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颈肩腰腿痛康复诊疗规范

颈肩腰腿痛康复诊疗规范

颈肩腰腿痛康复诊疗规范
颈肩腰腿痛康复诊疗规范

颈肩腰腿痛的康复诊疗规范

一、概述

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以慢性疼痛为主,呈反复发作,据统计,人在一生中,几乎100%有颈腰痛的体验,该类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严重者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能力。有数十种疾病可引起颈肩腰腿痛,但最常见的是颈椎病、肩周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该型最常见,症状多轻微,以颈部症状为主。在颈椎退变的起始阶段,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当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主要表现:以青壮年多见,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体位。个别患者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主要体征:一侧或双侧斜方肌压痛。X平片可出现颈椎屈度变直,但椎间隙无变窄。

2.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颈椎间盘的膨出、突出、后关节骨质增生、钩椎关节骨刺形成、三关节的松动及移位均可造成对脊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由于发病因素较多,表现亦较复杂,如前根受压为主,有肌力改变,若后根为主则感觉障碍较重在临床上以两者并存多见。主要体征:根性痛、根性肌力障碍,腱反射改变,颈椎挤压试验及脊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挤压试验阳性者多见于髓核突出及椎节不稳,X片可出现生理曲度异常、椎间孔狭窄、钩椎增生等。

3.脊髓型颈椎病该型较少见,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特别是出现双下肢的肌力减弱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依据。表现:①(锥体束征)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抬步沉重感,渐而出现跛行、易跪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等。②肢体麻木主要是脊髓丘脑束受累所致。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度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因而受压迫的程度亦有所差异。痛、温觉可能明显障碍,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③植物神经症状胃肠、心血管的表现、大小便改变。主要体征:反射亢进、踝、膝阵挛、肌肉萎缩、手部持物易坠落,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反射障碍二头肌、三头肌和桡反射、下肢的

膝反射和跟腱反射早期活跃,后期减弱和消失。病理反射以Hoffmann反射阳性率为高,其次是髌阵挛、踝阵挛及Babinski征。屈颈试验明显阳性,X线椎管矢径小、骨刺形成明显(椎体后缘)、后纵韧带骨化等。

4.椎动脉型颈椎病该类型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候群。但最近有研究表明,一侧椎动脉受压不会造成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以该类型的发病率不高。临床特点:①偏头痛: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以颞部为剧,多呈跳痛或刺痛,一般为单侧。②迷路症状:耳聋、耳鸣。③前庭症状如眩晕,记忆力减退。④精神症状:精神抑郁、健忘、失眠、多梦。⑤猝倒,植物神经症状,胃肠、呼吸及心血管症状。主要体征:患者头向健侧时头晕或耳鸣加重,严重者可出现猝倒。X片: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斜位片)或椎节不稳(梯形变)。

5.混合型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混合型颈椎病也比较常见。常以某一类型为主,其他类型不同程度地合并出现,病变范围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

(二)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俗称冻结肩、五十肩。它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致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关节活动的退行性变。

肩周炎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与退行性变有明显的关系。就其病因可分为:①肩部病因:肱二头肌长头或短头肌腱炎,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或肩袖撕裂,肩峰下滑囊炎等。②肩外原因: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所致颈脊神经根性放射痛,放射至肩背部,引起肩部肌痉挛,限制间关节活动,导致肩关节粘连。根据病理变化可将病程分3期,早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或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以疼痛为主。中期肩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炎症形成关节内外粘连,以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后期,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疼痛逐渐缓解,盂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

主要体征:患肩部肌肉压痛,背阔肌和大小圆肌、斜方肌痉挛,重者肌萎缩,肩关节活动度受限。检查外展动作时应注意将肩胛下角固定,以测得真实的外展角度。X片早期无改变,病程长者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主要是指下腰椎,尤其是L4~5、L5~S1、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L4~5、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以20~50岁多发,随年龄增大,L3~4、L2~3发生突出的危险性增加。诱发因素有退行性变、职业、吸烟、心理因素、医原性损伤、体育活动以及寒冷、肥胖等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突出的位置、程度、方向、退变程度与神经根的关系及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分型方法,但多是病理分型的演变。病理上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后纵韧带下型、脱出后纵韧带后型和游离型。前三型为未破裂型,占73%,后三型为破裂型,约占27%。根据以上分型法,前四型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后二型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非手术治疗中,正确应用分型,能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发生意外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多表现下腰痛,影响到腰背部及患侧臀部。腰痛是最早的症状,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在在突出以前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即可出现腰腿痛。坐骨神经痛是由于神经受到刺激放射至患下肢引起的,这种疼痛多表现为股后部、小腿外侧、足跟、足背外侧及拇趾。麻木是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有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凉、无汗或出现下肢水肿,这与腰部交感神经根受到刺激有关。中央型巨大突出者,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困难,男性阳萎,双下肢坐骨神经疼痛。腰椎间盘突出较重者,常伴有患下肢的肌萎缩,以拇趾背屈肌力减弱多见。

主要体征:疼痛较重者步态为跛行,突出间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旁压痛,慢性患者棘上韧带可有指下滚动感。压痛点也可出现在受累神经分支或神经干上,如臀部、坐骨切迹、腘窝正中、小腿后侧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出现腰椎曲度变直,侧凸和腰骶角的变化,这是为避免神经根受压机体自我调节造成的,患者越年轻,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脊柱侧凸、平直或后凸的程度就越重。直腿抬高试验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有价值的试验。其诊断腰椎间盘突出

症的敏感性为76%~97%。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也可出现于急性腰扭伤、强直性脊柱炎、腰骶椎肿瘤、骶髋关节和髋关节病变中,但阳性率很低,此时直腿抬高加强试验是区分真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办法。L4~L5和L5~S1突出时,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最高,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则阳性率较低。。

影像学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平片征象有:①脊柱腰段外形的改变,正位片上可见腰椎侧弯、椎体偏歪、旋转、小关节对合不良。侧位片腰椎生理前凸明显减小、消失,甚至反常后凸,腰骶角小。②椎体外形的改变,椎体下缘后半部浅弧形压迹。③椎间隙的改变,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左右不等宽,侧位片椎间隙前后等宽甚至前窄后宽。CT征象:①突出物征象,突出的椎间盘超出椎体边缘,与椎间盘密度相同或稍低于椎间盘的密度,结节或不规则块,当碎块较小而外面有后缘韧带包裹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当突出的块较大时,在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当碎块已穿破后纵韧带时,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除了在一个层面移动外,还可上下迁移,还可向椎管内突出,此时,在椎间管内可见到游离的髓核碎块软组织影。②压迫征象,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变形、移位、消失。③伴发征象,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小关节突增生、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MRI征象:①椎间盘脱出物与原髓核在几个相邻矢状层面上都能显示分离影像。②脱出物超过椎体后缘5mm或5mm以上并呈游离状。③脱出物的顶端缺乏纤维环形成的线条状信号区,与硬膜及其外方脂肪的界限不清。④突出物脱离原间盘移位到椎体后缘上或下方。如有钙化,其信号强度明显减低。

二、主要功能障碍

(一)疼痛

疼痛是颈肩腰腿痛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疼痛以慢性疼痛为主,反复发作。疼痛发作的诱因有劳累、受凉、扭伤等。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期多以神经根性疼痛为主,有烧灼感。了解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疼痛的诱发因素,疼痛的性质,与活动的关系,改善或加重的影响因素对评定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神经根受累常有反射痛的表现。

(二)活动受限

关节活动受限是继疼痛后颈肩腰腿痛又一常见表现,主要是颈椎、腰椎和

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肩关节的伸屈、外展、内外旋转受限。颈椎、腰椎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受限。在观察脊柱运动时,要注意动作是否平滑,是否有不对称性的动作存在。脊柱屈曲或伸展时,矢状面上的弧度应平滑地增大或减小,侧滑时似“弓”形。主动运动测试可确定某一脊柱区域的病变,如当颈椎在主动屈曲出现疼痛时,可先将上颈椎伸展后再将颈椎屈曲,若此动作不增加疼痛,则可确定疼痛来源于上颈椎区域。关节功能的被动运动测试主要观察动作幅度和终点感觉。脊柱的运动应由一关节逐渐改变到下一关节,任何相邻关节的活动突然增大或减小都意味着功能失常。在被动运动时,每一关节都有终点感觉,终点感觉可分为软终点感觉、坚终点感觉和硬终点感觉。软终点感觉由软组织相近或软组织牵张所产生,坚终点感觉为关节囊和韧带受牵张所引起;硬终点感觉是骨骼或软骨彼此相遇时产生。当关节或其周围软组织出现病损时可产生病理性终点感觉,如瘢痕组织增生,弹性感降低,肌肉痉挛有弹性但柔韧性降低,结缔组织孪缩有坚毅之感,关节内肿胀,终点感觉前移且阻力变小,韧带松弛,终点感觉后移。

(三)神经功能受累

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影响到神经的功能,受累位置和程度如何,常用神经测试来检查,神经测试包括深肌腱反应、感觉、肌力、肌张力、颅神经、协调能力和病理反射测试。在进行测试时,要避免对神经损害加重的动作,如神经根受刺激症状明显时,应尽量不做脊柱轴性旋转的动作。通过一项神经测试不可能对疾病作出明确的诊断,所以神经测试常与功能测试相结合,如肌肉力量降低可能是肌肉、关节或神经功能失调的结果。神经的动性测试使用特殊的动作将神经牵伸移动来测试的,如臂丛神经牵伸试验、直腿抬高试验。

三、康复治疗护理措施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分中药和西药,二者各有口服和外用方剂。最常用的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对于疼痛较重者可加用小剂量的地塞米松和维生素类药物。早期神经根水肿引起的剧烈疼痛,用甘露醇脱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药的三七伤片、大活络丹以及外用的膏药,对治疗颈肩腰腿痛有独到之处。神经受累的患者可给予筋脉滴注神经营养药物。

(二)物理治疗

1.电疗法直流电乌头酊离子导入:将乌头酊液均匀地涂洒到直流电疗机的阳极衬垫上,作为主电极放于治疗部位,阴极衬垫与阳

极可并置或对置。电流剂量:0.1mA/cm2,治疗时间每次20 min,

每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电脑中频疗法:一组或两组电极

放于治疗部位,电流剂量为耐受量,治疗时间每次20min,每日

一次,10次为一疗程。超短波疗法:急性期用无热量或微热量,

治疗时间8~10min,恢复期用温热量,15min,每日一次,7~

10次为一疗程。

橡皮板状电极(14cm×20cm )腰腹对置,对伴有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采用腰—患肢小腿并置,治疗间隙2~3cm,治疗剂量于急性期常采用无热量或微热量,时间从5~6分钟开始,可增加到10~12 分钟,每日一次。于慢性期,剂量可改为温热量或热量,时间15~20 分钟,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2.传导热疗法蜡疗法:盘蜡,蜡饼厚度2cm,放置于治疗部位,每次3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中药熏蒸:先用加热的中药蒸气熏蒸治疗部位,20min 后,将加热的中药布袋放于治疗部位,30min,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三)推拿

治疗时要辨证施术,分期治疗。急性期以止痛解痉为主。治疗手法:患者俯卧位,腰部放松,医者立于一侧,点按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穴1分钟。将腰部及下肢膀胱经涂以少量红花油,从腰推至足跟,反复5~7次。滚揉腰背部至有温热感。在点患侧太溪、解溪、足三里、风市、充门,以有酸涨感为宜,轻抖双下肢。恢复期以促进髓核还纳、松解粘连手法为主。治疗手法有弹拨法、牵伸法、旋转法、搬腰法和直腿抬高法。

(四)关节松动术

1.脊柱关节松动术常用手法:脊柱中央后前按压、脊柱中央后前按压并右侧屈、脊柱中央前后按压、单侧脊柱外侧后前按压、横向按压棘突、旋转、纵向

运动、屈曲、直腿抬高和牵伸手法。

2.肩关节松动术①盂肱关节,可用分离牵引、向足滑动、渐进性向足滑动、渐进性上举、向后滑动、向前滑动等手法。②肩锁关节,可用向前滑动手法。③胸锁关节,可用向后滑动、向前滑动、向下滑动、向上滑动手法。

④肩胛胸壁软组织松动。

(五)牵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其中牵引被认为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牵引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将牵引分为快速牵引和慢速牵引。快速牵引重量大,作用时间短,多数一次治疗即可,可在牵引的同时加中医的手法。慢速牵引重量小,每次牵引时间30分钟~1小时不等,需多次牵引,也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

1、快速牵引

快速牵引以中医的“人工拉压复位”法最为典型。后来,逐渐发展成机械传动的快速水平牵引。近几年有研究者将中医的斜扳和旋转手法与机械传动的快速水平牵引相结合制造了多方位牵引床或称三维牵引,该牵引由计算机控制,多动作组合,作用时间短,患者无痛苦,多数一次治疗即可。

快速牵引的治疗机理可能有如下几方面:①提高疼痛阈值。由于该牵引在瞬间完成,因而可通过某种方式提高痛阈。②缓解肌肉痉挛。快速强力地伸展腰部肌肉,可使之出现反射性肌肉松驰,缓解疼痛。③增加椎管及椎间管的容积。④纠正腰椎小关节的病理性倾斜。小关节对脊柱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腰椎间盘突出可继发小关节倾斜和不稳。⑤瞬间牵引力作用于后纵韧带,使后纵韧带张应力明显加大,使突出物特别是中央型突出,产生向腹侧的压力。同时,瞬间牵引使椎间隙增加,椎间盘内压明显下降,此两力的共同作用可使突出物部分还纳或变形,减轻压迫症状。⑥增加侧隐窝的容积。⑦松解神经根粘连。腰椎间盘突出致局部组织破坏和P物质释放引起的炎症。髓核组织中粘多糖和β-蛋白造成的局部自身免疫性反应,神经根受压引起的创伤性炎症,可使神经根与破裂口突出物发生粘连和纤维化。快速牵引可松解神经根周围组织粘连,改善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⑧快速牵引使突出物在三维空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位变形,增加了神经根、硬膜囊的相对空间,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和禁忌症

临床除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外,还可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假性滑脱、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禁忌症: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节结核、马尾肿瘤、急性化脓性脊柱炎、椎弓崩裂、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不良反应:牵引后6小时~2日内有部分患者腰及患下肢疼痛加重,还有的表现腹胀、腹痛,另有操作不当造成肋骨骨折、下肢不完全瘫痪、马尾损伤的报道。

2、慢速牵引

小重量持续牵引是沿用很久的方法,疗效也是肯定的。慢速牵引包括很多方法,如自体牵引(重力牵引)、骨盆牵引、双下肢皮牵引等。这些牵引的共同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而施加的重量小,大多数患者在牵引时比较舒适,在牵引中还可根据患者的感觉对牵引重量进行增加或减小。

慢速牵引的治疗机理: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慢速牵引是持续性对肌肉牵引,所以对缓解肌肉痉挛有明显的效果,痉挛缓解后腰背痛随之减轻;椎间隙增宽,很多观察表明持续牵引时腰椎间隙增宽,此效应于牵引后的20分钟基本消失,椎间隙增宽可使突出物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同时椎间孔面积也增加,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增宽,对关节滑膜的挤压减轻,使症状缓解或消失;松解神经根粘连,虽然慢速牵引对解除神经根粘连的效果不如快速牵引明显,但对于手术后神经根粘连发生的一系列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适应症和禁忌症

慢速牵引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其适应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腰腿痛,急性腰扭伤,腰椎小关节疾患。禁忌症:慢速牵引由于牵引重量小,作用缓慢,其不良反应比快速牵引少,但由于牵引时间长,胸腹部压迫重,呼吸运动受到明显的限制,所以对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应特别谨慎,另外慢速牵引重量过大也可造成神经根刺激或损害

四、康复教育

(一)颈椎病的康复教育

与颈争力: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抬头望天,低头看地,自

然呼吸。

前伸探海:头颈前伸并转向右下方,双目前下视,似向海底窥视,然后还原向左。

回头望月: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双目转视右后上方,似向天空望月亮一样,头颈转向左后上方,双目望月。

往后观瞧:头颈向右后转,目视右方;头颈向左后转,目视左方。

金狮摇头:头颈向左、右各环绕数周。

(二)肩周炎的康复教育

功能锻炼①上肢前伸上举,患者面向墙上的“肋木”,患手抓住“肋木”从低向高逐渐上举。②外展上举,患肢外侧对“肋木”,手抓住“肋木”由下向上。

③外旋,肘关节屈曲90°,上臂贴于胸壁,前臂外展,使肩外旋。④内收,肘关节屈曲,前臂经胸前触摸对侧的肩关节。⑤后伸,前臂内旋,绕过背部,患侧手尽力触摸对侧肩胛下角。也可双手反握体操棒,放在腰部,通过屈曲肘关节沿背部向上拉。⑥环臂站立位,面对肩关节环绕轮,手握把柄,作摇轮动作。无训练轮时,健侧手扶椅背,腰部前屈,患上肢自然下垂,手握2~5Kg重物,上肢摇动划圈。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教育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积极配合运动疗法,以提高腰背肌肉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正常形态。

1、早期练习方法

腰背肌练习:五点支撑法,仰卧位,用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使臂部离床,腹部前凸如拱桥,稍倾放下,重复进行。三点支撑法,在前法锻炼的基础上,待腰背稍有力量后改为三点支撑法:仰卧位,双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抬起臀部。飞燕式,俯卧位,双手后伸置臀部,以腹部为支撑点,胸部和双下肢同时抬起离床,如飞燕,然后放松。

2、恢复期练习方法

体前屈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尽量前倾,双手可扶于腰两侧,也可自然下垂,使手向地面接近。做1~2分钟,还原。重复3~5次。

体后伸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托扶于臂部或腰间,上体尽量伸展后倾,并可轻轻震颤,以加大伸展程度。维持1~2分钟后还原,重复3~5次。

体侧弯练习:身体开立,两足同肩宽,两手叉腰。上体以腰为轴,先向左侧弯曲,还原中立,再向右侧弯曲,重复进行并可逐步增大练习幅度。重复6~8次。

弓步行走:右脚向前迈一大步,膝关节弯曲,角度大于90°,左腿在后绷直,此动作近似武术中的右弓箭步。然后迈左腿成左弓步,左右腿交替向前行走,上体直立,挺胸抬头,自然摆臀。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次。

后伸腿练习:双手扶住床头或桌边,挺胸抬头,双腿伸直交替后伸摆动,要求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3~5分钟,每天1~2次。

提髋练习:身体仰卧,放松。左髋及下肢尽量向身体下方送出,同时右髋右腿尽量向上牵引,使髋骶关节做大幅度的上下扭动,左右交替,重复1~8次。

蹬足练习:仰卧位,右髋、右膝关节屈曲,膝关节尽量接近胸部,足背勾紧,然后足跟用力向斜上方蹬出,蹬出后将大小腿肌肉收缩紧张一下,约5秒种左右。最后放下还原,左右腿交替进行,每侧下肢做20~30次。

伸腰练习:身体直立,两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上举或扶腰,同时身体做后伸动作,逐渐增加幅度,并使活动主要在腰部而不是髋骶部。还原休息再做,重复8~10次,动作要缓慢,自然呼吸不要闭气,适应后可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悬腰练习:两手悬扶在门框或横杠上,高度以足尖刚能触地为宜,使身体呈半悬垂状,然后身体用力,使臂部左右绕环交替进行。疲劳时可稍事休息重复进行3~5次。

颈椎病的康复

一、概述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由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继发的颈椎组织病理变化累及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颈椎在脊柱中体积最小,但活动度最大,容易产生劳损。从生物力学来讲,

颈椎有5个关节复合体,即一个椎间盘,2各关节突关节和2个钩椎关节。神经根与钩椎关节和椎间盘比邻,很容易受两者退变的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相当,高发年龄30~50岁。诱发因素有很多,如不良的睡姿、不当的工作姿势、不当的锻炼、头颈部的外伤、咽喉部炎症、寒冷潮湿的气候等。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由此继发的椎间关节退变是本病的发病基础。颈椎退变过程中,首先改变的是椎间盘,然后累及椎间关节,一般以C5~C6、C6~C7、C4~C5的顺序发生。人的颈椎间盘变性从20岁就可能开始,30岁以后退变明显,随着其累积性损伤,椎间盘的纤维环变性、肿胀、断裂,使裂隙形成,导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椎间隙变窄。随退变的加重,椎体上、下缘韧带附着处产生牵拉性骨赘,这些骨赘和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产生相应的表现。颈椎前屈时,脊髓被拉长,脊髓变细,横断面积减小。颈椎后伸时椎管横断面积减少11%~17%。如果此时伴有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后缘骨赘以及黄韧带肥厚,则会造成脊髓或神经根损害。

二、康复评定

颈椎病分型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不同组织结构受累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以及混合型。有的在此分型的基础上再加交感神经型,因交感神经与椎动脉关系密切,常将其合并在椎动脉型中。

(一)颈型颈椎病

该型是在颈椎退变的起始阶段,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当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青壮年多发,以颈部酸、胀、痛为主,约半数病人有颈部活动障碍,个别的有上肢短暂的异常感觉。查体主要是一侧或双侧斜方肌压痛,棘突和棘间可有压痛,一般较轻。X平片颈椎生理曲度减小。MRI椎间盘退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髓核突出。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等对神经根造成压迫和炎性刺激。本型的发病因素较多,病理改变复杂,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①颈部症状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局部窦椎神经,有明显的

颈部疼痛,椎旁肌、棘突、棘间压痛,颈椎活动度减小。②根性痛其范围与受累得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与根性痛相伴的是该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功能障碍。③肌力障碍以前根受累者明显,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减弱并出现肌肉萎缩,在手部以大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最明显。④腱反射改变即受累神经根所参与的反射弧出现异常。早期呈现活跃,中、后期减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单纯的根性受累不应有病理反射。⑤特殊试验增加脊神经张力的试验阳性,尤以急性期及后根受累为多见。颈椎挤压试验阳性者多以髓核突出和椎间关节不稳为多。

X平片多表现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节不稳,椎间孔狭窄,钩椎增生等。CT、MRI表现椎间盘突出。

(三)脊髓型颈椎病

较少见,主要由椎管发育性狭窄、椎节不稳、髓核突出、后纵韧带骨化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特别是出现双下肢的肌力减弱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依据。表现:①锥体束征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抬步沉重感,渐而出现跛行、易跪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等。②肢体麻木主要是脊髓丘脑束受累所致。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度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因而受压迫的程度亦有所差异。痛、温觉可能明显障碍,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③反射障碍反射亢进、踝、膝阵挛、肌肉萎缩、手部持物易坠落,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二头肌、三头肌和桡反射、下肢的膝反射和跟腱反射早期活跃,后期减弱和消失。病理反射以Hoffmann反射阳性率为高,其次是髌阵挛、踝阵挛及Babinski征。④自主神经症状胃肠、心血管的表现、大小便改变。⑤屈颈试验阳性颈椎前屈时,脊髓有效空间减小,双下肢或四肢可出现“触电”样感觉。

X平片椎管矢径小、骨刺形成明显(椎体后缘)、后纵韧带骨化等。CT、MRI有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重者有脊髓变性的表现。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累及两侧上下横突孔,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狭窄。另外椎间隙的变化也可影响椎动脉,椎间盘突出或退变后,相邻椎间隙变窄,椎动脉相对变长,出现折曲、狭窄,

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候群。最近有研究表明,一侧椎动脉受压不会造成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以该类型的发病率不高。临床特点:①偏头痛: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以颞部为剧,多呈跳痛或刺痛,一般为单侧。②迷路症状:耳聋、耳鸣。③前庭症状如眩晕,记忆力减退。④精神症状:精神抑郁、健忘、失眠、多梦。⑤猝倒,植物神经症状,胃肠、呼吸及心血管症状。⑥自主神经症状,由于椎动脉周围有大量交感时间的节后神经纤维,因此当椎动脉受累时,常累及交感神经引起自主神经症状,以胃肠、心血管症状多见,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痛、胸闷等,个别患者可出现Horner征。患者头向健侧时头晕或耳鸣加重,严重者可出现猝倒。

X平片: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斜位片)或椎节不稳(梯形变)。MRI 椎间盘突出或退变的表现,颈椎两侧横突孔不对称,内径变窄。

(五)混合型颈椎病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混合型颈椎病也比较常见。常以某一类型为主,其他类型不同程度地合并出现,病变范围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异。

三、康复治疗

(一)颈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以非手术方法治疗为主。牵引、按摩、理疗、针灸均可。理疗常用超短波,无热或微热量,12分钟,每日一次,4次为一疗程;电脑中频或电刺激,电量为耐受限,20分钟(感应电刺激5分钟);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药物,8%乌头碱,,电流强度0.1mA/cm2,20分钟,每日一次,4次为一疗程。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牵引有明显的疗效,前倾放松位牵引,6~8kg,30~40分钟,每日两次,药物治疗较明显。超短波和乌头碱导入、I ﹣导入都有治疗意义。推拿治疗切忌操作粗暴而引起意外。

(三)脊髓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先试行非手术疗法,如无明显疗效应尽早手术治疗。该类型较重者禁用牵引治疗,特别是大重量牵引,手法治疗多视为禁忌症。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原则:非手术治疗为主。90%的病例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具有以下

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有明显的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经动脉造影证实者。

(五)颈椎牵引

牵引时间从生物力学的观点来看,是给颈椎施加牵张力,使其发生应变,椎间隙加宽,椎间盘压力减小,缓解神经根、脊髓和血管受压,调整颈椎神经、血管和神经之间的关系,改善颈椎的生理功能。相对与椎间盘和韧带,椎体为刚性物体,在受到应力作用是,几乎不产生应变,而椎间盘属于粘弹性物质,所以牵引时主要是椎间盘和韧带发生蠕变。根据蠕变方程拟合曲线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在蠕变曲线最初的10~20min内,椎间盘的应变随时间上升的较快,而后逐渐减慢,50 min后,即使时间再延长,应变也不增加。说明颈椎牵引时间10~30min较合适。但另有观察表明,用5kg重量牵引,在牵引的最初5min内,颈椎的应变随牵引力的增大明显增加,18min后应变反而下降,说明牵引时间以不超过20min为宜。

牵引角度

关于牵引角度,虽然报道不一,但大多认为以颈椎前倾10°~20°较合适。当牵引力向前倾斜一个小角度时,牵引力与颈椎的横截面垂直,能均匀加宽前后椎间隙,致使椎间孔与椎管均匀扩大,以减轻或消除颈肩部疼痛。前倾8°~10°的牵引力,对牵离被嵌顿的小关节也有作用,并使扭曲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得以伸展,改善头部的缺血状况,使头晕、头痛得以减轻或消失。有观察表明,最大牵引力作用的位置与牵引的角度有关。颈椎前倾角度小时,牵引力作用于上颈椎,随颈椎前倾角度的加大,作用力的位置下移。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时,最大牵引力的位置也有改变。有学者提出,应根据颈椎病的类型确定牵引的角度,颈型的牵引时颈椎前倾10°~20°,神经根型的前倾20°~30°,脊髓型的后仰10°~15°,在牵引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的反应作适当调整。

牵引重量

牵引重量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牵引时间、牵引方式等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报道为6~15kg。若牵引时间段,患者身体状况好,牵引的重量可适当增加,若牵引时间长,牵引重量要小些。在牵引时,可根据患者的反应作适当调整。

(六)推拿

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①放松性手法:以拇指揉法和掌揉法为主,也可用滚法或按法。②正骨手法:摇正法、搬按法、推正法和反向运动法。③强壮手法:正骨手法后舒理颈椎旁软组织,常用弹拨法、拿捏法、叩打法和点穴法。④痛区手法:轻松、镇痛的方法有抚摸、揉捏、按压、震动和叩打法;刺激、兴奋的手法有拍打、提弹、捻搓、点穴法。

(七)手法治疗:

1、坐位:患者端坐小木凳上,头部前屈15°,并向左侧旋转,旋转度数小于40°。治疗师站立于病人身后,双手托住病人下颌部位,双手用力沿头面部方向往上牵拉,牵引力为5~10kg,持续1~2分钟,休息2分钟,反复3次。头部再向右侧旋转,重复以上动作。

2、俯卧位:患者俯卧床上,头面部垫一软枕,治疗师位于患者右侧,右手拇指压在所要治疗颈椎的棘突上,左手拇指重叠在右手拇指之上,然后垂直往下推压,振动棘突,每秒2~3次,持续1~2分钟,休息3分钟,反复3次。

(八)运动疗法:急性症状减轻后即可开始应用。训练内容应包括保持和恢复颈部和肩部活动范围的练习,应用抗阻等长收缩以增强颈部肌肉的练习,以及牵伸颈部肌肉的练习。

(九)自我锻炼

与颈争力: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叉腰,抬头望天,低头看地,自然呼吸。

前伸探海:头颈前伸并转向右下方,双目前下视,似向海底窥视,然后还原向左。

回头望月:头颈向右后上方尽力转,双目转视右后上方,似向天空望月亮一样,头颈转向左后上方,双目望月。

往后观瞧:头颈向右后转,目视右方;头颈向左后转,目视左方。

金狮摇头:头颈向左、右各环绕数周。

(十)枕头

枕头的高低正常情况下,颈椎的生理曲度是维持椎管内外平衡的基本条件,如枕头过低,仰卧位入眠时,颈部处于过伸位,致使前凸曲度加大,椎体前部的肌肉和前纵韧带牵拉易疲劳。与此同时,椎管后方的黄韧带则形成皱褶突入椎管,增加了脊髓的压力,如已有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则可诱发症状。如枕头

过高,仰卧入眠时颈部过度前屈,后方的肌肉和韧带紧张,容易疲劳,此时硬膜囊后壁受到牵张,颈髓前移。此时,若伴有椎管狭窄,容易出现脊髓受压。所以,枕头过高或过低对颈椎都可产生不利影响。那么枕头的高度,多高才算合适呢?因个体差异,不好用统一的数值来确定,但一般来说,枕头的合适高度是自己拳头的1.5倍高。枕芯填充物不要太软,最好用荞麦皮、稻壳、绿豆壳等透气好、经济实惠的物质作镇芯。

四、预后及预防

颈型颈椎病的预后大多数较好。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后,单纯髓核轻度突出者,及时治疗,多大可痊愈。髓核突出较重,病程较长,突出物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者,残留一定的后遗症。钩椎关节增生,早期治疗,恢复满意。多节段椎体退性行变,骨质增生广泛者,预后较差。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单纯椎间盘突出,造成硬膜囊受压,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满意。因椎间盘突出造成脊髓压迫者预后较差。椎管矢状径明显变小并伴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者预后较差。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因椎节不稳所致,保守治疗后,预后较好。预防主要是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养成良好的睡姿,避免增加颈部负荷。另外,经常做颈部体操也可治疗和预防颈椎病的发作。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定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们军医出版社.2001:105-133

2.李晶,郑春开.中华理疗杂志,1995,18:99-101

3.倪国新.颈椎牵引时间的初部探讨.中国临床康复.2002,6:487

肩关节周围炎的康复

一、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劳损、慢性炎症,关节内外粘连等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的症候群。

肩周炎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与退行性变有明显的关系。就其病因可分为:①肩部病因:肱二头肌长头或短头肌腱炎,冈上肌腱炎,冈上肌腱或肩袖撕裂,肩峰下滑囊炎等。②肩外原因: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所致颈

脊神经根性放射痛,放射至肩背部,引起肩部肌痉挛,限制间关节活动,导致肩关节粘连。根据病理变化可将病程分3期,早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或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以疼痛为主。中期肩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炎症形成关节内外粘连,以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后期,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疼痛逐渐缓解,盂肱关节活动功能恢复。

(一)肩关节的功能解剖

肩关节是人体所有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以肩为中心,上肢能在三个平面内运动,使手能达到同侧球形空间的大部分。广义的肩关节应包括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连接、肩峰下连接等结构。狭义的肩关节即盂肱关节,盂肱关节稳定性较差,关节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有较大的活动性,其组成结构易受损发生退形性变。盂肱关节面只为肱骨头的1/4,关节盂的上、下各有一突起,盂上结节为肱二头肌长头附着处,盂下结节为肱三头肌长头附着处。

关节周围有一圈坚韧的盂唇,有纤维束组成。盂唇常因损伤而发生退变、分离和撕裂。关节囊由斜形、纵形和环形纤维构成,其后下部起于关节盂唇的周缘及相邻关节盂的骨质,其前部附着于肩胛颈直至喙突基底。肱二头肌长头腱附着处关节囊较宽而掀起。盂肱关节的支持韧带有喙肱韧带、盂肱韧带,其他支持结构还有肩袖、肱二头肌长头腱。

肩关节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多项运动,参与盂肱关节运动的肌肉很多,外展主要靠三角肌,上臂从外展位内收至中立位时,由背阔肌、大圆肌和胸大肌完成。当上臂外展超过肩部,尚需三角肌后部、喙肱肌、肩胛下肌及肱二头肌短头协助。上臂前屈与肩胛骨垂直主要为三角肌前部控制。后伸主要为背阔肌控制,随伸展加大,胸大肌胸肋部的作用减小,由三角肌后部协助,屈肘后伸则由肱三头肌长头协助。外旋靠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收缩。内旋靠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并由背阔肌、三角肌和胸大肌协助。

(二)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前屈和后伸运动,前屈是指自中立位开始,肱骨远端沿身体的矢状面向前,逐渐远离身体,范围一般大于90°。后伸是指自肩关节的中立位肱骨进行与前屈方向相反的矢状面运动,范围一般位45°。外展和内收运动,外展是指以盂

肱关节为中心,上肢沿冠状面自中立位开始向外并侧举,当肱骨内旋时,肩部的外展不超过90°,当肱骨外旋时,外展可超过90°并完成上举运动。内收是指远端于冠状面内支具向中线的运动,内收活动范围约为45°。上举和下降,上肢在前屈和外展状态下,上举可达到180°,肩部的上举包括盂肱关节的运动、肩胛骨的旋转、滑动、锁骨的升高和旋转。下降是上举运动的相反运动,但盂肱关节下降的运动节律并非是上举的逆转。内旋和外旋,上肢中立位、屈肘90°肩部外旋一般小于90°,肩部外展90°时外旋和内旋的总和约120°,肩部最大上举时,旋转度最小。水平面的前屈和后伸,以身体冠状面为基准,肩部的水平后伸范围一般小于45°,水平前屈范围为135°。在这180°的水平内收和外展中,肩胛骨的水平运动约占45°。

二、康复评定

年龄对确定肩周疾患有一定的帮助,幼儿期颈肩区病变多由极性创伤和发育不良引起。15~35岁,肩痛多由慢性损伤、肩关节半脱位,肩锁关节损伤引起。36~55岁,肩痛和活动受限多由慢性劳损,粘连性关节囊炎,钙化性肌腱炎引起,大于55的岁患者,多由肩关节退变、肩锁关节炎、胸锁关节炎及关节内粘连引起。

了解肩部疼痛的部位和功能障碍的程度,有利于确定肩周炎的性质。肩锁关节和胸锁关节损伤表现局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将上肢置于体侧疼痛减轻。年轻患者常有外伤史,老年患者有骨性关节炎等慢性病史。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既往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肩痛,突然加剧,上举内旋时疼痛加重。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外侧疼痛,前屈外展时疼痛加重,夜间疼痛加重,有时疼痛有撕裂感。肱二头肌肌腱病变,肩前区二头肌间沟处疼痛,屈肘位疼痛减轻,外旋疼痛加重。粘连性关节炎,肩痛程度不一,有钝痛或刀割样疼痛放射至前臂,关节活动各方向受限。骨性关节炎,老年多见,表现肩部持续性钝痛,活动过度后加重,关节内有碾磨感,关节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

X平片早期无改变,病程长者可见到肩部骨质疏松,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X平片虽能看到骨结构的变化,如骨折、骨质增生、骨肿瘤等,有时也能看到钙化性肌腱炎,但对于肩关节盂唇撕裂,关节囊病变,肩关节不稳、肩袖撕裂等不能作出诊断。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比CT更清楚,而且可作多层次多方位

的扫描,能对肩袖组成的肌肉、肌腱的变化清晰显像。

三、康复治疗

早期疼痛较重的患者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直流电乌头碱离子导入、微热量超短波、封闭、轻手法推拿等。若肩关节活动度降低,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用肩关节松动术和功能锻炼。

(一)物理治疗

早期以疼痛为主的治疗。

超短波:患肩部对置,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日一次,每次10~12min。7次为一疗程。

直流电离子导入:乌头碱或普鲁卡因放于阳极下导入,每日一次,每次20min。7次为一疗程。

紫外线:红斑量照射肩部皮肤,隔日一次,共3次。

低、中频电疗法:选用止痛处方,每日一次,每次20min,7~10次为一疗程。

以关节活动度障碍为主的治疗。

蜡疗:盘蜡法,每日一次,每次30min,10~15次为一疗程。

超短波:患肩部对置,温热量,每日一次,每次12~15min,10~15次为一疗程。

中频电疗法:剂量耐受限,每日一次,每次20min。10~15次为一疗程。

脉冲磁疗:中剂量,每日一次,每次20~30min。10~15次为一疗程。

(二)肩关节松动术

①盂肱关节,可用分离牵引、向足滑动、渐进性向足滑动、渐进性上举、向后滑动、向前滑动等手法。②肩锁关节,可用向前滑动手法。③胸锁关节,可用向后滑动、向前滑动、向下滑动、向上滑动手法。④肩胛胸壁软组织松动。(三)运动疗法。

1、仰卧位:患肢外展并屈肘,作肩内旋和外旋主动运动或助力运动。

2、立位:体前屈,上肢放松下垂,作摆臂运动,使患肢前后内外摆动与划圆。

3、双手持体操棒或利用绳索滑轮装置,用健肢帮助患肢做各轴位的助力运动。

4、双手握肋木下蹲,利用躯干重心下移,作牵伸肩部软组织的牵伸练习。

5、利用墙壁、肩胛梯或肋木等,作手指向上爬动作和手指攀高等运动。

6、利用肩轮等器械进行肩部主动运动。

7、利用哑铃作增强肩胛带肌肉的抗阻运动。

(四)手法治疗。

1、主要手法:

(1)自前向后的被动附属运动,简称AP↑

(2)自后向前的被动附属运动,简称P A↓。

(3)自头向脚的被动附属运动,简称?。

(4)被动生理运动。

2、选择手法原则:

(1)前屈运动障碍为主首选AP↑。

(2)后伸运动障碍为主首选PA↓

(3)外展运动障碍为主首选?。

(4)疼痛剧烈者,可采用I、Ⅱ级被动附属运动手法。疼痛不很剧烈者采用Ⅲ、Ⅳ级被动附属运动及各级被动生理运动。

附加:关节松动术治疗:包括肩关节被动附属运动和生理运动。(1)关节松动术的主要方法:肩关节被动附属运动包括自前向后被动附属运动,简称AP↑;自后向前的被动附属运动,简称PA↓;自头向足的被动附属运动,简称Caud—。被动生理运动包括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内收和外展。这些运动需在特定的体位下完成。(2)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根据关节的可动范围和操作时应用手法的幅度大小分为4级。治疗时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强度。Ⅰ~Ⅱ级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用于治疗关节疼痛伴有僵硬;Ⅳ级用于治疗因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五)功能锻炼

①上肢前伸上举,患者面向墙上的“肋木”,患手抓住“肋木”从低向高逐渐上举。②外展上举,患肢外侧对“肋木”,手抓住“肋木”由下向上。③外旋,肘关节屈曲90°,上臂贴于胸壁,前臂外展,使肩外旋。④内收,肘关节屈曲,前臂经胸前触摸对侧的肩关节。⑤后伸,前臂内旋,绕过背部,患侧手尽力触摸对侧肩胛下角。也可双手反握体操棒,放在腰部,通过屈曲肘关节沿背部向上拉。

康复科诊疗规范标准

康复科诊疗规

2015年10月修订版 目录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 (2) 头部伤病康复诊疗规 (7)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 (13) 脊髓损伤病康复诊疗规 (20)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 (24)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 (28) 脾胃病的疗规 (31) 胃脘痛(消化不良) (31) 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35)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39) 胃脘痛(消化性溃疡) (44) 泄泻(溃疡性结肠炎) (49) 腹痛(肠易激综合征) (57) 脾约(慢性便秘) (61) 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66)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 (71) 腰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77) 痹症(膝骨性关节炎) (84) 口僻(面瘫) (87) 常见病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3) 基本原则 (93) 四肢骨折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4) 运动创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4) 髋/膝关节置换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5) 手外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6) 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6) 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7) 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8)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 (99) 物理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00) 短波、超短波的治疗常规 (100) 微波治疗常规 (101) 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常规 (102)

紫外线治疗常规 (103) 牵引疗法 (104)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07) 一、针刺疗法 (107) 二、灸法 (110) 三、拔罐疗法 (111) 四、刮痧疗法 (112) 五、小儿捏脊疗法 (112) 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 (114)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口腔外科 1.口腔颌面部感染(占常见病的21.1%)。 (一)智齿冠周炎 1)临床表现:常以急性炎症性是出现,初期自觉患侧磨牙后去肿胀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发展后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口腔局部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智齿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智齿冠周炎可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感染。 2)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 3)处理:在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局部冠周冲洗。对于不能萌出的阻生牙应尽早拔出。 (二)眶下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肿胀去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肿胀明显,压痛,扪及波动。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判断 3)处理:于口腔前庭上颌尖牙及前磨牙粘膜转折处切开脓肿充分引流。(三)颊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颊部皮下或粘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肿胀及脓肿的范围较为局限。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波及整个颊部,并向其相通的间隙扩散。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脓肿形成后,切开充分引流。 (四)颞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可仅局限或同时有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区广泛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脓肿形成后,颞浅间隙脓肿可触及波动感。 2)临床诊断:颞浅间隙可根据临床表现,聂深间隙脓肿需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明 3)处理:手术切开引流 (五)咬肌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咬肌间隙蜂窝织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用物料疗法或外服中药;一旦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据下颌下缘2cm 处切开,长约3-5cm)。

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体会

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体会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方法和运动正骨等综合方案对颈肩腰腿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推拿按摩手法+止痛兼服用方药+运动康复治疗患者的颈肩腰腿痛症。结果:多数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远期疗效。关键词:颈肩腰腿痛,中药治疗,康复治疗 在临床实践上,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治疗上传统多采用封闭、理疗、针灸、按摩等非手术疗法,以及配合中药外敷、医疗体操治疗颈肩腰腿痛,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我院接诊此类患者的数据显示,采用中药贴敷治疗颈肩腰腿痛67例,其中,男性患者33名,最小34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6岁;女性患者34名,最小40 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最短的是4d,最长的是7d,类型分布主要是:颈椎骨质增生、网球肘、腰背肌筋膜炎、腰椎增生、膝关节增生、

肩周炎、跟痛症等。 笔者仅从上面案例中选取一位李先生,患者是高中教师,备课、批改作业,常常伏案工作,以至于年纪轻轻,腰腿痛的问题已很严重,诊断其为“肌肉劳损”,做了按摩、理疗等治疗后能缓解一段时间,但没过多久,他的腰腿痛又反复发作。 1、2临床症状 根据我院的临床研究和复诊发现,引起该患者腰腿痛的重要因素是腰椎间盘突出。其主要特征为:腰痛或腿痛或腰腿均痛,部分病人伴有剧痛难忍,行动困难,少数人可有大小便失禁。更严重者卧床不起,日夜难眠。临床上明显的症状: 1、2、1疼痛性质 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是体贴由于病变本身或继发性及痉挛所致其部位教局限多由固定的明显认真压痛点用麻醉剂行局部封闭治疗病人疼痛可在短期内迅速消失()牵涉痛或感应痛:亦称反射痛是指腰骶椎或腹膜盆腔脏器疾病时刺激传递到脊神经后根或脊髓丘脑束神经元通过“聚合-投射”师表作用使同一节段的神经原兴奋在相应的皮肤支配区出现感觉丰富异常其疼痛部位较模糊少有神经损伤的客观体征但可伴有肌痉挛()放射痛:是神经根收到损伤的特征性表现疼痛沿受神经向末梢发射有较典型的高尚感觉运动反射损害的定位特征病程长着有肌萎缩及皮肤神经营养不良的性表现 1、2、2压痛点 病人在俯卧放松肌肉后易找准压痛点表浅组织疾患的压痛

卫生部《康复医院基本标准》

卫生部关于印发《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 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2〕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促进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加强康复医院的建设,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对1994年发布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作为新建康复医院的验收标准。本文印发前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康复医院,应当对照该标准加强建设,尽快达到标准要求。 因社会经济状况和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等原因,确需设置一级康复医院的地区,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一级康复医院基本标准,报我部备案后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三级康复医院 一、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300张以上,其中康复专业床位75%以上。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骨与关节康复科、神经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科、儿童康复科、老年康复科、心肺康复科、疼痛康复科、听力视力康复科、烧伤康复科中的6个科室,以及内科、外科和重症监护室。 (二)治疗科室:至少设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心理康复室和水疗室。 (三)评定科室:至少设运动平衡功能评定室、认知功能评定室、言语吞咽功能评定室、作业日常活动能力评定室、心理评定室、神经电生理检查室、心肺功能检查室、听力视力检查室、职业能力评定室中的7个。 (四)医技科室:至少设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药剂科、营养科、门诊手术室、消毒供应室。 (五)职能科室(部门):至少设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器械科、病案(统计)室、信息科、社区康复服务部门等科室(部门)。 三、人员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神经康复科诊疗规范

神经康复科诊疗规范

脑卒中康复诊疗规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急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两周以内。 1.康复评定 选择的量表包括意识状态的评定《Glasgow昏迷量表》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评定。 2.康复方案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康复训练。避免患侧肢体输液。在药物的使用不排除同时发挥传统康复方法的优势,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针刺、指针、鼻饲中药等治疗。 (二)软瘫期 1.康复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评定。此期可以进行肌力评定,但须注意防止评定的姿势和方法引发痉挛的出现。 2.康复方案 此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Ⅰ~Ⅱ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1)巨刺法 本期的传统康复治疗首选巨刺法即健侧取穴的方法,利用健侧经气,在针刺刺激下调动患侧经络中残存之真气,共同驱除同经之邪气,使瘫侧受损的功能得以恢复,潜在的运动能力得以发挥。这种刺激健侧的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中风后偏瘫早期低位中枢控制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通过健侧用力收缩来使患侧肌张力提高。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

脑卒中 【概述】 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草稿样式 (外三科)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标准】 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7 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 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 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 1.专科检查: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尿液分析; 大便常规; 肝功能常规; 肾功能常规; 血电解质常规; 凝血常规; 心电图; 胸片; 输血前五项检查; 血糖。 【治疗原则】 1整脊治疗:可采用调曲整脊系统手法以及四维牵引。 2 卧床1~2周,骨盆牵引治疗,2次/日,每次30分钟,每次牵引重量120-160牛。 3 药物治疗: 3.1 气滞血瘀型 症状: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例方:舒筋活血汤。 3.2 寒湿型。 症状:腰腿疼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祛寒除湿,宣痹止痛。 例方:蠲痹汤。

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 卫生部修订版

本管理规范是对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并开展康复医学诊疗工作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综合性医院。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设置,加强康复医学诊疗服务,更好地发挥综合医院对社区康复的转诊、培训和技术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的康复医学服务功能,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康复医学诊疗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规范。 第二条 本管理规范是对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并开展康复医学诊疗工作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综合性医院。 第二章性质、功能与布局 第三条 康复医学科是卫生部规定的12个临床一级学科之一,是综合性医院必备临床科室,它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康复评估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与相关临床科室密切协作,着重为病伤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早期的有关躯体、内脏器官、脑高级功

能和心里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全面和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并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人员提供康复医学技术咨询、培训,为所在区域功能残障患者提供康复医学治疗技术指导的科室。 康复医学科主要业务范畴包括:神经伤病康复(脑损伤、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退行性神经疾病等)、骨与关节伤病康复(骨关节炎、颈肩腰腿痛、骨折后、骨关节手术后、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先天畸形等)、内脏疾病康复(冠心病、高血压、心衰、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老年康复(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等)、儿童疾病康复(脑瘫、智力发育迟滞、孤独症等)、疼痛处理等。 第四条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应设置本管理规范规定的康复医学科,并开展正规的康复医学诊疗工作。 第五条 一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治疗部门,在当地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协同当地有关部门,动员、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残疾的一级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做好三级预防;同时在上级综合性医院的指导下,配备不少于2名有执业资格的康复治疗师,积极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工作,组织、指导所在社区的基层卫生人员,在基层有关医疗机构和功能障碍患者住所开展康复医学治疗、咨询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学诊疗服务工作为基础的,以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和康复医院为转诊、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结构合理、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

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 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治疗所需剂量。 3、治疗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治疗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治疗。 5、治疗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准备下位患者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治疗。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裸露。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治疗中和治疗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修订稿)

最新版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设置,更好地发挥综合医院的康复医疗服务功能以及对社区康复医疗的转诊、培训和技术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康复医学诊疗需求,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是对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并开展康复医学诊疗工作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综合医院。 第二章性质、功能与布局 第三条 康复医学科是卫生部规定的12个临床一级学科之一,是综合医院必备临床科室。它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康复评定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工程等康复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与相关临床科室密切协作,着重为病伤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的有关躯体、内脏器官、脑高级功能和心理功能障碍的患者以及重症、复杂和疑难的残疾患者,提供全面和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并作为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中心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康复医学技术咨询、培训,为所在区域功能残障患者提供康复治疗技术指导的科室。 康复医学科的服务宗旨是预防和改善各种疾病、损伤、畸形等导致影响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功能障碍。主要业务范畴包括:神经损伤及疾患康复(脑血管病、脑损伤、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等)、骨与关节伤病康复(骨关节伤病围手术期、骨性关节炎、脊柱伤病、骨折后、截肢、软组织损伤、运动损伤、先天畸形等)、内脏疾病康复(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老年康复(帕金森病、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等)、儿童疾病康复(脑性瘫痪、智力发育迟滞、孤独症等)、疼痛处理等。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置本《规范》规定的康复医学科,并开展《规范》要求的康复医学诊疗工作。 第四条 一级综合医院应设置康复医学治疗部门,在当地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上一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指导下,协同当地有关部门,动员、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残疾的一级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做好三级预防;同时在上级综合医院的指导下,配备不少于2名有执业资格的康复专业人员,积

康复科病历书写规范.10

康复科病历书写规范 一、住院记录书写要求: 1.入院记录是住院病历的缩影,要求原则上与住院病历要求相同,能反应疾病的全貌,但内容要重点突出,简名扼要。 2.入院记录由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书写,应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3.对住院病历中与本病无关的资料可适当简化,但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及阴性资料必须具备。 二、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要求: 1.因旧病复发而再次住院的病人,由住院医师、实习医师书写再次入院病历,住院医师书写再次入院记录。 2.因新发疾病而再次入院,不能写再次入院病历和记录,应按住院病历及入院记录的要求几格式书写,将过去的住院诊断列入既往史中。 3.书写再次入院记录时,应将过去病历摘要以及上次出院后至本次入院前的病情与治疗经过,详细记录于病历中。对既往史及家族史等可从略,有新情况应加以补充。 4.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内容及格式同住院病历和入院记录。 三、表格式病历书写要求: 1.表格式病历必须包含有住院病历要求的全部内容。 2.表格式病历由住院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填写。 3.表格式病历入院记录内容同住院病历记录的内容。 四、康复住院病历书写要求: 康复住院病历是为有功能障碍,需要全面康复的住院者而设计的具有专科特点的病历,原则上与住院病历相同,但康复住院病历书写应突出以下特点和要求: 1.以病人为中心,重视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在病历上应反映出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患者对功能障碍的适应情况,确定需解决的问题,明确康复目标,拟订康复计划。 2.侧重功能评估,要对运动、感觉、言语、心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功能作出详细的评估,重视残存的功能,估计康复的潜力,拟定功能康复的重点。 3.康复住院病历可分为综合性康复病历和分科性康复病历。 4.综合性康复病历由康复医师书写,内容有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特殊检查、综合功能评估、病历小结、诊断、诊疗计划等。医师签全名。 5.分科性康复病历由专科治疗师书写,内容有病情摘要、专科体检、专科功能评估、诊断、现存问题、康复目标、治疗计划、治疗小结及治疗记录,治疗师签全明。 五、病历中其他记录的书写要求: 1.病程记录:入院后的首次病程记录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由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包括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诊断依据、初步诊疗计划、观察重危病人病情变化要注意的事项。病程记录应包括病情变化(症状、体征),上级医师和科室内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特殊治疗的效果和反应,重要医嘱的更改和理由,各种会诊意见,对原诊断的修改和新诊断确立的依据,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记录。一般病人每1~2天记录一次,慢性病人可3天记录一次,康复病人一般可每周记录一次,重危病人或病情突然恶化者应随时记录。 2.治疗记录:入院后的首次治疗记录在病人入院首次治疗后24小时内由评价治疗师完成,首次治疗记录包括病情摘要、专科体检、专科功能评估、诊断、现存问题、治疗计划。治疗记录应包括治疗效果的观察,疗程的进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会诊、交接班、评价会、转科均应记录。治疗记录由经治疗是记录,一般病人可每周记录一次,会诊、交接班、评价

康复医学临床诊疗规范、操作规程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主编:孙强三王道清 副主编:王晓红邱健青邱建忠 编委名单(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丁向东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王丹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晓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王道清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孙昭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孙强三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毕少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毕鸿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邱建忠青岛市立医院 苏静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珑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张伯林山东省荣军医院 徐青山东大学 岳寿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高楚荣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袁俊英山东大学 郭志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前言 众所周知,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许多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但或多或少可能会遗留一些后遗症,例如:脑外伤、脑血管病后肢体瘫痪、痉挛、语言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不能等;另外由于治疗疾病的需要,手术后医生常会采取固定、限制肢体活动等措施,例如:骨折、骨关节疾病手术后应用石膏外固定、牵引等办法,这些措施的应用一般会持续2~3个月的时间,而长时间的肢体制动又难免会产生制动部位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关节挛缩等严重的并发症,许多患者一定会为这些后遗症和并发症而苦恼。的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不再单纯要求疾病的恢复、生命的挽救,而更多的要求身体功能的恢复,以便能够继续承担社会和家庭角色,人民群众的这种迫切要求推动了一门新的医学学科的产生,这便是康复医学。 为顺应时代的这一发展要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的要求,各级医院均成立了康复科或理疗科,但广大康复工作者迫切地感到,工作中缺乏一本简明而又规范的操作手册,以配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技术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需要。此外目前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医学生渴望需要一本言简意赅而又不失规范的参考书,鉴于此,我们编写了此书。 本书适合各级各类医院从事康复科、理疗科、神经科、骨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使用,也适于医学院校学生使用。 由于时间仓促,编写人员水平所限,本书在文字上、技术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订再版时参考。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面瘫 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 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三)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 取穴: 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的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戴口罩,注意保暖;忌食辛、香、燥、辣之品;因眼睑闭合不全,必要时应戴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自我锻炼:如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 二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统称。 (一)诊断: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发病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特点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症状: 本病具有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三)治疗: 主症: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处方: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髃、肩贞、臂蠕、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三阴交,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文书特制)

临沂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诊疗指南 (2018年修订) 一、脑梗死康复 诊断 (一)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临床检查规范 (1)一般检查 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降钙素原、心梗三项、白介素、血乳酸、凝血常规、血栓弹力图、微量元素。

3、心电图检查、头颅CT、头颈部MRA+SWI、经颅多普勒(TCD)检查。 (2)选择性检查 1、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适应征: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脂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常规使用药物为坎地沙坦、乐卡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普罗布考、瑞舒伐他汀钙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美托洛尔片。 2、延续性临床治疗:抗凝、抗聚、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使用药物为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那曲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钙、脑心通、奥拉西坦胶囊、胞磷胆碱钠胶囊、艾地苯醌、脑得生、鼠神经生长因子。 3、中医中药治疗针灸及口服中药,针灸取穴三阴交、手三里、手吴丽、曲池、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足三里、丰隆、肩井、下廉等穴位,中药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 4、高压氧治疗。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防治。常用药物为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氨溴索、溴己新、肺力咳、羧甲司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方案(汇编)

隆安县中医医院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二〇〇七年元月

目录 急性腰肌扭伤 (1) 肩周炎 (2) 颈椎病 (4) 落枕 (6) 腰椎间盘突出症 (7)

急性腰肌扭伤 急性腰肌扭伤是指腰部在持重和运动中,由于腰部平衡失调,使附着于腰骶、骶髂及腰背两侧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及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从而引起腰部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本病俗称“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诊断要点】 1、有明显腰部急性损伤史(多为间接外力所伤)。伤后即出现典型剧痛、活动受限。 2、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劳动工作的人和平时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的人易患此病。 3、腰部疼痛:腰部因损伤部位和性不同,可有刺痛、胀痛或牵扯样痛。疼痛一般较剧烈,部位较局限,且有局部肿胀,常牵掣臀部及下肢疼痛。 4、活动受限:腰不能挺直,俯仰转侧均感困难,甚至不能翻身起床、站立或行走,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5、检查:多有局限性压痛,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痉挛,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畸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骨盆旋转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 【治疗】 1、口服营养神经类药:TabvitB1或复合vitB片20mgTid谷维素片20mgTid 2、疼痛明显,可用非甾体类药,如芬必得胶囊0.3Bid或戴芬胶囊75mgqd。 3、急性损伤炎症水肿期可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注射液5~lOmg加压静滴。 4、一般配合静滴丹参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静滴。 【分证论治】 推拿操作常规标准: 1、滚揉舒筋法:患者取俯卧位,自然放松。医者站于一侧,用滚、揉等轻柔手法在局部施术3~5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2、点拨镇痛法:医者用拇指点压、弹拨等稍重刺激手法依次点压肾俞、阳关、志室、大肠俞、环跳及阿是穴,在点压穴位时应加以按揉或弹拨,以产生酸、麻、胀感觉为度。可调和气血,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3、理筋整复法:患者俯卧,医者先施腰椎后伸扳法扳动数次,然后用腰部斜扳法,常可听到患者腰部有“咯嗒”声响。此法可调整后关节紊乱,使错位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 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 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

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 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分型] 1、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性颈椎病,是指具有头、颈、肩臂疼痛和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间不稳和轻度增生等变化。此型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手指串麻、肌肉萎缩等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症状,有时二者不易截然分开。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时病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于此型。 鉴别诊断 应与落枕颈部扭伤等进行鉴别。 2、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 (1)多数在30岁以上发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康复治疗师具备的条件

四、理论知识 1.具有本专业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人体解剖学、运动学、生理学、人类生长与发育等)。 2.具有康复医学及现代康复治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物理治疗学和作业治疗学的基本理论。 3.具有与康复治疗有关的神经科、骨科的一些疾病的临床基本知识。 4.具有中医理论的基本知识,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康复治疗(如推拿和中医手法、针灸、太极拳等)的基本理论。 5.具有语言治疗学、心理治疗学、假肢及矫形器应用等的基本知识。 6.具有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残疾学的基本知识。 7.具有与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n动障碍、认知障碍等有关的功能评定的基本理论知识。 8.具有一门外语知识及医用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 9.具有相关的医学法规和政策或行政指引的知识。熟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等法规或行业指引。 五、专业技能 (一)物理治疗方面的技术能力 1.能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估,如肌力、肌张力、肌肉柔韧性、关节运动范围、平衡能力、体位转移能力、步行能力和步态以及身体姿势等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功能训练计划。 2.能指导患者进行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练习。 3.能指导患者进行增大关节运动范围的练习。 4.能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包括徒手、利用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等),提高步行能力,改善步态。 5.能指导患者进行各种医疗体操,矫正体操,防治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的功能障碍及身体姿势异常。 6.能为患者进行手法治疗、推拿按摩治疗及牵引治疗。 7.能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健身步行、健身跑、功率自行车或步行机练习、改善心肺功能、调整精神状态、增强体质。 8.能指导患者进行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松静疗法等。 9.能为患者进行物理因子治疗,如电疗、热疗、冷疗、光疗、水疗、磁疗等以及中医某些传统的外治理疗法,治疗疼痛、局部肿胀及其他病症。 10、能为患者进行有关保持和发展身体运动功能的保健康复宣传教育。 (二)作业治疗方面的技术能力 1.能进行有关日常作业能力的评估,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及社会生活能力等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作业治疗计划。 2.能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能指导患者进行感知觉训练。 4.能指导患者进行手功能训练,改善手的细致的、协调的、灵巧的功能性活动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