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设计(王宗贵)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设计(王宗贵)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设计(王宗贵)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设计(王宗贵)

21.5反比例函数(第2课时)

教学设计及说明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第5节的第2课时。

2.内容解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上,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它既是初中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函数自身的性质,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渗透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从本节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由“解析式”到“作图,再到“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这种函数解析式及性质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突出体现了两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再次,由6y x

=和6y x -=反比例函数出发,研究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再总结出(0)k y k x

=≠的图象的性质,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体现解决问题时“先特殊化、简单化,再一般化、复杂化”的基本策略和类比的研究方法。最后,对于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k 的符号不同,对函数图象产生相应的影响,得出相对应的结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研究方法。

由此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及其性质。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

1.目标

(1)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6y x ±=图象,并抽象出k y x

= (k ≠0)的图象,探索并理解k >0和k <0时,图像的变化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经历分析k y x

= (k ≠0)的图象、总结函数性质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分析、总结的能力,增强归纳概括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经历作函数k y x

= (k ≠0)图象的过程,通过画图更好的理解函数的增减性,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4)在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函数模型的种类扩充,

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得到函数的性质,使他们体会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2.目标解析

(1)使学生理解由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导致的图象变成了两个分支,掌握k的正负对图象变化趋势和函数性质的影响。

(2)通过描点法来研究反比例函数图象,在动手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作图→比较→讨论→归纳”的数学活动,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归纳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从具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抽象得到一般形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进而得到函数的性质,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4)在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互相交流,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具备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技能,了解研究函数的一般过程都是从图象开始的。但是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无间断连续的,学生在本节课将遇到既是非直线性函数的图象,又是由断开的两支曲线组成双曲线,需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此外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和以前学习的函数也有区别,两个分支要分开讨论,这对于学生的理解也是个难点。

由此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的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绘制反比例函数图象,同时辅之以“点跟踪”等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观察相关数值的变化,研究图象的变化趋势,抽象概括当k值的变化时,对应的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进而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另外为了最大程度节省课堂时间和方便展示,我为每一位学生们准备了一张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回顾复习、引出问题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请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是什么?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多少?因变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问题2:我们以前还学习过哪些函数呢?

学生回答。

问题3:我们研究函数一般都要研究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问题4:那么反比例函数也应该有自己的图象,大家想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吗?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反比例函数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是本节课必备的知识储备,因为接下来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为什么是两个部分,而不同于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是一个整体呢?接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以前学习的函数,发现以前的函数都有图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探索新知、归纳总结

问题5:大家知道画一个函数的图象都有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

画一个函数的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问题6: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中各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板书。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完成反比例函数

6

y

x

=的图象。

教师利用PPT展示表格,和学生一起讨论应该选择哪些点?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先描出这些点,再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师生共同总结画反比例函数应该注意些什么?

1.列表时,选取的自变量的值,既要易于计算,又要便于描点,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取互为相反数的一对一对的数),多描一些点,这样既可以方便连线,又可以使图象精确。

2.描点时要严格按照表中所列的对应值描点,绝对不能把点的位置描错。

3.连线时一定要养成按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画线,必须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不能用折线连接。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反比例函数

6

y

x

-

=的图象。

让学生把书打开到46页,然后在导学案上完成图象。

学生独立作图,教师巡视,适时给予纠正引导。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择几个在班级中展示,对于多数学生都容易犯的错误给予集体订正。展示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给出图象的完整作图过程。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带领同学们复习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步骤,这为接下来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步骤理清脉络,让学生知道怎么下手。接下来师生共同填写表格,因为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是本节课的难点,而列表也是画图象的三个步骤中最重要的,因此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动手,而是选择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画反比例函数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在画

6

y

x

=函数图象时选择几何画板,因为第一几何画板是学生很感兴

趣的多媒体之一,这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利用几何画板画图既准确又美观,也可以为课堂节省很多的时间。

师生共同总结画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为了接下来学生自己独立完成6y x

-=的图象做准备,进一步降低学生画函数图象的难度。) (三)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问题7:请同学们结合6y x =和6y x

-=这两个图象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在学生讨论之前,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不同的k 的取值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影响。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1.当k>0时,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布在第一、三象限

内;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2.当k<0时,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布在第二、四象限

内;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问题8: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下面我们把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进行比较,请同学们把表格填一下。

小组讨论,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都是双曲线),以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最大程度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例题剖析、学以致用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21k y x

-=

,如果这个函数图象在它所在的象限内,函数值随x 的增大而减小,求k 的取值范围。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题,请学生板演,教师订正,最后给出给出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题讨论,及时运用、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 (五)牛刀小试、能力提升

1.已知函数25(1)m y m x

-=+是反比例函数,且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则m

的值是( )

(A)2 (B)-2 (C)±2 (D)12-

2.已知(x 1,y 1),(x 2,y 2),(x 3,y 3)是反比例函数4

y x

-=

的图象上的三个点,且x 1<x 2<0,x 3>0,则y 1,y 2,y 3的

大小关系是( )

(A )y 3<y 1<y 2 (B)y 2<y 1<y 3

(C)y 1<y 2<y 3 (D)y 3<y 2<y 1

3.已知点A 在反比例函数6y x

=的图象上,且横坐标为2,过点A 作x 轴与y 轴的垂线,与坐标轴组成的

矩形的面积是多少? (六)自我反思、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用“大家好,我是反比例函数,……”为开头,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写一段反比例函数的自述,文体、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自述式小结旨在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梳理本节知识,在交流中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本小结的形式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分层优化

必做题:第49页的第5题和第7题。

选做题:如图,点A 是反比例函数 3y x -=

(x >0)的图象上任意一点,AB ∥x 轴交反比例函数2y x

=(x <0)的图象于点B ,以AB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 ,其中C 、D 在

x 轴上,则该图形面积为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关注学生差异,设

置分层作业,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目标检测设计

(一)反馈练习

1.已知函数2

5(1)m y m x -=+是反比例函数,且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则m

的值是( )

(A)2 (B)-2 (C)±2 (D)12

-

(本题针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图像的相关性质对学生进行考察,难度较低,课堂上百分之九十以上同学很快能给出答案,我提问了一个学生,他的思路很清晰,说明知识掌握很牢固。)

2.已知(x 1,y 1),(x 2,y 2),(x 3,y 3)是反比例函数4y x

-=的图象上的三个点,且x 1<x 2<0,x 3>0,则y 1,y 2,y 3的大小关系是( )

(A )y 3<y 1<y 2 (B)y 2<y 1<y 3

(C)y 1<y 2<y 3 (D)y 3<y 2<y 1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难度中等,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部分同学只会用增减性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有的学生还选择了数形结合的方法,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所以也考察了怎么画反比例函数图像。)

3.已知点A 在反比例函数6y x

=的图象上,且横坐标

为2,过点A 作x 轴与y 轴的垂线,与坐标轴组成的矩

形的面积是多少?

(本题检测学生能否利用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

质解决问题,我在这设计了变式,从学生的知识的最近

发展区出发,逐渐加大难度,最后引出一般情况,课堂

上学生都能很快总结出最后的结论,反馈效果不错。) (二)作业设计

必做题:第49页的第5题和第7题。

(这两题都是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在学生必须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画法后,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选做题:如图,点A 是反比例函数 3y x

-=(x >0)的图象上任意一点,AB ∥x 轴交反比例函数2y x

=(x <0)的图象于点B ,以AB 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 ,

其中C 、D 在

x 轴上,则该图形面积为多少?

(这是能力提升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给班级学有余力的学生解答,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函数的基本性质教案1第1课时

课题:§1.3.1函数的单调性及最大、小值 ⑴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⑵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⑶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数在某区间上的的单调性. ⑷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⑸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 最大(小)值. ⑴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 ①随x 的增大,y 的值有什么变化?②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小)值?③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 ⑵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观察其变化规律: ①f(x) = x ○ 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随着x 的增 大,f(x)的值随着 ________ . ②f(x) = -2x+1 ○ 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随着x 的增 大,f(x)的值随着 ________ . ③f(x) = x 2 ○1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f(x)的值随 着x 的增大而 __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f(x)的值随 着x 的增大而 ________ . ⑴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是I,区间I D ?,D x x ∈21,,当21x x <时,都有)()(21x f x f < 成立,则称)(x f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 ,如图⑴ ⑵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是I,区间I D ?,D x x ∈21,,当21x x <时,都有 )()(21x f x f >成立,则称)(x f 在区间D 上是减函数... ,如图⑵ ①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②必须是对于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

公开课教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尤溪五中 开课班级:高一(3)开课时间:2019.10.2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初等函数是函数的核心内容,而对数函数又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运算,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作图,分组讨论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研究对数函数,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是新授课,,因此我把本节课重点定为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学生在探究对数函数性质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因此我把探究对数函数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然后由学生讨论完成下表:(空白表,由学生填) 函数 log a y x = 的图象 特征函数 log a y x = 的性质 图象都位于y轴的右方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 ,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 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 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 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 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 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 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 ∠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 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 ∠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人教版_数学_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_教案

一、 函数的单调性 1.单调函数的定义 (1)增函数:一般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属于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1x <2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2)减函数:如果对于属于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1x <2x 时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3)单调性:如果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 2、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 判断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2 1x y = (2)图像法:从左往右,图像上升即为增函数,从左往右,图像下降即为减函数。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 设)(x f y =,)(x g u =,],[b a x ∈,],[n m u ∈都是单调函数,则[()]y f g x =在] ,[b a 上也是单调函数。 ①若)(x f y =是[,]m n 上的增函数,则[()]y f g x =与定义在],[b a 上的函数)(x g u =的单调性相同。 ②若)(x f y =是[,]m n 上的减函数,则[()]y f g x =与定义在],[b a 上的函数)(x g u =的单调性相同。 即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当内外层函数的单调性相同时则复合函数为增函数;当内外层函数的 单调性相反时则复合函数为增减函数。也就是说:同增异减(类似于“负负得正”) 练习:(1)函数24x y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单调递增区间 为 . (2)5 412 +-= x 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3、函数单调性应注意的问题: ①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离开了定义域和相应区间就谈不上单调性. ②对于某个具体函数的单调区间,可以是整个定义域(如一次函数),可以是定义域内某个区间(如二次函数),也可以根本不单调(如常函数). ③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 ,B 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上 是增(或减)函数 4.例题分析

对数函数 优秀教案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背景材料→引出课题→函数图象→函数性质→问题解决→归纳小结 (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 1.让学生看材料: 如图1材料(多媒体):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

最全-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任课教师:张老师授课时间:年11 月16 日

图像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 一般的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画直线即可。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一般取(0,0)和(1,k)两点。(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条直线。 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 (通常找函数图象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是-k分之b与0,0与b). 2.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3. 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0 k>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三象限; 当0 b<时,直线交y轴于负半轴,必过一、三、四象限. 当0时,直线交y轴于正半轴,必过一、二、四象限; () () ()3 2 1 . k ? ? ? ? ? < = > > b b b

三、例题讲析 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2),且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请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关于x、y的一次函数()12 y m x =--的图象经过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三、四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3、函数(0) y kx k k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4.一次函数21 y x =-的图象大致是()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 y x =+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6、如图,直线l上有一动点P(x, y),则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7、已知f (x)为一次函数。若f (-3)>0且f (-1)=0,判断下列四个式子, 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A) f (0)<0 (B) f (2)>0 (C) f (-2)<0 (D) f (3)>f (-2) 8、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3) ,与(21),,则这个一次函数y随x的增大而. O x y O x y O x y y x O A.B.C.D.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函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课题]: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主备人:高一数学备课组陈伟坚编写时间:2013年9月30日使用班级(21)(22)计划上课时间: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6 周星期一至三(四至六月考)[课标、大纲、考纲内容]: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通过这些基本初等函数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学生还是容易接受的,但很多学生的二次函数的性质还不过关,需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较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定义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和最值;奇偶性 的定义,判定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难点: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定义,研究基本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课的类型、教具、教法、教时]: 第1课时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 【教学目标】 1. 运用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的图象,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2.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 会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含义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 ○ 1 随x 的增大,y 的值有什么变化? ○ 2 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2.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观察其变化规律: 1.f(x) = x ○ 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随着x 的增 大,f(x)的值随着 ________ . 2.f(x) = -2x+1 ○ 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 ______? ○ 2 在区间 ____________ 上,随着x 的增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完整版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完整版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教材分析 《对数函数》出现在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对数函数是高中数学在指数函数之后的重要初等函数之一,无论从知识角度还是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而且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为解决函数总和问题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所要研究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学生在高中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学习了三种基本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已经具有一定的函数基础知识,并且

在对数函数之前学习了指数函数,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备通过类比指数函数学习来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因此本节对数函数既是对以前函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学生今后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依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遵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教学要求,将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此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设置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 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初步利用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来解决简单问题(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会用对数函数的定义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 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章节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章节教案查字典数学网初中频道提供大量初中生学习资料,在第一时间更新初中资讯。以下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章节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 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 12 面积y(m2) 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018-12-05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

北京四中高考数学总复习 函数的基本性质(提高)知识梳理教案

【考纲要求】 1. 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并能简单求解. 2.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3. 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1.单调性 (1)一般地,设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2,x x ,当12x x <时,若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 上单调递增,若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 上单调递减。 (2)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 f x =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y f x =的单调区间。 (3)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单调四法,导数定义复合图像 定义法: 用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是①设D x x ∈21,,且12x x <;②作差 )()(21x f x f -;③变形(合并同类项、通分、分解因式、配方等)④判断)()(21x f x f -的 正负符号;⑤根据定义下结论。 复合函数分析法 设()y f u =,()u g x =[,]x a b ∈,[,]u m n ∈都是单调函数,则[()]y f g x =在[,]a b 上也是单调函数,其单调性由“同增异减”来确定,即“里外”函数增减性相同,复合函数为增函数,“里外”函数的增减性相反,复合函数为减函数。如下表: 函数的基本性质 奇 偶 性 单 调 性 周 期 性

()u g x = ()y f u = [()]y f g x = 增 增 增 增 减 减 减 增 减 减 减 增 导数证明法: 设()f x 在某个区间(,)a b 内有导数'()f x ,若()f x 在区间(,)a b 内,总有'()0('()0)f x f x ><,则()f x 在区间(,)a b 上为增函数(减函数);反之,若()f x 在区间(,)a b 内为增函数(减函数) ,则'()0('()0)f x f x ≥≤。 图像法: 一般通过已知条件作出函数图像的草图,从而得到函数的单调性。 2、奇偶性 (1)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则称f(x)为这一定义域内的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则称f(x)为这一定义域内的偶函数. 理解: (Ⅰ)上述定义要求一对实数x,-x 必须同时都在f(x)的定义域内,注意到实数x,-x 在x 轴上的对应点关于原点对称(或与原点重合),故知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Ⅱ)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①考察函数定义域; ②考察f(-x)与f(x)的关系; ③根据定义作出判断. (Ⅲ)定义中条件的等价转化 ①f(-x)=-f(x)?f(x)+f(-x)=0;或f(-x)=-f(x) ? ) () (x f x f -=-1 (f(x)≠0) ②f(-x)= f(x) ?f(x)-f(-x)=0;或f(-x)=f(x) ? ) () (x f x f -=1 (f(x)≠0)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对数是学生在高一刚刚接触到的新概念,不易理解,计算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以对数作为基础的对数函数是高中函数学生最不易掌握的函数类型。 3、函数是高中十分重要的概念. 其中关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等函数的性质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在学习、解决函数问题的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应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这种函数的整体观念加以培养,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可以把握的机会。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从初中到高一年级接触到了一些函数和研究函数的一些方法。 2、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有一定的熟练程度(主要指作函数图象)。 3、学生在学习了反函数之后,有了研究新函数的一种新方法,因此,选择这节课让学生自主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可以选择描点作图的方法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也可以选择使用教学软件来研究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还可以通过研究指数函数反函数的方法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 三、教学目标: 1、会画对数函数的图像,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 2、对于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像的形态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理解,体会研究函数性质的过程中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研究问题过程中的体现。 3、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 2、理解研究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方法; 3、能准确画对数函数的图像,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 4、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解决一些有关求函数定义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等。 五、教学难点: 1、对数函数图像的准确作图; 2、准确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六、教学活动:

八年级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四章一次函数 第1节《函数》教学设计 开阳县金中镇中学:王正权课题:§函数 一、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量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理解的很肤浅,也缺乏理论高度,另外本章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深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学习变量关系的必要性,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函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能主动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函数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教学难点: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函数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见过弹簧秤吗使用过吗你们打过吊针吗在上面的情景中各个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上常用函数来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函数是什么用函数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想了解这些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函数。(板书课题:§函数)(二)共同探究,构建模型 问题一: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如左下图) (1)如果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右上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2)从图象上,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3)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根据右上图进行填表: t/分012345…… h/米 (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然后相互交流。) 问题二:圆柱形物体的堆放层数与物体总数的关系 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层数n12345… 物体总数y… 问题三: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如温度降低到–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 隆湖中学教师 李江华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函数的概念; 2.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 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对数互化关系: b N N a a b =?=log 2、 )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3、 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的个 数y 是分裂次数x 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y =x 2表示.

现在,我们来研究相反的问题,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1万个,10万个……细胞,那么,分裂次数x 就是要得到的细胞个数y 的函数.根据对数的定义,这个函数可以写成对数的形式就是y x 2log =. 如果用x 表示自变量,y 表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x y 2log =. 引出新课--对数函数. 二、新授内容: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函数x y a log =)10(≠>a a 且叫做对数函数,定义域为),0(+∞. 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1,0≠>a a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log x y a =; (2))4(log x y a -=; 分析:此题主要利用对数函数x y a log =的定义域(0,+∞)求解. 解:(1)由2 x >0得0≠x ,∴函数2log x y a =的定义域是{}0|≠x x ; (2)由04>-x 得40得x>1, ∴函数 的定义域是()+∞,1. 2.对数函数的图象: 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作x y 2log =与x y 2 1log =的图象: 思考:x y 2log =与x y 2 1log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3,(1)根据对称性(关于x 轴对称)已知y =3log x 的图像,你能画出y =x 3 1log 的图像吗? 1 1log )3(7 -=x y 11 log 7-=x y

(完整版)函数初中数学教案

函数初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