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_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第五章_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第五章_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第五章_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第五章_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第五章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内容提示:

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三、通货膨胀与自然失业率

四、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领袖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在美国异军突起,他们打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旗号,自称是对凯斯革命的反革命,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l93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5年底到美国全国资源委员会工作~参与了一次大规模的消费者预算的研究。1937年到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专门职业的收入~并与库兹涅茨联名发表了《独立专门职业收入》。1941—1943年在美国财政部研究战时赋税政策。1943—l945年~作为一名数理统计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战时科学研究与统计研究工作。1945

—1946年到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1967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6年因其“对消费分析、货币历史和理论方面的成就~并且由于他证明了稳定政策的复杂性”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金。曾在1980年、1988年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主要著作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1953年)、《消费函数理论》(1957年)、《货币稳定方案》(1960年)、《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年)、与安娜〃J(施瓦茨合著《美国货

币史~1867—1960年》,1963年,以及《美国与英国的货币趋势:它们与收入、价格及利率之间的关系~1867—1975年》,1982年,、《货币最优数量文集》(1969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0年3—4月)和《自由选择》,1979年,等。

一、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的核心论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变化。弗里德曼说:“从长期来看,现代货币主义几乎全盘接受了早期货币数量论,

1 它的主要贡献是对短期后果作了更详细、更深入的分析和概括。”

1.最早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法国重商主

义者博丹,他把16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物价上涨归因于金银数量太多,并认为金银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其数量的增加会使人们降低对它的估价。它的价值既然被低估,与它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自然就相对上涨了,用货币来表示的商品价值即价格也就上涨了。之后,爱尔兰银行家理查德?坎蒂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都赞成并研究了货币数量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则进—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洛克认为,货币的价值由其供给数量决定,货币供给的数量增加必然降低币值。休谟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只是计算和代表商品价值的符号;在交换中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成比例地上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和大部分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也都持有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2.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叫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是传统货币数量说中最有影响的人物,1911年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了以“交易方程式”为代表的著名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自此,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开始形成—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交易方程式”为:

M

?

V=PT

式中,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如考虑到银行存款因素,M′为银行存款,V′为银行存款流通速度,则当银行通过信用渠道使存款流通影响物价水平时,上述方程式可以写为下面形式: M?V十M′?V′,PT

费雪认为,在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交易方程式中,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流通速度是由社会的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在长期内相对稳定;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乃至社会总交易量也是相对稳定的。费雪由此断言,在货币的流通速度与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因为费雪的理论所强调的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所以称为“现金交易数量说”。“现金交易数量说”是现代货币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之—。

3.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英国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十分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作用和职能,认为货币不但具有随时购买商品的能力,也可以储存起来延期使用。他从人们手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

说”。191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庇古在马歇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剑桥方程式”:

M=KPy

式中M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Py表示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K 表示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数量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可以看出,“剑桥方程式”中的K等于“交易方程式”中V的倒数(1/V)。两个方程式反映的基本观点——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是一致的。

4.早期芝加哥学派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许多货币学者纷纷背弃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而芝加哥大学是当时少数依然讲授货币理论的大学之一。西蒙斯和明茨等教授的货币理论与政策,其内容已经开始摆脱了机械式的货币数量学说,形成了一种能解释经济活动现象并提供政策建议的分析

工具。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他们虽然不像传统的货币数量论那样单纯用货币数量解释物价的波动,但都坚持“货币至关重要”这一理论研究方法,承认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使资本主义经济趋向均衡。20世纪60年代后,当凯恩斯经济学日益陷入困境时,芝加哥学派的货币理论得以恢复和发扬。

5.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提出了M/P,K(y)十L(r)的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其中,M为名义货币供给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表示实际货币供给量;K(y)为产生于交易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个数量大致上是实际收入的—个稳定的增函数,y为实

际国民收入水平;L(r)为产生于投机动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这个数量是利率的减函数,也就是说与利率r成反方向变化。

凯恩斯模型只包含了货币与证券两类资产,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包含了更多的资产种类。

凯恩斯主义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利息率的变化使赢利能力和投资量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国民

收入。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将只是通过对一组约定的收益(即对一组金融资产如政府债券或公司债券的收益)的影响进而影响产量或价格。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将以超过他自愿保持的货币数量去购买债券,结果债券的价格上升,亦即利息率下降,随着利息率下降,投资将增加;投资的增加最终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加。

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和经济自由主

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1.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着重分析了货币需求问题。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包括影响人们实际收入和其它非收入的各种变量。影响实际收入的变量包括由非人力财富获得的收入(财产收入如利息、股息等)和由人力财富获得的收入。影响非收入的变量是指消费者的年龄、家庭结构、偏好等因素。

弗里德曼在分析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时,将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恒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指短期内得到的、非连续的和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恒久性收入指消费者从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能长期得到的收入。恒久性消费和恒久性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比例关系。货币需

求主要取决于恒久性收入,货币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只受到恒久性收入变动的支配。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高度稳定的。由于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而货币供应量却因受货币政策当局的操纵而在短期内剧烈变化,从而影响了经济体系的稳定;而要使经济稳定地发展,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适应。

弗里德曼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利息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利息率增减1,,货币需求仅仅减增(0.15%),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恒久性收入增减1,,货币需求将增减1.8%)。他强调,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常数~但是相当稳定的(在美国,从1867-1960年,大约每年下降1,)。可见,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既不同于早期货币数量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固定不变的观点,也不同于凯恩斯主义者关于货币需求主要受利息率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由于投机动机的作用而极不稳定的观点。

由于消费支出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因而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如减税)可能是无效的。根据恒久性收入假说,居民的这种临时性额外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作为实际消费,其余都转化为储蓄,减税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刺激消费需求的目的。反之,对于政府为对付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增税政策而言,也是如此。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消费是现期收入(暂时性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及短期经济波动。恒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各个时期的消费支出中只有较小的部分与现期收入有关,因而凯恩斯的学说不能完全解释经济波动问题。

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数量对实际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较广泛范围内资产选择所引起的各种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债务和耐久性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而起作用的。弗里德曼指出,他和凯恩斯主义者在货币传导机制方面的

分歧,主要是在所考虑的资产范围上,凯恩斯主义者只是考虑相当狭窄范围的金融资产及利息率,故十分重视投资的利息率弹性,而他所考虑的是较广泛的资产,包括耐久性消费品和其他实际资产。由于所考虑的资产范围较大,资产选择的范围也就越广,由于资产选择范围较广,弗里德曼在分析货币数量与利息率的相互关系时指出,货币数量增加后,人们会用货币去购买其他资产以调整其资产结构,这样就引起了各种资产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但是,在货币数量急剧增加时,利息率最初是下降的,随着物价的上升和企业贷款的需求提高,又会促使利息率上升,尤其是当考虑到物价上升时实际利息率和名义利息率的背离幅度,名义利息率还会进一步上升。根据弗里德曼的观察,巴西、智利等国就是因为货币数量增加过多,引起物价急剧上涨,从而利息率也高涨。“现代货币主义”者正是根据这一分析来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认为依据利息率来制定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失误。因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降低利息率,反而会使利息率上升,而为降低利息率再增加货币供应量,则只会加剧通货膨胀。

2.经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不仅是一种货币理论,也体现着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由来已久,但他所主张

1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新自由主义”。

弗里德曼认为,“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是:在这种经济中,个人是作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本人而行事的。如果有谁是作为别人的代理人而行事,那么他是在自愿的、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做

2的。”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人们关心和追求自己的私利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他认为,“正是在每个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同其他人合作的时候,3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

1M.弗里德曼:《货币稳定方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 M.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3 M.弗里德曼与R.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页。

“私利不是目光短浅的自私自利,只要是参与者所关心的、所珍视的、所追求的,就都是私利。科学家设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传教士设法把非教徒变成教徒,慈善家设法救济穷人,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看法,按照他们认定的价值追求自己的4利益。”

弗里德曼认为,在自由交换的市场活动中,价格充当着有效的协调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价格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传递信息、“刺激效应”和分配收入这三个方面。如果没有外来的干预(主要是来自政府的干预),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将会体现出最好的资源配置效率来。

弗里德曼认为,“对于社会来说,不论是作为一种理想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存在纯粹的

5市场经济。”垄断和类似的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完全的市场自愿交换受到限制,像国防那样的公共产品市场必须由政府来提供或者进行干预。他所赞成的经济自由主义,既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国家和政府完全干预的经济。他说:“虽然我们希望保留那些改进自由的东西,但我们不希望保留干涉我们自由那么多的国家干

6预。”现实中“不存在任何完全纯粹的制度,每一制度都是某种类似混合制度的东西;一方面,包括着指令性因素,另一方面,却又主要地依赖

4 M.弗里德曼与 R.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页。

5 《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6 M.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于自愿合作。问题在于一种比例问题,在于将指

7令性因素降至最小。”

三、通货膨胀与自然失业率

1976年,弗里德曼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了题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演讲,主要内容有:

1.怀疑是否存在着一条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水平与工资变化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反向变化关系,即高失业率伴随着较低的工资水平,低失业水平伴随着较高的工资水平。这种关系被许多经济学家理解为因果关系,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交替选择。但是,与规定的失业水平相一致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各国政府到处寻找提高就业水平的途径时,通货膨胀在任何一国都在随时增长,早期与低失业率并存的通货膨胀,后来与高失业率同时并存了。

2.开始引进“通货膨胀预期”和“自然失业率”等概念,作为推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位置的变量。

1967年,弗里德曼在美国经济学学会年会的会长演说(题为“货币政策的作用”)中提出“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

7 《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业率”实际上就是传统经济学所说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磨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弗里德曼认为,在自然失业率存在的情况下,任何旨在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只有在下面条件下才能暂时有效,即工人在要求提高工资时实际发生的物价上涨率高于预期的物价上涨率,从而实际的物价上涨率高于货币工资增长率。在这种条件下,雇主愿意增加产量,就业量也随之增加。这时,失业的减少,必然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又会影响到人们对物价的预期的重新调整。当人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低于物价上涨率时,就会进一步提出提高货币工资的

要求,使货币工资进一步上升,实际工资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一来、雇主也会因工资上升而减少产量、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率回到一个与较高的物价上涨率和较高的货币工资增长率相对应的自然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扩大货币供应量并不能将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之下,而只是引起物价同比例的上涨。根据这一分析,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只有在短期内才存在,在长期中是根本不能成立的。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凯恩斯主义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无法消除失业,反而会因增加货币供应量引起通货膨胀。

3.对“滞胀”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中,通货膨胀与失业表现出明显的正比关系,二者同时向同一方向变动。对于“滞胀”的原因,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和低速增长是政府庞

8大化的产物,两者有相互强化的力量。”

对于政府庞大化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账总是个货币现

9象,”政府庞大化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加速增长。因为政府的庞大化必然使其支出增加。为筹措资金,政府不能仅仅依靠税收(因为经常征税会受到人们的抵制),于是,政府自然会用其他途径来取得收入。而最好的“捷径”就是发行新货币弥补财政赤字,结果造成货币供应量增加和通货膨胀。

对于政府庞大化、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低速增长)的关系,弗里德曼认为,庞大的政府必然会对经济进行干预,结果会造成:(1)税收负担加重,影响工作和存款的积极性;(2)通货膨胀的日益频繁和加剧,会导致市场结构的不平衡,经济效率受损;(3)在通货膨胀率经常变化的情况下,为防止资产损失,人们会注重投机活动以

逃避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过努力从事生产来增加收入;(4)政府为制止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物

8 M.费里德曼:《危机中的自由经济》,载《世界经济译从》1982年2期,第22页。 9 M.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访华讲演》,载《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21页。

价和工资管制政策,导致价格体系不能正常变化,以致使经济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且

10很可能会有更高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提出的通货膨胀理论基本上是以封闭经济条件下的通货膨胀问题为对象的。要想让该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适用,就必须加以适当的补充。“现代货币主义”的另外一些代表人物(哈里?约翰逊、罗伯特?蒙代尔、戴维?莱德勒、亚历山大?斯沃博达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他们认为,根据货币数量论,世界的货币供应量等于各国货币供应量的总和;如果其他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不变,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就意味着世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则取决于由各国的货币供应量所组成的国际货币供应量。

4.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机制

(1)通货膨胀通过各国进出口产品价格的变动及其相互影响而在国际间传递,即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从一国传递到另一国。莱德勒在《货币和通货膨胀论文集》(1975年)一书中,把商品划分为“可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和“不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两类。他认为,前一种商品的价格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容易

10 M.弗里德曼:《通货膨胀与失业》,载《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第89-90页。

随着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而波动,然后又影响到后一类商品价格的波动,这样就把通货膨胀从国外传递到国内来了。这种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递渠道,也被称为“价格效应”。

(2)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传递。根据约翰逊和斯沃博达的研究,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既与国际贸易有关,又与国际间资本流动有关,比如,世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会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利息率水平,这又会引起国际范围内资本的流动,从而引起—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和国内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这样,在一个经济开放的国家,在其国内利息率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而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水平的过程中,世界通货膨胀也就被传递到国内来了。这种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递渠道,也被称为“流

11动效应”。

四、现代货币主义者的政策主张

“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应该避免货币数量的变化率大幅度地摇摆,明智的政策是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地增加。

“现代货币主义”者的经济政策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经

11 参阅赫尔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1963-1975年:“第二代”概述》,载《经济学文献杂志》1977

年12月号。

济政策主张的基调是经济自由。他们认为,市场的自发力量具有使资本主义经济自然而然地趋向均衡的作用。在他们看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大波动大多数是由于政府采取了旨在干预市场经济的错误的财政金融政策造成的。“现代货币主

义”者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主要强调正确的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

1.弗里德曼正确货币政策的特点

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个稳定的背景;货币政策能够有助于抵销经

12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比较重要的干扰。

2.“现代货币主义”者的主要经济政策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现代货币主义”者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且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用随时调整贴现率、买卖政府债券的办法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曾对大量的历史统计材料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货币增长率的变化一般需要6—9个月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在名义收入和产量受到影响后,一般再经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率的

12 参阅M.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加,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第126-128页。

13变化两者间隔的总时间一般为12-18个月。由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者“时滞”,政府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时往往会做过头,造成经济波动更加频繁,更不稳定。因此,货币当局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和通货膨胀。

“收入指数化”方案。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为对付经济“滞胀”都先后推行了冻结或管制工资、物价的“收入政策”,但是,收效甚微。对此,“现代货

币主义”者提出了“收入指数化”的方案,认为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如消费物价指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它们能够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弗里德曼认为,实行收入指数化方案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过程中带来的不公平,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非法收益和—些债券所有者所占的便宜,这样也就消除了社会经济生活中搞

14通货膨胀的动机。不过,弗里德曼也承认,由于不可能使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的合同契约(包括政府与个人之间的默契)都随物价变动而调整,所以,收入指数化政策并不是稳定物价的最好办法。要彻底根治通货膨胀,惟一有效的办法

13 参阅M.弗里德曼:《论货币》,载《世界经济译丛》1981年第5期,第29页。 14 参阅M.弗里德曼:《利用升降条款有助于与通货膨胀作战》,载《幸福》杂志1974年7月2号。

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实行浮动汇率制。1950年,弗里德曼撰文“浮动汇率问题”,详细地分析了国际收支变化的调节问题,反对实行固定汇率制,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是—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能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当资本主义各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弗里德曼和一些“现代货币主义”者就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固定汇率制引起的通货膨胀从美国向其他国家的国际传递造成的。l971年“美元危机”以后,西方各国都陆续实行了程度不同的浮动汇率制。这表明“现代货币主义”者所主张的浮动汇率制的政策主张得到了实现,弗里德曼后来获得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一贯坚持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在主要经济政策取向上,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赞成实行经济自由主义。现代货币主义者在本质上没有脱离货币

数量论的范围,他们只是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分析了货币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及传递机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货币主义”开始在美英等国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但是,实行“现代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后果却是20世纪80年

代初西方各国的持续经济衰退。

本章思考题:

1(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2(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3(现代货币主义是如何看待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

4(现代货币主义者关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机制是怎样的?

5(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有哪些?

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弗里德曼的看法)

1.如果货币数量增长很快,名义收入也会增长很快。但货币数量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增加人们的收入,它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现有资产(债券、股票、房地产、其他实物资本)的价格上升(货币数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鼓励了人们扩大开支,最终导致产量和收入增加。

2.货币数量增长的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和作用需要—段时间。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只影响价格,产量则是由一系列实际因素如生产要素及其使用效率决

定的。

4.如果货币数量的增长快于产量的增加,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政府开支是通过印发货币

)或银行信贷取得的,并且导致货币数量增(钞票

长率超过了产量增长率,那么,政府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货膨胀政策。

5.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这种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