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教学中“何……为”句式的析疑

文言文教学中“何……为”句式的析疑

文言文教学中“何……为”句式的析疑
文言文教学中“何……为”句式的析疑

文言文教学中“何……为”句式的析疑

川化中学罗保卫【摘要】古汉语“何……为”句式为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分为“何+动+为”、“何以+

动+为”、“何+以+名+为”、“何+以+为”、“何+名+之+为”五种句式,在中学文言中是比较常见句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材对此句式的诠注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我试图从语法结构和虚化说的历史观点来考察“何……为”句式形成演化过程,试给该句式找到一种客观依据,以避免仅从句意分析的随意性。从而给“何……为”句式比较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词意历史演变:语法结构特点:词义存在的语义环境:

“何……为”所构成的句式,在古汉语中,尤其在上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何”有时也写作“曷、奚、胡”等。对“何……为”所构成的句式,长期以来学术界解释不一。我认为,它是同形异构,是多种句式的混合体,在文言文教学中,宜依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据我的观察,它具有如下几式:“何+名+之+为”,此句式为宾语前置句。“何+以+名+为”、“何+动+为”、“何以+动+为”、“何+以+为”、,对此我们先分析有关句式,最后集中讨论“为”字。

一.何+名+之+为

在此句式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为”是动词。即“为+何+名”。马建忠对“何+名+之+为”句式,有较详尽的论述。《左传》十三“……何国之为”者,犹云:“如是尚将为何国”也,之字所以明其为倒文。“为”是动词,“之”有提宾的作用。又如《国语。吾语》“何善之为”理解为“有何善”。《左传。成二》“何臣之为?”理解为“有何臣?”。《庄子。让王》“何穷之为?”理解为“有何穷?”。“为”训为“有”,王引之《经传释词》有详尽的考证:如《孟子。滕文公》:“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赵岐注:“为,有也。国虽小,亦有君子,亦有野人也。”《汉书。张汤传》曰:“何厚为?”《汉书》作“何厚葬之有?”此外,十二年《传》曰:“……其何福之为?”桓公六年左传曰:“其何福之有?”……(引自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4年第一版47页)这此例子都可以证明“为”不是语气词。《公输》课文中的“夫子何命焉为”教材解释:“焉”“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焉为”为语气词。我觉得“何+名+焉+为”与“何+名+之+为”句式相仿。“是”“之”“焉”等语法功相当,都是提前宾语的标志。(引自《古代汉语。上册》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41页)我觉得应理解为:“焉”是结构助词。“为”是动词“有”。“夫子何命焉为”相当于“何命之有”。我们现在讲成“有何命”,意思是“有什么见教?”

二、何+动+为。

“何+动+为”中的“动”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何”为疑问代词,充当状语,相当于“何为”;“为”是语气词。下面分别说明。

“动”。包括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在句中为谓语中心词。例如: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②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③古之人曷引天为?(刘禹锡《天论中》)例①为动词,例②为偏正式动词短语,例③为动宾短语。“何”为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为”,询问目的、原因,充当状语。例如:①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②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③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汉书·张汤传》)例①《国语》韦昭注:“晋加宠于子,将何为治乎?”例②《韩非子·内储说上》在叙述同一事件时,为“尚何为而泣?”例③《汉书》严师古注:“言何用多对?”以上均用“何以”、“何为”释“何”。可见“何”相当于“何以”、“何为”。“何+动+为”中的“为”应是语气助词,下文讨论。

三、何+以+名+为。

此式中“何”为疑问代词,作状语。“以”句中主要动词,与“名”构成动宾短语,为

句中谓语中心语,“为”是语气助词。此式中的“何”同“何+动+为”中的“何”,句中用以询问原因或目的,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有的表示反问。例如:①子何以其志为哉?(《孟子·滕文公下》),此句《孟子译注》译为:“你为什么要谈论动机呢?”②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孟子·万章上》),此句《孟子》伪孙氏疏:“我何为用汤之聘币为出哉!”③孟氏问曰:“人而已矣,奚以名为?”曰:“以名者为富”。(《列子·杨朱》)④仁者爱人,义者循礼,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以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子·议兵》)例①用“为什么”释“何”,例②用“何为”释“何”,可见“何”同“何以”。例③用“以名者为富”回答“奚以名为”,“以名为富”答“以名”,“奚”疑问代词,用以提出问题。例④据下文,“以兵”即“有兵”,“为争夺”正是回答“以兵”的。用以提问的也仅是“何”。

“以”为句中主要动词,相当于动词“用”,它与“名”构成动宾短语作谓语中心语。这可以从古今学者的训释中看出来。

例如: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②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孟子·万章上》)

③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庄子·让王》)

例①《论语》邢昺疏:“何用文章乃为君子”,皇侃疏为:“何必用于文华乎”,均以“用”释“以”,“用文华”为动宾短语。例②《孟子》伪孙氏①疏:“何为以汤币是为出哉”,用“何为”释“何”,“以”当解作“用”。例③《庄子》成玄英疏:“道在其中,故不用天下。”以上以“用”释“以”。“用”均为谓语中心词,后“名”为其宾语。

四、何以+动/形+为。

这种句式中的“动/形”包括动词、形容词以及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为句中谓语中心语;“何以”有时也写作“何用”等,为固定结构,句中作状语,“为”是语气助词。

“动/形”,有的是动词、动词性短语,较多见;有的是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较少见。例如:①文举舍我死,吾何用先为?(《后汉书·郑孔荀传》)②父有罪,何以招其子为?(《史记·楚世家》)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例①为动词,例②为动宾短语,例③为连谓短语。

“何”有时写作“奚、胡、安”等。“以”有的写作“用”或“为”。它们在句中用以询问原因或目的,有的构成反问,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①父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庄子·田子方》)

②臣亦柔耳,何用刚为?(《说苑·敬慎》)

③王室如毁,雄安用生为?(《晋书·忠义》)

④两君合好,夫夷狄之民,何为来为?(《谷梁传·宣公十年》)

例①用“何以”,例②用“何用”,例③用“安用”,例④用“何为”。从语源上看,“何、奚、安”等为疑问代词,“以、用、为”等为介词,它们用法均相通,故而“何以”、“何用”、“安用”等也相通。这里的“何以”、“何用”等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可认为是固定结构,句中用以询问原因,如例①;或询问目的,如例②③④,相当于“为什么”。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何以”、“何用”等当与第一式的“何+动+为”的“何”语法意义相同。

五、何+以+为。

“何+以+为”有的写作“奚+以+为”,是同形异构,一是“何+以+(之)+为”,一是“何以+为(动)+(之)”,(之)表示省略的成分。

(一)何+以+(之)+为。此式,“以”是动词,后省略代词“之”,“为”是语气助词,为“何+以+之+为”的略式。例如:①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②虽多,亦奚以为?(《汉书·艺文志》)③四海之尊,于我无用,九五之尊,予何用为?(《庄子·逍遥游·成玄英疏》)

例①《经传释词·卷二》:“以,用也。为,语助。言诵诗虽多,亦何用也。”皇侃疏为:“亦何所为用哉”。例②《汉书》严师古注:“谓人不达于事,诵诗虽多,亦无所用。”以上均以“用”释句,此“用”即“以”。古汉语中,“以”的宾语如果是“之”时经常省略,所以,“以”宜释作“以之”,“奚以为”宜解作“奚以之为”之省。例③“予何用为”当解作“予何用之为”,“之”代“九五之尊”,意为“我什么要用九五之尊”。

(二)何以+为(动)+(之)。此句式,“何以”为固定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询问原因,有时为反问,也可以认为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例如:①夫黄帝尚矣,女何以为?(《大戴礼记·五帝德》)

②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③胜自砺剑,人问曰:“何以为?”胜曰:“欲以杀子西”。(《史记·伍子·列传》)

例①《大戴礼记解诂》:“何以为,言何用为此也。”“何用”即“何以”,“为此”中“此”承前代黄帝,意为“为什么要谈论黄帝”。例②为设问,答语为“以圉寒”、“以圉暑”,当是回答“何以”所提出的问题。“何以”在句中作状语,谓语中心则落在“为”上,其宾语是“衣裘”,承前省。所以,它当是“何以+为(动)+(之)”之省。例③“何以为”也应理解为“何以+为(动)+(之)”,从后文“欲以杀子西”看,它的语义应是“为什么要磨剑”。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类“何以为”中“何以”为状语,在句中询问原因或目的,“为”是动词,后可认为省略了“之”。总之,“何以为”是同形异构,宜结合语境区别对待。六、关于“为”的讨论

前文已论述,“何……为”框架包括多种句式,“为”有的为动词,前面以讨论。但大都为语气助词。我重点讨论一下语气助词“为”。

(一)“为”应是语气助词。“为”作为语气助词,从《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我赞同语气助词说。

1.从古人的训释看。很多学者用“乎”“哉”“也”等释“为”。例如:①何以文为?(《论语·颜渊》)②何以伐为?(《论语·季氏》)③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国语·晋语八》)④秦治天下,将何以天下为?(《国策·赵策四》)

例①《论语》皇侃疏:“何必用于文华乎?”例②孔安国疏:“已居鲁为社稷之臣,何用灭亡为也?”例③《国语》韦昭注:“将何为治乎?”例④《国策》鲍本:“天下自为秦用,赵无所用之也”。以上释文均用语气词“也”“乎”或“哉”来释“为”,可见“为”是语气助词。

2.从语法意义看。在“何以+动+为”、“何+以+名+为”等句式中,去掉“为”后均不影响语气的表达。

例如:①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自可助君尔,何用谢为?(《太平广记·临海人》)以上各句均可去掉“为”。例①可说成“尔何来”,例②“何用谢为”可说成“何用谢”。

(二)“为”的语法意义。语气助词“为”可兼表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1.疑问语气。“为”主要是与“何”呼应使用,共同表示疑问语气,用以询问目的或原因。有的用于一般疑问句,有的用于反问句,用以加强反问语气。

例如:①公曰:“何以礼为?”对曰:“夫礼者,民之纪,纪乱则民失,乱纪失民,危道也。”(《晏子春秋·内篇》)②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大夫亲戚送之,故留。”(《史记·穰苴列传》)③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史记·魏世家》)。

以上例①②为一般疑问句,例①问目的,例②为反问句。例③为反问句。

2.感叹语气。《词诠》:“为”,“语末助词,表感叹。”这就是说,“为”还用于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

例如:①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②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汉书·外戚传》)。以上句中的“为”是表示感叹语气的。这种句式一般不与“何”呼应使用。

3.祈使语气。“为”还可以用于祈使句,表示祈使语气。这里边一般要有表示祈使的词语,诸如“无、毋、勿、亡”等,“为”起加强语气的使用。

例如:①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左传·襄公十五年》)

②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均为祈使句,例①用“无”,例②用“毋”,均是表禁止的否定副词,“为”起加强语气的使用。语气词“为”用于疑问句、感叹句或祈使句中,出现的频率不同。疑问句较多,感叹句次之,祈使句较少。可以说用于疑问句是最基本的。

(三)语气助词“为”发展演变的臆测。关于语气助词“为”的来源有两种解释,一是黄侃先生,他认为“为是语助,盖本字为‘与’,或作‘矣’”。可称为假借说;一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这个‘为’字向来都认为是疑问语助词。但既可以再在下面加‘乎’、‘哉’,似乎‘为’字本身原并非语助词。”他还指出:“‘何为’常常拆开来用,中间大率加个‘以’字。”这也就是说,“为”本非语助词,是由于“何为”拆开来用而发展为语助词的。

我们认为吕先生的论断较为客观。“何+动+为”和“何+以+名+为”的句式大都

可变换为“何为+动”、“何为+以+名”或“动+何为”、“以+名+何为”。

例如:①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国语·楚语上》)

②何早自杀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例①可变换为“何为不来”,“不来何为”。例②可变换为“何为早自杀”,“早自杀何为”。变换后语义不变,还是询问原因、目的或表示反问。

“何为+动”或“动+何为”这两种古汉语中大量存在着的句式也可变换为“何+动+为”。

例如:①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②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

例①可变换为“何多杀为”,例②可变换为“何不死为”,变换后语义也不变。从以上的句式变换过程似可以看出“为”和“何为”的渊源关系,“为”当是由“何为”而来。但能否就此认为“为”是动词或介词了呢?我认为是不能的。这是因为句式变换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判定句式的依据,更何况有些带有“为”的句子是不能按以上程序变换的。

例如:①两君合作,夷狄之民何为来为?(《谷梁传·宣公十年》)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今日富贵忘我为!(《颜氏家训·书证》)

例①前有“何为”,“奚以”,“为”的位置已被别的词占据;例②前有“何故”,独立表义,相当于“何为”,不需“为”,例③前没有“何”,“为”找不到对象。它们均不能变换为“何为+动”或“动+何为”的句式。这说明“为”已独立表示语法意义,已与“何”失去了原来的联系。

以上说明,语气助词“为”是由“何为”发展而来的。在“何……为”中,“何”既然已经与“为”分开,它又能独立充当状语,那么它就有可能脱离“何”而走上独立的道路。“为”既然已经脱离了“何”,它的语法功能已被“何”所取代,这也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走上虚化的道路。一旦出现了“何以/何故+动+为”的句子,“为”就不能复位,它也就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因为在这些句子中,“何以”或“何用”等本身就是由“以”或“用”作

“何故”也相当于“何为”,已经最后排挤了“为”,为介词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发展成的固定结构。

使“为”成为纯虚词了。而在“动+为”的感叹句中,“为”就更前进了一步,以至于看不出它与“何为”的关系,更是货真价实的语气助词了。从这点出发,尽管“为”和动词或介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有必要,且也有可能认为它是语气助词;即使是在“何+动+为”句式中,它与“何”尽管还没有最后失去联系,只要看到它的发展趋势,也应把它视为语气助词为宜。

【主要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岳麓书社

3.《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

4.《经藉篡诂》作者:清·阮元成都古籍出版社

5.《广释词》作者:徐仁甫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6.《助字辨略》作者:刘淇中华书局

7.《古书虚字集释》作者:裴学海著中华书局

8.《词诠》杨树达著中华书局出版社

9.《汉语史论文集》西南师大中文系汉语史研究室编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1)

温故知新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 也” (1)“,,,,,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 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 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明显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 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 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 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 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前复习 1、指出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B、不远万里 C. 鱼肉百姓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耻相师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孔子师郯子②襟三江而带五湖③吾得兄事之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⑥择善而从之⑦俊采星驰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一、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 “......者,......。” “......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例: 1.翻译(2014.广东)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⑤且相如素贱人。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②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则与(之)斗卮酒。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文言文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状语后置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判断句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2)……,……也。 3)……者,…… 。 4)……者也。 5)“是······也”式 6)“此······也”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句子翻译要兼顾词法与句法。文言词法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和词类活用,尤其要重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文言句法重点考查几种特殊句式,即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 真题再现: 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 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提卒:率领军队;坠:落入;画:谋划;破:打败】 (2)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需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频:多次;但:只;以德:用恩德;讨:讨伐】 (3)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赵奢已经打发走秦国间谍,于是下令卷起铠甲催促部队行军,一天一夜就到了。(4)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不如背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一定会把宝物奉送给你。 (5)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刑罚。 对人或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用判断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借用“者”、“也”等标志词构成。译作“……是……”。格式(1):……者,……也。(2):……者也。(3):……,……也 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夫战,勇气也。 ④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用判断句,没有标志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377 更新时间:2009-10-15 文 章录入:admin]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答案]B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答案]D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答案]C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答案]A 11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10 D.1/2、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 和C ,B 和D 。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 2、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 【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流水我好像要追不上,担心岁月不等我。】 (2)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从属晋国的情况下又从属楚国。】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刑来督责他们,用威风怒气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傧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3)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文言文复习 句式

文言文复习(句式) 倒装句: 1、问:“何以战?”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子将安之?何为者也? 缚者曷为者也?白雪纷纷何所似?子何恃而往? 3、微斯人,吾谁与归?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吾欲辱之,何以也? 4、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百里奚举于市。 6、忌不自信。彼不我恩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8、甚矣,汝之不惠。 判断句: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夫战,勇气也。生,亦我所欲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之谓失其本心。(可以表示判断的词语:皆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固定句式: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何遽不为福乎?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其李将军之谓也?其犹是也夫。 4、山峦为晴雪所洗。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 缚者何为者也? 5、胡不见我于王?胡不已乎? 6、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射不亦精乎? 8、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9、郎诚见完与恩。 10、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11、以为虎而射之。士以此爱为用。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才许之,以为前将军。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子墨子解带围城,以牒为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 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1.“……者,……也”格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用“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6.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二、被动句 (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四)用“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详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详解 谈到文言文中的句式,是好多同学迷惑的地方,特别是其中的倒装句根本模不着头脑。究其原因就是不懂语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分为四类,即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对于省略句而言无非是省略主语、谓语、介词,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常见。 诸如:你把书拿来了吗?(我)拿来了。省主语 我去过杭州,他也去过(杭州)。省宾语 他走过去把皮包放(在)茶几上了。省介词 还有谁去?我(去)。省谓语。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文言文中的上下文具体推断,在这里就不再详说了。下面重点说说判断句,被动句以及倒装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一般句中有谓语动词“是”。文言文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没有谓语动词“是”,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句中常用介词“被”引出施事者。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1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B。【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考题回顾】供先生食。?吾侪愿尽力焉重庆卷)(2014是区区者,何难之有,沿途以行乞所得,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这是区区小亊, 用。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叫宾语前置。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1、彼且奚适也?3、彼且恶乎待哉? 4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微斯人,吾谁与归?5总结规律: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牛刀小试:、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1()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豫州今欲何至? B、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C、而今安在哉? D C答案: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文言文基本句式

文言文基本句式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版)

高一语文知识衔接——文言特殊句式(教师版) 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规律,才能举一反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定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又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 而取熊掌的;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 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此为何若人?(《公输》)译文: 这是怎样的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些副词主要有:亦、本、皆、乃、即等。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 说:“我也是鬼”。再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再如:巨是 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