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王孟诗派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

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唐人年谱分年汇编》——孟浩然年谱

孟浩然年譜 月,始用周正,以十一月為正月。 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 除唐宗室屬 籍。 ▲孟浩然生。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一說名浩然,字浩然。行第為六。襄陽 人,故後人或稱孟襄陽。 曾隱居鹿門山, 後人或稱孟鹿門、 鹿門處士。 家世無考。 浩然自稱祖籍鄒魯, 世代習儒。 祖上在襄陽城南郊留有田地和莊園, 浩然即家於 此。浩然父似未為官。雙親都住在莊園裏。浩然四十四歲時,雙親尚在。兄弟中 可考者有弟洗然,應過進士舉,與浩然別居。弟可能尚有名馨和諤者二人。從弟 有名邕者,曾應舉未第。姊妹有適莫氏者。莫氏早卒。甥入西軍。重交結,好節 義,喜振人患難。少年便詩才煥發。作詩苦心孤詣。其詩匠新獨妙,沖淡閑雅之 中,透出豪爽和秀逸。生前早已詩名大著。(據劉文剛《孟浩然年譜》,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t52fkx2l20; 6 9 0 庚寅 周 則天帝 天授一 ~t48fm3x2l20; ■王在房州。 策貢士於洛陽城。 殺南安王等十二人及故太子賢二子。 九 月, 改國號曰周,稱皇帝。 以豫王旦為皇嗣,改姓武氏。 改置宗廟。 ▲孟浩然二歲。 ~t52fkx2l20; 6 9 1 辛卯周則天帝天授二 ~t48fm3x2l20; 錄自潘呂棋昌編《唐人年譜分年彙編》( \nienpu\nienpu1.a & nienpu1.b ) 86.6.17.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文剛撰《孟浩然年譜》,北京: 第一次印刷 其他知見年譜: 孟浩然疑年錄 游信利編 又收氏著《孟浩然集箋注》一書中 孟浩然事跡繫年 楊承祖編 許詩英先生六秩誕辰論文集 一九七0年十 月出版 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詩 王達津 唐詩叢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六 年二月第一 版頁九 0至一一一 孟浩然生平續考 王達津 唐詩叢考 第一版頁一一二至一一七 李浩 唐代文學研究 頁二一一至二一九 一說名浩然,字浩然。)( 689--740 52 ):劉 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北京第一版、 中華學苑創刊號 一九六八年一月出版,本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二月 二至一一 孟浩然事跡新考 八八年三月 第一版 ~t52fkx2l20; 6 8 9 己丑武后 ~t48fm3x2l20; ■王在房州。 永昌一(載初一) 太后服袞冕,太享神宮。 第一輯 陜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 殺汝南王等。 殺宰相魏玄同。 十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的故事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孟浩然的仕与隐情结

孟浩然的仕与隐情结 导语: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的孟浩然,经常被前人以一种隐逸的姿态来进行解读。但这种隐逸情怀的深层面却是与他仕隐情结的矛盾和融通密切相联系的。 一归隐待仕的积极进取之心 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孟浩然的经历在唐文人中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往纵深处探究,他的经历却也是比较典型的。 孟浩然的前半生在襄阳几乎都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是在他的隐居岁月里,儒家宣扬的入世致用思想总是困扰着他的人生追求和诗歌写作。其诗或明或隐、或正或侧地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孟浩然的早年隐居是为出而隐,是在以隐居的名义下打出自己“处江湖之远”的名气,来引起“居庙堂之高”的统治者的注意,是为积极入世做准备的。这在当时的唐代俨然已成一种风气。孟浩然在诗歌里所体现出来的才情韵气,很大程度上是与体现唐朝社会整体利益的儒家入世思想,体现盛唐文化中的建功立业之志是相联系的。 孟浩然在构建他美好入世理想的同时,也向往着山林隐逸的高趣。这种隐逸的高趣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唐士大夫们一方面汲汲奔走于仕途宦海,以求在入世致用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承担社会化使命的同时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与人生自由。道家作为儒家的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对孟浩然的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情趣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孟浩然与自然界的沟通与亲和,只是为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宁静与超脱,是对自我人格独立和生命高洁的自然净化。 二求仕不得、欲隐不甘的矛盾无奈之情 孟浩然怀着“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的无比自信进长安求仕,并以清新俊逸的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而名动京城。然而他的梦想很快在应举落第和“无劳献《子虚》”(王维《送孟六归襄阳》)的残酷现实面前破灭,并因诗作《岁暮归南山》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为唐玄宗所弃用。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那么孟浩然的代表作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浩然的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与王维在唐朝并称“王孟”,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诗歌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还有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从很早的时候便被世人传诵、学习。那么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呢,别急,听慢慢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短小而好记,最耳熟能详的要数《春晓》,虽然已过去很多年,现在还是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诗歌描写了春天草长莺飞、春寒料峭、花开花落的美好图景,一场春的聚会如期而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特别的艺术手法,就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打动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草木一长一败,花开花落的转瞬,人生亦不过如此,语言简洁含义深远。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路过友人生活的村庄,友人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一边喝酒一边闲聊,酒过三巡后,看着窗外村庄里各自做着手头上的事,田园生活闲适安逸,典型的农家生活情景,以及与友人再聚的真挚情谊都在字里行间中流转,语言朴实无华,表达最真的感情。孟浩然的诗总是会伴随着各自景色,或田园、或山水、或草木、或建筑,无论是什么,孟浩然总是能以这些最简单的事物,

传达出最自然最真的情谊。 孟浩然的诗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和另一位代表王维被称为“王孟”。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没什么官职,但是孟浩然的诗却永远的被人们传诵、学习。那么他都创作了哪些令人称绝的诗歌,听一一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多是描写山水田园和隐居于田园的闲适安逸,以及旅途时投住的一些不羁的心情,当然也有一些未能入仕的愤世嫉俗的词句,但是还是在田园诗的成就最好,虽然不及王维的田园诗的意境广阔,但在艺术上有非常独特的造诣,单这点也足以和王维媲美,受后人敬仰。 孟浩然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诗,最有名的当属《春晓》,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还被收录进语文课本,很小的时候变朗诵、学习。还有《过故人庄》便是上面提到的旅途投住时的心情,也是一首有名的田园诗,朴实的田园生活,诚挚真切的友情,在孟浩然的诗句下栩栩如生。再有《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首赠友人的著名山水诗,山水和表意相结合,借盛唐的繁华,抒发自己想入仕却不得,闲居的无聊,以及对友人的羡慕和不甘的心情。还有很多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就不一一例举了,不过通过这几首都能发现,孟浩然的诗,无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总是和田园风景离不开,也是他独有的特色。 孟浩然生平简介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又叫孟襄阳、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

《孟浩然》同步练习 一、填空 1、孟浩然是一位代诗人,名浩,字。襄阳人,人称孟襄阳。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曾游览东南各地,与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李杜都有诗赞颂他。他的诗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是盛唐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我们曾学习过他的诗,现在还能默写:《》: 。还读过他的《》。 2、本文作者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战士。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在澳门回归期间又一次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作了惊心动魄的《》,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初读课文,要注意字词的形、音、义,请做好下列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最好再写一遍。 张洎()轴尘缣()古颀()而长,峭()而瘦提书笈()负琴而从张祜()襄阳美会稽()酩酊()大醉皋陶()魏阙()舟楫()红颜弃轩冕()徒此挹()清芬到家日已曛()糟粕()沿月棹()歌还 2、根据课文,填写出下列句子空出的词语、句子。 A、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的吗? B、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总之,,,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C、岩扉松径长寂寥, D、坐观垂钓者, E、气蒸云梦泽, F、,疏雨滴梧桐。 3、请背诵孟浩然的“出谷未停午”和“垂钓坐盘石”。请认真体会“淡到看不见诗了”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请再读课文,考虑如下问题: 1、作者在开头写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和张洎的题识,这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重谈其人,后半部分重说其诗。请分别说说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诗有何特点? 四、细部揣摩——请仔细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那画像就是孟浩然的,那依据是什么? 2、“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孟浩然生平个人简历

孟浩然生平个人简历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 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 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 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 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人物生平 诗文少年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 香之家。 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唐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 《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唐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漫游求仕 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 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岳 阳楼》诗以献。 唐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 病寄张八》。九月九日,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 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 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白 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当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浩然与 卢馔立石岘山。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三月,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于黄鹤楼作诗送行。 入京不仕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平春》诗,抒发 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年孟 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 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 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 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 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隐居山水

孟浩然李白

李白结识孟浩然的时间,当在开元十三年(725)。另据刘文刚《孟浩然年谱》,开元十四年三月,孟浩然出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在黄鹤楼作诗送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称孟浩然为“故人”,因此二人成交必在开元十四年三月之前。 李白没有诗涉及王维,而对孟浩然却极为仰慕。他在《赠孟浩然》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楫清芬。”诗人对孟浩然倾注了一腔真情,热烈地赞美了他的高洁品质。 李白是把孟浩然当作学习的榜样的,钦佩他甚至到了“高山安可仰”的程度。李白的为人和诗风,是明显受到过孟浩然的影响的,归结起来,可有五点。影响之一,表现在不依附权贵,依违取容的为人品格上。孟浩然憎恶权奸,唾弃趋炎附势之徒,宁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也不肯立于污朝,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品格,正与后来李白那种平交王候、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是一脉相通的。影响之二,表现在任侠精神上。孟浩然《送朱大人秦》诗云:“游人武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千里一片心。”类似这些表现任侠精神的诗句,在李白诗中可以说俯拾即是。影响之三,表现在诗风上。孟浩然的诗,多写“有我之境”,遣词用语往往突出主位。“我”、“予”、“余”屡见不鲜。“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等等,不胜枚举。而李白的诗则更是如此,强烈的个性,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与孟浩然相比则有出兰之色。“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等等,处处有我。不像王维,惯写无我之境。影响之四,上安旗先生写过一本《李白传》,其中有一段描写李孟谈诗,是这样的:“李白又把新作《江夏行》拿给孟浩然看了,孟浩然说:‘看来,贤弟是长于乐府歌行。’李白说:‘我还说不上擅长,只不过这几年来听了些蜀籁、巴曲、楚歌、吴吟,为它们所感动,不知不觉便学起它们来。’接着,两人便就乐府歌行这种形式畅谈了一番。李白受孟浩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李白赠孟浩然的诗,除上引二首外,尚有《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和《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三首。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该有多么深厚。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有关天台山的经典传说故事

有关天台山的经典传说故事 天台山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以山峰分水为界,南属湖北红安,此山险峻雄伟,风光旖旎,史称“淮南第一峰”。下面是整理的有关天台山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很久以前,有几个孩子在这山下放牛。牛儿吃着青草,孩子们在一旁玩耍,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几个人,他们的样子有点怪怪的,有的人是光光的头顶,有的是跛子,有的人倒奇毛驴,还有的人边走边唱“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有的人手上拿着一根笛子,几个人来到他们跟前问:牧童,你们知道哪座山是天台山吗?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摇头说不知道,他们又问:这里哪座山最高呢?孩子们说我们头顶上这座山最高。说罢那几个人有的像风转鹅毛一样向山上飘去,有的似飞似奔,那个倒骑毛驴的人荡荡悠悠的也和他们一起上了山。 他们未到山顶之前,上面无云无雾可是他们一到山顶,山顶上立即云雾缥缈雾连着云,云连着雾,一会儿雾成一团,一会又变成一块块的锦缎,像仙景般的迷人,转眼之间他们各驾着一朵彩云向天上飞去,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觉得这事好生奇怪,回去后把他们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的讲给大人们听,老人们根据孩子们讲的样子猜测莫非是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他们几位神仙从这里上天吧!这山也许是神仙们通往天门的一个台阶,所以把

这座山叫做天台山。 有几个老人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们讲到这山上的一个故事,他们的爷爷说:曾经有几个樵夫在对面山上一边打柴,一边拉起了家常,有的人说,变个人多不容易,一年到头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忙碌,从来没有一个清闲的日子,有的人说,要是在天上当个神仙多好,不吃不喝,啥也不干,真是清闲自在,这话好像被谁听到似的,隐隐约约从那山上传来优美古老的琴声。再仔细一听,还有几个女子伴着琴声轻吟婉转地唱道: 天上没有地下好,人间男女婚嫁早 玉皇想娶我为妾,王母娘娘不轻饶。 姐妹下凡天台山,人间何处无芳草 哥啊!哥啊!哥,多多逍遥少烦恼。 几个樵夫听得入了迷,这是哪些女子,仿佛是冲着我们唱的。她们怎么知道天上人间的事呢?他们抬头张望,好像一些仙女在那里轻歌曼舞。好奇之心油然而生,于是,他们想悄悄地溜到那山上去看个究竞,可是还不等他们走近,那山上立即云缠雾绕,紧接着那云雾又变成了一只只仙鹤,仙女们乘着仙鹤向天空飞翔。 不知又过去了多少年,天台山上发生了一件更加奇怪的事情。山下有一位村姑,家里贫寒,穿着也非常俭朴,但是人长得十分水灵身材窈窕,杏眼柳眉,脸蛋清秀俏丽,像一朵娇艳的桃花,简直就和天仙一模一样。一天她和村里的几位姑娘上山打猪菜(猪吃的青稞),打着,打着,不知不觉的与伙伴们走散了,迷迷糊糊的来到天台山上,待她

小学孟浩然的诗17首

小学孟浩然的诗17首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孟浩然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归鹿门歌 [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与诸子登岘山 [唐]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唐]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孟浩然的采樵作阅读答案

孟浩然的采樵作阅读答案 《采樵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景物和隐居的幽趣。孟浩然的采樵作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9.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2)李商隐在《锦瑟》中以“沧海”“蓝田”表现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 (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小雨”和“草色”的名句是“,”。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2分)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9.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首联上句d“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原味翻译】 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了,只能靠横卧的树权来支撑,勉强可以通行。道路艰难险阻,山崖上垂下的长藤互相

孟浩然诗集

孟浩然诗集孟浩然诗集 1、【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3、【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4、【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5、【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陽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6、【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陽节。 7、【入峡寄弟】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8、【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 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 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 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 9、【大堤行寄万七】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10、【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

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故事

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故事 孟浩然 也是唐朝的大诗人,虽然名气不及李白 ,但是个李白的关系非常的好。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可谓亦 师亦友。他们之间互相帮助、感情深厚,从李白的诗句 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 。 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 面对美景, 自然是诗情大发。 正想提笔赋诗, 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 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 头。 ”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 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 胸中块垒, 难以展抒。 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 崔颢一较高低, 其诗为: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 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 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 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李白和孟浩然,是相当要好的朋友 据说,当时,李白是看了孟浩然的《春晓》,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妙,而后二 人成了朋友。 后来,一次,李白游黄鹤楼。诗情大发,正想提诗,却见崔颢的诗已然在墙 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看这诗,写得如此之妙,顿时间觉得自己刚才想好的那首诗,不如见

想象的真实孟浩然隐居鹿门山辨伪周相录

第38卷第5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V ol.38N o.5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1 想象的真实 )))孟浩然隐居鹿门山辨伪 周相录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史书记载,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这一说法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直居住在襄阳城南汉水西岸的涧南园,虽曾到鹿门山览胜,却并未隐居鹿门山。对于主要写作山水田园诗歌的布衣诗人孟浩然,同时及其后的文人总是努力把他纯粹隐逸化处理,让孟浩然隐于隐逸文化氛围浓厚的鹿门山,便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成果0。 关键词:孟浩然;鹿门山;隐居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11)05-0182-03 作者简介:周相录(1966)),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5旧唐书#孟浩然传6云:/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0[1]50505新唐书#孟浩然传6亦云:/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0[2]两书的记载虽有些微差异,但所述基本事实是相同的,即孟浩然四十岁游京师之前,曾隐居与其家住地涧南园一水之隔的鹿门山。正史的这一记载,为后来的许多研究者所认同,如佟培基5孟浩然诗集笺注#前言6即谓孟浩然/青年时慕汉庞德公高风,与张子容同隐襄阳县东南鹿门山0[3]1。/孟浩然久居襄阳鹿门山0[3]4。陈贻焮先生亦谓孟浩然/隐居鹿门一事是毋庸置疑的0[4]1。许多文学史也持同样的看法。如郭预衡主编5中国古代文学史6(第2册)即云:/孟浩然,,少尚节义,曾隐居鹿门山。0[5]但这一看法不但缺少坚实可靠的文献支撑,并且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孟浩然并未隐居鹿门山,因此,这一看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首先,孟浩然四十岁入京之前,一直住在襄阳城南汉水西岸的涧南园,并未隐居鹿门山。其5答秦中苦雨思归而袁左丞贺侍郎6云:/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跃马非吾事,狎鸥宜我心。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0[3]1075论语#为政6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0/苦学三十载0意味着作诗之时,孟浩然已达不惑之年,而此前他一直/闭门江汉阴0;水南为阴,孟浩然的涧南园在汉水之南,故/闭门江汉阴0即指闲居涧南园。孟浩然一生居住于襄阳城南岘山脚下/冶城0的/涧南园0,涧南园北面有一条襄水,他称之为/北涧0。岘山、涧南园、北涧等及其附近之景致,孟浩然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每每咏及之。如5涧南即事贻皎上人6:/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0[3]3375题明禅师西山兰若6: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治(冶)城。0[3]55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0之后,仍然居住在涧南园,而没有迁居于鹿门山,下面的例证对此已经表述得非常明白。5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6: /尝读5高士传6,最喜陶征君1。日睹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余复何为者?恓恓徒问津。中年废丘壑,十上旅风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因声谢 1陶征君指陶渊明。陶渊明隐居田园,结庐人境,而不是栖隐山林,绝尘远俗。孟浩然效法陶渊明,最好的选择当然也是栖隐田园。栖隐田园既能享天伦之乐,又能有隐逸之趣,在没有外在压力)))如经济宽松,无衣食之忧)))的情况下,应是一种较为完美的选择。不但如此,遁隐山林在后代士人的眼里,还是一种比较低级的隐逸。白居易5中隐6:/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0 收稿日期:2011-05-10 # 182 #

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

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赏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是对首联“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的解释与说明,是说因为自己不才又多病,而不被重用不受朋友待见,所以才决定放弃仕途,选择归隐。其实,“不才明主弃”一句,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孟浩然生逢盛唐,早年有志用世,抱负非凡,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说自己“不才”,实是自谦语;其实,这个“不才”也有发牢骚的意味,抱怨自己有才却不被“明主”所识。所以,这个“明主”,其实未必英明;

但作者求仕心切,以“明主”称之,表达了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曲折。孟浩然早年辞亲远行,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游洞庭湖后,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张说;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然而他的一番努力,似乎并没有为他进入仕途增加砝码,所以“多病故人疏”句,有抱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的意思,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十分委婉。此外,古代,“穷”、“病”相通,说“多病”即“途穷”;再者,说自己多病而疏远“故人”,使得“故人”没有机会推荐自己,才不被明主所识,这才是诗的主旨。 关于这两句,有一个小故事。孟浩然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他出来见圣。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扩展阅读:孟浩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杜甫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写孟浩然的作文

写孟浩然的作文 时间:2019-11-27 11:47:20 | 作者:凌志 小学时学过一首古诗,《过故人庄》。这是一首田园诗,它的作者是被誉为“盛唐第一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那个时候就对这个人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一生都在求官,却一生隐居山林。这不是很矛盾吗?后来才知道,他这是在“待价而沽”。 在他的一生中,他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个个都是才华横溢、名震当时的人物。这其中就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甚至当朝宰相张九龄。由此可见,这个人人缘奶好,可以有这么多才能卓越的朋友。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他一生好酒,经常酒后误事,比如在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大力向朝廷举荐孟浩然,双方约好见面的时间,不巧,正值孟浩然在喝酒,酒到酣处,间对刺史韩朝忠说:“我正在与朋友喝酒,谁都不见!” 从此,韩朝忠再也不举荐孟浩然了,他们的友谊算到头了。 他很想当官,但似乎又很“怕官”,一次,孟浩然在尚书右丞王维办公室作客,忽然听见太监大喊:“皇上驾到!”孟浩然一时情急,吓得竟躲到床底下。虽然这样,还是被皇帝李隆基感觉到了。 唐玄宗也曾听过孟浩然的大名,有意要提拔他做官,就对孟浩然说:“听说你诗写得很好,你随便背一首吧。”孟浩然战战兢兢地把他最近没考中进士后表达内心愤慨写的《岁暮归南山》给背了一遍。 唐玄宗一开始听得还很高兴,但听到他背“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大怒,指着他的鼻子说:“明明是你不求上进,还诬我不重用你,你走吧!”从此,孟浩然算是彻底与官场绝缘了。 孟浩然对朋友非常好,有一次好友王昌龄来看望他,他不顾背上的毒疮,与王昌龄喝酒,吃鹅肉,结果王昌龄走后没几天,孟浩然的背上毒疮复发,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纵观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可谓坎坷。他的才能交际不可谓不好,他也一直追求上时,但他就是没法实现梦想。他的遭遇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中华民族来说,又是何其幸运。 他没有实现理想,至多是使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个小官僚。但却使中华民族多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三百多首诗的传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

孟浩然简介20字

孟浩然简介20字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他和王维齐名,世称王孟。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曾隐居鹿门山,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开唐朝山水诗之先河,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孟浩然经历简单,诗歌题材狭隘,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孟浩然生平 公元689年生于襄州襄阳。 少年时代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佚事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孟浩然名声 孟浩然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

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关于这一点,学界的关注重点主要在其出仕与归隐行为及其间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心态。只有较少的学者注意到了孟浩然一些其他的个性特征,如“拙”、狷洁、任侠、好交游、意气感激及脱略行迹等。事实上,如果能够综合考虑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可能就会对其与李白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 关于孟浩然的个性特征,以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的记载最为直接,也最为全面。其中的一段文字值得特别注意: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 王士源是孟浩然的同时人,而且是他的崇拜者。在孟浩然死后,王士源对他的作品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他对孟浩然生平及个性的记载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可惜的是这段文字一直没有引起后世学者的充分注意。事实上,“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这样的表述很少出现在人物传记里,很有可能是王士源对孟浩然个性及人际交往特点的有意标示。从情理推测,“通脱倾盖”意在说明孟浩然待人接物时意气感激,即使初次相识也会以诚相待,不为世俗礼法拘束;“机警无匿”则意在指出孟浩然在交游之中机敏警觉,

善于洞悉他人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波动,而且也不藏匿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通脱”。换言之,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可能非常率性,另一方面也可能非常敏感,而且两者交织在一起,互为影响。 关于孟浩然的这一个性特征,今天已经很难有直接的材料予以证明。然而也并非全无痕迹可循。张子容是孟浩然诗集中出现较多的酬唱人物,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但孟浩然在《送张子容赴举》中却说道:“茂林余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在送好友“赴举”之际,不是深切祝福,而是直接告诫对方勿以地位的变化而致友道有亏,言语之直接、尖锐令人诧异,真可谓“无匿”。从常理推测,孟浩然的这种反应很可能与他的“机警”,即对张子容某些言行的敏感有关。二人后来于某年除夕在张子容的贬所乐城相逢。张子容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自己对孟浩然的招待:远客襄阳郡,来过海畔家。樽前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妙曲逢卢女,高才得孟嘉。东山行乐意,非是竞奢华。 在诗歌的末尾,张子容特意对孟浩然说明,自己对他的招待是仿效谢安在东山行乐之意,而不是有意在旧友面前夸饰排场。张子容的这一举动同样非常奇特,然而并非不可理解。对于这次见面,孟浩然的定位是:“予是乘桴客,君为失路人。”即认为二人都处于失意之境,寓有同病相怜之意。但张子容即使处于贬中,其处境也比孟浩然好得多。张子容“奢华”的招待行为很容易被“机警”的孟浩然理解为他对自身处境的矜持,或者是对孟浩然的含蓄反驳,故

谈孟浩然的“隐逸”

谈孟浩然的“隐逸” 谈孟浩然的“隐逸” 李白酒隐安陆时,和他的前辈诗人孟浩然很有交往,李送给孟很多的诗,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倾慕。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李白是接近他的人,这观感和评价应该是正确的了。《孟浩然集》的编者王士源大概也是孟的熟人,在《集序》中他也说:“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和李白所写的是相合的,不过更具体罢了。 孟浩然的一生是很简单的。《旧唐书》、《新唐书》都替他立了传。王士源当日曾叹息道:“嗟哉!未禄于代,史不必书。”这总算颇不容易了,但《旧唐书》却只寥寥记下:“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这样几笔。《新唐书》写得稍微多一点:记了他在太学赋诗;在王维署中偶值玄宗,令诵己作,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

疏”,没讨到皇帝的欢喜而见放;记了采访使韩朝宗要带他入京,他却故意与人饮酒,弄得韩采访很生气,京师也没去成;。。等等。但内容还很空泛。 这不怪写传的人,这样的传和他是相称的,他的一生到底是简单的。经历简单,并不等于说这个人的思想也简单。他是隐者,李白说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都是对的,但真正到达这境地却有过程的。 《旧唐书》说他:“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最后还是“不达而卒”,可见他四十以前乃至四十以后,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隐者的生活,这是无疑的。孟浩然生逢开元盛世,既为“盛世”,“隐居”似不相宜,孟自己也说:“圣主贤为宝,卿何隐遁栖”?为了回答 这问题,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孟浩然》论文中提出,他的隐居是为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这正是隐居的好去处;“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 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孟浩然原来是 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闻先生这回答是不很完全的,这些是原因,但并非最主要最重要的。 入长安以前,孟浩然一直在襄阳住了三四十年,到底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