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_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_葛浩阳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_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_葛浩阳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_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_葛浩阳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_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_葛浩阳

REFORMATION &STRATEGY 2015

7第31卷(总第263期)一、引言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劳动价值论是个相对老旧的问题,但是,问题的新旧并不等于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至少就笔者所见,无论是在当下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疑问和迷惑都普遍地存在。而这一基础性

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很难说对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能有较好的把握。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

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

葛浩阳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典型经济社会形态时所运用的基础理论。然而,在现实的研究和学习中,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其他价值论之间的关系经常被混淆或误解,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难以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文章在分析和比较四种价值理论并指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几个常见诘难进行尝试性解答,并对其分析域做理论上的限定,以期使劳动价值论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意义上得到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7-0019-06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

Utility Theory of Value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

Ge Haoyang

(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

Abstract: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the basic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s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orms of capitalism.However,in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and study,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 are often confused or misunderstood,if the basic problems has not effectively resolved,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m.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firstly do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value theories,then point out the defects of the latter.Based on this and with the intention to mak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n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try to answer several common criticism on labor theory of value,and also to delineate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it.

Key words: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

[作者简介]葛浩阳(1987-),男,河南禹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19

本文摘自改革与战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16829779.html,

《改革与战略》杂志投稿邮箱REFORMATION &STRATEGY 2015

7据笔者归纳,对商品的价值理论,学界目前主要存在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四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供需”的角度分类,将前两种价值论归为“供给视角或供给价值论”,将效用价值论归为“需求视角或需求价值论”,将“均衡价值论”归为“供求混合视角或供求价值论”。①这种分类方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并不完全赞同。以劳动价值论为例,其视角明显并非仅仅是供给方面。马克思明确地提到,无效劳动并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而劳动的有效与否,恰恰是从需求角度对商品作出的定性,仅从供给角度是无法判断生产过程的劳动是否有效的。因此,本文不从某种定性的前提出发对以上四种价值理论进行归纳、分析,而是按照经济思想史演进的脉络,先后考察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给价值论三种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再对劳动价值论予以专门分析研究。二、要素价值论及其理论缺陷要素价值论古典形态的基本观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值。如萨伊所言:“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②“他(斯密——引者注)认为,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是错误的。更严密的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是来自劳力的作用,或者说得正确些,来自人的劳动加上自然力与资本的作用。”③这是价值来源于生产要素的典型表述,我们称其为要素价值论。不过,要素价值论的准确含义并非是指参与商品生产的所有要素都必定会创造价值,譬如,在农业生产中,阳光、空气、雨水

等要素也参与了生产,但这些要素并不

构成商品的“价值”。因此,要素价值

论的隐含意义毋宁是说:在生产过程

中,有所有权的要素共同创造商品的价

值。而要素价值论更准确的表达其实是

“要素所有权价值论”。

正是因为在现实的生产中,不同的

要素归属于不同的所有权,才使得最终

生产出来的商品有了“成本费用”。因

为很明显,一物的所有生产要素如果都

不存在归谁所有的问题,那么此物将不

存在“成本费用”一说,也就当然地不

具有价格——价格的存在,在形式上,

是为了补偿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则又

取决于要素的所有权。从这一角度而

言,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

得地租,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获

得利息,工人凭借对自身劳动力的所有

权获得工资,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实。这

正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所揭示的

道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要素所有

权价值论”或“成本费用价值论”并非

严格意义上的“价值论”。顾名思义,

所谓“价值论”是要解决某一商品为什

么是这个“价”、为什么“值”这么多

的问题。但“成本费用价值论”只是就

商品的生产过程所做的投入的一种等价

还原,它并未涉及商品在完成生产过程

后的交换过程,也就无法解决不同商品

之间为什么能够交换、为什么以某种比

例交换的问题。而众所周知,所谓商品

“值”多少的问题,正是在不同商品的

交换过程中才能够得到体现。不同商品

之间共通的某种属性在要素价值论中无

法看到,因此仅以一物的生产成本来阐

明“价值论”,似未参透“价值论”之

本义。当然,有人认为不同商品、不同

要素最终可以折算为“货币”这一相同

的、可以共通的因素,但需要注意的

是,“货币”并非内在于商品本身的属

性。因此与其说它解决了不同商品在

“质”上无法比较的问题,倒不如说它只不过是对构成最终商品诸要素的同义反复。另一方面,要素价值论只是对生产商品的诸要素作了形式上的直观描述,其关注的层面是个别的、特殊的具体要素,而并未对诸要素进行一般化抽象,从而也就无法在普遍意义上揭示“价值”的本质。事实上,将“价值”归结为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的逻辑错误,马克思在批判斯密时就曾经阐述过:“斯密起先阐述了一个观点,认为交换价值归结为一定量的劳动,交换价值中包含的价值,在扣除原料等之后,分解为付给工人报酬的劳动和不付给工人报酬的劳动,而后面这种不付给报酬的部分又分解为利润和地租(利润又可分解为利润和利息)——在此以后,他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变,不是把交换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而是相反,把工资、利润和地租说成是构成交换价值的因素,硬把它们当作独立的交换价值来构成产品的交换价值,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不依赖于它而独立决定的工资价值、利润价值和地租价值构成的。价值不是它们的源泉,它们倒成了价值的源泉。”④显然,在马克思看来,斯密在这种“生产要素价值论”上所犯的是一种倒果为因的逻辑错误。但是,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要素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在根本上是对立的,这种非此即彼的观点应该抛却,因为两者并非是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可以等量齐观的对象——后者是对前者进一步的深化和抽象。从理论历史的演变来看,劳动价值论的发现离不开要素价值论,这从最初斯密对两者莫衷一是的暧昧态度中即可看得出来。而到了后来的李嘉图和马克思,两者的关系越来越清晰:要素价值论更像是一种从表面上的直观和感性描述,劳动价值论则是从本质意义上的理性抽象。“要素”在形式上多种多样,但“要素”和商品20ggyzl5@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16829779.html,

REFORMATION&STRATEGY2015

7

一样,本身也存在着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抽象的劳动。因此,和要素价值论相比,劳动价值论更为深刻,也更为根本。

三、效用价值论及其理论缺陷

从上文可以看出,要素价值论存在着两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其一,只关注生产,而忽略交换——或者说,只关注供给方面,而忽略需求方面;其二,对“价值”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具体的表象,而未对其进行抽象。要素价值论的这两点缺陷一方面为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进一步完善的理论契机,另一方面也为后来效用价值论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效用价值论虽然在古典时期即开始萌芽,但其真正登入主流经济学之堂室的历史机缘,是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的产生和勃兴。“边际革命”让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中真正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其足以与古典的价值理论并足而立。而其显著的特点,便是弥补了上文中提到的要素价值论的两点不足。

首先,效用价值论对“价值”进行了抽象,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具象的种类不同的“要素”,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在于商品的“效用”,而“效用”则来自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相对要素价值论而言,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理论思维上的进步。而这种从形形色色、不同种类的商品中抽象出某种具有共同内在特性的分析思路,在方法论上和马克思发现劳动价值论如出一辙。

其次,效用价值论摒弃了要素价值论忽视交换过程、忽视需求因素的片面性,将交换及需求因素引入价值论的分析框架中。因为所谓的“效用”,指的是商品在结束生产过程进入交换领域时消费者对商品的一种评价,这样就使得不同商品之间有了一个可做比较的共同

标准:效用,从而使得商品与商品之间

的交换比例有了理论上的基础,真正回

答了某一商品为什么是这个“价”、为

什么“值”这么多的问题——因为如上

文所说,所谓商品的“价”“值”,本质

上不过是指一商品对另一商品的交换比

例。要素价值论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生

产商品的诸要素,遇到了不同商品在

“质”上无法比较的困境,效用价值论

则在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不同商

品之间共通的属性——它们都具有满足

人们某种需求的“效用”。因此,效用

价值论的逻辑至此清晰明了:“效用”

使得不同商品的交换在“质”上成为可

能,而“效用”的大小则决定了商品之

间的交换比例。

但是,效用价值论在解决旧问题的

同时,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首先,“效

用”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消费者主观的心

理评价,从理论上而言,这种心理评价

和生产该商品的具体过程无关,和生产

该商品所付出的成本无关,这就使得效

用价值论在克服要素价值论只考虑生产

而忽略交换的弊端时,走向了另一个反

面:只考虑交换而罔顾生产,从而使得

商品的交换关系完全建立在一种捉摸不

定的主观意图之上,一物的价值随着消

费者主观评价的不同而不同,此亦一价

值,彼亦一价值,有多少个消费者,同

一商品就会有多少种价值。而且,价值

不仅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存在差别,即

使是同一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主观评

价也可大可小,甚至在一个时点和另一

个时点可以有着天渊之别。因此,就经

济活动的整体而言,商品的价值成为了

一种无规律可循的心理效应,进而也就

无法从中发现任何规律性的客观存在。

当然,关于“效用”有个著名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是,这个规律

除了揭示了个别消费者的某种心理规律

之外,并未说明某一商品的“价值”将

按照什么样的规律运动:该商品对消费

者A的价值可能为0,但对消费者B的

价值可能为100,效用价值论的根本缺

陷在于,其并未给商品的价值找到客观

度量的尺度,从而使得商品的价值成了

“一千个消费者就有一千个价值”的空

中楼阁。

其次,效用价值论虽然区别了不同

商品的“效用”,但在实际操作中——

甚至在理论推演中,这种“效用”根本

无法度量。因为“效用”是一种主观的

心理效应,所以其度量尺度存在严重的

非严谨性——也正因为如此,后期的效

用价值论者抛却了早期效用价值论者的

“基数效用论”,而以“序数效用论”取

而代之。但是,即便如此,商品的价值

量依然无法确定——苹果和面包,两者

的效用比例根本没有一个固定值,而只

是取决于消费者购买时的即时偏好。因

此,两者的价值量其实都无法得到具体

的确定。

有意思的是,劳动价值论所受到的

一个重要诘难出于同样的逻辑思路:既

然价值由劳动决定,那么,价值量如何

具体地计量?尤其是复杂劳动和简单劳

动之间的比例如何转化?而对比效用价

值论可以明显看出,劳动价值论不仅在

“质”上对商品的交换作出了合理的分

析,从而阐明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来

源,同时在“量”上,也远比效用价值

论更为精确和客观:“作为价值,一切

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

间。”⑤这里引入了一个客观尺度:劳动

时间,同时也引入了一个计量标准:时

间长短。可以说,只是在理论的演绎

上,劳动价值论就远比效用价值论更为

圆满,它解决了效用价值论中商品“价

值”的度量尺度和计量标准无法确定的

理论困境,为商品的“价值”找到了真

正的客观尺度和来源。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劳动价

值论也是效用价值论的进一步深化,在

境界上要比效用价值论更高一层。众所

周知,效用价值论的核心是“效用”,

而“效用”是一种主观心理评价。以历

21

REFORMATION &STRATEGY 2015.7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主观心理评价都属于意识的范畴,而意识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其深刻的现实的物质基础。譬如,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决定“效用”大小的两个因素:“有用”和“稀缺性”,其实都可以还原到劳动价值论范畴中加以说明。所谓“有用”,其实即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谓“稀缺性”,其实依然可以还原为劳动的复杂性和简单性:劳动越简单的商品越容易生产,劳动越复杂的商品越难以生产,在同一单位的劳动时间内,后者的社会产出量必定会远远小于前者,因此就显得相对“稀缺”,从而其价值量要远远高于前者。可见,“稀缺性”并非商品的本质规定性,“稀缺性”无法说明一物为何稀缺,而是一开始就从一物的稀缺与否出发讨论问题,事实上是摒弃了对决定商品稀缺性的深层原因的探究。因此,“稀缺性”不过是从生产结果的角度揭示了生产过程的劳动复杂性而已,它本身并不能和劳动价值论构成对立的关系。这里涉及另一有意思的话题就是“钻石和水的悖论”

,对劳动价值论抱有偏见的论者往往以此为例,说明“稀缺性”在解释问题时的理论优越性,进而认为效用价值论在解释力度上要优于劳动价值论,其实这只是种未解其本质所在的一厢情愿。钻石的使用价值远小于水,但价值却远比水大,这一事实不过再次说明了劳动价值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其一,商品的价值不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因为使用价值说明的不过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但价值在本质上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谈价值必定要涉及生产劳动。其二,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钻石之所以贵重,水之所以廉价,是因为生产钻石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生产水的难度——而这种生产过程的难易度在生产结果上的表现正是:钻石的“稀缺性”要远远大于水的“稀缺性”。

从上文可以看出,效用价值论虽然

在理论上克服了要素价值论的一些弊

端,自身却不可避免地陷入另外一些困

境中,究其原因,是因为效用价值论误

以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

值”决定的,并进而试图用一个抽象的

“使用价值”说明商品价值的来源问

题。因此,也无怪乎以效用价值论为基

础的新古典经济学抛弃了从生产关系研

究经济学的古典传统——因为这样一种

价值论在本质上阐明的不过是人和物之

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即马克思语境

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把深刻揭示经

济活动中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劳动价值论

弃如敝屣,并认为前者代表了某种“科

学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后者代表了某

种有强烈主观意图的规范研究方法。事

实上,劳动价值论根本不是一种带有主

观偏好的价值论,而是一种不以个人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商品交换的法

则,正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

律。而新古典以来的主流经济学之所以

对劳动价值论弃置不论,不过是其对经

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选择性

失明而已。

但是,离开对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分析,只是在人和物之间的关

系上面兜圈子,就无法真正地理解眼前

的资本主义——因为划分资本主义社

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等诸社会性质

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经

济生产关系。而抛弃了对人与人之间的

经济生产关系的分析,势必让主流经济

学对眼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演变、

发展等运行逻辑造成理论上的盲目。停

留在人和物之间关系的研究使得主流经

济学的理论不仅适合解释眼前的资本主

义社会,也适合解释封建社会、奴隶社

会等所有已存和现存的社会:要素、稀

缺性、效用、供求……这些工具可以用

来分析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刻的经

济现象,而也正是如此,这些工具无法

发现某一具体社会的历史独特性,因此也就无法从本质上理解推动眼前资本主义运动和发展的真正内核。这些看起来“普适性”极强的分析工具,其实正像一句俗语所说:你如果解释了一切,那等于什么都没有解释。四、供求价值论及其理论缺陷因此,预料之中的是,在“边际革命”之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进一步公开放弃了对“价值”的研究,并从此彻底摆脱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而这种以供求为基础的所谓“价值论”,其实是毫无“价值”的影子,还是马歇尔说的直接:“亚当·斯密说:‘价值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有时表示某种特殊物品的效用,有时则表示占有这一物品所显示的购买他物的能力。’但是,经验已经表明,把价值这个字用作前一种意义(使用价值——引者注)是不妥当的。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因此,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⑥供求价值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其缺乏对商品交换的共同之“质”的分析,它一开始就把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而不去分析考察其背后“交换何以可能”的内在原因。因此,它必定只能停留在对商品买卖过程中表面现象的肤浅描述上。这种描述的肤浅性表现在:供求价值论只是说明了,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合力下,商品的价格会趋于某种静止的位置,或者说,商品的某一价格决定了这两种相反力量的强弱消长——即价格调节机制。但是,它无法说明为什么在同样的供求力量作用下,此一商品最终会趋向于这一价格,而彼一商品最终会趋

22

REFORMATION&STRATEGY2015

7

向于那一价格。正如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外界的合力为零时,人造卫星均可以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但却无法说明为什么不同高度的人造卫星其速率会截然不同。而供求价值论欲解决此一理论困局,势必要引入要素价值论,但要素价值论的弊病,前文已详,在此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供求价值论虽然在逻辑上想彻底脱离劳动价值论的影响,却不可避免地需要劳动价值论为其做价格理论的铺垫:供求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即商品的外部市场价格,由“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的合力所决定,而供给量和需求量则又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商品的外部市场价格,这在逻辑上其实陷入了循环论证。如果仅仅停留在“供给”“需求”“价格”这样的分析工具,两者的关系永远是“鸡生蛋蛋生鸡”的无效争论。但如果引入劳动价值论,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其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则为不同商品的价格打上了天生的等级标签:一架飞机的价格再低,也不会低于一双运动鞋的价格——除非生产一架飞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于生产一双运动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商品的价格则围绕着其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因此,引入劳动价值论后,三者之间的逻辑清晰明了——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不至于陷入“供求”和“价格”到底谁决定谁的无谓争论。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不把分析的视角触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生产关系,就不可能参透商品的“价值”之谜。因为所谓的A“值”多少B,X可换取多少Y,表面上只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背后却无时无刻不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食物和胃的关系,是鞋子和脚的关系,而一旦涉及商品交换,避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生产关系是不可能发现交换背后的客观规律的。

五、劳动价值论及常见的几种诘难

劳动价值论正是因为将对“价值”

的研究维度从商品的交换关系进一步深

入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生产关系,才最

终发现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所在。如

上文所述,劳动价值论之所以应该被重

视并加以肯定,并非因为出于对某种集

体意识形态的附和或某种个人的研究偏

好,而是因为它揭示了形形色色、纷繁

复杂的商品交换背后真正起支配作用的

本质规律,或者换句话而言:是因为现

实中的商品交换正是按照这一规律而进

行的。

不过,在现实中,劳动价值论经常

会遇到一些不同形式的诘难或误解,有

些是由于对其理解存在偏差所致,有些

是由于将其绝对化所致。笔者不揣浅

陋,接下来也对这些问题作出自己的思

考和解答,其中不当之处期待学界同仁

给予批评指正。对劳动价值论有代表性

的诘难或误解观点大约有以下几种。

其一,土地和古董的价值。质疑劳

动价值论者通常会以土地和古董的价值

为例,说明没有价值的商品也可以有价

格,从而得出与“价值决定价格,价格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相

左的结论。如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没有

人生产土地,也没有人有能力生产土

地,土地的价格完全是由最初的所有权

划分所决定的;同样,古董也类似,古

董之所以能拍卖出天价,是因为古董的

独一无二,换句话说,是因为其不可再

生产出来的“稀缺性”。

在此没有必要重复“稀缺性”和劳

动价值论的某种内在关联。因为形成这

类商品“稀缺性”的原因不同于形成一

般商品“稀缺性”的原因——一般商品

相对“稀缺性”产生的原因在于在相同

时间内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更为复杂,因

此生产出来的数量相对“稀缺”。但土

地和古董,正如论者所隐含的前提那

样,都是无法再生产出来的商品,正是

因为这种独特的“不可再生产性”,使

得这类商品的价格表现迥异于一般商

品。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要排除此类

商品的特殊性,因为马克思所分析的商

品,在普遍意义上,指的是能够源源不

断再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这也是为什

么《资本论》一开始就说:“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

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⑦而进入马

克思分析视野的商品,在普遍意义上显

然不意味着“不可再生产”的商品,因

此,他并没有也不可能这样说: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土地堆积”或“庞大的

古董堆积”。

所以笔者认为,要回答这种求全责

备式的诘难,只需把这种不可再生产的

商品排除在分析的范畴之外即可。而排

除这种特例也绝非意味着劳动价值论的

失效,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是为了发现

经济活动中某种具有“普遍规律性”的

客观存在,从科学的方法论上而言,无

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这种

偶然的、特殊的现象,都可以剔除不论

而并不影响结论的科学性(举个并不十

分恰当的例子:哲学家说“人是有理性

的存在”,想必没有人会找个精神病患

者过来,说,“人是有理性的存在”是

错的。)。

从另一个方面而言,经济学的理论

也并非为了构建一个完美的可以解释一

切的体系,而是为了揭示现实经济运动

中的客观规律。现实经济运动所置身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区别

资本主义和先前其他一切社会的标准是

什么?不是从古至今数量几乎没有发生

变化的土地,也不是代表旧财富形式的

古董,而是惊人的物质再生产的能力和

创造新财富的能力,是无限扩大的市场

和日益细化的分工:“资产阶级在它的

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

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

23

REFORMATION &STRATEGY

2015.7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

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

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

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

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建立在劳动

价值论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剥削理

论、资本积累理论、再生产理论……所要解释的,正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显著的特征从何而来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劳动价值论并不仅仅是种孤立的价值理论,而应该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整全分析结合起来看。反过来,如果我们抛弃劳动价值论转用任何其他的某种价值论——要素价值论也好,效用价值论也好,供求价值论也好,其实都无法对眼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作出直指本质的分析。因为我们从这些价值理论中得不出任何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不同之处,也找不到为什么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会得到惊人的增长和扩张,同时,当然也就无法对这种经济形态的演变发展得出合理的结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主流经济学在分析经济现象时,丧失了历史的维度,而造成这种缺憾的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其价值论基础的偏颇性。其二,虚拟经济中金融证券的价值。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其价格是由未来的预期决定的,这和价值决定商品价格的要求明显相悖。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们同样可以参照以上的分析思路,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划定分析域。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有历史的局限性,即仅仅局限于对有形的物质产品分析,而对服务和虚拟产品分析不够,并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不如当今的发达。事实上,这种理解同样存在着偏差。还是如上文所说,不能把价值理论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学体系中割裂出来单独考察,而应该和其他理论——尤其是资本积累理论,联系起来考察。笔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把主要的考察视野锁定在有形的物质生产领域,其深层次的逻辑原因在于:正是这些有形的物质生产构建了眼前资本主义的感性大厦。而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获得不断扩张、不断增长的力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资本的不断积累。马克思分析资本积累原因的要素在于剩余价值,在于

剥削,在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价

值的割裂……显而易见,打上鲜明资本

主义特征的这种积累只能来源于有形的

物质生产领域。非生产性的服务,如唱

歌、跳舞等,这些活动不创造真实的物

质财富,不产生能够撼动眼前物质世界

的力量——生产力。一个可供参照的对

比是,在古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包括

唱歌、跳舞、戏剧、庆典等活动在内的

非生产性的服务业已经高度发达,但无

论此类活动多么发达、多么普遍、价格

多么昂贵,它均不足以形成对眼前社会

形态具有变革性的改造力量——资本积

累的力量,生产力惊人发展的力量。

因此,我们毫不奇怪为什么马克思

会将主要视野锁定在物质生产范畴,为

什么将非生产性的服务劳动排除在创造

价值的劳动之外——它们都不构成资本

主义社会的典型形态。同样的,虚拟经

济中的金融证券也应该排除在劳动价值

论的分析域之外——它们无论堆积多

少,价格多高,都不足以改变任何物质

的现实(这里当然不是指它们可以引导

物质资源的配置)。我们同样可以设

想,在封建领主制下,将土地等不动产

抵押、打包、资产证券化、发行可交易

债券、庄园经济股份化……这些虚拟经

济层面的变动丝毫不改变生产力落后的

物质现实,所以它们才被称为是“虚拟

的”。改变物质世界的力量只能到物质

世界中去考察,推动资本主义不断积累

和扩张的力量最终只能来自于物质生产

范畴。笔者认为,这正是马克思分析资

本主义逻辑思路,因此对虚拟经济中金

融证券的价格同样没必要削足适履地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其三,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认同劳动价值论就意味着商品的全部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因此就意味着劳动者应当全部地占有自身所创造的价值,就意味着资本家的“剥削”是不合理的,劳动者应该“夺回”自身创造的全部价值。持这种观点的人进一步认为,劳动价值论在“和平和发展”的新时代不应固步自封地坚持,或者至少得做出顺应时代的“创新”和“发展”。这种视劳动价值论为洪水猛兽的观点,其逻辑缺陷在于并未清楚地理解“价值论”和“分配论”之间的区别。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分析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未来设定中,“分配论”的基础并非“价值论”,而是生产过程的所有制关系。“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末自然而然地就要产生消费资料的现在这样的分配。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⑨因此,必须将价值论和分配论分开来看,两者并非前者决定后者的关系。这在我们分析现实问题时尤为值得注意。总之,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作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劳动价值论必须予以[下转第60页]24

REFORMATION &STRATEGY 2015

7三、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机理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理论假设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决策的成功与否、商业模式创新均是以利润为指向灯。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离不开其周围的商业环境和内部资源,因此商业模式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综合考虑内部资源与外界环境,从而对价值链加以改造实现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一个适应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但面临其外界环境改变的冲击下,改善企业内部价值链构成,不断释放企业内部环境的发展潜力,使得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演进。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其演进主要源于其内外部的环境变化。第一,企业内部的组织建设、政策经济文化背景、人力资源储备、产业的吸引力、产业的进出门槛等企业经济环境,这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若这些元素构成了企业较为激烈的外部环境且企业的内在竞争力缺乏,则造成企业的竞争劣势,企业为转化劣势局面,必将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第二,该产业对技术环境的敏感程度。对技术革新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其商业模式创新的步伐越快,如电子商务,依赖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因此随着技术革新自身的商业模式不断实现创新,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及消费观念。一个地区的政治环境严重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一些政治策略的变化,

或是一个地区消费观念的变化,往往导致当前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

环境,因此不得不面临商业模式创新,即诱致变迁理论。因此,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

机理从其作用机制分析如下。首先,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与范围,从企业的产品或

服务的生产、销售渠道、顾客反馈、售后服务等环节找出企业存在的弊端,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提高顾客的

满意程度,利于企业实现有针对性的创新商业模式。其次,根据企业面临的不足与弊端,结合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

资源,准确定位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的位置,通过对价值链的拆分或扩展,形成专业化业务或者多样化产业集群,实

现企业内部组织的改善。其次,企业商

业模式创新实施,该过程要不断地探索

与反馈,通过反馈总结并积累经验,不

断地解决反馈而来的问题,实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符合预想。最后,通过企业的正常运转评估企业采取的商业模式,评估的指标主要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顾客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1]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83-90.

[2]郭琳.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演进机理研究[J].价值过程,2009,(10):71-73.

[3]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4]刘晓芬.广义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2,(37):77-78.

[责任编辑:唐玉萍]足够的重视。当然,任何理论都不是永

远正确的绝对真理,发展和创新劳动价值论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自身要求。笔者通过

对几种价值理论的比较和对几个常见问题的试解,一方面希望能更清楚地理解劳动价值论,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就以上几点不成熟的拙见与学界同仁切磋交流,以利于劳动价值论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意义上得到学习和发展。注释:①许成安、杨青《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中若干问题辨析》,载于《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第3至8页。②③萨伊(法)《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2年版第75至76、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第239至240页。

⑤⑦马克思、恩格斯(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中共中央

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47页。

⑥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中共中央编译

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⑨马克思、恩格斯(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参考文献][1]赵磊.稀缺性与劳动价值论有内在联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1-11.

[2]杨欢进.论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

配的关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4):

22-26.[责任编辑:王政武][上接第24页]

60《改革与战略》杂志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16829779.html,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d16829779.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 【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0引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过去只把直接生产劳动看作价值源泉已不符合实际了,现在应该明确: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早就肯定了生产力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培养(主体化)和产品生产(客体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价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也就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价值。正因如此,社会收人的分配应该向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活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前者主要表现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后者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性用品等。两种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劳动形态的知识直接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物化劳动形态的知识虽为商品价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其本身价值则不能增殖,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知识是创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这种价值创造必须与物化劳动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3知识经济的作用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 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 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 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 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 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 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 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 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 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 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 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 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 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 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 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 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 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 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 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 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 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 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 [正文] 总论 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1[1] 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 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2[2] 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 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3[3]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 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 “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4[4] 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赖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阐明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认识 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实践过程中与新的国际环境中,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继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挑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经济成份的调整与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与扩大,企业家阶层的产生和增加,生产要素的参与分配与智力劳动的收入增加,以及其他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了100多年以前曾经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否还能解释或指导当今中国的现实经济生活。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就必须要正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同,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经济的知识化,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就必定是发展和开放的理论。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马克思的分析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之分。生产性劳动即创造价值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即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行业的劳动列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属性,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的许多劳动是社会必需的。高新技术本身有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但不创造价值。如一项发明专利、一份研究报告、一个设计方案、一个电子软件等。都是人类劳动(主要原因是脑力劳动)的产物,而且往往是复杂程度很高的活劳动的结晶,高新技术一旦在生产中运用就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既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又能够极大地提高产量。但高新技术本身不会创造价值,价值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同样要创造价值。产品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精神产品是无形产品,随着社会进步,精神产品会越来越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是在批判和继承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马克思课后习题及答案

绪论: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二章2.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更重要。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的活动。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的特点是: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7.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炼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 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有不彻底性,他认为:(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2)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时所购买到的物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3)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在资产阶级限度内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完成者 大卫·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他是把使用价值看作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并且他始终坚持商品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对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同意斯密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人”,但不同意“三种收人”决定价值。但李嘉图无法从价值规律的范畴内说明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之间的矛盾。所以说,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能完整的解释价值规律。 (四)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创立过程 马克思在巴黎期间的笔记中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同时在方法论上反对李嘉图在价值理论中所用的抽象方法。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著作又开始承认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学说。随后在《1857一一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最终在《资本论》中完成了科学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建设工作。马克思创建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包括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量决定

劳动价值论(精品)

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 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 劳动价值论 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的物质承担者。[5]”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价值的几个特点: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第三,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量的规定性为前提;第四,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第五,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单解释

该表述本身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仅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劳动(确切的说是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详细的解说如下: 1、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的这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例如,粮食能满足人们吃的需要,衣服能满足人们穿的需要,书刊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机器能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等等,这些满足人们吃、穿、学习、生产等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衣服、书刊、机器等的使用价值。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它首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去买它,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对物品的有用性,即其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从质的方面说,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类的物品又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被发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原来人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变得有用了,原来认为只有一种用途的东西变成多种用途。从量的方面说,就是如何计量物品使用价值的数量问题,其计量的尺度,根据物品的性质和各地区不同时期的习惯而定。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如,1只绵羊可以换2把斧子,就是说,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2把斧子。 交换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呢?为什么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2把斧

子?这个比例关系是由什么标准确定的呢?曾经有人认为,这是由交换双方的效用性决定的,即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就“1只绵羊=2把斧子”这一等式来说,是指1只绵羊的使用价值等于2把斧子的使用价值。显然,这是背理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不能比较的,所以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能由使用价值来决定。商品交换的现实说明,商品交换不可能发生在相同的使用价值之间,只能发生在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相等,说明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指出:“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而且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指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有用性质的劳动,而是指共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也可称之为有用劳动,例如:农民生产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里耕作;木匠制造家具,要用刨、斧、锯等工具在木料上加工;裁缝制作衣服,要用剪刀、缝纫机等在布料上加工,等等。这些生产活动,其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结果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从而生产出具有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满足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因此,不同商品之所以具有不同的使

资产评估基础-劳动价值论知识点

劳动价值论 导言:本章介绍资产评估的基础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和有效市场理论。主要考查客观题,估计分值在8分左右。 考试大纲说明: 一、考试目的 考查考生对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等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理论基本原理和主要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掌握的内容 1.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规律。 2.效用价值论的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4.供给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5.均衡价格、供求定理。 6.市场结构的划分。 7.有效市场的形态。 (二)熟悉的内容 1.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2.效用价值论中商品价值的来源、价值量的确定、价格形成的基本规律。 3.需求函数、需求表及需求曲线。 4.供给函数、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5.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条件。 6.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条件及检验。 (三)了解的内容 1.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发展过程,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效用价值论的理论产生过程,对效用价值论的认识。 3.需求关系的特殊情形。 4.市场均衡、局部均衡及一般均衡。

5.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需求与均衡。 6.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原因,寡头垄断市场的分类及典型模型。 7.有效市场理论的形成及主要作用,有效市场理论的局限。 8.资本市场的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 考情分析: 教材变化情况: 修改“供求理论、供给、需求”的定义表述; 修改“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及总效应”的表述; 其他为细节表述变动。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阐明商品价值决定于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的理论。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实体是客观的,衡量价值的尺度也是客观的。因此劳动价值论又被称为客观价值论。 价值属于商品经济范畴。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二重性取决于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商品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知识经济;挑战;再认识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对这一理论,需要结合现代条件给予再认识。在马克思理论中已包含的正确的东西需要继承,有些不足需要修正,有些则需要结合现代条件予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基础上的价值论研究的结果,是在科学区分和严格地定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值形式、价值和价格、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等诸对范畴基础上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有机统一的宏大理论体系。然而,自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以来,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所有这些,与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中央也曾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的任务,问题的提出是有针讨性的。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含义 1.1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价值的质(即价值实体)是由人们生产商品时简单的体力劳动决定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体力劳动。这种劳动又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只是劳动的量即抽象劳动,而不是劳动的质即具体劳动。价值的量(即价值大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抽象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的多少和大小则是以劳动时间来计算的。但是,商品的价值量并不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考察商品的价值量时,还必须了解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并把各种劳动转化为平均的或简单的劳动,作为测量价值量的统一尺度。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简单体力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2价值本质。商品的价值既然决定于人们生产商品时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而生产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又是可以互相比较的,这就决定了劳动量相等的商品之间可以相互交换,而商品与商品之间交换实际上就是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所以,价值并非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或生产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 1.3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与其他商品交换时才能体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称之为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以货币来表现的交换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 1.4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不仅必须以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一定要卖出去以后才能够实现;商品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即等量价值与等量价值的交换,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就是价值规律;但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价值规律总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形式下发生作用的。 1.5价值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但剩余价值却以利润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家的竞争,资本主义利润转化成了平均利润,于是,商品的价值:c+v+m转化成了商品的生产价格:成本(c+v)十平均利润。这时,商品的价格不再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了。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解释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关系,在于说明社会的一切财富来源于劳动和劳动者,一切价值的来源在于劳动,就是资本也是来源于劳动,因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是一种价值形式,这一点,对劳动者的剥削在马克思看来就完全说明了资本家对工人关系。虽然马克思论述资本家(企业主)在生产中的作用,但这种论述总的来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发现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商品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劳动价值论以及其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了意义。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通过劳动价值理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也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我们也都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现在的社会与当时马克思生活的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它所展示的市场经济规律可以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虽然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

论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那么我们也会受益匪浅的。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当时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未被发明更不用说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论价值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价值论 1、马克思价值论的一般认识 马克思把价值定义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由抽象的劳动所凝结。劳动价值论吧价值定义为人类劳动,因此在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范围内“不能说劳动创造价值”,《资本论》也没有“劳动创造价值”的语句,只是说: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1]。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也就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