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1)

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1)

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1)
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1)

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古代的语言研究

早在公元前4至前3世纪,许多文明古国的学者,在不同程度上研究过语言,希腊和罗马、印度、中国、(阿拉伯)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三(四)个发源地。(一)外国古代的语言研究

1、语言问题的哲学探讨

古代西方语言研究是伴随着希腊文明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就是从哲学方面开始研究语言问题的。虽然古希腊哲学家研究语言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专门的对象加以分析,而是为了解决相关的哲学问题,但语言问题却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其中词和物之间的关系式他们早期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古希腊人走上语言研究的道路,就是从哲学家们讨论词和物的关系开始的。

这一讨论主要是两种观点的论争。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本质论者提出了“按本质”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出于天然的,词和物之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习俗论者提出了“按习惯”的观点,认为语言是人们规定的,词和物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存在本质上的联系。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当时的重要哲学学派斯多葛学派把这一问题的探讨推进了一大步,他们认为语言的外部形式表达了有关人类本质的内在真是。这是人类关于语言表层和深层结构认识的最早萌芽。

事实上,从现在的观点看,这场讨论并没有触及语言研究的关键问题,也没有取得很大成果。但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在语言研究的早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促使人们更详细地研究希腊语。论证双方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就必须更加仔细地研究词的结构和意义,在这样的研究中,就产生了精确地语言分析。柏拉图在西方第一个提出来区分了区分词类的思想,他以意义为基础,把词分为主词和谓词两类。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没有屈折变化的词是连词。而斯多葛学派把词类扩充到四类,既名词、动词、连词、冠词。2.语文学

语文学一般指的是19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

(1)希腊的语言研究

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古希腊的语言研究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亚历山大里亚学派,语言研究也由哲学的论争转向语言学的立场,开始注重语言自身的现象和规则。迪奥尼休斯·特拉克斯(Tionysius Thrax)写成了希腊语的第一部语法专著《希腊语法》。在这部舒总,特拉克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描述了希腊语的结构,确定了句子和词这两个基本的语法单位。句子表达完整的思想,是最大的语法单位,而词则是在连贯话语中的最小单位。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对动词的语法范畴分得相当详细。特拉克斯在确立词类时把词形变化作为首要标准,得出了一个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完备的词法体系,形成了词法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后人的语言研究中,一直被广泛采用。

公元2世纪,另一位语言学家阿波洛纽斯·狄斯考鲁(Apollonius Dyscolus)写出了由一部希腊语语法著作《论句法》。书中集中分析和描写了希腊语的句法结构,区别了主语和谓语这两个句法成分,从分析名词与动词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其他词类跟名词和动词的关系,从而弥补了特拉克斯《希腊语法》只侧重于词法的不足。

古希腊的语法研究,奠定了西方传统语法的基础。

(2)罗马的语言研究

古罗马学者几乎全盘继承了希腊文化,其语言研究主要是借用希腊语法的体系来描写拉丁语法,在语法理论方面没有什么贡献。但是他们建立了拉丁语法,编写出一些系统而实用的语法教材,通过教学传播了在希腊语法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语法体系。

这一时期,瓦罗(Tarro)在应用希腊语法体系时,重视对拉丁语实际的考察,在他的《拉丁语研究》一书中以形式为标准,划分了四大词类,在区分曲折和派生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多纳图斯的《语法术》是西方第一部为教学目的编写的语法著作。普利西安的《语法原理》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语法研究成果,尽管没有新见,但作为一个集大成者,这部语法著作可以说是传统语法成熟的标志。多纳图斯和普利西安被看作是传统语法的奠基人。在后来的漫长年代中,不仅拉丁语法一直沿用这一体系,其他语言的语法描写,例如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也都采用了这个体系。到了18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法。都是以这一体系为模式的。直到19世纪末,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采用的也是拉丁语法的体系。

罗马的语言研究中海提出了朦胧的语言规范观念。公元1世纪,古罗马学者昆体良(M.F.Quintilianus)对语言运用提出过一些看法。他认为语言的正确运用应根据三方面的原则:逻辑规则、权威人士的认可和经典文献的证据。语言的使用首先要合乎逻辑;如果要认定某种用法是否正确,那就要看那些受过教育的权威人士是否能够认可;如果权威人士不能达成一致,就要去求助经典文献,看文献中是否能找到证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朦胧的语言规范观念,其中不乏合理因素。直至今天,语言学家在制订规范标准时,首先还是要考虑到这些原则的。

(3)印度的语言研究

印度的语言研究比希腊、罗马开始得更早一些。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就有了梵语的宗教典籍《吠陀》。“吠陀”,在梵语中是“智慧”的意思。《吠陀》在口头上传诵了好几个世纪,到了公元前8世纪,才用文字记载下来。到了这个时候,古代梵文跟当时的口语已经脱节。为了《吠陀》的传播和阅读,印度学者对古代梵文展开了研究,进行了最早的语法分析、词源解释和词典编纂等工作。公元前4世纪,巴尼尼(Panini)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语法学著作《梵语语法》,又称《八章书》。

《梵语语法》是一部诗歌体的著作,共3996条简练的语法规则。这部书对梵语的词法分析得相当准确、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被公认为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印欧语言的语法描写。在语法理论研究和梵语语法分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语法方面古印度的语法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形态和词类问题的探讨上。印度学者用对比的方法把词分解成词根、词缀和词尾,并进而把词根分成原始词根和派生词根等。词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发生变化。动词有人称、态、式等变位。名词有八个格,从第一格到第八格,分别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主格、宾格、工具格、与格、离格、属格、方位格和呼格。在词类研究中,巴尼尼把词分为名词、动词、介词和小品词四类。名词是表示事物的词,动词时表示动作的词,介词用来限制名词和动词的意义,小品词又分为比较小品词、连结小品词和空泛小品词(只用于诗歌中作为形式成分)。除此职位,他又在名词和动词之下分为代词和副词,但没有把它们算作独立的词类。

语音方面古印度对语音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学者们把语音看作是位于语法和实际话语之间的环节,他们细致地描写了梵语语音的发音动作,根据生理原则和物理原则对语音作了分类,区分出元音和辅音,塞音和擦音,半元音,长音和短音以及音节等。

语义方面古印度学者对语义问题十分关注,他们探讨涉及词和句子意义的本质的许多问题。例如词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词的自然属性,拟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描写词语和事物之间关系的模式,以及使语言以有限手段满足无限需要的词义变化和引申等问题。在句子同充当句子成分的词之间的语义关系问题上,古印度的学者分为两派:一部分学者认为句子由词组成,全句意义由句子中每一个词的意义组成,这一看法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类似。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该把句子看作不可分割的一段话语,句子对说话者和听话者来说是单一的句子单位,而词和词义大多是语言学家试图把句子意义分为更小的成分而创造出来的。

(4)阿拉伯的语言研究

阿拉伯的语言研究,是结合宗教文献研究进行的。《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圣书,7世纪以来一直是团结整个阿拉伯世界和更广泛的伊斯兰教信仰地区的纽带。阿拉伯文在宗教仪式和官方事务中是惟一的文字。因此,非阿拉伯民族的信徒为了阅读和理解《古兰经》的内容,必须学习阿拉伯语。这部书像其他圣书一样,也出现了在语言方面进行注释和评论的版本,同时,官方也需要用伊斯兰帝国公认的语言培训官员,因此,阿拉伯语教学当时在阿拉伯国家所占的地位,类似于西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拉丁语的地位。

阿拉伯语有着丰富的词汇和严密的句法,阿拉伯学者们吸取了古印度语言学和古希腊语言学的经验,建立了阿拉伯语的语法体系。

阿拉伯语法的奠基者一般认为是7世纪的阿布尔·阿斯瓦德(Abul Asvad),他主要研究伊斯兰教《古兰经》。阿拉伯语的书面文献是用阿拉伯字母写成的,阿拉伯文字是辅音文字,一般只有辅音没有元音,必要时用一种符号标记元音,但这种方法在古代文献中是没有的,阿斯瓦德的研究是用符号标记出《古兰经》中元音的性质,并研究某些标点符号和句号的问题。

阿拉伯语研究中最著名的是波斯人西巴维希(Sibawaihi),他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印度的语法体系写出了第一部有系统的阿拉伯语语法专著《书》。书中一开始就谈词类,先给名词、动词和小品词下定义,然后分析主格、属格、宾格、呼格的形式,助词、代词、数词的用法及名词和动词的构词法,最后讲句法,句法之后还举出了一些阿拉伯语的语音现象和词源现象。他从《古兰经》和许多阿拉伯古代诗篇中援引了丰富的例子加以说明,完整而有系统,使后来的许多阿拉伯语文学家都为此惊羡不已。

《书》大致上确定了从那时到今天的阿拉伯语法描写和教学的模式,像特拉克斯一样,西巴维希也把自己的语法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所提出的古典阿拉伯语语法,基本上跟今天所认识的阿拉伯语语法一样,承认有三个词类,有屈折变化的名词和动词,没有屈折变化的小品词,等等。

另外,西巴维希还独立完成对阿拉伯文字读音的描述。他的描述俗人没有达到印度的水平,但已超过欧洲在他以前和他同时代的语音学水平,比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成功得多。

总的来看,语文学阶段的语言研究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不是从语言的角度为语言而研究语言,大多侧重于对前人留下的文献作考证、诠释和评注,目的

是为了帮助人们读懂古典文献。第二,只局限于某一种语言的研究,而且大多是本族语。第三,只研究书面语,对口语不予重视。第四,研究方法上多失之于零散、静止和片面,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由于这些特点,那时的语言研究,我们还不能说它属于真正科学的语言学范畴。,

3、历史比较语言学

19世纪初,西方语言学者开始运用历史比较迂腐研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从而把语音研究从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把语言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般认为,从这时起,语言学才开始走上独立的科学的道路。

1786年,英国学者威廉·琼斯(Willian Jones)在亚洲学会年会上发表论文,指出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之间存在着非常有系统的对应关系。只要把这三种语言仔细考察一番,就只能认为它们出于共同的来源,不过这个共同的来源目前可能已经消亡了。琼斯的发现,正式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

在琼斯之后不久,1806年,德国诗人施勒格尔(Friedrichv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艺术。书中指出,梵语与欧洲许多语言有着不可否认的共同点,这既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出于假借。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一概念,认为比较语法将给人们以关于语言谱系的崭新知识,他还认识到语音对应在比较语法中的重要性。尽管他不是专业语言学家,书中有不少谬误之处,但此书岁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却有很大影响。有的语言学家评价到,这本书指出了矿藏所在,不久就有人在那儿挖出矿石。

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F·Bopp)和格林(J·Grimm)、俄国的沃斯托科夫(A·X·Boctokob)。拉斯克在1818年出版的《古代北方或冰岛语言研究起源的研究》一书中,确定了冰岛语与印欧语的隶属关系,证明了语音对应规则的建立和语法现象的比较式最重要的。波朴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建立印欧语系的基础,他于1833年出版的《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峨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是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语法,这部著作就这几种亲属语言的动词做了系统的比较。格林在这一时期写下了《德语语法》一书,这是应用历史比较法研究德语的第一部著作,提出了日耳曼诸语言中语音变化的公式,即“格林定律”。沃斯托克夫于1820年出版的《论斯拉夫语》是第一本用历史必要法研究斯拉夫语言的书,其中着重研究了斯拉夫语言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历史语言学的问题。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19世纪中叶有了很大的发展,去的了很大成就。到了19世纪70年代,历史比较语言学走向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其标志就是“青年语法学派”的形成。当时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聚集了以勃鲁格曼(K·Brugmann)、奥斯托霍夫(H·Osthoff)、保罗(H·Paul)等为首的一批语言学家,他们对梵语跟希腊语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引起一些老一辈语言学家的不满,把他们称为“青年语法学派”,但他们却欣然接受了这个名称,后来人们也就沿用下来。这一学派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影响很大,除德国人外,其他国家的一些语言学家,例如丹麦的汤姆逊(V·L·P·Thomsen)和维尔纳(K·Verner),也自称属于这一学派。青年语法学派有两大主张,一是语音演变规律无例外,如果有例外,也是由于交叉规律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而是类推在新的语言形式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们还认为,语言存在于人们的不间断使用过程中,因此语言研究应重视语言和方言。

青年语法学派对语言演变的认识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深化,改变了原始印欧语

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推动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在语言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由于把语音演变规律和类推规律看做是语言研究中的万能钥匙,从而不可避免地缩小了语言研究的范围,排除了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功能等语言学主体问题的研究。

历史比较语言学涉及多种语言,为普通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叶,对人类语言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普通语言学逐步形成。德国的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语言研究方面的贡献在于:提出语言能力观;论述了民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提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区分了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三种语言类型。他的许多语言学观点,被后代学者不断地继承和发挥。

尽管进入20世纪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兴起,但它没有完全代替传统语言学。从古至今的传统语言学仍然源远流长,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其中一部分显然与现代语言学合流。

(二)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

从文献记载看,中国语言研究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语言哲学方面的探讨,二是方言研究,三是“小学”研究。到了近代,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为标志,中国的语言研究已初步发展为独立的科学。

1、语言哲学方面的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百家证明的一个黄金时段,学者们在研究哲学问题的同时,对许多重大的语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去的了卓越的成果。

在古希腊学者争论事物与名称之间关系的时候,中国学者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哲学思考。先秦学者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这段话将出了很深刻的语言学原理:一是名称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二是名和实之间的关系不是原本固有的,而是人们规定的,名与实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荀子的认识,比古希腊学者更接近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问题。

同时,荀子对语言本质的其他方面也进行过探讨。在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上,他认为概念可以分为简单概念和复杂概念,简单概念可由单词表示,复杂概念可由词组表示,他把概念分为“大共名”(范畴),“大别名”(种)和“别则有别”(属)等三类。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不谋而合。荀子认为,语言具有稳固性,但又是发展的,他在《正名篇》中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就是从词汇的角度谈论这个问题。

2、方言研究

早在先秦时代,汉语就有复杂的方言现象。秦统一之后,推行“书同文”证词,要求书面语的统一,但方言仍然有别。汉代的杨雄搜集材料,写成了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它汇集了古今不同地区的同义词语,注明通行范围,并用当时的通语加以解释,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到各地去调查,但是向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搜集材料,这至今是经常采用的调查方法。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就有“通语”即共同语存在,方言可以跟共同语相互转化,方言区虽然可以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但是方言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错现象。《方言》记载的这些才来哦和现象,在语言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3、“小学”研究

早在秦汉之际,我国就开始了系统的语文研究,包括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内容,这种研究就被称作“小学”。

汉语跟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汉字也跟拼音文字有所区别。因此,中国的语言研究跟西方的语言研究在一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西方的语言研究是从语法开始的,中国的语言原计划,首先切入的是词义解释,目的是帮人读懂经书。小学研究以汉字为核心,以书面材料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成为包括以研究字义为主的训诂学、研究字音为主的音韵学、研究字形为主的文字学等学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语文学。

在训诂学方面,公元前3世纪,我国学者就编出了《尔雅》,把古代书里的同义词分别归类,每类作为一个条目,每个条目用一个比较通用的词作解释。《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对后代辞书以及类书的编纂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以“雅”名书的辞书著作,代相蜂起,延绵不断,形成纵贯千古、蔚为大观的“雅学”,成为我国训诂学研究的主体。

训诂学研究中另一部重要的著作是东汉时期刘熙的《释名》,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语音形式解释语义、寻求语源的著作。《释名》不是把重点放在古代典籍上,而是放在汉代的名物,特别是文物典章、风俗习惯等专名的解释上。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价值。

在音韵学方面,汉代末年,随着佛学的传入,在梵文拼音的影响下产生了反切。魏晋时期,为了满足诗赋创作在押韵方面的需要,人们开始编纂韵书。韵书是把同韵的字编排在一起的一种分类字典,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简单的分类工作,实际上是以对汉字语音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为基础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该书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共分一百九十三韵。用现代音位学的观点看,《切韵》所做的语音分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只是由于汉字的局限,无法给出具体的音值罢了。唐末出现了“首温三十字母”(后宋人增补到三十六个),学者们按三十六个字母次序排列制成各种韵图,形成了等韵学。我国最早的韵图是宋代的《韵镜》,它把反切系统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理论价值,给今天的历史语言学研究和方言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

在文字学方面,东汉时期的许慎大约在公元100年编出了我国的第一本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历史贡献之一是以“六书”作为分析汉字结构的原则,开创了我国以“六书”为理论中心的文字学。为贯彻“六书”理论,许慎创造了“举一形以统众行”,即以部首为纲为汉字归类的方法,该书将所收的9353个字分别归于540部,这种方法对后世字典编纂有很大影响,成为该书的另一个历史贡献。《说文解字》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就形以说音义”,即以小篆形体作为探求汉字本义的阶梯,将字形、字音、字义的研究同意起来,这种方法形成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主旋律,带动了小学的繁荣。

清代是我国传统“小学”的辉煌时期。一大批优秀学者投入到研究之中,取得了卓著的成果。音韵学方面,他们把上古汉语的声母、韵母作了归纳,形成了一个大体清晰地框架。此前的音韵研究,只建构了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上古音系的建立,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在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清代学者提出了系列理论主张,认为研究文字和字义必须借助语音,“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这样的认识,终于突破了汉字的局限,解决了许多前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形成这样的认识,就标志着当时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单纯整理考释文献资料的水平上,而是已经接近了严格的语言科

学的门口。

3、中国语言学的建立

中国的语言研究,真正从语文学走向语言学,要以1898奶奶出版的《马氏文通》为标志。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在文献中见到一些粗浅的语法观念。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按出现位置给助词分出句首、句中、句末三个小类。唐代认识到语气词有表示疑问的和表示肯定的两种。南宋学者提出了虚词、实词的概念。虚词的提法,是中国学者的贡献,这一说法后来传到了欧洲,被西方学者所采用。清代的《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是虚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特别是《经传释词》,广泛罗列材料,从中找出虚词的运用规律,其中不少说法之间仍为学者引用。但是,这些研究只是语法学大厦的零砖碎瓦,远不足以构成语法学的体系,因为他们放弃了语法学的根据地——句子。同时他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探讨语言的发展规律,而还是为了疏通文义,读懂古书。

《马氏文通》则不同。作者马建忠的目的是建立汉语语法的体系,他借用拉丁语法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修改和调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建构了比较完整的汉语词类体系,把词(书中成为“字”)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下分出名词、代词、动词、静词、状词,虚词下分出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在句法方面,区别了句、读。句,就是今天所谓句子;读,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小句。还划分了今天所说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宾语等句法成分。这些成绩,为以后的汉语语法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马氏文通》真正地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描写和分析了汉语语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律,所以从《马氏文通》开始,中国的语言研究就不再是经学的附庸,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学。二、现代的语言研究

(一)外国的语言研究

1、结构主义语言学

2、系统功能语言学

3、转换生成语言学

4、认知语言学

(二)中国的语言研究

1、研究对象和目的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对汉语事实和特点的

探讨不断深化

2、对国外语言理论由单向模仿到多元借鉴

3、语言学学科内部分工日益明确,学科门类不断健全

参考文献:

罗宾斯著许德宝译《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5-1小学生语言学习方法研究

小学生语言学习方法研究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一直是教师努力方向。我校也一直致力于小学生口头表达教学法的研究,积极指导教师进行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现制定语言表达能力培训要求及具体实施办法,其内容如下: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 1、创造环境及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放下原有的师道的架子,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口头表达的心理自由,无拘束地参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培养学生用口头表达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说法,允许没说好再说,允许说长句子、短句子或字、词,建议上课前让学生口头表达3分钟:(1)新闻介绍;(2)专题讲述。这样在轻松和谐积极的气氛中各自表达着、讨论着,以培养他们不畏权威的勇气,喜爱表达的习惯,勇于研讨的热情。 2、由课内拓展到实际生活当中,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及活动安排,按照各科教学互相渗透。教学改革要整体考虑,任课教师利用担任班主任兼思想品德课的有利条件,将口头表达训练与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紧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在课外更广阔的课堂上经常锻炼。 除此之外,还要放手让班干部独立组织一些活动,如组织“三分钟故事会”、“一分钟新闻报告会”以及读书讨论会、各种评议等,促

使同学们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增长才干,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明确整体要求,落实培训计划。 1、习惯训练和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在读中讲、讲中练、练中得,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训练内容分为习惯训练和能力训练两大部分。习惯训练是口头表达者的姿态,说话要有礼貌,会说普通话等。其中表达者的姿态,就规定了说话者的站、坐态势,手脚摆相,眼睛有表情地直观等。能力训练是指思维内容和语言技巧的训练,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是口头表达训练的重点。 2、训练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使学生达到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表达、交流,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普通话交流习惯。 各阶段训练目标: 第一阶段:能够用一句话到几句话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声音清楚,全班人听得清。 第二阶段:能说一段话或几段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词句通顺,语言适度。 第三阶段:能说几段连贯的话,完整地表达出一件事,并做到中心突出,能在讨论会上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有表情,有创见力。 第四阶段:能有中心,有条理地口头表达见闻,在讨论会上能抓住中心表达自己的意见,表达的内容、语气、表现互相协调。

[中英,语言,文化]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当今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技巧,而且需要了解文化差异。在进行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到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在中英翻译中,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英翻译基于语言学的理论具有实践意义。翻译的中心研究是语言的转变及其相关问题。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中文与英文是不同的语言,它们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我们对中文及相关背景知识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在学习英文时则会遇到很多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翻译,不同的国家之间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对于翻译技巧的掌握,不仅需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还需要了解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习俗,这些对于中英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字典《辞海》中,翻译是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理论家趋向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处理翻译语言。翻译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变化,更多的是文化传递。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需要使用语言,每一种语言又是独特文化的载体。在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中,对文化有三种解释:第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文明,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第二是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第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更重视物质文化财富,而西方人更加重视精神文化财富。语言是文化的象征,不同国家间文化是不同的,在进行翻译时,国籍、历史、社会机制和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翻译。翻译可能为文化所影响和限制,一些学者认为翻译是文化交际的内容,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还是语言符号所反应的文化。翻译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翻译单词的意思,更需要我们了解语言知识。 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俗语。中文中有些关于佛教的俗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崇尚基督教,所以就会有很多关于基督教的俗语,如下地狱(go to hell)、上帝保佑你(god bless you)和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中国深受佛教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人都喜欢数字8,因为8象征着发财;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喜欢数字4,觉得意味着死亡。中国人民也习惯用古代神话传说来表达情感,如盘古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等,西方国家则是有很多关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表达,如争斗之源(an apple of discord)、薄弱环节(the heel of Achilles)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着不同的表达含义,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意义。 历史因素也会影响翻译。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文化,所以在翻译句子时应该注意历史因素和内涵。例如在中文中就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 Liang。译者应该向读者解释诸葛亮的人物背景。中国有堂兄、堂姐、表哥、表弟、姑姑、舅舅、伯伯等的说法,然而英语中仅仅是cousin和uncle。所以译者应该采取容忍的态度理解语言和文化。 地理因素通过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不同的国家对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当男女爱陷入爱河时,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月老牵的红线,而西方人多认为是丘比特射的箭。如果某人脑袋不是很灵光,西方人常说笨蛋(as foolish as ass),中国人则常说笨得像猪一样,所以译者应该考虑到地理因素。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气候,比如中国人与英国人对西风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是岛国,英国人民就认为西风意味着温

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

1 学方法、转换生成语言学方法和综合性的方法。指出了语言研究应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换, 通过循序渐进的层次对比研究,抓住寓于语言深部的综合特征, 从而准确把握对比中的语言特征, 充分发挥对比语言的对策性。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ntrastive analysis) 在1980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语言与语言学辞典》中, 将contrastive analysis 只译作“对比分析”, 许多属于对比语言学范畴的我国学者们的论著, 也大都冠以“比较”二字, 归在比较语言学的领域。也就是说, 对于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 人们还缺乏充分认识。然而就方法论而言,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它只是共时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考查分析, 指出它们之间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部门里的同异点, 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说明这些同异点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一、对比语言学的历史演变 虽然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经历了较长的孕育期, 但真正的研究史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如果要讨论对比语言学的雏形, 我们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公元初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接着, 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汉字文化圈。在这种吸收消化异族文化与学习吸取异邦文明的过程中, 无疑将首先对其运载工具—— 语言进行研究, 而这种研究也只能是建立在同民族的语言比较对比的基础上。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译释佛教经典, 五六世纪的日本人“训读”我们的古文的工作都可以认为是对比性的。不过, 事实告诉我们, 这种译释或“训读”远远不是一种建立在严格的语言科学基础上的成体系的工作, 因此, 我们无从把它划入对比语言学的范畴。 而真正的对比语言学诞生于20 世纪50 年代, 它是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和外国语教育发展的联合产物。19世纪末, 索绪尔树立起语言学史上第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他的语言理论影响了包括布龙菲尔德在内的众多的语言学家。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语言学中的研究方法

第34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月 Vol.34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2 ────────── 收稿日期:2012-03-25 作者简介:申丽红(1975-),女,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24- 语言学中的研究方法 申丽红1,2 (1. 中国传媒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21;2.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语言学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家学者秉承不同的语言学理论,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语言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本文从语言学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语言学研究方法做一梳理。 关键词:语言学;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H 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6-0024-03 Some Research Methods of Linguistics SHEN Li-hong 1,2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Th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1, China;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Linguistics, as a cross-discipline between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has developed well in recent years. Different scholars did some researches on language with different theories and from different angles. A summary abou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nguistics is made. Key Words: linguistics; quant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宝贵财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语言的奥秘,以揭示形形色色的言语背后所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语言学流派和语言学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语言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以不同的哲学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框架后,因其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研究目的而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语言学相关研究。 一、语言学发展简史 西方的语言学研究自古希腊始,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 BC 470-BC 399),柏拉图( Plato, BC 429-BC 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BC 384- BC322)等通过对语言的辩论奠定了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此后语言学在西方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随着一些人类学家、哲学家等相继加入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学科迅速发展。他们详细研究了语言的分类, 语言中的音变等,为现代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使语言学真正成为了一门科学的学科。此后的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的结构主义学派基本上秉承了结构主义的衣钵,对语言的结构、音位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切分。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转换生成语法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法,推动语言学研究进入当代语言学时期。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过程无论采用“白板说”还是“刺激-反应”论都不足以说明问题,以此提出了“先天性假设”(innateness hypothesis )。他认为人类的大脑先天被内置了一套“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或“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rsals )。这种普遍语法在后天经验的触发下而形成各种各样的“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 )。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运用数学的运算原理,运用各种规则逐步推导以

语言文字规范化课题研究方案

语言文字规范化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书写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识字量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地障碍。写出来的文章、答出来卷面题错别字连篇,那么阅读、写作水平高不了多少。 2、不规范用字屡见不鲜。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到大每天都在说着、听着、看着。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商家招牌、广告宣传、电视媒体却常常是错字百出、繁简不分。学生由于辨别能力不强,这些随处可见用字不规范的现象给他们语言文字学习造成很大影响。 3、语言已成为学生表达的潮流语言。学生使用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使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如“很”、“非常”等表程度副词已悄悄被“超”所取代,“这道题超简单”,“今天超没劲”。网民打招呼时说“我来了”、“我要去吃饭了”,如今已简化为“来乐”、“饭乐”。这样混乱现象还在继续蔓延。对新鲜事物有很强接受能力的学生竞相模仿,网络语言成了学生交流、表达的潮流语言。如再不加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极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最终导致表达交流的混乱。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教学中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

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法的体现。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话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10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一切都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律地位,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2.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通过写字实现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字。只有按照统一规范标准写字,社会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课题研究,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推动学校在全社会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 3.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

语言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它是在概括总结各门具体学科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1方法与方法论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我国的古训。庄子在《庖丁解牛》里讲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但解牛离不开刀。“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可见掌握自然规律离不开道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新工具》,阐述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三段论演绎法)。培根作为近代试验方法的提倡者在1620著《新工具论》对研究方法做了重要的补充(归纳法),由此可见方法(包括工具)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无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首先关注研究方法。对科学研究方法古今中外已经有较多的探讨,归纳出了许多流派与方法。“方法”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字,其字面意思是“沿着( 正确的) 道路前进”,即人们活动所选择的正确途径或道路。据《中文大辞典》解释,“方法”就是“行事之条理也。”“法者,妙事之迹也。” 在我国古代把方法看成是人们巧妙办事或有效办事应遵循的条理、轨迹、途径或路线。方法论“methodology”,由“method + ology”构成。而“method”又起源于“meta+ hodos”,即“探求某种目的的历程”,它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即哲学基础和一般原则。方法论对形成研究假设、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徐邦栋、书诚( 2000) 认为“方法论”对“方法”的选择具有制约和影响,“方法论”源自于对“方法”内部诸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客观对象时,它又影响和制约着方法的选择及其运用。自觉或不自觉信奉不同方法论的人考虑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特定的角度因而在选择研究事物的手段、程序和方法上,就会存在差异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今后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已进入网络时代,传统的教育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创新人才的需要。多媒体不但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且将促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的变革,但是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应用于学科教学,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些,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提出了这一课题,并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并最后得出一些结论与看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将图、文、声等各种信息展示在学生面前,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概括地说多媒体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根本变革。(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促进教师和学生教学行为的转变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研究的理论和内容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优化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就是把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成各种语文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学生情感的激励工具和优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动脑、动口、去行动、去探索,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参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设计,自我操作以及交流,评价的机会。 3、能力 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实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知识和熟练化的技能,即类化了的个性经验。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1、自变量: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手段。 2、因变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多媒体技术素质的提高。 3、调节变量: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对比 班级: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姓名:卢芳学号:201105015 【摘要】:对比两种语言的结构,第一步是对比两者的基本结构单位,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语言的细胞,它们的不同往往导致语言的结构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英语以词为单位,汉语以带义的单音节(我们叫做“字”)为单位。因此,我们可以说,英语语法研究是在词本位的基础上,而汉语语法的研究是在字本位的基础上。研究了基本结构单位以后,第二步就是对比两种语言的基本使用单位。讲“基本使用单位”,不论英语或是汉语,一般都会同意是“句”或“句子”。句子的问题非常复杂,从基本结构单位到基本使用单位,可以说,包含了句法问题的全部。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属于主语—谓语型;而汉语句子是竹式结构,属于话题——说明型。本文将在汉英基本结构和基本使用单位的基础上对汉英语进行全面细致的对比。 【关键字】:汉英对比,基本结构单位,基本使用单位,字本位,词本位,树式结构,竹式结构. 一、汉英基本结构单位的对比 1、从音韵讲起 萨丕尔强调文学形式的研究离不开音韵,我们想再进一步,强调语言结构,也就是语法的研究,也要从音韵讲起,从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它的动力特点讲起,看看音韵特点对一种语言的整个语言文字系统的影响。 对比两种语言的音韵特点,要从它们的“动力特点”着手。所谓“动力特点”,按照萨丕尔的说法,包括语言对音量、音势、音高(汉语中常指声调)等的敏感性,构成音节的不同方法,语音成分组合上的可能性等。他认为:“总起来说,这些动力因素对适当地了解一种语言的语音本性是和语音系统本身一样重要的,甚或更为重要。”根据萨丕尔归纳的几条,我们可以很快地发现汉语和英语在音韵上各自的一些特点: (1)在对语音除音色外三要素的敏感上 语音四要素音量、音势、音高、音色中,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只是各种语言所选择的具体的音位不同而已。而对其他三要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就造成了各种语言特殊的“动力习惯”,对语言的组织发生了不同的作用。英语是音势敏感的语言,而汉语是音高敏感的语言。因此英语强调重音,重音可以成为划分各级语言单位的标准;而汉语则成为典型的声调语,声调对字、词、语、句各级单位的组成都有影响。 (2)在构成音节的方法上 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非常单纯:前声后韵,声调则附骊在整个音节上。就汉语普通话来说,声母由21个辅音加上一个“零声母”组成;韵母由介音、主要元音、韵尾组成,共38个。声韵相拼的音节,除儿化音和轻声外,部分声调的又432个,分声调的有1376个。英语的音节构成就相当复杂,本来,英语的元辅音并不很多,据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封里的音标表所载,单元音才12个,辅音才24个,与汉语相去并不远。但由于英语中的辅音在构成音节时大多既可以出现在元音前,又可以出现在元音后,加上有大量的辅音连缀,因此如果仿照汉语“声母”、“韵母”的办法来分析,会达到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3)在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上 语音成分组合的可能性即哪些音跟哪些音能组合,也就是构成音节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语的辅音音丛特别丰富”。

语言文字工作经验交流会

墨香满园润心灵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xx年全州语言文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美丽的xx,非常高兴领导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我在这里代表建始县民族小学就如何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规范汉字教学与在坐的各位专家、同仁进行交流。 中国的语言文字艺术源远流长,点横竖撇捺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也是运动健身的基本律动。近几年以来,我们学校坚持“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成就教师职业追求,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了跨越式的发展。全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心经营,特别是在读标准音,写规范字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汉字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书香气息弥漫在每一间教室。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单位、湖北省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回顾我们的工作,其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学校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组织全体老师利用周二的例会学习时间,学习了国家、省、州、县一系列语言文字工作的文件、政策法规,并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创建州级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和职 业基本功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教师的日常行为中。做到有计划、有检查落实、有总结,积极组织培训,提高专业素养,优秀了个体,优化了集体。第三,完善制度,确保实施。学校制定了规章制度,明确要求教职工在校园内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并将这一要求作为年终评优、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把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我校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如,开设写字课,全校各班级在上课前进行经典诵读等等。 二、创设语言文字氛围,营造良好地育人环境 首先,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我校校园网开设了“语言文字”栏目。通过这一栏目,师生可以从学校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相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为我校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其次,积极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队会课等渠道和方式,多管齐下,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在全校师生中达成共识,掀起热潮。 另外,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专门的“语言文字角”。利用黑板报阵地,引导学生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和交流,开展书法作品展、古诗品读、活页板、展示版等活动来表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蕴丰富与结构完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自豪感。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契机,促使语言文字教学生动化 1、领导率先垂范,教师自律自觉。校领导班子身先力行,带头 使用普通话,接受教师学生监督。向全体教师发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营造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化。 2、在常规教学中,建立长效机制,用制度作保证。通过对老师的听课,对学生作业随机抽查、教案定期检查、开放周开放课堂教学等制度,提高教师规范用语用字的自觉意识。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期末重点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讲义 第1讲语言与文化概述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y intertwined. (1) Language is a part of culture. (2) Language is a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Culture manifests itself both in pattern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in forms of activity and behavior.) (3) Language is the stimulus of culture (A flourished languag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2.English speakers are good at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Chinese are apt to think in terms of images. 3.English speakers prefer analytical thinking while the Chinese prefer comprehensive thinking. 4.English speakers think more in a linear way while the Chinese think more or less in a curving way. 5.According to Whorf hypothesis, “The language that an individual speaks facilitates particular ways of thinking.” 第2讲英汉语发展简史1 1.Based on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形态分类法), English belongs to inflected language (屈折语), while Chinese belongs to isolating language (孤立语). 2.Based on 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结构分类法),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analytic language (分析语). 3.Based on genetic classification (谱系分类法), English belongs to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and Chinese belongs to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4.English is a West Germanic (西日耳曼语支) language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Anglo-Frisian dialects brought to Britain by Germanic invaders. 5.English is a phoneme language (表音文字) and Chinese is an ideographic language (表意文字). 6.The first people in England about whose language we have definite knowledge are the Celts. 7.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English entered the period of Middle English. 8.The period from 450 to 1150 is known as Old English. From 1150 to 1500 the language is known as Middle English. The language since 1500 is called Modern English (1500-1700, early Modern English, 1700 until now, later Modern English). 9.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ords and English words: a) Letters in English are like strokes in Chinese. b) Morphemes in English are like radicals in Chinese. c) Chinese associative compounds (会意字) are like English compound words. 第3讲英汉语发展简史2

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2011

标题: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作者:孙三军 周晓岩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3月1日 ISBN: 9787811108859 页数: 373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语言实证研究概述 1.1 研究的性质 1.2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 1.2.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1.2.2 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与分析哲学 1.2.3 结构主义 1.2.4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2.5 现象学、诠释学、建构主义 1.2.6 科学哲学:波普尔和库恩 1.3 语言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1.4 研究的类型 1.4.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1.4.2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 1.4.3探索性、描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和验证性研究 1.4.4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与文献研究 1.5研究的过程 1.6 小结 第二章如何选题 2.1 选题标准 2.2 选题步骤 2.2.1通读教材 2.2.2查百科书 2.2.3查阅年鉴 2.2.4查看索引 2.2.5与人交流 2.2.6表述问题 2.3 选题思路 2.3.1创建理论 2.3.2引进理论 2.3.3证明理论 2.3.4修订理论 2.3.5应用理论 2.3.6引进、应用新方法 2.3.7创建、检验新工具 2.3.8改用他法 2.3.9变量研究 2.3.10验证性研究 2.3.11文献综述 2.4 创意技巧

第三章文献检索 3.1 Google检索 3.1.1基础检索技巧 3.1.2高级检索技巧 3.2 期刊检索 3.2.1 中国知网CNKI 3.2.2 ISI Web of Knowledge 3.3 书籍检索 3.3.1书目检索 3.3.2全文检索 3.4 学位论文检索 3.5 信息订阅 3.5.1订阅RSS 3.5.2订阅Alert 3.6 文献在线翻译 3.7 小结 第四章文献管理 4.1 文档管理 4.2 文献管理软件 4.3 EndNote使用说明 4.3.1建文献库 4.3.2输入文献 4.3.3 管理文献 4.4 RefWorks使用说明 4.4.1 文献导入 4.4.2 文献导出 4.5 Zotero使用说明 4.5.1 文献导入 4.5.2 文献导出 4.6 桌面搜索 4.7 小结 第五章文献分析与阅读 5.1 文献分析 5.1.1 RefViz使用说明 5.1.2 OmniViz使用说明 5.2 文献阅读 5.2.1 阅读技巧 5.2.2 做笔记 5.2.3 文字识别 5.2.4 OneNote使用说明 5.3 小结 第六章数据收集 6.1 语言研究中的语料类型

在小学语文中实施经典吟诵教学的实践研究

而民族文化核心中的儒家思想诸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勤恭俭“等传统美德在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上慢慢流失,以至于社会道德滑坡问题凸显。2007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启动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从2010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0年6月2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诵读活动打造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近期,国内唯一的一套人教版的国学教材正式发行,教材的实施姚达到四个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学术价值 1980年,叶圣陶先生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学习并积累传统经典,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通过吟诵涵咏鉴赏文质兼美的诗文,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对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 作为人类文化行为方式的吟诵,是发源于远古时代的十分古老的艺术。是人类为表达、交流感情而发出的、含有意义的声音。吟诵艺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地位。 对于古人,吟诵是一种普遍的读书方式,读书人不仅以吟诵的方式欣赏前人的诗词佳作,创作和口头交流诗词作品时也是用吟诵。因而,吟诵艺术对于古典文学的繁荣、发展、传承,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今后,对于中华传统经典的传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二)吟诵的研究应用价值: 汉字,不仅是形、义结合体,也是声、义结合体,即古诗词文赋的声调、声韵、格律都是可以表示意义和感情色彩的。即所谓的以声传情。古私塾先生就在他们抑扬顿挫、一摇头一俯仰一微笑一蹙眉间将句文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童们,而老先生们用的用这种奇妙的读书方法就是吟诵。古时的学童们就在吟诵音调中记忆、背诵、体味和表达着诗词的内容、意蕴、情感。我们的祖先早已明白了“寓乐于教”、“寓美于教”的道理,创造和运用了吟诵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将快乐和美感融入到教育之中。吟诵的教育价值,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得到尤为显著的体现。如今,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地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倡“快乐教育”、“审美教育”等,吟诵艺术的传承,正是通向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

浙江大学(2011-2012)学年秋冬学期 《中英语言与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姓名祖木热提古丽·牙生学号 3100105234 班级人文1012 成绩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中英公益广告的跨文化比较》 摘要:公益广告以社会关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媒介以广告的方式引起公众注意并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促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在公益广告设计中,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是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受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英汉公益广告又各自有风格特点。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修辞手法的比较,以期在公益广告理解与翻译中,把握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英汉公益广告,修辞手法,比较与翻译 一、引言 公益广告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是企业或社会团体向消费者阐明它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而是过问和参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意图的广告,它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定义为 “ 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因此在广告语言里运用修辞是再适合不过了。“从大量的广告作品实例来看,凡属优秀的广告作品,无一不有十分精美的语言文字,修辞格式是语言文字艺术之花,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精美的广告作品,又都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格式”。公益广告创作者为了能更好地传播主题,达到其说服教育的目的,常常要用一些修辞手段使其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而且有力。 英汉公益广告中都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赋予广告极强的艺术性。因此在翻译公益广告时既要重视功能性又不可忽视艺术性。失去语言的魅力也就失去了广告的魅力。广告译文能否与原文在语用上等效取决于广告修辞手法的传译。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基于本民族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形成的,所以传译往往较难。 二、英汉公益广告的修辞手法与翻译 公益广告的真实性与思想性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广告的艺术性才是广告的灵魂,成功的公益广告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图片上,语言的感染力也非同小可,其中修辞手法就是赋予公益广告艺术感染的常用方法,因此下文将分别从英语和汉语的公益广告中欣赏修辞与试析翻译公益广告修辞的沿用与转换。 (一)英语公益广告中常见的修辞与翻译 1.头韵,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应用范围,结构特征及审美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这辞格。英语的公益广告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语音美的效果,会使用头韵修辞手法,如:“Loose Lips Sink Ships.”这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保密防谍的标语。在翻译这则广告时,欲在译文同样使用头韵的修辞传达原文的语意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处理这句标语时,我们不妨利用汉语中的文化或不同的修辞使译文同时具备功能性与艺术美,如译文“一言不慎,千帆尽沉”中采用汉语的四字格,“祸从口出”中的习语,以及“三思而后言”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译出原文的语意和美感。 2.脚韵,脚韵也类似汉语中的押尾韵,指词尾音素重复。在英国,男士们都比较绅士,在用完抽水马桶后通常会被期待着将坐垫放下,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所以在有些地方就会有这样一条公益广告,“Please be sweet,put down the seat.”其中采用的就是以/e/音结尾的“sweet”和“seat”。这样一种温馨提示使得男士的举手之劳让女士都能从中受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在翻译句广告时应将其语音功能放在首位,其次追求其形式美。故此提示语译文“麻烦放下坐垫,谢谢您的关照”中用“麻烦”、“谢谢”礼貌体,以及句式字数上的对应来实现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公益广告为公众服务的效能。 3.强调,指采用修辞手法(Stylistic Devices)来表现句中相对重要的概念。这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词序或位置、对照或对比、重复、省略、语气、固定句式或结构。由于文化背景不一样,西方国家主张个性张扬,这也使得西方的公益广告中出现强调“you”的作用,如美国一则家喻户晓的以Smoky Bear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