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科学教育中诗词的妙用

生物科学教育中诗词的妙用

生物科学教育中诗词的妙用
生物科学教育中诗词的妙用

生物科学教育中诗词的妙用

大庆市第五十五中学袁玉芬

大庆市采油十厂第九中学王清玲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而且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那么,将古代诗歌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运用于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中,将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生物教学中引入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例如,在讲授“生物圈”时,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美丽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了生命,是那样地鲜活,那样地透明,那样地可爱。还有奔腾不息的长江,烟波浩渺的湖泊,无边无垠的草原……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美景。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如通过图片、音乐、古诗词朗诵、课件展播等直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让学生置身优美的环境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从而引导学生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回归。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教学疑难点或抽象理论知识,这时如果适当运用一些诗歌,既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病毒有关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清代诗人师道南的《鼠死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鼠疫的了解。又如:在讲“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时,学生对鸟类的性情和生活习性缺乏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诗人高越的《咏鹰》:“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这首诗把鹰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说明了鹰爪的形质奇异,鹰眼的明亮之极,鹰翅的腾飞搏击,告诉猎人不要枉费心机,遍地去投罗网,因为鹰志在四方,意在长空,不飞平原浅草,耻与燕雀同游。学生学完了这首诗,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使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用悠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和豪情的诗词,给学生展示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其间,教师引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词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从而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

过去,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只重视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而今我们要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教育应注重社会生活和儿童经验,兼顾学生身体和心理、智力和能力的多元发展。因此,我们要尝试在生物课堂中借助古诗词创设情境,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加工、利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处理和解决个人和社会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在讲授“草原生态系统”时,我们可以借助一棵小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习过程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加工和利用能力,此课最好在微机室进行。)首先,教师利用古诗、图片和音乐来引导:“秋天了,小草都脱掉了绿色的装束,换上了黄色的大衣,那么它们能否被寒冷的冬天所征服呢?大家能用一首诗歌来回答吗?”这样,在声、影的刺激下,学生的大脑马上兴奋起来,此时处于“情”的阶段,于是有人说出了:“不能,因为古诗说得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学生是多么聪明啊!教师此时应进行及时点拨:“一棵小草看起来是那么地柔弱,但是它的生命力却是如此顽强,你愿作一棵小草吗?”学生马上将这种情感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经验联系在一起,此时处于“意”的阶段。这时教师又问:“如果给你们每人一次机会,你们将会去哪里感受这些可爱的小草呢?谁能用一首诗歌来回答?”此时,学生的“行”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查找图片和资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于是有人说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将去美丽的大草原!”此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知”。看,几首简单的小诗,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还应当鼓励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对于伪科学假科学要有鉴别力,理解和尊重科学的事实,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如:在讲授家蚕的生活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出问题──就现代生物学来说,这首诗歌描述的语言准确吗?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有人指出:“以前诗人提到家蚕一生都在吐丝,可能是重点通过这个来赞美蚕的辛勤,以及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可是现在我们知道,家蚕并非一生都在吐丝,而是只在幼虫时期吐丝,虽然相对于它的一生来说,这段时期并不长,但是它在此间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这就像教师一样,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为了使自己的学生能掌握知识,他们不惜消耗掉毕生的精力,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一样。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呀!”通过“蚕”让学生敢于质疑,又通过“蜡烛”让学生想到做人,从而想到自我人格的培养,没想到小小的事物,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理念,是现代生物教育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教学只能作为我们讲授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手段。将古代诗词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运用于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生命科学知识和结果的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可以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相统一的人才。这也是生物科学教育所应达到的最佳境地和最高宗旨。

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词中,大自然成了诗(词)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词)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热情和灵感。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在这其间,教师再及时

点拨:那么,现在我们又对大自然做了什么呢?此时,就让学生由“关注”到了“思考”,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课下亲自去探究,在下一节生物课上,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积累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

小诗森林——现代小诗选

小詩森林——現代小詩選 小詩森林——現代小詩選 編者簡介 陳幸蕙,一九五三年生,台大中文碩士,曾任教北一女中、清華大學中語系等。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並曾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著有文學賞析集《閒情逸趣》、《采菊東籬下》,散文集《把愛還諸天地》、《愛自己的方法》、《以一整座銀杏林相贈》,小說集《昨夜星辰》,學術論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研究》及評論《悅讀余光中?詩卷》,並編有《小詩森林》、《成長的風景》等書籍數十種。 編書緣起 編者自言不寫詩,但對詩情有獨鍾。她深感一般讀者對新詩有相當大的隔閡,故編成本書,以中學以上程度的讀者為對象,希望通過精簡短小的詩作,以及編者在每首詩作後所附之賞析文字,引領讀者與詩接近,感受詩人心靈,徜徉於詩的藝術天地之中,而又符合現代生活的急速節奏,不會造成閱讀負擔。 書中收錄了八十位詩人的一百六十首詩,詩作最短三行,最長十四行,範圍由新詩的開山祖胡適(1891),到e世代「七年級」詩人(1981)的作品。 本書特色 1.編者參酌詩人羅青「十六行」和白靈「十行?百字」的基準, 並採「彈性和fuzzy」的原則,定出「小詩」的標準。因此,本詩集最短為《下班》和《如何到達彼岸》,三行,十五字; 最長為《牽牛花》,十四行,一百五十八字。 2.編者在每首詩後設有一以「芬多精小棧」為名的欄目,附上 71

中學中國文學名著選讀簡介(中四至中六) 72 每首詩作的賞析文字。「芬多精」(Phytoncid)又名植物精氣,是由植物的葉、幹、花所散發出來的,具有消毒殺菌、去除疲勞、刺激神經、安定情緒的療效。編者以「森林」的意象,創設「芬多精小棧」,比喻讀者閱讀小詩後,好像在森林中稍作休憩,吸取詩之森林中的芬多精。這些賞析文字,大都能精要地點出該詩之題旨及藝術特色。因應本書的目標讀者為初中或以上程度,解析寫得淺顯,文字富感性和詩意,對讀者確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如覃子豪的《憶》和《貝殼》,編者在賞析詩作後,都分別以充滿感情色彩的文字「——哎,讓我們想像那明麗可喜的記憶顏彩!讓我們想像詩人這快樂的失眠之夜!」、「——哎,讓我們想像那波瀾壯闊的傾聽!讓我們想像這詩人遼闊豪華的財富!」收結,以觸動讀者的心靈。不過,如果要求精細的分析,就不是這本書所能提供的了。 3.在選詩方面,除了前八位(從胡適至卞之琳)是屬於中國早 期殿堂級詩人之外,其他都是四、五十年代之後在台灣寫作的詩人,至於四、五十年代後的內地詩作以及香港詩作都沒有選入本書,這或可反映台灣文化人的閱讀視野。如果想更全面地閱讀,了解新詩的整體發展,讀者還需要參閱其他的書籍。 4.選入的詩作,風格多樣,並不宥於單一的美學流派,編者亦 自言,所選詩作「或清新可喜,或圓融飽滿,或帥勁精悍,或啟人深思;雋永淺近,精巧可愛,都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詩」。內中有些已是廣為傳誦的名作,或是常見於各種選本之中,除徐志摩《偶然》、馮至《蛇》、卞之琳《斷章》等殿堂級詩人的作品外,尚有林亨泰的《風景》、商禽的《五官素描》、夏宇的《甜蜜的復仇》等皆屬此類。不過,除此之外,亦有些一般讀者較少認識的佳作,如王添源《搖頭丸》運用台灣俳句,以當前社會現象入詩;簡政珍《醋罐子》,以幽默、調侃口吻,寫女子發嗔的威力,別具特色。通過編者的賞析,有助讀者去欣賞了解這些較少人知道的佳作。

《诗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305篇中,有141篇提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次数达到了492次;提到植物的篇目有144篇,共计505次;而涉及到自然现象的篇目有89篇,共235次。其中一些现象包含了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原理。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能尝试渗透《诗经》中的有关生物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说不定学生会对所讲内容印象更深。下面介绍几个例子。 农田生态系统 1.1 农田需要耕地、施肥《小雅·大田》中记载:“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意思是背起锋利的犁到田里耕地。《周颂·良耜》中记载:“荼寥朽止”。意思是将杂草等埋在田里,腐烂后可以作肥料。这说明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农田需要松土、施肥,从而获得丰收。这是因为耕地松土可以使土壤O2含量增加,农作物根系呼吸增强,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杂草等废弃物在土壤中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杂草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模式。

图1 古代劳动人民耕地松土的农具——耜 1.2 农田需要锄草、除害虫《小雅·甫田》中记载:“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意思是农田中有的锄草有的施肥,农作物长势良好。《小雅·大田》中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意思是除去害虫。锄草可以降低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除去害虫可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伤害。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角度来看,锄草、除害虫可以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湿地淡水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诗经》中记载的湿地淡水生态系统的例子很多,以下仅分析两个典型的例子。①《国风·周南·关雎》中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思是一对雎鸠在河中小岛上鸣叫。②《陈风·泽陂》中记载:“泽彼之陂,有蒲与荷”。意思是清清的池塘边长着蒲草与荷花。其共同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优势植物是水草与荷等水生植物,优势动物是鱼类与各种水禽。湿地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活用水。而景色秀美的湿地也是人们观光的重要场所,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这都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

作文中使用古诗词

作文中古诗词的运用 一、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了解引用诗词的类型,学习和掌握引用的方法,能够运用引用作文 学习重点:能运用引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学习难点:仿写 二、自主学习 1、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诗词文是相通的。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而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聪明的你若能将它们巧妙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的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2、阅读下面优秀作文,试总结古诗文在作文运用中的规律 A 《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 ……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B 《季节》 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 最爱是秋,并非她的萧瑟与惆怅…… …… 我想这秋,正包含了四季,她有春的温馨,夏的热烈,冬的严酷,她是那四季最好的诠释者。 在四季的时光里,是我在边跑边仰望。 《季节》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气;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有四季伴你而行,生活的路如何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 …… 怀念从前,向往明天,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如歌般行吟。 《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

唐诗(解析版)

1、作品原文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诗歌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3、诗歌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4、诗歌赏析 $ 《春晓》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 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 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人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人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春晓》给人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

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1、作品原文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 、诗歌注释 (1)春日:春季来临的日子。(2)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3)寻芳:春游赏花。(4)泗水: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5)滨:水边;河边。(6)光景:风光景物(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8)东风:春风 3 、诗歌译文 "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 、作品原文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 、诗歌注释 ⑴《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吟:吟诵。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⑶临:将要。⑷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⑸言:说。寸草:小草;萱草。这里比喻子女。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1、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生物的繁殖。春天到了,万物苏生,水里的微生物们也不例外。在江水中有一些是植物,如浮萍之类的,而有些是像藻类的动物,他们也大量的繁殖,一起构成了江水美丽的颜色。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营养生殖--扦插。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而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嫁接。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接穗时一般选用具2~4个芽的苗,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上部或顶部;砧木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根系部分。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不同的色素。【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在春、夏季节,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掩盖着花青素,因此呈现出一片绿色。一到深秋,树叶受到寒潮和霜冻的侵袭,叶绿素被破坏,叶子里的水分也减少了,不能及时运输掉的淀粉变成了葡萄糖,糖分就逐渐转化为花青素,于是,绿叶变成了红叶。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茎的向光性。“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明《子西语录》)──日照对植物的影响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于是叶子就掉了。“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大家都知道生物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就是细胞,当大量的细胞被破坏之后,叶子和叶柄基部都被破坏,从而使得叶子掉落。)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作文,特别是中学作文经常需要引用古诗词、广告、名言警句、自由诗等的句子。开始我只注意句子本身的积累掌握,忽视了在文章中的运用目的和运用方法。现在看来,还必须重视运用问题。 一、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方式。 实践表明,把古诗词等名言警句放进作文中,在形式上,不光是带引号和冒号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录式——摘录 就是放在文章的文章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再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 2、援引式——引用 用在文章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例如: 《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 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3. 引号式——套用 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再看: 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淘金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4、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薄今人爱古人_以部分当代诗作为例试析旧体诗词在今世的发展演变

第26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Vol.26.No.1 2012年1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Jan.2012 不薄今人爱古人 ———以部分当代诗作为例试析旧体诗词在今世的发展演变 唐颢宇*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摘要如今,旧体诗词在复兴的过程中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拟古体”与“实验体”并存,厚古而不薄今,涌现出一大批异彩纷呈的优秀作品。同时,有创新就有驳诘,在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旧诗复兴的现象,全盘否定古典或创新、拟古过度、相互攻讦等过激的举动耽误了学诗的沉潜功夫。当代的诗人们应当客观平和地看待诗坛上的各种争论,鼓励一切有利于旧诗发展的想法,在相互交流学习中共同探讨旧诗的出路。 关键词旧体诗词;今人作品;评论;发展创新;析疑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91(2012)01-0073-06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古典诗词遭受到很大的打击。革命时期的诗歌总是不可避免地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并且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否定和西方文化的接受确乎呈现了矫枉过正的趋势。甚至于旧诗曾一度被“老干体”所统治。然而当时局逐渐清明,国人思想的清醒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学者和诗人开始重新省视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旧体诗的复兴势在必行。《中华诗词》2010年第10期刊载了马凯的一篇文章《再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文中说道:“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历史告诉我们,因其大美,格律诗没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远不会被打倒、被取代。经过一段历史曲折后,格律诗从复苏走向复兴有其历史必然性。还可以预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语言习惯的变化,还会不断有新的诗体产生和发展,但在人们总是要追求美的规律的作用下,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就不会亡。”[1](P3-9) 今世诗坛之中,古典诗词作品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基本上按照古人作诗的方法来作,语言的风格、表情达意的方式都与古人一脉相承。这是诗家所谓的“正宗”,也是大多数当代诗人走的路数,佳作甚多。另一种是诗歌的形式仍然依照古典诗词的格律,但却用现代汉语来进行创作。网络上通常把这种在旧诗基础上加以创新的诗词称之为“实验体”。“实验体”在保留诗词格律的基础上尽诗人之才力求新求变,虽只是初具雏形,但已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风格。本文以二〇一〇、二〇一一两年参加“屈原奖”并在初评中入围的几位诗人的诗作为例,试析当代诗坛这类诗词的风格。 女词人宛凌在二〇一〇年的“屈原奖”中备受推崇。她的词如其名,婉约细腻而见骨骼。如《蝶恋花》:“白日青春余几许,中夜惊心,漫把华年数。数到双眉长敛处,朝来梦绕江干路。花背斜阳容易暮,人背西风,便被愁萦住。当日高楼凝恨语,而今又上高楼去。”又:“渐有秋风寒几许,楼外飘霜,黄叶纷难数。初到相思无说处,梦中曾见君来路。不怕韶光添暝暮,一曲新歌,要挽行云住。却怕听歌人不语,身轻更向天涯去。”虽沿用前人旧语,然语意能翻新思,情深而气清。构句精妙,颇有欧阳永叔、晏同叔之风。 另一位词人霜电,是二〇一〇年的“屈原奖”词组十强之一。其小令如《浣溪沙》:“欲计春阴去几 37 *作者简介:唐颢宇(1991-),女,江苏南京人,华东师范大学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古诗词赏析

2008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 古诗文赏析 【指点迷津】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中考中不少地区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重庆市万州区周家初中幸奠权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渗透诗词歌赋,不仅能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解析其中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科素养,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传播国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诗词歌赋运用人文修养 诗词歌赋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富有哲理,语言精练,朗朗上口,传承祖国时代文化的命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挖掘这些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智慧,拓展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提高师生的文学修养,而且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革新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一、诗词歌赋在课堂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初中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好奇心强,有很强的记忆力优势。心理学测验表明:少年儿童更易接受生动、具体、直观的知识和事物,而诗词歌赋正有以上的特点。同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合作与交流式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发动学生收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很积极,兴趣都很浓厚。再加上有些诗词歌赋本来就是歌颂美丽的大自然,这对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爱科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诗词歌赋的收集、妙用对学生本身存在很大吸引力,所以只要教师认真地引导,就会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收集、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然后再进行班级内交流,还可以在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完成后,把探究过程、知识点编排成诗词歌赋。在课堂中使用各种诗词歌赋,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并牢固掌握。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诗词歌赋的应用 1、新课导入时运用诗词歌赋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吴寻刚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最新撰写旧体诗词一百二十多首

高中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20xx—20xx学年度,本人担任高20xx届3、4两个班高中语文教学,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下,恪尽职守,努力拼搏,积极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此,作以简单总结和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政治思想表现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立场坚定,遵纪守法,始终保持鲜明、崇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思想觉悟高,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时刻注意思想品德修养,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时事;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热爱学校,积极进取,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勇于承担工作,任劳任怨,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待人热情,关心集体,处事公正,团结同事。 二、思想教育管理 第一、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注意教师形象和素养,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教学和辅导、批改作业等工作,能够认真完成教研组和备课组分配的各项任务。 第二、热爱、关心所有学生,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注意激发学生奋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坚持勤跟,坚持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严格管理,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现错误,坦诚交流。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 三、课堂教育教学 第一、根据学校的高考任务和教材内容,认真研究资料和方法。通过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准确把握考试说明、正确理解教材、合理安排复习资料的使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第二、有机地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备课、辅导、考练三个环节上下功夫,花气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较好学生点拨式辅导、较差生详细型辅导、很差学生鼓励性辅导;考练

古诗欣赏

古诗欣赏

————————————————————————————————作者: ————————————————————————————————日期:

(一)描写春景: 村居清朝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这首古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古绝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景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绝句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沾在衣服上却不湿衣,杨柳风吹在脸上却不寒冷。这句诗中的“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和春风的“暖”,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和风细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渔歌子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ruòlì),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鳜鱼也正肥美。一位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正坐在一条小船上钓鱼。春风轻轻地吹着,蒙蒙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渔翁却不一定要回去。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透露出词人淡薄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春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作用和特点,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后两句现在也用来形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风化雨,在不经意间滋润孩子的心田。

古诗词赏析

备战2012年中考系列资料—— 古诗词赏析 【考点解说】 考标要求:“能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诗词曲)中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2010年郴州市语文中考的诗词赏析为4分,共有一道非选择题。 【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诗词赏析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 1、诗意理解。 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名句赏析。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4、技巧分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侧面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欲扬先抑等。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品味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各种题型的专项练习】 一、品味炼字,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

用古诗词命生物学试题

用古诗词命生物学试题 万州区江南中学眭庆华 (联系电话:58911772)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 试题:(1)为什么野火烧不尽小草?(2)“春风吹又生”,是指小草利用什么器官繁殖?这种繁殖方式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 说明:适用于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19章第3节。 答案:(1)野火可以烧掉小草的茎叶,但根深埋在土壤中,野火是烧不着的。(2)小草是利用根繁殖的,这种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试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说法科学吗?为什么?从生物的生活史角度分析,你认为应怎样改才科学? 说明:适用于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19章第2节。 答案:这种说法不科学,根据家蚕的生活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可知,春蚕(家蚕的幼虫)吐完丝后,并不是死了,而是变成了蛹,蛹再变成蚕蛾(家虫的成虫),雌蛾与雄蛾交尾、产卵后,才死亡。应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才科学。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试题:“稻花香”、“丰年”、“蛙声一片”它们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适用于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17章第1节。 答案:根据稻田中的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可知当稻田中的青蛙数量较多(蛙声一片)时,害虫的数量就会减少,这样水稻才会正常地生长,才会出现稻花香,给人们带来又一个丰年。这说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 试题:为什么春眠不觉晓? 说明:适用于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第9章。 答案:在严寒的冬天,由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体表微血管大多是收缩的,所以体表的血流量自然就减少了,而脑组织的血流量相对增加了,这样,既能因体表血流量减少而有效地控制热量的向外散发,有利御寒,又能使人体因脑组织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而感到精神好,头脑清爽。冬去春来,外界气温回升很快,敏感的皮肤就会因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通过反射性调节,使肌肉松驰,皮肤微血管大量开放,从而产生了血液的重新分配,造成体表血流量的大量增加,而脑组织的血流量相对减少。同时,春天人体代谢加强,需氧量增加,这就使脑组织的供氧量因血流量减少而显得更加不足了。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向光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向阳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的生态效应)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物质循环)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光周期现象,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 (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间竞争)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召唤雌性的方式。)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动物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清·秦应阳的《飞蛾》) (动物趋光性)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应激性)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 (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古诗文在作文中的应用

作文:古诗文在作文中的运用【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积累古诗文,在理解基础上引诗入文。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经历进行提升和诗化。 【自学探究】 一、古诗文在作文中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1、用作开头 2、用作题记和小标题 3、用作事例素材 4、用作结尾 二、怎样把古诗文引用到文章中? 方法指导:引诗入文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引用。 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第二个层次是诗句后面有一定阐述(或解说)。 如:①“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②“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如: ①美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亮丽, ②美就是“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蓬勃, ③美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 第三个层次是化用古诗文名句,把古诗还原成生活的同时加以提升和诗化。 如:思念就是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就可化作: ①“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 思念就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可化作: ②“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站在杨柳岸空对残月”。 又如: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 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 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 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学习导航】 一、片段训练之开头段,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个开头。 1、我读懂了() 2、聆听哲人的声音 3、阅读伴我成长 示例:直接引用 骨气就是孟子“”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 ”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 ”的刚强不屈。走过历史的漫漫长河,我读懂了骨气。示例:间接化用

就是那,乐观就是。走进古 代文人,聆听智者的吟咏,让我明白了。 二、片段训练之中间素材,结合上题所出示的题目,写一段中间事例素材。 思路点拨:《我读懂了选择》(价值、无私、志向、友情、无奈……) 示例: 孟子怎样看待选择? 陶渊明选择了什么?周敦颐呢? 柳宗元选择了什么?范仲淹呢? 南唐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对后世词坛影 响深远;李煜作为一代国君降宋,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终国破人亡。你 怎样辩证地看待选择? 《聆听哲人的声音》 哲人是谁? 说了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你是怎样“听”到的? 你听后有何感悟? 《阅读伴我成长》 成长路上对你影响深远的是某一部作品,也许是某个作者 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写了什么作品? 从某部作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之美?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一、《次北固山下》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大景小景相互映衬,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波平浪静的景象。 画面: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放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视野也因此开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 “阔”:一个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空间感。 “悬”:悬写出了海上行驶的形象,在广阔无限的海上,一笔小小的帆影高高悬立,写出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在描写景物时令中,蕴含着一中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 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 “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理解: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4)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杨花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路途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 见。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这两句抒情,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人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愁心”是指:与王昌龄辞别时的离愁别绪。 (3)古诗内容: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 (4)情感基调:感伤悲苦,思念惆怅 (5)思想感情: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赏析: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绿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如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2)描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 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私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进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写早春之景远远胜于晚春景色,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一切美好事物,最好的季节就是在它萌生阶段,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5)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