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考研——心理统计学笔记

心理学考研——心理统计学笔记

心理学考研——心理统计学笔记
心理学考研——心理统计学笔记

心理统计学笔记

(1)基本概念

总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可观测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样本:由于不能或没必要对整个总体进行研究,我们只能从总体中选择出一些个体代表总体,这些个体的集合叫样本

变量:本身是变化的或者对于不同个体有不同值得特征或条件

常量:本身不变且对不同的个体的值也相同

参数:描述总体的数值,它可以从一次测量中获得,也可以从总体的一系列测量中推论得到比例:全组中取值为X的比例,p=f/N

插值法:一种求两个已知数值之间中间值的方法,其假设所求解点附近数据呈线性变化

统计量:描述样本的数值,与参数的获得方式相同

随机取样:从总体抽取样本的一种策略,要求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

取样误差:样本统计量与相应的总体参数之间的差距

偏态分布:分数堆积在分布的一端,而另一端成为比较尖细的尾端,其与对称分布对应

次数分布:一批数据在某一量度的每一个类目所出现的次数情况

离散型变量:由分离的、不可分割的范畴组成,临近范畴之间没有值存在

连续型变量:在任何两个观测值之间都存在无限多个可能值,它可被分割成无限多个组成部分

(2)学习建议

①将注意放在概念上,心理统计应该是一门概念性的科学,而非纯数学。

②一定要将统计方法与心理学研究的情景结合起来学习。

③弄懂一个概念再开始学习下一个,心理统计中的概念应用性较差却是之后做题的基础。

④做题按照推荐格式能避免出错几率。

(3)统计检验总表

数据类型单样本问

题独立样本

比较

相关样本

比较

多组样本的比较相关问题

独立样本重复测量

等距型总体

正态

分布

单样本t/z

检验

独立样本

t/z

检验

相关样本t

检验

独立样本

方差分析

重复测量

方差分析

Pearson

积差相关分布

形态

未知

大样本下

的相应的

t/z检验

大样本下

的相应的

t/z检验

大样本下

的相应的t

检验

转化为顺序型转化为顺

序型

顺序型符号检验

法曼-惠特尼

U检验

维尔克松

T检验

克-瓦氏单

方差分析

弗里德曼

双向等级

方差分析

Spearman

等级相关

命名型χ2匹配度

检验χ2独立性

检验

符号检验

χ2独立性检验χ2独立性

检验

一、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是指用来整理、概括、简化数据的统计方法,侧重于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

(一)统计图表

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明确、生动直观地表达数量关系,具有一目了然、整洁美观、容易理解等特点。它们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简化的形式加以表现的两种最简单的方式。在制定统计图表之前,一般首先要对数据进行以下两种初步整理:

①数据排序:按照某种标准,对收集到的杂乱无章的数据按照一定顺序标准进行排列

②统计分组: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将所得到数据划分到各个组别中去

1.统计图

统计图:用点、线、面的位置、升降或大小来表达统计资料数量关系的一种陈列形式组成:坐标轴、图号、图题、图目、图尺、图形、图例、图注

分类:条形图、圆图、线性图、直方图、散点图、茎叶图

2.统计表

统计表:将要统计分析的事物或指标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以代替烦琐文字描述的一种表现形式

组成:隔开线、表号、名称、标目、数字、表注

分类: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

(二)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又叫集中趋势,是体现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统计量。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

1.算数平均数

(1)定义

算数平均数:即所有观察值的总和与总频数之商,简称为平均数或均数

平均数一般与标准差、方差相结合使用。

1

n

i

i X X N

==

(2)特点

①在一组数据中每个变量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等于零

②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加上一个常数C ,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加常数C ③在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乘以一个常数C ,所得的平均数为原来的平均数乘以常数C (3)意义

算数平均数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它在大多情况下是真值最好的估计值。 (4)优缺点

优点:反应灵敏、计算严密、计算简单、简明易解、适合于进一步用代数方法验算、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

缺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在出现模糊数据时计算 2.中数 (1)定义

中数: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在这组数据中,有一半数据比它大,一般数据比它小,等价于百分位数是50的那个数。 (2)算法

①数列总个数为奇数时,第 (n+1)/2 个数就是中数

②数列总个数为偶数时,可取位于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数

③分布中有相等的数时,将重复的数字看成一个连续体,利用中间分数的精确上下限使用插值法 (3)优缺点

优点:计算简单、容易理解、不受极端值影响、能在有模糊数据情况下使用、可在顺序型数据时使用

缺点:代表性低、不够灵敏、稳定性低、需要排序、不能进一步做代数运算 3.众数 (1)定义

众数: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

众数可能不只一个。在正偏态分布时,平均数最靠近尾端,中数位于其与众数之间。 (2)优缺点

优点:能在数据不同质的情况使用,能避免极端值干扰

缺点:不稳定、代表性差、不够灵敏、不能做进一步的代数运算

(三)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就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为离散量数。

1.离差与平均差

离差:分布中的某点到均值得距离,其符号表示了某分属于均值之间的位置关系而数值表示了它们之间的绝对距离 离差之和始终为零。

X μ=-x

平均差:次数分布中所有原始数据与平均数绝对离差的平均值 ..i X X A D n

-=

2.方差与标准差

和方:每一个离差值平方求和

由于离差正负值互相抵消无法代表离中趋势我们引入和方的概念 ()()

2

2

2

X SS X

X N

μ=

-=

-

∑∑∑

(1)总体的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即离均差平房后的均数 作为样本统计量用符号s 2表示,作为总体参数用符号σ2表示,也叫均方。 2

SS N

σ

=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

作为样本统计量用符号s 表示,作为总体参数用符号σ表示。

σ=

(3)性质

①每一个观测值都加一个相同的常数C 之后,计算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来的标准差 ②每一个观测值都乘以一个相同的常数C ,所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这个常数

(4)意义

方差与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它们是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分析中最常用的差异量数,它们的优点有:

反应灵敏、计算严谨、计算容易、适合代数运算、受抽样变动影响小、意义简单明了 3.变异系数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能用绝对差异量来比较不同样本的离散程度,而应当使用相对差异量数,最常用的就是差异系数。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所使用的观测工具不同,所测的特质相同

②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使用的是同种观测工具,所测的特质相同,但样本间水平差异较大

差异系数:一种最常用的相对差异量,为标准差对平均数的百分比

100%s C V X

=

?

(四)相对量数

1.百分位数

百分位数:在整个分布中,在某一值之下或等于该值的分数的百分比,所对应的分数

百分位数和百分等级是同一操作定义的两端。当我们求累计次数占总体的百分比是,所对应的分数和百分比的值分 别为百分位数和百分等级。 2.百分等级

百分等级:常模团体中低于该分数的人所占总体的百分比

百分等级一定要对应分数区间的精确上限。百分等级和百分位数都可以由已知数据用差值法求解。

3.标准分数 (1)定义

标准分数: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也叫Z 分数

离平均数有多远,即表示原始分数在平均数以上或以下几个标准差的位置。 X X Z s

-=

(2)性质

①Z 分数无实际单位,是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一个相对量 ②一组原始分数转换得到的Z 分数可正可负,所有原始分数的Z 分数之和为零 ③原始数据的Z 分数的标准差为1

④若原始分数呈正态分布,则转换得到的所有Z 分数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

(3)优点

①可比性——不同性质的成绩,一经转换为标准分数,就可在同一背景下比较 ②可加性——不同性质的原始数据具有相同的参照点,因此可相加

③明确性——知道了标准分数,利用分布寒暑表就能知道其百分等级 ④稳定性——转换成标准分数之后,规定了标准差为1,保证了不同性质分数在总分数中权重一样

(4)应用

①比较几个分属性质不同的观测值在各自数据分布中相对位置的高低 ②计算不同质的观测值得总合或平均值,以表示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③若标准分数中有小数、负数等不易被人接受的问题,可通过 Z'=aZ+b 的线性公式将其转化成新的分数(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五)相关量数

由于实验法适用范围的限制,有的时候我们只能对变量间进行相关研究,也就是看两者是否有互相跟随的变化关系。相关研究所得到的是一种描述统计,我们仅仅能用其描述两个变量互相跟随的程度大小,至于他们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或者是共变关系则不可妄下定论。

相关系数: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现形式

作为样本的统计量用r 表示,作为总体参数一般用ρ表示。 正相关:两列变量变动方向相同

负相关:两列变量中有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呈现出与前一列变量方向相

反的变动

零相关:两列变量之间没有关系,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或无规律变化 1.积差相关

也就是Pearson 相关。

(1)前提

①数据要成对出现,即若干个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种不同的观测值,并且每队数据与其它对子相互独立

②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都是正态的,至少接近正态 ③两个相关的变量是连续变量,也即两列数据都是测量数据 ④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的

(2)公式

X Y X Y xy

r -

==

=

∑∑∑

r 也就等于X 和Y 共同变化的程度除以X 和Y 各自变化的程度。 2.等级相关

也就是Spearman 相关

(1)适用范围

①当研究考察的变量为顺序型数据时,若原始数据为等比货等距,则先转化为顺序型数据 ②当研究考察的变量为非线性数据时

(2)公式

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顺序型数据,仍然用Pearson 相关公式计算即可。

3.肯德尔等级相关

(1)肯德尔W 系数

也叫肯德尔和谐系数,原始数据资料的获得一般采用等级评定法,即让K 个被试对N 件实物进行等级评定。其原理是评价者评价的一致性除以最大变异可能性。

()

()

2

2

2

3

112

i i R R N W K

N N

-=

-∑

R i 代表评价对象获得的K 个等级之和 N 代表等级评定的对象的树木 K 代表等级评定者的数目

(2)肯德尔U 系数#

其与肯德尔W 系数所处理的问题相同,但评价者采用对偶比较法,即将N 件事物两两配对分别进行比较

()281(1)(1)

ij

ij

r

K r U N n K K -=

+-?-∑∑

r ij 为对偶比较记录表中i>j 格中的择优分数 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

(1)点二列相关

适用于一列数据为等距正态变量,另一列为离散型二分变量。

p

q pb t

X

X r s -=

p X 是与二分称名变量的一个值对应的连续变量的平均数

q X 是与二分称名变量的另一个值对应的连续变量的平均数

p 与q 是二分称名变量两个值各自所占的比率 s t 是连续变量的标准差

(2)二列相关

适用于两列变量都是正态等距变量,但其中一列变量被人为地分成两类。 p

q b t

X

X pq r s y

-=

?

y 为标准正态曲线中p 值对应的高度,查正态分布表能得到 5.Ф相关

适用于两个变量都是只有两个点值或只表示某些质的属性。

r Φ=

其中a 、b 、c 、d 分别为四格表中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数据

二、推断统计

推论统计就是指运用一系列的数学方法,将从样本数据中获得的结果推广到样本所在的总体。进行推论统计的关键在于所抽取的样本要能够尽量接近所要研究的总体。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1.概率

概率:表明随机事件出现可能性大小的客观指标

概率的定义包含以下两种,当观测次数够多时他们是相等的。

后验概率:对随机事件进行n 次观察,某一事件A 出现的次数m 与观测次数n 的比值在n 趋近无穷时所稳定在的常数p

先验概率:在满足试验可能结果数有限且每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的条件下,随机事件包含的结果数除以结果总数 2.正态分布

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许多变量的分布都近似于正态曲线,因此有“上帝偏爱正态分布”一说。

(1)特点

①正态曲线的形状就像一口挂钟,呈对称分布,其均值、中数、众数实际上对应于同一个数值

②大部分的原始分数都集中分布在均值附近,极端值相对而言比较少 ③曲线两端向靠近横轴处不断延伸,但始终不会与横轴向交

④正态分布曲线转化为z分数后人以z分数与零点对应曲线下面积固定

(2)用法

①依据Z分数求概率,即已知标准分数求面积

②从概率求Z分数,即从面积求标准分数值

③已知概率或Z值,求概率密度,即正态曲线的高

3.二项分布

二项分布:对于一个事件有两种可能A和B,但我们对这一事件观察n次,事件A发生的总次数的概率分布就是二项分布

二项分布的均值为pn

μ=

方差公式为2npq

σ=

标准差的公式为σ=

4.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

(1)抽样原理

抽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完全均等。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发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

(2)抽样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法

②系统随机取样法

③分层随机取样法

④多段随机取样法

5.抽样分布

样本分布:样本统计量的分布,是统计推论的重要依据

(1)正态分布及渐近正态分布

样本统计量为正态分布或者接近正态分布的情况都可根据正态分布的概率进行统计推论。

总体分为正态或接近正态,方差已知,样本平均数和方差的分布为正态分布 ①样本平均数分布的平均数和方差与母体的平均数和方差有如下关系:

2

2

X X X n

μμσσσ===

②样本的方差及标准差的分布也渐趋于正态分布,其分布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和总体有如下关系:

22

2

2

2s s s s X X n

σσσ

σ

σ====

(2)t 分布

t 分布是一种与方差无关而与自由度有关的分布,很类似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将正态分布看作t 分布当自由度为正无穷时的特例。

总体分布为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 分布:

X σ=

其中1n s -=

(3)χ2分布

χ2分布的构造是从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每次抽去n 个随机变量,计算其平方和之后标准化的一个分布。分布曲线下的面积都是1,但伴随着n 取值的不同,自由度改变,曲线分布形状不同,而当自由度趋近于正无穷时χ2分布即为正态分布,因此其于t 分布一样都是一族分布,而正态分布都是其中的特例。 ()

2

2

2

X

μχσ

-=

(4)F 分布

如果有两个正态分布的总体,我们从其中各自取出两个样本,各自计算出χ2,则:

2

1

12

2

2

df F df χχ=

更多情况下,我们所计算的F 两样本取自相同总体,此时可将上式化简为:

122

121

n n s F s --=

(二)参数估计

当在研究中从样本获得一组数据后,如何通过这组信息,对总体特征进行估计,也就是如何从局部结果推论总体的情况,称为总体参数估计。总体参数估计问题可以分为点估计与区间估计。

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良好估计量的标准

①无偏性——用多个样本的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偏差的平均数为零

②有效性——当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不止一个统计量时,无偏估计变异小者有效性高,变异大者有效性低,即方差越小越好

③一致性——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时,估计值应能够越来越接近它所估计的总体参数 ④充分性——样本的统计量是否充分地反映了全部n 个数据所反映总体的信息

点估计: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因为样本统计量为数轴上某一点值,估计结果也以一个点的数值表示

区间估计: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

这个区间就叫做置信区间,相应的概率成为置信度,这两个量是共通变化的,置信区间越大,置信度越高;

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及落入该范围的概率。

标准误: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差

总体方差未知时用估算的总体方差计算标准误。

σ=

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2

2

X

X

x Z x Z αασ

μ-<<+

当总体方差未知时,则使用t 分布对应置信度 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1)标准差的区间估计 112

2

n s n s s Z s Z αασσσ---<<+

(2)方差的区间估计

()()()

221

1

2

22

12

211n n n s n s α

ασ

χχ-----<<

(三)假设检验

可以说,每一个实验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给事实一个反驳虚无假设的机会。 ——R.A.Fisher 1.假设检验的原理

假设检验:统计学中的一种推论过程,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为一般性结论,判断总体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假设检验的实质是对可置信性的评价,是对一个不确定问题的决策过程,其结果在一定概率上正确的,而不是全部。

(1)两类假设

对于任何一种研究而言,其结果无外乎有两种可能,即是否符合我们预期。一般来说证伪一件事情比证实一件事容易,在行为科学的研究中,由于我们无法了解总体中除样本以外的个体情况,因此尝试拒绝虚无假设的方法优于证明备择假设。

备则假设:因变量的变化、差异却是是由于自变量的作用 往往是我们对研究结果的预期,用H 1表示。

虚无假设: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我们所预计的改变、差异、处理效果都不存在 观察到的差异只是随机误差在起作用,用H 0表示。

(2)小概率原理

小概率原理: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至于什么就算小概率事件,那就是我们在计算前明确的决策标准,也就是显著性水平α。在检验过程中,我们假设虚无假设是真实的,同时计算出观测到的差异完全是由于随机误差所致的概率。之后将其与我们实现界定好的显著性水平比较,从而考虑是否依据小概率原理来拒绝虚无假设。

(3)两类错误

(本部分内容请参照实心信号检测论对照来看。 ——MJ 注)

Ⅰ型错误:当虚无假设正确时,我们拒绝了它所犯的错误,也叫α错误

研究者得出了处理有效果的结论,而实际上并没有效果,即所谓“无中生有” Ⅱ型错误:当虚无假设是错误的时候,我们没有拒绝所犯的错误,也叫β错误 假设检验未能侦查到实际存在的处理效应,即所谓“失之交臂”

两类检验的关系

①α+β不一定等于1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与β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

(4)检验的方向性

单侧检验:强调某一方向的检验,显著性的百分等级为α

双侧检验:只强调差异不强调方向性的检验,显著性百分等级为α/2

对于同样的显著性标准,在某一方向上,单侧检验的临界区域要大于双侧检验,因此如果差异发生在该方向,单侧检验犯β错误的概率较小,我们也说它的检验效力更高。

(5)假设检验的步骤

①根据问题要求,提出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 ②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

③确定检验的方向性并规定显著性水平 ④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⑤将统计量的值与临界值对比做出决策 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1)总体正态分布且方差已知

obs X

X z μσ-=

其中X σ=

0μ和0σ分别为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2)总体正态分布而方差未知

obs X

X t s μ-=

其中X s =

而S =

S 为用样本和方估算出的总体方差

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12

obs obs D X

X X Z t σ-==

这是两样本平均数检验的通用公式,所不同的仅在于标准误的计算

(1)总体方差已知 ①独立样本

D X σ=

②相关样本

D X σ=

其中r 为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2)总体方差未知

①独立样本(方差差异不显著时

)

D X σ=

②相关样本

a.相关系数未知:

D X σ=

其中

d 为每一对对应数据之差

b.相关系数已知:D X σ=

4.方差齐性检验

(1)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

当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时,其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比值服从χ2分布: 2

2

2

ns

χσ

=

由自由度1df n =-查χ2表,依据显著性水平判断

(2)两个样本方差之间 ①独立样本 2

2s F s =

大小

其中当两样本自由度相差不大时可用n s 代替n-1s

查表时11221,1df n df n =-=- ②相关样本

2

2

t =

2df n =-

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①积差相关 a.当

ρ=0时:t =

其中2df n =-

b.当ρ≠0时:先通过查表将r 和ρ转化为费舍Z r 和Z ρ然后进行

Z 检验

Z Z Z -=

②等级相关和肯德尔W 系数

在总体相关系数为零时:查各自的相关系数表,判定样本相关显著

(四)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1)方差分析的概念

方差分析的目的是推断多组资料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也即检验多组数据之间的均数差异是否有统计意义。当我们用多个t 检验来完成这一过程时,相当于从t 分布中随机抽取多个t 值,这样落在临界范围之外的可能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Ⅰ型错误的概率。我们可以把方差分析看作t 检验的增强版。

(2)方差的可分解性

方差分析依据的基本原理就是方差的可加性原则。作为一种统计方法,方差分析把实验数据的总变异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来源的分量。数据的变异由两部分组成:

组内变异:由于实验中一些希望加以控制的非实验因素和一些未被有效控制的未知因素造成的变异,如个体差异、随机误差

组内变异是具体某一个处理水平之内的,因此在对总体变异进行估计的时候不涉及研究的处理效应。

组间差异:不仅包括组内变异的误差因素,还包括了是不同组所接受的实验处理不同造成的影响

如果研究数据的总变异是由处理效应造成的,那么组间变异在总变异中应该占较大比例。

B M S 表示组间方差,B B B SS M S df =

,1B df k =-,k 表示实验条件的个数

W M S 表示组内方差,W W W

SS M S df =

,()1W df k n =-,n 表示每种实验条件中的被试个数

(3)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①样本必须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②每次观察得到的几组数据必须彼此独立 ③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应彼此无显著差异

为了满足这一假定,我们可采用最大F 比率法2

m ax m ax 2m in

s F s

=,求出各样本中方差最大值与最

小值的比,通过查表判断。

(4)方差分析的基本步骤 Ⅰ 求平方和

①总平方和是所有观测值与总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总和 (

)2

2

T G

SS X

N

=

-∑其中G 表示所有数据的总合,N 表示总共的数据个数

②组间平方和是每组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再与该组数据个数的乘积的总和 ()

2

2

2

i

B i i

T G

SS n X G n N

??=

-=

-???

?

,G 为数据总均值,i T 为每组数据和,i n 为

该组数据个数

③组内平方和是各被试的数值与组平均数之间的离差的平方总和 W i

SS SS

=

(注:T B W SS SS SS =+推荐用于检验之前的计算,而不是被当作快捷计算的方式)

Ⅱ 计算自由度 ()11

1T B W df N df k df k n N k

=-=-=-=-

Ⅲ 计算均方 B B B SS M S df =

W W W

SS M S df =

Ⅳ 计算F 值 B W

M S F M S =

Ⅴ 查F 值表进行F 检验并做出判断 Ⅵ 陈列方差分析表

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随机区组设计中同质被试参加所有水平下测试,因此,组间变异不包括个体差异的影响。而每一个水平之内仍然是由不同被试共同完成的,于是我们仍然将总体变异分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但需要进一步将组内变异分为被试间变异和误差引起的变异。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F 检验时,将被试间变异从组内变异中去除,使得检验结果更灵敏。

个体误差用R SS 表示,而随机误差用E SS 表示,它们的和等于组内差异W SS

B E

M S F M S =

其中E E E

SS M S df =

而E W R SS SS SS =-;()()11E df k n =--

()

2

2

1

n

R i R G

SS N

k

==

-∑

其中R ∑为同一区组的数据之和,或者同一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

乘积的和

让我们回忆一下两个相关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可以发现那里出现的情况和这里的多样本方差分析相仿。也就是说,对于同样的实验数据,当我们把它看作是由独立样本得出或相关样本得出时,就要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从而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假定为相关样本的数据得出的显著性差异如果换作背景是独立样本就可能只能接受虚无假设。这实际上是因为相关情况下样本之间差异的减小使得对应检验要使用的统计量变大,检验也就更加灵敏了。

4.两因素方差分析

在两因素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同时用两种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研究它们对某一因变量的影响,其实验结果比单因素设计更实际。

(1)交互作用与主效应

主效应:某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差异 交互作用:一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因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而不同

如果两个因素彼此独立,即不管其中一个因素处于哪个水平,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均值间的差异都保持一致,则 不会产生交互作用。

(2)统计原理

为了看清各因素独立作用和交互作用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将组间差异分解:

B a b a b SS SS SS SS ?=++

其中a SS 与b SS 分别表示a 因素与b 因素的组间平方和,a b SS ?表示交互作用的平方和

1a df a =-;1b df b =-;()()11a b df a b ?=--;W df N a b =-?

(3)F 的计算(这里讨论独立样本)

a a W

M S F M S =

其中a a a

SS M S df =

这里的a SS 是假定全体数据只根据a 因素分为两组所计算的组间

差异

b b W

M S F M S =

其中b b b

SS M S df =

这里的b SS 也同样为假设只根据b 因素分组所计算的组间差异

a b a b W

M S F M S ??=

其中a b a b a b

SS M S df ???=

这里的a b SS ?为总体组间差异减去a SS 和b SS 得到

5.事后检验

由方差分析只能得到显著差异的结果,事后检验使我们能够比较各组,发现差异具体产生在什么地方。事后检验采用成对比较的方式,每次比较两个组的差异。这里我们只介绍常用的红丝带检验而不是过气的内裤检验。

HSD 检验法

统计学整理笔记

● 例1:某企业计划规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实际提高15%。试计算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百分数。 ● ● 例2:某企业计划规定某产品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7%,试计算成本计划完成指标。 ● 答案: 答案: 答案: 起重量(吨)X 台数f 起重总量(吨)xf 40 1 40 25 2 50 10 3 30 5 4 20 合计 10 140 起重量(吨) 起重机台数构成(%) (吨) 40 10 4 25 20 5 10 30 3 5 40 2 合计 100 14 技术级别 月工资(元) 工资总额(元) 1 146 730 2 152 2280 3 160 1880 4 170 1700 5 185 370 合计 —— 7960

答案: 答案: 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料 单位:亿元 答案: 某企业2014年第三季度职工人数:6月30日435人,7月31日452人,8月31日462人,9月30日576人,要求计算第三季度平均职工人数. 答案如右图 计划完成程度(%) 组中值(%) 企业数 实际完成数(万元) 计划任务数(万元) 90—100 95 5 95 100 100—110 105 8 840 800 110—120 115 2 115 100 合计 — 15 1050 1000 日产量 (公斤) 工人数(人)f 组中值 (公斤)x xf 20—30 10 25 250 30—40 70 35 2450 40—50 90 45 4050 50—60 30 55 1650 合计 200 — 8400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18530.7 21617.8. 26635.4 34515.1 45005.8 57733

心理学考研笔记(测量心理学)0001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心理测量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做出重要的决定。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1)心理测量的定义心理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心理测验:对行为样组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其本质上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验有三个要素,即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2)心理测量的特点 ①间接性——心理属性是内在的不可直接测量到的特质,但可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外显行 为,测量者可以通过一定的 方法测量这些外显行为,并由这些行为判别特质的性质。 ②相对性一一对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没有绝对的标准,亦即没有绝对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 行为序列。所有的心理测量都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也就是只有顺序量表的特 征。 ③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测验用的项目,说明、言语、态度、评分、分数转换、 解释都需要标准化。 2.心理测量的特征分类 (1)按所测量的心理特征分类 ①能力测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 ②成就测验——经过正式教育或训练后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③人格测验——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信念、价值观等 (2)按接受测量的人数分类 ①个别测验——一名主试在一段时间内测量一名被试 ②团体测验——一段时间内一名主试同时测量许多人 (3)按测验目的分类 ①描述性测验——仅仅是进行描述 ②诊断性测验——对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而预先做出的诊断 ③预示性测验——了解人的潜能和未来的表现 4)按测验要求分类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 .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研究者甲让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l~5 的等级评定,( l 表示非常不喜欢,5 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计数型 B .顺序型―等距型―类目型 C .顺序型―等距型―顺序型 D .顺序型―等比型―计数型 2 .调查了n =200 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对手表显示的偏好程度,如下: 该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 B .计数型―等比型 C .顺序型―等距型 D .顺序型―命名型 3 .157.5 这个数的上限是()。 A . 157 . 75 B . 157 . 65 C . 157 . 55 D . 158 . 5 4 .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A .自变量 B .随机变量 C .因变量 D .相关变量

5 .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被称之为()。 A .总体 B .样本点 C .个体 D .元素 6 .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变量?( ) A .父亲的月工资为1300 元 B .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0 分 C .小强100 米跑得第2 名 D .小红某项技能测试得5 分 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A .称名数据 B .顺序数据 C .等距数据 D .比率数据 参考答案:1 . B 2 . D 3 . C 4 . B 5 . A 6 . C 7.C 二、概念题 1.描述统计(吉林大学2002 研) 答:描述统计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推论统计(中国政法大学2005 研,浙大2000研) 答: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指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的统计方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3 .假设检验(浙大2002 研) 答:假设检验指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出一般性结论,判

基础统计学笔记 统计学基础笔记整理

一、统计学概论 分理论统计和应用统计 应用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为一组数据的中(位置均值、中位数)、散(极差、方差、标准差)、形|(偏度)描述。 推断统计分为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技能 1、经验——数据收集加工——画成图形——数理(规律)(数据不等于数字) PPT 原则用图不用表、用表不用栏、用栏不用字实际问题 5M1E ——组成过程——产品(结果)——属性(包括几何(形位方尺)、物理、生化、人文)——集合统计问题 ——(构成)总体——样本——数据——类型分计数型(离散性)和计量型(连续性),即概率分布为计量型分布和技术型分布)——规律分描述和推断。

1、总体与样本中间有一种学问抽样验收抽样、统计抽样样本量 2、样本和数据中间有一门测量技术MSA 3、分布规律 总体参数平均值() 标准差() 总位数() 比例(p ) 样本统计量的特点随机变化,不要轻易用样本下结论。拉丁字母在数学上用于总体参数阿拉伯字母表示样本统计量希腊字母表示计算 总体参数统计分参数统计和非参数统计。推断统计分 估计总体总体某参数未知,用对应的样本统计量去猜测。检验假设总体某参数已知,用对应的样本统计量去验证。 二统计数据收集与整理1、数据不等于数字 2、数据的两种类型 描述性分类——响应变量(因变量)和预报因子(独立变量)如性别叫因子,男女叫水平。 四种尺度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3.数据管理的7个层次无假不乱浅深系4.软件每一列表示一个变量,每一行表示一个样本鱼骨图只适用于一个为什么, 变量程序图IPO 适用于多个为什么。 I (变量)P O 水质烧开水色香味器皿材质火燃料风压强 目的要抓住关键的变量。 2、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绝对数——时期数和时点数相对数——比例部分比总体比率部分比部分 统计的数据来源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 1、数据收集分被动收集(利用历史和现场)和主动收集(DOE 试验设计)现场收集数据是被动收集,分临时数据和常态数据。试验是临时数据。 数据好的特征。。。。 数据不好的7个陷阱缺少假混窄异病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笔记图文稿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 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 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 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 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 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 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 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

统计学复习笔记

统计学复习笔记 第七章 一、 思考题 1. 解释估计量和估计值 在参数估计中,用来估计总体参数的统计量称为估计量。估计量也是随机变量。如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等。 根据一个具体的样本计算出来的估计量的数值称为估计值。 2. 简述评价估计量好坏的标准 (1)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 (2)有效性:是指估计量的方差尽可能小。对同一总体参数的两个无偏估计量,有更小方差的估计量更有效。 (3)一致性:是指随着样本量的增大,点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被估总体的参数。 3. 怎样理解置信区间 在区间估计中,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置信区间的论述是由区间和置信度两部分组成。有些新闻媒体报道一些调查结果只给出百分比和误差(即置信区间),并不说明置信度,也不给出被调查的人数,这是不负责的表现。因为降低置信度可以使置信区间变窄(显得“精确”),有误导读者之嫌。在公布调查结果时给出被调查人数是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则可以由此推算出置信度(由后面给出的公式),反之亦然。 4. 解释95%的置信区间的含义是什么 置信区间95%仅仅描述用来构造该区间上下界的统计量(是随机的)覆盖总体参数的概率。也就是说,无穷次重复抽样所得到的所有区间中有95%(的区间)包含参数。 不要认为由某一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某一个95%置信区间,就以为该区间以0.95的概率覆盖总体参数。 5. 简述样本量与置信水平、总体方差、估计误差的关系。 1. 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量n 为 2. 样本量n 与置信水平1-α、总体方差、估计误差E 之间的关系为 其中: 2222α2222)(E z n σα=n z E σα2=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笔记

概念 (1)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 为随机变量。 (2)总体: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 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 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 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 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 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c.为学习心理与教育测量和评价打下基础。 3.先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答: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要用何种统计方法去分析,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只有做到对数据分析正确,才能对统计方法做出正确地选用。选用统计方法

基础统计学笔记统计学基础笔记整理

基础统计学笔记统计学基础笔记整理 一、统计学概论: 分理论统计和应用统计: 应用统计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为一组数据的中(位置:均值、中位数)、散(极差、方差、标准差)、形|(偏度)描述。 推断统计分为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技能: 1、经验——数据收集加工——画成图形——数理(规律) (数据不等于数字) PPT 原则:用图不用表、用表不用栏、用栏不用字实际问题: 5M1E ——组成过程——产品(结果)——属性(包括:几何(形位方尺)、物理、生化、人文)——集合统计问题:

——(构成)总体——样本——数据——类型:分计数型(离散性)和计量型(连续性),即概率分布为计量型分布和技术型分布)——规律分描述和推断。 1、总体与样本中间有一种学问:抽样:验收抽样、统计抽样样本量 2、样本和数据中间有一门测量技术:MSA 3、分布规律 总体参数:平均值() 标准差() 总位数() 比例(p ) 样本统计量的特点:随机变化,不要轻易用样本下结论。拉丁字母在数学上用于总体参数阿拉伯字母表示样本统计量希腊字母表 示计算 总体参数统计分参数统计和非参数统计。推断统计分 估计:总体总体某参数,用对应的样本统计量去猜测。检验:假设总体某参数已知,用对应的样本统计量去验证。 二:统计数据收集与: 1、数据不等于数字

2、数据的两种类型: 描述性分类——响应变量(因变量)和预报因子(独立变量)如性别叫因子,男女叫水平。 四种尺度: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3.数据管理的7个层次:无假不乱浅深系 4.软件每一列表示一个变量,每一行表示一个样本鱼骨图只适用于一个为什么, 变量程序图IPO 适用于多个为什么。 I (变量) P O 水质烧开水色香味器皿材质火燃料风压强 目的要抓住关键的变量。 2、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绝对数——时期数和时点数相对数——比例:部分比总体比率:部分比部分 统计的数据:直接和间接。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2017年心理学考研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及总结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力比多学院考研为大家整理总结了2017考研普心参考教材重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复习带去帮助。 普通心理学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也是统考心理学试卷的重点。考研大纲明确指出:普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200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复习策略 考研大纲中将普通心理学划分成了十二部分,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别对应了参考书中的前十二个章节中的每一章。实际上这十二个部分可以分成4大块:绪论(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控制与调节(动机,情绪)、心理特性(能力,人格)。这四个块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脚到信息加工过程上,因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评价 需要掌握的概念:观察法实验法格式塔 预测选择分值:2-3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触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 预测选择分值:3-4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5%,综合题0%) 第三部分:感觉 重点: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视觉感受野的概念色觉的理论马赫带及其理论解释听觉的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觉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阈限韦伯定律对数定律乘方定律感受野马赫带侧抑制适应 预测选择分值:5-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四部分:知觉 重点:知觉的概念知觉中的两种加工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图形的组织原则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时间知觉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觉知觉恒常性运动视差运动**** 双眼视差似动运动后效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0%) 第五部分:意识与注意 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睡眠的阶段和功能梦的几种解释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注意的认知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0%,综合题0%)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应用统计分析复习笔记

应用统计分析复习笔记 BY 东海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第一章 导论 1、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内容:收集数据(取得数据);处理数据(整理与图表展示);分析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数据解释(结果的说明);得到结论(从数据分析中得出客观结论)。 2、统计研究的循环过程:实际问题—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数据解释—实际问题。 4、描述统计: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内容: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描述性分析。目的:描述数据特征;找出数据的基本规律。 5、推断统计: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内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目的:对总体特征做出推断。 6、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关系: 7、统计数据的类型 (1)按计量层次: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2)按收集方法: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3)按时间状况: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8、总体: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 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也称为元素。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或样本量。 9、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所关心的参数主要有总体均值(μ )、标准差(σ)、总体比例(π)等。总体参数通常用希腊字母表示。 10、统计量: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它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些量,是样本的函数。所关心的样本统计量有样本均值(x )、样本标准差(s)、样本比例(p)等。样本统计量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来表示。 变量: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如商品销售额、受教育程度、产品的质量等级等。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即数据变量可以分为:(1)分类变量(说明事物类别的名称)、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名称)和数值型变量(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名称)。其中数值型变量又分离散变量(取有限个值)和连续变量(可以取无穷多个值)。(2)经验变量(所描述的是我们周围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理论变量(由统计学家用数学方法所构造出来的一些变量,比如,z 统计量、t 统计量、χ2统计量、F 统计量等)。(3)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 11、随机现象的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随机现象也存在其固有的量的规律性,人们把这一规律性称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对随机现象的观察称为随机试验,并简称试验,用以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随机试验的特点:可重复性、可观察性和随机性。统计中的抽样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随机试验。因而可以利用概率论的技巧来分析推断统计方法。而样本其实就是随机变量。 12、常见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 13、统计学中泛称统计量(或枢轴量)的分布为抽样分布。讨论抽样分布的途经有两种:1)精确地求出抽样分布,并称相应地统计推断为小样本统计推断;2) 让样本容量趋于无穷,并求出抽样分布的极限分布。以极限分布作为抽样分 统计方法 描述统计 推断统计 参数估计 假设检验 点估计 区间估计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2.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笛卡尔(唯理论):相信理性真实性,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天赋观念 洛克(经验论):白板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发现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开辟了前景也奠定了基础

张敏强版《教育和心理统计学》1到3章读书笔记汇编

《绪论》 1.什么是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数理统计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把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和各种心理实验、心理测验等科学研究中,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达到更为准确地掌握情况、探索规律、制订方案、目的,为教育与心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及本书体系。 1)描述统计学:这一部分主要是研究和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 例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标准差、方差等,以这些参数来反映观测数据的离散趋势。 描述统计学主要是描述事务的典型性、波动范围以及相互关系,提示事物的内部规律。 2)推断统计学: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数据去作出决策的方法。推断统计学则是一种依据部份数剧去推论全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进行教育与心理实验、对教育与心理研究或实验作出预测和规划的有力工具。推断统计学的主要内容有: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 3)多元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研究超过两个因素的教育与心理的研究和实验。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出主要的因素,相近或相关的因素合并或归类。 多元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 3.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与心理统计学的昨天:1904年美国人桑代克写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2)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今天:叶佩华主编的《教育统计学》,张厚粲主编的《心理与教育统计》等。 4.预备知识 1)概念与术语 <1>随机变量: 教育与心理实验或观测,在相同的条件下,其结果可能不止一个,同实验或观测所得到的数据,事先无法确定,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因为可以用数字来表现,则称这些数字为随机变量。 它的特点是:离散性、变异性和规律性。 依其性质可分为:称名变量、顺序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四种 称名变量:用于说明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但不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差异的大小。 顺序变量:指可以按事物的某一属性,把它们按多少或大小顺序加以排列的变量。 等距变量:指变量之间具有相等的距离。它除了有量的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 比率变量:除了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之外,还有绝对零点。 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一般将相互关系中作为原因的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作为结果的

发展心理学考研笔记精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林崇德第二版) (Chong-de lin The second edition ) 第一章绪论 (一)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年龄特征:指个体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来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就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而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就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而言,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 关键期/成熟期/转折期,其实质就是各个阶段各种心理现象的质变年龄。心理特征与个体生理发展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即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文化背景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关键期:指有机体早期生命中某一短暂阶段内,对来自环境的特定刺激特别容易接受或者掌握某一种技能的最佳时期。1937年洛伦兹曾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会追逐它首先看见的活动的有机体,这种现象称为“印刻”。这个时间很短,称为关键期。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关键期,如2— 3岁为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与这个时期相联系的能力就会永远丧失。 (二)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的纪录整理而成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近代社会、自然科学、教育三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①文艺复兴后西方妇女儿童社会地位提高。②辩证自然观形成,要求科学从发展的观点研究事物本质和规律。③近代教育要求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