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游戏化教学法》--教学设计---

第四章:《游戏化教学法》--教学设计---

第四章:《游戏化教学法》--教学设计---
第四章:《游戏化教学法》--教学设计---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注:

1、表格大小可以根据内容调整。

2、请注明后面页中需要填写关于该教学设计的总结和反思。

附录:游戏化教学策略说明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课标分析: 1. 课标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本节内容属于世界地理知识,是在学习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 候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共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城 市和乡村”和“聚落与环境”,本节内容将作为两课时进行学习,本课时主要学 到 “5000 多年前的农耕文明习“聚落与环境”。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 通过选址时期的北京”让学生通过聚落选址,感受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再 在不断 适后建设民居,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环境不仅影响聚落选址,聚落也 应环境,进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学情分析: 1.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和世界的海陆分布、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场 所,与 的 成 已初步具备了探究地理问题的知识基础;且聚落是人类聚居而形 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生活在一定的聚落当中,能够根据生活实际 。 总结出相应的结论 2. 从认知心理来看,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 思展的阶段,已具备基本的阅读图文资料,提取重要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抽象 维、概括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都较弱,加之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对 。因此,需要充分运用情境、图片、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活动等方式,帮助其感受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学科地理领域与课题聚落课型新授 1. 能够根据图片和资料,在“寻·家园”活动中选择出最适合建设聚落的环 境,并能简单说出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 学习目 标 2. 能够根据图片和资料,在“建·民居”环节中根据各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设计出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民居。 3. 能够通过“寻·家园”和“建·民居”活动,归纳总结出聚落与自然环境 1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三大宗教 3.知道聚落的类型。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3.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德育目标 1.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 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3. 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填空题 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2、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于减去。 3、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内居住的人口数。 4、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和、欧洲以及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

地区。 5、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7、根据人类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三个主要人种。 8、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和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的重要特征之一。 9、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是指、、。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 A、越来越长 B、越来越短 C、基本不变 D、先短后长 2、某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20个婴儿,死亡8人,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20‰ B、8‰ C、12‰ D、12%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速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次之 B、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C、18世纪以前和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没有明显变化 D、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则比较快 4、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德国 C、尼日利亚 D、印度 5、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 ) A、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分布的地区 B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都比较稠密 C中、俄、美和巴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 D、世界上约2∕3的居民聚居在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6、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总结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要点图解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2)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 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 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 (二)小组合作 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 (三)交流展示,师总结 (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 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板书:民居与环境) 2、小组内交流答案。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

毛概第四章的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一方面,分散而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要,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威信空前提高,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强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并且在建国初期的条件下,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经过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奋斗,我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标准要求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

2019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人口与人种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过程方法1.能够运用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情感 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分析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针对练习巩固。 二、【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 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1分钟)展示春节期间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达到70亿。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 世界人口的增长 (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 【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转折】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长进程 【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ppt展示】图片展示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转折】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 【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学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总结】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 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折】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 【读图2】比较各xx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人口迁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从1830年到2019年,地球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理解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民居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审美情趣,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能够举例说出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利用实例、多媒体展示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NASA地球影像的夜景导入新课。 展示:1.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获知聚落的定义。 2.观看图片,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聚落的两种类型有初步了解,包括乡村聚落的不同类型及城市大致分类。分组讨论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填表。 3.观看图片,城市和乡村是什么演变关系?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景观差异很大,但最根本的区别却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 展示荒漠、山地、冰川及平原图,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展示:文明古国的分布图,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共同分析(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绝大部分都在温带) 合作探究一: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强调五地的自然环境差异。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假设你在远古,要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学前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一、课题:学前教育学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二、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次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关键期对于学前儿童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目标的类型以及特点以及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理解游戏作为儿童基本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1、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领会) 2、儿童发展的特点(记识) 3、儿童发展的两种观点(应用) 4、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应用) 5、学前教育的价值(领会) 第二节、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目标(领会) 2、学前教育目标的功能(领会) 3、学前教育目标类型及特点(应用)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原则 1、坚持儿童本位(应用)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应用) 3、培养儿童的个性化(应用) 4、重视游戏在学前期的重要性(应用) 五、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探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学前教育目标和学前教育应坚持的原则。在本章中重点掌握儿童发展的特点、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期、学前教育的目标类型以及坚持个性化、游戏的教育原则。通过本章的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领会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六、板书设计 见PPT 七、教学过程 ★导入:从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导入学前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同时这句谚语中也包含了关键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明白该句谚语的合理性。以这句谚语导入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价值 一、儿童受教育的可能性 1、生理基础:人的大脑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会劳动,这一切都依赖于人的大脑的复杂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知识总结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单元总结 一、世界人口 1.人口增长率: 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达7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陆地面积数(人/千米2) 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寒冷的极地地区、高寒的高山高原区。南极洲是无人定居区。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以及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②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人种 1.三大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三大人种分布: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南部及大洋洲。阿拉伯人印度人属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另外在美洲地区也有部分黑色人种分布。 三、世界语言 1.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种分布地区 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母语)/印度、菲律宾和南非(官方语言)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由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部分内容组成。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联系密切,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本节教材在叙述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最后,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侧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较为清楚的展示了“五环”教学模式,对模式的应用和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现将本节课后的思考总结如下。 在模式展示方面,本节课完整的运用了地理“五环”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运用视频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学生探究聚落的环境。基础自学中按照学生会的不讲的原则安排学生自学后分享自学内容,对自学内容巩固提高。探究题高中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所学地理知识针对本节课综合运用,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回归生活中,将现实聚落丽江古城和世界遗产知识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有保护聚落意识和热情,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在课堂生成方面。一节课的课堂生成决定了这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本节课在“城市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导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二、教学目标: 1.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5、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重点 人口分布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 (一)自学64—6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部分内容。 1、读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 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 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 2、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读65页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完成活动1,把所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① 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 ② 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 ③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4、读图“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回答: 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和所决定的。 ②写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也就是人口增长;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也不,也就是人口停止;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也就是人口减少。 5、完成65页活动2的要求 ①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 ②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6、根据图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二)自学66—67页“世界人口的分布”部分内容。 1、自学67页活动1,人口密度的含义是,用公式表示为;人口密度的单位是; 2、请你根据67页A、B两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

《聚落》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桓台县实验中学地理组张静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比较,小组分析、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在动手设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心;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 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记者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录音及动感影集展示』 乐乐:“大家好,我是小记者乐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关于农村的图片,一起来看一下吧!”用大量农村图片做的动感影集,并配了《音乐之声》音乐。 妙可:“大家好,我是小记者妙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关于城市的图片,可漂亮了,一起来看一下吧!”用大量城市图片做的动感影集,并配了《音乐之声》音乐。 教师:乐乐拍到的图片是哪里的? 妙可拍到的图片又是哪里的呢? 学生通过刚才的观看容易回答出:乐乐拍到的图片是你农村的,而妙可拍到的却是城市的图片。 教师:其实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把它们称为聚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了解聚落。(翻到教材P88) 板书:聚落 教师:现在请大家思考,是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呢? 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及经验回答:一般先有乡村聚落。 教师:那么城市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请大家观看视频《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起源》视频播放。 学生展示所感所想。 教师:从这个短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他们共同演奏出了和谐的美妙乐章—— 你是更喜欢住在乡村还是城市?说出你的理 由。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世界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一、学会:1、运用地图、资料分析,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二、理解:1、人口分布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2、人口问题及人口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3、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具:1、世界人口分布教学挂图。 2、三大人种彩色图片。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情境创设: 从前一位美国领导人到中国访问,邀请他观看演出。美国领导人对演出赞不绝口:中国戏好看。而中国领导人对他说:我们中国人可演你们美国人的戏,也可以演俄罗斯人的戏,英国人的戏,但你们美国人就不能演我们中国的戏。因为你们总不能把自己的鼻子割掉一截吧!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答略。这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不同人种。人种不同,外部特征不同。那么世界可划哪几大人种,人种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人种在地域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人口在数量上是怎样变化的,人口分布受哪些因素影响。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的第一节世界人口与人种。 教学过程: 1、世界人口数量 问: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及了解回答略,并对正确与否展开议论,指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

1、世界65亿人口日:2006.3.22 讲解:到目前为止,世界人口已超过65亿。 2、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再读第二自然段的了解。教师板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进行分析 (1)世界人口各个历史时期增长的特点 做一做 18世纪前人口增长———————————,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 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 (2)世界人口增长速度与时间有什么规律。 对活动内容,展开活动,读图4.3,观察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变化填入左表,分析比较,展开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世界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在缩短。人口增长的速度在加快。完成填充图1。③课堂作业 3、决定人口增长的要素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人口能够增长和减少 学生自学课文第三段及读图4.2。知道人口增长与减少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决定的。同时学会计算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方法: (1)出生率=(出生婴儿数/总人数)*100% (2)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100%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举例计算略。完成活动内容2。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讲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大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快。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继续完成活动内容3。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不仅有增长快慢高低不同,而且人口分布也是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分布的疏密用什么来表示。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地理: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学案设计初稿 本章重点:4 1.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特点。 2.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3.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 4.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5.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章难点: 1.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其成因。 2.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3.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4.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5.正确认识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系。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学习目标 1.运用人口分布图、人口统计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和增长特点。 2.联系实际,说明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外观特征,用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准备: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6年2月26日世界人口达65亿,预计2018年将达70亿。但全球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平均,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非洲为2.8%,南美洲2.2%,欧洲0.3%,北美洲0.7%,大洋州1.2%。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与环境、资源不协调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知识形成与应用: (一)阅读课本P64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到1999年,世界人口总数已达_____。

预计未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_____,说明世界总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你认为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表并分析: 表中巴西、尼日利亚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英国、德国属于__________(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_____(高、低)。 这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球各地是_________(均衡、不均衡)。 (三)思考: 1.人口的增长速度要与_____、_____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否则就会产生人口问题。 2.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中,你认为哪一方面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请说明你理 由: 学习主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知识准备:由于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定居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 知识形成与应用: 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并假设你是一位部落的首领,带领你的部落寻找合适的居住地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综合测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一、填空题 1.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越来越________,说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 2.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________东部和南部________和________东部。主要位于________纬度,近海的________地带。 3.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用________来表示,________率可以表示人口增长的速度。 4.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__ ______率和___ _____率决定的。 5.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平衡的,________洲增长最快,________增长最慢。 6.人口密度一般是________。 7.截止到目前,世界人口已达________亿,其中我国约为________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________。 8.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计划地,使人口的增长 与、的发展相适应, 与、相协调,并且要提高人口。 9.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是: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因为城市一般是_______和_______集中的地方。 10.因城市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有_______污染、污染和交通_______、住房_______等问题。 11.人类增长要求与_______相适应。 12.根据人类方面的特征,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人 种:、、和。 选择题 ——“人口与人种” 1.人口自然增长率取决于() A.出生率 B.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C.死亡率 D.死亡率减去出生率 2.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拉丁美洲 D.大洋洲 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欧洲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4.某地区人口数为280万人,土地面积为560平方千米,则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为() B.2人/平方米 C.5000人/平方千米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doc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教学过程教学 设计分析.评价.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一、乡村和城市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2、聚落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二、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32-33页分析、讨论: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思考、回答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培养学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地理 第四五章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增长,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地区。 3.运用地图说出六大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4.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5.请知道国界的划分、意义和领土的含义。 6.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7.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8.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二.自主学习(知识网络)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等于0,表示人口零增长;小于0,表示负增长。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如:某地区的出生率是0.97%,死亡率是1.07%,则自然增长率是?.世界人口增长率的计算: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一千人当中,出生人口数(成活)减去死亡人口数,就是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例如:某一地区平均每

20000人当中,当年出生并存活180人,死亡了46人,这个地区一年中的人口增长率为。(180—46)÷20000×1000‰=6.7‰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⑴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⑵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3)人口密度的概念: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某地区总人口数∕总面积,如:某地区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为40万,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别 (4)理解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关系: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就养育了众多的人口。 3.人口问题。 (1)理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并能够举出生活中人口过多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