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配套练习题(选择题答案)

心理学配套练习题(选择题答案)

心理学配套练习题(选择题答案)
心理学配套练习题(选择题答案)

前言

本章节习题以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为参考教材,结合我在课堂培训时的授课思路编制而成。该资料完全是为欲考取广东省中学阶段教师资格的学员整理的,特别适合参加过《心理学》课程培训的学员或已经看完相关教材的学员使用。

首先,在学习本书之前,对本书编写脉络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该教材的编写体系是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出发,根据学者对心理学上的二分法,把心理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主要内容。在心理过程部分,该教材在认知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意识、注意,感觉、知觉,记忆与学习,思维,智力等前面六个章节的内容;在个性心理特征则涉及动机与情感、人格等两章的内容。总的看来,前面这两部分共八个章节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的理论部分,后面三章节即为心理学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三个章节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因此,我们学习时完全可以按照本书编排的内部逻辑关系及整体结构(课堂上所推荐使用的“四级标题”学习法)进行。同时,根据记忆的规律,大家在复习时候,可以运用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多看看目录,然后试图理清每章节内在的逻辑结构,然后回忆章节的内容。

使用本练习题时请先熟悉教材,然后再来做这套习题,一定要来回反复(因为资料只有50多页)。同时,请大家认真理解每章节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名词解释题,同时把它积极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使用其联想/联系记忆),再运用目录同时具有检测自己学习的效果另外,请时刻主动运用下面的几个方法进行《心理学》的复习。

由于资料整理的时间比较仓促,个人能力也有限等原因,文中难免会有疏漏,请各位宽容待之,并主动改之。最后祝各位学习愉快,结果愉快!还附上一句话,请大家别把资料往网上传,你们自己用就可以了。O(∩_∩)O~

第一章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以“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B)

A.教育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

B.意识与注意

C.行为

D.灵魂

3.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D )

A.描述与解释

B.解释与预测

C.预测与控制

D.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4.心理科学具有独特的双重性,指的它是兼具( A )

A.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B.管理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C.自然科学与管理科学的性质 D.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性质

5.一百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有关?( A )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6.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时间是( B )

A.1978年 B.1879年 C.1789年 D.1798年

7. 衡量某一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范畴,主要是看其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满足几个重要的指标,以下不是判定科学方法的指标是( D )

A. 客观性

B. 准确性

C. 可检验性

D. 辩证性

8.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 D )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9.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水流一样,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 A )

A.机能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构造主义

10.1890年发表了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学者是( A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

1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 B/D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

12.通过对狗等动物的训练研究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著名学者是( D )

A.华生 B.斯金纳 C.桑戴克 D.巴甫洛夫

13.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提出S—R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B )

A.詹姆斯 B.华生 C.马斯洛 D.斯金纳

14.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 A )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15.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 C )

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16.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 C )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17.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 D ) A.观察法 B.买验法 C.调查法 D.内省法

18.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 B )

A.格式塔心锺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19.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下列哪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C ) A.经济条件 B.先天遗传 C.后天环境 D.成熟水平

20.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持这种观点的是 ( B )

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21.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然后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内省法

22.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研究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C )

A.观察实验法 B.调查测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实验室实验法

23.在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是 ( D ) A.观察实验法 B.调查测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实验室实验法

24.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是 ( C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内省法

二、名词解释

1. 心理学

2. 观察法

3. 实验法

4. 测验法

5. 调查法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简述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简述心理学中观察法与实验法的区别

4.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主要事件及流派

5.简述构造主义心理学

6. 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

7. 简述格式塔心理学

8.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

9.简述精神分析心理学

10.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

11.简述认知心理学

四、论述题

1. 结合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试述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意义。

●整体解析:此题属于典型的开放式题目(俗称“送分题”),但是此类题目很多考生得分并不理想。原

因有两点:一是审题不完整(很多考生只看到“试述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意义”这后部分,忽略了“结合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这个论述的前提。);二是做此类题目的思路不清晰,考点遗漏。

●解题思路(审题—定位—联系—组织):首先,通过审题,我们把此题的考点定义在第一章中的最后一

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其次,由于是论述题,我们需要在定位之后再进行一些联系(“向上”和“向下”联系):向上联系就有(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历史四个方面的知识),向下联系就有(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最后,

我们在审题、定位和联系之后再组织语言形成答案(联系之后的视野更广,考点更清晰了。总之要记住一个规律:论述题不会只考一个知识点,一定是考几个相关的知识点)。

●答题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总结/评价/反省/启示(这是一个万能的逻辑思路)。

●参考答案:

答:(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般来说,心理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领域。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探讨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具体有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及生理心理学等;实践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使心理学在生活实践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具体有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及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这两大心理研究领域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2)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概括而言,学习心理学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其一,认识内外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其二,调整和控制行为,心理学除了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作出描述性的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及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其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而应用领域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为什么)

(3)心理学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它在我们增长见识、指导工作和感悟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培养起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加深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理解,有意识的把心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怎么办)

总之,心理学的两大研究领域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努力把它学习好、掌握好,以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总结/评价/反省/启示)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现代心理学认为它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指的是( D )

A.注意 B.认知 C.想象 D.意识

2.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一状态是指( A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3.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二状态是指( B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4.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这种想入非非的意识状态是指( C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5.人类意识的第四状态就是指( D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6.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 A )

A.注意 B.认知 C.想象 D.意识

7.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 B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8.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指的是( 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9. 有一种注意,事先是有目的的,但是在进行时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这是指( C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10.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的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这些节律被称为( A )

A.生物节律 B.状态节律 C.情绪节律 D.体能节律

11.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等引起的失眠属于( A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2.有一些人经常对外宣传自己饱受失眠之苦,但其状态良好,神采奕奕,细问之下,原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他们自认为自己在失眠。这是一种( B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3.如果改变生活程序,习惯性的生物钟又无法在短时间做出调适而影响睡眠,这种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被称为( C )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4.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心理咨询师诱导形成的,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指的是( D )

A.梦 B.幻想 C。失眠 D.催眠

15.有一种能使人产生欣快感,增强感觉的敏感性,并且使时间知觉错乱。有些人更能产生深度做梦般无法描述的神秘感,觉得自己整个身体成为外界环境的一部分,这种物质是( C )

A.镇静剂 B.兴奋剂 C.迷幻剂 D.麻醉剂

16.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存一个( A )

A.生物钟 B.计时器 C.模板 D.记忆钟

17.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D)

A.遗失 B.遗忘 C.失误 D.梦

二、名词解释

1. 意识

2. 注意

3. 不随意注意

4. 随意注意

5. 随意后注意

6. 生物节律

三、简答题

1.简述意识的内容

2.简述在自然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

3. 简述特殊条件下人类意识的状态

4.简述注意的特点与功能

5. 简述注意的种类

6.简述睡眠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脑电波的特点

7.简述失眠的种类

8.简述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特征

9. 简述意识与注意的关系

10.简述几种不同注意产生的原因

四、论述题

有时,当我们在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时,会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地完成它,整个过程都在我们清醒的意识的控制下,直到任务圆满完成。但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动作是怎样一步一步完成的,比如

我们骑自行车上班,没有有意识地注意怎样协调手、眼、脚等各个动作完成,往往是不知不觉就到了单位。有的时候,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报告或听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可能正在想昨天发生的事,也可能想着将来的美好前程,正当你想入非非的时候,忽然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又回到了现实的场面上。当我们真正睡着的时候,就不清楚周围发生的事了。

(1)请用心理学中有关意识状态的知识,分析以上的情况。

(2)简单描述意识的不同状态。

●整体解析:此题属于较为简单的材料分析题(也叫做材料式简答题)。这种题目比较简单而且考点也比

较清晰,因此得分率也较高。(只要清晰理解意识的状态这个知识点就应该得满分)

●解题思路(审题—定位—联系—组织):首先,审题之后我们发现材料描述了四种意识的状态的具体表

现,因此我们把此题的考点定位在第二章“意识的状态”这个知识点。然后,我们以“意识的状态”

这个知识点“向上”和“向下”联系:“向上”联系有“意识的定义”、“意识的内容”;“向下”联系有“意识的四个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的意识状态和睡眠)”、“意识与注意的关系”等。最后,在联系的基础上再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答题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总结/评价/反省/启示。

●参考答案:

(1)请用心理学中有关意识状态的知识,分析以上的情况。

答: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刺激的觉知,觉知的内容包括外部事物、内部刺激和自身。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在正常条件下,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一般而言,意识具有四种状态:一是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二是自动化意识状态;三是白日梦的意识状态;四是睡眠状态。上述材料所描述的正是意识的四种状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有时,当我们在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时,会集中全部注意力……直到任务圆满完成”所描述的是意识的第一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但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动作是怎样一步一步完成的,比如我们骑自行车上班,没有有意识地注意怎样协调手、眼、脚等各个动作完成,往往是不知不觉就到了单位”所描述的是意识的第二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楚,是人的行为变成自动化了具体表现。“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听报告或听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忽然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又回到了现实的场面上”所描述的是意识的第三个状态:白日梦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注意参与的程度极少。“当我们真正睡着的时候,就不清楚周围发生的事了”描述的是意识的第四个状态:睡眠状态,一般认为睡眠状态下注意停止。(为什么)

意识是是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

物变化的觉知。它是我们认识内外世界的基本心理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作深入的研究,多了解一点与意识状态相关原理,对调节自我以及调节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怎么办及启示)(2)简单描述意识的不同状态。

答案略。(把第一题答案中的第二段摘取出来即可)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部分属性的反映是 ( 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叫做 ( B )

A.反映 B.知觉 C.感觉 D.直觉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蠢,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4.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 C )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5.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D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 C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 A)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B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0.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 A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1.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 C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 ( 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3.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知觉的哪一个特性 ( 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5.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 (C )

A.首因效应 B.定势作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6.古人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B )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7.电影开映后,走进电影院起初什么也看不清,等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看清了,这种现象叫视觉的 (B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感受性 D。恒常性

18.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 C )

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19.有的人听觉能力特别好,能够听出远处的轻微声音,这说明他的听觉 ( C )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低 D.绝对阈限高

20.常看到有人对老年人讲话要放大声音,这说明老人的听觉的 ( D )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低 D.绝对阈限高

21.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 ( B )

A.正比 B.反比 C.没有关系 D.平行关系

22.在视觉后象中,所保持的形象与原有的刺激性质相反时,这种后象被称作为 ( B )

A.正后象 B.负后象 C.后象 D.遗觉象

23.人的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中类型: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 ( A )

A.内部感觉 B.外部感觉 D.超感知觉 E.颜色感觉

24.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它包括绝对刺激量和 ( A/D)

A.差别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25.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 ( D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大小适应 D.明适应和暗适应

26.颜色感觉的属性有色调、饱和度和 ( C )

A.冷色 B.温色 C.亮度 D. 彩色

27.声音感觉的属性有音强、音色和 ( A )

A.音高 B.音域 C.音量 D. 音调

28.人在社会知觉的信息整合过程中会产生 ( D )

A. 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以上效应都会产生

二、名词解释

1. 感觉

2. 知觉

3. 感受性

4. 感觉阈限

5. 社会知觉

6. 首因效应

7. 近因效应

8. 社会刻板印象

三、简答题

1.简述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

2.简述主要的色觉理论

3.简述声音的属性

4.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5.简述知觉的格式塔原则

6.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哪些方面

7.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8.简述形成社会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

9.简述社会知觉有哪些独特性

四、论述题

1.论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参考答案:

答:(1)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从晕轮效应的界定来看,其在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2)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整体实际情况,而是受到学生的外貌、衣着或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讲,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总以某一个点去概括全面,就会给学生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产生偏差。比如某个老师总是赞赏外向、活泼的学生而因此认为他们是最为优秀的,这必然会对学生认识何为优秀造成负面影响。其二是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老师对一个学生的不公正评价将会影响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的发展。其三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寻求成长性发展的动力。学习兴趣的维持需要一个好的、公正的评价环境。晕轮效应会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得不到全面、公正的评价,其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3)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负面作用直接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晕轮效应的负面作用。以学校教育为例,首先是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氛围,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从制度上防止教师根据个人好恶评价学生。其次是教师本身要提高理论素养与人文素养,深刻理解人的发展与教育理论,树立积极的教育观,力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后是家长也应形成民主的教养方式,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的。(怎么办)

总之,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巨大,表现的形式复杂。在教育实践中,身为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来弱化晕轮效应在个人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启示)

2.通常人们会对不同职业、性别、民族、地区、国家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比如:人们通常觉得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日本人善于模仿、进取、尚武、有野心;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我国大多数人认为,北方人直率、豪放、粗扩、大方、但缺乏灵活性和耐心等;南方人精明、心细、开放、思维灵活、但有点斤斤计较等等。

请用心理学中有关社会知觉的理论知识分析以上现象,并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整体解析:此题的考点十分明了:一是简述社会知觉的理论知识;二是分析题中现象。两个点有内在

逻辑关系,先是要有理论知识,才有指导实践一说。所以答题的方向已定(先简述一下社会知觉的理论知识有哪一些,然后看材料对号入座)

●解题思路(审题—定位—联系—组织):审题之后,发现此题考的是第3章(感觉与知觉)中的“社会

知觉”这个知识点,考点定位在“社会知觉”。进而以此点“向上”和“向下”联系(向上有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分类;“向下”有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过程(一、信息的搜集与选择;二、信息的整合过程),其中整合过程中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社会刻板效应”的影响。

继续往下联系就有各个效应产生的原因(此题就要考社会刻板效应产生的原因:5点原因)。联系完之后就要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答题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总结/评价/反省/启示(有时候“怎么办”和“总结/评价/反省

/启示”综合形成一点)

●参考答案:

答:(1)心理学研究认为,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应,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像的过程。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由于第一类刺激信息产生的知觉统称为物知觉,由第二种刺激信息产生的知觉统称为社会知觉。其中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的产生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二是信息的整合过程。在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常常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社会刻板效应等影响。上述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正是社会知觉受到社会刻板效应影响的具体体现。(是什么)(2)社会刻板效应是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材料中所描述的“英国人怎么样;美国人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样;法国人怎么样”正是人们对不同国家的群体形成的固定看法。“北方人直率、豪放、粗扩、大方、但缺乏灵活性和耐心等;南方人精明、心细、开放、思维灵活、但有点斤斤计较等等”是人们根据不同地区形成的固定印象。这些现象正是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受到社会刻板印象影响的具体表现。社会刻板印象之所以形成,主要的原因有五点:一是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作出全面的推论;二是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三是接触机会的限制,人们通过间接的信息形成了刻板,又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因而印象难以改变;四是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印象常常与人们的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而且还可以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五是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为什么)(3)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搜需要的信息。但它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映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全面的去了解认知的对象,谨慎对待头脑中对认知对象的固定看法,防止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怎么办与启示)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 ( D )

A.识记和保持 B.接受和储存 C.储存和提取 D.编码、储存和提取

2. 从向脑内存储信息到再次把它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 ( D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记忆

3. 人们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这种记忆的第一基本过程被称为 ( A ) A编码 B.保持 C.储存 D.提取

4. 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等知识,这种记忆是 ( D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5. 记忆的内容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又可称为技能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等情况,这种记忆是 ( B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6. 托尔文认为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可以称为 ( C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7.托尔文认为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的记忆可以称为 ( D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8. 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 ( C ) A.瞬时记忆表现 B.感觉记忆表现 C.短时记忆表现 D.长时记忆表现

9. 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又被称为 ( A )

A.瞬时记忆 B.情景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10.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怎样的编码形式储存 ( D )

A.语义编码 B.视觉编码 C.情景编码 D.听觉编码

11.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平均数量是( C )

A.五加减二 B.六加减二 C.七加减二 D.八加减二

12.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有一种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这是 ( B )

A.保持性复述 B.精细复述 C.形象性复述 D.注意性复述

13.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网络结构,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 A ) A.图式 B.命题 C.内化 D.建构

14.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D >

A.冯特 B.弗洛伊德 C.巴甫洛夫 D.艾宾浩斯

15.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完全消失,这是( B )

A.干扰理论 B.消退理论 C.强化理论 D.抑制理论

16.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信息的影响。这种理论是( A ) A.干扰理论 B.消退理论 C.强化理论 D.抑制理论

17.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属于( A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 D.强化

18.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是由干扰造成的,被干扰所破坏的主要是( C )

A.编码能力 B.存储能力 C.提取能力 D.保持能力

19.一般来说,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被称为 ( A )

A.情境依存性记忆 B.状态依存性记忆 C.情绪依存性记忆 D.形象依存性记忆

20.同外部环境一样,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这种记忆叫做( B )

A.情境依存性记忆 B.状态依存性记忆 C.情绪依存性记忆 D.形象依存性记忆

21.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 ( D )

A.再认和回忆 B.保持和遗忘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2.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这是一种 ( A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3.学习者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学习过程,是(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4.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信息的学习过程是( C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5.学习者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是( D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26.着重强调学习是一个行为改变的过程,是建立某种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这种观点是( A )

A.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C.社会观察的学习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

27.强调学习即个体头脑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这种观点是( D )

A.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C.社会观察的学习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

28.注意观察学习,强调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而间接地进行学习。这种观点是( C )

A.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C.社会观察的学习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

29.认为学习是个体潜能的自我实现的过程的观点是( B )

A.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C.社会观察的学习理论 D.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

30.对遗忘原因的解释主要有( A )

A.消退说和干扰说 B.干扰说和时间说 C.情景说和消退说 E.情景说和时间说

二、名词解释

1. 记忆

2. 遗忘

3. 学习

4. 情景记忆

5. 程序记忆

6. 前摄抑制

7. 后摄抑制

三、简答题

1.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与分类

3.简述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4.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有哪些条件

5.简述遗忘的原因

6. 简述学习类型

7.简述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五、论述题

1.论述记忆中的遗忘现象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参考答案:根据考点按照四步骤(是什么——…——总结/评价/反省/启示)自行组织语言

考点: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遗忘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干扰造成的。影响遗忘的因素:

(二)遗忘的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相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境依存记忆、状态依存记忆

3、情绪的作用:

2.论述常用而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参考答案:此题可以自己总结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要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过度复习达50%

3、复习的方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二)组织策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列提纲、写标题、做笔记等。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单项选择题

1.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情,这表现了思维的哪种特性? ( A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2.平时我们说“保护儿童”、“爱护花木”,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人或物,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就表现了思维的 ( B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3.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哪种思维特性? ( C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4.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它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B )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5.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思维现象是( C )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6.科学家进行科学思考、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已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指的是 ( D )

A.创造表象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7.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被称为 ( B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

8.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 C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创造思维

9.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心理学上指的是 ( A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思维

10.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是条件推理又称 ( D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

11.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是指 ( A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

12.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推理是指 ( B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

13. 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这是 ( C )

A.归纳推理 B.演绎推理 C.线性推理 D.假言推理

14.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因而常常会阻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这种现象称为 ( C )

A.问题表征方式 B.无关信息的干扰 C.功能固着性 D.心理定势

15.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 ( D )

A.问题表征方式 B.无关信息的干扰 C.功能固着性 D.心理定势

16.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 ( C )

A.再现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17.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和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 A )

A.常规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直觉性思维 D.分析性思维

18.人类的足迹目前还只能限于地球和月球,科学家却可以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这种对事物的思维过程是 ( A )

A.间接性 B.分析 C.综合 D.概括性

19.在人脑中把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叫做 ( A )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20.在人脑中把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的思维过程是 ( B )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21.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 A )

A.表象 B.记忆 C.感知 D.想像

22.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 D )

A.创造想像 B.再造想像 C.表象 D.想像

23.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 B )

A.形象 B.语言 C.动作 D.图形

24.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叫 ( D )

A.知觉 B.想像 C.表象 D.思维

25.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做 ( A )

A.创造想像 B.再造想像 C.表象 D.想像

26.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称为 ( C )

A.抽象思维 B.概括 C.概念 D.推理

二、名词解释

1. 思维

2. 概念

3. 推理

4. 想象

5. 问题解决

6. 创造性思维

四、简答题

1.简述思维及其特征

2.简述思维的过程

3.简述问题解决及其特征

4.简述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5.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6.简述推理的种类

7.简述想像及其特征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五、论述题

1.论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2.谈谈如何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创造性

第六章智力一、单项选择题

1.试比较下列四个儿童的智商,智商最高的是 ( C )

A.实足年龄5岁智力年龄6岁

B.实足年龄6岁智力年龄7岁

C.实足年龄5岁智力年龄8岁

D.实足年龄7岁智力年龄8岁

2.素质对能力形成和发展起的作用是 ( A )

A.物质前提 B.决定性 C.可有可无 D.相反3.所谓智力,主要是指 ( B )

A.能力 B.一般能力 C.特殊能力 D.观察能力4.编制第一个正式智力测验量表的是 ( C )

A.吉尔福特 B.韦克斯勒 C.比奈 D.推孟5.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均属于 ( B )

A.特殊能力 B.一般能力 C.鉴别力 D.操作能力6. 测量智商(IQ)的正确公式是 ( A )

教育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着是教育家撰写的《》。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心理学选择题答案剖析

二、选择题(请在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前的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在深度上对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B心理、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5、()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学习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学习心理”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是由( B )提出的。 A.华生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奥苏伯尔 2.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B )。 A. 布鲁纳 B. 奥苏伯尔 C.斯金纳 D. 加涅 3.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C )。 A. 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 B. 学习习惯的养成 C. 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 D. 知觉的重新组织 4.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方式是( B )。 A.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D. 机械学习 5.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心理学家是( A )。 A. 安德森 B. 奥苏伯尔 C.布鲁纳

D. 桑代克 6.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的知识,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这属于教学中的( A )。 A. 逐级分化策略 B. 整合协调策略 C.先行组织者策略 D.多表征策略 7.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是( B )。 A. 认知策略 B. 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 记忆策略 二、多选题 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A、B、C、E )。 A. 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B. 学习是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C. 个体由于成熟等因素发生的行为变化不属于学习 D. 物种越低级,学习在其生命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大 E.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2. 学习理论属于认知派的心理学家是(A、B、C )。 A. 布鲁纳 B. 托尔曼 C. 奥苏伯尔 D. 桑代克 E. 斯金纳 3.根据麦克卡的分类,学习策略包括( B、D、E )。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7452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67452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1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40 分) 1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P14 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观察法、深入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文件分析法。前三种属于量的研究方法,后五种属于质的研究方法。 2 .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 P42 答: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在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3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P48-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 - 运动阶段( 0-2 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前运算阶段;( 2-7 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形式运算阶段;( 11-15 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 4 .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P58- 答:学优生与学差生差异:动机差异,主体性差异,人格适应性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相对非创造性的学生的人格特征是: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5 .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P65 答: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内涵: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 6 、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P76

班杜拉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形成了的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 ( 或称“榜样” ) 的行为 (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观察学习更为重要。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 1 )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 )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7 、简述加涅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 P88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8 、简述奥苏泊尔关于新旧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 P83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因此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加以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类属学习:又称下位学习,是把新观念归入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是总观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 一、单选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 (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A荣格 B谢尔顿 C威特金 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 C哈撒韦 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Y-G人格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D)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 是(C)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 C安静型 (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 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 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A、1个月 。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二、多选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ACE)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 是(BCD)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 3、信念是 A被意识到的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由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BCDE) A观察力 @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BC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 D抑郁质 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 类的需要有(ABCD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 人物有(BCD)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E埃理克森 8、以下可以称为特质的是 (ABCDE) A个人的外部行为特征 】 B内在的人格倾向 C身体和生理特征 D人格结构的单位 E个体持久的特征 9、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 A爱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 D16人格因素问卷 E儿童统觉测验 10、信度包括(ABC) A再测信度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观察法 实验法 条件反射 二、选择 1、心理现象分为()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789 B、1879 C、1798 D、1897 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能力、气质、性格 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8.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 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 、条件反射 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 A. 眨眼反射 B. 吮吸反射 C. 防御反射 D. 信号反射 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

A. 望而生畏 B. 谈梅生津 C. 望梅止渴 D. 尝梅生津 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冯特 11.()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12.()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三、填空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3、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等。 4、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和,其中以为核心。 5、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和————。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和()两种。7.心理实验法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8.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 9.反射活动分为( ) 和( ) 。 10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种基本过程:一种是( )过程,另一种是( )过程。 四、判断正误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4、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5、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汇总答案

学前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1.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者品质的独特结合是(B)。 A性格B个性C自我意识D理想 2.幼儿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有情感、有动机、有想法,这反映了幼儿(D)。 A情感的发展B社会认知的发展C感觉的发展D个性的发展 3.个性的调节系统以(D)为核心。 A需要B动机C兴趣D自我意识 4.(A)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A自我意识B信念C性格D世界观 5.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B)。 A信念B需要C兴趣D动机 6.(C)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A个性的调节系统B个性倾向性C个性心理特征D心理过程 7.个性的(D)是个性最本质的属性。 A稳定性B整体性C独特性D社会性 8.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C)。 A婴儿期B先学前期C幼儿期D学龄初期 9.幼儿(B)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 A1B2C3D4

10.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B)开始形成。 A自我意识B个性特征C调控系统D情绪状态 11.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这是(B)教养方式的特点。 A权威型B放纵型C民主型D专制型 12.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B),它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A自我评价B自我意识C自我调节D自我认识 13.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是(A)。 A掌握代名词“我”B掌握代名词“你”C掌握代名词“他”D分清自己及他人 14.“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D)。 A独立性的B个别方面的C多方面的D依从性的 15.一个人特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D)。 A性格B能力C个性D气质 16.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D)的差异。 A言语特征B记忆过程C思维特征D气质类型 17.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于(C)。 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 18.某儿童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善交际、兴趣广泛而不稳定,由此可推断他的气质类型基本属于(B)。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