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述鸟类呼吸过程和呼吸方式

简述鸟类呼吸过程和呼吸方式

简述鸟类呼吸过程和呼吸方式
简述鸟类呼吸过程和呼吸方式

36 简述鸟类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7 简述鸟类呼吸过程和呼吸方式

呼吸过程:1.吸气:气体通过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后,一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储存起来);同时,另一部分气体经次级支气管(背支气管)和三级支气管,在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2.呼气:肺内气体经前气囊排除体外:后气囊中储存的气体经“返回支”进入微支气管再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前气囊、气管排出体外。

鸟类栖止时,主要靠胸骨、肋骨运动来改变胸腔容积,引起肺、气囊的扩大和缩小,已完成气体代谢。飞行时,主要靠气囊的伸缩来协助完成呼吸,因为,胸骨作为扇翅肌肉的起点,需趋于稳定,已保持飞行的平衡。飞行时,扬翅使气囊扩张,空气经肺吸入;扇翅时气囊压缩,空气再次经肺而出,飞行快,扇翅越猛烈,气体交换也就越快,确保了飞行时的高O2消耗。

呼吸方式:鸟类不论吸气还是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9 试列举脊椎动物进化史上重大的进步事件,说明每一进步事件的生物学意义。

从圆口类演化到哺乳类,出现了五次飞跃,即从无颌到有颌、从水生到陆生、从无羊膜卵到有羊膜卵、从变温到恒温、从卵生到胎生。

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发展和进步。上、下颌是动物索食、攻击和防御器官,也是营巢、求偶、钻洞和呼吸进水时的工具。颌的出现及其多用途的活动机能,还促进了运动器官、感觉器官和其它相关器官的发展,带动了动物身体结构的全面进化。

动物在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对罗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两栖动物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环境,发展了陆生动物特有骨骼结构。包括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嗅、视、听器官及脑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的初期阶段对水的依赖,确保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繁殖。

鸟类和哺乳动物类都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和略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高温下,机体细胞对刺激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黏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提高了动物快速运动能力,利于捕食和避敌。恒温还减少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保证了酶的活动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46.试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多呈纺锤形,皮肤富含黏液腺,游泳时可以减少水中的阻力。体表一般被有鳞片,增强了保护功能,体表具有侧线。

脊柱代替了脊索。从鱼类开始形成了机构完整的脊柱,加强了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出现了上下颌。从鱼类开始出现了能活动的上下颌支持口部,而且大多数种类上下颌着生有牙齿,使得动物能够利用颌主动地去捕捉食物,增加了获取食物的机会,扩大了食物范

围,有利于动物提高生存能力。同时颌还是防御、攻击、营巢、求偶、育雏等多种活动的工具。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而且有偶鳍。具有成对的附肢。鱼类成对的附肢为胸鳍和腹鳍,能够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的方向。偶鳍的出现可以增强动物的运动能力,为鱼类不断扩大分布范围和陆生脊椎动物四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进行呼吸。鳃是原始水生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咽部两侧发生形成,着生于鳃弓上,鱼类的鳃来源于外胚层。

以鳔和脂肪调节身体比重获得水的浮力。靠躯干分节的肌节的波浪式收缩传递和尾部的摆动获得向前的推动力。具有良好的调节体内渗透压机制。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鱼类的心脏仅有一心房和一心室,由心脏流出的血液在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不再流回心脏,直接分不到各器官和组织,气体交换后的乏氧血再经静脉返回心脏,整个循环血液流经心脏一次,心脏中的血液均为乏氧血。

脑和感觉器官比圆口纲更为发达。鱼类的脑可以分为明显的5部分,即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出现了弯曲。嗅觉器官出现一对鼻孔,内耳具有3个半规管。

简述鸟类的双重呼吸过程等几条小习题(1)

一、简述鸟类的双重呼吸过程。 1、由于鸟肺结构特殊和具有气囊,在飞翔时能进行双重呼吸。( 2 分) 2、飞翔中,扬翼时气囊扩张,吸气;翼下降时气囊压缩,呼气。( 2 分) 3、吸气时,新鲜空气部分在肺进行气体交换,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呼气时,后气囊中新鲜空气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 2 分) 4、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进行气体交换,即双重呼吸。( 2 分) 二、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有哪些? 1、淡水鱼类肾脏泌尿能力强,不断排出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 3 分) 2、海产硬骨鱼靠吞饮海水补充水分、泌盐细胞泌盐,减少排尿调节。( 3 分) 3、海产软骨鱼在血液中保持较高的尿素,调节方式同淡水鱼类。( 2 分) 三、列举五种爬行动物新出现的结构及其进化或适应意义 ①出现了胸廓,利于呼吸和保护。( 2 分) ②心室出现不完全的分隔,为两心室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 分) ③脑神经数目12 对,增强了适应能力。(2 分) ④出现了新脑皮,为大脑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 2 分) ⑤羊膜卵解决了陆地繁殖问题。( 2 分) 1. 鱼鳞的类型(盾鳞)(硬鳞)(骨鳞) 2. 鸭嘴兽有哪些特征与爬行纲相似(卵生)(有泄殖腔)大脑皮层不发达 3. 家兔的子宫类型(双体子宫) 4. 哺乳纲肌肉系统首次出现了(膈肌) 5. 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门、头索动物门各自的代表(柱头虫)(海鞘)(文昌鱼) 名词解释 裂齿--- 食肉目动物上颌的最后一个前白齿与下颌第一个白齿特别发达,适于撕裂肉食,这种牙齿称为裂齿。 颊窝--- 长在管牙类毒蛇(如蝮蛇亚科、响尾蛇科)的鼻孔和眼之间的一个陷窝,是一个热敏器官。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不仅能改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 早成雏--- 稚鸟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密绒羽,眼睛睁开,腿脚有力,待羽毛干后即可随亲鸟走动与觅食。如大多数地栖鸟类,游禽等 实角 ---某些哺乳动物(如鹿)的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更换一次。 洞角--- 某些哺乳动物(如牛)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 咽腮裂---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占区---鸟类在繁殖时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并且不允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的侵入,这种现象成为占区。所占的领地称为领域 韦伯氏器--- 鲤形目鱼类的前几块躯干椎的两侧有几块小骨,可在鳔与内耳之间传导声波,这些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解答

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1.(2011苏州)37.人体呼吸过程中,当肋间外肌和膈肌同时舒张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体进入肺 B.气体排出肺 C.膈的位置上升 D.胸廓由大变小 2.(2011济宁)9、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 A肺泡内有氧气,血液里没有氧气 B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 C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 D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 3.(2011舟山)18.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4.(2011临沂)29.右图表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膈肌从甲到乙时,呼气 B.膈肌从甲到乙时,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5.(2011郴州)18张同学测量了李同学在不同呼吸状态下的胸围:平静吸气时91厘米、平静呼气时88厘米、尽力吸气时95厘米、尽力呼气时86厘米。李同学的胸围差是: A 3厘米 B.7厘米 C 9厘米 D 4厘米 6.(2011郴州)19.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发生在何处的毛细血管中 A.肺泡 B.肝脏 C.大脑 D全身组织细胞 7.(2011郴州)39.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最终来源是 A.细胞 B.肺泡 c毛细血管 D静脉 二、识图问答题 1.(2011台州)24.人体吸人与呼出气体的成分如图,将它们以相同方式分别通人到等质

2018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章第6节《鸟》知识点考点总结人教版

鸟 知识点1:多种多样的鸟 世界上的鸟类约有9 000多种,我国有1 100多种,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鸟类分布非常广泛,它们有的在天上飞行,有的在地面行走,有的在水中游泳,草原、灌丛、水面、树林,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鸟的踪迹,它们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数量仅次于鱼的一个类群。 知识点2:鸟的主要特征 1.鸟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 (1)鸟的体形: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飞行时的阻力。 (2)鸟的羽毛:鸟类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作为飞行器官。 2.鸟适于飞行的内部结构 (1)鸟的肌肉:鸟的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2)鸟的骨骼:鸟的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

(3)鸟的消化:鸟类没有牙齿,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 (4)鸟的呼吸:鸟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 ①气囊:鸟体内有发达的气囊,其分布于内脏之间、肌肉之间和骨的空腔里,气囊与肺相通,有贮存空气、辅助呼吸的功能。 ②双重呼吸的过程:鸟飞行时,主要靠气囊的扩大和缩小来协助肺完成呼吸。在鸟类飞行过程中,当两翼举起时,气囊扩张,外界空气经肺进入气囊;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空气再次经肺排出体外。这样,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双重呼吸。很显然,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可以供给鸟类飞行时充足的氧气。 3.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1)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如鸟。 (2)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如无脊椎动物、鱼、两 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3)恒定的体温对动物的意义: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4.鸟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知识点3: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有益方面 如大多数鸟捕食害虫和害兽,不仅仅利于农林生产,还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饲养的鸟可供人类观赏、食用,还能为工业提供原料,为农业提供优质肥料等。 2.有害方面 有的鸟捕食农林益虫或损害农林植物;有的还传播疾病等。

呼吸作用全部过程

呼吸作用编辑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本资料 概述 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把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又称为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无论是否自养,细胞内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呼吸作用。真核细胞中,线粒体是与呼吸作用最有关联的胞器,呼吸作用的几个关键性步骤都在其中进行。 呼吸作用是一种酶促氧化反应。虽名为氧化反应,不论有无氧气参与,都可称作呼吸作用(这是因为在化学上,有电子转移的反应过程,皆可称为氧化)。有氧气参与时的呼吸作用,称之为有氧呼吸;没氧气参与的反应,则称为无氧呼吸。同样多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无氧呼吸时,其产生的能量,比进行有氧呼吸时要少。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是细胞内不同的反应,与生物体没直接关系。即使是呼吸氧气的生物,其细胞内,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目的,是透过释放食物里的能量,以制造三磷酸腺苷(ATP),即细胞最主要的直接能量供应者。呼吸作用的过程,可以比拟为氢与氧的燃烧,但两者间最大分别是:呼吸作用透过一连串的反应步骤,一步步使食物中的能量放出,而非像燃烧般的一次性释放。 在呼吸作用中,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透过数个步骤,将能量转移到还原性氢(化合价为-1的氢)中。最后经过一连串的电子传递链,氢被氧化生成水;原本贮存在其中的能量,则转移到ATP分子上,供生命活动使用。 过程 植物的作用主要细胞的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糖酵解),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用[H]表示),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呼吸电子传递链),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的。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呼吸的全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 课例撰写:尹素莲(密云县第三中学) 年级:初一 专题:讲授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描述人呼吸的全过程;能够判断肺泡外的和组织处的气体交换 结果及血液成分变化;理解呼吸的实质及意义,学会应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图片、视频的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活动过程,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在“煤 气中毒”实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常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的生 活理念。 教学资源:北京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学校的校园网学科资源库中国基础教育网采用教具:计算机 PowerPoint课件 flash动画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观察、实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课件出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气体成分的数据比较表 请分析: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点滴了解,尝试说出自己的猜想和依据) 板书课题:呼吸的全过程 1、肺的通气 人呼出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氧气减少了,而二氧化碳增加了,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这与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的结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课后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新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并给以了较好实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1、问题的设置与学生的活动伴行,在整个讲授过程中,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展开本堂课的探究,尤其是为使学生充分而有效的全员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设置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独自完成、有选择地完成、或自愿结合小组,寻求组员帮助完成; 2、形式多样而富有逻辑性的过渡:本堂课采取问题、实例、课件展示等多种方式处理知识点之间的过渡,使全体学生总是身处在一个有节奏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共同思考讨论,一起探究核心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参与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选择:一节好课一定要有学生的生活,这样能使讲授过程充满吸引力,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关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人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变化的探究实验”、“愚人节的臭包事件”的讲述、“煤气中毒的原因及应急处理”等实际问题都很好地再现学生的生活,巧妙地切入教学主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将其各自能力得以展示。 4、动态模拟课件的合理使用,较好地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整堂课中共用到多个FLASH动画,很好地将抽象的过程演示得生动而形象。尤其是可以结合学生的观察情况调整播放的节奏,这样很好地兼顾到全体学生。 另一方面,有效地处理教材,以上一节课的数据展示为切入点,展开以讨论为主的讲授式学习,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分析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与交流中培养各种能力,掌握有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使教师的讲授主要体现为语言的过度,讨论的组织等,真正体现了“导”,甚至是“服务”。 总之,讲授式教学的过程不能只是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应该有学生的思考,有学生的实践,有学生的讨论,有学生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与组织,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高效完成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鸟类的结构-科学作业

科学作业 1.鸟有什么样的结构? 鸟是脊椎动物的一种。鸟是温血动物,两足,卵生,用肺呼吸。鸟的羽毛分为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羽(主要用于保温)。前肢演化成翼,有坚硬的喙(鸟的嘴,多为角质)。鸟类的胸骨上有发达的龙骨突,骨骼中空充气,这是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骨骼结构特征。鸟体表被覆羽毛,后肢能行走,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大多数能飞(鸵鸟和企鹅等虽然有翅膀,但是不可以飞)。在动物学中,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胸肌发达;直肠短,消化系统发达;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搏次数快。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来帮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鸟的种类繁多,分布全球,生态多样,现在鸟类可分为三个总目: 1.平胸总目,包括一类善走而不能飞的鸟,如鸵鸟。 2.企鹅总目,包括一类善游泳和潜水而不能飞的鸟,如企鹅。 3.突胸总目,包括两翼发达能飞的鸟,绝大多数鸟类属于这个总目。 鸟的结构是: 头部有鸟的脑、视觉器官、角质喙(鸟类上下颌包被的硬角质鞘)。鸟类的大脑皮层并不发达,小脑很发达,这与鸟类飞翔运动的协调和平衡相关。鸟类的脑起到了记忆、思考的功能。在鸟类的感觉器官中,最发达的是空中飞翔时起重要作用的视觉器官,而嗅觉器官不发达(鸟没有明显的鼻子)。鸟眼的瞬膜发达,飞行时遮盖眼球,起保护作用。 躯干有鸟类的骨骼。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其骨骼轻而坚固,骨片薄,长骨内中空,有气囊穿入。许多骨片合在一起,以增加坚固性。鸟类的骨骼起到了支撑鸟身体的作用。 鸟类的前肢变为了翼,各骨排成一条直线,骨间有能动的关节,末端的腕骨、掌骨、指骨愈合变形,使翼扇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组成。鸟类的整个体重落在后肢,后肢骨骼强大。鸟类后肢骨骼延伸,起到增加弹性的作用。鸟类通常具有四趾。鸟类的翼起到了让其飞翔的作用。 鸟类与飞翔有关的胸肌特别发达,约占体重的1/5,它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鸟的胸肌可分为大胸肌和小胸肌两种。前者起于龙骨突,止于肱骨的腹面,收缩时,使翼下降;后者起于龙骨突,而以长的肌腱穿过由锁骨、乌喙骨和肩胛骨所构成的三骨孔,止于肱骨近端的背面,收缩时使翼上举。支配前肢和后肢运动的肌肉都集中于身体的中心部分,这对于飞翔时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鸟类的脊柱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颈椎数目较多,椎体呈马鞍形,使颈部极为灵活(鸟头转动范围可达180°)。最后几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完全愈合在一起,为腰部的坚强支柱。鸟类的砂囊和嗉囊承担了咀嚼功能,因为喙本身并不能咀嚼。砂囊内面一般都有一层角质皮,囊内贮有吞入的砂石,用以代替牙齿(鸟没有牙齿!)磨碎食物,以减轻腺胃的工作负担并帮助消化。 鸟类的消化腺很发达,它们分别分泌胆汁和胰液并注入十二指肠,参与小肠内的消化作用。鸟类的肾脏十分大,在比例上甚至超过哺乳类的肾脏。鸟类无膀胱,尿中水分较少,呈白色浓糊状,随粪排出而不单独排尿。鸟类的肾脏如此发达是和鸟类的新陈代谢息息相关的。鸟的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三种类型。正羽的羽枝两侧密生羽小枝,组成扁平而有弹性的羽片,有助于飞翔。绒羽的结构特点是羽轴纤弱,不能构成坚实的羽片,起到了保温的作用。鸭绒就是鸭的绒羽。毛羽很细,呈毛发状,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 鸟类的皮肤无汗腺,唯一的皮脂腺是尾部的尾脂腺,其分泌的油质,经过角质喙的涂抹,擦在羽毛上,使羽片润泽不湿。

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化

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化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要从水环境或直接从空气中获取O2,同时释放生物氧化代谢产生的CO2,整个过程就是呼吸。 那么这一节,我们要讲的是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化,也就是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整个呼吸系统是如何演变的: 首先,我们来看原生动物,它是单细胞生物,所以只能靠细胞膜的表膜通过扩散作用得到O2,排除CO2。然后到多细胞海绵动物,2胚层腔肠动物,最原始的3胚层扁形动物,再到线虫动物,环节动物,由于这些动物个体小、扩散距离短,通过扩散就能满足气体交换的需要,因此,它们都是在体表进行呼吸,即皮肤呼吸。从软体动物开始出现了真正的鳃,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这个肺是外套膜内一定区域微血管密集形成的网。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就形式多样了,小型节肢动物是靠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如

那么另外一个区别呢?就是软骨鱼的鳃间隔很发达,尤其是板鳃亚纲,可以直接达到体表,那么到了硬骨鱼,鳃间隔退化,鳃丝直接着生在鳃弓上面。 为了更直观地认识鳃的演化,我们画个简单的模式图:这里是消化道,外面是皮肤,中间是肌肉层,中胚层。消化道向外突起,一直到皮肤这里打通,这就是七鳃鳗的一个鳃了,然后再打通一个,类似地,它就有七个鳃囊形,这是它的内鳃孔、鳃囊、外鳃孔,鳃丝着生在这上面,那中间这个部分叫什么呢?对,是鳃间隔;然后到了硬骨鱼呢,鳃间隔退化,鳃丝直接着生在鳃弓上。 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画另一个侧面的图,这是鳃弓,这是鳃间隔,上面着生鳃丝。中华鲟呢,鳃间隔退化不完全,还残余一点鳃间隔,鳃丝是这样着生的,然后到硬骨鱼,鳃间隔完全退化,鳃丝直接着生在鳃弓上面。这就是水生动物鳃的演变情况。

关于鸟类“双重呼吸”的重新思考

关于鸟类“双重呼吸”的重新思考 对鸟类的“双重呼吸”,动物学教科书大都这样解释:鸟类无论吸气还是呼气,肺前后两次进行气体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双重呼吸。这种解释的内涵似乎是只有鸟类才在吸气和呼气时发生前后两次进行气体交换,而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以下简称肺泡呼吸动物〕只在吸气时进行气体交换,呼气时并不进行气体交换。显然,这样解释鸟类“双重呼吸”,不科学。 众所周知,鸟肺的毛细支气管和肺泡呼吸动物的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具体场所,而这两种场所与其周围的毛细血管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均是通过物理扩散的方式来完成的。气体扩散的方向和数量取决于“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这里所说的“膜”是指肺毛细支气管或肺泡与其周围的血管壁。外呼吸和内呼吸导 致肺毛细支气或肺泡中的气体总是O 2多CO 2 少,而血液中总是CO 2 多O 2 少,这样 肺毛细支气管或肺泡的O 2分压总是高于血液中的O 2 分压;而血液中的CO 2 分压总 是高于肺毛细支气管或肺泡的CO 2 分压。根据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一面向分压低的一面扩散,直至达到动态平衡。但由于外呼吸和内呼吸的持续进行,这种动态平衡实际上永远也达不到。既然肺毛细支气管或肺泡与血液之间永远存在着气体分压差,气体交换就会永无休止地持续进行,决不会出现吸气时进行气体交换而呼气时不进行气体交换的局面。因此,任何肺泡呼吸动物都同鸟类一样,无论吸气和呼气都在进行气体交换。 那么,鸟类与肺泡呼吸动物的呼吸差别究竟在哪里呢?这得从两者的不同肺结构及其特点说起。 鸟肺的基本结构是由初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和从三级支气管辐射出来的毛细支气管互相吻合而成的网状管道系统,没有盲端是其特点之一。毛细支气管即是鸟肺的呼吸功能单位。鸟肺另一特点是其气囊系统〔见图〕,图 中的颈气囊、锁间气囊和前胸气囊属于 呼气囊,与次级支气管相通连;而后胸 气囊和腹气囊属于吸气囊,与初级支气 管相通连。吸气时,另一部分新鲜空气 直接进入肺毛细支气管与毛细血管的血 液进行气体交换,而原毛细支气管经过 气体交换的陈气经次级支气管进入呼气 囊。另一部分新鲜空气那么直接进入与 初级支气管相通连的吸气囊。呼气时, 吸气囊的新鲜空气因压力关系并不原路 返回,而是通过返回支进入毛细支气管 进行第二次气体交换。与此同时,呼气 囊的陈气被排出体外〔见图〕。 如此单向流动周而复始,反复进行。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新鲜气团从吸入到 排出,需经过两个呼吸周期,而且不论 吸气和呼气,进入肺毛细支气管的气体都是 新鲜空气。 肺泡呼吸动物的肺都是由气管反复分 支后最终形成具有盲端的肺泡结构。哺乳类

鸟类飞行特征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鸟类的身体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结构: 1、(1)鸟的外形 外形与羽毛,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构成流线型的外廊,体表被覆着羽毛,它重量极轻而结构甚精,在受到损坏时易于修理和更换。鸟类骨骼轻而坚固,骨片薄,长骨内中空,有气囊穿入。许多骨片合在一起,以增加坚固性。鸟类的整个体重落在后肢,后肢骨骼强大,鸟类跗骨延伸,起到增加弹性的作用。 1、(2)鸟的翼 翼,鸟类的飞羽着生于前肢,形成能够伸缩与折叠的两翼,翼的前缘厚,后缘薄,穿过空气时阻力小并能产生升力。而后缘的飞羽则扩大了翼的表面积,产生了强大的浮力和飞行动力。 2、鸟的骨骼 骨骼和肌肉,鸟类的骨骼薄、空轻(骨腔大,且充满了空气)的特点,非常适于空中飞行。鸟类的各部脊椎适度愈合成块,支撑机体,使飞行时身体平稳,在胸骨上附着特别发达的胸肌,约占体重的1/5,胸肌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

3、消化系统 鸟口中无牙,也无牙床,减轻头骨的重量,达到合理的身体配重。鸟类飞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鸟类总把食物直接快速吞咽,再由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继续消化。 4、呼吸系统 鸟类有特别的呼吸系统,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气囊和气管。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和肌肉之间,这使鸟类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均有富含氧气的空气流过,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是谓双重呼吸,从而提高鸟类的呼吸效率。鸟类的新陈代谢快,又没有散热的汗腺,气囊又兼有调节体温、降低鸟体的比重、减小飞翔内脏间及肌肉间的磨擦。鸟由鼻孔吸收空气后,一部分用来在肺里直接进行氧交换,另一部分是存入气囊,然后再经肺而排出,使鸟类在飞行时,一次吸气,肺部可以完成两次气体交换,这是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 5、血液循环 内脏特化,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在所有脊椎动物中居首位,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一般300-500次/分钟,血流速度快,有利于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交换与排出。肾脏相对体积大,能迅速地排出废物,保持水分,盐分平衡。鸟类没有膀胱,

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化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动物都要从水环境或直接从空气中获取O2,同时释放生物氧化代谢产生的CO2,整个过程就是呼吸。 那么这一节,我们要讲的是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化,也就是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到高等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整个呼吸系统是如何演变的: 首先,我们来看原生动物,它是单细胞生物,所以只能靠细胞膜的表膜通过扩散作用得到O2,排除CO2。然后到多细胞海绵动物,2胚层腔肠动物,最原始的3胚层扁形动物,再到线虫动物,环节动物,由于这些动物个体小、扩散距离短,通过扩散就能满足气体交换的需要,因此,它们都是在体表进行呼吸,即皮肤呼吸。从软体动物开始出现了真正的鳃,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这个肺是外套膜内一定区域微血管密集形成的网。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就形式多样了,小型节肢动物是靠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如水生剑水蚤(zao)、陆生蚜虫;水生种类用鳃(虾、蟹)或书鳃(鲎hou);陆生种类用书肺(蜘蛛)或气管(昆虫),昆虫的气管是体壁的内陷物,它的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在动物体内不断延伸,一再分支,直接与细胞接触,从而把氧气直接供应给组织。棘皮动物的呼吸系统不是很发达,主要通过皮鳃和管足完成。 那么软体动物的鳃结构、肺结构也好,昆虫的气管结构也好,它们都没有呼吸的动力,气体交换都是靠扩散作用进行。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情况:首先是水生动物,先来看圆口纲的七鳃鳗,顾名思义,即体表有七个外鳃孔;到软骨鱼一般有五对鳃裂直接裸露在外面;然后到硬骨鱼,出现了覆在鳃裂外面的鳃盖,它只有一个外鳃孔,即水从口进来,然后从外鳃孔出去,而软骨鱼呢,水从口进来,再从每一个鳃裂出去,这是他们的区别之一;那么另外一个区别呢?就是软骨鱼的鳃间隔很发达,尤其是板鳃亚纲,可以直接达到体表,那么到了硬骨鱼,鳃间隔退化,鳃丝直接着生在鳃弓上面。 为了更直观地认识鳃的演化,我们画个简单的模式图:这里是消化道,外面是皮肤,中间是肌肉层,中胚层。消化道向外突起,一直到皮肤这里打通,这就是七鳃鳗的一个鳃了,然后再打通一个,类似地,它就有七个鳃囊形,这是它的内鳃孔、鳃囊、外鳃孔,鳃丝着生在这上面,那中间这个部分叫什么呢?对,是鳃间隔;然后到了硬骨鱼呢,鳃间隔退化,鳃丝直接着生在鳃弓上。 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们画另一个侧面的图,这是鳃弓,这是鳃间隔,上面着生鳃丝。中华鲟呢,鳃间隔退化不完全,还残余一点鳃间隔,鳃丝是这样着生的,然后到硬骨鱼,鳃间隔完全退化,鳃丝直接着生在鳃弓上面。这就是水生动物鳃的演变情况。 到了陆生脊椎动物,都是用肺进行气体交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一下肺的演变: 第一,肺的吸氧面积逐渐扩大 两栖动物的肺是囊状的肺,里面分隔很少,它皮肤的表面积比肺

鸟类DNA分类系统

鸟类DNA分类系统 生物分类表 生物病毒分类表 古菌分类表 细菌分类表 原生生物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 植物分类表(NCBI) 动物分类表 鱼类分类表 两栖动物分类表 爬行动物分类表 恐龙分类表 鸟类传统分类系统 鸟类DNA分类系统 哺乳动物分类表 始鸟下纲alaeognathae 平胸小纲Ratitae(旧古颚总目) - 鸵形目Struthioniformes(不会飞) 鸵亚目Struthioni 鸵下目Struthionides

- - 鸵鸟科Struthionidae(非洲鸵鸟) 美洲鸵下目Rheides - - 美洲鸵科Rheidae(美洲鸵鸟) 鹤鸵亚目Casuarii - - - 鹤鸵科Casuariidae(澳洲鸵鸟) - 鹤鸵族Casuariini 鸸鹋族Dromariini 无翼鸟科Aterygidae(澳洲鹬鸵) ?形目Tinamiformes(会飞) - - - - ?科Tinamidae(美洲鹬鸵)

三趾鹑下纲Turnicaves 三趾鹑小纲Turnicae - 三趾鹑目Turniciformes - - - - 三趾鹑科Turuicidae 新鸟下纲Neognathae 鸡雁小纲Galloanserae 鸡形总目Gallomorhae(旧鸡形目) 凤冠雉目Craciformes 凤冠雉亚目Craci - - - 凤冠雉科Cracidae(拉丁美洲) 冢雉亚目Megaodii - - -

冢雉科Megaodiidae(大洋洲) 鸡形目Galliformes - - 雉小目hasianida 雉总科hasianoidea 雉科hasianidae 雉亚科hasianinae 松鸡亚科Tetraoninae(北半球亚寒带) 吐绶鸡亚科Meleagridinae(北美洲南部) 珠鸡总科Numidoidea 珠鸡科Numididae(非洲) 林鹑小目Odontohorida - 林鹑科Odontohoridae(美洲) 雁形总目Anserimorhae(旧雁形目) 雁形目Anseriformes - 叫鸭下目Anhimides - 叫鸭总科Anhimoidea 叫鸭科Anhimidae(南美洲)

鸟类传统分类系统

鸟类传统分类系统.txt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鸟类传统分类系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鳥類傳統分類系統)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生物分类表 [编辑] 生物分类总表 生物病毒分类表 古菌分类表 细菌分类表 原生生物分类表 藻类分类表 (NCBI) 真菌分类表 植物分类表 植物分类表 (NCBI) 被子植物(APG) 克朗奎斯特分类 动物分类表 软体动物分类表 环节动物分类表 昆虫分类表 鱼类分类表 两栖动物分类表 爬行动物分类表 恐龙分类表 现存爬行动物分类表 鸟类传统分类系统 鸟类DNA分类系统 鹦形目分类表 哺乳动物分类表 翼手目分类表 鸟类传统分类系统是相对于鸟类DNA分类系统而言的一个广泛被采用的分类系统。主要依据J. L. Peter的分类系统,这个系统综合了形态学、生物地理学、生态学、行为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现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 在分类学上,鸟类都属于鸟纲,属于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脊椎动物亚门之下。现存鸟类都属于鸟纲下的今鸟亚纲,共3个总目,9000余种。 目录 [隐藏] 1 蜥鸟亚纲 2 反鸟亚纲 3 今鸟亚纲 3.1 齿颚总目

3.2 古颚总目 Paleognathae 3.2.1 鸵鸟目 Struthioniformes 3.2.2 美洲鸵鸟目 Rheiformes 3.2.3 鹤鸵目 Casuariiformes 3.2.4 无翼鸟目 Apterygiformes 3.2.5 ?形目 Tinamiformes 3.3 楔翼总目 Impennes 3.3.1 企鹅目 Sphenisciformes 3.4 今颚总目 Neognathae 3.4.1 雁形目 Anseriformes 3.4.2 鸡形目 Galliformes 3.4.3 潜鸟目 Gaviiformes 3.4.4 鸊鷉目 Podicipediformes 3.4.5 鹱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3.4.6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3.4.7 鹳形目 Ciconiiformes 3.4.8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3.4.9 鹤形目 Gruiformes 3.4.10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3.4.11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3.4.12 鹦形目 Psittaciformes 3.4.13 鹃形目 Cuculiformes 3.4.14 鸮形目 Strigiformes 3.4.15 夜鹰目 Caprimulgiformes 3.4.16 雨燕目 Apodiformes 3.4.17 鼠鸟目 Coliiformes 3.4.18 咬鹃目 Trogoniformes 3.4.19 佛法僧目 Coraciiformes 3.4.20 ?形目 Piciformes 3.4.21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编辑] 蜥鸟亚纲 始祖鸟目 始祖鸟科 孔子鸟科 孔子鸟科 长城鸟科 [编辑] 反鸟亚纲 始反鸟目 华夏鸟目 长翼鸟目 [编辑] 今鸟亚纲

鸟类声音分析系统

南京欧熙科贸有限公司鸟类生态学研究中,能够通过记录和识别鸟鸣来评估鸟类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一种十分有用的途径。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使用自动化记录装置和识别软件,通过检测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辨别不同的物种,此方式以其巨大的优势在未来的生态研究中必将成为主流。 与传统的人为“听声辨鸟”相比,现代先进的记录设备和声音识别软件具有诸多优势:(1)不受季节、时间及天气条件的限制;(2)效率高,节约人力;(3)可长期置于野外,获取数据量更大;(4)能够提供声音数据库,使无专业背景者也可参与调查。 鸟类鸣声分析系统技术参数:1.含PMD661MK2主机;声频电缆;USB接口线;交流电转接器;用户手册;只读光盘驱动器;便携带;SD卡。2.数字音频系统3.记录格式:Mp3/WAV4.通道数:两通道立体声/单通道5.电源:4节AA,6小时持续记录6.专业特色便携式固态记录器7.44.1/48/ 96KHz 采样率选择 8.大OLED (有机 LED)显示9.密码保护装置和密码保护的文件加密》(森海塞尔扩音器)(配有2.5米延长电缆)特点:超心形/叶状的音频收集模式;高度定向;低固有的自身噪音;高灵敏度;宽频响;技术参数:尺寸:? 22 .5 x 221 mm频率响应:40~20000 Hz +/- 2.5 dB传感器原理:预极化电容式传声器自由场灵敏度(1kHz):50 mV/Pa ±2 .5 dB额定阻抗:200 Ohm (K6)分钟终止阻抗:1000 Ohm ( K6)等效噪声级:10 dB等效噪声级加权(根据):21 dB至大声压级:125 dB / 1 kHz 》货号:鸟声声谱分析软件简介:自动检测分类、测量和分类。在动物声谱通

实验十 鸟类的外形与解剖

生物科学专业2013级脊椎动物学标准实验报告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学学院实验报告 科目脊椎动物学 专业及班级组别 姓名及学号成绩 指导教师日期 实验十鸟类的外形与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家鸡(家鸽)的解剖观察,认识鸟类内脏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主要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活家鸡、活家鸽,常规解剖器械、骨剪,解剖盘、滴定管、脱脂棉花、棉线,家鸡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气囊挂图。 三、实验内容 1、家鸡、家鸽的外形观察 家鸡的身体可以区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身体表面覆盖有各种羽毛。头顶有肉冠,腹面有肉垂,上喙基部有外鼻孔(家鸽上喙基部有蜡膜)。眼有上下眼睑和瞬膜。耳孔位于眼后方,有耳羽覆盖。颈部长而弯曲。身略呈卵圆形,前肢特化为翼,后肢下部被角质鳞。4趾,3趾向前1趾向后,趾端具爪。雄体跗跖部后面有距。尾短,背面有尾脂腺,下面有泄殖腔孔。 2、溺水处死并去羽毛 家鸡处死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乙醚麻醉;静脉注射空气;溺水闷死。溺水闷死这种处死方法简单易操作。 将溺水致死的家鸡(家鸽)放入沸水中浸泡几分钟,很容易去除羽毛。 3、解剖观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 将去除羽毛的家鸡(家鸽)仰置于解剖盘内,注意观察羽区与裸区。观察完毕后,用剪刀剪开颈部前段的皮肤,暴露皮下的气管。将气管前段剪断,把一根滴定管插入气管中,然后吹气,当腹腔和颈部被吹胀时,停止吹气,用棉线结扎(如果口吸纸烟,由滴定管吹入气囊中,气囊因有烟而呈乳白色更便于观察)。 解剖时用解剖刀沿龙骨突起切开皮肤,切口从颈部相后一直延伸到泄殖孔,将皮肤与肌肉分离(分离颈部皮肤肌肉时要小心,不要损坏颈部的嗉囊、血管和壁薄而透明的气囊)。先观察胸部的肌肉。 胸部龙骨突起的两侧有胸大肌和胸小肌,都是飞翔肌。胸大肌位于浅层,起于龙骨突起,止于肱骨的腹面,收缩时收翼;胸小肌位于深层,起于龙骨突起,止于肱骨的背面,收缩时展翼。 观察完胸部的肌肉以后,观察呼吸系统中的气囊。 (1)呼吸系统 家鸡的外鼻孔1对,向内通鼻腔,鼻腔通过裂缝状的内鼻孔与咽相通。咽部的底壁为喉门,喉门下接气管。气管末端分为两个支气管进入肺,在气管与支气管相连的地方有一扩大的鸣管,为发声器官。肺呈海绵状,位于体腔背壁的肋骨上。气囊是鸟类特有的构造,气

鸟类学分类系统

鸟类学 Aves ——摘自《鸟类学》,常家传 马金生 鲁长虎 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ISBN 7-81008-376-7/O ·36 动物的分类阶元 (taxonomic category ) 主要有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为方便实际使用,常设置中间阶元,如下(括号:第一个表示拉丁文,第二个表示该阶元的词尾): 界 Kingdom (Regnum ) 亚界 Subkingdom 门 Division (Phylum ) 亚门 Subdivision 总纲 Superclass 纲 Class (Classis ) 亚纲 Subclass 部 Cohort 总目 Superorder 目 Order (Ordo ) 亚目 Suborder 总科 Superfamily (Superfamilia )(-oidea ) 科 Family (Familia )(-idea ) 亚科 Subfamily (-inae ) 族 Tribe (Tribus )(-ini ) 属 Genus (Genus ) 亚属 Subgenus 种 Species (Species ) 亚种 Subspecies 变种 V ariety (V aritae )# 变型 Form (Forma )# 注:# 表示动物分类中一般不使用的阶元。 以下为鸟类的分类各论: 鸟纲 Aves 约为9021种(1971年,Storer ),约1000亿~1500亿只。分为两个亚纲(古鸟和今鸟)。 I 古鸟亚纲 Archaeornithes 仅1目1科 始祖鸟目 Archaeopterygiformes ,仅发现5具化石始祖鸟 始祖鸟科 Archaeopterygidae 始祖鸟 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II 今鸟亚纲(新鸟亚纲) Neornithes 科级 family group 属级 genus group 种级 species group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1)

鸟类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 厦门市林业局邱春荣 鸟类的运动方式有飞翔、攀缘、步行、奔跑、跳跃、游泳和潜水等,而飞翔运动使鸟类在自然选择中占了优势。飞翔可以避开陆地上的捕食者,也可以又快又广阔地迁飞到新的越冬区和繁殖区,春秋季节的南北迁徒,还能得到整年的有利气候条件。 为什么鸟类适于在空中飞行呢?因为鸟类的身体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结构: 1、外形与羽毛,鸟类的身体呈梭形,构成流线型的外廊,体表被覆着一种奇特的自然构造——羽毛,它重量极轻而结构甚精巧,在受到损坏时易于修理和更换,比蝙蝠的皮膜有更好适应飞行的能力。 2、翼,鸟类的飞羽着生于前肢,形成能够伸缩与折叠的两翼,翼的前缘厚,后缘薄,穿过空气时阻力小并能产生升力。而后缘上着生的飞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则扩大了翼的表面积,产生了强大的浮力和飞行动力。 3、骨骼和肌肉,鸟类的骨骼薄、空(骨腔大,腔内还充满了空气)、轻的特点,非常适于空中飞行,由脊柱和肋骨、胸骨构成的胸廊连同腰带是全身(包括两翼)的主要支持结构,并且鸟类的胸、腰、荐、尾各部脊椎适度愈合成块,支撑机体,使飞行时身体平稳,

生在胸骨上的龙骨突,附着有特别发达的飞行肌肉——胸肌,约占体重的1/5,它能发出强大的动力,牵引翼的扇动。 4、消化系统,鸟口中无牙,也无牙床,上下颌骨及其他与取食有关的骨骼退化,减轻头骨的重量,达到合理的身体配重。鸟类的嗉囊、腺胃、肌胃是鸟类快速取食与消化的另一种适应。鸟类飞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的鸟一天消耗的食物约等于它的体重,有的鸟则超过本身体重的好几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大的取食量,若通过牙齿咀嚼吞咽,来从食物中获得营养就难以维持飞行时的能量消耗。因此鸟类在取食时,总是把食物直接快速吞咽,再由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继续消化。 5、呼吸系统,鸟类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呼吸系统,表现在具有非常发达气囊和气管。气囊广布于内脏、骨腔和肌肉之间,这些气囊使鸟类在吸气及呼气过程中,肺内均有富含氧气的空气流过,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是谓双重呼吸,从而提高鸟类的呼吸效率。鸟类的新陈代谢快,又没有散热的汗腺,所以气囊又兼有调节体温、降低鸟体的比重、减小飞翔运动引起的内脏间及肌肉间的磨擦。 6、内脏特化,鸟类心脏的相对大小在所有脊椎动物中居首位,约占体重的0.4%-1.5%,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一般为300-500次/分钟,血流速度快,有利于氧气、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交换与

鸟类的消化

鸟类的消化、呼吸与循环系统 鸟类的飞行生活总体来说是比奔跑行走更为节能的一种活动方式,然而飞翔本身却是一个非常耗能的行为。鸟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食物在消化系统消化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带来的氧气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它们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身体各处,在那里产生出巨大的能量。那么鸟类的身体构造有什么奇妙之处可以支持飞翔生活呢? 一:鸟类的消化系统 首先来看看消化系统,食物首先是在这里转化为可利用的形式。鸟类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由喙、口咽腔、食道、胃和肠道组成,主要的消化腺是肝脏和胰脏,在口腔中还有唾液腺。鸟类的消化系统也有一些独特的改变,来更好的适应鸟类的生活方式。 最突出和直观的就是鸟类的喙,鸟类的上下颌骨及鼻骨显著前伸,其外套有由致密的角质上皮所构成的喙,有取食和防御的作用。 图 1:鸟类的喙(引自郑光美《鸟类学》) 鸟类的食性多种多样,与此适应,鸟喙的形状也千差万别。例如食肉猛禽的喙尖锐而钩曲,适合撕裂食物;鸭雁类的喙扁平,边缘具有滤水的的功能;取食

植物种子的鸟类喙粗短并具有锐利的切缘,以便切割和压碎食物;在空中飞捕昆虫的鸟类的喙短,基部宽阔;涉禽的喙细长;啄木鸟的喙强直呈凿状;交嘴雀的喙上下交错不能密闭,却极适合取食松果中的松子;火烈鸟和犀鸟的喙更是具有高度特化的结构。少数种类的喙在两性间还有不同。 鸟类口腔中咽鼓管的开口与哺乳动物不同,它除了在吞咽食物时闭合,其他时间均为开放的,这样可以保证鼓膜内外的气压始终保持平衡,以适应飞翔时瞬息变换的大气压力。不同鸟类的唾液腺差别也较大,一些水鸟很少甚至没有,山金丝雀却可以用唾液来建造鸟巢。 许多鸟类在食道的中部或下部具有一个能与食道区分开的膨胀部,称为嗉囊。嗉囊可以存储并辅助消化食物,有些鸟种的嗉囊还可以分泌一些分泌物,类似于乳汁,用来哺育幼鸟。嗉囊在食谷、食鱼鸟类中最为发达,在食虫和食肉种类中较小,而某些鸟类则完全没有嗉囊。 图 2:不同类型的嗉囊(引自郑光美《鸟类学》) 图 3:鸟类的胃 (引自郑光美《鸟类学》) 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食物进入腺胃后并不久留,存留一段时间后就进入肌胃进行进一步的消化,食物在肌胃被研磨并水解成各种养份。一些食谷鸟类常把沙砾吞入肌胃中,来加强对食物的研磨,这也是对鸟类缺少牙齿的一种补偿。食鱼及食肉鸟类的肌胃可以阻止坚硬的骨骼和不能消化的食物块向下进入肠道,这些残块例如骨、羽毛、纤维素等在这里被滚成一个长形的“食丸”,然后返回从口中吐出。取食浆果的鸟类则几乎没有肌胃。 分解后的食物进入小肠,在这里进一步消化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再往后就是大肠,小肠中多余的水份和溶解其中的营养物质以及一些其他的物质在这里被吸收,大肠的盲肠部分可以发酵和分解植物纤维。鸟类的直肠很短,不能大量存储粪便,粪便经直肠末端膨大的泄殖腔排出体外。

呼吸作用的全部过程之欧阳光明创编

欧阳光明(2021.03.07)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本资料 概述 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把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又称为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无论是否自养,细胞内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呼吸作用。真核细胞中,线粒体是与呼吸作用最有关联的胞器,呼吸作用的几个关键性步骤都在其中进行。 呼吸作用是一种酶促氧化反应。虽名为氧化反应,不论有无氧气参与,都可称作呼吸作用(这是因为在化学上,有电子转移的反应过程,皆可称为氧化)。有氧气参与时的呼吸作用,称之为有氧呼吸;没氧气参与的反应,则称为无氧呼吸。同样多的有机化合物,进行无氧呼吸时,其产生的能量,比进行有氧呼吸时要少。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是细胞内不同的反应,与生物体没直接关系。即使是呼吸氧气的生物,其细胞内,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呼吸作用的目的,是透过释放食物里的能量,以制造三磷酸腺苷(ATP),即细胞最主要的直接能量供应者。呼吸作用的过程,可以比拟为氢与氧的燃烧,但两者间最大分别是:呼吸作用透过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