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思维复习题

科学思维复习题

科学思维复习题
科学思维复习题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论》复习题目

(请结合大纲一起看)

1、思维有哪些特征?

1)概括性:思维反映依赖事物的固体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2)间接性:思维往往通过其他事物(知识与经验)作为中间媒介间接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3)问题性:思维总是指向与解决某个问题

4)能动性:思维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

2.思维活动有哪些?

1)思维过程的智力运演

思维以动态、过程的形式存在,通过各种智力运演来实现。基本的智力运演是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也包括比较、分析、推理的智力运演。

2)思维与实践活动

思维起源于劳动;实践为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而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规则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思维加以认识和反映。

3)机器的工作和人的思维

机器在某种范围内可以代替人脑的工作,达到和人的思维相同的结果,有时比人脑的思维速度还要快一些;而机器的“思维”是依据既定的程序,轮流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找到符合当前问题的解;而人的思维是在了解了问题的各要素以及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4、思维主体的能力结构有哪些?

1)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即思维主体在实践中收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2)科学思维的能力

感知觉能力;记忆储存能力;逻辑加工能力;思维的调控能力;思维的想象能力等。

3)语言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分为自然语言、科学语言、数学语言等

4)自我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

5、思维的主体是什么?

思维主体是指从事思维活动的承担者。一般来说,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掌握一定思维方法和科学实践手段的人可以成为思维的主体。

6、思维的客体是什么?

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

1)物质客体:自然客体:即思维主体的活动指向自然界;社会客体:是由人和社会物质系统要素构成。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

2)精神客体:精神活动(认知、情感、意志等);精神产品(知识、理论、文艺作品等)

7、思维工具是什么?

思维的工具包括逻辑和语言。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科学语言。科学语言包括:科学术语(科学概念)、科学符号(如化学符号O、

H、C等)、科学图表(如数据分析图、解析图、统计图)。

8、为什么每个人的思考习惯会不相同?

1)大脑结构

2)知识结构

3)生活环境(社会强制性)

9、中国传统的思维特征有哪些?

1)重人伦,轻自然

2)整体性和辩证性

A、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擅长于从具体同一性出发,整体地、流动地、统一地认识对象。在中国人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机的,而生命的形式在于变化,在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中。“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B、整体性思维的辩证性

在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时空结构,以便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自此事物了解彼事物的目的。

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

3)取象比类

又称为“意象”思维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比类,即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在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类同。取象的范围不是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可以无限地类推、类比。(简单理解就是根据将杂乱无章的事物加以综合归纳,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规则,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在它们之间建立有规律的联系和秩序。直观外推,由已知推出未知。)

这种思维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特征。如我国的中医对病因病理的认识、史学治史就是运用这种方法。

10、思维的主体有哪些基本属性?

1)思维主体的社会性

原始的思维用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和表达情感,多用语言的形式,从而扩大了社会交往;社会实践是人类思维发生的基本的和决定的因素。

2)思维的历史性

思维主体的发展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演变的。

思维方式随历史进程而演变

思维主体的组织结构有分散的专业化

3)思维的实践性

提出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需要

人所特有的思维结构和图式

4)能动性

思维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

11、思维方式有哪些组成?

(1)思维主体

(2)思维客体

(3)思维的工具和手段

(4)思维的运行和协调过程

12、思维方式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1)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对作为思维对象的外界事物的评价。

(2)思维空间

思维空间是思维结构所决定的思维视野,是某种思维方式所能接受、理解和处理信息的容量框架,或称之为“思维框架”。

外在的思维空间是思维角度、思维层次和思维因子的综和。

内在思维空间表现为思维的概念、方式和结构不断增生的过程。

(3)思维传统

思维传统是在历史上由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积淀而形成的。

“思维圈”

13、思维传统怎样影响着思维方式?

第一、思维传统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

第二、思维传统形成固定的思维线路。

第三、思维传统往往形成偏见、成见。

对思维传统应“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用现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尺度对它加改造。

14、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1)古代朴素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带有浓厚的直观、思辩和猜猜的性质

2)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看作死的东西——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把事物看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不同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的学科

4)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是一种将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方式也把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起来。

系统思维方式还把定性和定量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

15、科学思维方式是什么?

科学思维方式就是能使主观与客观到达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

16、科学思维方式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有哪些?

1)科学思维方式的共同性

A、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变化,受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制约。

一方面,具有时代特色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

另一方面,科学思维方式的的形成和变化,还受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

B、思维方式的形成,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科学思维方式也是如此。

科学思维方式具有传统继承和现实变异性相统一的特点。

2)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现代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特殊性:科学假说思维、逆向思维、对应思维和互补思维

16、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1)综合性

现代综合特点

A.现代综合形成综合的体系,是在各个层次综

合基础上的综合。

B.现代综合是客观的定性分析与微观的定量分

析相结合的综合。

C.现代综合是辨证的综合

2)动态性

思维的动态性是辨证法的发展原则的体现,它是现代思维区别于历史上其它思维的特点之一。

3)多维性

多维思维是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同一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活动。

多维性思维特点(1)多角度性

(2)多层次性

4)开放性

开放性思维要求把思维从狭窄、封闭中解放出来,开拓新的思维角度,增加对世界认识的思维渠道,让思维领域更加广阔,使思维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富有创造性。

5)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情况、各种问题,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

17、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18、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是区分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在可比较的条件下,任何两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总有其不同之处(同一病房的病人、孪生姊妹);任何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总有其相同的地方(人与动物)。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相同点和差异点则是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18、什么是分类法?

分类是指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别为不同种类或不同等级系统的一种逻辑方法。

在分类方法中,通过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共点和差异点。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合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因此特性则是划分事物的根据,共性则是归合事物的依据。例如: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对数百万生物种的分类。

20、分类应遵循的原则

1)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否则,就是犯“分类重迭”的错误。

2)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否则,就要犯“子项相容”的错误。

3)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

4)分类必须逐级进行。否则,就是犯“跳级分类”的错误。

21、分类在科研究中的作用有哪些?

1)使理论、事实等科研基础条理化

2)有利于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3)为人们寻找新的具体事物提供向导

21、什么是类比法?

类比是在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方法也叫类比推理。

公式:如果对象A有属性a. b. c. d.

前提对象B有属性a. b. c.

结论:那么对象B也可能有属性d.

22、类比的种类有哪些?

1)类比简单共存类比:根据对象的属性之间有简单共存的关系而进行的推理,并不知道属性之间是否还有其他关系。通过预感和猜测。

2)因果类比: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可能具有同一种因果关系进行的推理。

3)对称类比:根据对象之间具有对称性而进行的推理。

4)协变类比:根据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函数变化关系而进行的推理。

5)综合类比:根据对象属性的多种关系综合相似而进行的推理。

23、类比方法在科研中的作用有哪些?

1)做出新的技术发明

2)提出科学假说

3)激发想象力

24、使用类比方法必须遵循原则有哪些?

1)尽量扩大类比的范围。已知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越多,得出来的结论就越可靠。10:9要比10:7可靠。

2)要类比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是犯“表面类比”的错误。

25、要注意寻找有无和结论相矛盾的属性。也就是说,与甲对象相类比的乙对象,不能有与被推出的属性不相容的属性。如果乙对象有与推出属性不相容的属性,无论甲、乙对象之间有多少相同属性,结论也不能成立。

26、类比方法的局限性性有哪些?

结论具有较大的或然性。因为客观事物之间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相似性是类比方法的客观基础,而差异点则对类比方法起限制作用。

A、从个别到个别(从特殊到特殊)或然性结论的推理。

B、机械类比

27、要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哪些?

1)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的对象间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推论的可靠性越大。

2)作为类比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接近本质属性,

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相关性程度越高,推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推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28、什么是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29、什么是演绎法?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它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个别事实的结论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只要我们知道一类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而且一个特定对象属于这一类中的一员,那么这个特定对象也必然具有某种属性。

30、归纳法包括哪些?

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31、什么是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即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某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原理的结论。

逻辑形式:S1---P,S2---P....Sn---P(S1,S2…Sn是S类的所有对象),所以,S--P 31、什么是不完全归纳?

不完全归纳法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事物的所有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原理的结论。

32、不完全归纳包括哪些?

根据是否找到了事物现象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我们又把不完全归纳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33、什么是简单枚举法?

简单枚举法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根据所考察过的对象中并没有遇到与这种属性相矛盾的情况,从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利用简单枚举法得出来的结论,如果在实践中发现有一个相反的事例,就要修改或否定原来的结论。

公式是:S1有P属性

S2有P属性

S3有P属性

Sn有P属性

(S1、S2、S3……Sn是S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在这部分对象中未发现与P 属性相反的事实)

∴所有S有P属性。

34、科学归纳法是什么?

科学归纳法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分析并找出这些对象只所以具有某种属性的原因,以研究对象内部的因果联系作根据,从而作出关于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知识的结论。

35、公式是:S1有P属性

S2有P属性

Sn有P属性

(S1、S2……Sn是S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而S类事物与P属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联系)。

∴所有S有P属性。

35、什么是穆勒五法?(要理解,注意应用)

为了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英国科学家穆勒归纳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五种方法,简称穆勒五法。这实际是一种比较的方法,简单概括为:

相同的结果必然有相同的原因,

不同的结果必然有不同的原因,

变化的结果必然有变化的原因,

剩余的结果应当有剩余的原因。

36、什么是求同法?

定义(契合法,一致法):凡是被考察对象a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又都有另外某个现象A出现,我们就可以判断A和a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场合中寻求相同的因素。

公式:场合有关因素被考察对象

1)A,B,C a

2)A,D,E a

3)A,F,G a

………

推出结论:A是a的原因(或结果)

37、求同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考察的场合是否足够多,是否有反例存在

2)是否另有它因

3)不同场合中所具有相同的因素是不是唯一的

4)有时候人们忽视了不同场合的另一个情况,而它可能恰好就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

38、什么是求异法?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个情况不同,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它出现,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它不出现,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公式:

场合相关情况被研究对象

⑴ABC a

⑵-BC-

所以,A与a之间有因果联系。

39、求异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不同场合的差异性是否是唯一的

2)注意相同因素中有无差异

3)注意探求是否还隐藏着其他原因。

4)不同场合中所具有的差异因素是部分,还是全部原因

5)正反两个场合背景因素是否一样

40、什么是共变法?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现象发生变化,另一个现象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或者结果。

场合情况现象

①A1 BCD →a1

②A2 BCD →a2

③A3 BCD →a3

………

所以,A情况可能是产生a现象的原因

41、共变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情况是否唯一

2)在考察两个现象之间的公变情况时,其他条件是否保持不变

3)两种现象的公变是否具有相关性

42、求同求异并用法是什么?

其要旨是:考察一些场合(或一组事例)有一个共同的情况A,也有一个共同的现象a;再考察一些场合(或一组事例),没有A这个共同情况,也没有a这个共同的现象。比较上述两种场合(或两组事例),由此可得出结论,A情况是产生a现象的原因。

公式为:场合情况现象

①ABCF → a

正事例组②ADEG → a

③AFGC → a

………

①-BCG →—

负事例组②-DEF →—

③-FGD →—

………

∴A情况是产生a现象的原因。

43、什么是剩余法?

考察一组复合现象是由一组特定的情况产生的,除了现象的某一组成部分和某一个情况以外,已知现象的其余组成部分是分别由其余情况产生的,于是可得出结论:某一情况是产生现象某一组成部分的原因。

公式为:情况现象

ABCD → a b c d

已知 B → b

C → c

D → d

以,A情况可能是产生a现象的原因。

44、归纳法的局限性有哪些?

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具有或然性,所得到的结论并不很可靠,所以要防止以偏概全或者轻率概括。

45、如何理解演绎推理的有效性?

有效与无效是推理形式的性质,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前提和结论事实上的真假无直接关系。一个演绎论证只要符合逻辑蕴含形式,即为有效的演绎论证。所以,演绎推理过程的有效性并不能保证命题的真实性。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有可能会推出一个假的结论,或者一个荒谬的结论。

46、演绎推理有哪些?

直言推理、三段论推理、关系推理、复合判断推理、模态推理

47、什么是分析方法?

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空间、时间)

48、分析的类型有哪些?

a. 定性分析。即确定事物都具有哪些成分和属性以及各种成分和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

b. 定量分析。即确定事物中各种成分的数量的多少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求出各种数量之间的数学式。

c. 因果分析。即已知结果,寻找引起结果的原因,并把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与没有因果联系的现象区别开来。

d. 横向分析。(空间分析):即分析研究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或相同历史阶段的比较分析。

e. 纵向分析(阶段分析):即对事物多个发展阶段的分析。

f. 系统分析。即分析一个事物多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要素与外部事物之间,系统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作用和关系)。

49、什么是综合法?

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内在地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50、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和综合互相渗透。哲学方法在自己和每个运动中,同时既分析的作用,又起综合的作用。

分析和综合互相转化

51、什么是感性的具体?

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是一种生动、丰富但相当笼统的感性认识。

52、什么是抽象的规定?

抽象规定:抽象规定是指对象的某一本质方面(因素、属性、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对事物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是一种内容上尚不完全的理性认识形式。

53、什么是思维的具体?

思维具体:思维具体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在思维中的完整的、具体的再现。

54、什么是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等一系列的整理、加工、改造和制作的过程,也是概念、规律的抽象形成的过程。

55、科学抽象在科研中的作用有哪些?

1)鉴别真象与假象,去伪存真;

2)区别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纯化研究对象;

3)识别基础属性与派生属性,抽取研究对象的基础属性;

4) 综合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关系,抽象出其本质。

科学思维方法论060053形考3

形成性作业三(占总成绩10%) ? 1 分析方法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客观题满分: 6分得分:6分 A 是 B 否 C 无 D 无 正确答案:A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答案解析: 分析方法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 2 因果分析是对于研究对象形成系统、完成一定功能的客观事物所进行的分析。

客观题满分: 6分得分:6分 A 是 B 否 C 无 D 无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答案解析: 因果分析是为了确定引起某一现象的变化原因的分析。结构—功能分析是对于研究对象形成系统、完成一定功能的客观事物所进行的分析。 ? 3 意志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因素。 客观题满分: 6分得分:6分 A 是 B 否

C 无 D 无 正确答案:B 学生答案:B 老师点评: 答案解析: 目标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因素。 ? 4 建立科学理论系统的方法从原则上讲分两种:归纳法与演绎法。 客观题满分: 6分得分:6分 A 是 B 否 C 无 D 无 正确答案:A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答案解析: 建立科学理论系统的方法从原则上讲分两种:归纳法与演绎法。 ? 5 联想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其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客观题满分: 6分得分:6分 A 是 B 否 C 无 D 无 正确答案:A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答案解析: 联想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其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先行因素是这些场合所共有的,那么这个先行因素就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这种因果联系的归纳法称为()。 客观题满分: 6分得分:6分 A 求同法 B 求异法 C 乘除法 D 共变法 正确答案:A 学生答案:A 老师点评: 答案解析: 在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先行因素是这些场合所共有的,那么这个先行因素就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这种因果联系的归纳法称为求同法。

创新思维与方法2018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揭开天王星的真面目,从发现的途径看,属于科学发现中的()。(分)分 A、 观测型发现 B、 实验型发现 C、 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 D、 在已归纳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整套科学理论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2 创新设计思维的三要素不包括()。(分) 分 A、 差异性 B、 价值性 C、 可行性 D、 稳定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3 开辟新的售后服务途径属于()。(分)分 A、 经济创新 B、 营销创新 C、 文化创新 D、 策略创新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4 逆向思考的方法是()。(分) 分 A、 顺序反向、结构反向 B、 顺序反向、结构正向 C、 顺序正向、结构反向 D、 顺序正向、结构正向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

六步引领法是处理团队成员之间分歧与误解的重要方法,其中黄色的帽子代表()。(分)分 A、 乐观与肯定 B、 中立与客观 C、 整体与控制 D、 警示与批判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6 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 (分) 分 A、 概括性 B、 间接性 C、 合理性 D、 整体性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

列举法是一种具体运用()思维来克服思维定势的创新方法。(分) 分 A、 发散 B、 收敛 C、 正向 D、 逆向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8 造纸方法、炼钢方法、印刷方法、通讯方法等,属于发明中的()发明。(分)分 A、 产品 B、 物质 C、 方法 D、 改进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9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论文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教育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训。就拿小学科学来说,学生想要学好科学,观察能力、试验能力、自学能力缺一不可。而思维能力与三者密切相关,对三者起到了制约的作用:观察时若没有思维活动,那就不可能将视觉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思想中的理性思考;做实验时,要做到手脑并用才能提高试验水平,加强对试验目的认识;没有思维能力做保障,自学就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科学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就成为了当代教师的工作重心所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指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人类的思维存在有目的性,在学习中明确一堂课的目的是重要的,然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思维能力不仅仅对现阶段文化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师交给学生知识重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思维能力更重要。 (二)通过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对疑问的解答,对疑问的解答就要考人们的思维。可以说疑问便是思维的火种。因此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必须要具有启发性或质疑性,改变以往的对明确答案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的一问一答模式,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创造思维的良好空间,让学生经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然,提问也不是盲目的,它也有一定的要求存在。 1、提问要难易适度

科学思维方法论

科学思维方法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科学思维方法论 名词解释 科学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和科学思维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知的范畴。是科学认识主体对科学认识客体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 科研课题:是科研认识主体在科技认知过程中所选定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狭义的科学问题,或者说是科学认识主体为解答某一个或某几个狭义的科学问题而提出的任务。 科学事实:被公认的正确的,一般不会被推翻的,既不同于客观事实,也不同于经验事实,推过推导总结而得结论。 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推测和说明,是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 科学理论:是科学工作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说明,是借助于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表述出来的知识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客观真理系统。 研究方向:就是指科学人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事科学研究的领域。 理论限度:就是指科学理论可以应用的界限。 简答论述题: 一.科学问题有哪些基本特征?其实质是什么? 答:客观性特征;主观性特征;独立性特征;探索性特征;时代性特征;复杂多样性特征。 科学问题的初级本质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二级本质是未知和欲知之间的矛盾;第三级本质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 二.构成科学理论体系的三要素各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理论的结构体系有哪两类?在现代科学理论中最富有成效的是哪一类? 答:三要素: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推论。 科学理论的结构就是有科学概念,科学原理或科学定律以及科学推论通过理论论证而建立起来的严密的体系。 有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三.怎么样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在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新理论与旧理论相比较应当满足那些条件?举例说明 答:科学理论的发展是曲折的。这是因为①科学理论的发展实质上是人们的认识的发展,而认识的发展又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只能形成一定的科学理论。 ②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异常复杂③新的科学理论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 尽管是曲折的,但其发展过程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理论的每一发展都增添了真理的成分,这是一个有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穷尽的过程。科学认识应该沿着已有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前进,因为正是这些根据,不仅为科学理论的发展预示了灿烂的前景,而且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出路。 四.如何界定和辨析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辨析的一般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①科技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搜集前人和他人提出的问题,以及整理自己的问题,作为辨析的对象,这是科学问题辨析的基础和前提②科技人员根据问题的归属性,把搜集到的众多的问题区分为两大类: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和非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③科学人员针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

2019届二轮复习核心素养(2) 科学思维型作业(全国通用)

核心素养(2)——科学思维型 命题范围 ①归纳与概括;②演绎与推理;③模型与建模;④批判性思维;⑤发散性思维1.(2018·郑州一测)饥饿状态下,肠腔的葡萄糖通过SGLT1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进食后,小肠微绒毛局部葡萄糖浓度由于二糖的水解而升高,细胞通过GLUT2顺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速率比通过SGLT1快数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SGLT1和GLUT2都属于载体蛋白,两者都应该具有ATP水解酶活性B.图中的二糖可能是麦芽糖 C.SGLT1和GLUT2同时存在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D.葡萄糖通过SGLT1的跨膜运输方式体现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吸收所需营养物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生物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 解析SGLT1和GLUT2都是用于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据题干信息,GLUT2是细胞顺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的载体,该过程不消耗能量,因此没有ATP水解酶的活性,A错误;麦芽糖能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图中二糖可能是麦芽糖,B 正确;据题干信息,饥饿时细胞通过SGLT1逆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而当葡萄糖浓度较高时,细胞通过GLUT2顺浓度梯度吸收葡萄糖,二者同时存在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C正确;载体蛋白SGLT1主动运输葡萄糖体现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吸收所需营养物质,D正确。

答案 A 2.(2018·贵阳市一模)某学生取甲、乙两纸盒,准备若干写着“A”“a”的卡片,在甲中放入“A”“a”卡片各10片,摇匀,乙做同样处理,开始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纸盒分别代表了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 B.可向甲盒中再增加两种卡片各10片,不影响统计结果 C.将分别从甲、乙盒中取出1张卡片组合在一起模拟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若要模拟自由组合定律,需再向甲、乙盒中各加入等量写着“B”“b”的卡片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解析据题干信息,两个纸盒可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A正确;甲、乙两盒中卡片的数量可以不等,只要每个纸盒中两种卡片的数量相等就可以,B正确;从甲、乙两盒中各取一张卡片组合在一起模拟的是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向甲、乙盒中各加入等量写着“B”“b”的卡片不能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即不能模拟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答案 D 3.(2018·湖北名校联盟)三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控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共享了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使用果蝇作为模型动物,分离出了被称为Period的基因,此基因能够控制生物的日常节律。现代分子生物学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运用的技术是() A.荧光标记法B.类比推理法 C.标志重捕法D.假说—演绎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析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实践证明,抓住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时,发现许多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一位老师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自行探求,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科学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 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时,不少老师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图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常常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

科学思维方法之我见

科学思维方法之我见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反映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及其特征。科学思维方式,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思想武器,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它要求用全面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认识问题,用辩证的、系统的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注重探寻规律、发现规律,形成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发展。求实求真性、能动创造性、辩证系统性、历史时代性,是科学思维方式最鲜明的特点。科学思维是人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有五种:归纳与演绎法、分析与综合法、推理法、论证法、抽象法。 一、存在非科学思维方式会带来的问题 科学思维方式犹如一把钥匙,为人们打开了正确地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大门。但是,由于受认知手段和认知能力的制约,种种非科学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的党员干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种种非科学思维方式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导致认识陷入误区、工作出现偏差,成为制约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比如,想问题、办事情不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好恶、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就是主观臆断,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用主观意志代替调查研究,习惯于拍脑袋、拍胸脯,盲目决策瞎指挥;就是因循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勇气和胆略,不是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出发而是从本本和固有的经验出发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是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尊重群众的实践;等等。表现在理论学习上,就是把学习理论、掌握理论知识当作装饰品,只图好看,不管是否有用;把理论联系实际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却不真正落实,习惯于当传声筒、收发室、二传手,照抄照搬。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必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造成工作的片面性、盲目性,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再如,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全局出发,而是从个人、小团体或地方利益出发,以对个人、小团体或地方是否有利、有用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注意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思考、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放在大局中来谋划,更谈不上主动地服从大局、服务大局;不注重从全局利益出发判断是非得失,习惯于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善于从全局中看到长远、从现象中抓住本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以致丧失发展的机遇。表现在对待个人利益问题上,就是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为了个人的待遇、升迁和小团体的既得利益而置大局于不顾,置党和人民利益于不顾;就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弄虚作假;就是揽功诿过、文过饰非,放弃应当承担的责任;等等。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工作,必然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又如,想问题、办事情不是辩证分析、统筹兼顾,而是非此即彼、两极对立,导致思想行为简单化、绝对化。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简单、粗暴、武断,不顾实际“一刀切”,用命令式的工作方法代替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特别是面对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时,往往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而是采取片面化、绝对化、极端化的手段胡乱蛮干,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表现在选人用人上,就是戴着有色眼镜,以个人的好恶作为选人用人标准,仅仅根据对象的个别特征就下结论,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的优缺点。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单向思维,习惯于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用这种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必然导致工作杂乱无序、事倍功半;用这种思维

科学思维方法论形考作业一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020010 课程名称科学思维方法论评阅教师 第一次任务 共四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综述题: (1)什么是科学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科学问题的时代性特征和复杂多样性特征? (3)构成科学问题微观结构体系的要素有哪些?为什么说科学问题的核心要素是未知因素,而科学问题的首要要素是已知因素? (4)科学问题的演化的实质是什么? (5)具体说明科学问题演化方式的“辐射”式。 作答结果: 1、答:科学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和科学思维过程中,在一定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知的范畴;是科学认识主体对科学认识客体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基本特征:1、客观性特征, 2、主观性特征, 3、中立性特征, 4、探索性特征, 5、时代性特征, 6、复杂多样性特征。科学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矛盾统一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科学问题的初级本质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从其形成、发现和提出的过程来看,科学问题的二级本质是未知和欲知的矛盾;从科学认识论视角看,科学问题的三级本质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 2、答:科学问题的时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科学问题,新科学时代总是在以往时代科学问题结束之际,在追溯过去展望未来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而到来的; (2)科学问题总是处于每个时代的科技研究前沿阵地,需要众多有胆识、有智慧、甘愿为科学奉献一切的科技人员投入到该阵地之中,去开创科学新时代; (3)科学问题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只有在特定时代,某些问题才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的复杂多样性特征:

自考科学思维方法论试题及答案解析1月浙江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科学思维方法论试题 课程代码:10013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小题4分,共20分) 1.模型化方法 2.抽样调查法 3.僵化教条式研究法 4.机遇 5.思维品质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直观性、伦理性和( ) A.科学性 B.规则性 C.模糊性 D.全面性 2.现代思维方法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 ) A.系统性 B.辩证性 C.规范性 D.抽象性 3.经验思维方法的实质是一种( ) A.复杂思维功能活动的方法 B.高级思维功能活动的方法 C.简单思维功能活动的方法 D.初级思维功能活动的方法 4.灵感思维方法的特点,它具有间接性、突发性、瞬间性、创造性和( ) A.跳跃性 B.模糊性 C.形象性 D.整体性 5.所有的科学理论,最初的形式都是以( ) A.假说的形式出现 B.想象的形式出现 C.信息的形式出现 D.直觉的形式出现 6.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公理化方法和( ) A.从线型的方法到多维的方法 B.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 C.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D.从静态方法到动态的方法 7.社会调查的程序应是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和( ) A.鉴别整理资料阶段 B.总结阶段 C.评估阶段 D.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8.观察者带有明确目的,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称为( ) A.典型调查法 B.访问调查法 C.观察调查法 D.问卷调查法 9.科学理论的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 ) A.基本问题 B.科学推论 C.逻辑推理 D.基本公式 10.科学理论发展的外在动力有哲学因素、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伦理道德因素和( ) A.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的因素 B.社会生产需要因素 C.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因素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教案

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教案邛崃市职业教育中心教案

/ 1 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教案

14 / 2 教案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师:辩证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分析和综合、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 “五禽戏”华佗的(多媒体展示)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 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 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 做出了重大贡献。华佗不仅 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 育锻炼对人的健康的作用。 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 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 人为什么不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伦 学生:回,编出了一套(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参考了“导引术”答(略)。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名叫“五禽戏”。锻炼身体的拳法, 学生:我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们所熟悉的中国古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华佗的弟代寓言中的“自相多岁,90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是,矛盾”逻辑矛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盾,指思维中出现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的一种错误,说明教师:华佗是受到什么启发编出了“五禽戏”的?对同一 事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物或对象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3培养科学思维方法,14 / 3 第九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教案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概述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要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错误。 逻辑思维把感性认识阶段获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分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论型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创新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但高考很难考察到创新思维。1)思维形式的区别。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 2)思维方法的区别。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 3)思维方向的区别。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4)思维基础的区别。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 5)思维结果的区别。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逻辑思维须遵循的规律 (1)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一、前后一致。 (2)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 (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科学思维方法论形考作业二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020010 课程名称科学思维方法论评阅教师 第二次任务 共四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综述题: (1)根据课题的内容不同,课题被划分为几大类并具体说明其特征。 (2)课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3)课题选择有哪些基本原则它们各自体现了什么 (4)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的选择课题选择有何意义 (5)什么是研究方向它与课题是什么关系 (6)课题的论证与评估是通过什么来进行的 作答结果: 1、答:根据课题内容不同分类,具体说明每类特征: 基础性研究课题:具有探索性强、自由度大、不确定性因素多、研究周期较长、成功把握性较小、成功评价难度大等特点。 应用性研究课题:一是定向性,二是成功把握性较大,三是成果评价难度小 发展性研究课题。一是实际应用性强,具有直接的应用性。二是成果易评价,易被社会所接受。 2、答:①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的理论性或实际应用性的科学问题。②从原有理论和新观察实验现象的矛盾中提出的科学问题。③从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出现的科学问题。④科学理论自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科学问题。 3、答:原则:①科学性原则,体现了课题选择的依据;②需要性原则,体现了课题选择的目的;③创造性原则,体现了课题选择的特性或本质属性;④可行性原则,体现了课题选择的条件性⑤效益性原则,体现了课题选择的价值性。 4、答:课题选择是指从中多的科学问题(即选题域)中选择出科学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即科学工作者确定自己的科研任务。 意义:①课题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科学研究工作的全局,决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途径、方法;②课题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成就的大小、甚至影响到科学研究的成败;③课题选择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④课题选择在科学研究管理中作中是带有全局性的决策过程,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帮助科技工作者做好课

科学思维方法论试题及其答案B

科学思维方法论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 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岀它们还存在其他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逻辑方法称为()。 A.归纳 B. 比较 C.类比 D.分析 2.控制论思维方法的核心概念是()。 A.控制 B.反馈 C.系统 D.信息 3.演绎结构体系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理论的主要的和富有成效的理论体系。建立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主要有公理化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和()。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C.科学推理的方法 D. 科学假说的方法。 4.系统论的创立者是()。 A.贝塔朗菲 B.申农 C.维纳 D. 钱学森 5.西方科学哲学家中提岀关于科学发展的革命模式的思想家是()。 A.波普 B.胡塞尔 C.拉卡托斯 D.库恩 6.通过考察对象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其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方法被称为()。 A.逻辑方法 B.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C.历史方法 D.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7.第一次明确提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思想的人是()。 A.马克思 B. 黑格尔 C.列宁 D. 恩格斯 8.现代思维方式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特征是()。 A.多维性 B.创新性 C.系统性 D.时效性 9.灵感思维的基本环节是()。 A.思维活动-意识下脑生理活动 B.意识下脑生理活动-思维活动 C.思维活动-思维活动 D. 思维活动-意识下脑生理活动-思维活动 10.人类理论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 A.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B. 观察和实验 C.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D. 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

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汇总

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主要观点 ●科学思维方式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重视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宝贵经验。 ●由于受认知手段和认知能力的制约,种种非科学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存在。有的党员干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种种非科学思维方式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成为制约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如此深刻、如此广泛、如此复杂,前所未有,世所罕见。这就迫切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思维方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体现着人们进行思维活动,观察和分析、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运用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和判断,决定着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果。对一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同样如此。 我们即将告别“十一五”、进入“十二五”。“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如何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工作越困难,越需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树立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有效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顺利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要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 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错误。 逻辑思维把感性认识阶段获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分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论型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创新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但高考很难考察到创新思维。1)思维形式的区别。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2)思维方法的区别。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3)思维方向的区别。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思维的

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4)思维基础的区别。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5)思维结果的区别。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逻辑思维须遵循的规律(1)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 一、前后一致。(2)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二)逻辑思维的主要思路I 归纳与演绎1、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例如:黑马、白马,可以归纳为马。2、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论科学思维及其重要性

论科学思维及其重要性 作者:花殿下 高士其:“思维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因为单纯的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是不能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它只能造成头脑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代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 科学思维指导着科学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在我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何谓科学思维呢?在此,我们深入地去了解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即形成于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逻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就是遵循逻辑法则,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科学认识活动的逻辑规则,既包括以归纳推理为主要内容的归纳逻辑,也包括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内容的演绎逻辑。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方法论原则:所谓方法论原则,就是掌握方法准则,实行分析与综合的结合。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分

析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历史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就是符合历史观点,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科学思维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历史是指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历史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抽象概括。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从历史中派生出来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在科学思维中,特别是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的三个原则,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科学是发展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也是发展和变化的。路甬祥:“大凡在近现代科学上能独树一帜,在理论上有重大发现,在技术上有划时代明创造的卓越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都十分重视在哲理思维引导下的科学思维,并在科技方法论上显示了新颖独特的风格”。科学思维与我们的生活处处相关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及其方法,把握时代的发展。

科学思维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科学思维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科学思维是人类获得和发现知识的基本思维方法。在那么科学思维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科学思维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科学思维的方法 1、等量代换法 等量代换法即把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用在某方面和他相同或相似的,并容易解决 的问题代替求解,从而求出所要问题的答案,或是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法。 2、观察渗透理论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头脑在认识事物之前,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白板”,而是已经 存在着某种东西了。这就是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论框架、价值观念等。它们对观察者 的观察范围和思考偏向作了预先的规定。 对于创造者个人来说,观念的转变或理论背景的转换,就意味着一种新创意的产生。RNA酶的发现即是一个著名的例证,它告诉我们,一旦观察者的理论思想观念发 生了转换,就会使他的视野发生深刻的、戏剧性的变化,就能观察到从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东西。这就要求观察者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囿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善于改变因一定理论的框架、范式而习惯形成的固定思路和先人为主的做法,从而有 助于新创意的产生。 3、黑箱方法 所谓黑箱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视为“黑箱”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从外部或 无法打开来直接探察其内部的奥秘,如人的大脑、人口系统、原子结构、密封的仪器等,都可看作“黑箱”),通过观察外界向“黑箱”输入的信息和从“黑箱”输出的信息,来研 究“黑箱”内部状态、结构和机理,从而揭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种察其“表”而知其底的方法。由于黑箱方法不需要打开研究对象,只需通过外部观察、试验,就可了解研究对象的内部情况和变化,同时,它是从事物 的整体功能着眼,不考虑事物的内部细节,所以它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运用黑箱方 法整体地、活体地研究高度组织和活动性的生命系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以在不 干涉生命正常活动的条件下研究生命系统的活动规律。如在探讨脑功能的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家常用黑箱方法。

科学思维有哪些重要性

科学思维有哪些重要性 通过发掘理性思维内在美可以让大学生获得认知世界的能力,通过解读理性思维可 以提高学校美育水平。那么理性思维的重要性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希望能帮到你。 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第一,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的优劣时,必须尽量超脱于自身 的地位、身份、利益,必须讲公共理性,学会换位思考。 说带兵,战士们犯错误了,一顿臭骂,解气,有用吗?达到效果了吗?他为什么会 犯错?在我的角度讲,他活该挨骂,因为它是我的兵,犯错了就要受到惩罚,骂完了,老实了,从某种意义上将达到了目的,从他角度讲,可能被骂得不明不白,会怎么样呢?无人可知。说学校,学生考试班里一半没及格,班主任在家长会上一痛批,回家学 生也少了一顿“晚餐”,效果呢?是你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老师没能力?学生素质太差?还是班里风气差,没有学习气氛?老师又想了多少? 我在上学时特烦老师说一句话:我的课谁睡觉谁就别听,其他课我不管!可笑,自 己在台上讲课,底下学生呼呼大睡,于是乎你把它请出教室,别人的课你就不管,合 适吗?作为一名管理者,换位思考很重要,又想起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同学们,你们 在课上睡觉,就会影响老师的心情,老师的发挥,所以请你们换位思考一下!”这是我 上学时老师常说的,但他们总是在上课时讲换位思考,在考试呢?在开家长会呢?做人 一定要有原则,既然你讲换位思考,就要时时刻刻想着别人,你的学生,你的兵,你 的职工,你不关心他们谁来关心?作为管理者,你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做到,你为人师表,教出来的学生一定是高素质的好学生,你是一个高素质的军官,就会带 出一批批好兵。 第二,理性思考要求我们在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优劣时,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把这项政策与可行的替代政策(alternative)相比较,而不能把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 目标作为反对一项政策的理由。 还是借用作者的例子,以讨论收入分配为例,设想社会由两个居民组成,考虑A、B、C三种状态:在A状态下,每人各得100;在B状态下,第一个人得120,第二个 人得180;在C状态下,每人各得150。再进一步设想现在处于状态B。那么,如果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