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析疑指迷论

析疑指迷论

析疑指迷论
析疑指迷论

析疑指迷论

析疑指迷论

经名:析疑指迷论。元代神峰逍遥大师牛道淳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众街类。

析疑指迷论序

神峰逍遥大师,出示高论二编,名曰《析疑指迷》。清谈不吝于胸怀,奥妙发挥于翰墨,平生所养,于兹见矣。幸缘一览,俾予泠泠然独立于通衢,不知四肢之有无,则可以墙堑玄门,梯航后学者。大德戊戌仲春朔,汝南重玄子刘道真谨跋。

前火传后火,薪异而焰同。今圣嗣古圣,时殊而道一。故宜乎马、谭、刘、丘已来,演玄风敷妙化之真人,继继而出也。神峰逍遥先生牛君练师,新出奇论二卷。目曰《析疑指迷》,属余以文开卷,一阅不觉身世两忘,若驭清飙而游乎碧落矣。其诱人也,循循然有条而不紊,使人惑志顿消而朗彻。其进人也,端语一发,使人浩然长往而不留。其言简,其理微,其示教也深,其用心也切,此可谓火传而圣继者也。门人恐其微言将没,裒而录之,以禆后进。其弘师之道如是,此亦可谓用心之厚者焉。时大德三年中秋前三日,静安冲漠

道人王道亨书。

神峰逍遥子闲居幽室,倚轩块坐,隐几忘怀。适有悟真子李志恒,从座而起,恭然而立,携笺作礼,拜而谓曰:敢问全真妙理,至道精微,性命之义,修行次序?愿师演而析疑矣。逍遥子答曰:夫至道精微,无形无名,难演难言,非容取舍而可得也。故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辞,在人虚府自悟耳。其人叩之不已,志之愈诚,由是不得已而应命。辄述是论,名曰《析疑指迷》,庶资初学之渐悟耳。时元贞二年孟春上元日题。

经名:析疑指迷论。元代神峰逍遥大师牛道淳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众街类。

析疑指迷论

析疑

或问曰:何谓全真?答曰:即尔之一念未萌之前也。夫一念未萌,等同太虚,视之不见其色,听之不闻其声,搏之不得其形。其上无盖,其下无底,其傍无门,其正无体,其大无外,其

小无内。杳冥莫测,恍惚难明,体之非有,随用不无,隐大无外,藏微有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包含万象体,不挂一丝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全真。释教谓之圆觉,又云圆空。太上所谓混成,又云圆通。故《南华经》云: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此之谓欤。

或问曰:何谓心性?答曰:夫心性之义,譬犹沤水,水本至清,有感沤起风浪,浑浊不能鉴理,风浪息时,水澄沤止。以此论之,水即是沤,沤即是水。由是言之,心即性用,性即心体,体用俱忘,全真而已。

或问曰:何谓性命?对曰:夫性命之理,乃阴阳神气之异名也。夫神气二字,呼唤无穷,今略言其大槩。或谓动静、龙虎、水火、坎离、东西、南北、春秋、温凉、冬夏、寒暑、否泰、穷通、升降、往来、有无、虚实、上下、浮沉、高低、探浅、金木、刚柔、天地、日月、震兑、昏明、夫妇、婴姹、金翁黄婆、绛雪玄霜、紫芽红粉、真铅真汞。其他殊名异呼,不可穷极,种种名相,不可着止,总名神气而已。夫欲全神养气,当明体用宾主,屏尽万缘,一尘不染,表裹清浄,久久精诚,自然气结神凝,性停命住,性命双全,气神为一,一与道同,功行圆毕。

或问曰:何名体用宾主?答曰:若要修真,须明体用宾主何谓也?若不明体用者,情欲不能遣也。如未晓阴阳宾主,则不能契于虚无之至神。奚谓体用?曰:虚寂为体,觉照为用。体用两全,洞合道原。曰:何名宾主?答曰:前念为宾,后念为主。念起不着,本无根绪。故洞明真人云:念头起,觉时休。此一句体用宾主俱全也。何谓俱全?曰:夫念头起者为宾,觉者是主,主正为用,休歇是体。由是言之,体即

用也,用即体也,体用双泯,全真者也。

或问曰:人多说传命基,其义如何?答曰:夫命者,气也。基者,本也。一气之本,即道是也。夫道者无形无名,非容取舍而可得也。取舍不容,有何传哉。故关尹子曰:圣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又子列子云: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命。此之谓欤。

或问曰:祖师言五行不到处,一气未生前,其义奚若?应曰:夫五行者,乃吾之五识也;一气者,即尔之一念也。若五识不起处,一念未萌前者,即与向之所谓未始有物之义同也。既未始有物者,强名曰道矣。

或问曰:且未始有物者谓道,既已为物矣,物中有道乎?对曰:夫物从道生,物即是道,亦犹心从性生,心即是性。又如沤从水生,沤即是水也。

故洞明云:师传秘语悟心开,物外家风物裹培。又关尹子云:天地成理,一物包焉。又云:即一物中知天尽神,致命造玄,物既如此,人岂不然。又太上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谓此也。

或问曰:清和真人有云:止念降心越念多,不降不止,逐浪随波。如何即是?答曰:凡初学道者,必先悟其真心。夫真心者,元无一物,等同太虚,本来清净,于此浄中,一

念忽起,顿然回光,返本归元,则湛然清浄矣。故经云: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既得三毒消灭,即合于道矣。若不明此理者,一念既起,又起念降之,降之不下,生心遣之,降遣不已,还自缠缚。若不降遣,纵欲昏迷,转不相应。故常知常觉,还自把捉,不知不觉,透入别壳。亦与托生的一般也。直待报尽方归,马乏人困,终不悟矣。岂不悲哉。

或问曰:如何得万法圆通?答曰: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后绝疑,方能养道。夫心者是万法之源,性者是群经之要。故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即脱生死,向这一念不生处,即见本来面目也。久久涵养,圆明光大,则无法不通,无经不解,此名法眼圆通矣。至如一大藏经,只是说这些理趣也。古今圣贤所得者,得此而已。过去师真所演者,演此而已。五祖七真所了者,了此而已。奉劝同流,若能悟此,更莫狐疑,斯为学道枢机,正是修真之秘诀。

或问曰:昔神光大师向达磨祖师前求安心之法,祖师答云:将汝心来,吾与汝安。神光良久曰:弟子觅心无所得。祖师曰:吾与汝安心已竟矣。其神光言下大悟绝疑矣。其理何如?对曰:夫心本无心,心因物感而见。故紫阳云: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见,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夫真心无

象,喻如宝鉴含辉,若物来则见物,人来则见人,人物俱泯,则圆明莹彻矣。如是言之,觅心无所得也。关尹子云:众人之权归于恶,贤人之权归于善,圣人之权归于无所得。唯无所得者,所以为道。既是悟道者,岂不绝疑哉。

或问曰:长春真人云:不有神仙福,难明造化机。何名造化机?答曰:夫造化者,乃阴阳否泰之异名也。阴阳机要,即道之别称也。夫否者,塞也。泰者,通也。故《化书》云: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造化之源者,即妙道而已矣。理既如此,不有神仙福,安能明道哉。

或问曰:道虽无方,学则有序。何谓有序?应曰:凡初学道者,必先抛弃尘缘,屏除爱欲,遍访明师,究研妙理,妙理精明,更要端的志节。次须朋戒定慧三者,此序进之要妙也。夫戒者,是上天之梯凳,渡苦海之舟航,陟道之初基,乃修仙之渐路也。若无戒则不能入于定门也。不入定门者,无由发于慧也。故《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又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天光若发,则与道同其源矣。与道同则鬼神难以测度,阴阳不能陶铸,陶铸不得者,至人哉!至人哉!

或问曰:出家修道,又言道本无修,其意何如?对曰:夫道本无修,心即有炼。夫道之在人,如金在矿。矿内有金,不炼而为石,石若炼去,即名为金。既已为金,不复为矿也。

人中有道,不炼而为凡,凡心炼尽,即名为仙。既已为仙,不复为凡也。若已为金,不须锻炼,既成仙道,复何修哉。

或问曰:丹阳真人云:速把我人山放倒,急将龙虎穴冲开。其义何如?应曰:若我人山放倒,财龙虎穴便开也。何谓也?夫我者,心即是也;人者,境即是也。若心境两忘,则人我山倒矣。夫龙虎者,即人动静生灭之心也。生灭之心始于真空之性,真空之性,寥廓虚寂,故名谓穴也。又云虚府也。太上所谓众妙之门,又云玄牝之门矣。又《庄子》名谓天府,此乃龙虎穴之义也。云冲开者,是无遮障之貌。既无辽障者,即道蕴于此矣。

或问曰:如何是金丹?答曰:夫金者,喻如曾经锻炼,真坚刚利,明白莹素也。丹者,譬若圆成光大,环枢应变,反复无穷于本末端倪也。丹之为义,若人服之,定超生死之病矣。故曰:金丹也。

或问曰:凡初修炼,必须减饭、除情、战睡。又云饥来吃饭困时睡。其理何如?答曰:其理两说。一者初心进道,熟境难忘,马猿易动,所以衣食睡欲不教如意。古人云:学道休望如意,如意休望学道。又云:饱暖生淫欲,饥寒守自然。若以尘心绝尽,道眼冲开,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无为而无不为者,又岂妨于饭食睡眠也哉。

或问曰:离峰真人云:有体亦是病,无体亦是病,有无俱不用,何处安身命。其理奚若?答曰:有体则着于色相,无体则滞于顽空。有无俱不用,则落于沸荡矣。曰:如何出得三重障碍去?答曰:二边俱不立,中道亦非安,回首二乘外,灵光射广寒。

指迷

广漠先生闲居于丈室,恬然而宴坐,澹漠而忘怀,委蛇而自适,任运而逍遥,恣放情于自得之乡矣。时有昭然子,越坐而起,恭然而稽首,立侍乎前。曰:弟子得为役久矣,未获夫子传吾妙道而已。今日宴闲,敢问其道若何?广漠先生移位近前,默然良久,动容有间,仰天而笑曰:道奚传哉。昭然子曰:夫子勿稽,弟子终愿闻之。

广漠先生曰:道本无问,问亦无答。纔涉有言,即堕于第二义也。故曰:道不可传,传而非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思之不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辞,在人灵府自悟耳。

昭然子曰:道既无传,弟子尝闻,道家者祖宗递授,师资相承,递授相承个什么?答曰:递授玄教,相承妙法也。曰:玄教妙法而亦有道否?答曰:不即不离,譬犹筌蹄也。夫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矣。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言哉?夫忘言之人者,言无言,终日言而未尝言;为无为,终日为而未尝为也。故曰:无言而无所不言,无为而无所不为矣。

昭然子曰:未得鱼兔,必用筌蹄,不能悟意,须假言教。惟愿夫子慈愍,少垂微言,发吾之覆也。于是再拜稽首,曲躬而立。广漠先生曰:居,吾语汝。夫道无后先,而教有顿渐;人性有利钝,而悟有浅深。禀气不同,而贤愚有异,循之于本也,咸始于道矣。故曰异途而同归也。夫顿悟之者,不假修持,则直超彼岸,立证无生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而能反山川,移城邑,蹈水火,入金石,纵横无碍,而变化无方者也。夫渐悟之者,先要明其心,悟其性,而后养其命也。次须累其功,积其行,而以岁月求之也。岁之深也,月之久也,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行住必于是,坐卧必于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如是无间,锻炼功着也。而形如槁木,心类寒灰,窈窈之中,独见晓焉;冥冥之内,独闻和焉。而得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也。而能摄乾坤于掌上,传日月于襟前,卷舒八景,聚散三辰,出有入无,存

亡自在,而阴阳不能测矣。

昭然子曰:顿渐之理,敬闻命矣。敢问心性之义若何?弟子性钝,愿夫子细细释之。广漠先生曰:嘻,愚矣,子之难悟也。且若问吾者,心也。吾答若者,亦心也。心之与心,有何异哉。又奚问乎,亦奚说哉。若之问也,吾之答也,总属妄心,妄心灭处,而不知其谁何。故曰:未始出吾宗。宗者,性也。性禀于道,道禀于自然矣。

曰:心性之义,敬闻命矣。敢问养命之理,而有为乎,无为乎,奚若?答曰:而无为乎,无为而无不为也。故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也。曰:既是无为者,过去师真而谓曰减饭也,战睡也,擒猿而捉马也,薄滋味而慎言也。而似有为乎。其理何如?答曰:夫道本无为也,而心即有炼也。炼者,损也。损其旧习而新染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故曰: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夫无为可养命也。曰:命者,何谓也?答曰:即混元真气也。故曰:物受之谓命,天赋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曰: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命。此之谓欤?

昭然子曰:古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此云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命。是两也,而不同乎?答曰:而言异而理同也。夫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谓不知守其命分也。分外贪生而失其本者,非君子也。夫人以精为根,以命为本,以性为宗,命者气也,性者神也。夫神、气、精三者咸原于一,而未尝离

也。而离之者,皆越于分也。曰:何谓越分?答曰:夫人性分,无欠无余,本来具足,凡养生之物,皆是不得已而为之。夫不得已之类,可为无心矣。无心而可以养命也。人而不知此理,心慕于妄缘,而以为其预谋,积聚而以为久,恣纵于骄淫之地,流荡于名利之场,往而不返,迷而不悟,岂能为君子哉。

昭然子曰:夫精气神未分,则不问。既已分矣,奚复为一邪?答曰:夫三者分离,皆因其有心也。心之所之,则气从之,气之所之,则形应之。是故心感于外者,感于悲则泪出,感于辛则涕出,感于燥则汗出,感于酸则液出,是故感于淫则精出也。人能宁心于虚极之乡,息虑于无为之域,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而心不动也,而精自秘也。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大同而无所同也,而无所不同矣。

昭然子曰:养命之理,敬闻命矣。敢问炼丹之要,亦可得而闻乎。广漠先生曰:炼丹之要法有多门,而有邪正,亦有大小不同也。曰:奚谓邪?答曰:有炼五金者、八石者,有采日精而月华者,有吞霞而服气者,有采战而闭精者,或服水火而还元者,吐故而纳新者,按摩而数息者,熊经而乌伸者,摇筋而摆髓者,咽津而纳气者,守下丹田而明堂者,默朝上帝而运气者,倒卓昆仑而偃黄河者,肘后飞金精而存想者,休粮而辟谷者,服饵而延形者神向之所谓法有多门,

而不能尽述也。略言数端,皆是小乘之邪法也。于戏,多迷于傍门,而不能悟其真道矣。所以学道者如牛毛,而了道者若麟角也。曰:何由如是之寡也?曰:皆为不遭遇于真师之所诀,而被邪师之所惑,以致于自执固而不悟也。故曰:大迷者终身不反,大愚者终身不灵也。所谓冰不可镂,愚不可贤,此固然矣。故正阳颂云:妙法三千六百门,学人各执一为根。可怜些子神仙法,不在三千六百门。又云:神仙见汝太顽愚,留下丹经万卷余。句句章章皆譬喻,元来真道不关书。正谓此也。

于是昭然子再拜而起,稽首而立。曰:正炼丹之法若何?先生答曰:夫正炼丹之法者,而有三门,上中下而分为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而神亦有三名,太上者,虚无之神;天地者,阴阳之神;人虫者,血肉之神也。而仙亦有九品,有虚无之仙、天仙、地仙、神仙、鬼仙、山仙、水仙、人仙、物仙,是为九品也。夫虚无之仙,不可论也。故天仙不离于天,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鬼仙不离于鬼,山仙不离于山,水仙不离于水,人仙不离于人,物仙不离于物也。夫原其所始,本无三九之分也。为其悟有深浅,禀有清浊,而功有多寡,故有如是之异也。

曰:上乘炼丹者若何?答曰:夫上乘上品炼丹者,以太虚为罐,以真空为鼎,以圆明为药物,以天光为进火,以妄

情为渗漏,以不争为防危,以清浄为沐浴,以无为为外护,以恍惚为抽添,以不染为革秽也。而得之于一息之间,而了在于百日之内矣。曰:中乘炼丹者何如?答曰:夫中乘上品炼丹者,以乾坤为垆,以阴阳为鼎,以真铅真汞为药物,以纯阳为进火,以欲念为渗漏,以不昧为防危,以消洒为沐浴,以柔弱为外护,以定慧为抽添,以忘机为革秽也。而得在于百日之中,而了在于三年之外矣。曰:下乘炼丹者若何?答曰:下乘上,品炼丹者,以身为垆,以心为鼎,以神气为药物,以觉照为进火,以逐境为渗漏,以不睡为防危,以涤虑为沐浴,以谦和为外护,以升降为抽添,以纯素为革秽也。而得之于三年之内,而了在于九载之中矣。夫下乘下品炼丹者,亦以身为垆,以五脏六腑为鼎,以精血为药物,以运气为进火,以精泄为渗漏,以节饮为防危,以漱津为沐浴,以修善为外护,以导引为抽添,以不淫为革秽也。而终年无成,而修之于累世矣。此可以延年,而不能出离输回耳。虽然,比于诬善之人,亦云泥有间矣。

昭然子曰:炼丹之理,敬闻命矣。敢问《清净经》云:能悟之者,可传圣道乎?于是广漠先生放下拂子,敛身而卧,良久曰:会么?昭然子于言下大悟,踊跃而喜,怡然而笑,遂礼三拜,稽首立侍乎傍。广漠先生蹙然而起曰:子见个什么道理,而便拜乎?昭然子曰:夫子是何道理之有哉?广漠先生曰:如是如是,子善护持矣。

颂曰:

本来无说亦无传,只为学人酷殢筌。若会其中端的意,寒潭秋月冷沉渊。

析疑指迷论竟

古代汉语(上)课程作业_C7

古代汉语(上)课程作业_C 交卷时间:2017-03-06 23:16:25 一、单选题 1. (4分)下列各组同义词,属于涉及对象不同的是 ? A. 操持 ? B. 趋走 ? C. 洗涤 ? D. 惧畏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二章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第二章词汇第四节同义词的辨析 2. (4分)《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读曰

? B. 读如 ? C. 犹 ? D. 之言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六章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3. (4分)“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句中“日”的意思是 ? A. 每天 ? B. 一天天的 ? C. 往日 ? D. 今日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二章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第二章词汇第二节古今词义异同 4. (4分)“理”的本义是“治玉”,引而申之有“纹理”、“条理”、“道理”、“法官”等义。 ? A. 并列式 ? B. 递进式 ? C. 综合式 ? D. 转折式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二章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第二章词汇第三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5.

(4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诗句中,下列四个在现代普通话中读为平声的字,中古时是仄声的是 ? A. 明 ? B. 石 ? C. 松 ? D. 泉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五章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第五章音韵第三节诗韵和诗律 6. (4分)“亟请于武公。”中的“亟”应读 ? A. jí ? B. qì ? C. yí ? D. jì 纠错

音韵与诗律

音韵基础知识 3、双声、叠韵。 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古代的联绵词,很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如:“蜘蛛”、“参差”、“仿佛”等,即由双声构成的;“苍茫”、“崔嵬”、“蹉跎”、“彷徨即由叠韵构成。 双声叠韵是一种历史现象。各个时代的双声叠韵,是根据当时的语音系统构成的。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是双声叠韵的,现代就不一定是双声叠韵,反之亦然。 相反的例子,“舒服”、“学习”。 4、古书中的假借字。假借字的原则是“依声托事”、借音表义,在发生假借的时代,假借字和本字往往是声、韵皆同的。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2、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3、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四个分期 三、关于汉语语音的几个概念 △.汉语字音的传统分析:把字分为声、韵、调 2、韵母、韵 ①韵母的分析: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的概念:只求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不要求韵头相同,即为同韵字,可以一起押韵。 ③根据韵母韵尾的不同,将韵母进行分类。 杜甫《清明》二首之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賈傅井依然。 虚霑周举为寒食,实藉岩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①首句是否入韵?一、二、四、六、八、十、十二的最末一字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韵母是:_____________,韵母共同的成分是_________.

杜甫《积草岭》五言古诗 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 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 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 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 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 邑有佳主人,情如己会面。 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 食蕨不愿馀,茅茨眼中见。 首句是否入韵?一、二、四、六、八、十、十二的最末一字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韵母是:_____________,韵母共同的成分是_________. △上次内容的回顾: 一、古今语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⑴古诗押韵而今音读来不和谐。 ⑵造字之初形声字读音与声符基本相同,但今天看来却有很大差别。 ⑶古音为双声或叠韵联绵词,今读未必,反之亦然。 ⑷分辨、解释古音中的假借字现象也应从古音入手。 二、音韵学基础概念: ⑴汉语音韵学及其研究对象。 ⑵汉语音韵学的分支学科: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上古音时期、中古音时期、近古音时期、现代音时期。 三、汉语语音传统分析的一些概念。 1.字母:字母,即声母,是指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音素。“五·四”以前传统的语音分析用汉字为汉语中的不同声母命名,在属同一声母的汉字中,取其中一个汉字作为这个声母的代表字,这种古代声母的代表字被 称为“字母”。 2.韵母、韵、韵目、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⑵韵目:就是韵书中韵的标目,即韵的代表字。韵书中将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以其中的一个字(一般是排在第一的字)作为代表字,这个代表字就是韵目,也是这个韵的名称,如“东”韵,“东”是该韵的第一个字,“公、中、风、同、空、充”等都属于“东”韵,是韵腹、韵尾、声调都相

音韵诗律古注作业

音韵、诗词格律、古书注解部分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上》) 2. 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 3.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孟子·公孙丑上》) 4.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孙丑上》) 5.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孟子·公孙丑上》) 6.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 ..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孟子·公孙丑上》) 7. 相与 ..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孟子·公孙丑上》) 8.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孟子·公孙丑上》) 9.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 ..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10.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孟子·滕文公上》) 11.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 ..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12.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滕文公上》) 13. 何为纷纷然 ...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滕文公上》) 14.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15.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 16.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 ..之。(《孟子·滕文公上》) 17.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孟子·滕文公上》) 18.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孟子·滕文公上》) 19.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滕文公上》) 20.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21. 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22.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23.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吕氏春秋·察传》) 24.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墨子·非攻》) 25.工文学 ...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韩非子·五蠹》) 26.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韩非子·五蠹》) 27.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8.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29.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30.于是 ..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庄子·秋水》)

音韵学作业1答案

音韻學作業1参考答案 [根據《廣韻》系統的聲調標注。多音字要根據語境及格律判定其聲調。]示例 韋應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入平去去去上平平平平平上入平平平去平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1此處度通渡。“度”另有入聲一讀(徒落切),表度量,今讀duó,與此處義不合。2去聲的“楚”是楚利之楚,木名。

韻會舉要》(寒韻)、《增修互註禮部韻略》(歡韻)、《佩文詩韻釋要》(寒韻)、《詩韻合璧》(寒韻)等書中,均有平聲一讀。“平海夕漫漫”之“漫”,依律須讀平聲。 三、指出下列唐詩的韻腳,並說明押的是平水韻哪個韻目。 示例: 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韻腳字:高,刀,洮。 平水韻韻目:豪韻。 ①李白《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韻腳字:聞,雲,君,芬。 平水韻韻目:文韻。 ②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韻腳字:遲,悲,時,知,涯。 平水韻韻目:支韻。 四、抄錄2首律詩[五律、七律均可],其中一首押微韻,一首押庚韻。每首指出哪些字是韻腳字。 微韻 溫庭筠《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韻腳字:暉,微,歸,飛,機。 庚韻 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韻腳字:城,征,情,鳴。 有的詩看上去好像格律詩,實則不是。如: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不符平仄],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不符平仄],白雲千載空悠悠[三平調]。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王勃《銅雀妓》二首 其一 妾本深宮妓,曾城閉九重。 君王歡愛盡,歌舞為誰容。 錦衾3不復襞4[失粘],羅衣誰再縫。[二句平仄失對。] 高臺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其二 金鳯鄰銅雀,漳河望鄴城。 君王無處所,臺榭若平生。 3衾[qīn],平聲侵韻。 4襞[bì],入聲昔韻。

第五章 音韵

第五章音韵 第一节音韵概说 一、音韵学的概念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化。 二、音韵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音韵学一般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古音学研究上古音,即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楚辞》等韵文以及形声字等为主要研究材料。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即研究南北朝至唐宋这一时期的语音,以《切韵》一系的韵书(主要为《唐韵》《广韵》)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 等韵学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它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音节结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此外,还有北音学,即以《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主要材料,研究元明清(近古)时期的语言(主要是以北京和开封、洛阳等北方话为研究对象)。 在以上四方面内容中,等韵学侧重研究的是古代汉语的音韵理论,而今音学、古音学及北音学侧重研究的是汉语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 中古时期出现的《切韵》一系韵书,标志着音韵学开始成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研究音韵学应以今音学为基础和重点。 三、学习音韵学的意义 1、为当前的汉语语音规范化服务。 2、为阅读、研究和整理古籍服务。 第二节、汉语的声韵结构 一、声 (一)声、纽、字母 声,即声母,又称“声纽”或“母”、“纽”。古代没有音素字母,就选用一些汉字来表示声母,这些用来表示声母的汉字就称为“字母”。

(二)三十六字母 唐代和尚首温首创三十字母,后增加为三十六个字母,即“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中古声母的系统。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来日晓匣。 现代汉语中有21个声母,依据发音部位分为双唇音(b p m)、唇齿音(f)、舌尖前音(z c s)、舌尖中音(d t n l)、舌尖后音(zh ch sh r)、舌面音(j q x)、舌根音(g k h);依据发音方法分为塞音(b p d t g k)、擦音(f h x sh r s)、塞擦音(zh ch j q z c)、鼻音(m)、边音(l);依据声带是否颤动分为清音和浊音(m n l r);依据送气或不送气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三)五音、七音(发音部位)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七音:五音及半舌音、半齿音 (四)清浊(发音方法) 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辅音,又称不带音; 浊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又称带音。 全清: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颤动的塞音、塞擦音以及擦音。 次清: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颤动的塞音、塞擦音。 全浊: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塞音、擦音、塞擦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五)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谓之双声。 考察古汉语的双声时,应以古音为根据,而不能以今音为根据。现代汉语中是双声的,古代不一定是双声,如“威望”等;现代汉语中不是双声,但古代不一定就不是双声,如“微妙”等。 二、韵 (一)韵母、韵、韵目、韵部、韵摄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essional Syllabus 课程编号: 学时:16学分:1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以讲座形式或其他形式讲授,主要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体系、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课程之间的前后联系;介绍本专业中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各学科的领域范围、主要内容、发展现状及学科前沿及与相关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介绍本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学习任务,了解和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结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及知识结构。

三、教学内容 第一讲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论授课人:董正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需要具备的学业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理解需要具备的学业标准。 了解人才培养方案。 3、教学基本内容: ⑴专业定位及发展现状 ⑵学生需要具备的学业标准 ①知识结构 ②能力结构 ③素质结构 ⑶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 ①培养目标与规格 ②课程设置 ③教学进程 ⑷就业方向 ⑸专业学习方法 4、教学方法: 结合生动案例,进行讨论、互动式教学。 第二讲: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课程导论授课人:龙志坚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方向、文秘方向及文化创意方向简介。 2、教学基本要求: 宏观把握,个案引入,深入浅出,让学生认识三个方向的异同,从而针对各自的情况做出选择。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王力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 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132学时;总学分:8学分。 (四)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面向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六)使用原则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

音韵学作业

音韻學期末試卷 班級:漢語言文學092班 姓名:曹石 學號:200930401156

音韻學期末試卷 一、用國際音標寫出自己姓名並對其中的每一個因素做出發音特徵的說明。 答:曹cao [ts?ɑu]35 [ts?]舌尖前、送氣、清、塞擦音 [ɑ] 舌面後、低、圓唇母音 [u]舌面後、高、圓唇母音 石shi [??]35[?]舌尖後、清、擦音; [?]舌尖後、高、不圓唇母音 二、宋人三十六字母與《廣韻》三十八聲母有何區別? 答:①宋人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唐末宋初的語音系統,《廣韻》代表的是隋唐的語音系統。②《廣韻》唇音只有重唇音“幫、滂、並、明”,而“宋人三十六字母”從重唇音中分出輕唇音“非、敷、奉、微”,③齒音中;“宋人三十六字母”將《廣韻》中的“莊、初、崇、生、章、昌、船、書”分別合二為一,分別是“照、穿、床、審”,並從“崇”母中分出“俟”類;在《廣韻》三十八字母中,分出“崇、俟”,④ 喉音中在《廣韻》三十八字母中喻三從匣母字中分出來了,而“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喻母三等字包含在喻母字中。 三、歸字法 1.查出自己姓名中最後一個字在《廣韻》中的反切。 2.利用《韻鏡》查出該反切的歸字。 (要求:寫出該反切上下字各在《韻鏡》第幾圖及《韻鏡》對該反切上下字的聲韻調分析) 答:1、“石”字在《廣韻》中為“常隻切”。

2、“常”:中古聲母:禪母;中古聲調:平聲;中古開合:開口; 中古韻母:陽韻;中古攝:宕攝;中古等:三等。 在《韻鏡》內轉第三十一圖。齒音濁禪母平聲宕攝陽韻三等“隻”:中古聲母:章母;中古聲調:入聲;中古開合:開口; 中古韻母:昔韻;中古攝:梗攝;中古等:三等。 在《韻鏡》外轉第三十五圖。齒音清章母入聲梗攝昔韻三等 所以石字在《韻鏡》中歸字為本字“石”字。 四、试用下列反切,说明陳禮的反切關聯法。 1. 聲類 冬,都宗切;當,都郎切;都,當孤切;多,得何切;得,多則切。 一東韻:凍,德紅切,又都貢切;一送韻:凍,多貢切,又音東。答:由冬,都宗切;當,都郎切;可得知冬、當的反切上字相同,“東”和“當”滿足基本條例的同用; 由當,都郎切;都,當孤切;可得知當、都互為反切上字,“當”和“都”滿足互用; 由冬,都宗切;當,都郎切;都,當孤切;冬的反切上字為都,都又為當的反切上字並且都又用當作反切上字,因此根據“遞用”條例可知冬、當、都的聲母同類。 由多,得何切;得,多則切;可得知多、得互為反切上字,通過“互用”條例可知多、得的聲母同類。而由凍,多貢切,又音東和凍,德紅切,又都貢切可得知“都貢切”就是“多貢切”,即都與多互見,多”、東韻的“凍”字。“得”為互用,由於“凍”有“德紅切”,送韻的“凍”字有“多貢切”

古汉诗律习题集

五、简答题 1、唐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的韵脚字为“秦”、“津”、“人”、“邻”、“巾”。其中,“秦”、“人”、“邻”现在读起来为阳平声,而“津”、“巾”读起来为阴平声。试说明一下原因。 答:这首诗的韵脚字阴平声和阳平字通押的原因是,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声,都是由中古时代的平声分化而来的。中古平声字的分化是依据声母的清浊而分化的,其规律是:清声母字变为阴平字,浊声母字变为阳平字。近体诗押韵依据的是中古时代的语音,那时平声调并没有分化,所以可以通押。 2、古书注解中常见注明“某通某”的情况,例如: 《论贵粟书》:“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政”通“徵”。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荀子·天论》:“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错”通“措”。 请说明上述各组字可以相互通假的原因。 答:所列例句中“政”通“徵”、“惠”通“慧”、“错”通“措”等通假字例,也叫做古音通假。这种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用字的人只考虑了语音关系,而没有考虑形义的搭配,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所以某字和某字可以相通假的前提,是借字与本字的读音必须是相同或相近。 3、连绵词“匍匐”在古书中见到多种写法,例如: 《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史记·苏泰列传》:“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 《诗经·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左传·昭公十三年》:“司铎射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请说明这些连绵词书写用字比较自由的原因。 答:除了“匍匐”以外,其他连绵词同样也有用字比较自由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连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两个音节合起来记录的只是一个词素,表示一个意义,不能拆开解释。单个的字对连绵词只起标音的作用,因此,记录连绵词的用字一般都比较自由,所以在古书中可以见到多种写法。 4、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 (1)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2)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李商隐《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併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浅论古典诗歌写作时的诗律处理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6779841.html, 浅论古典诗歌写作时的诗律处理问题 作者:盖恒熙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1期 作为音韵知识的有意识运用,诗律对于展现诗的音乐美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便是诗律的意义。诗律并非一种形式主义,也不是凭空而来、万世永恒的“游戏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诗歌创作理论的系统化总结,对诗歌创作产生有益的指导,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我们必须明确诗律的意义,严正对待其态度,只有如此,现代的古典诗歌创作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 诗律在创作中的意义 格律分两部分,一是格的方面,其关乎的是诗的形式,即所谓“诗的建筑美”;二是律的部分,其关乎的是诗的音律特征,大部分以平仄及用韵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所谓“诗的音乐美”。近人对于“格”鲜有异议,但对于“律”则争议颇多。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诗人、学者认为诗律纯粹是“科举的束缚”及“文人的无聊规矩”,这种看法是偏颇而不合适的。我们说,格律是实践的产物,那么,则必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和实际意义。 诗是综合的艺术,诗人们有意识、自觉地依声韵学的规律排列四声,使之动听,使诗的音乐性臻于完美,不仅利于倚声和歌,更可以使诗产生一种和谐浑通的审美感受。在曲律遗失的今天,这种音韵的和谐排布依然有重大的意义。有些初学写诗的人,总感觉笔下之诗读起来难受,不流畅,从而影响诗的整体感受,这便是悖逆诗律的缘故。既然声音为载体,诗的艺术必然要依赖音乐美。由此而言,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同样不自觉地运用了音韵知识,否则便不能称之为诗了。 今韵与古韵的异同 古今语音不同,这是音韵学的常识。我们所谓的古韵,即明清所说的“诗韵”,也即《平水韵》,它虽成书于宋元,但据考证应是唐时的实际语言。我所谓的今韵,即当今普通话的实际语音。当代有很多诗人,持着“写律诗必用古韵”的看法,认为不用古韵就违背了律诗的某种规则,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这种看法并非现代之产物,而是历史之“遗泽”。明清科举制度规定了写诗用《平水韵》,乃出于对科举考试制定的统一规范,进而形成风气与习惯;儿唐宋诗人用《平水韵》,更纯粹是因为这就是当时的实际语音,用之自然而然。用古韵不是律师的规则,它只是科举的规则和历史的习惯。再次重申,我们之所以考定诗律,不是为了遵循某种“游戏规则”,而是为了音节的和谐优美。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要用古韵写作,必须要用古音吟诵,如果没有能力或者不希望用古音吟诵,则还是建议用今韵写作。诗律的意义在于为诗的音乐性服务,古韵的音韵体系不同于今音,因此,用古韵写作却不用古音吟诵的行为毫无意义。而用今韵写作的同时用今韵吟读,

音韵诗律古注作业

音韵、诗词格律、古书注解部分练习 一、简释下列术语: 字母:用来代替声母的汉子,或称为声纽、纽。 五音七音;音韵学家从发音部位角度把字母分为五类:唇音、齿音、牙音、喉音。后来从舌音中分出半舌音、半齿音。 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 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疏、正义:是官方的注释,尤其是唐代孔颖达的;疏是私家的注释。 叶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 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字: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集,这个字要按照他本来的读音读。 拗救: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为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犯孤平: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七律的第三个字,五律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就叫做犯孤平 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音近词用同音词解释。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史记》三家注: 李善《文选》注裴松之《三国志》注 二、默写唐宋三十六字母(注意各个字母的类属)。

三、简述从中古四声到后来四声的发展演变关系,并说明变化的条件。平分阴阳:清声母归阴平,浊声母归阳平。浊上归去:浊音声母的上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变成去声。入派四声: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清声母其无规律;中古的入声字,到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是哪个朝代、哪个人提出的 理论?分别解释这两种理论的含义,要求举例。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 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 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这项结 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古无舌上音”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 又一重要结论。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 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 “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 五、根据给出的首句的条件,推演出五律或七律 1.五律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2.五律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六、标出下面两首诗的标准平仄格式,找出并写出与平仄不相合 的字。若有拗救,请分别指出(下标着重号的,是来自中古入声 今读阴平或阳平的字)。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槲叶落山路。↓ 客行悲故乡。↓枳花明驿墙。↓ 鸡声茅店月,↓因思杜陵梦,↓ 人迹.板桥霜。↓凫雁满回塘。↓ 望洞庭赠张丞相(孟浩然)

音韵学课程作业

音韵学课程作业 1.举例说明音韵学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 第一,在训诂学中的作用 训诂学的重点在于解释疑难的字词,其中包括字面生疏含义晦涩的字词,也有字面普通但意义有差别的字词。古人注音有三种方式,直音法、描述法、反切法。黄侃在《求本字捷术中》写到“大氐见一字,而不了本义,须先犹《切韵》同音之字求之。不得,则就古韵同音求之。”反切又分为音和切(能直接拼合)和类隔切(不能直接拼合),如胡(h)怪(uài)切出坏(huài),用两个字拼成一个字的读音,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和调。 第二,音韵学在方言中的作用 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第三,音韵学在校勘中的作用 在古书中存在很多的异文现象,即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不同的书中或不同的版本中用了不同的的文字。“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这两句话存在异文现象,这时就能运用音韵学知识去辨别真伪,“百”“诺”二字同属于绛部,由此可以判断第二句话是正确的。 第四,音韵学在辨别古书真伪中的作用 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被认为是宋元话本,但刘坚通过考察书中的韵文押韵情况,认为此书与敦煌变文等晚唐五代文献中的雅韵一致。 第五,音韵学在汉语史中的作用 通过音韵学了解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化。另外还可以解决实际语音问题。例如,著名诗人艾青于1980年在《人民文学》12期的报刊上发表了《和诗歌爱 好者谈诗》一文,文章中写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诗既不整齐,也不押韵,更没有任何比兴,却能 影响千古。”实际上,诗中的“者”“下”两个字同属于马韵,诗歌是押韵的。 2.任意解释十个音韵的学术语; 第一,韵不等同于韵母(韵是现代汉语范畴内的,包括主要元音、韵尾、声调,韵母则是音韵学的概念。) 第二,韵部指的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例如王力的30韵部; 第三,反切,古汉语中的一种注音方式、原则,用两个字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和调; 第四,阴阳对转:主要原音相同,韵尾发生变化叫严格意义上的阴阳对转; 第五,韵类:反切下字的分类; 第六,韵目:韵的代表字,如206韵的代表字; 第七,小韵:韵之内还要按照声的异同分别字音,即把同韵、同声、同调的字排在一起,各相统属,互不杂厕,同声的字,前人称之为同一韵之中的一个小韵。每个小韵下所辖的字完全同音; 第八,等:主要元音开口度的大小; 第九,韵值:韵的实际读音; 第十,通摄: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古代汉语(上)课程作业_A1

古代汉语(上)课程作业_A 交卷时间:2017-01-08 14:18:12 一、单选题 1. (4分)《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谓 ? B. 读为 ? C. 曰 ? D. 之言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六章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2. (4分)“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史记·货殖列传》),句中“三之”、“五之”意思是

? A. 三倍,五倍 ? B. 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 C. 三份,五份 ? D. 三回,五回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第二章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第二章词汇第二节古今词义异同 3. (4分)《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谓 ? B. 之言 ? C. 读曰 ? D. 犹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六章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4. (4分)“反欲斗两主”(《汉书·苏武传》)中,“斗”的用法为 ? A. 动词作状语 ? B. 意动用法 ? C. 使动用法 ? D. 动词作谓语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三章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第三章语法(一)实词和句式第二节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5.

(4分)《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饥,菜不熟馑。”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谓 ? B. 读如 ? C. 犹 ? D. 曰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第六章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第六章综合运用第一节古书的注解 6. (4分)《郑伯克段于鄢》:“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句中“以”的词性属 ? A. 介词 ? B. 连词 ? C. 语气词 ? D. 语气副词

古汉语下复习提纲(2011级)

2011级师范班《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2012年12月) 一.文选部分 1.《诗经》选讲:关雎、桃夭、芣苡、柏舟、七月 2.《楚辞》选讲:哀郢、渔父 3.《史记》选讲:淮阴侯列传(选讲) 4.说理文选讲:答李翊书 5.汉魏六朝古诗选讲:上邪、庭中有奇树、观沧海、结庐在人境 6.唐诗选讲:渭川田家、滕王阁、观猎、客至、夜宿山寺、泊秦淮 复习重点: ㈠下加横线的文选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要求:默写或填空。 ㈡文选部分的字、词、句内容,重点考查以下方面: (1)文中的古今字和异体字,特别文中的通假字; (2)文中的重点词、常用词的意义; (3)文句中所蕴含的修辞手段; (4)正确理解文中句子(上学期重点学的:词类活用、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 (5)正确理解文中的常用虚词(上学期重点学的:也、矣、焉、否定词、疑问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所、之、其、莫、或、而、以、则、於[于、乎、诸]、为等)。 二.通论部分 1.《诗经》的用韵 ①韵、韵母、韵脚;②《诗经》的韵例;③韵部;④熟记先秦古韵30部; ⑤“叶音说”应受批判。 2.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①双声、叠韵;②熟记36字母和上古32声母;③五音、七音;④上古32声母与36字母的比较;⑤联绵字及其在语音方面的特点;⑥古音通假;⑦本有其字的假借字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字;⑧古音通假的原则;⑨能初步分析古音通假,即古音通假的原则在训诂学上的运用(“早”通“蚤”、“招”通“旳”、“靖”通“旌”) 3.古书注解 ①古书注解简史以及古书注解的名称(传、笺、疏、正义、注、注疏);②经书注疏的体例;③古书注解通常注什么?(即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释词、串讲、通释全章大意、注明出典、阐明哲学思想、注音)④常见的注解术语(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破读;衍文、脱文;当为、当作。)⑤熟记《十三经》各经的书名以及主要的注疏者,能阅读《毛诗注疏》等一般古注。 4.古书的句读 ①了解古书断句错误的原因(意义不明而誤、语法不明而誤、音韵不明而誤); ②能够为一般难度的古文标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5.古汉语修辞 ①什么是修辞?②什么是修辞手段?③具体的修辞手段:引用(包括稽古、引经)、代称(代称的八个小类)、倒置(又叫颠倒、错综)、隐喻(教材把借喻

汉语言文字学(正稿)

第四章汉语言文字学 一、课程概要 (一)目的意义 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两大学科门类是:“汉语言”和“汉文学”。其中,“汉语言”,即“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是语言类学科的传统学科,包括汉语言(口语)、汉文字(书面语)两个部分。 汉语言文字学,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大的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主要学习、了解、掌握、研究:从“上古”到“当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口语)与“文字系统”(书面语)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使学生能够从事并能够胜任与汉语言、汉文字相关的工作或学习; (3)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学科品质、严谨的学科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学科精神。 (二)基本课程 1.专业基础课 (1)《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概念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主干课、基础课和工具课。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古代汉语五四现代汉语 ○汉语的分期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分期不可一刀切、绝然地分开。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看,应该以语法的变化作为主要根据,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 根据这个原则汉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参考王力〈汉语史稿〉): ◇上古时期(公元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特点: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

古代汉语专题

《古代汉语专题》 第一章文字 古汉语知识: 1、汉字的结构 2、古今字、通假字、繁简字 3、古今词义的异同 重点: ①六书的定义; ②辨别汉字的结构类型; ③分析形声字的声符和义符; ④什么是古今字、通假字和繁简字,古今词义的差异有哪些类型; ⑤什么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第二章词汇 古汉语知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 ①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②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第三章语法(上) 1、古汉语知识: 语法概述:词类(实词和虚词)的活用。 重点: ①词类活用的类型;

②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和翻译; ③句子。 2、古汉语知识: 句法——词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实词(名、形、数)的活用。 重点: ①判断句的类型; ②被动表示法的类型; ③宾语前置的类型。 第四章语法(中) 1、古汉语知识: 称代词(人称、指示、疑问)。 重点: 称代词在句中的成分和作用。 副词、代词、介词、连、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2、古汉语知识: 虚词:于、於、乎、以、为、而、则、虽、且、如、若、然、之、者、所。语气词:也、矣、耳、焉、乎、诸、舆、欤、邪、耶、哉、夫、其、岂、唯。重点:虚词和语气词的运用。 第五章语法(下) 古汉语知识: 凝固结构和习惯用法,古书的标点。 重点: 凝固结构和习惯用法的类型,标点的作用。

第六章修辞 古汉语知识: 常见的修辞手法。 重点: 特殊修辞:起兴、引用、借代、互文、变文、连文; 语法修辞:共用、变序、虚词连用; 音韵修辞:重言、复重、顶真。 第七章音韵与诗词格律 1、古汉语知识: 音韵学(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北音学)知识简介。 重点: 今音学和古音学的初步知识(三十六字母、上古的声母和韵部)。 2、古汉语知识:诗律,词律。 重点: ①诗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诗的用韵和平仄的基本格式及拗救。 ②词的分类和用韵及词调、词牌、词谱。 第八章训诂 古汉语知识: 训诂常识。 重点: 训诂方法、术语和形式。 第九章文选 自学辅导文选:

古汉语教学提纲

绪论 【教学目的】 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基本概念】 古代汉语文言文言文古白话古白话文 【基本理论】 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 【重点难点】 “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计划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古代汉语”的内涵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一些学习古汉语、研读古籍经常使用的工具书。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书的内容与体例,重要的工具书还要了解它的作者及其编写经过。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科研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知道去找那些工具书。【基本概念】 《说文》四大家 【基本理论】 《说文解字》是一部怎样的书? 《说文解字》是怎样解释汉字的? 清代的《说文》研究四大家都是谁?他们都写可哪些研究《说文》的主要著作? 《经籍撰诂》是一部怎样的书?它的作用是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