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美国宗教教育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试论美国宗教教育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试论美国宗教教育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试论美国宗教教育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

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 IC AND SOCIAL DEV ELOPM EN T

VOL.2No.5

MA Y.2004

试论美国宗教教育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唐荣双

(广西民族学院政法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美国宗教教育作为受宪法保障的教育形式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群体整合、动力支持以及规范导向等三个方面论述美国宗教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美国;宗教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4)05-0075-04

二百多年来,宗教在美国社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宗教活动贯穿美国发展的全部历史,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福利诸多领域,影响着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而美国宗教教育作为受宪法保障的教育形式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群体整合、动力支持以及规范导向等三个方面论述美国宗教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美国宗教教育的群体整合作用

整合是指人们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信仰、民族习俗和一致性的国家认同感基础上,经过不断更新融合形成的,具有相互吸引、团结、亲和、融合、凝结、聚合特征的,反映人与人关系紧密程度的一种综合社会关系表现形态。宗教教育具有群体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政治三个方面。

(一)通过宗教教育的思想整合去实现群体、民族和国家思想意志的统一,进而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美国依仗强大的宗教势力,伸展在各地的教会活动为社会提供道德与价值规范,统一

民众的思想,协调民众的行动,实现民众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在美国,民众的宗教信仰,众多的宗教组织,广泛的教会活动,被看成是国家政治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维护新兴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相同的语言、肤色、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使得这些教会群体不仅给个人带来归属感,而且带来民族感、安全感、自尊感。源源不断的各地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依仗着自己的民族教会群体,逐渐摆脱移民状态与封闭心理,接受美国文化,培养美国意识,走上“美国化”道路的。“只有宗教兴旺发达,美国这一共和国才会兴旺发达”的观点成为社会各界乃至整个国家的共识。

美国的宗教教育引起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共鸣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准则、爱国主义信念和对现实世界的责任感三个方面。在伦理道德准则上,诚实守信、勤俭奋斗、友好互助、嫉恶行善以及尊重人权是美国人普遍崇尚的美德。它通过以“信、望、爱”超性之德为根本的基督道德,对民众“罪恶”、“爱心”和“忠诚”的世界观、道德观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与价值规范。这种道德与价值规范既包括自身的修养方面,如教人养成较强的人格平等的意识,培养忍耐、谦卑的品格;也包括社会关系

[收稿日期]2004-04-02

[作者简介]唐荣双(1976—),女,瑶族,广西恭城人,广西民族学院政法学院200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57

方面,如爱人如己,促使人们真诚相待、互敬互重。此外,宗教教育所提倡的道德规范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正、自由、平等的价值评判标准,将民众的思想统一起来,进而协调民众的行动,实现民众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0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80年代的哈特风波之所以断送了两名总统(候选人)的政治前程,乃是因为“对美国人来说,品行是不可能同以宗教虔诚为基础的道德分离开来的”。“道德性———在大多数美国人来看,它是以宗教为根源的,同品行是不可分的。”

(二)通过宗教教育的文化整合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络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而实现从文化整合到社会统一的跨越。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必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关系,产生影响,社会各个领域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宗教教育的交流和整合。没有宗教教育的文化整合作用,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统一;没有社会的统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文化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文化的宗教现象和宗教的文化现象是互相渗透的。宗教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因为宗教教育所提倡的宗教观念对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世界观、价值标准、道德准则等一系列心理因素都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一般信徒的审美情趣及欣赏水平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也对宗教教育产生巨大作用。神秘而抽象的宗教观念、礼仪或道德观念可以利用直观、形象而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起着突出强化、渲染和烘托宗教教义的作用,可以增加宗教教育的神圣和亲切感,使它更能吸引和感染信徒。如基督教的礼拜和聚会,十分强调用诗章、颂歌、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歌颂上帝,在礼拜仪式上反复唱颂的歌曲,旋律平坦、优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因此,宗教教育与艺术形式的结合,其特点是将宗教情感及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一方面它能使这些艺术赋予宗教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宗教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客观上促进了这些艺术的发展。目前,美国存在许多建筑中的杰作,如教堂、博物馆等,它们已成为宗教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大大小小的教堂中,不仅有古色古香的传统教堂,还有一些现代化的新式教堂。加利福尼亚州于20世纪80年代初新落成了一座水晶大教堂。整个建筑的墙壁和屋顶都是用玻璃制成,可以站在教堂中仰望苍穹,使人领略那种博大、神秘、圣洁的宗教气氛。教堂内的照明和音响设备也是第一流的,灯光忽明忽暗,变化异常,声音由远而近,仿佛来自天上,巧妙地配合牧师的讲道;在华盛顿纪念碑上镌刻着“赞美主(praise be to G od)”;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摩西十诫”;在法庭前庭竖立着摩西等“伟大立法者”的石雕;“我们信仰上帝(in G od we trust)”的神圣誓言,被刻入国玺之中、被镌刻在国会大厦的石壁上,这些都是宗教文化的反映。

(三)通过宗教教育对美国各政治派别的政治整合作用,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如果我们的政府不是以深厚的宗教信仰为基础那它就毫无意义了。”美国是实行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党和共和党是美国两个主要政党,其他党派还有共产党、社会党、社会劳工党、社会主义工人党等。美国政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权力分散,各级组织都享有很大程度的独立性,州和县、市党组织在其日常事务上是自治的独立的单位,各自为政。内战结束以后,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资产阶级政党,控制着美国政治舞台,从未遇到强大的对手。一方面,两党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政治利益完全一致;另一方面,两党为了争权夺利,又明争暗斗,如何将政党私利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宗教教育及其代表的价值观念在此起了维系党派关系的关键性作用。尽管美国的教派五花八门,各党派与教会的关系亲密程度不同,但各党派普遍认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基本价值观。美国每年都举行由总统、参众两院议员参加的全国早餐祈祷会,在同一天各州也举行由州长、州议会主持的祈祷会,所有的祈祷都不是完美的,但这将形成一种团结向心的力量,使民众理解到:一切政府、一切官员都是牢固地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上帝保佑美国”仍是各党派所遵循的信仰。

二、美国宗教教育的动力支持作用

人,总是要有精神支柱的。这种精神支柱能给人以理想、信念、价值和意义,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也同样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来支持,有了它,才能产生民族激情,形成强大

67

的动力,从而社会发展的合力才能高效地启动,社会重大变革才能完成,社会进步才能最终实现。美国的宗教教育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理解与追求方面,人格的认同与塑造方面,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方面,民族精神方面一直在发挥着类似的动力支持作用,而且这种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影响面越来越广,辐射性越来越强。可以说,宗教教育的动力支持作用是促进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宗教教育的动力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

(一)美国宗教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宗教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宗教教育所提倡的出世信仰、对物质财富的鄙视态度以及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悲凉超越等,都有可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反面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其倡行的公正、诚实、节俭和守信等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是人们理性地从事经济活动的伦理原则,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它“指导并支持人去完成生活所加于他的职责”。这种职责包括人们的经济责任、生产责任等。因此,宗教教育提倡的伦理规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经济发展所凭借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成为民众宗教生活的准则,而且也成为世俗生活,如经济活动、社会交往等的伦理依据,成为经济伦理和社会公德。在以实利主义、金钱为成功尺度和象征的美国社会,广大民众同样要发现自己生命中的某种意义,在社会生产力科技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宗教仍旧具有把现实社会与超越社会的一种价值联系起来的力量,给一切信奉者提供生活意义。事实上,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社会,美国民众心目中的经济伦理和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伦理文化的沉淀。

(2)美国宗教教育在政治领域的动力支持作用。在美国社会,宗教及宗教教育具有特殊的政治影响。它既超越于政党之外,往往又被各政党所信奉或尊重,往往扮演一种“道德权威”和“政治良心”的角色。“美国能够在众多的社会公害中保持大体上安定的局面,教会在其中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美国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弱小者在这里无立足之地。而在教会里,弱小者能获得关心和帮助。就其效果而言,教会在美国维持社会治安中是一种健康的因素。”在许多涉及重大社会利益或波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论争中,教会的声音受到各方重视。而教会也深知并善用自身的政治影响,通过宗教教育积极关注和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鼓励。如不少教区、教会提出了一系列协助社区发展、改善低收入者处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制止犯罪、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计划,有些大城市的教会还设立服务中心,帮助失业者就业、酗酒吸毒者戒除恶习,以及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暂收容所等等。近年来,教会还直接参与世界和平运动、民主运动、人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核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和生态保护运动等,如公理会在20世纪60年代支持黑人的民权运动、支持女权运动、反对越南战争;在80年代,关心中东问题、中美洲问题;在90年代,关注海湾战争,以求用基督教的价值观念来制约、监督各种政治势力的运动,对经济全球化施加影响。在美国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中,为登上政治活动的舞台,任何参加政府官员角逐的竞选者,都要虔诚地信奉宗教,以宗教语言迎合选民的信仰感情,用宗教和道德信条阐明自己的政治见解。如南北战争时期,亚伯拉罕?林肯在各种演说中,深化上帝对一切都要进行审判的原则,拓宽上帝至高无上的概念,为分裂的美国人提供可以重新弥合和得到治愈的信仰基础。战后,历届总统仍都借助宗教力量将民众的宗教信仰与习俗转化为民族精神与社会政治动力。可见,美国宗教教育在国内施加的政治影响及在政治领域的支持作用不可小觑。

三、美国宗教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

宗教教育规范导向主要是指宗教信仰中包含的对人的思想行为的规范导向作用。因而,从规范导向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宗教教育的作用具有一定意义。在美国,宗教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宗教教育中的价值规范,对社会具有一定正向的驱动和统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体现在宗教教育对个人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的规范导向。美国的宗教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人受家庭影响,一生都与教会活动紧密相联;有的人对宗教并不那么虔诚,但是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缺,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寻找同情与安宁走进教会;有的人在遇到天灾人祸或遭受挫折后,便主动投向教会,寻求精神与物质的帮助;有的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蹉跎与坎坷后,为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寻求来世奔向教会,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教会活动中的中坚分子与志愿者;有的人借助教会活动发现生活意义,实现自尊、自信,寻找民主、平等……可见,宗教已深入民众生活中,对民众的思想、

77

情感和行为产生广泛而实在的影响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当今的宗教教育呈现出世俗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表现在日益摆脱来世的说教,着重关注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致力于探讨解决现实社会和伦理问题,提倡仁爱精神,反对惟利是图、个人至上,强调正义原则与仁爱精神的统一,这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增强了宗教的亲和力。宗教教育的道德规范不依赖于法律、舆论等外在的力量的强制,而是自我约束,它能稳定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精神力量,不顾外界条件和个人得失毅然维护他们所认知的善。宗教教育正是通过用超自然的神化了的手段,将宗教教义打上神圣的印记,从而使现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神圣化。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人类共同创造的美好的世俗规范,比如乐于助人、尊老爱幼、不偷不贪、勤俭等等,被宗教吸收后加以神圣化,使这些世俗伦理原则更具有权威性。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宗教伦理及道德观念,直接约束着民众的现实生活,与世俗的伦理规范一起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二)美国宗教教育对整个社会的规范导向。美国庞大、活跃的宗教组织,广泛、持久的教会活动,联系着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协调着他们的活动。美国宗教教育所倡导的博爱世界观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抛弃自己的利害得失,把怜悯、同情、友爱播洒人间,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疏远的人际关系重新恢复,营造一种和谐、亲切、温馨的大家氛围,有利于个体心理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另外,通过某些教义或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宽解人们心中的不平衡,使他们的内心得到较高尚的满足。因为“宗教可以使个体和他的群体相协调一致,可以在变换无偿中给他以支撑,在失望中给他以安慰,可以使他归属到社会目标之上,鼓舞他的士气,为他提供认同因素”。在讲演布道时,将神学理论、宗教教义与社会生活知识融为一体。成百上千的听众虔诚地聆听着,口中都默念着:“阿门”。在这里,社会中的贪婪与欺诈、喧嚣与沉沦、暴力与凶杀、吸毒与色情、孤独与恐惧都暂时消逝了,呈现出一派神圣、虔诚的氛围。人们在这里获得了一种心理平衡,一种可以从困顿、迷惘、悲观、颓丧中走出来的勇气与信心,坦然愉快地面对生活,从而也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总体来看,美国宗教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第一,美国宗教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就整体而言的,美国现实中的道德表现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方面;第二,我们在肯定宗教活动的道德教育意义的同时,必须明确宗教与科学本质上是对立的,它立足于虚幻的观念,相信并崇拜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我们要对它进行辩证地看待;第三,在现实生活中要注意宗教和邪教的区别,警惕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反科学、反社会主义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俊勤.西欧宗教教育对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

育的启示[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7).

[2]冯春风.美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现状[J].世界宗

教研究,2000,(3).

[3]樊化江.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J].中州

统战,1998,(9).

[4]金卫星.略论宗教在美国城市化中的作用[J].

世界历史,1997,(6).

[5]张卫良.浅析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J].杭州师

范学院学报,2000,(2).

[6]郭春环.美国民众的宗教教育[J].世界宗教研

究,1997,(1).

[7]裴孝贤.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J].美国研

究,1998,(4).

[8]吴凌.论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J].南方文物,

1994,(3).

[9]姚介厚.当代美国社会伦理学说述评[J].哲学

研究,1999,(4).

[10]R?G?哈切森.白宫中的上帝[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1]格吉斯伯格.美国史:欧洲的观点[J],美国历

史评论,1986,(12).

[12]陈麟书.宗教的基本功能[J].世界宗教研究,

1990,(3).

[13]陈华.美国的社会治安[J].美国研究参考资

料,1992,(7).

[14]托马斯?F?珍妮特?阿维德.宗教社会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覃 娟]

87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梁子毓英语学院英语137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从美国建国伊始至今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道德方面,在政体的确立、民主制度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同样深远的作用。如今,宗教在美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信仰上帝的人越来越多了,宗教在美国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宗教对美国发展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征,可以使我们对宗教在美国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宗教美国社会影响 引言 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宗教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带来了他们自己的宗教,使美国成为多宗教的国家。各种不同的宗教必然会对美国的社会产生影响,同样也融入了美国的文化。在众多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新教众多教派中的清教,清教在发展过程中,其影响超越了宗教领域,渐渐渗透到了美国宗教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使美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清教主义特征。清教主义因而成为美国文化和社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美国的文明都刻有明显的清教主义印记,清教主义文化也造就了独特的美利坚精神与文化。 一、基督教新教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美国虽然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却从一个英属殖民地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民选总统,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这些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都与基督新教及其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 早期殖民北美的新教1徒的新教信仰,构成了北美早期社会思想风潮的主调,也构成了以后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是因为早期移民北美的多数人都是新教教徒的缘故。由逃亡的清教徒们建立的美洲殖民地,在宗教上,一直与英国本土的宗教处于对立状态。美洲大陆的宗教主流为清教徒,英国的国教则为天主教与新教的混合体圣公会安力甘宗,安力甘宗作为英国国教一直是清教徒改革的对象。在美国独立战争及18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土和美洲殖民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伟大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美国是新教教义的普及和强化运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新教教义在新大陆被强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最后导致了新教的进一步振兴,从而在思想上与英国国教彻底脱离了关系。宗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北美殖民地人群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的离心力,为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上的宗教对立,对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美国近代发展奠定基础的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宗教原因——美国清教对南方奴隶制的憎恶而引起的南北方对立。废奴主义一直是基督教教义的传统。在新教中这被理解为上帝爱世上的每一个人。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权思想的源头。既然上帝爱每一个人,个 1新教:新教(Protestantism)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新教派的统称,主流教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圣公会。

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

Xxxx学院xx年度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汇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网络社会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因此学院党政领导坚持政治家办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治校理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1、学院实行院处系三级管理,人员实行竟聘上岗,选拔了一批 优秀年轻的教师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2、贯彻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 责。每学期对新教师和新担任班主任的老师进行培训,尽早 帮助他们适应教育教学岗位 3、通过一年一度的思政论坛,为学院院思政工作人员、学生管 理人员、班主任、后勤服务人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 台 4、积极送培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思政年会及教育厅、教育工 委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提高了认识、促进了工作。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先 进文化,力求以高尚的精神影响人﹑以高雅的活动塑造人2、邀请知名专业人士,到我院进行专题讲座,如:心理健康教 育讲座、食品安全讲座、消防安全讲座、交通安全、新的治 安处罚条例等讲座,宣传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知识 3、根据国际国内和新疆的实际情况,每学期我院都组织民族班 级停课两天进行意识形态反分裂再教育专项学习和为期一 个多月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的谈心活动,并 且要求班主任详细记录谈话内容、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有效 的促进我院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4、增加学院学生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 文体促稳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党建带团建,促进学生社团建设 1、积极开展业余团校、党校,引导学生向团、向党组织靠拢, 通过优秀的学生去影响教育周围的学生,扩大教育的覆盖 面,塑造积极向上的当代青年的形象 2、通过党建、团建扩大学生党、团员队伍,增大了要求进步的 学生人生,通过党团的组织纪律建设,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 高,学院可依靠的力量增加了,建立了学生信息员,做到“下 情上达、上情下达”能够及时掌控学生一切动态 3、为了强化党团员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党员在确保完成学业 的情况下,必须参加社团组织,全方位锻炼提高自我管理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 个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224个) ★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诚信教育的经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培养研究 ★反“和平演变”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大学生竞争意识之浅见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思考 ★运用网络技术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三个代表”与人才培养 ★网络化趋势下高校德育研究 ★各国德育之比较研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研究)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 ★我国三代领导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 ★浅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 ★试析企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能路向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未来:文化一元化,还是文化多元化? ★儒学所倡导的“内在超越”与依法治国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主义” ★“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久发展 ★“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专制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的人才及教育观 ★儒家人才观及现代意义 ★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发展

浅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途径

浅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途径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浅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途径,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当下各大高校内,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影响重大,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高校必须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的新动向,改变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将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形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根本目标,高校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既要改变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教育的片面认识,努力增强“渗透”意识,提高“结合”本领,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业务之中,努力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要努力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贡献,关键在于打造一支政治意识强、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较高的素质,一方面要具备马克思

主义的价值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支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要懂得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还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经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可以从网上搜集信息,掌握社会动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在当今世界,谁掌握了网络这个思想舆论的制高点,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因此,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首先,大力建设优秀网站,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组织力量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适用于网络运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加强校园论坛建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其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校园论坛要给予特殊关注,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既严格把好政治关,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的优秀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 科生的优秀毕业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本选题指南所列为研究的范围和方向,不能直接作为论文题目。学生在选题及写作时应根据指南选择具体题目(具体的论文题目范围应更缩小。)一、哲学方向1.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3.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评析4.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5.黑格尔的“恶”的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研究6.对恩格斯关于“证券交易所”思想的解读7.实践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变革中的意义8.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9.从意识能动性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10.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1先进文化建设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12.网络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的影响13.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14.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5.唯物史观的人学阐释16.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17.实践与物质关系研究18.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研究19.先秦诸子哲学与文化研究20.两汉魏晋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21.宋明理学研究22.明清之际思想文化研究23.传统道教,佛教研究24.中国近代新儒家研究25.传统社会人格修养问题研究26.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27.论科学精神28.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探析29.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0.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研究]31.自组织自然观初探32.现代科技成就与自然观的变革3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34.科学发展观研究35.人的全面发展研究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3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研究38.归纳推理与归纳方法之间的关系39.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40.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问题41.论科学假说验证的复杂性二、伦理学方向1.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研究2.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3.公共意识与道德建设4.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5.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建设6.网络道德与文明7.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8.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9.中国伦理思想历史人物研究10.西方伦理思想史历史人物研究11.生命伦理学中的伦理问题12.家庭伦理相关问题13.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14.公平、效率问题研究15.利益与道德问题研究三、社会学方向1.弱势群体问题研究2.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农民、农民工、城市贫困人口)3.失业大学生社会救助问题4.家庭暴力问题5.城市化与社会发展问题6.当代大学生交友观问题7.农村城市化问题8.“城中村”现象研究9.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研究10.当代中国家庭结构问题11.社会学史的理论家或理论流派研究12.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新型群体状况的分析研究13.现代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14.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四、政治学方向简论政治概念的科学涵义2.试论国家权力与政党权力的关系3.当代中国政治权威建构简论4.论政治合法性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6.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理想模式的构建7.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大制度8.当代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9.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10.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分析1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12.试论政治稳定13.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简析(以特定国家为例)14.改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15.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16.“三权分立”简析17.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18.试论治理腐败19.扩大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20.政治文化及其功能分析五、教师教育方向1.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当代社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5.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生活化)研究6.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7.运动视野中的思想教育研究8.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改革与创

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录 关键词、摘要·第2页 关于调查的对象、地点、时间、 主题以及调查方法等的说明·第3页对调查结果进行的整体分析·第3页 对调查数据的简要分析·第3页 对调查数据的总结·第5页在调查报告后的建议·第5页 总述·第8页

附件1:问卷调查表·第9页 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状况直接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此,我们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但是,目前这部分青年精英对于思政课的认识整体上正确的,但学习兴趣仍然不高很难做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政治课的认识程度既有令人振奋的方面同样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成分,对此,关于如何改进这门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好的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让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调查,教育方式 一、关于调查的对象、地点、时间、主题以及调查方法等的说明 (一)调查的对象、地点: 1、调查对象: 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全体学生 2、调查地点: 图书馆、学生寝室等 (二)调查的时间: 2013年3月—— 2013年4月 (三)调查的主题: 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情况的调查与现状分析,其中可以分为5小点: 1、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态度; 2、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教学要求; 3、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 4、学生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 5、学生对于思政学习的总体进行评价; (四)调查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 设置问卷,到图书馆、寝室等地点,向同学发放,问卷详见附件1; 2、同学互相的谈话和日常学习的所见所闻: 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同学的一些言行中,或者相互的讨 论中了解到一些,也可以作为这次报告的一些论证观点。 二、对调查结果进行的整体分析 (一)对调查数据的简要分析: 1、在本问卷中首先问到的是同学对于时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本问题,目 的在于了解同学是否有兴趣与能力对时事政治进行正确的思考和理解,根据 调查所获得数据,总体情况如下: (1)约78.8%会去主动关注时事,在这其中,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会去多多关注并比较客观地分析”; (2)余下的约21.2%的同学对于时事“不怎么去思考”或是“根本不会花时间考虑”; 由此可看明显看出,大多数同学对于时事政治有一定兴趣,但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正确的理解客观地分析时事新闻还有所欠缺。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有超过2成的同学几乎不会去关注时事或者对时事作出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2、在问卷中,此后又对目前同学们对于思政课的总体看法和认识进行了调查,其 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约有81.2%的同学“喜欢一门思政课程”的原因是“任课教师思想开放,敢于抨击社会现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我们的思想问题”。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 (1)约有48.2%的同学对思政课程满意度仅为“一般”,同时约有28.5%的同学表示对思政课“不太喜欢”; (2)在“政治课给您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一问题上,约88%的同学认为是“记忆、背诵”,约有76%的同学认为是“空泛、讲大道理”,仅有31%的同学认 为是“紧密联系实际”; (3)在“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上,约有70.2%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f17101863.html,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卢翠英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2015年第02期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是大学教育学生的中心工作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社会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时代对大学生们在个人素质涵养方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规范。因此,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思想政治信仰、理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处在模糊与迷茫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就应该抓住时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期,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启蒙和教育,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学生在生活中思想政治的问题,耐心倾听学生的合理倾诉,为学生的实际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不断地加强与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就是在于要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发展,要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进行关注、了解和分析,才能够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者。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对大学生的作用 1.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者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作用。高等学校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来的。而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就是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步骤。经过实践的一再证明,即使是在社会主义思想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有所松懈,就会有很多的不正确的思想冒出来寻找自己的领地。因此,高校大学生必须要经过专业的、系统的、深入的、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具备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富有活力和生机的社会群体,是实现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顺利实现伟大复兴。 所以,加强和促进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就变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如果现代高校的大学生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那么就会对我们的社会

国外宗教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国外宗教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宗教教育在国外很多国家一直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影响着西方国家价值态度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本文试从国外主要国家的宗教教育现状出发,探寻宗教教育在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特征,借鉴国外宗教教育经验,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得出启示。 标签:宗教教育;国外思想政治作用;启示 国外宗教教育影响如此巨大和深远,的确有他自己成功的经验。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高尚的思想,采取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工作对象,提高对象的思想素质和认识能力,并用以指导其行为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教育活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用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教育人民。从教育功能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国外宗教教育成功的某些经验,对我们是有启示的。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教育观 纵观世界的几大宗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力图回答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即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但不是用概念、范畴和逻辑论证的方法,而是用感性的、幻想的方法来回答问题。而且出于对自己的残酷,崇拜石头、愚蠢、重的东西、命运、微不足道的东西[2]。所以,宗教是一种颠倒世界观,用精神去决定物质,但因为国家和社会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的贫困,既是现实贫困的表现,又是对现实贫困的反抗。宗教是苦难者的呻吟是毫无心肝的世界的情操,是缺乏精神的状态的精神。它是人民的鸦片烟[3]。虽然国外教徒的比例很大,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是矛盾的,在精神世界观上是唯心的,宗教是他们普遍的思想基础。而在物质科学上,他们奉行的是唯物主义,所以,与宗教的根本指导思想比较,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它的当代形态,我们党通过90多年的奋斗,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在人民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西欧宗教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决不能走西欧思想道德教育的老路,这个结论就连很推崇宗教教育的小原国芳都说:像我国(日本)这些宗教繁多的国家就有困难了恐怕公立学校似以采以政教分离原则为宜吧[4]。因此,小原国芳承认政教分离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优点之一。因此,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决不能走西欧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既有唯心又有唯物一面的两难的老路,更要吸取宗教教育并不能较好解决人的道德问题的教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干部和群众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和影响与侵蚀[5]。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天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教育,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美国宗教对政治外交影响

美国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美国是一个拥有近2000种独立的宗教或教会的大国。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声称信仰上帝,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称每天至少祈祷一次,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美国人称每周至少去教堂参加礼拜一次。并且,当我们追溯美国宗教和文化传统时,会发现,“WASP”传统,在美国历史的优势地位保持了200多年。因此,说美国社会是世界上最具有宗教性的国家并不为过,进而,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势必产生相当程度上的影响。 最初乘着“五月花”号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多是为逃避宗教迫害或怀揣着宗教热情而来的,这使得美国在建国伊始就有很强的宗教性。并且,基督教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美国立宪建国的领导人,清教徒的思想中含有很强烈的幽暗意识,他们认为“神性至善,而人性本恶”,“道德沉沦的趋势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由此产生的自由宪政思想就是日后美国革命建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使得这批立宪者制定出一部现实主义,以制衡为核心的宪法,为后世的美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就谈到了宗教问题,规定“国会不得设立宗教或者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这两个分句分别体现了美国宪法针对宗教问题的两个基本原则: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然而,“美国历史却可以证明,彻底的政教分离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作为美国宗教传统的基督教新教一直在影响着美国社会。”而托克维尔也认为,美国人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宗教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他说:“美国这样的政教分开反而让两者相辅相成。人在社会上有越大的自由,人就需要更大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在美国就来自于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与宗教有关的道德价值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帮助了美国的统治者和立法者,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得以更加注重“永恒的爱好,崇高的情感,和对非物质享乐的热爱”。 由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两个分句,只是单方面的,即它只限制了政府对于宗教的权力,而对于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政治,政府事务,国家教育等问题却丝毫没有涉及。因此,毫无疑问,第一修正案为以后的政教冲突以及宗教干预政治埋下了种子。 当宗教保守主义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事务和社会问题上时,就带动了宗教右派的发展,而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宗教右派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事务。宗教右派通过基层活动,通过媒体舆论,国会游说,通过印刷品、广播、电话、互联网,通过与共和党联姻,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大。共同的利益使共和党同宗教右派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和党得以获得牢固的选民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共和党在1980年,1984年,1988年连续三届大选的胜利。而美国多数州的州长和联邦国会多数议员也有共和党人所担任。宗教右派则从共和党这里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在联邦选举和立法机构的活动中,宗教右派的势力在逐渐增大,形成了一股势力强大的政治右派集团,直接影响着美国的内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 宗教右派宣传传统家庭价值,反对堕胎合法化,主张教育私有化和地方化,反对同性恋者的权利,反对政教分离原则,希望恢复基督教传统价值在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学生的思想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由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等问题滞后形势的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 种种问题。本文就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回首过去的20世纪,在党的领导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曾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前列,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下世纪我国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但是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奋力拼搏,共同努力。现在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这一代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下世纪我国国民总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下世纪的中国能否牢牢发展的主动权,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庄严的使用,为使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负重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即将加入WTO,我们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大量进入我国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四个多样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诱发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社会上还出现了黄赌毒、腐败、非法宗教活动、封建学信活动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再一方面,当今时代,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诚杂多样,即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些错误的不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也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面前,我们只有努力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大力探索新路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年轻一代健康茁壮成长。 二、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 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观念陈旧,一些家长、老师存在偏面的成才观、价值观,没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学习成绩以偏盖全,忽视甚至抵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阻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是很多人的思想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看成是一种说教,在很多地方,政治思想教育也往往仅仅留于形式,照本宣科。所以,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人就立刻把它和“枯燥”二字联系起来,这使得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难度。是现在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独立意识很强,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接受,但对于事物的好坏善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花都司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界定 所谓功能是指由若干要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是产生的结果,它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表示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我国,把功能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中来,或者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70一80年代。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着两大类型:即“主观论”与“客观论”。 “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但是在“客观论”者内部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即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里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以及“效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从主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陈万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曹书庆则认为:“所谓功能就是一事物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教育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宗教文化的社会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宗教文化的社会意义 宗教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互动性 【摘要】:宗教作为在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宗教反映了信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导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在世界60多亿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约占75%。如何对待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就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在我国据1997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介绍,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而另一方面我国又采取宗教自由政策,因此宗教会在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各种影响,必然会反映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中,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接班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及其影响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宗教文化以及我国宗教信仰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宗教文化影响的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等形式着重探讨了宗教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对宗教态度,并就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找出大学生为什么目前容易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的原因,以及宗教文化对大学生可能造成的负作用。然后再通过大量的史实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形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宗教文化的特点和宗教的本质和宗教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述,从而得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待宗教现象以及宗教文化,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待宗教文化对思想政治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点和宗教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和实践上从宗教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观点及做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文化进行扬弃,使宗教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从而并由此得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宗教文化的社会意义。 校园“宗教热”、“民族热”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李晓宁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主要民族的民族意识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尤其许多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民族事务和参与宗教活动, 兴起一股校园“宗教热”和“民族热”。基于此, 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运用唯物主义无神论、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宗教道德和集体主义道德的区别、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内容,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 关键词: 宗教热; 民族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中叶以来,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民族主义”、“宗教热”现象, 我国则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升温。在我们

美国宗教文化与政治

美国的宗教文化与政治 作者:王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刊名: 成功(教育版) 英文刊名:SUCCESS 年,卷(期):2008,""(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段琦美国宗教变--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宗教 1994 2.于可当代基督新教 199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涛.Wang Tao试析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河南社会科学2005,13(4) 作为一个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美国国内的宗教色彩却是十分浓厚的,宗教文化在美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在国内政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对美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决策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2.学位论文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2007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西方文化由欧洲向美洲扩散的结果。在这一文化扩散的过程中,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并在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产生了各不相同的表现。在政治领域,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以西方宗教文化的名义为美国人的侵略行为张目,并为美国领土扩张提供所谓“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的理论武器,使得美国在19世纪的领土扩张和对外侵略得以顺利进行。在哲学领域,西方宗教文化培养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的超验唯心主义思想和19世纪美国人独立自主的民主和自由意识。在文学领域,西方宗教文化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提供了精神支柱和表现素材。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通过宣传平等、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观念来倡导由浪漫主义思潮衍生出来的民主、自由的西方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并为美国文学摆脱欧洲文学模式的羁绊和束缚以及独立美国文学的产生做出了贡献。在艺术领域,西方宗教文化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艺术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载体和表现舞台,为美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本论文的写作是在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考察,其目的在于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渊源、形成、发展和表现做出回顾与评价,认识西方宗教文化与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关系。 在序言部分,本文首先对本课题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与概念进行了简要梳理和限定,然后简要评述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中,既有国内外学者对西方宗教文化与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关系研究现状的综述和展望,也有对国内外西方文化史研究现状的简要回顾和大体分析。此外,序言部分还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正文部分共有四章。其中第一章首先通过近代西方宗教文化的演变历程的回顾,综合对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的萌芽、在法国的表现和在英国的发展所进行的考察、评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形成和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兴起的历史原因,美国宗教文化特点的形成、浪漫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兴起与表现、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的影响,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在美国政治、哲学、文学和艺术上的表现;第二章从西方宗教文化的视角考察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欧洲文化渊源、美国本土意识和表现意识等方面内容,得出清教主义及其信条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思想源泉和宗教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表现的重要内容和形式等结论。第三章以西方宗教文化的视角对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政治、哲学和艺术思潮进行了考察,对西方宗教文化在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政治、哲学和艺术思潮中的地位进行了初步定位和一定程度的归纳总结。第四章通过对宗教和政治、哲学、文学及艺术思潮关系的历史省察,认识了西方思想文化史中宗教影响的巨大作用。除此之外,该章还从西方文化扩散的角度解释了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对西方文化扩散的原因、动力、特点、途径和后果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3.期刊论文倪钢.NI Gang论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对美国OFC的分析为例-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23(8) 由于人类社会进入了因特网时代,考察"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个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技术文化"问题;从实践方面看,这种考察有助于理解网上宗教社区(OFC)这类社会现实.本文首先对网上宗教社区进行了社会学和哲学视角的探讨,给出了OFC定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网上宗教社区的三种影响,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信息技术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4.期刊论文王振忠.Wang Zhenzhong方言、宗教文化与晚清地方社会——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榕腔"文献为中心-社会科学2009,""(6) 方言与一地的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区域社会研究中.利用方言文献,可以极大程度地把握地方文化的脉动.通过研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的大批榕腔文献,可知,由19世纪西方传教士形成的榕腔文献,与经本土世俗文人之手产生者颇有不同.相比之下,传教士记录的榕腔文献似乎更有章法.榕腔文献的大批产生,反映出传教士改造中国社会的强烈企图.榕腔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透过此类方言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福州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者希望通过此一研究,使得方言文献得到历史学界应有的重视. 5.学位论文朱秀蕾美国宗教组织“伊斯兰民族”个案研究2005 黑人穆斯林是美国伊斯兰教信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美国黑人来说,伊斯兰教是他们实现种族平等,找回民族根源,选择不同于基督教的宗教文化手段。“伊斯兰民族”是美国黑人穆斯林社群中最具影响的宗教团体。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黑人运动成为美国黑人伊斯兰宗教运动的先声,涌现出了一批启蒙思想家。1913年建立的“摩尔人科学圣殿”是“伊斯兰民族”的雏形。1930年,“伊斯兰民族”正式诞生。该组织早期基本思想是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法尔德—伊莱贾信仰”。创立人法尔德及其后继者伊莱贾在政治与宗教方面的实践将“伊斯兰民族”推向了美国黑人伊斯兰宗教运动的巅峰。20世纪60年代,泛非主义和正统伊斯兰教的传播让“伊斯兰民族”的领袖马尔库姆·艾克斯对原有的“法尔德—伊莱贾信仰”开始动摇。他本人在思想上的转变让“伊斯兰民族”开始面对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普世主义的矛盾,也为“伊斯兰民族”在70年代的分裂埋下了伏笔。80年代,美国黑人的政治诉求和精神世界得到相对满足,“伊斯兰民族”必然面临的民族主义与普世主义矛盾进一步凸显。 6.期刊论文吉平郊美国宗教文化的内容及影响——简介《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出版参考2008,""(19) 在美国,公民宗教是美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文明的核心,是维系美国存在的根基. 美国学者总结出美国宗教文化的六个内容,第一,神秘;第二,教义,即相信美国是世界上唯-按上帝旨意建立的国家.第三,礼仪,即圣诞节、感恩节等;第四,道德;第五,个人信仰经历;第六,社会机构. 7.期刊论文杨虹美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探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1)

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

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是脱离实际需求,方式固定化,易造成逆反心理,内容编排不很合理,内容较滞后,缺乏系统性,方式与实践脱节,家校沟通不够,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重视不够,评价方法不全面。 【关键词】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突出;问题 我们党提出: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把教育摆在首要地位。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对青少年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素质的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阶段。各个学校都在深化思想政治的理论研究,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发现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迫待解决的问题。 1、教育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德育方式固定化,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由于自身心智不成熟,易受家庭、同龄人。社会传媒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接受教育是出现逆反心理,反感思想政治课,在犯错时,不虚心面对,崇拜西方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已过时。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2、教育内容编排不是很合理,教学内容较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起基本内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这些内容理论深刻,高度抽象,缺乏具体化和灵活性的实例,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难见实效,内容与实际脱节,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与实践脱节 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