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管理效率的张力

论管理效率的张力

第33卷 第1期V ol 33 N o 1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r nal of G uang xi U 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ocia l Science)2011年2月F eb.,2011

收稿日期:20101112

作者简介:李宏伟(1982),男,山东淄博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08级哲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管理哲学。论管理效率的张力

李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 向管理要效率是管理活动的主旨所在。透过纷繁复杂的管理行为去剖析管理效率的本质可知,管理效率兼具多对矛盾性张力。如管理效率的外在张力表现为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博弈,管理效率的内在张力表现为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抉择,管理效率的本质张力表现为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统一。正是由于管理效率内在矛盾的存在,使得管理效率表现得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关键词] 管理;效率;效益;质量;张力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182(2011)01 0108 0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目的性追求是人最终获得解放的重要保障,而要使目的性追求成为 质 与 量 的完美结合,则必须要诉诸于人类高效率的实践活动。然而,作为人们实践活动质与量的标志和目标之一,效率自身充满着各种矛盾,如既要注重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又要注意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既要获得利益又要兼顾社会责任,既要促成物的价值实现又要挖掘人的价值实现等等。从哲学层面上来看,效率的张力集中体现于速度与效益、目的与手段、质量与数量的矛盾冲突之中,而正是在这些张力的作用之下,效率不断彰显出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资源整合、促进人类自身解放等重大价值。

一、管理效率的外在张力: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博弈

管理学家邓肯曾说过: 如果说人们把一个词与管理联系得最为紧密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是效率。事实上,科学管理运动!!可以称为效率管理。!!正是人们对效率的渴望导致了近代管理思想的诞生。 [1]27效率一般指人们实践活动中预期与实际的物质得失、时间消耗、价值多寡的比率,但在实际管理中, 向管理要效率 往往成了速度的代名词。速度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单位,表示单位时间内运动物体位移的变化量,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引申开来,用比较短的时间来完成某一件事情,亦可称为速度很快。管理学中,西方泰勒

的 秒表 、福特的 流水线 ,我国 多快好省 的总路线、20世纪80年代深圳蛇口工业区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号!!都凸显了一个速度问题。

效益是在现有的制度安排和特定的目标设计下,单位时间内最后实际所得和实际投入之差,再与实际投入的比值。效益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在本质上比单纯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理想目标是总体净效益最大化,是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提高,而不单纯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增长,因此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效益实际上是效率的延续与实现,效益在社会中的体现是人们生活水平或预期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要提高生活水平则要求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以及财富的公平分配。如果将效率看作是一种财富创造水平的衡量指标,那么,效益的内涵除了包括财富的创造外,还包含了财富的分配。 [2]38对于效益来说,关键是在于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是否有利于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率是效益的基础。因为在公平分配已经给定的前提下,要想增加社会财富,只有靠效率的提高。但是,反过来,高效率并不必然带来高效益,因为财富分配与财富创造绝非对等,财富分配的严重失当会影响效率的发挥。

在实际管理中,人们经常无限崇拜理性的力量,

?

108?

总相信凭借一定知识能够做出统一而又正确的决策,因而往往片面强调投入与产出关系意义上的效率,而忽视了效率的社会实现,即效益,形成所谓纯技术意义上的效率观,从而犯了哈耶克所说的 将我们处理自然现象时养成的思维习惯,错误地转用于社会现象的错误。实际上,纯粹科技理性意义上的效率以及对科学思维的 盲目转嫁,恰恰是效率所坚决反对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效率作为一种人对自然的能力,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水平和人实现自己目标的可能性水平,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等简单符号。 在当代哲学中,效率主要用做衡量社会条件的福利标准。[3]284效率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成为检验经济政策、政治主张及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因为效率的提升能够导向人类的各种共同需要,如社会进步、大多数人幸福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由上观之,速度和效益之间存在巨大张力。这一方面引导人们千方百计地提升速度、减少时间,另一方面我们又绞尽脑汁的想扩大效益,获得最优化结果。于是,二者难免会发生矛盾摩擦,处理得好能共赢,处理得不好会俱损。回顾人类历史,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单纯追求速度的增长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等几个主要的演进阶段。在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中,效率与效益是两个未加区分的概念,速度就是效率、就是效益。但是,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单纯的速度增长并不必然地促进社会、政治和人的发展,相反导致出现了 有增长而无效益的尴尬局面。我国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高速度、高积累而带来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与速度的比例失调状况。为了应对片面追求单纯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效应,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我国也在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力争速度与效益的并重。于是人们开始追求速度与效益的共赢,积极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以确保人类能够世世代代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综合国力上赶超发达国家,中国必须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如果没有适当的发展速度,我们就会丧失机遇,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会受制于人。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决定了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当然,发展的较快速度决不是那种脱离国情和超越国力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而是与国情国力相适应的,以优化结构、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益为基础的高速度。邓小平曾经明确提出, 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要把基本建设的摊子铺大了。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4]143一味追求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不能处理好速度与效益、 好与 快的关系,难免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人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出现。 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看待经济发展,既要看增长速度,还要看增长的结构、投入产出效益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使经济的较快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5]126毕竟,只有最终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的发展速度,才是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速度。

二、管理效率的内在张力: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抉择

透过管理效率外在的速度与效益的利益博弈,我们可以看到管理效率内含着目的与手段的矛盾冲突。目的与手段是人类自觉的管理活动中两个互相联系的因素,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实现一定的目的,是管理活动的一个根本特点。作为活动主体在观念上事先建立的未来结果,目的是引起、指导、控制、调节管理活动的自觉动因,决定着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性质。而手段是实现管理目的的方法、途径,是在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尤指实现目的的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操作方式、活动方式。将手段与目的的外延引申开去,则手段相当于工具、人力物力、制度、规则、法律程序、伦理规范等,目的则是其所带来的产品、利润、自由、民主、安全、尊严等。

单就效率作为管理的目的而言,无论是在哲学层面或道德视域讨论,还是从经济伦理学角度分析,效率都具有创造价值和缩短创造价值 所用的时间的善的属性。效率意识和效率伦理精神渗透在人们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中,人类发展必然要通过创造价值和不断缩短创造价值 所用的时间去实现,最终摆脱物化现象。资源利用效率的本质是节约空间物化的时间,实现由空间上的拓展向时间上的自由转换。 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6]119效率承载着正确反映并合理预设人们效率活动和效率评价所要遵从的道德法则的使命,效

?

109

?

率价值的终极伦理意义在于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

但 效率通常被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来加以讨论,如西蒙在#管理行为?中写道: 效率准则指的是,在给定可用资源的条件下,选择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备选方案。[7]223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 所谓有效性,就是能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8]20两位管理学大师的 效率观虽表述各异而实质则一,即都把效率视作实现目的的 手段。从根本上讲,管理的目的往往可以追溯到人的需求层面,需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而无 选择可言;而工具和手段因有优劣高下之别才存在选择的问题。 德鲁克的&工具?说认为有效的管理者是为成果而工作,即为实现某一既定目标(目的的具体化)而工作,因而通过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就是可供选择和利用的工具(手段)。[9]23从因果关系上说,目的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的创造必呈现出一定的过程,而效率就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描述,是各种管理手段之功效的外在呈现。但是,效率仅仅是管理、组织的表层目的,是间接目的,而不是最终目的。

实际上,效率是管理中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目的解决主体 做什么的问题,而 如何做的问题只能由手段来实现。管理手段所把握的是一个形下的、有限的、相对的经验世界,而在管理目的的最终视野中,人们借助想象和直觉,直接透入那个形上的、无限的、绝对的超验世界。通过对具体实践和环境的算计,管理者能够在自身智能和体能的基础上实现改造自然的愿望,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从一般意义上说,手段更加关注物与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相对确定性;而目的主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在本质上比单纯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有着更为复杂的结构。由于人们经常忽视理性的限度,总是自信能够获得做出统一而又正确的决策所需要的全部相关知识,因而往往片面强调投入与产出关系意义上的管理效率,而忽视了管理效率的目的实现。

当然,在管理效率目的和手段的选择问题上,要反对唯意志论和实用主义,既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又不能一味注重手段使人自身为物所役,而是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现代西方的理性主义过分注重对管理工具的追求,注重对工具、技术和自然科学的开发运用上,往往使人走向异化、单向度的境地。但科学技术从其本质上来说也是文化的范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创造和灵感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言: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0]88因此,不能将现代管理一味追求简单化、标准化、规范化、效益化和程序化。如果这样,便忽视了现代化运动中的社会文化特征,不可避免的会走入庸俗唯物主义。

三、管理效率的本质张力: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统一

从本质上说,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管理活动中也存在着一定 数量的投入和 质量的产出,但从普遍性上分析,活动 数量的投入不完全等于活动结果所希望取得的 质量,管理活动中数量与质量上的不对称性构成了管理效率的本质张力。管理活动数量上的产出之所以与预期所希望取得的结果不相对称,是因为存在于人的表象中的活动结果往往是理想化形态,而实践过程后的结果则大多数是剪辑过的产物。虽然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但活动的结果却未必完全合乎人的目的,甚至可能事与愿违。任何活动都是有某种有数量的产出,然而并非任何结果都是 有质量的产出,通常在人的活动结果中只有部分可以称为 有质量的产出;这部分可能较大,也可能较小甚至等于零。

管理效率的质量更多与管理的效果、效用相匹配, 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应该关注效果,也就是完成活动以便达到组织的目标。[11]7罗宾斯认为,效率侧重于做事情的方式(正确地做事),效果通常指 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萨伊说,效用是物品依某种方法服务于人类的能力。边沁则详尽的指出: 所谓效用,是指任一物的性质,该物因有此性质,对于当事人,有一种趋势,可以产生利益、快乐、善或幸福???它们在此有相同的意义???或防止害、痛苦、恶或不幸的发生。[12]52静态事物的效用即其有效作用或用处,只有在被人使用或运用时,也就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实际上,效用不仅仅属于成为活动结果的事物,它也属于产生这种活动结果的活动过程本身,并且恰恰是这种活动过程的效用规定、造成了活动结果的效用,才有活动的效果。[13]36依照效用价值理论,劳动生产物的效用随量的增加而边际递减,即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从劳动的投入产出关系来说,虽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产出物的效用却因量的增加而导致边际下降。 正是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者不是片面地追求生产量的扩大,而是更加注意通过创新劳动,实现劳动生产物的稀少性;不是通过重复劳动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新劳动保证&效率?。所以建立在效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效率概念是一个有效用的投入产出关系,有这样的效率观念作指导,就可能避免重复建设。[14]29

在管理活动中做到质与量的兼备,必须要平衡

?

110?

质的优选性与量的规定性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中质的优选性是指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即管理活动的价值性),管理活动的量的规定性是管理活动的现实性(管理活动结果的可获得性)。而有效性和现实性的比率,即是管理活动的效率。一般意义上的人的活动效率,指的是活动的有效性在整个活动的展开过程和结果中所占的比率;所谓比率,当然是一种量的对比关系,但又不是纯粹量的关系;因为任何量都是一定质的量,在人的活动的作用关系中, 无限的定量,作为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这两个环节的统一,就是比率。[15]340马克思在引用李嘉图的论断时再次强调,劳动创造 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16]281在这里, 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可以用 物质财富表达,但却不等同于 劳动成果总量; 价值可以用 劳动时间表述,但却不等同于 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总量。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也有相近的观点: 效率是使用价值的出量对劳动工时的入量的比率。[17]417因此,劳动效果即创造的价值,劳动量即劳动过程,效率是所创造的价值与过程投入的比率关系,即 效率=创造价值/过程投入。即社会效率提升了,为人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善,人类的价值要求在其中得到了最大满足。这就是管理效率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为人们的道德共识的原因。若非如此,它就不会成为人类追逐的目标。

四、结论

效率不能像康芒斯所说的那样, 是一种纯粹数字的概念,只在思想上存在。[18]409透过管理效率的矛盾张力,我们应该看到, 人的活动效率也不是各种关系的堆积或集合,这些关系的系统性意味人的活动效率的综合性质。缝合使人的活动效率成为多样性的关系的统一,成为现实的整体的存在,不仅仅在思想中而且作为思想的外在对象而存在!!作为客观过程的综合,是各种实际关系的整合或一体化,是人在思想上所实现的概念综合的观原型。[13]58如 对公共部门来说,效率并不是追求的唯一目标,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不是首要目标。于是,在不同的职能领域、特定的公共政策、具体的管理环节等方面,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效率应置于什么样的地位,就成为当代行政效率研究的重要课题。[19]38

在管理效率的逻辑推演中,过程与结果、手段与价值、科学与人文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在此,科学不再只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对象的客观规律,而是意味着人与客观事物的统一。一旦用科学来协调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科学必须要符合人的特性,即科学必须具备人文内涵。管理效率的提升无疑需要科学,然而管理的主体是人,人文逻辑或价值逻辑是实现管理科学性的必要条件。因此,管理效率的获得必须要兼顾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个体利益(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会效益、效益追求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当效益不再是一个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指标而是意味着与包括人的发展在内的客观对象的符合时,也就具有了人文的内涵和伦理价值,并在相当程度上与伦理合而为一。[20]207

参考文献

[1] W J Duncan.G reat Ideas in M anagement:Lessons

from the Founder s and Foundations of M anager ial

Practice[M].Ox for d:Jossey-Bass Publishers,1990. [2] 张 钢.论科学文化的效率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8).

[3] 布宁%尼古拉斯,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J].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5] 李玉山.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

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4.

[8]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9] 曹闻民.效率的本质???行政效率论之一[J].甘肃行

政学院学报,2002(4).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0.

[1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7

版,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郭大力,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4]李松龄.效率与公平的价值论基础[J].当代经济研究,

2001(4).

[15]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4:281.

[17]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6.

[18]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册[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6.

[19]周志忍.行政效率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

管理.2000(1).

[20]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韦 航)

?

111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