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NA实验-免疫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家族对照表(CD1-CD24

DNA实验-免疫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家族对照表(CD1-CD24

DNA实验-免疫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家族对照表(CD1-CD24
DNA实验-免疫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家族对照表(CD1-CD24

免疫细胞表面抗原分子CD家族对照表(CD1-CD247)

Exalpha Biologicals produces and sells products for Life Science Research, including monoclonal and polyclonal antibodies, for use in immunohistochemistry, western blot, ELISA and Flow Cytometry. We offer over 800 products and, through collaborations with other scientists as well as our own in-house R&D programs, Exalpha continues to bring leading edge products to market. Our family of CD antibodies combines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with reasonable prices to make our CD antibodies the best value in the market today. Our family of Proliferation products offer easy all-in-one kits or stand alone antibodies to quantitate proliferating cells. Take a look at our website or call u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Note: no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CDw145, CD181, CD182, CD185-194, CD196-199, CD211, CD214-216, CD218-220, CD237

Backgro und

CD: cluster design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clusters of differentiation)

Desig nated at the 1st to 7 th Workshops on Intern ati onal Huma n Leukocyte

Differen tiati on An tige ns

The last con fere nee was in 2000. The n ext con fere nee is in 2004.

HLDA Workshops are the primary mecha nism to characterize leukocyte surface

an tige nic molecules and epies; erythroid an tige ns are now in cluded

For 1st to 6th workshops, an tibodies were submitted to the orga nizing laboratory,

coded and sent to participati ng laboratories for testi ng aga inst various cell types. For the 7th workshop, a CD designation could be established for a molecule if its gene has been cloned and at least one 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had been studied in the Workshop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staining, proportion of

positively stained cells, staining intensity and cutoff levels.

CD1

Family of non-polymorphic MHC class I-like glycoprote ins

Also member of immu no globulin superfamily

On chromosome 1q22-23 (not MHC lin ked)

Has 5 differe nt subsets, all non covale ntly associated with 12 kd beta 2 microglobuli n

Fun cti on: restrict T cell resp on ses to certa in an tige ns; may mediate thymic T cell developme nt

Positive stai ning (no rmal): cortical thymocytes (70%), activated T cells, Lan gerha ns cells, 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s

Positive sta ining (disease): pre T ALL with cortical thymocyte phe no type; Lan gerha ns cell histiocytosis

Negative stai ning: mature peripheral T cells

CD1a

Positive sta ining (no rmal): Den dritic cells in dermis/epidermis of benign in flammatory skin disorders

Positive stai ning (disease): Lan gerha ns cell histiocytosis (fairly specific), myeloid leukemias, some B cell malig nan cies; den dritic cells in most peripheral cuta neous T cell

lymphomas, AJCP 2001;116:72

Negative stai ning: no rmal B cells, most cuta neous peripheral B cell lymphomas (? reflects replaceme nt of reactive patter n containing den dritic cells with a n eoplastic pattern of B cells)

Micro images: Lan gerha ns cell histiocytosis

Micro images (AJSP subscribers): pulm onary Lan gerha ns cell histiocytosis Micro images (Hum Path subscribers): Lan gerha ns cell histiocytosis Refere nces: AJSP 2001;25:630

CD1b

Positive stai ning (disease): myeloid leukemias and some B cell malig nan cies Negative stai ning: no rmal B cells

CD1c

Positive sta ining (no rmal): subset of no rmal peripheral B cells

Positive stai ning (disease): myeloid leukemias and some B cell malig nan cies Negative stai ning: no rmal B cells

Positive stai ning (no rmal): thymus (low levels), bowel

CD1e

CD2

Aka E rosette receptor, LFA-2 (leukocyte fun cti on an tige n)

Fun cti on: binds CD58 / LFA-3 on an tige n-prese nting cells, and in duces costimulatory sig nals in T cells

Also regulates T and NK-mediated cytolysis, inhibits apoptosis of activated peripheral T

cells, mediates T cell cytok ine producti on, regulates T cell an ergy

Positive stai ning (no rmal): thymocytes (95%), mature peripheral T cells (almost all), NK cells (80-90%), thymic B cells (50%)

Micro images: extra no dal NK/T cell lymphoma, n asal type

CD2 epies restricted to activated T cells

Positive stai ning: activated T cells, ? NK cells

CD3

Aka 0KT3

Fun cti on: complex (5 cha ins) of i ntegral membra ne glycoprote ins assembled as a complex; has long cylasmic tail with antigen recognition activation motif; complex is then down regulated

Also subdivided into delta, epsil on, gamma subtypes

Cylasmic expressi on at early T cell differe ntiati on, the n membra nous expressi on

Most specific T cell an tibody

Positive stai ning (no rmal): thymocytes, peripheral T cells, NK cells; also Purkinje cells of cerebellum

Positive sta ining (disease): 80% of T cell lymphomas

Negative stai ning: gamma delta T cell receptors, most B cell lymphomas

Micro images: CD3 epsilo n-testicular NK/T cell lymphoma (figure 3D)

Micro images (AJSP subscribers): achalasia, post-tra nspla 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in liver

Refere nces: AJSP 2001;25:1413

CD4

Aka 0KT4, T helper/ in ducer

On chromosome #12p

Non polymorphous glycoprote ins bel onging to immu no globuli n superfamily

Serves as HIV receptor on T cells (as do chemoki ne receptors CCR5 and CXCR4),

macrophages, bra in

CD4+ T cells are killed by HIV

Coreceptor in MHC class II-restricted antigen induced T cell activation

Binds to non polymorphic regi on of class I molecules; may in crease avidity of cell-cell

in teracti ons

Positive stai ning (no rmal): thymocytes (80-90%), mature T cells (65%, T helper and CD4/CD8+ thymocytes), macrophages, Lan gerha ns cells, den dritic cells, gran ulocytes

Positive sta ining (disease): pityriasis liche no ides

Micro images: acute demyeli nati ng disease, extra no dal NK/T cell lymphoma, n asal type

CD5

Bel ongs to an cie nt scave nger receptor family

Is physically and functionally coupled with T cell receptor-zeta-CD3 signal transducer complex

CD5+ B cells produce “ ge neralist an tibodies ” - polyreactive low affinity “ n atural

an tibodies to exoge nous an tige ns (teta nus toxoid, lipopolysaccharide) as well as autoreactive an tibodies (ssDNA, thyroglobuli n, in suli n)

Note: sharks only have polyreactive IgM

Note: mono reactive IgG is produced by < 0.1% of circulati ng B cells, from positive selecti on and somatic point mutati on

First line of defe nse aga in st an tige ns; have a low activati on threshold; are the on ly line of defe nse for those who cannot produce specific an tibody

Produce antibodies using germ line (non mutated) configuration of gene segments, usually IgM Production elevated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27-52% of circulating B cells vs. 20%

no rmal)

CD5 may serve as a dual receptor, giving either stimulatory or inhibitory signals

depe nding both on the cell type and the developme nt stage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 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 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白 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表达或出现量的 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原等。 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 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 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V区:结合抗原 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 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1)溶解细菌、细胞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 3、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 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潜伏期长短 需要的抗原剂量大小 抗原类型TD-Ag TI-Ag TD-Ag 抗体产量低高 抗体类型IgM为主IgG为主 维持时间短长 亲和力低高 4、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1、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免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上述三个特点是自身免疫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确定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条件。除此之外,目前所认识的自身免疫病往往还具有以下特点: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B方真 实验二模拟信号幅度调制仿真实验班级:10通信工程三班_________ 学号:2010550920 ________________ 姓名:彭龙龙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王仕果______________

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MATLA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和掌握常用的用于通信原理时域仿真分析的MATLAB函数; 2、掌握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的MATLAB产生; 3、牢固掌握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卷积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卷积的计算方法、卷积的基本性质; 4、掌握利用MATLAB计算卷积的编程方法,并利用所编写的MATLAB程序验证卷积的常用基本性质; 5、掌握MATLAB描述通信系统中不同波形的常用方法及有关函数,并学会利用MATLAB求解系统功率谱,绘制相应曲线。 基本要求:掌握用MATLAB描述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的方法,能够编写 MATLAB程序,实现各种常用信号的MATLA实现,并且以图形的方式再现各种信号的波形。 二、实验内容 1、编写MATLAB程序产生离散随机信号 2、编写MATLAB程序生成连续时间信号 3、编写MATLAB程序实现常见特殊信号 三、实验原理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通信的过程就是消息的交换和传递的过程。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的整个过程或者各个环节不外乎是一些码或信号的交换过程。例如信源压缩编码、纠错编码、AMI编码、扰码等属于码层次上的变换,而基带成形、滤波、调 制等则是信号层坎上的处理。码的变换是易于用软件来仿真的。要仿真信号的变换,必须解 决信号与信号系统在软件中表示的问题。 3.1信号及系统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3.1.1时域取样及频域取样 一般来说,任意信号s(t)是定义在时间区间(-R, +R)上的连续函数,但所有计算机的CPU都只能按指令周期离散运行,同时计算机也不能处理( -R, + R)这样一个时间段。 为此将把s(t)按区间T, T截短为 2 2 S T(t),再对S T(t)按时间间隔△ t均匀取样,得到取样 点数为: 仿真时用这个样值集合来表示信号 T Nt t s(t)。显然△ t反映了仿真系统对信号波形的分辨 率, (3-1) △ t越小则仿真的精确度越高。据通信原理所学,信号被取样以后,对应的频谱时频率的周期函数,其重复周期是—。如果信号的最高频率为f H,那么必须有f H W 丄才能保证不发 t 2 t 生频域混叠失真。设 1 B s 2 t 则称B s为仿真系统的系统带宽。如果在仿真程序中设定的采样间隔是△ (3-2) t,那么不能用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常用信号的表示 【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MATLAB的信号工具箱来表示常用信号的方法。 【实验环境】 装有MATLAB6.5或以上版本的PC机。 【实验内容】 1. 周期性方波信号square 调用格式:x=square(t,duty) 功能:产生一个周期为2π、幅度为1 ±的周期性方波信号。其中duty表示占空比,即在信号的一个周期中正值所占的百分比。 例1:产生频率为40Hz,占空比分别为25%、50%、75%的周期性方波。如图1-1所示。 clear; % 清空工作空间内的变量 td=1/100000; t=0:td:1; x1=square(2*pi*40*t,25); x2=square(2*pi*40*t,50); x3=square(2*pi*40*t,75); % 信号函数的调用subplot(311); % 设置3行1列的作图区,并在第1区作图plot(t,x1); title('占空比25%'); axis([0 0.2 -1.5 1.5]); % 限定坐标轴的范围 subplot(312); plot(t,x2); title('占空比50%'); axis([0 0.2 -1.5 1.5]); subplot(313); plot(t,x3); title('占空比75%'); axis([0 0.2 -1.5 1.5]);

图1-1 周期性方波 2. 非周期性矩形脉冲信号rectpuls 调用格式:x=rectpuls(t,width) 功能:产生一个幅度为1、宽度为width、以t=0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矩形波信号。该函数横坐标范围同向量t决定,其矩形波形是以t=0为中心向左右各展开width/2的范围。Width 的默认值为1。 例2:生成幅度为2,宽度T=4、中心在t=0的矩形波x(t)以及x(t-T/2)。如图1-2所示。 t=-4:0.0001:4; T=4; % 设置信号宽度 x1=2*rectpuls(t,T); % 信号函数调用 subplot(121); plot(t,x1); title('x(t)'); axis([-4 6 0 2.2]); x2=2*rectpuls(t-T/2,T); % 信号函数调用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doc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A. NK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及吞噬细胞 E. 抗原提呈细胞 2.吞噬细胞包括有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中性粒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NK细胞 C.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D. 巨噬细胞和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 E. 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借助巨噬细胞的哪种特性,可将之与淋巴细胞分离开来★ A. 吞噬 B. 粘附 C. 提呈抗原 D. ADCC作用 E. 趋化性 4.感染时,最早被招募到感染部位的吞噬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NK细胞 D. 单核细胞 E. T细胞 5.具有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A. Th细胞 B. Tc细胞 C. TCRαβ+细胞 D. NK 细胞 E. Ts 细胞 6.具有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是: A. Tc细胞 B. NK细胞 C. T DTH细胞 D. 巨噬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7.大颗粒淋巴细胞是指:★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MPS D. NK细胞 E. TIL 8.关于NK细胞的特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无SmIg B. 来源于骨髓 C. 表达IgFc受体 D. 具有吞噬作用 E. 无TCR 9.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感应阶段,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A. 生成补体 B. 释放活性氧 C. 分泌溶菌酶 D. 参与ADCC E. 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10.同时具有CD56分子和CD16分子的细胞是:★ A.B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 D.中性粒细胞E.Th1细胞 11.不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有: A. T细胞 B. B细胞 C. APC D. 巨噬细胞 E. 粘膜上皮细胞 12.皮肤粘膜上皮细胞的物理屏障作用表现除下列哪项均正确? A. 致密的上皮细胞具有机械屏障作用 B. 上皮细胞的更新 C. 呼吸道粘膜上皮的纤毛可做定向摆动 D. 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物的冲洗作用 E. 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物的抗菌作用 13.以下关于巨噬细胞错误的是

通信原理实验3

实验三FSK调制及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键控法产生FSK信号的方法。 2、掌握FSK非相干解调的原理。 二、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9号模块各一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连接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框图 FSK调制及解调实验原理框图 2、实验框图说明 基带信号与一路载波相乘得到1电平的ASK调制信号,基带信号取反后再与二路载波相乘得到0电平的ASK调制信号,然后相加合成FSK调制输出;已调信号经过过零检测来识别信号中载波频率的变化情况,通过上、下沿单稳触发电路再相加输出,最后经过低通滤波和门限判决,得到原始基带信号。 四、实验步骤 实验项目一FSK调制 概述:FSK调制实验中,信号是用载波频率的变化来表征被传信息的状态。本项目中,通过调节输入PN序列频率,对比观测基带信号波形与调制输出波形来验证FSK调制原理。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FSK数字调制解调】。将9号模块的S1拨为0000。调节信号源模块的W2使128KHz载波信号的峰峰值为3V,调节W3使256KHz载波信号的峰峰值也为3V。 3、此时系统初始状态为:PN序列输出频率32KH。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示波器CH1接9号模块TH1基带信号,CH2接9号模块TH4调制输出,以CH1为触发对比观测FSK调制输入及输出,验证FSK调制原理。 (2)将PN序列输出频率改为64KHz,观察载波个数是否发生变化。 答:PN序列输出频率增大后,载波个数会增多。 实验项目二FSK解调 概述:FSK解调实验中,采用的是非相干解调法对FSK调制信号进行解调。实验中通过对比观测调制输入与解调输出,观察波形是否有延时现象,并验证FSK解调原理。观测解调输出的中间观测点,如TP6(单稳相加输出),TP7(LPF-FSK),深入理解FSK解调过程。 1、保持实验项目一中的连线及初始状态。 2、对比观测调制信号输入以及解调输出:以9号模块TH1为触发,用示波器分别观测9号模块TH1和TP6(单稳相加输出)、TP7(LPF-FSK)、TH8(FSK解调输出),验证FSK解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通信原理实验七

实验七抽样定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抽样定理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抽样及平顶抽样的实现方法。 3、理解低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4、理解实际的抽样系统。 5、理解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6、理解低通滤波器的相频特性对抽样信号恢复的影响。 7、理解带通采样定理的原理。 二、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3号模块各一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连接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框图 图1-1 抽样定理实验框图 2、实验框图说明 抽样信号由抽样电路产生。将输入的被抽样信号与抽样脉冲相乘就可以得到自然抽样信号,自然抽样的信号经过保持电路得到平顶抽样信号。平顶抽样和自然抽样信号是通过开关

S1切换输出的。 抽样信号的恢复是将抽样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即可得到恢复的信号。这里滤波器可以选用抗混叠滤波器(8阶3.4kHz的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或FPGA数字滤波器(有FIR、IIR两种)。反sinc滤波器不是用来恢复抽样信号的,而是用来应对孔径失真现象。 要注意,这里的数字滤波器是借用的信源编译码部分的端口。在做本实验时与信源编译码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实验步骤 实验项目一抽样信号观测及抽样定理验证 概述:通过不同频率的抽样时钟,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观测自然抽样和平顶抽样的输出波形,以及信号恢复的混叠情况,从而了解不同抽样方式的输出差异和联系,验证抽样定理。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开电,设置主控菜单,选择【主菜单】→【通信原理】→【抽样定理】。调节主控模块的W1使A-out输出峰峰值为3V。 3、此时实验系统初始状态为:被抽样信号MUSIC为幅度4V、频率3K+1K正弦合成波。抽样脉冲A-OUT为幅度3V、频率9KHz、占空比20%的方波。 4、实验操作及波形观测。 (1)观测并记录自然抽样前后的信号波形:设置开关S13#为“自然抽样”档位,用示波器分别观测MUSIC主控&信号源和抽样输出3#。 MUSIC主控&信号源抽样输出3#

通信原理实验习题解答

实验一 1. 根据实验观察和纪录回答: (1)不归零码和归零码的特点是什么 (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相对应的AMI码及HDB3码是否一定相同 答: 1)不归零码特点:脉冲宽度等于码元宽度Ts 归零码特点:<Ts 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码及HDB3码不一定相同。因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码“1”、“-1”相间出现,而HDB3码中的“1”,“-1”不但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有关,而且还与信源代码中的“0”码有关。举例: 信源代码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AMI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 HDB3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1 2. 设代码为全1,全0及0111 0010 0000 1100 0010 0000,给出AMI及HDB3码的代码和波形。 答: 信息代码 1 1 1 1 1 11 AMI 1 -1 1 -1 1-1 1 HDB3 1 -1 1 -1 1 -1 1 信息代码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MI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HDB3 0 0 0 1-10 0 1-1 0 0 1 -1 信息代码 0 1 1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AMI0 1 -1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HDB30 1 -1 1 0 0 -1 0 0 0-1 0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3. 总结从HDB3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 答: 位同步信号HDB3 整流窄带带通滤波器整形移相 HDB3中不含有离散谱f S(f S在数值上等于码速率)成分。整流后变为一个占空比等于的单极性归零码,其连0个数不超过3,频谱中含有较强的离散谱f S成分,故可通过窄带带通滤波器得到一个相位抖动较小的正弦信号,再经过整形、移相后即可得到合乎要求的位同步信号。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其他回答共2条 免疫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免疫学研究在医学领域具有特殊地位,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它的褒奖达18次之多: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都有3次获奖。 免疫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体物质的生理功能;免疫学则是一门研究免疫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而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是产生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物质,T细胞则是执行细胞吞噬功能的主体细胞。 笔者认为,免疫学在20世纪取得的最大成就,莫过于查清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隐秘。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类免疫实践的创始者、英国医生琴纳发现牛痘疫苗以来,免疫接种实践日渐丰富;自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学者巴斯德发现病原菌以后,传染性免疫现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展。到20世纪初,从理论上解释免疫机理的要求日感迫切,这时朴素的免疫学理论应时而生。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颁发给俄国人梅奇尼柯夫提出的第一个细胞免疫理论——细胞吞噬学说,以及德国人艾利希提出的第一个体液免疫理论“侧链说”(即“受体说”),这是医学家探索现代免疫理论的开端。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曾2次颁发给探索各种免疫反应奥秘的免疫生物学研究领域。 法国人里歇1907年将致敏动物的血液注入正常动物体内,发现其对过敏原呈现过敏状态,从而发现了一种与免疫现象相反的现象——过敏反应,为该项研究奠定了基础,荣获了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比利时人博尔德特1895年发现动物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促进病原菌溶解的物质即补体。1900年,他又发现,在补体存在的条件下,红细胞才会被溶血素溶解。将这两个发现结合起来,他又创立了补体结合试验。博尔德特因为发现补体而获取了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以及由此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外源性抗原,或者是自身抗原。接触变应原的人群约有20%发生变态反应,一般多有家族史,是一种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熟悉掌握MATLAB软件的应用,学会对一个连续信号的频谱进行仿真,熟悉sigexpand(x2,ts2/ts1)函数的意义和应用,完成抽样信号对原始信号的恢复。 二.实验内容 设低通信号x(t)=cos(4pi*t)+1.5sin(6pi*t)+0.5cos(20pi*t); (1)画出该低通信号的波形 (2)画出抽样频率为fs=10Hz(亚采样)、20Hz(临界采样)、50Hz(过采样)的抽样序列 (3)抽样序列恢复出原始信号 (4)三种抽样频率下,分别分析对比模拟信号、离散采样信号、恢复信号的时域波形的差异。 原始信号与恢复信号的时域波形之差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发现和结论? (5)三种抽样频率下,分别分析对比模拟信号、离散采样信号、恢复信号的频域特性的差异。 原始信号与恢复信号的频域波形之差有何特点?有什么样的发现和结论? 实验程序及输出结果 clear; close all; dt=0.05; t=-2:dt:2 x=cos(4*pi*t)+1.5*sin(6*pi*t)+0.5*cos(20*pi*t); N=length(t); Y=fft(x)/N*2; fs=1/dt; df=fs/(N-1); f=(0:N-1)*df; subplot(2,1,1) plot(t,x) title('抽样时域波形') xlabel('t') grid; subplot(2,1,2) plot(f,abs(Y)); title('抽样频域信号 |Y|'); xlabel('f'); grid;

定义sigexpand函数 function[out]=sigexpand(d,M) N=length(d); out=zeros(M,N); out(1,:)=d; out=reshape(out,1,M*N); 频域时域分析fs=10Hz clear; close all; dt=0.1; t0=-2:0.01:2 t=-2:dt:2 ts1=0.01 x0=cos(4*pi*t0)+1.5*sin(6*pi*t0)+0.5*cos(20*pi*t0); x=cos(4*pi*t)+1.5*sin(6*pi*t)+0.5*cos(20*pi*t); B=length(t0); Y2=fft(x0)/B*2; fs2=1/0.01; df2=fs2/(B-1); f2=(0:B-1)*df2; N=length(t); Y=fft(x)/N*2;

(整理)什么是免疫应答

一.什么是生物制品,有哪几类? 兽医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相应的疾病诊断、治疗或预防之用。 (一)按生物制品性质分类 1.疫苗 2.类毒素 3.诊断制品 4.抗病血清 5.微生态制剂 6.副免疫制品 (二)按生物制品制造方法和物理性状分类 1.普通制品 2.精制生物制品 3.液状制品 4.干燥制品 5.佐剂制品 二.什么是疫苗,分为几类? 疫苗:凡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 根据疫苗抗原的性质和制备工艺,疫苗分为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按疫苗抗原种类和数量,疫苗分为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多联(混合)疫苗;按疫苗病原菌(毒)株的来源,疫苗分为同源疫苗和异源疫苗。 弱毒疫苗,重组活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单位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基因疫苗,同源疫苗,异源疫苗。 三.每种疫苗都有什么特点,区别在哪里? 活疫苗优点:活疫苗可以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能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产量高,生产成本低。 缺点:该类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要求在低温、冷暗的条件下运输和储存。 它包括传统的弱毒疫苗及现代的基因缺失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及病毒抗体复合疫苗。死疫苗优点:死疫苗不能再免疫动物体内繁殖,比较安全,不发生全身性副作用,无毒力返祖现象;有利于制备多价或多联等混合疫苗;制品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 小,有利于运输。 缺点:该类疫苗免疫剂量大,生产成本高,需多次免疫。该类疫苗一般只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故常需要用佐剂或携带系统来增强其免疫效果, 它包括完整病原体灭活疫苗、化学合成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及 抗独特型抗体(Id)疫苗。 基因疫苗不能在机体繁殖,但它可被细胞吸纳,并在细胞内指导合成疫苗抗原,它不仅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性,而且可以同时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尤其是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 四.什么是免疫应答?什么是免疫记忆?免疫应答是怎么产生的? 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免疫记忆:在获得性免疫方面,一度对某抗原发生反应,则在下一次同样的抗原刺激时,可看到更强烈的反应,称为免疫记忆。 免疫应答的产生: 1.致敏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人体内,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 2.反应阶段:(增殖与分化阶段):抗原特异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终成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一部分T、B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变为记忆性细胞。该阶段有多种细胞间的协作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参加。 3.效应阶段: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与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TD)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一

实验一信号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及信源在整个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2、掌握信号源模块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对应液晶屏显示,观测DDS信源输出波形。 2、观测各路数字信源输出。 3、观测正弦点频信源输出。 4、模拟语音信源耳机接听话筒语音信号。 三、实验仪器 1、信号源模块一块 2、20M双踪示波器一台 四、实验原理 信号源模块大致分为DDS信源、数字信源、正弦点频信源和模拟语音信源几部分。 1、DDS信源 DD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信源输出波形种类、频率、幅度及方波B占空比均可通过“DDS信源按键”调节(具体的操作方法见“实验步骤”),并对应液晶屏显示波形信息。 正弦波输出频率范围为1Hz~200KHz,幅度范围为200mV~4V。 三角波输出频率范围为1Hz~20KHz,幅度范围为200mV~4V。 锯齿波输出频率范围为1Hz~20KHz,幅度范围为200mV~4V。 方波A输出频率范围为1Hz~50KHz,幅度范围为200mV~4V,占空比50%不变。 方波B输出频率范围为1Hz~20KHz,幅度范围为200mV~4V,占空比以5%步进可调。 输出波形如下图1-1所示。

正弦波:1Hz-200KHz 三角波:1Hz-20KHz 锯齿波:1Hz-20KHz 方波A:1Hz-50KHz(占空比50%) 方波B:1Hz-20KHz(占空比0%-100%可调) 图1-1 DDS信源信号波形 2、数字信源 (1)数字时钟信号 24.576M:钟振输出时钟信号,频率为24.576MHz。 2048K:类似方波的时钟信号输出点,频率为2048 KHz。64K:方波时钟信号输出点,频率为64 KHz。 32K:方波时钟信号输出点,频率为32KHz。 8K:方波时钟信号输出点,频率为8KHz。 输出时钟如下图1-2所示。

免疫思考题及答案

1、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②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3、免疫系统的构成 骨髓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法氏囊 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骨髓 哈德氏腺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粒细胞系统 红细胞 抗体 免疫相关分子补体 细胞因子等 4、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第三章 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是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 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也称抗原表位。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应答产物。 反应原性:抗原+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是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自身抗原) 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 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第四章 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对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通信原理实验大全(完整版)

通信实验指导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目录 实验一AM调制与解调实验???????? 1 实验二FM调制与解调实验??????????? 5 实验三ASK调制与解调实验?????????8 实验四FSK调制与解调实验?????????11 实验五时分复用数字基带传输??????14 实验六光纤传输实验???????????19 实验七模拟锁相环与载波同步????????27 实验八数字锁相环与位同步????????32

实验一AM 调制与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理解AM 调制方法与解调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中AM 调制方法:原始调制信号为 1.5V 直流+1KHZ 正弦交流信号,载波为20KHZ 正弦交流信号,两者通过相乘器实现调制过程。 本实验中AM 解调方法: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法)。 三、实验所需部件 调制板、解调板、示波器、计算机(数据采集设备)。 四、实验步骤 1. 熟悉实验所需部件。 2. 按下图接线。 3. 用示波器(或计算机)分别测出上图所示的几个点的波形,并绘制于下面 各图中。 4. 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深入理解AM 调制方法与解调方法。

实验一参考结果

实验二FM 调制与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理解FM 调制方法与解调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中FM 调制方法:原始调制信号为2KHZ 正弦交流信号,让其通过V/F (电压/频率转换,即VCO 压控振荡器)实现调制过程。 本实验中FM 解调方法:鉴频法(电容鉴频+包络检波+低通滤波) 三、实验所需部件 调制板、解调板、示波器、计算机(数据采集设备)。 四、实验步骤 1. 熟悉实验所需部件。 2. 按下图接线。 3. 用示波器(或计算机)分别测出上图所示的几个点的波形,并绘制于下面 各图中。 4. 结合上述实验结果深入理解FM 调制方法与解调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