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索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还课

探索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还课

探索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还课
探索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还课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科教学处于封闭状态,教学环境封闭,教与学的分工封闭,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以及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还课”。一、何谓“还课”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能够听懂别的讲述是一个层次,属浅层次;能够用一定的方式讲出来使别人听得懂,属较高的层次;能够用多种方式讲解以使别听懂,则属最的层次。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将上一节课或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如概念、命题或它们的应用(如习题)讲解给同学或老师听,并力求用各种方式讲解(如图画)以求达到使他们听懂的目的,即为“还课”。“还课”可以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命题的内涵,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

二、如何“还课”“还课”要求学生将前一章所学内容在全班同学面前以多种方式进行讲解,其他同学或老师对其讲述的内容进行质疑、补充与完善。第一步,先让学生写“还课”稿(类似于教师的教案或画图加文字说明),由教师批阅、同学互相批阅、交流后由学生自己修改。第二步,待学生写“还课”稿渐趋成熟,让学生依据“还课”稿,进行讲解。当学生对需要讲解的内容“成竹在稿”时,要求学生向全班讲解,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更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而通过同学老师的质疑使问题进一步明晰,从而促进学生寻找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第三步,要求学生脱稿讲述。这一步应当是“还课”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将自主探究、自由创造。学生要想“还”好一节课,必须在向老师和同学“还课”之前做好精心准备,这意味着学生要像老师一样“备课”。在这个“备课”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课堂之外还必须仔细研读刚学过的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必要时还要动手实践、探索,以求得对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结论的理解或找到使其他可以听得懂的多种讲解方式。在这个“备课”过程中,学生还会试着学会和同伴交流,以获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及讲解的简易方法。三、“还课”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由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大多还达不到将新学知识讲解透彻的要求,所以“还课”内容、形式选择是很重要的,要求太高或太低,都会使学生对“还课”失去信心或失去兴趣,进而影响“还课”的进行。在“还课”的内容上应从简单到复杂再到富有挑战性,在“还课”的形式上应从简便易行到精炼精巧,在对学生“还课”的要求上应从低到较高级……总之,要遵循从较低的起点开始渐进到较高的原则,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切勿好高务远。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但要注意对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出具有发展性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多得到发展、获取成功。“还课”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鼓励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并督促学生坚持不懈的进行“还课”,不可遇“难”却步、半途而废。四、“还课”中教师应担当什么角色1、教师应是材料员,为了使“还课”能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必须认真地、仔细地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去认真准备材料,并在学生迫彻须要时予以提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供材料的时机应是学生需要的时候,而不能在学生需要前主动地提供。2、教师应是指导员,教师对“还课”的控制要比自己上课宽松得多。由于学生之间或学习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是存在的,要使一节“还课”能达到即定的认知目标及情感目标,教师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当学生在“还课”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当学生在“还课”过程中没有头绪出现混乱时,都需要教师做出一点指导,把讨论和操作引导到适当的方向。在学生收集材料、研究问题必须是自主的,作为教师应当控制住,不参与讨论,除非学生确实需要你的帮助。教师还应避免告诉学生“你应该如何做”。3、教师应是管理员,在“还课”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支配的,这就更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课堂管理不单是纪律的管理,而是对一学习环境的管理。它包括考虑每个学生的要求,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问题,观察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混淆和错误表现的迹象,有效

地完成教学进度,保持学生的兴趣,维护课堂纪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等等。4、教师应是评价员,当认知目标完成以后,分析和评价“还课”方法是“还课”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将“还课”作品以贴板、墙报、编刊物等不同形式进行表扬,使学生学会欣赏和了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敢于和善于申辩。“还课”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突破以往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等学习方式的局限,自觉采用其他的如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学习方式。因此“还课”融合了多种方式于一体,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2.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2.1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3-03-15T10:06:35.93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26期供稿作者:苏飞 [导读] 数学课堂上讲究学习策略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落实至关重要。 瓦窑九年制学校苏飞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不断更新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他们自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内涵,更加关注数学课堂中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的有效性。如何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呢?以下谈谈本人在九年级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的探索实践与反思。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教学 数学如此抽象,人们在小学时或许还感受得到数学之美,但接触到更加抽象复杂的领域后,往往望而却步,所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一个时段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只指多媒体影像,它可以是多方面的。1、有的教学情境与生活背景相联,从生活到数学;通过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概率初步”“生活中的图形”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记录、图形设计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概率的概念与应用及学习图形的必要性。2、有的教学情境与带挑战性的问题相联,从问题到数学,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且能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有的教学情境与实践活动相联,从活动到数学:如“用频率估计概率”这节课,我通过学生设计统计表、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进行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情境来让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很多课题都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制作、观察发现、小组活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不应只在新课发生前起作用,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只在课前运用故事、问题、图片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后引入课题,之后则致之不顾而忽视情境的全程性。我在“用列举法求概率”这节课中,准备了两枚一元硬币(用来引出两步实验);牌面数字都为1、2、3的黑桃、红桃两组牌(用来引出稍微复杂的两步实验);两个骰子(用来引出更复杂的两步实验)、牌面数字也为1、2、3的草花牌(用来和黑桃、红桃搭配引出三步实验)。先从同时投两枚硬币判断是否公平的游戏得出—--“公平不公平,概率来说明”;再从两组牌中同时各摸出一张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感到结果复杂,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地写出全部结果呢?从而引入课题——用列举法求概率;在学生初步探索两步列举法后再设置同时投两个骰子的情境使问题更复杂,最后设置从三组牌中同时各摸出一张的情境引入三步列举法——树形图,整堂课老师象魔术师一样运用道具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促使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绝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的,不能只注重情境提供的方式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采用的内容是否新颖时尚,营造的气氛是否热烈轰动等。而是应该突出数学学习这样的主题,为了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或数学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能否有利于数学本质的揭示及凸显数学本质之实为基本标准。 二、采用有效的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寻找数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反思如何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给不同的学生都带来成功的愉悦,以获得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要强化目标意识,不但教师自己首先对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结果及活动的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以把握活动的数学本质方向,同时还要以目标指导教学,让学生明确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设计数学活动,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来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同时当堂进行目标检测,掌握学生达标情况。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目标意识模糊,目标不明确,那就很可能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只有表面活动而无数学品质的低效活动,形式化的活动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意义甚微。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设法促成学生的效能感,活动时教师应明确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只有学生对于先前活动有过积极、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体验,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再期待参与这类活动。而低效的数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没有描述目的或对学生没有期望,对低层次的活动结果或过程随便迁就,为活动而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活动失去兴趣。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有各自的发展。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都有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除了天赋、学习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学习主体起决定作用——兴趣会促使他们不畏困难,努力钻研。在图形的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各种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在这样的课堂上你会发现,印象中成绩高低不同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并不大。数学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起到的作用:对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通过数学活动鼓励并促使其形成数学特长;对中、差层次尤其是较差层次的学生来说,通过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力争把教师引导、整理、矫正的方法指导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尝试最佳结合起来。 三、实践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数学是有生命的数学,数学课堂也应是有智慧的课堂。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数学多元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数学多元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3-01-15T11:50:54.700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奎龙[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加注重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江苏省邳州市白埠中学王奎龙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加注重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分层学习等。具体选用哪种或哪几种学习方式,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不论采用何种学习方式,都需要教师采取与之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确保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数学中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分层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一、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标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作为为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很多,但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效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不竭源泉。要想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其第一要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生活元素与数学元素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的数学的实用性,同时,在学习体验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这样就能够使抽象的数字与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相互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无味为津津有味。例如教学《勾股定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时,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不准爬到高处,你能不能测出校园里的旗杆的高度呢?不过河, 你能计算出河面的宽度吗?这样的问题具有新奇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问题刚一提出来,就极大地激发学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学生立即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状态,进行积极地探究。这样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具有新奇性的问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的探究欲望,进而促使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和实际探究操作, 在问题情境中进行亲身体验, 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在从未知到已知的知识形成过程中,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引领学生开展积极地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2. 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根据教学生成有效引导 在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有效探究的过程。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十分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和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例如, 在教学“利率、利润”的相关知识时,笔者事先安排学生到当地的银行、储蓄所、网上银行等渠道进行了解。学生在实践调查中明白了利率、利润等相关知识。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还说出了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了的新问题:如利息税的缴纳。针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我简要介绍了利息税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拓展。这种让学生再实践中亲自发现问题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确保了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予以正确地引导,以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抓住时机,适时开展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应该根据上课的具体内容、难易度、形式等具体情况,选准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一般而言,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开展合作交流。一是教学导入环节;二是重点难点环节;三是疑惑不解时;四是一题多解的地方;五是深化拓展时,六是反思小结的环节。教师只有适时地开展合作学习,才能确保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2. 科学评价,促进合作 对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科学评价,是合作交流学习成功的关键。合作学习评价细则:组内成员在练习本上完成题目;帮助检查上黑板板书的学生的作答情况,指出错误并改正,该组不扣分;改正了错误,给予加分。因而合作学习呈现的是组外竞争,组内合作的情境。学生的抽取是随机的,足以显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三、揭示数学的本质,促使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揭示数学的本质,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样的基本定理,让学生用剪刀将三个角进行拼接实验。由于所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任意三角形可以以高为媒介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推知它们内角和为180° ×2=360°→三角形内角和180°定理得证。这样的证明过程,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作为铺垫。从中可以看出,方法倒是其次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看待数学本质的呈现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倡导多元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学习方式的选择。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指导时,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根据教学生成有效引导。在合作学习时,应该抓住时机,适时开展,科学评价,促进合作学习。此外,还应注重揭示数学的本质,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单位:界首一中姓名:齐飞邮编236500 摘要: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汲取知识、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加以研究探索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学会反思数学学习成果等有效策略试探性的研究新课标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教师习惯通过大量习题来让学生学习数学,“重灌输,轻探究”,学生虽“学会”不少的数学知识,却依然感觉“不会学”数学。这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成为新时期高中教师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被动”变“主动”,由简单“学会”到“会学”数学,自觉转变数学学习方式,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个人关于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一些见解。 一、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汲取知识的习惯 谈到阅读,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性的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并没加以重视。而实际上,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

浅谈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浅谈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9-02-28T11:20:51.0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作者:张凤波 [导读]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就要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 黑龙江省尚志亚布力一小学150631 摘要:注重实践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通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再现数学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重要性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课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而实践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和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锻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尝试解决数学问题。 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呢?下面浅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就要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即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活动材料,起点不能过高,利于全员参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为认识的突破口,给他们提供观察事物和实践活动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直观知识,从中获得正确的知识。 如教“数据收集与整理”时,我就利用课前收集数据,给学生创设活动机会。上课时,多媒体出现孩子们在买零食、文具和玩具的情景,由于我选的是熟悉的身边材料,学生们看见自己和同学出现在屏幕上,兴趣特浓。因为我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了孩子们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搭建平台探求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的过程中,把人类知识成果变为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跳出教材的静态层面,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学习置身于生动有趣活的动中。 我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通过动手操作剪、拼、摆几何模型,将圆柱侧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在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学生自主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活动中交流数学思维,活动中交流数学思想,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探索学习欲望倍增。 三、增进学生主体意识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弘扬主动性,尊重和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例如:教“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就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查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更有利于学主体意识发展。 四、课外延伸体现数学价值 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适当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延伸和发展,从课外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查资料、收集数学信息提高了综合的数学素养。如教“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到超市去购物。在教小数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文具品),我再出示这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接着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这时学习小数是自身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扩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实现数学再创造。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地砖需要多少块?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问题,认真分析,探索再实践,就会创造出新的成果。因此,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由课内推向课外,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拓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从而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呼唤数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为学生提供、创设学习活动的机会,调动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 数学课堂是实施数学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养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 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开放式的教学恰恰符合了这一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它的课堂教学突出了“人的发展为本”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

需要,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思和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1.开放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学习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对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1 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1.2 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2.开放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自主求知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开放式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动态的,适时变化的。学生课堂表现是调整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要开放学习的方式就应改进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要变传统的学生“认真听讲”为“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群体学习方式与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自主求知。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6168815.html,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作者:尹博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空间遭受压抑。"教"方面量的积累难以带来"学"方面质的飞跃。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培养综合素质,迈向素质教育,达到考试能力与素质教育和谐的状态。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主探索的新尝试,力求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自主探索问题情境张扬个性开放思维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的被动的学习模式,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确,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等方法。比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什么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几种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学习数学几种多样化的学习形式1.“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与同学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的数学”强调同学学习数学的生活背景,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学习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有很多形式,如游戏活动、情境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生活中的数学”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观点。这一观点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小学数学具有实际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同学的实际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小同学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小同学应该用实际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同学通过熟悉的实际生活自身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就是让同学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中去。 “生活中数学”要求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小同学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实际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积极发明机会让同学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并且让小同学在实际的背景中,从事主动地观察、

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问题解决等活动。 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许多老师进行了研究、探索活动,基本的做法是把生活情境和同学具体的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中去。这种做法对改善小同学的数学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2.“Hands on”的活动 “Hands on”意思是动手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同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什么是”Hands on”方案呢?这一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一方案强调动手实践,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第二,这一方案强调同学主动学习;,提出听过会忘记(“You hear,you forget”),看过能记住(“You see,you remember”),做过才干学会 (“You do,you learn”)。第三,这一方案不只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同学学习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桃江县桃花江镇桃花路小学罗建辉 数学素养是学生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从事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的过程中,在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地说,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好,就是说这个人有数学头脑,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运用数学的观念、能力、语言、思维、心理等方面,包括数学意识、解决问题、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等。社会飞速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的人才,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具有高素养的劳动者。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近几年,在新的一轮课改实践中,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那么,如何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形成良好的数感。 良好的数感是人们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数感它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而是通过学生在现实背景下亲身感受体验而自主形成的。在低年级的“认数”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自主地数数,比较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意义,从而获取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自主感悟,从而形成数感。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

数的大小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有几个同学?我们全班有多少同学?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们小组有8个人,我们全班有68个人,男生有36人,女生有32人”。我把8、68、36、32写到黑板上,接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这四个数的大小关系。有的学生说:“8比68小,68比8大”;有的说:“32比36小,36比32大”……我进一步提示:“谁能说得更准确些?”学生有的说:“68比8多得多,8比68少得多”;有的说:“36比32多一些,32比36少一些”。这样借助学生熟知的班、组人数使学生对两位数的大小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索、领会、发现新知,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探究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采取了如下三个举措。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知探究前,我尽量为学生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蕴含数学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产生迫切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学校有两块草地,一块是三角形,底是6米,高是4米。另一块是平行四边形,底是3米,高是4米。小明和小军为了这两块地的大

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葛俊立

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葛俊立 发表时间:2018-01-09T17:09:43.4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6期作者:葛俊立[导读] 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以供专家和同行参考。 葛俊立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318020 摘要:活动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水平。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以供专家和同行参考。关键词:活动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实践 “活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成功转化为主动探索,还让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自主进行思考,从而使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性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活动式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广大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安排活动教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设教学情境,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注重的是计算方法的应用,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形象、生动地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加深对该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生计算“20-3+7”这道计算题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假设在教室里放了20张桌子,其中有3张桌子被学生搬去了别的教室,过了三天后,有一位老师连续搬来了7张桌子,问现在教室中一共有多少张桌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题,把抽象性的数学问题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在具体说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公平、用心对待每位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变化等,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还需要顾及到其他学生的感受。在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有奖问答、快速抢答、小组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算术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开展活动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教室内学生的人数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数一数、算一算,并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要求学生解答。由于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化及抽象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全面融入数学语境中,精确理解题意,从而正确解答问题。这要求学生必须以求知者的姿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以实际行动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在活动式教学模式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活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常常需要动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科学进行分组 开展活动式教学模式,能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促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充分展现自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立学习小组时,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实现以优带弱,保证小组内学生各方面的条件形成互补;另一方面,教学又要综合考虑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确保每个小组实力均衡,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进行分组,学生互相帮助,通过讨论、分析以及操作等活动,理解图形变换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模式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丰富学生的学识,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保证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合理、有趣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平小学数学“活动式”教学法初探[J].教育,2017,(02)。 [2]孙秀枝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2016,(13)。 [3]梁锋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根据新课标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小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五彩缤纷的数学课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开放式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机会,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营造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前提。在教与学的交往中,学生有了自由度和安全度,能为开放式教学顺利进行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我在教学《7加几》时,其中7+9(),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上黑板前边指边说算法。就出现有的学生说,把7凑成10需要3,就把另一个数9分成3和6,10加6得1 6;有的学生说把9凑1 0需要1,就把另一个数7分成1和6 ,10加6也得16;还有的学生说,想9+7=16,所有7+9=16。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思维方式得以充分展现,鼓励算法多样化,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有利于发挥他们作

为教育主体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认识建构主义思想,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观点,只是组织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每只举着的小手,鼓励他们敢于争论,敢于上台。让学生上讲台做“小老师”,这样开放的气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倾听心灵的声音。 二、提供开放的探索素材 在课堂上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索材料,让学生在开放的素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并将之优化组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指向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求和问题时,提供这样的素材:有7只小白兔和5只小灰免去采蘑菇,求出一共有几只小兔?学生列出7+5=12(只),很快把问题解决了。对大部分都会做练习题,我们要有所准备,让大部分已经会做的学生,在计算方法、观察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口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屏幕显示情境图。巧妙地创设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可发现什么?谁能列出不同等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动性。有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小兔裙子的颜色不同(8只穿粉红裙子和4只穿蓝色裙子),于是有列出8+4 =12(只),又发现小兔子没有全提篮子(有6只小兔子提篮予有6只小兔子没有提篮子)用6+6 =12(只)来列算式,

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

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 摘要:在小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数学 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强化孩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让学生从学习数学到喜欢数学。使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 中去,学以致用,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 10-117-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教育技术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人才培养 的基础――小学教育阶段备受关注。现代教育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以人为本,以学 生为主体。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法上进行突破,用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行开放式教学法。 一、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以及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不 断强调和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凭借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育是学生从幼儿转向自觉的学习的关键一步,小学生刚刚从幼稚园步入有 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大学校,自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正是 塑造和完善的自己的关键一步。而数学开放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在欢乐的气氛中学 习数学知识,从而掌握学想法,小学阶段,并不是要求学生能够硬性的记住、掌 握某个知识点或技能,而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放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做到了基本与新课标同行,并且适应 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笔者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总结以下几点开放式教 学法的策略。 1、设计独特的开放式课堂。能否上好一门课,要看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配 合程度,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进 行精心的设计,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来设计,同时可以突破传统的常规知识、 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约束,不断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交流合作 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笔者讲授的《计算圆的面积》这一课时,课程是以拴在树桩上的羊 吃草的动画导入的,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当笔者问道羊吃草形成了什么形状时,同学们纷纷说是圆形,随后笔者和同学一起讨论了圆形是怎么来的,当问到圆形 的面积怎么计算时,同学们开动脑筋,甚至有的同学开始用圆规画出圆形并且剪 裁下来想方设法来计算,有同学想到用正方形减去四边多余的部分,有同学想到 用正方形加上四边的部分。这时候突然有同学说要像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一样,进行分割,在这样同学们自发的讨论中,不断地总结出圆形面 积的公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配角,适当的进行鼓励和引导,而真正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