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方民族史

北方民族史

北方民族史
北方民族史

一:名词解释

部落: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原

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作为华夏民族自称也是他称的“华夏”、“诸夏”等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古代汉族的自称。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包括中国全部领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聚居区内,逐步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秦汉以后,华夏族这一称谓先后为“秦人”、“汉人”乃至“唐人”所代替,但“华”作为中国民族的概念,并未消失。近代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后,遂以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可汗:可汗,又称大汗,简称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

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北亚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萨满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中国东北到

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它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氏族是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一般具有共同的图腾。

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

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西域(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汉以来对玉门关、

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汉书·西域传序》:“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南朝宋谢惠连《雪赋:“臣闻雪宫建於东国,雪山峙於西域。”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时林文忠公已由西域赐环,文宗特诏起之田间。”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即行省制。

元世祖时期,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一直延续至今。它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汉朝和亲政策

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汉朝的和亲政策并没有化解民族矛盾,而是暂时缓和了民族矛盾.因为,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是当时的汉朝政权没有足够的力量(其中包括军事力量)来打击或解决民族矛盾,所以和亲

政策是汉朝统治者的被动政策,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主动和亲政策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入侵,还杀死百姓,到汉景帝时期,国家实力增强,匈奴就没有大规模的入侵了。到了汉武帝时,国家强大起来,和亲政策发生了变化。

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三次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率兵反攻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这时候,匈奴打算和亲,让汉朝还像原来那样臣服于他。汉武帝不同意,他要求匈奴派儿子到汉朝做和平人质,而且要反过来向汉朝称臣。双方在地位方面没有达成协议。

到汉宣帝时,匈奴国势力衰落,加上内部战争,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决定归顺汉朝,他派儿子到汉朝做人质。后来在汉元帝时,元帝派王昭君嫁给他,双方实现了和平。

同时,汉朝还和乌孙和亲,乌孙在现在甘肃的祁连山和敦煌一带,后来迁移到巴尔咯什湖东南、伊犁河一带。汉朝和乌孙和亲,联合乌孙夹攻匈奴,最后在公元前71年使匈奴受到致命打击,从此衰落下去。

汉朝的和亲政策对维持北方的和平起到了很大作用,也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一)内容:1、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2、颁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3、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4、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二)意义: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简评骨力裴罗

骨力裴罗:即逸标必或怀仁可汗骨力裴罗,唐时回纥可汗。回纥族。姓药罗葛氏。成为回纥诸部的首领。天宝初为叶护。744—747年为汗。天宝三年(744年)统一九姓诸部,与

拔悉蜜、葛逻禄等部联合破后突厥,建立政权,设牙帐于乌德鞬山与嗢昆之间。四载,再破突厥,杀白眉可汗。遣使入唐报功,加授厅骁卫员外大将军。受唐册封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奄有突厥故地,称雄漠北。

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骨力裴罗联合葛逻禄击败拔悉密,杀颉跌伊施可汗,自立为骨咄禄阙毗伽可汗,建立了回纥汗国。并遣使告唐。唐玄宗先封骨力裴罗为奉义王,不久册封他为怀仁可汗。从此,唐朝正式承认了回纥可汗的地位,唐朝与回纥诸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回纥汗国的建立,结束了漠北各民族分裂割据的局面,在历史发展上有进步作用。吐迷度时期,政权机构已初具规模,骨力裴罗建立汗国后,国势强盛,政治制度更为完备。他采用突厥制度,也兼采一些唐朝制度。回纥最高统治者为可汗。

骨力裴罗也采用突厥的统治方法,分区域进行统治。除可汗汗庭直辖地区外,把其余统治地区划分为左、右2部(今天的阴山以北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均由右部统辖),分别派遣左杀与右杀去进行管辖,并在被征服的每个部落或国家置一吐屯(监使),督察贡赋和政事。可汗、贵族,匐(音伯,即伯克、牧主贵族)是统治阶级。他们享有各种特权,占有大量牲畜和奴隶,迫使奴隶从事各种劳役。

简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从新石器时期发展到青铜器时期,已经在黄河中游形成华夏族团,在夏、商、周三代从东方和西方吸收新的成分,经春秋战国的逐步融合,到秦统一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平原地带。汉在多元的基础上统一成为汉族。经过2000多年的时间向四方扩展,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的人。组成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众多的,所以说它是个多元的结构。中华民族成为一体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1.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1)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2)秦灭六国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秦始皇正是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要求,东并山东六国,北逐匈奴,西服西南夷,南降百越,建立了北起大漠,南至南海,东自朝鲜半岛西北部,西达今甘肃、四川、云南的统一王朝。这时,秦、楚已不再视为蛮夷,而“中国”一词,已代表整个秦王朝所统治的地区了。在秦王朝所管辖下的地区,已大体上包括今中

国内部十八省,并兼有辽宁省的大部。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2.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历史进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继续得到发展与巩固。其间曾经历了统一、分裂、再统一、分裂、又统一的曲折过程。在分裂时期,曾存在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统一时期也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但这些毕竟不是主流。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亲密团结,共同进步,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建立更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前提。

(1)汉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基本奠定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紧密联系

(3)隋唐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4)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力量的发展

(5)元明时期的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3.清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后形成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既出现过大一统的全国性王朝,也出现过地方割据的分裂政权。两者交替反复,贯串着整个历史时期。但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统一始终成为历史的主流;而分裂之后,往往会出现更高度的统一。其间经历了秦、汉、隋、唐、元、明各朝的大统一之后,中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这就要求有更高度的集中与统一,以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清朝前期,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把中原与边疆联结到一起,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并使全国各民族和地区完全置于统一的、中央集权领导之下的强大的封建国家。

时因北方突厥对隋威胁较大,经常袭扰北境,隋文帝欲作战略调整,高颎遂下令停止攻陈,撤回攻陈之师。十二月,隋文帝根据隋朝新立,边防不固,实力尚不够充实等情况,决定变更原来计划,改取南和北战,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此后数年,隋朝一直在北方与突厥作战。至开皇四年(584年)秋,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隋文帝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使国力、军力显著增强。而陈朝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内部矛盾尖锐。

第一,环境因素

北方气候寒冷,植被生长期短,牧草因受低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草群普遍低矮,畜牧条件差,草原的承载力也比较低。此外,严寒、风雪、冰雹、干旱、蝗灾、狼害等是游牧民族经济生活的大敌。由于游牧经济本身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对于自然环境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所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有限,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屈从状态,一遇风雪、旱蝗等灾害发生,往往造成牧畜大量死亡,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天灾严重削弱国力,是诱发、加剧社会危机总爆发的直接原因之一。历史上每次重大灾害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崩溃,政治混乱与社会动荡,甚至国破种散,流离失所。

南方民族大都居住在多高山丘陵的温湿地区,适宜于农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稳定。此外,交通困难,信息传播范围小而又缓慢。历史上北方民族一次又一次进入中原地区,南方民族则很少有类似的活动,民族战争以北方民族之间及其与汉族之间发生的最多,显然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和自然联系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政治因素

由于经济上的特点,也决定了游牧民族在政治上的不稳定。一些游牧民族骤兴骤衰,暴起暴落,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生活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北方民族恶劣的生存环境,影响了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当中原王朝衰落或者稍有松懈的时候,北方民族就会趁机侵扰中原边境。而南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以及其民族性格,决定了其不主动向北方进军。

第三,经济因素

北方民族从事畜牧业,需要“逐水草而迁徙”,对土地没有太多的依赖性,于是形成了到处流动迁徙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受外族侵扰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南方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宜于种植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南方民族以农业为主,需要四时在土地上耕作,于是形成以农耕纺织为主、聚集村落而定居的习性。

第四,文化因素

游牧民族的部落组织,乃是生产和军事一体化的社会组织结构。这样的习性和组织,有利于形成迅速集结的战斗组织,而且人数众多还不需要维持军队的庞大开支。所有参战的成员在对外战争中也都能获得战利品,这也培养了他们“重兵死”的勇敢作钱精神。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使其形成了逐水草而轻迁、尚竞技而强悍、轻礼法而自然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

南方民族与汉族一样,大都以定居的方式从事农耕生产,自给自足,安土重迁,在经济生活上与汉族没有明显的分工互补。因此,他们既没有那种尚武的战斗风气,也没有对其他民族进行攻掠的需要。

论汉唐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可以说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它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或者是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政治联姻。它对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代的和亲政策之中,尤以汉唐两朝的和亲政策颇具特色。汉的和亲政策为始,而唐的和亲

政策为盛,这也正是和亲政策一直向前发展的过程。

西汉政权的和亲政策是针对匈奴和乌孙两个少数民族而言的,而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主要是与匈奴族进行的。这是由当时匈奴力图向南扩展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唐太宗就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和亲政策是唐王朝对历代民族政策中积极方面的吸收。唐王朝采取的和亲政策还在于它可以从周边各民族之中吸取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唐朝文化昌盛和经济繁荣。“兼容并包”正是唐王朝采取和亲这种民族政策时贯彻的方针,同时这一方针为更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融合作出了贡献。

汉唐和亲政策的实行,为各自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不同历史环境之中,和亲政策发挥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的民族政策

高考热点1: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 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保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回纥、粟末 、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当时许多汉人到边疆,其中有些人便逐渐融合到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与汉族没有太大区别,而被元朝统治者列入第三等级视为汉人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来迁入我国的波斯、阿拉伯人,同汉族、畏吾儿族、蒙古族长期杂处通婚,已逐渐融为一体,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清初康熙帝统治时期,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清朝幅员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壮、回、藏、苗、满州、蒙等50多个民族,这种大一统局面加强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免费下载】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 ,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北方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须知

入学须知 最开始我们应该先学习一下我们的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 学院篇: 商学院专业包括: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电信学院专业包括: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医学影像技术 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包括: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基础,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 数信学院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金融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统计学大数据 文传学院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 民族学学院专业包括:历史学、民族学。 经济学院专业包括: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经济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包括: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化工学院专业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 生科学院专业包括: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 外国语学院专业包括:英语,商务英语,日语,阿拉伯语 法学院专业包括:法学 预科教育学院专业包括:预科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材料学院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土木学院专业包括:土木,水利 音舞学院专业包括: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舞蹈,空乘 设艺学院专业包括: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油画,雕塑,动画 体育学院专业包括:体育教育 开学带什么篇: 身份证,录取通知书,钱,各种高中发下来的档案袋(有的高中会给学校直接寄过来) 最重要的是带脑子!!! 刚刚开学的时候会有一点小晒但是不是那种热甚至早晚还有一点小冷,所以开学来穿短袖短裤(薄长裤)完全ok,带一件薄外套就可以渡过大概国庆假期结束的那段时间。 国庆往后会开始转冷,这个时候可以穿卫衣,稍微厚一点的外套,有些人会穿起秋裤,年轻气盛的同学比如像我就不知道秋裤是什么东西hhhhhh 再慢慢过一段时间入冬就冷起来了,最冷甚至会到-15°这么夸张,但是问题不大因为我们学校的暖气真的很给力,在室内完全不用担心冷这个问题,你甚至会看见有些男生宿舍大冬天有人穿短袖下来拿外卖,但是在室外需要一件比较到位的羽绒服,保暖内衣,保暖裤什么的,这个其实看自己了,我也就不统一说了——上面说的这些衣服你们可以看情况带,可以一次拿完,可以国庆回家慢慢拿,也可以开学后让家里寄过来。 说到寄快递,网购的时候包不包邮以商家为准,我们学校的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文昌北街204号 学校会有一些专门取快递的地方,具体什么位置可能开学之后有所变更,到时候以具体情况为准 有人会问801是啥801在学校的对面,是个创业园,里面有酒吧,网吧,小吃街,饭店,快递点,特产店,私影,卖电动车自行车的,还有卖潮牌的,理发店,小超市你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低配万达 学校离万达和宁阳广场都挺近,这是两个大商场,没事逛逛街什么的基本上都会选择这里,宁阳广场旁边有银川比较有名的夜市怀远市场,老有新生会担心好吃的多不多这种问题,在这儿我就要打包票了,吃喝玩乐包您满意亲!

五代时期北方民族关系略论_曾国富

收稿日期:2008-02-11 作者简介:曾国富(1962-),男,广东信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8年第3期(总第104期)民族历史 五代时期北方民族关系略论 曾国富 (湛江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广东湛江524048) 摘 要:五代时期,中原及南方地区处于分裂、割据、混战状态。连绵战争加剧了汉族的内部矛盾,严重削弱了汉族封建王朝的国力。北方强盛的契丹族乘虚而入,造成了严重的边患,民族矛盾尖锐;西北党项等族也倔强一隅,阻挠中西交通。中原五代统治者采取了加强边防、设法削弱契丹力量、构建睦邻关系、遣使沟通化解矛盾、军事征服与政治招抚相结合等策略,安边靖边取得良效。 关键词:五代;契丹;党项;策略 中图分类号:2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8)03-0094-09 五代时期是由唐中后期割据混战至宋代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历史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强大的汉族封建王朝不复存在;原来臣属于唐王朝的一些边疆民族迅速发展壮大,仿效汉族王朝政治体制建立起了封建政权;原来一统的中华大地四分五裂,除统治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周边还存在多个割据政权。各政权为了争夺政治、经济利益,争战不休,造成社会局势极度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方崛起的契丹族乘虚频频入寇;西北部包括党项族在内的一些民族也变得桀骜不驯,使北部民族关系趋于紧张,边疆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 [1](卷54,《冯道传》) 。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一方面致 力于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以及军事斗争,另一方面致力于防边安边,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策略缓和边境局势,并力图搞好双边关系,以求和睦共处。 一、五代时期北方民族关系述略 1.中原混战,契丹族乘虚而入。五代时期, 北方契丹族迅速崛起。史载,契丹“乘中原多故,北边无备,遂蚕食诸部,达靼、奚、室韦之属,咸被 驱役,族帐浸盛,有时入寇”[2](卷137,《外国列传第一》) 。自 唐末始,契丹族即对富饶而动乱的中原地区虎视眈眈,试图入犯,但由于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守备严密,无隙可乘,不得不有所收敛。后梁开平元年(907),契丹乘后梁王朝初建,百废待兴,且汴(后梁)、晋争战正酣,无暇北顾之机,不时犯边。后梁贞明二年(916),契丹建国,其主耶律阿保机称帝。随着北部党项、黄头、臭泊二室韦等部族的先后被征服,契丹族“由是名震诸夷”。同年八月,契丹主阿保机率诸部三十万,号称百万,进军至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为摆脱被动态势,晋王李克用遣使会契丹主,晓以利害,约其共攻后梁。尽管契丹主与晋王李克用“约为兄弟”,定立了盟誓;但契丹入寇的根本目的是谋取经济利益,即掠取人口、财物以至土地。因此,在梁强晋弱的形势下,阿保机很快就撕毁了誓约,“阿保机归而背盟,更附于(后)梁” [3](卷266,太祖开平元年五月条) 。这是因为,在李克用拉 拢利用契丹的同时,后梁也频频遣使至契丹,约与契丹夹击晋,瓜分其地。这更符合契丹的利益。王夫之也指出:“当是时,朱温强而克用弱,助温以 · 94·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动物造型的幻象性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动物造型的幻象性 摘要:在中国北方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各种动物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各种动物形象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生命知觉,进而赋予了北方民族人类以遗觉式的意象体验,这一幻象性特质在北方民族动物造型上表现得极为充分。 关键词:北方民族;动物造型;幻想性 在我国北方的广袤地区分布着众多民族,基于这些北方民族大都以猎牧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动物便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物质资料,同时这些动物在人们的各种宗教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作为一种神灵崇拜着,由于动物在北方民族的人类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它们也成为北方民族动物造型的主要表现方式。人们在创造这些动物形象时,不是对自然的刻板模仿,而是通过线条、块面、色彩和独具匠心的构图安排使动物艺术充分展现出每一种动物的本质特征。北方民族的祖先——早期游牧人在其艺术形象中傾注了对动物的深厚感情,塑造出各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而且这些作品极具神秘色彩,它们充满幻象性,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 随着近几年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开始对北方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深入起来。其中,北方民族的动物造型受到了美学研究者极大地关注。先民是如何创造这些伟大的动物造型艺术?为什么这些充满幻象性的艺术会深深打动每一个观者?他们想要通过这些作品告诉我们什么?当代知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很早以前就有制造这种“幻想”的能力。美国当代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对“感觉剥夺”有一段较为准确的描述,他写到:“人们所做的‘感觉剥夺’实验证明,当视觉、听觉、触觉和幻觉仅仅是一些不成型的刺激时——眼睛看到的只是一团混乱的光线照射,耳朵听到的只是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人的全部心理功能便呈现紊乱状态,外部对感官的刺激完全被往事的回忆所召唤出的不同的意象所代替,这些意象不久就变得不可抗拒和无法控制,人的意象对它不起作用,这种意象能够发展成真正的幻觉。这样一些视觉幻想是如此真实,以致于在实验过去之后,某些受试者会更加相信,世界上的确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灵。”【1】北方民族动物艺术的创造情况与上述心理过程有一致之处。动物造型,大多形成于史前时期,那时的人们不可能像文明人这样有对着动物“模特”写生的意识,其创作只能靠回忆来召唤动物的意象。我们可以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中国北方民族演化简介 我们的祖国早在秦汉以来就形成了以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草原民族的族属﹑演化过程,以及漫长的几千年间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过程,对今天的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里谨作以下总结,粗浅地概括一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北方民族演化过程。 1.荤粥﹑酽恽时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西周三朝。据《后汉书》等史籍记载,夏后氏(夏代的开国国王夏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封到北方,其中一个人分封到“代”,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地方,在那里和荤粥﹑酽恽游牧部落结为兄弟。另一个人被分封到“幽都之山”,和那里的楼繁﹑林胡等部落结盟。在1980年以前,人们一直不太清楚“幽都之山”在哪里。有人说是肯特山,也有人说在大兴安岭。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兴安岭的一个山洞——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皇帝进山祭祖的石刻碑文,上面提到幽都之山就是大鲜卑山(大兴安岭),才破解了这个千年谜团。 2.匈奴﹑东胡时期——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到三国前

期。匈奴民族在最强盛的时候,他们控制的区域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黄河南岸,东至呼伦贝尔,西达青海省,几乎包括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北方草原地区。《汉书》记载“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东胡民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他们和当时的羌族﹑丁零﹑贵霜都是受匈奴统治的民族。到了西汉以后,匈奴发生分裂,南匈奴和汉朝结为同盟关系,结果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大量增长,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匈奴人开始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浪潮。北匈奴在和南匈奴多次交战之后,也有一部分部落开始南迁,与汉朝结合。另一部分人开始西迁,在两个世纪以后,他们的后裔出现在南欧平原,被欧洲其他民族称为“匈牙利”人。 匈奴衰落以后,原来在其治下的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大量南迁。丁零人从贝加尔湖一直迁徙到阴山南麓,和当时正在从呼伦贝尔向西部地区迁徙的鲜卑民族相融合,他们“自号鲜卑”,匈奴人则称呼他们为“敕勒”。羌族则从甘肃﹑陕西开始南下,一部分人迁到了今天的四川盆地。 3.鲜卑时期——鲜卑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中原王朝——北魏王朝。鲜卑民族是东胡的一支,他们的祖先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从大兴安岭深

北方民族大学 高数(上)期末考试试题A卷(06-07学年秋季8k横排不分开)[1]

第- 1 -页 共 2页 2006—2007学年 秋 季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课程: 高等数学 (A )卷 说明:1.本格式是试题与答题纸不分开的格式,试题中要预留空白答题部分。 2.学生不可带字典、计算器、收音机等。 一、填空题(本题有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求2 2)(x x f -=的定义域 . 2、[]_______________ )()(=-?-a a dx x f a a x f 上连续的奇函数,则,为设. 3、[]___________)()(0)()( 值的符号是,则,上连续,且,在设?<>a b dx x f b a x f b a x f . 4、__________1 )sin 1(lim 0=-+→x x x x . 5、微分方程''+'=y y 0的一条过点(,)02且在该点与直线y x =-2相切的积分曲线是 . 6、n e n n sin lim ∞→求数列的极限= . 7、________________)(1)(1 ='+=? x F dt t x F x ,则设. 8、__________ __________的单调减少区间是x x y -=. 二、计算题(本题周六学时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周五学时4小题,每小题7 分,共28分;周四学时任选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设 .求.y x y =''lnsin3 2、大小. 与试比较? ? 2 1 2 2 1 )(ln ln dx x xdx 3、设函数 )(x y y =由方程 0)cos(=++xy e y x 确定,求 .dy . 4、处的连续性. 在 判定,, 当设2)(2tan 220)(π=?? ???π≠ π-π ==x x f x x x x x f 三、解答题(本题周六学时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周五学时任选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周四学时任选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求极限 lim tan tan x x x → π 4 2。

浅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收继婚产生的原因

浅谈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收继婚产生的原因本文以匈奴族为例,阐述了收继婚的内容和它在匈奴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探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传统文化和经济条件是收继婚产生和存续的主要原因,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有利于其整个社会的发展。 标签:收继婚;匈奴;原因 一、匈奴民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即公元前三世纪,东汉初年开始衰落。在两汉政府联合其他民族的打击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匈奴在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匈奴,此后南匈奴逐步向南迁徙进入塞内,而北匈奴则离开蒙古草原,一路向西。公元460年,最后一个匈奴政权北凉被柔然消灭,之后匈奴再没有作为整体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出现。 匈奴兴起时物质文化已开始进入铁器文化时代。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铁器的使用与冶铁技术的进步促使其手工业迅速发展。匈奴很早就形成了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公元前209年冒顿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后,其奴隶制社会形成。 匈奴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文字,属阿尔泰语系。信仰原始宗教,天地、鬼神观念在日常生活及军事、政治生活中地位重要。其婚俗是:父死妻其后母(不是生母);兄弟死则妻其嫂。[1]历史文献对其婚俗的表现有详细记载。如公元前68年,壶衍朐鞮单于死,其弟虚闾权渠单于继位,黜废前单于之妻颛渠阏氏,娶右大将女儿为大阏氏。他遗弃寡嫂的行为,违反了妻兄弟之妻的婚俗,颛渠阏氏的父亲左大且渠对此行为产生怨恨。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病逝,王昭君请求归汉,汉哀帝要求她“从胡俗”,她按照匈奴的婚俗,又嫁给继位的单于复株累单于。即使在后来匈奴作为整体民族即将在文献中消失之前,其婚习俗依然存在。如屠各匈奴首领刘渊和其子在建立汉—前赵政权之后,刘聪娶了他同父异母兄弟刘乂的母亲单太后。 二、收继婚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妻其后母不仅是婚姻习俗,也是婚姻制度,学术界称为“收继婚”。指的是妇女在丈夫死后,改嫁给丈夫亲属的一种婚姻形态。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乌桓、突厥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流行过收继婚。元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蒙古文化的统治地位还将收继婚合法化,使得收继婚在汉族中开始普遍化。收继婚不仅在古代社会存在,在近代许多少数民族中也存在,如满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门巴族、羌族、哈尼族等民族中,实行收继婚是规定的一种婚姻形式。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此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一部分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割据政权,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的汉民族也始终同少数民族在对抗中发展,在对抗、战争中融合,有的少数民族在同汉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斗争中失败,直至融合到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中而消失,如契丹民族等;也有的则是在融合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北魏的建立 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 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 ②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讲授新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议了北魏。 思考:①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年? ③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④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迁都的原因 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专题中国的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史时期 1、两汉时期:①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②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③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七上67)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七上94)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原因):①民族融合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巩固北魏的统治 (3)措施: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 3、唐朝:①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威”——派兵迎击叛乱的东突厥,直至将东突厥灭亡;“恩”——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改善同吐蕃的关系;②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③唐玄宗册封南诏(彝族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改善同南诏的关系;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改善同回纥的关系。(七下18) 4、元朝:成吉思汗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忽必烈贡献: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采用汉制改革,巩固统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七下52) 5、明清时期: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作用。(七下77) 管理措施: 对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也由驻藏大臣督办。影响: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对台湾:统一台湾后康熙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对北部和西北管辖: (蒙古)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对北部统治; (新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西北边疆。 共同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二)中国近代史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八上14) 背景: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建立政权;英、俄承认阿古柏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经过:(1)领命: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北方民族大学 高等数学期末试题(下)A

--------------------------装----------------------------订---------------------------线------------------------------ 第 - 1 - 页 共 -2- 页 2005-2006学年秋季学期《高等数学》(下)课程期末考试试题 试题说明:学生必须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上的一律无效。学生可随身携带计算器。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已知→ → → → →→ → → +-=-+=k j i b k j i a 5,432,则向量→ →→-=b a c 2在z 轴方向上的分向量 是 . 2.设∑是柱面2 2 2a y x =+在h z ≤≤ 0之间的部分,则积分= ??∑ ds x 2 . 3.设),(v u f z =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其中2 2 ,y x v xy u +==,则 = ??x z . 4.∑ ∞ =1n n n x 在1||≤x 的和函数是 . 5.设∑ 是球面 2 2 22a z y x =++的内侧,则曲线积分 =++?? ∑ dydz z y x )(2 22 . 二、计算题(每题7分,共21分) 6.设3 2 2 2 z x yz xy u ++=,求 y x u ???2 和y z u ???2的值。 7.计算二重积分??-+D dxdy x y x )(2 2 ,其中D 为由x y x y y 2,,2===所围成的区域 8.已知两点)1,2,7(--A 和)10,4,3(B 求一平面,使其通过点B ,且垂直AB . 三、计算题(每题8分,共32分) 9.设 ),(y x f 是连续函数,改变? ?-x x x dy y x f dx 221 2 ),(的积分次序. 10.在曲线xy z =上求一点,使该点的法线垂直于平面093=+++z y x ,并写出所求

中国少数民族史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著。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本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本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自(2007年9月至2010

北方民族史

一:名词解释 部落: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原 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作为华夏民族自称也是他称的“华夏”、“诸夏”等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古代汉族的自称。原指中国中原地区,后包括中国全部领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聚居区内,逐步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秦汉以后,华夏族这一称谓先后为“秦人”、“汉人”乃至“唐人”所代替,但“华”作为中国民族的概念,并未消失。近代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后,遂以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可汗:可汗,又称大汗,简称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 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古代北亚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萨满教: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中国东北到 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它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西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 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氏族是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一般具有共同的图腾。 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 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西域(西域到了后来演变为我国的西部地区的含义,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属于西域的范围。清代的“西域”的范围位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南至拉萨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汉以来对玉门关、

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梦·忆》——浅谈工笔人物画中女性的忧伤美 院(部)名称: 设计艺术学院 学生姓名: 陈小兵 专业: 绘画(中国画)学号: 20062372 指导教师姓名: 李峰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绪论 (一)结合古代诗人的忧伤阐述现代女性忧伤的时代义意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描写女性的忧伤美 (三)结合创作作品本身,进一步阐述女性的忧伤美 结论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作品附图 《梦·忆》——浅谈工笔人物画中女性的忧伤美 摘要 在工笔人北方民族大学06国画陈小兵学士学位论文物画里,表现女性的题材很多,但表现女性忧伤的不是多见。这次创作,我选择用工笔的方式表现略带忧伤的女性,通过对女性情感流露的表现,来揭示女性情感背后的内心世界。 本文首先概括女性忧伤美的艺术价值,同时结合创作作品来说明我的创作目的与意义;其次从文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代诗人“忧伤”的解析来阐述现代女性“忧伤”的时代意义;再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女性自身的心理活动和现实生活两个角度来描写女性的忧伤;最后结合创作作品本身,通过选题、构图、色彩与技法和物象的寓意等,来诠释女性忧伤美在我作品中的具体表现,进一步阐述作品《梦·忆》的创作目的和审美意向。 关键词 女性忧伤社会人性

绪论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对美的表现,如果艺术不表现美,缺少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话,那就够不成艺术了。”① 忧伤,女性最美的情感表露,也是最能表现女性高洁、纯真之美的情感语言,可以最深刻的表现女性的内涵和韵味。而画画正是要挖掘其内心的情趣,表达其人性的本质;用情感的真诚表露去感染观者,面对现实、面对直观感受,用心灵去扑捉、去挖掘一种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梦·忆》中忧伤的人物形象和散落的花瓣等只北方民族大学06国画陈小兵学士学位论文是一个表象,通过对这些感象的模写,力求传达一种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本质的认识。真诚的袒露是人性中最为朴实的情感,美的东西都是最朴实的,朴实美是生活本身所蕴藏的诗意和哲理内涵。而女性的忧伤,本身就是一种最为真切的朴实,这种美是女性情感自然的流露,没有矫饰,没有造作,只有情真意切,所以倍加感人。 (一)结合古代诗人的忧伤阐述现代女性忧伤的时代意义 女性的忧伤,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对表面的概括,更是一种兼备情感、思想与智慧的内在美的综合体现。女性的忧伤美渗透着她们对生活的些许无奈,她们以其独特的忧伤美含蓄的表达着她们内心的寂寞与苦痛。忧伤的美,淡淡的渲染着、点缀着女性的生活世界,如诗一般给于女性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谁也触摸不透她们的内心世界,她们的忧伤,总能激起观者内心深处的一丝怜惜之情,这种怜惜虽然柔弱但有力量,如水穿石般慢慢的浸润着观者的心灵。绘画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感觉,尤其是工笔人物画,中国工笔画与西方绘画不大相同,它并不是单纯的写实,表现生活的手法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追求的是意象的真实而不仅仅是表象的真实。《梦·忆》的创作就是用表象的“女性忧伤”来诠释意象的“人性之美”和“生命之美”。 古代文人也有许多表达忧伤的文学作品。正如诗人李清照,从国家的灭亡到丈北方民族大学06国画陈小兵学士学位论文夫的离去,从一个幸福的女人到“人比黄花瘦”的悲凉与忧伤,太多的悲剧一次一次的发生在她身上。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她成为了“婉约之宗”,她的诗用近乎完美的文字表现了当时女性的情感世界,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忧伤的一面。通过对她们婉美、忧伤的描绘透露了当时女性对社会的认识与关注,用这种近乎悲剧的忧伤引起对时代的更多反思。诗是如此,画亦是如此。画家何家英说过:“悲剧是最具震撼力的,忧伤是一种高级情绪,最能抓住人心的就是这种情绪,我希望作品中的这种情绪能够最直接、最长久的感染人。”他认为女人是神圣的,他将对女人的感受、理解和爱转向了审美。所以,画家笔下的女性最终超越了表象的女性,更指向了意象的生命之美和生命的神圣。这就是诗意般忧伤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超脱自然的忧伤,让画家找到了表达自己人性精神与人格理想的载体。在作品《梦·忆》的创作中,紧紧围绕“忧伤”这种最能抓住人心的情绪来表现主题思想,把当代浮躁社会下人们无处宣泄的苦闷、抑郁、惆怅与压力通过忧伤的女性这样一个动人心弦的物象来表现,用女性高洁、纯真的忧伤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反思,对人性本质的认识。真诚的感受生活,用心灵去刻画绘画对象,把自己的灵魂、情感赋予描绘的对象,用忧伤的美丽诉说内心的感触,这也是我创作的思想所在。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描写女性的忧伤美

关于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北方民族史虽然在学术研究上占据着有非常重要位置,但由于一直以来在观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束缚,对于些问题的研究讨论和认识理解上还留有一些疑问,虽然这些问题不能在当下得到准确答案,但有必要将其提出并与专家学者一起探讨,从而进一步扩大北方民族史的研究成果。 标签:北方;民族史;研究 一、北方民族起源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历程中,大多数专家学者普遍认同北方中国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起源于黄河流域。受到这一观点影响,黄河流域成为我国文化的唯一起源地,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长江流域也陆续发现了较为古老的文化遗址,甚至有大量的石器用品相续出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唯一起源地这一观点产生了质疑,并且提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石器用品最早出现在长江流域。至此,有部分专家学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支持长江流域也是北方民族起源地这一观点。但仍有大部分研究者们对此持反对态度,依然坚持原有观点,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唯一的起源地,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进一步加大了研究力度,希望能够找到更为有力证据,证明起源地的正确位置。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之前的两种观点虽然都没有找到有力证据,但却有了另外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北方民族可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甚至有人提出北方民族是第三文明的觀点,并且认为北方民族文化不亚于其他两种文化,还通过在北方民族地区发现的大量文化遗址作为有力证据证明这一观点,这些文化遗址也确实呈现出了中华文化的诞生与发展。这样一来,问题似乎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又开始质疑北方民族文明到底属于哪些民族,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北方民族文明就是一种在当地土生土长的文明,隶属于中华民族,这种观点一旦成立的话,就说明北方民族文明仅限于地方文明,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古代文明。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北方民族文明的形成,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原文化和中亚文化,最终成为一种独具北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并通过彩陶瓷、玫瑰花、龙纹等文物证明这一观点。迄今为止,北方民族起源地问题依然是专家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大家各执一词,却又不能拿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唯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寻找到事实的真相。 二、北方民族文化发展序列及继承问题 在研究北方民族史的进程中,发现北方文化已经形成自己的发展序列,并且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但是,在北方民文化发展的历程当中,因为人们经常隔断这种联系,所以没有凸显出这种连续性。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北方文化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这一类问题也经常被研究人员所忽视。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北方民族文化也是经历过原始社会末期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果北方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发展序列被隔断,就无法对北方民族文化的诞生与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更无法对其发展水平进行准确评估。还有部分人认为,北方民族文化在发展进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