面陌生词汇的积累,都是整理到一起的,方便背诵。 真题刷了2遍后,我关注了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每天睡前之前吧,花个20分钟过过里面的每日推文,看完也有好处的。 考研政治涉及到多个科目,考查形式又包含着单选题、多选题和主观题。所以在基础阶段复习时,具有整体框架意识很重要。因为考研政治的几门课程都有自己的逻辑结构,需要考研的学子把各个科目的宏观的逻辑结构整理清楚。 比如说马原,一共有8章内容。8章内容又是可以分为3大组成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又分成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个组成部分。本部分的基本理论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部分内容始终贯穿着辩证思维,即对立统一思想。在研究范式上,显著体现出"概念--判断--推理"的叙述逻辑。具体而言,几乎每个主要理论都是首先提出两个对应的概念,如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唯物史纲与唯心史观、价值与使用价值;然后,阐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性与关联性,即辩证统一关系,即判断。最后,叙述这两个概念及其原理在现实运用中的方法论,即推理。为此,考生在本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可在粗读完原理后,在书本上标示出"概念"、"判断"和"推理",并在笔记本上对应抄写,着重理解和记忆关键词,即可快速了解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政治复习,咱们可以看看李凡老师《政治新时器》系列,通过书中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可以加深咱们考生对于考点的掌握。

2021兰州大学藏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这篇文章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考研的复习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英语的复习: 推荐书籍:《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一本单词》;推荐辅助使用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 我英语不高,71分,主要就是阅读没做好啊!所以同学们在复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在阅读上下功夫。 英语复习的第一步是记单词,我是每天记3页单词,然后在下面标好日期,隔3.5.10天进行复习,有时候因为天数会重合在一起,所以有时觉得真的挺烦的。但这方法确实不错。 阅读是英语的大头,一直都流传着得阅读者得天下。所以真题一定要多做几遍,进行分析,吃透出题人的思路。第一遍做完可以不看详细的解析,在第二遍的时,对照详细解析,整理出自己文章中的生词,词组,分析长难句和文章的整个结构,和可以借鉴到作文里面的句子。第三遍,分析每个选项,对应原文找出干扰项,像什么张冠李戴,程度不符之类的。 作文,大家一直说要整理出自己的模板,不要直接去背那些参考书上的。但是我真的很懒,就是把我阅读里面的几个句子背了背,像原因的展开,观点的陈述。 政治的复习 首先是看基础教材,毛中特、马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近代史,这几个大块尽情的背吧,分儿都在书里呢,八月份开始准备的,刚开始也是背不进去,但是要坚持,我还看了李凡老师的《政治新时器》,这本书总结的特别好,没有报班,依旧能抓住重点。 第一遍看完之后,就可以开始背了。刚开始的时候我是一天背一章,两个多月吧,才背了一遍,到了十一月中旬开始上午一章,下午一章,顺序可以自己安排,我都是上午毛中特,下午思政,马原我觉得最难,都是单独一整天才能背一章,近代史考试时涉及的不多,我没看教材,背的《政治新时器》的近代史部分。另外强调一下,一定要多多的做选择题,这是重点,我是通过历年真题做的训练。 专业课:

2021兰州大学新传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

考研体会 距离拟录取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曾经我掰着手指头盼望着录取这一天,无数次想象着接到通知时的画面,可当这一切发生时却很平静,就像一列火车循着既定的轨迹,走过本该路我过的风景。 在这里,我首先必须要感谢high研App当初的陪伴与支持,如果没有它,可能就不会成就现在的我。在我最迷茫最无措的时候,是high研App给我指明了方向,才会让我成功上岸。所以,我想把我的考研之路写下来,给学弟学妹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都能得偿所愿,去到自己理想的院校。(论坛还给了非常优厚的稿费,两全其美。嘿嘿),希望你们也能像我当初一样,迷茫了就来这里看看,或许我的些许经验真的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呢。下面,言归正传。 我是一个普通一本院校的学生,考研也是在好朋友室友的带动下决定的,本想着就一直只当个学屌能顺利毕业就行,没想到在他们的带动下,竟不知不觉间成了一个逆袭的学霸,这光环确实有点刺眼,不过,容许我小小的傲娇一下,这确实是个事实,以总排名第四的成绩顺利进入985大学—兰州大学,彻底逆袭成功。 自从决定开始考研那天开始,我就在网上搜索着跟考研相关的资料,首先了解到新传考研会考到四门,政治、英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政治、英语是公共课全国统一试卷,两门专业课是由所报学校自主命题、自主评卷,因此需要了解意向学校的参考书目、考试重点以及答题方向,但一般都是新闻学和传播学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再加一门你所选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都会有区别,因此收集到所选学校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MJC举例,专业一(334)主要考察理论部分,包括传播学、新闻学、新闻史等,专业二(440)主要针对MJC所要求的采写编评等业务进行考察。 找到了目标院校后,就开始规划考研时间和每门科目对应的备考方法。 准备考研的时间看似很长,其实当你用起来就会发现很多事情根本来不及做,尤其对于三跨一无所知的小白更是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掌握学习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效率基本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我的学习总体规划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3—6月基础期,英语单词+专业课参考书

兰州大学管理学期末考试习题(附答案全解)

兰州大学《管理学原理》期末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A.管理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B.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管理的目标性和阶段性 D.管理的组织性和行为性 2.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 A.伊斯顿选择 B.西蒙选择 C.阿利森选择 D.霍布森选择 3.最早系统并且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学者是() A.亨利·法约尔 B.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C.马克斯·韦伯 D.乔治·埃尔顿·梅奥 4.早期的管理学主要是以() A.定量分析为特征 B.定性分析为特征 C.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特征 D.模型分析为特征 5.从广义上讲,决策就是() A.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实施的行动计划 B.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C.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形成的思维模式 D.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完成的工作任务 6.管理层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职能分工的要求 B.权责明确的需要 C.部门划分的需要 D.管理宽度的限制 7.所谓授权,是指() A.在组织设计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B.在组织调整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C.领导者将部分处理问题的权限委派给某些下属 D.委托代理关系 8.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你理解管理理论,但不具备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你还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反过来,如果你具备管理技术和能力,而不掌握管理理论,那么充其量你只是一个技术员。这句话说明:() A.有效的管理者应该注重管理技术与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而不是仅注重管理理论 B.是否掌握管理理论对管理工作者的有效性来说无足轻重 C.关键是掌握管理理论,这是成为有效管理者的前提

2021兰州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考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了考研之路,不管是跟风也好还是真正想提升自己,研究生学历也逐渐成为了就业的一个门槛,就业形势远高于本科毕业,在大二的时候就要想好自己是不是要考研。当然,在大三下学期开学前再开始准备也来得及,毕竟对一些人来说,战线拉的太长反而会适得其反,但也不能太晚,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经济学专业在广大考生眼中是很有就业前景的,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经济学考研。兰州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但因为地处西北,很多学生并不愿意选择,然而真正了解下来我们发现报考这个学校很有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对别的同级别学校来说,分数较低,也是广大考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选好学校、专业,立好flag,接下来就是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了。兰州大学经济学学术性硕士和其他学校考试科目一样,也是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经济学。 政治的学习是很枯燥的,但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在学习政治,但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多。买一本政治考研大纲,先分析大纲,当然啦,那么厚一本书要把它研究透太难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先看,混个脸熟,下次见面的时候不至于说太过陌生。市面上有很多政治考研资料,从本质上来讲,基本大同小异,用哪家的都可以,但有一点,一定要专业、全面、且适合自己,就拿我用的《李凡政治新时器》来说,先看知识大纲,再做题,不会的题目记下来反复做,三轮下来基本就差不多了。对于时政部分,不必太着急,考研后期,会有很多机构专门讲授这一块,授课老师已经把资料整理好,你可以花费少量的钱去听课就活着看这些资料,我是整个政治学科下来,一直跟着李凡老师学习,这样一点不浪费时间,再考前一周的时候,各大考研机构又出台了一些预测题,押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去背,当然不是去背所有的题,背大题,实在记不住,把大题的答题框架背下来,这样在考场上也不至于会因为太紧张就忘记了。 英语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虽然说考研英语分数线并不高,但是英语却是能拉开分数线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要考好英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扩大词汇量,背单词,不停的背,一遍一遍的记,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到单词书翻烂的时候,能记得单词在哪一面的时候,甚至于当别人一说单词你能下意识想到它做名

兰大环境工程综合历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4/24) 1.污泥沉降比 2.水环境容量 3.大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4.有效驱进速度 5.流 化床 6.衬甲 二.回答问题(6/36) 1.简述厌氧消化的四个阶段? 2.污水厂的平面布置原则有哪些? 3.什么是气体污染物质技术中吸收效率?写出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和气相总速率方程 4.写出石灰法烟气脱硫的主要分布反应式 5.城市垃圾收运系统由哪几个阶段构成?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6.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的区别? 三.计算题(10/40) 1.已知平流沉淀池的长度L=20m,池宽B=4m,池深H=2m。今欲改装成斜板沉淀池,斜板水平间距X=10cm,长度L=1m,斜角60°。如不考虑斜板厚度,当废水中悬浮物颗粒的截流速度n0=1m/h时,求改装后沉淀池的处理能力是原沉淀池的多少倍? 2.已知某河流平均流量为50m3/s,BOD5浓度为2.5mg/l,该河规划水体为三类水,BOD5的标准为4mg/,求该河段BOD5的环境容量。 3.根据对某旋风除尘器的现场测试得到,除尘器进口的气流量10000m3/h,含尘浓度 4.2g/m3N,除尘器出口的气体流量为12000m3N/h,含尘浓度为340mg/m3N,试计算该除尘器的处理气体流量,漏风率和除尘率(按考虑漏风和不考虑漏风两种情况) 4.某城镇拟用填埋卫生处理生活垃圾,覆土与垃圾之比1:5,填埋后废物压实密度800kg/m3,填埋高度为10m,试求填埋场设计运营20年的总填埋容量和总填埋面积,年平均人口为5万人,前十年人平均日产垃圾6kg,后十年人平均日产垃圾为20 kg。

一、术语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污泥龄; 2.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 3.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4.粉尘的分级除尘效率; 5.堆肥化; 6.热灼减率 二、回答问题(每个10分,共30分) 1、简述活性污泥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 2、论述除尘装置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3、固废预处理技术有哪些?它们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三、计算题(40分) 1、某曝气池日处理污水量为21600m3/d,经一级处理后BOD5为250mg/L,预计处理后出水的BOD5为20mg/L。试确定曝气池所需氧量(这里仅考虑碳化需氧量)及假定沉淀池能去除全部的悬浮固体情况下BOD的去除率经研究,确定下列条件及参数 (1)污水温度为20℃(2)设计的θc为10d (3)出水中含有22mg/L生物固体,其中65%是可生化的,且悬浮固体中可生化BOD为总BODL的40%计: (4)污水中含有足够的生化反应所需的氮、磷和其他微量元素 (5)微生物合成系数y=0.5mgVSS/mgBOD5 (6)微生物的内源代谢系数Kd=0.06d-1 (7)曝气池中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与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之比为0.8 (8)K1=0.1时,BOD5=0.68BODL (10分) 2、(1)试设计确定米氏方程式中的米氏常数Km的方法。 (2)污泥的原始含水率为99.5%,求含水率为98.5%时污泥体积降低的百分比。 3、已知某低浓度气体溶质被吸收时,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气膜吸收系数为2.74*107kmol/(m*s*kPa),液膜吸收系数为6.94×10-5m/s,溶解度系数H为1.5mol/(m*kPa),试求气相吸收总系数Kg,并分析该吸收过程的控制因素。(10分) 4、某填埋场作业区面积为20000m2,对应的降雨渗出系数为0.30,封场面积为30000m2,对应的降雨渗出系数为0.20。该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20mm,降水年内分配8月最大,平均占年降水量的26%,试求该填埋场日最大渗沥液量和平均渗沥液量(m3/d ).若对渗沥液每三天抽取一次,按最大渗沥液量计算需要修建多大容积的集液池(10分)

兰州大学真题整理总结

兰州大学考研真题整理总结 一、操作系统部分 名词解释 2014年:饥饿,动态重定位,文件系统就绪态多道程序度 2013年:死锁多程序设计技术文件的物理结构内碎片设备独立性 2012年:并发虚拟存储系统核心态内核吞吐量 2011年:进程并发系统调用核心态多道作业度抖动 简答题 2010年: (1)文件链接分配的两种不同实现形式及特点 (2)线程和进程相比有哪些特点? (3)高速缓存相关知识。(4)分页式存储知识(5)信号量机制及进程调度 2011年: (1)文件系统中打开文件、关闭文件操作命令的功能是什么? (2)同多道程序设计系统相比单道系统有何有点? (3)请求页式存储(4)进程调度算法(5)信号量进程调用 2012: (1)操作系统中经常以时间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的技术有哪些? (2)进程调度主要分为哪两种方式,个有哪些常见的调度算法 (3)虚拟存储(4)银行家算法(5)磁盘管理(6)进程管理 2013年: (1)线程与进程相比有哪些? (2)磁盘I/O中数据的访问时间由哪几部分构成,磁盘驱动算法涉及哪几部分时间?(3)磁盘管理的算法(4)进程调度(5)分页存储管理(6)并发进程 2014年: (1)进程管理 (2)非抢占式的优点,列举两个非抢占式调度算法。 (3)磁盘寻道(4)银行家算法(5)页式存储管理方法 答案 饥饿:在多道程序系统中,由于别的程序长期占用处理饥,进程长期不能获得处理机等待时间给进程的推进和响应带来明显的影响。 动态重定位:在作业执行过程期间,当访问到指令或数据时才将要执行的程序或数据的相对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方式称为动态重定位。 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指文件、管理文件的软件及数据结构的总体。

兰州大学(兰大)自然地理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1、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历年真题

2、以下为我们整理的兰大自然地理全套资料的部分目录:

3、GIS遥感地理学考研中心,由武大、南师、北师、地理所、南大相关名校地学专业研究生学长学姐创办,专业为大家提供GIS、遥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资料。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淘宝店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6014921.html,/ 拍拍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6014921.html,/771843105/ 2013年自然地理考研群:235141462 2013年人文地理考研群:252689945 2013年GIS遥感考研交流群:252691123 4、展示1——部分真题答案展示 简述云南省省会——昆明被称为“春城”的自然地理原因 答题思路:考查教材知识的应用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昆明因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年温差小而被称为“春城”。注意,本题不但要答出其特殊气候的形成原因,也要简单叙述气候特征。 参考答案要点: (1)冬季不冷,对于西方干暖气流的控制和高原地形对北方冷空气的阻滞 冬季,中纬度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西风气流分成两支,分别绕过青藏高原的南北两侧,昆明位于东南侧,正好位于南支西风急流的控制之下.在高空南支西风急流的引导下,近地面主要盛行的是来自较低纬度的大陆内部的西方干暖气流。在此气流控制下,晴朗、暖和、干燥成为昆明冬季天气的主要特点。 其次,云贵高原地势相对较高,大致呈由西向东平缓倾斜之势。北方冷空气南下,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难以影响到(强冷空气除外)昆明一带。冷空气前锋与西方干暖气流相遇在昆明与贵阳之间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以贵阳为代表的云贵高原以东地区,在昆明佳静止锋的冷空气一侧云雾笼罩,阴雨冷湿。即“天无三日晴”;而以昆明为代表的云贵高原以西地区在干暖气流的控制下,碧空如洗。蔚蓝色的天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得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相对就比同纬度附近的贵阳要多,所以昆明冬季月平均气温比贵阳高出6℃左右。可见昆明冬季不冷,阳光明媚。 (2)夏季不热,得益于较高的海拔和雨热同期 昆明平均海拔1891米,随着海拔增高气温要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所以夏季昆明与同纬度的桂林相比要低一些。另外,昆明一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5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5个月内,这段时期被称为“雨季”。雨季天空多云,阻碍和削弱了夏季强烈的大阳辐射、同时大量的降雨增加了地面的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 (3)得益于滇池的调节作用 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泊。而昆明市又位于滇池湖盆的北部(岸),宽阔的滇池湖面对昆明的气温、相对湿度起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5、展示2——部分笔记展示 (凡涉及地域规律皆重要,兰大几乎每年必考,重点掌握) 所谓地理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

08兰州大学管理学试题解析

管理学08年真题解析 【点评】本年份真题包括以下四种题型:6道名词题,每道题5分,总计30分;4道简答题,每道题10分,总计40分;2道任选题,每题40分,1道案例分析题,共40分。 和往年考试题目对比,题型变化很小,其中,题型变化最大的是取消了计算题型。 【题目】一、名词比较 1、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 【解题】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主要思想是:工作定额原理、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标准化原理、刺激性的工资报酬、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管理科学是一个学派,它是在泰勒管理学派的继续和发展,是近年来在西方管理学界形成的。有时人们把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统称为管理科学学派。这个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所以,所谓管理科学就是制订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并把这种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之中。 【分析】本题考察管理思想史中的比较重要的两个理论。考察的知识点是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的区分。考察对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还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学习管理学的基础。建议复习时把基本的管理学常识能够掌握和区分。 2、外部奖励与内部奖励 【解题】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都是激励的类型。内在激励是指个人通过给自己设定目标激发成就感和事业感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工作来实现的但这种内在激励有较强的外在性。是指工作本身带给人的激励,包括工作本身有趣味、让人有责任感、成就感等:外在激励是指工作以外的奖赏,包括增加报酬、提升职务、改善人际关系等等.相比之下,内在激励有更稳定、更持久、更强烈的效果。外部激励是指通过改善工作环境等来增加工作的热情等。 【分析】本题考察激励理论,考察的知识点是内部激励和外部激烈的区分问题。这是管理学06版书中的介绍内容,新版中没有涉及到。建议复习时对于新版管理学书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可以根据爱好选择性的去阅读和理解。本题是简答题,只需把内部激励和外部激烈的区别和联系解答完整即可。 3、管理原理与管理原则 【解题】管理原理是对管理本质的表述,是对其客观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管理原理反应的是管理活动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客观存在性,与管理实践联系紧密。管理原则是以管理原理为依据考虑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以及管理任务的要求而制定出来的进行管理活动应

2021兰州大学应用统计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这篇文章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考研学习经验和一些比较好的参考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政治 用书:李凡老师的《政治新时器》、历年真题 每天看一两章大纲解析,配合教材和辅导书,然后去做题,对照答案。然后看大纲解析的出处,这样我感觉我自己就记住和理解了大部分,当然还有一些重点题需要好好分析理解的,主要是马原的,毛概也有一些。一开始基础复习不用担心主观题的事情,以选择题的角度考虑知识点就行了。 临近考试,我一般都是做一年的真题,然后看后面解释,两相比照,就知道自己哪里没到位了,而且此书有个知识点提纲表格,还不错,有些重难点解析,我看了很多遍。最后临考的时候,狂背卷子上的主观题就对了。 真心建议,真题很重要,另外,自己知道自己的情况,哪些知识点比较重要,易考,却还没掌握,一定要去弄明白,这个才是最基础的,查漏补缺才是主要目的。 英语: 当然就是每天学,用心学,说到底,我觉得考研英语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背单词做阅读。我单词《一本单词》背了超过5遍了,第一天看完,第二天重复,长此以往,到最后真的升华了。历年真题,阅读部分我做了4遍,近十年的做了翻译,配合使用《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作文看了很多高分范文,总结了自己的模板,通过做题和一些好的公众号文章积累了一些素材,推荐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英语只要用心加重复,就可以的。 专业课: 首先大致浏览一遍课本,自己做一个大纲出来,大标题小标题小小标题这样,第一遍可以不细看,但要有个印象,知道书大概讲的是什么,分几章,每章又在说什么,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出来。 第二遍开始仔仔细细地看课本,把这个知识框架逐步逐步地填满,不能有知识上的盲点,如果看书看不明白,就去问在校授课的专业课老师,老师会慈爱地给你详细解答。可以自己根据书本内容做笔记,做完笔记印象更深刻。

2021兰州大学哲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在考研复习白热化阶段到来之前,给大家分享分享我的经验。 政治真的折磨了我很久。我前期主攻选择题,后期李凡的《政治新时器》大题多背背!但是不是盲目背诵哦!你背诵的时候就会对今年热点有个基础了解,提出关键的重点,答题的时候注意知识点关键词+个人延伸。大题千万不要怕,5x10的大题,每个大题有两到三个小问,每个小问你知道达到知识点,或者哪怕你没有背到,结合今年热点,言之有理也是能拿分的!所以这样你知道了,大题是基础,反而拉分关键是选择了!建议大家买一套李凡的书,几乎囊括所有你需要用到的,还赠送视频课,大家看自己需要。 贰№2:英语需要每天学 书籍:《一本单词》+《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蛋核英语全套。 我英语不高,71.因为今年的题其实不算太难,主要就是阅读没做好啊!所以大家在复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在阅读上下功夫。 英语复习的第一步是记单词。我用《一本单词》,我是每天记3页单词,然后在下面标好日期,隔3.5.10天进行复习,有时候因为天数会重合在一起,所以有时觉得真的挺烦的。但这方法确实不错。 阅读是英语的大头,一直都流传着得阅读者得天下。所以真题一定要多做几遍,进行分析,吃透出题人的思路。第一遍做完可以不看详细的解析,在第二遍的时,对照详细解析,整理出自己文章中的生词,词组,分析长难句和文章的整个结构,和可以借鉴到作文里面的句子。第三遍,分析每个选项,对应原文找出干扰项,像什么张冠李戴,程度不符之类的。 作文,大家一直说要整理出自己的模板,不要直接去背那些参考书上的。但是我真的很懒,就是把我阅读里面的几个句子背了背,像原因的展开,观点的陈述。大家可以在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搜搜有没有一些考研的作文书,个人觉得借来看看就好了,不用特地去买。也可以关注蛋核英语微信或者木糖英语,他们的每日一句很不错,不过一定不要像我一样坚持不下去,他们也会提供作文的素材。 专业课: 首先大致浏览一遍课本,自己做一个大纲出来,大标题小标题小小标题这样,第一遍可以不细看,但要有个印象,知道书大概讲的是什么,分几章,每章又在说什么,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出来。

兰州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考情揭秘!附近三年真题

兰州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考情揭秘!附近三年真题 导读:兰州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有11443人通过初审,为各高校最多。为方便考生备考,本期整理兰州2017年自主招生考试模式及近三年考试真题,供参考。近期,贵州教育资讯网运营团队将整理各地名校2017年自主招生考试模式及真题,请持续关注。一、考试综述2017年兰州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为笔试,复试为面试。按照初试成绩×30%+复试成绩×70%形成的综合成绩排名,参考学生特长和中学表现,择优确定自主招生合格名单。二、考试时间笔试时间:2017年6月10日9:00-11:30面试分2个时间段进行2017年6月18日8:30—12:302017年6月18日14:30—19:30三、笔试模式笔试考试内容结合高中教学情况,主要考察考生选报专业类相应的学科素养和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综合素质,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试考试科目为:学科素养和学习潜能,学生依据填报的专业类参加考试。笔试形式:机考,全部为客观题。测试内容涵盖面广,涉及数理基础、学科特长、理解与计算、逻辑与思维、英语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注重考查考生的素养和想象力、洞察力、专注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创新能力。数学和物理,有15题单选和45题不定向选择。据考生反映,数学和物理不是很难;医药类考试

题量不是很大,难度要难度高考,易于竞赛。四、面试模式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创新潜质以及社会责任、个性特长等。面试方式:按照学科大类分组进行面试,面试过程为考生先进行2分钟的自我陈述,再抽取面试题目进行作答,最后通过问答的形式与面试评委进行互动。参加面试考生需提前20分钟进入准考证上标注的面试候考教室候考。面试时携带获奖证书、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原件(无原件的必须开具有效的证明,如学校或颁发机构加盖公章的确认证明)。兰大会针对考生提交材料在面试阶段进行个性 化面对面复核,如发现考生不具备提交材料相对应的能力,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将取消其自主招生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教育部,由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依照相关规定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五、部分真题(一)2017年部分真题1、物理学类:考察数学和物理。 2、医药类:考察数学、化学和生物。 3、人文学科类:考察语文和历史,涉及古文阅读理解和朱光潜的一篇文章。 4、 5、一直升机停在南半球的地磁极上空,该处地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直升机螺旋桨叶片的长度为l,螺旋 桨转动的频率为f,顺着地磁场的方向看螺旋桨,螺旋桨按 顺时针方向转动。螺旋桨叶片的近轴端为a,远轴端为b, 如图所示。如果忽略a到转轴中心线的距离,用ε表示每个叶片中的感应电动势,则[ ]A.ε=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

2021兰州大学数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这篇文章和大家说说考研复习中,公共课的备考方法,希望给你提供一些好用的信息。 政治本人65分,实在不敢班门弄斧。大家多做题目,特别是选择题,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好习惯,一个个知识点学起,你不会后悔的。刚开始根本找不到北,正常正常,别担心,政治还有点需要理解力的。推荐使用李凡老师的《政治新时器》,如果实在理解不好的话,可以配合他的网课进行学习。政治就说这么多,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政治而影响了全局。我9月底才开始政治的学习,其实不早了,一定要认真做选择题,注意总结,狂背大题,注意知识点的灵活运用。 英语 因为自己本身就很喜欢英语,所以对英语的复习相对轻松一些。我是四月份开始英语学习的,不过每天用的时间并不是最多的,强调一点,考试不结束就不要结束背单词,不仅是从单词书上背,更要从真题文章中背。单词书推荐《一本单词》。对于考研英语,真题是永远的王道,研究几遍都不嫌多,推荐使用《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另外为大家推荐两个比较好的公众号,里面有很多好的素材: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 专业课: 首先大致浏览一遍课本,自己做一个大纲出来,大标题小标题小小标题这样,第一遍可以不细看,但要有个印象,知道书大概讲的是什么,分几章,每章又在说什么,建立一个知识框架出来。 第二遍开始仔仔细细地看课本,把这个知识框架逐步逐步地填满,不能有知识上的盲点,如果看书看不明白,就去问在校授课的专业课老师,老师会慈爱地给你详细解答。可以自己根据书本内容做笔记,做完笔记印象更深刻。 第三遍再返回去扫一下课本,可以结合真题去针对性地复习,真题的答案试着自己去总结,有个自己的答题思路是最好的。反反复复把课本多看几遍,做到尽可能的充分理解(不要觉得自己看过两三遍就能记得全部内容啦,指不定考试那天没睡醒或者天气太冷,脑袋短路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就真的玩完了),看到考试前你都不记得你看过多少遍,每看一遍都会有新发现(真的真的不骗你),一本书可以延伸出很多知识。

兰州大学部分考研真题

兰州大学2008年 一、概念题(4*10) 1、地理空间 2、四叉树 3、空间数据库 4、对地观测系统 5、辐照度 6、地物光谱 7、极轨卫星 8、中值滤波 9、K_L变换 10、监督分类 二、简答(10*5) 1、试述多边形矢量数据结构中弧段-结点拓扑关系的表达方法。 2、试述多元空间数据融合的内容 3、试述GIS缓冲区分析的概念及作用 4、根据水体的光谱特征,如何运用图像处理技术从遥感影像中提取水体空间分布范围与信息? 5、简述专家系统在遥感与gis中的应用。 三、论述题(20*3) 1、试述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概念、设计方法。 2、试述数字地形模型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 3试述根据下列数据进行洪水淹没损失预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a、DEM b、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c、政区图 d、道路交通图 e、人口分布图 f、实时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多光谱) g、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4、试述“3s”集成的概念,理论,关键技术。 5,近几年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有哪些热门领域和热点问题?试举出三个具体事例,并说明你的个人看法。

兰州大学200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地理空间 2、元数据 3、四叉树 4、SAR 5、DGPS 6、NDVI 7、BRDF 8、K-T变换 9、虚拟地理环境10、Aqua 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 1、何谓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有何特点? 2、什么是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3、简述WEBGIS的概念及其主要实现技术。 4、试述Landsat 7 ETM+各个波段的数据参数及特点。 5、试述图象融合的概念及实现方法。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1、画图说明绿色植被、裸土、水体和积雪的反射波谱曲线及其特点。 2、试述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3、试述基于GIS的适宜性分析原理与方法。 4、试述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的方法和技术流程。 5、在中国西部生态建设中如何有效地运用遥感与GIS技术?

2017兰州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真题笔试题目及答案

2017兰州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真题 2017兰州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真题 兰州大学自主招生笔试会出哪中类型的题目呢?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兰州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真题,欢迎阅读参考! 考核方向及形式: 2017年兰州自主招生专业类为: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外国语言类、数学类、信息科学类、物理学类、核工程类、生物科学类、化学类、大气科学类、地球科学类、土木工程类、医药类、草业科学类。具体的考核形式如下: 1.初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科目为:学科素养和学习潜能,学生依据填报的专业类参加考试,初试结果将在报名系统内公布。 2.复试:采用面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创新潜质以及社会责任、个性特长等。 考试安排: 初试时间:2017年6月10日9:00-11:30 复试时间:2017年6月17日-18日 笔试题型: 笔试机考全部为客观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综合素质,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内容涵盖面广,涉及数理基础、学科特长、理解与计算、逻辑与思维、英语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注重考查考生的素养和想象力、洞察力、专注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创新能力。 报考物理专业的考生表示,考数学和物理。他说:“考题形式全部为选择题,有单选和不定向选择两种。题量不是特别大,有15个单选和45个不定项选择。难度也不是特别高,全部在掌握之内,很多考生能提前30分钟答完。”对于机考这种形式,高星海的感觉是:“比纸质答卷相对容易一些。” 来自辽宁的苏姓考生表示,他报考的是医药类,考数学、化学和生物。“试题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感觉题量倒不大,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难度对有生物竞赛基础的考生就比较适中,没有生物竞赛基础的'就难了。” 一位报考人文学科的河南考生则表示:“我们考的是语文和历史两门。总体感觉题目偏难,有两个古文阅读不是特别懂。阅读理解中,朱光潜的一篇文章也比较偏难,虽然全是选择题,但很多还是比较偏怪,需要在草稿纸上打草稿。” 理科基础与能力 第一部分数学15个选择题,第二部分物理30个选择题,单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都有。 1、一直升机停在南半球的地磁极上空,该处地磁场的方向竖直向上,磁感应强度为B.直升机螺旋桨叶片的长度为l,螺旋桨转动的频率为f,顺着地磁场的方向看螺旋桨,螺旋桨按顺时针方向转动。螺旋桨叶片的近轴端为a,远轴端为b,如图所示。如果忽略a 到转轴中心线的距离,用ε表示每个叶片中的感应电动势,则[ ] A.ε=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 B.ε=2πfl2B,且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 C.ε=πfl2B,且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 D.ε=2πfl2B,且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 2、如图,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的上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许多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v沿位于纸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