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精准对接的主要障碍和突破路径

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精准对接的主要障碍和突破路径

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精准对接的主要障碍和突破路径
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精准对接的主要障碍和突破路径

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精准对接具备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基础,但在产业生态系统、产业创新对接等方面也面临明显的障碍,需要从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选择正确的突围路径。因此,必须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构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精准对接。

一、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

业精准对接的主要障碍

(一)产业生态系统亟待优化

1.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区域错位发展不足

北部湾经济区各地市都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健康养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除防城港外,其他地市都将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是大部分地市的主导产业。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园区产业发展方向趋同、定位模糊,导致各地市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严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削弱了北部湾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

2.产业层级偏低,转型升级难度较大

当前北部湾经济区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层级较低,先进制造业规模偏小。北海、防城港、钦州、崇左和玉林 5 个地市的产业均偏向非金属矿产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业。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9 个地市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均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江门、惠州处于工业化后期,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仅肇庆处于工业化中期。可见,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层级差距较大。

(二)产业创新对接亟待加强

1.产业创新存在较大势差

2017年,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R&D经费投入强度远远低于粤港澳大湾区,仅南宁、防城港与粤港澳大湾区中水平最低的肇庆相当,其他各城市均处于1%以下水平,而深圳高达4.4%,广州、珠海、佛山、东莞均达到2.5%以上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的势差导致要素流动不充分,甚至出现要素逆向流动的现象。

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据2017年度广西创新百强榜,在行业分布的排行结果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占比在2%~4%之间,排名前四的均为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

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占比达34%。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19%,低于全国1.6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产业,但电子产品基本上以零部件代加工为主,原材料、人才、科研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部件、高集成整机技术与高端终端产品的大企业,产业发展层次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机械工业方面,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低于全国 1.01 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低于全国 2 个百分点。机械工业也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其总体实力不强,机械装备制造所需的高端钢材仍不能自产,一些核心部件甚至依赖进口,中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基础薄弱、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在高端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层次的提高和整体增值能力的强化等方面还需下功夫。

3.科技创新支撑有待强化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较多障碍,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研发与生产相分离,先研发、后转化、再应用推广的流程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创新创造不够活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超过九成没有研发活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渠道不够畅通

(三)产业集聚水平亟待提高

1.产业链关联度低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关联度低,钢铁、有色行业等龙头企业虽已投产,但上下游配套产业项目不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仍存在链短、链缺、链弱的问题,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自主研发能力偏弱,缺“芯”少“核”现象明显,这些都制约了北部湾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以玉柴为例,据统计,2017年玉柴供应商共有470 家,其中玉林供应商 56家,仅占11.9%,广西区外供应商387 家,占82.3%。北部湾经济区先进制造业仍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如南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普遍缺乏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汽车用钢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外购,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缺少配套项目支撑,集群优势难以形成。与此同时,北部湾经济区还缺乏对地市承接产业

转移基础及产业关联性的深入研究,各地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过分强调高技术、先进性,导致承接产业在承接地“水土不服”,产生资源浪费的现象。

2.核心品牌带动力弱

以玉柴为例,玉柴自产机体成本占 14.1%,外购件成本中,玉林仅占 24.7%,而玉林外的占61.2%。从国家15类主要工业新产品产量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产品看,除生产太阳能电池、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等产品外,石墨烯、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光纤光缆等新产品产量全部空白,北部湾经济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同时,北部湾经济区的先进制造业缺乏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多为广西区外企业的贴牌产品,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极少,记得住、叫得响、走得远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2019 年中国先进制造业品牌500 强中,北部湾经济区仅玉柴一家企业上榜,远远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也落后于云南、贵州等邻近省份。

(四)产业综合成本亟待降低

1.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虽然2018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广西全区发展的大事来抓,北部湾经济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但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北

部湾经济区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经济与市场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纳税环境、信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

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企业用电、用气、物流、融资等经营性成本也缺乏明显优势。

2.人才政策有待完善

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引进北部湾经济区急需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制造技术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同时,北部湾经济区薪酬待遇比粤港澳大湾区低,城市综合配套设施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差距明显,产业园区缺乏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导致企业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3.金融合作有待深化

北部湾经济区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发展较为滞后,社会融资总额和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渠道缺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合作还停留在传统合作领域,局限于企业通过在香港设立企业再投资其他国家和地区,或通过香港融资上市等方式,导致金融人才交流、跨境金融风险防控合作等也面临较大阻碍。

4.用地约束日益趋紧

在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

度下,北部湾经济区项目建设用地的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比如,2017年南宁工业用地比例明显偏低,工业用地指标总体偏紧,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重仅11%,远低于全国15%~25%的指标水平。同时,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土地面积 73379.4平方公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 1.3 倍,但从地均产出来看,2017 年北部湾经济区实现地均GDP1531.2 万元/平方公里,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5.8%,其中,崇左土地面积位居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但地均GDP 仅为524 万元/平方公里,在北部湾经济区中最低。此外,工业用地储备结构不合理,难以规划布局大型产业项目。5.物流体系有待完善

北部湾经济区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以公路运输

为主,而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的公路网不够密集,公路多

为“断头路”且质量不高,导致公路网与港口、航空、铁路等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时间长,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货运的额外运输成本开支大。北部湾经济区港口集疏运不畅的问题较为突出,疏港通道运力不足、运行不畅,缺乏货物转运换装设施以及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的

中间环节,导致大量本应通过铁路和水路运输的中长距离运输业务由公路承担。

6.用电成本有待降低

虽然广西已出台多项大力度工商业用电降价政策,2018年平均降低工商业及其他用电(单一制)电价每千瓦时8.1分,但对比广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现行的工商业电度电价,广西无论是在单一制电价还是两部制电价上均高于上述五市,工商业企业用电成本高。同时,还有企业反映现阶段用电报装办理时限较长,审批流程复杂,审批速度慢,影响企业获得电力的效率。

(五)政策洼地效应不够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湖南、江西、贵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周边省份抢抓战略机遇,竞相出台跨区域产业融合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形成了抢企业、争项目、揽人才的竞争态势。湖南出台了《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进长沙空铁经济示范区的建议》等政策文件,提出支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以及相应的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优惠配套措施;江西出台了《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从优化营商环境、确定重点转移对象等方面着手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转移,各部门则从工业用地基金奖励、企业投资财政奖励、总部经济纳税奖励、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扶持基金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奖励、文化产业发展支持

等方面出台实施方案;贵州着手制定了《贵州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三年行动计划》《中国(贵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利用能源、旅游、大数据等互补产业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然而,北部湾经济区的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二、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精准对接的突围路径

(一)强化发展规划对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强多层次的发展规划对接融合,重点做好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市际分工、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及支撑产业等规划与实施方案,统筹跨区域项目组织实施。进一步发挥南宁和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城市的产业优势,着力完善产业园区平台,壮大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南宁以高端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以网络通信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应积极拓展与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智能制造、空港经济、现代金融等产业的对接与合作;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等“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载体建设。北海以以智能终端和新型显示为核心的电子

信息及以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为核心的石化、不锈钢新材料等产业为主,重点承接液晶光电显示、计算机整机及配套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同时积极承接石化、临港新材料产业转移。钦州以现代石化及煤化工等产业为主。借助国家批准设立的钦州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和钦州高新区、钦州石化产业园区等自治区级园区以及获批的整车进口、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等国家级口岸功能平台优势,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精准对接。防城港以高端装备制造用钢及金品建材钢材、铝精深加工等产业为主。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基地、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为重点,鼓励引进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产业优势的龙头钢铁企业,以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防城港基地项目为重点,着力在海洋运输用铝合金板材产业链延伸上取得新突破。玉林以装备制造和加工贸易产业为主。依托玉林装备制造和加工贸易产业基础,及其丰富的土地、劳动力优势,加快集聚产业发展要素,重点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在装备制造、食品轻工、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推进玉港合作园、龙

潭产业园、中滔博白节能环保产业园、玉林跨境电子商务港、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和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等重点平台的规划建设,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合作园区。崇左以食品轻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入驻凭祥综合保税区、中泰产业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园区,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合作发展特色食品加工、冰鲜水产品加工、红木加工创意等边境加工业,加快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凭祥市跨境冷链物流项目等重点平台建设。积极引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合作申报建设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边境贸易龙州(水口)国检试验区、龙州边境经济合作区。(二)强化科技创新对接,协同促进智能制造

1.强化科技创新合作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产出水平,逐步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通过示范带动,普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粤港澳大湾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成

立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组成的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构建多领域、网络化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体系,探索和推广“产业基地+产业基金+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四位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北部湾经济区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2.深化科技服务合作

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开展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业孵化等科技服务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平台,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大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及专业技术人才,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团队入驻南宁五象新区北部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南宁)示范基地、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等重点园区。重点打造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南宁创客城、玉林中小企业创新孵化服务中心、钦州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双创服务平台,加快在北海、防城港等地建立一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三)强化产业园区对接,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1.合作共建产业园区

联手粤港澳大湾区,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先进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推动一批产业园区及大型企业在异地共同打造“园中园”“共建园”等园区新模式,形成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新路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合建”园区分别管理、“共建”园区共同管理、“租借”园区自我管理等模式,通过联合出资、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等方式,建立和完善“飞地经济”产业合作区税收征管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北部湾经济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和机构在深圳、广州、佛山、肇庆等市创建“飞地经济”园区和“科创飞地”。

2.精准对接重点平台

推动北部湾经济区重点园区平台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平台对接合作,与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产业等领域合作,与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深圳高新区、深圳坂雪岗科技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开展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与东莞滨海湾新区开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推动南宁与南广高铁经济带的佛山、肇庆对接合作,与佛山西站枢纽新城、佛山国家高新区、粤

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等平台开展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合作。鼓励北部湾经济区骨干企业、重点企

业赴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研发平台。

3.联合粤港澳大湾区“走出去”

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等重点产业,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内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入驻北部湾经济区,并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为基地,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的建设。加快推进北海—澳门葡语系国家产业园建设,打造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品检测分析服务平台等重要载体,打造面向东盟、南亚国家的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

(四)强化品牌建设对接,联手推动质量变革

1.构建区域标准化合作机制

鼓励北部湾经济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标准化研究,参与申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将技术领先优势上升固化为标准。支持北部湾经济区龙头企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与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区域标准化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社会组织以及技术创新平台共同发起成立标准联盟,制定突出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

业发展特点、体现高质量水平、广泛适用的团体标准和企业联盟标准,并不断扩大标准联盟组合规模,建立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主导标准体系。

2.实施质量比对研究提升工程

聚焦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比对北部湾经济区产品与粤港澳大湾区最优产品的质量标准差异,开展产品质量对标达标帮扶行动。邀请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质量管理专家,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北部湾经济区品牌培育企业活动。找准、补齐质量短板和提升产品内在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制定并发布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在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再进行大范围成果应用推广。建立“质量广西”全民质量教育培训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质量领域专业培训服务,为社会提供质量领域第三方信息公开平台服务。

3.加快实施专利导航

推进专利培育布局,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不断向北部湾经济区集聚和优化配置。围绕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精准对接的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利用大数据资源,组织开展专利分析、预警并形成成果,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专利数据支持和信息分析支撑,指引产业创新路径。加快攻克一系列先进制造业

重大技术难关,在产业“卡脖子”技术领域形成“高密集、高质量、高水平”专利前瞻性布局。

4.加强知识产权合作

为推动桂粤港澳四地知识产权合作,四地政府部门签署了《知识产权合作备忘录》,成立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联盟。在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亟须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领域开展四地专利权登记互认试点,构建统一的知识产权审查程序和审查标准。加大对制造业知名商标的发明专利、认证标识、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与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建立知识产权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五)强化人才队伍对接,夯实人才队伍支撑

1.加快人才引进

依托北部湾经济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着力从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高水平发展。建立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招才引智工作平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先进企业合作并建立常态化的人才交流机制,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

新平台,吸引人才、创新团队来北部湾经济区开展联合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专业人才赴北部湾经济区交流合作的绿色通道,为他们提供与粤港澳大湾区同等条件的人才管理办法,提高北部湾经济区的交通便利化水平。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带动提升本土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研发能力,形成“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支撑一个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2.强化人才培养

一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引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深化桂粤港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提高北部湾经济区职业培训标准,促使技能人才接受岗位技能提升、职业技能鉴定和创业能力培训。组织制造业技能人才“走出去”,实地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学习新思维、新理念、新做法。定期组织开展制造业案例分享会、视频学习等活动,组织技能人才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理论思路、工作机制、实务操作举措等的工作经验。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建设高端人才培训平台,大力支持北部湾经济区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水平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及委托培养等方

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依托研究型大学、相关科研院所和制造业重点企业,采取学历教育(博士、联合培养博士)、一线培养等方式,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制定能力提升计划等。建立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平台,设立青年人才实习基地,举办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企业家发展论坛。

(六)强化扶持政策对接,降低产业综合成本

1.完善财税政策

加强财政资金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加大税费清理力度,切实减轻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负担。对在北部湾经济区新设立的符合国家鼓励类先进制造业项目的粤港澳资企业进行所得税减免,对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自用房产的房产税可给予适当减免。积极引导和帮助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申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

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以及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部分,准予在税前加计扣除。利用财政贴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先进制造业企业实施符合《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2019年版)》的项目,对其3年期(含)以上贷款,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

40%给予贴息,最高贴息500万元。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2.完善金融政策

设立先进制造业产业基金,完善合作金融和信用保险服务平台,积极为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发展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机构的专项贷款和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信贷产品,并通过总行直贷、银团贷款等方式增加对企业的贷款投放。推动保险机构根据先进制造业的需求及产品特点,发展专项保险险种,如科技保险、专利保险、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等。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对提供融资担保的机构给予一定的担保风险补偿。

3.完善土地政策

加强土地供给,对符合产业布局和总体规划的项目,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共建的产业园区,优先保障项目用地。减少各市用地指标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限制,对纳入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清单且由自治区审批、核准、备案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投

资项目用地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自治区统一安排。对于新引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项目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多种方式供地,并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企业适应、接受新的供地方式。土地出让底价按最低价标准的一定比例执行,允许企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优化用地审批服务,严格并联审批职责落实,将项目选址和用地预审并联办理,一次申请、一套材料、一并办理,缩短审批

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4

.完善物流政策

推广运用大数据、智慧交通等信息化技术,

创建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运输公共

信息平台,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客流、车

流量等管理数据共享,构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

服务中南、西南地区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继续

办好桂港港口与物流合作论坛,加快北部湾经济

区港口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在船舶交易、船代货

代、外轮理货、陆海联运等方面的合作,培育北

部湾经济区城市群、港口群、航运交易所等综合

服务载体。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以多种方式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