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以南,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三湘儿女的“母亲湖”,跨湘鄂两省,北纳长江分支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接湘、资、沅、澧四水,诸水合流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广义的洞庭湖区,包括湖北省和湖南省所辖滨湖地区的43个县市区。本课题所研究洞庭湖区为狭义的洞庭湖区,主要包括常德、益阳、岳阳3市环洞庭湖地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万,其中岳阳主辖东洞庭湖,常德主辖西洞庭湖,益阳主辖南洞庭湖。

一、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势在必行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推进环湖经济一体化,既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又有深刻的经济动因,对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大势所趋。生态经济圈是现代经济

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自1957年法国地理学者俄戈特曼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的概念后,国外以纽约、芝加哥、东京、伦敦和巴黎等为中心的大都市经济圈(城市群),国内的长三角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大沈阳经济圈、武汉城市群、环太湖经济圈、环鄱阳湖经济圈、环巢湖经济圈等迅速成长,各大经济圈(带、群)通过各城市间的密切分工与合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提升了城市化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益,促进了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环洞庭湖区地处“两带”(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两区”(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间,具备航运港口的大物流优势、鱼米之乡的物产优势、山水交融的生态优势和特色浓郁的人文优势。苏州以超越“后花园”定位促进跨越式发展的事实证明,环洞庭湖地区也不应成为“两带”、“两区”的后花园,而应成为一个战略“支点”。这就要求加快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臵资源,发挥“集群效应”,致力将洞庭湖区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区域,打造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并驾齐驱的湖南经济第二增长极,更好地落实湖南“3+5”城市群发展

2

战略。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所迫。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与鄱阳湖一道被称为中国的“两大肾脏”,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其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由于较大的人口压力和区域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湖床每年被入湖泥沙淤高3.7厘米,新增洲土4130公顷;每年约8亿吨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湖中,导致水质下降,部分水域出现了五类或劣五类水质;渔业的年捕捞量由1962年的19万担下降到6万担,鱼类种群退化,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资源在捕捞量中所占比例已降至10%;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在洞庭湖越冬的水鸟数量由历史上的50万只下降到不足10万只;杨树大面积种植使“绿色荒漠”泛滥等等。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生物多样性,2007年曾出现20亿只东方田鼠入侵湖区农作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改善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光靠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实行流域地区的整体联动,实现综合治理。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将改善洞庭湖生态上升到全省乃至全国战略,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是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

三是促进民生改善的态势所需。洞庭湖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基地,也是“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突出的地区之一。湖区防洪保安形势依然严峻,不少重点堤垸防洪

3

标准只有5~10年一遇,蓄洪垸和一般垸仅3~5年一遇,存在许多险工隐患;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交通信息不畅、供电能力不强、水利排灌设施陈旧、血吸虫防治不彻底、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比较普遍;内涝内渍频繁发生,小灾年湖区每亩的排渍成本超过100元,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2007年,全国农民纯收入为4761元,地处“鱼米之乡”的常德、益阳、岳阳分别为4447、4526、4810元。生活在洞庭湖上的近万名渔民,由于漂泊不定,难以享受到农村低保、医保、就学、就业等优惠政策,特别还有2000多没有户口的“天吊户”渔民,过着“起居三尺舱,捕鱼换口粮”的半原始生活。湖区民生问题的存在,导致湖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稳定因素增多,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不和谐因素。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将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环湖地区整体水平提升,有效改善民生,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四是提升区域合力的优势所在。洞庭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优势突出。第一是资源优势,通江达海的水运优势为周边城市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实平台;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湖区景观为发展现代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巨量的砂石、芦苇资源是发展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宝贵原材料;粮、棉、油、猪等农产品响誉全国,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是品牌优势,洞庭湖湿地品牌是一个国际知名品牌。1992年

4

7月,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首批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6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长江中游一颗生态明珠”、“拯救濒危动物希望地”、“人类文明湿地”,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第三是基础优势,环洞庭湖地区具有湖区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社会文化的同源性,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具有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但目前环湖地区机制体制整合不够,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导致优势难以发挥,人与湖争地、人与鱼争水、人与鸟争食、人与人争利的现象难以杜绝。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有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整合优势,形成合力,打响国际品牌,让洞庭湖走向世界,促进洞庭湖区更好更快发展。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重在统筹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一项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统筹理念,以一体化思维指导环湖地区建设与发展。即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从优化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角度出发,依照湖区的自然属性和大自然生态规律,对洞庭湖

5

区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进行科学合理、动态协调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建设,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以及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在构建中要始终遵守四条基本原则: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即不以耗竭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民生、综合治理原则,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改善民生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综合治理。统筹管理、合作共赢原则,即加强地区之间的协作,建设互补互促的产业生态链,实现环湖各地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总量增长协调共进。科学利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即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通过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合理规划,确保环湖地区可持续发展。重点要抓好五大体系建设:一是构建防洪保安圈。着眼人水和谐共处,加大力度根治水患、大兴水利。进一步整治长江河道堤防,启动湘、资、沅、澧四水和汨罗江、浏阳河等河流整治工程,加强沅水上游控制性拦洪工程建设,加高五强溪大坝,确保下游重点堤垸和重要城镇安全。按照国家标准做好沿江环湖城镇防洪建设。加快洞庭湖蓄滞洪区安全6

建设和堤防建设,全面启动层山安全区和大通湖东四小垸等蓄滞洪区的建设步伐。继续对洞庭湖区实行移民建镇,退田还湖,空垸待蓄,增加洞庭湖水域。

二是构建交通信息圈。抓好“铁、公、水、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交通同网。在完成环湖高速公路东、西、南的基础上,加快随岳、岳常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尽快启动常德至荆州、常德至怀化等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城际交通联系,在三市之间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或“一小时经济圈”。整治长江中游航道,加快规划和建设主要港口和专业码头,大力发展长江旅游航线和开辟高速客运航线。以岳阳城陵矶港区建设为龙头,加强岳阳与常德、益阳等内河港口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完善的水运港口体系。配合做好境内铁路的升级改造,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和荆岳铁路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城际间多网互联互通,加快区域信息化进程。

三是构建生态环保圈。保护好湿地、绿地和耕地,打造鱼米洞庭、生态洞庭、绿色洞庭、和谐洞庭。理顺管理体制,成立洞庭湖湿地保护机构,加强对东、西、南洞庭湖的统一管理,在河道两岸和湖泊划定缓冲区,建设水体污染的过渡地带,采取退田还湖、防治污染、

7

禁捕禁猎等多种保护措施,确保洞庭湖水域不减少,水质不恶化,资源不枯竭,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推进流域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快湖区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环湖森林覆盖率。加大血吸虫病的防治力度。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实施耕地保护沃土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洞庭湖“鱼米之乡”的基础。

四是构建新型城市圈。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契机,坚持把城市发展与优化人口、资源、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在环湖地区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突出抓好岳阳、益阳、常德等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汨罗、华容、临湘、沅江、津市等一批环湖中小城市,深化城市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环湖经济圈一体化城市群。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推进环湖经济圈城乡一体化。

五是构建现代产业圈。着眼“两型”社会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文化资源、岸线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物流业和现代旅游业。

8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逐步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对新办工业企业进行生态定位,重点发展环保型的新兴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存量工业企业进行布局和结构调整,坚决治理和关闭高污染企业;发展能够形成环洞庭湖区域内产业协作的生态型行业和企业,形成区域内的生态型产业集群和生态型企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粮、棉、油、生猪、蔬菜、淡水鱼等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洞庭湖在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泰格林纸、唐人神、正虹科技、隆平高科、金健米业等大中型龙头企业的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以公路主枢纽建设为依托,以货运信息网络为纽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水运优势,加快城陵矶港区建设,打造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依托岳阳楼、君山岛、桃花源等知名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环湖生态旅游,加强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建设洞庭湖湿地公园,联手打造洞庭湖生态旅游圈。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贵在行动

9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难在统筹,贵在行动。环湖地区要高度统一思想,加强区域合作,破解现实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统筹规划。规划是建设的指南。目前,洞庭湖区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保护、利用、发展规划。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省统筹编制环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区域经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争取国家重视,将洞庭湖综合治理纳入长江流域治理的重点。加强对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横岭湖等自然保护区统筹管理,学习江西治理鄱阳湖的经验,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山,加大对流域和水域的综治力度,消灭源头污染,开展流域绿化,做好水土保持等工作,还洞庭一湖清水。统筹规划区域资源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确保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对水资源、渔业、沙石、芦苇等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规划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发展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禁竭泽而渔、无序开发。

2、创新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加强协调管理,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建设各方信息网络平台,推进跨市

10

经济协调发展。建议省委、省政府重视,建立环湖地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协作磋商,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产业扩散、商品流通等领域进行协调,促进重点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每年召开一次环洞庭湖经济贸易投资洽谈会,共同谋划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健全法律体制,学习太湖流域管理的经验,由省人大常委会加快《洞庭湖管理条例》立法工作,以便进一步调整洞庭湖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过程中的社会、经济、行政、资源和环境等关系,以规范和加强洞庭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推行补偿机制,抓住长江流域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的契机,积极探索加快建立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3、加快基础建设。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机遇,更多地争取国家对洞庭湖区的投资。加大交通、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科技教育、血吸虫病防止、安全饮水等工作。科学布局建设项目,实现环湖地区平台同建、水患同治、交通同网、生态同护、能源同享、物流同兴。特别要联手湖北荆州等地,抓好环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加强水运交通基础建设,形成完善的水运港口体系。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岳阳华能三期等电厂,要加快建设和投

11

产。完善农村电网与城市电网改造,实现经济圈内同网同价,提高电能保障能力。抓住西气东输的契机,力争将天然气输送到经济圈内所有的城市和有条件的集镇,实现供气网络化,解决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问题。

4、推进综合整治。要大力治污。在整治湘江流域水污染的同时,统筹推进洞庭湖水体污染综合治理。工业治污方面,重点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结构减排,推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以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力争到2010年,县城都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中心城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50%以上。开展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引导群众自觉改水、改厕、改栏,推广利用沼气池来处理生活污水和禽畜粪便,实行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要大力治乱。认真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全面落实春季禁渔和捕捞许可证制度,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清除外来渔民,减少本地渔民,杜绝非法捕捞,解决酷渔滥捕问题。加大对砂石市场的管理力度,打击环湖地区非法淘金和乱挖滥采砂石行为。要大力治虫。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治”的方针,采取对易感地

12

带实施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兴林灭螺等措施,使血吸虫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5、扩大对外开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要着眼建设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示范区,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特别是要主动融入“两带”,对接“两区”,加快观念、交通、产业、市场、体制机制等对接,充分发挥圈内农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积极承接“两带”“两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转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强高新技术合作,形成优势产业体系,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做好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助推经济圈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广泛、深入宣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坚持对内多引导,对外多宣传,对上多争取,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洞庭湖,关注洞庭湖,全社会携手保护洞庭湖。争取全省上下形成共识,继而争取国家重视,将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上升到全国战略的高度。

13

广东省韶关市2018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含解析

韶关市2018届高三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地理 第1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南方某城市有一小段人工隧道(图),长百余米,顶高十余米,隧道两侧是低缓的小山丘(相对高度约二十米),隧道顶部与山体表面都有茂密的植被覆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城市隧道的核心功能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 B. 调节城市车流量 C. 缩短各功能区距离 D. 保障城市行车安全 2. 在该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挖开山体后又把两边小山丘连接起来并在顶部覆盖植物,其主要目的是 A. 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B. 有效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C. 防止泥水渗漏堵塞隧道 D. 保持山体生态系统完整 【答案】1. C 2. D 【解析】 1. 该隧道在城市中,是从中间开凿整个山体,方便了城市功能区间的联系,该城市隧道的核心功能是缩短各功能区距离,C对。开凿山体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A错。隧道在城市内,不能调节整个城市的车流量,B错。开凿隧道,不能保障城市行车安全,D错。 2. 在该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挖开山体后又把两边小山丘连接起来并在顶部覆盖植物,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岩层裸露,保持山体生态系统完整,D对。绿地面积可能减少,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不是主要目的,A错。高差小,发生泥石流可能性小,B错。顶部覆盖与防止泥水渗漏关系不大,C错。

点睛:该隧道在城市中,方便了城市功能区间的联系,该城市隧道的核心功能是缩短各功能区距离。挖开山体后又把两边小山丘连接起来并在顶部覆盖植物,其主要目的是避免岩层裸露,保持山体生态系统完整。 深圳市华强北商业区总面积约1.45平方千米,如今商业区日客流量30~50万人次。下图示意其发展历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深圳华强北发展历程 3. 上世纪80年代初华强北成为工业区的主要原因是 A. 原材料充足 B. 劳动力充足 C. 国家政策倾斜 D. 市场广阔 4. 华强北T厂外迁,商场人驻,区域功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服务设施齐全 B. 企业竞争加剧 C. 人力成本上升 D. 土地成本上升 5. 华强北成为“硬件创业的好莱坞”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 电子信息产品供应链完整 B. 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能力强 C. 金融服务和物流配送快捷 D. 劳动力和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答案】3. C 4. D 5. A 【解析】 3. 根据图示,1982年,该地规划建设以电子工业和来料加工为主的工业区,上世纪80年代初华强北成为工业区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倾斜,C对。来料加工,原材料不足,A错。规划建设,劳动力、市场不是主要原因,B 、D错。 4. 工业付租能力低,商业付租能力强。华强北工厂外迁,商场入驻,区域功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成本上升,D对。服务设施齐全对企业有吸引力,不是外迁原因,A错。外迁不能缓解企业竞争加剧,B错。工业区改为商业区,人力成本上升不是主要原因,C错。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第1期引言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它平均有3126亿m 3的过湖水量,有26.28万km 2的流域总面积,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污染负荷加重,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①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BOD 5和COD 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 ,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接近1.8亿粒。②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③在农业源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两岸的耕地都是农业用 地,据不完全统计接近70万公顷,这些耕地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农药和生物激素,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据文献记载洞庭湖湖区两岸的化肥年均施用量为169.9万t ,农药年均施用量为1.8万t ,这些没有被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湖泊。特别是磷肥的大量使用,磷肥中含有重金属镉,大大地加重了湖泊水体的污染。总之,洞庭湖湖区中西洞庭湖、中洞庭湖和三子湖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次之。其中,西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为中营养和贫中营养混合型,南洞庭湖为中富营养和中营养与混合型。洞庭湖区水质从水质分类来说:TN 和TP 水质为IV 类, 总大肠菌群水质为III 类,大多数水质指标在I 类和II 类之间。特 别是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的水污染负荷加重了,原因是冬季 进水量减少,延长了水交换的时间。 水质污染使水生生物环境发生了严重恶化,水产资源衰退,鱼类产量大幅度减少,一些国家级保护品种频临灭绝,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种群数量,现在已不足100头,江豚的种群数量不足2000头。银鱼是洞庭湖的大宗产品,现在列为洞庭湖的珍稀品种。2.洪涝灾害频发、调蓄功能下降洞庭湖是我国湖泊中淤泥积居量和泥沙沉积率较多的湖泊之一,泥沙的严重淤积。一方面为湖区农民开发和利用洲滩土地资源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加剧了湖区水情和江湖关系的恶化[3]。近60年来,随着湖泊洲滩围垦面积的增大,湖泊面积相应缩小,湖泊的调蓄渲泄洪水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洞庭湖削减入湖洪峰的能力逐年下降。加上长江洲滩围垸和干流变迁、长江中下游建闸控制,引发江湖洪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洪灾不断频发。据有关文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6年,,洞庭湖区共发生洪涝灾害160多次左右。以洪水位超警戒水位的历时统计,城陵矶、南咀、沅江三站高洪水位的持续历时,1954年分别为76d 、61d 和60d ,1998年分别为84d 、81d 和82d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表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洪水具有一定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甘志春 (湖南省沅江市环境保护局湖南沅江413000) 摘要:洞庭湖区多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湖区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湖区水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珍稀物种濒危、自然灾害频发、土壤潜育化加重,湿地环境破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保护湖区的对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期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25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一、引言 湿地(wetland)通常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湿地在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具有国际性地位。它不仅在维系洞庭湖区域生态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重要影响。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足,调蓄能力巨大,湖洲滩地面积辽阔,加之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备了自己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1]。但近百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已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们虽然早已经认识到了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进技术、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着使用价值,使得洞庭湖湿地开发朝着破碎化、

陆地化的趋势发展。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益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2]。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有“中华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体的知识宝库。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对该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优美;以名人、名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观独具特色[3];二是区域内经济状况良好,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经济总体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粮油基地,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岳阳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质交流中心”,是“武汉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洞庭湖区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为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经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湿地实际上包含多样的环境,这里先对湿地进行一些说明。湿地在农村的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农家精心管理的水田和池塘等人工湿地维持着多样的生物相,这些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的农村湿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国内外对于湿地的生态修复也有很多实例,本报告所介绍的日本和英国生态修复的实例,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多经验可借鉴。这些实例都说明湿地保护不是把湿地封闭起来就算是保护了,它必须通过周密的调查、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测、研究等一系列科学过程。本报告中涉及许多生物学的内容,找不到足够的字典,原著中所用的一些动植物名称大多是日本俗名,没有英文学名的标注,在由日语的翻译过程中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仅供参考。 一、湿地的种类及特征 1971年伊朗的拉姆塞尔镇,通过了保护各国重要湿地的《关于对水鸟特别重要的湿地条约》,称为《拉姆塞尔条约》。第五次签约国会议1993年在日本钏路市召开。拉姆塞尔条约第一条对湿地(wetlands)作了如下定义:“湿地,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论是永久的,还是短时的;是停滞的,还是流动的;是淡水、半咸水、还是咸水,凡是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属此列。” 拉姆塞尔条约所定义的湿地范围较宽,包括了从天然湿地到人工湿地等多样的湿地。根据1993年进行的第五次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的湿地调查实施要领,日本的湿地,根据地形等条件,可以分类如下表。与拉姆塞尔定义一样,包括了多种环境下形成的湿地。 表1. 湿地分类表

⒈ 自然湿地 如表1所示,自然形成的湿地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湿原”是指在泥炭地中形成的草原。湿原中靠雨水和雪水滋润的称为“高层湿原”,高层湿原中有多样的水苔生长繁茂,好氧性植物发育。湿原中靠地下水滋润的称为“低层湿原”。低层湿原较高层湿原养分丰富,芦苇、蓑草类生长繁茂。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湿原”,沼茅类是代表性发育种。但是并非高层湿原都在高处,低层湿原都分布在低地,有时一个湿原可同时兼有三种类型。 “涌水湿地”是由涌水等地下水滋润,是没有形成泥炭层的湿地。泥炭湿原只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地域,而涌水湿地是分布在气候温暖的地域,形成毛毡苔类的特有植被。此外,还有雪、 河流、湖沼等淡水滋润的多种多样的湿地。 在海岸和近海的河口处,有些湿地在满潮时被海水或半咸水所淹没,在干潮时水又退去。在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湿地中,生长着好盐性和耐盐性植物。在河口的盐性湿地中,生长着七面草等盐性植物。在干潮时露出大量滩涂,成为很多鸟类的觅食和休息的场地。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较发育的长绿阔叶林,分布在日本九州以南的地区。 湿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水稻生产区,从开始水稻生产的2000多年来,已有很多湿地变成了水田。北海道的湿原也因农田的开发面积不断减少。海岸的湿地也因围垦而大

临湘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度)

第一章概述 一、城市概况 1、历史沿革 临湘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地,西汉为长沙国下隽县地,晋属巴陵县地,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马殷置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 年)升为王朝县,至道二年(996 年)更名为临湘县。清代属王禾上、下里,民国6 年(1917)粤汉铁路北段通车,设车站于此,遂逐渐发展为集市。民国19 年(1930)县治由陆城搬迁至长安。1984 年4 月6 日,临湘县的部分地区划归岳阳市。1986 年1 月27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18 号)撤销岳阳地区,将临湘、华容、汨罗、平江4 县划归岳阳市管辖。1992 年9 月1 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1992〕96 号),撤销临湘县,设立临湘市,由岳阳市代管。 2、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建制 临湘地处湖南省东北边陲,素称“湘北门户”。地理位置为东经113°9′-113°21′,北纬29°12′—29°51′,市境南北纵长72.5 km,东西宽31.6 公里。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可以概括为“一江环绕,两省交界,五线穿境”,一江环绕即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38.5km,沿江有儒溪、新洲脑、叶家墩等10 多处渡口。两省交界即地处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与湖北的赤壁、通城、监利、通山、崇阳、洪湖毗邻。五线穿境即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临湖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使临湘历来为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 现辖3个街道(长安街道办事处、五里街道办事处和桃矿街道办事处)、10个镇及114个行政建制村,市域总国土面积1718km2。 3、自然条件 3.1地质地貌 临湘市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东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岗连绵,西北平湖广阔,东南部有药菇山、大云山等28 座海拔800 米以上的山峰,构成雄伟的天然屏障,山势陡峭,峰峦叠嶂,植被繁茂;北部是江湖平原地区,海拔在40 米以下,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中部地表波状起伏,为丘陵区域,海拔一般在50-300 米之间。 3.2水文水系 临湘市水资源充足,长江经临湘市境西北边沿流过,全长38.5公里;境内有黄盖湖、冶湖等16 个大小湖泊。北有源潭河,流经长安城区和聂市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48公里,流域面积3890 公顷;南有桃林河,流经羊楼司镇、五里街道办事处、忠防镇、詹桥镇、桃林镇等,汇入新墙河入洞庭湖,全长74 公里,流域面积7382 公顷;东有新店河,与湖北省赤壁市交界,流经羊楼司、坦渡两个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63公里,流域面积1495公顷。 3.3气候 临湘市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中,气候带上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质,属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严寒期短,无霜期长;春温多变,秋寒偏早;雨季明显,夏秋多旱;四季分明,季节性强,生长季中光热水充足,农业气候条件较好。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59 天,日照率41%,降水量1469.1毫米。 3.4 植被 临湘市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树种较多,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银杏、红豆杉、莼菜,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香樟、楠木,以及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松柏、罗汉松、中华猕猴桃、刺揪、水青冈、芡实、睡莲等。 临湘市森林覆盖率约为51.11%,2016年林木蓄积量达到261.3万m3,主要分布在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龙窖山和大云山山区,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3.5主要资源 临湘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竹木之乡”、“浮标之乡”以及“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矿种较多,尤以稀有金属和非金属为最。地下矿藏30 余种,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题目洞庭湖的生态破坏及恢复姓名 学号 专业心理学

所在学院求是学院丹青学园

洞庭湖的生态破坏与恢复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由于近代以来对洞庭湖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近年来对洞庭湖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着。 【关键词】围湖造田湿地破坏退田还湖污染治理 【正文】 洞庭湖的破坏给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本文将从近代洞庭湖的演变、破坏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治理措施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洞庭湖的变迁 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 据史料记载,洞庭湖原本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还在鄱阳湖之上。可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泥沙淤积导致湖面不断缩小,导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湖面面积比十九世纪中叶缩小了一半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二:洞庭湖破坏的原因 1;不合理的开发 围湖造田是导致洞庭湖面积大规模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1949年后,由于修堤并垸,进行围垦,以扩大耕地面积,仅五十年代,洞庭湖即萎缩了1209平方公里。20世纪6、70年代,在“以粮为纲”“人定胜天”的旗号下,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垦田活动,湖面不断蚕食。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 2;泥沙淤积 洞庭湖的湖水主要来自于长江及湘、资、沅、澧四水。由于河流上游的环境破坏,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大量泥沙流入河中,在洞庭湖淤积,使得河床升高。 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洞庭湖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底平均淤高了1.7米,年均淤高3厘米多,淤积最厉害的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完全淤积成了平原,作为湖泊从版图上彻底消失,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区淤积而成的洲土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湖面因此迅速萎缩,湖容急剧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只有初期的56%。 3;水量减少 洞庭湖的水位和流量的时空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来源及其变化。洞庭湖以雨水供给为主,还与长江息息相关,以及四支流的入水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生态系统设计 引言 城市的不断壮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不断地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而现在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危害,为保持城市的良好水质,合理利用水资源,结合小区环境景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治污法“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将污水进行循环处理。 设计理论 一: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人工湿地由碎石填料、砂石级配填料、特殊填料和水生植物组成,在填料和植物根系组成的载体上生长着巨量的微生物,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实现对污染物质的高效分解与净化,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N、P等污染物。系统中基质的定期清洗以及水生植物的收割,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系统中排出。 二:人工湿地种植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构成了独特的怡人景观。 三:人工湿地系统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较好、操作简单。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有占地面积较大的缺点。

建设步骤 1:污水控制设计 1.1 为防止污水中枯枝落叶和杂物进入湿地系统,引起堵塞,在一级湿地进水口设方孔格网,并利用穿孔管均匀布水,水垂直下流至湿地底部集水管。 1.2 考虑到一级湖进水会带来较多藻类和其它细小杂物杂质,又设于路面以下不便于清理,一级填料采用较大颗粒碎石防止堵塞, 1.3 一级湿地集水管与二级湿地进水管连接,二级湿地水流方式为上行流,由表面出水,表面积水深200mm,出水经过出水槽形成瀑布流至三、四级人工湿地配水槽。 1.4 因湖水已通过一级湿地的过滤,除去较大颗粒物,二级湿地填料采用较小颗粒碎石,能截流较细的颗粒物,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三、四级湿地面积最大,是本循环系统去除有机污染物、N、P主要场所。 1.5 三、四级湿地水流为下行流,填料采用不同的砂粒级配和特殊湿地填料。湿地出水管在排水阀门井分两条支管,一条支管直接进入下级湖,另一条支管进入出水槽,出水形成瀑布流入下级湖。 2:植物选择原则 2.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筛选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减少管理上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2011级地理科学班:姓名宋晓娟2011131116 摘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万。洞庭湖区具有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同源性,历经多年的保护和开发,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具备了良好基础。洞庭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当下的洞庭湖区发展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构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时,应注重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突出产品环保;打造生态城镇体系,实现人居和谐。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一、洞庭湖生态区概况 (一)范围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图一),地处湖南省北部和湖北省南部之间,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和最大的调蓄洪湖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自然通江湖泊之一。洞庭湖区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丘岗及外围低山区,土地总面积37360平方千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均在全国占加大比重,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图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位置示意图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功能旺盛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长株潭、武汉腹地经济区、是“两型”试验区。

【CN109574240A】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07681.4 (22)申请日 2019.02.02 (71)申请人 福建省利航建设有限公司 地址 364000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工业西 路68号 (72)发明人 范利民  (51)Int.Cl. C02F 3/32(2006.01) C02F 3/34(2006.01) C02F 9/14(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涉及人工湿地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污水过滤装置、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安装有过滤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高压水泵后连接至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包括生态净化层、生态种植层、曝气增氧机。本发明通过设有污水过滤装置,对污水进行初步过,通过设有倾斜底板,更容易将杂物排出;通过设有生态净化层和生态种植层,对污水进行逐层过滤净化;通过设有高压水泵使排水管中水压较强,通过生态净化层不易堵塞;通过设有曝气增氧机,给污水增氧,提高水生植物和泥鳅对污质的分解,同时也防止 净化后的污水二次污染。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CN 109574240 A 2019.04.05 C N 109574240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574240 A 1.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污水过滤装置、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侧底部和侧面安装有防渗漏结构,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底部安装有倾斜底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在所述倾斜底板较低的一端开设有杂物排出口,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安装有过滤板,所述污水过滤装置内在所述过滤板下方安装有污水进水口,所述污水过滤装置连接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高压水泵后连接至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包括生态净化层、生态种植层、曝气增氧机,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和侧面安装有所述防渗漏结构,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在所述防渗漏结构上安装有所述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有生态净化层;所述生态净化层从下从上依次设有第一净化层、第二净化层、第三净化层;所述第三净化层上设有生态种植层,所述生态种植层侧面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曝气增氧机安装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侧壁上,所述曝气增氧机连接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分布在所述第二净化层和所述第三净化层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层填充有铁矿石和大小砾石填料层,所述第二净化层填充有小砾石填料层,所述第三净化层填充有海蛎壳和卵石填料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种植层底部为泥鳅土壤层,所述泥鳅土壤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包括力花、香蒲、旱伞草、芦苇、灯心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杂物排出口处设有排出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处设有出水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横向安装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底部的一段上均匀的设有排水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均匀水平的分布在所述人工湿地装置,所述排气管上设有排气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安装在所述污水过滤装置正中间位置,所述排水管管口位于所述过滤板上方。 2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战略 南县农业局 2012年8月28日 各位领导: 南县属洞庭湖区农业大县,总人口69.4万,其中农村人口52.2万,耕地面积50.1千公倾。区域内气候适宜,阳光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种养并举、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农业结构。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菜、水产品及畜禽生产基地。被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产粮大县、产棉大县、产油大县、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等。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秋冬季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在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发展较快。2011年全县水稻面积107.7万亩,总产达到43.9万吨;棉花面积24.8万亩,皮棉总产2.7万吨;油菜面积55.5万亩,油菜籽总产6.9万吨;蔬菜面积22.9万亩,总产41.3万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33元。 一、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四

化发展战略,围绕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重点产业,以大市场、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发展为路径,突出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化推进、特色化崛起、产业化发展,立足开发大市场、做强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叫响大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二)发展思路。创新突破,开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全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化,立足大基地建设,合理布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做强产业规模;产业化,立足大企业培植,力求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产加销一条龙,实现产业化经营;园区化,立足大项目推进,加强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实行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市场化,立足大流通构建,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化,立足大品牌打造,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打响“南县粮油”、“南县蔬菜”等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现代农业板块,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三)目标任务。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2020年粮食总产达52万吨,增长12.6%,创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棉花总产3万吨,增长15.2%,建成全国棉花高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环境经济学 班级:xx 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利用生态学思维 组员: xx(14%) 目录 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 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 2、1生态服务功能 (5) 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 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 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

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 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 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 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 3、1、3质质量演变 (7) 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 4、1围湖造田(图4-1) (8) 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 4、2三峡工程 (13) 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 4.3外来生物 (13) 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 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 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 6、治理措施 (16) 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 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 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 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 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 7、总结与建议 (18) 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利用生态学思维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

洞庭湖湿地修复综述

洞庭湖湿地修复的研究综述 (丁华学科教学(地理) 1032011025054) 摘要:对湿地的研究国际上已是多年的焦点,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停留在沼泽海岸的湿地研究上,对于湖泊的研究较少。本文作者针对湖泊湿地进行研究在主要介绍了湿地的概念,分类及价值作用。同时以洞庭湖湿地的修复展开研究指出了近年来洞庭湖湿地出现问题及产生的后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洞庭湖湿地进行修复的合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湿地修复洞庭湖 1.湿地修复的概念 1.1湿地的概念 湿地,通常人们把他解释为有水的陆地。目前世界上对于湿地的概念很多种,而要给湿地下个准确的定义,各领域是莫衷一是。比如《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水体。”而美国工程师协会(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货地下室淹没或浸润的地区。[17]。另有人认为湿地是一个地面受水浸润的地区,具有自由水面,四季有水,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暂时没有水,自然湿地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气候、地形和地址。(Lioyd,

1993)。而就系统论的观点来说,湿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一方面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另一方面湿地又不完全独立,它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相邻的地景系统,和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影响邻近系统的活动[14]等等。而湿地的分类也比较多主要的湿地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滩涂湿地。洞庭湖属于湖泊湿地,本文主要是以洞庭湖的湖泊湿地的修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 1.2修复的概念 对于湿地研究不多,一部分人也提到过与湿地修复相关的概念,比如湿地的恢复,比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层研究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问题,他认为是“对先前受扰的水体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重新建立”[23]最近,美国生态恢复协会(sER)将恢复定义为:有意识地对一个地区进行转换和改变,来建立一个确定的、原始的、有史的生态系统,这一过程的目标是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和动态来制定的[20]。 需要指出的是本人认为恢复和修复还是有区别的,很多的定义都是对恢复的定义,大多数的理解都是认为恢复是指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的再现,但是本人认为恢复是对他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重现没有经过人为的干扰,而修复是为了实现生态系统原貌或其原先功能再现采用的手段措施或者是工程等等,更多的是强调在于人为干扰的作用更多。 1.3湿地修复的概念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doc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泊的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湿地大范围缩减,地势淤高,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减轻洪涝灾害,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控制污染保护湖区水环境 洞庭湖为吞吐性湖泊,其水质状况与入湖径流量的大小和水质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丰水期水质稍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从采样综合评分来看,营养状况年际变化不显著。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湖区周边工业尤其化工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增强。 为此,要保护和改善洞庭湖区的湿地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洞庭湖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的调查,并对其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对排污超标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那些严重污

染环境的单位,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②合理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③加快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控制生活污水向湖区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④控制湖区船舶流动污染;⑤防治酸雨污染。 退田还湖确保分蓄洪功能 由于对洞庭湖区洲滩的大量围垦以及地势低平湿地的过度排水,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来源于“四水”、“三口”的泥沙大量淤积于湖底,湖泊水体萎缩,湿地结构改变,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洪涝灾害连年发生。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对于那些临近江湖,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将影响行洪调蓄的民垸迁出,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②应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 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同时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条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这也是减少泥沙淤积的最根本方法。 加快湿地保护立法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 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对脱N 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移栽插种比较经济快捷。 二、人工湿地系统的类型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人与湿地和谐共处 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和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中叶之前,除部分湿地被加以保护,用于狩猎、捕鱼和水禽保护外,湿地管理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排水、疏干湿地,还有对泥炭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等。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湿地管理,以追求系统的最大产出为目标。由于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普遍受到严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服务功能下降,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保障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一方面针对生态系统本身功能和过程,另一方面,也包括引起生态系统过程变化的自然、人为因素。由于调整 人类活动要比调节影响生态系统构和功能的自然因素更加实际,因此,对人类活动的管理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人类的活动可能在程度或格局上改变那些过程。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应包括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利用及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系统地、科学地研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以及对其造成的影响,使二者达到均衡。 湿地中的水文、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自然发生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如洪水调控、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生产力和生境的发育或维持。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各组分得以维持,如动植物种群、营养库、土壤及沉积物特性等。湿地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利益。现有的科学基础仍不足以解释不同湿地生态系统如何运转,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调节其功能的。同时,经济学家也仅仅是刚开始考虑赋予湿地功能、产品和属性以价值的可能性及其含义。 湿地功能评价在生态学和湿地管理实践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极其复杂多样,其功能和作用程度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方法,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讲解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 029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案由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 , 水利部 , 交通运输部 , 环境保护部 , 国家旅游局办理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题词:发展 , 规划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一、环洞庭湖地区基本概况及重要地位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目前湖泊总面积约 2625平方公里。它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性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湘、资、沅、澧四水洪峰和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重要任务, 也直接关系到洞庭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洞庭湖的湿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面积达 61.2万公顷。它作为首批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 6大自然保护区之一, 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珍稀鸟类的主要希望地”,已载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因此,洞庭湖区对于维护我国中部腹地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环洞庭湖地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和“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麻、渔主产、加工区。它也是我国中部的战略要区, 北接武汉城市圈, 南连长株潭城市群, 位于长江产

业带与华南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交汇中心。交通枢纽优势明显,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公路和 107国道平行穿越, 长江黄金水道 通江达海。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该地区已形成石化、食品、循环经济、造纸、纺织、机械、建材、电力、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其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航运物流和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发展。 二、环洞庭湖地区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1、洞庭湖水位持续多年偏低。自 2003年以来, 洞庭湖持续 9年出现枯水期提前、延长, 水位较常年同期大幅降低现象。水位持续偏低,导致洞庭湖自净能力下降, 加剧了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取水用水困难,严重影响环湖地区农作物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安全。 2、洞庭湖洪水调蓄功能大幅衰退。由于长江上游、湖南境内“四水”上游来的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影响, 目前洞庭湖面积不到 1825年全盛期 6200平方公里的一半, 调蓄滞洪功能相应降低。目前,调蓄能力仅相当于 20世纪 50年代的50%左右。 3、“天下粮仓”粮食安全面临威胁。近 50年来, 洞庭湖湖床年均增高 3.5厘米, 共增高 1.8米, 部分湖床已高出堤垸内耕地 1-3米。由此导致垸内地下水位升高, 肥力下降, 农作物生长环境遭受破坏,加上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4、洞庭湖湿地面积和物种明显减退。近年来,因低水位枯水期延长,湿地减少 速度加快, 东洞庭湖湿地 1989— 2001年间, 水体泥沙滩地减少 106平方公里, 减少 20.1%。致使部分珍贵鸟类到洞庭湖越冬量呈下降趋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几乎已灭绝, 江豚由 1993年的 2700头减至目前不足 110头。而东方田鼠等有害物种则泛滥成灾, 严重影响湿地的保护。 5、环湖地区民生问题突出。湖区农民负担重、增收慢。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网络和供电能力建设欠账较多,水利排灌设施陈旧,饮用水不达标,用水困难。洞庭湖区还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最为集中的地区,直接流行区人口 336万,慢性血吸虫病人 8.3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