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布病疫情分析

布病疫情分析

布病疫情分析
布病疫情分析

布病疫情分析

分析河北省宣化县西阳城村2005-2008年布鲁菌病(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基层做好防控工作,制定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借鉴。方法描述2005—2008年该村布病疫情。结果2005-2007年全村分别确诊布病5人、13人、2人,2008年未发现新发病例。结论通过宣化县卫生、畜牧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在疫区处理、免疫接种和病死畜淘汰等方面的协调处理和联防联控,西阳城村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河北张家口市为我国布病监测点市,宣化县是张家口市布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该县布病发病人数呈逐年增高趋势,全县13个乡镇均有疫情出现,个别地方甚至发生暴发疫情。2005年宣化县南部的西阳城村出现一家5口感染布病的情况,2006年检测出13例阳性病例,2007年确诊2名患者,2008年未见新发病例。现将西阳城村2005-2008年布病疫情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人间布病数据来自于宣化县疾控中心2005-2008年对西阳城村村民的血样检测及流调结果;畜间检疫、免疫数据来自于宣化县畜牧办。

1.2 监测方法及诊断采集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作为初筛,阳性者做试管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滴度为1︰100(++)以上的为血清学检测阳性,每批血清检测均作阳性对照。诊断按国家标准布鲁菌病诊断技术(GB15988-1995)标准,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布病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阳性结果的,即确定为布病患者[1]。所用试剂均来自于河北省传染病防治所。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西阳城村位于宣化县南部,人口1550人,常住人口1263人,属半山区,无霜期短,养殖业为该村的主要产业,全村有羊群4群,羊只多为自繁自养,白天集中放牧、晚上分户圈养,发生

过羊只流产现象,羊只卖出时主要是羊贩子收购,销售到全县各乡镇及县外。

2.2 疫情介绍

2.2.1 起源村民马某家养羊5只,2004年冬季1只母羊产羔,因怕冻着小羊,晚上把羊只放在人居住的堂屋地上。2005年春季马某自觉发烧、乏力、出汗和关节疼痛而到县疾控中心就诊,经抽血检测,虎红玻片凝集阳性、试管凝集滴度为1∶400++,判定为布病病例。随后对其家人采血检验,有4人阳性。

2.2.2 疫情扩散2006-04该村史某出现乏力、发烧等临床症状,经血清学检验被确诊为布病。4~7月份检出6例阳性,至年底全村确诊布病13例。

2.3 流行病学调查

2.3.1 人间流调2005年马家5人确诊布病后,县疾控中心组织人员开展流调,通过广播对全村开展了布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并动员家里有羊、又有临床症状的人免费采血化验,但村民不理解,只采集血样1份。2006年春夏又确诊6例病例后,张家口市、宣化县的疾控部门加大了对该村的监测力度,2006-2008年以饲养、放牧、接羔、兽医、皮毛、乳肉加工及其他与阳性畜有接触的人员为对象,依照《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张家口市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组织防控人员多次进行流调。发放了宣传单952份、宣传册236份,并现场对群众解疑答惑,同时对养殖户、放牧员、皮毛加工等重点人员采了血样。2006年流调210人、采血46份,全年有13人被确诊。2007年流调236人,采血38份,确诊2人,2008年全年该村未见新发病例。4年西阳城村共确诊布病20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39.3岁,男女比例为7∶3,有家庭同时感染现象,其中2005

年马某1家5口,2006年确诊病例中来自同一家庭2人的有2家;职业包括农民、养殖人员、放牧员和学生。完成了“人间布病调查登记表”、“不同职业人间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查和发病调查统计表”和“布病不同年龄组感染发病调查统计表”等调查表的填写,建立了阳性病例的健康档案。

2.3.2 畜间调查2005年流调发现全村四分之一的母羊有流产史,以前羊只没有进行过检疫,也从未主动淘汰过1只病羊。村民将病死羊、流产羊羔煮后食用。2006年在人间布病疫情流调工作结束后,县兽医站进行了畜间布病疫情流调,对圈舍、皮毛和病羊接触过东西等进行彻底消毒,并依照《动物防疫法》检疫羊1400只,免疫1385只,淘汰病羊15只。2007年检疫羊2208只,淘汰病羊5只,2008年检疫羊只2362只,检疫率达100%。

3讨论

3.1发生布病疫情的原因分析

3.1.1 防护不到位,患病风险加大村民对布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养殖时存在人畜共居[2]或几个羊群在同一处放牧情况,人与畜、畜与畜之间的传染不可避免,羊只出现流产或病死现象时,养殖人员徒手处理,增加了患病的危险性。

3.1.2 检疫不彻底,导致疫情加重畜间检疫制度不完善[3]、传染源私自输入输出是影响布病预防和控制的主要原因,另外不舍得自己花钱给家畜免疫,也是布病蔓延的因素。

3.1.3 治疗不及时,留下隐患不断流调中发现有些布病患者,没能及时诊断病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此外,患者滥用药物导致转为慢性,或检测出现假阴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经过连续几年相关部门防病灭病知识的宣传,村民防控意识明显提高。改善了人畜居住环境,村民学会了对家畜科学养殖、适时免疫、及时淘汰,有效防止遏制了疫情发展,2008年未发现新病例。

3.2 防控措施

3.2.1 加强部门合作卫生、畜牧、工商以及交通等部门多沟通,做好在家畜饲养、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协作。尤其卫生、畜牧两个主管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利用开办专栏、村级广播、宣传画、宣传栏和科普知识下乡等方式,强化公众特别是对养殖、屠宰、兽医等重点人群的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同时定期进行人间、畜间的布病监测[4]。

3.2.2 科学饲养家畜养殖时实行人畜分离,减少人与病畜的接触。注意在饲养、接羔、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的防护,一旦高危人群中出现有布病的发病症状要及时就诊[5]。

3.2.3 及时规范治疗对确诊病例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用药。急性感染者按疗程规律服药基本可以治愈,而一旦转入慢性期治疗起来较困难,患者可能终身受病痛困扰。同时建议将布病患者的治疗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畴,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6]。做好对布病的防控,既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也是养殖、屠宰、加工等各环节的事,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和《动物防疫法》,通过多方位、多部门配合,采取得当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7],布病疫情是可防可控的。

布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诊断和疫区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疗、卫生防疫机构。 2 术语 皮肤过敏试验: 受布氏菌感染后,再受到布氏菌过敏原刺激,皮肤出现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布病疫区: 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4或3.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4 疫区处理原则 4.1 核实诊断:对确诊的病人应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核实诊断。 4.2 检疫和淘汰处理疫畜:对疫区内全部羊,牛和猪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疫,检疫后1个月再检一次。凡检出的阳性家畜均应立即屠宰(或隔离饲养)。至少在一年内停止向外调运牛、羊、猪。畜产品均应在原地存放和消毒,暂不外运。 4.3 消毒:被病畜的流产物污染的场地、用具、圈舍及尚未食用的奶制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4.4 免疫:经两次检疫呈阴性反应的家畜,以及疫区周围村受威害的畜群,应连续3年以畜用菌苗进行免疫,每年免疫覆盖率不应低于90%。 4.5 临床监测及治疗:对疫区内接触家畜及畜产品的人员进行血清学及皮肤过敏试验,查明人群感染情况,凡确诊的病人均应进行系统治疗。 4.6 宣传教育:对疫区的居民及职业人群进行布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4.7 疫区处理效果验证:在疫区处理后的第二年始,连续三年对疫区及疫区周围地区进行验证,验证方法按照农业部和卫生部共同制定的《布病疫区控制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 3 液中加入1%~3%的高价布鲁氏菌免疫血清,混合后,置37℃温箱2h,高速离心沉淀,取沉淀物0.5mL接种在选择性培基上培养,或注射豚鼠,用生物学法分离布鲁氏菌。 A1.3 其他病原材料培养 由乳,脑脊液,关节液和滑囊液分离布鲁氏菌,将液体标本无菌地接种到琼脂斜面上,或培养平板上,涂布于培基表面,参照血培养法观察结果,15天仍无可疑菌生长,定为阴性。 A1.4 生物学分离布鲁氏菌法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 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 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 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 3.Ⅱ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 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 3.1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2突发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布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Ⅱ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Ⅳ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市级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应急组织 布病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4、疫情现场控制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草药治疗方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 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 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 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 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 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 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热错杂型: 临床表现: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 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 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散寒,解肌清热。 参考方药: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柴胡15克,葛 根2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苓10克, 知母10克,通草6克。水煎服1日1剂 2 .湿热侵袭型: 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 克,竹 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 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 10克,生石膏30克。

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解,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黄苓12克,滑石30克,梔子12克,茯苓皮12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 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 3 .湿热瘀阻型: 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参考方药:金银花24克,银翘24克,当归尾6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10克,青蒿10克。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甘肃省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热错杂型: 临床表现: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散寒,解肌清热。 参考方药: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柴胡15克,葛根2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通草6克。水煎服1日1剂。 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克,竹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 2.湿热侵袭型:

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解,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 参考方药:黄芩12克,滑石30克,栀子12克,茯苓皮12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 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 3.湿热瘀阻型: 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布病的治疗与防治

布病的治疗与防治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50-60年代,牧区(如内蒙古等)的一些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他们理解为做衣服的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当然,这既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风趣的话。但说明当时人们对布病知道的太少了。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 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又为什么叫布病呢?因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布病。哪么,引起这种病毒的菌为什么叫布鲁氏菌病呢? 二.发现布鲁氏菌的轶事(趣事) 布鲁氏菌实际上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这要回顾一段小故事。约在140多年前,大英帝国的远征军进驻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某些岛国,驻扎在马尔他岛上的英国军队突然出现了大批发热的病人。患病的士兵出现高烧、大汗、肝脾肿大等症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按当地地名命名,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等。在发病的士兵中还不断出现死亡。当时既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疗,更不知怎样预防。在英国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中形成了恐怖情绪。 大约过了20多年(1886-1887年),一位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Bruce)剖检死于这种不明热的士兵脾脏时,不仅看到脾脏肿大,用显微镜意外地看到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他用培养基从脾脏中培养出很小的细菌。他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马尔他微球菌。以后又有人做很多试验、观察,并分到了更多的这类细菌,证明这些菌就是引起不明热的病因。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这种细菌的布鲁氏,将这菌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又过了约10年(1904-1907年),英国一个专门委员会在马尔他岛讨论布病的流行和预防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当地山羊血清与布氏菌发生凝集。他们认为马尔他岛上的山羊也能患此病。不久从山羊奶中检出了布氏菌。他又将这种山羊奶给人和猿猴饮用,喝了这种奶的人和猿猴也得布病。这说明人患布病是因当地山羊有此病,传给人的方式是喝了这种山羊奶或吃了患病山羊奶的新鲜制品。因此,大英帝国当局宣布在马尔他驻军中禁止饮用山羊奶,其结果发病人数明显下降。这是最早对布病采取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措施。 三.人患布病的传染源 所谓传染源就是指患传染病的根源(或来源)。虽然,人患布病是因布氏菌侵入人体内造成的,但布氏菌从何而来呢?现在人们都知道了,不仅人能得布病,许多家畜最易得布病,尤其是羊、牛、猪、犬等。因此,布病不仅被我国列为人间的法定传染病,而且还是重要的人兽(畜)共患病。 人得布病就是因患布病的家畜国将布氏菌再传给人,人就得了此病。所以染疫(感染布氏菌)的家畜就是人患布病的传染源。因受布氏菌感染的羊(山羊或绵羊)、牛(黄牛、水牛、牦牛等)、猪等家畜可能出现症状,了民可能不出现症状(隐性感染),但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正产时或流产时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就可被感染。在山西省吕梁山区一个农民家庭,几口人相继患了布病,追查原因时,才知道这个农民饲养了几只患布病的山羊,从山羊传给农民一家子。 人患布病的传染源是染疫的家畜。那么人患布病能不能传给其他人,或再传给家畜呢?在一般情况下,人患布病是不传给他人,也不能传给家畜。所以人得了布病一定要追查家中饲养的家畜或邻居的家畜及周围其他家畜。

布鲁氏菌病护理常规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症状及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3周,平均2周。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一年。 【临床症状】 (1)发热:发热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酸痛、头痛及大量出汗等症状。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平均为2-3周。本文来自平凉热线 (2)多汗:多汗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急性期患者为甚,出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平凉热线 (3)乏力:大多数布病患者均有乏力症状,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 (4)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慢性期关节疼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也以大关节为多见,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 (5)头痛:为急性期的常见症状之一,个别头痛剧烈者常伴有脑膜刺激症状。【临床体征】 (1)淋巴结肿大:由于局限性或多发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多发生肿大。 (2)肝、脾肿大:由于肝脏损坏,患者可出现黄疸。经过治疗肿大的肝、脾常恢复正常,这可作为考核疗效的指标之一。慢性布病患者的肝、脾肿大,往住较难恢复。 【临床分期】 (1)急性期: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发热和明显其他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期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2)亚急性期:发病在3-6个月,凡有低热和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 (3)慢性期:发病6个月以上,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者。平凉热线 (4)残余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较固定或功能障碍,往往因气候变化、劳

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 1.人的布病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仅供初诊用)。凡具备(1)、(2)项和第(3)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效价高低,皮内变态反应强弱仅供参考。2.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1)病源分离:检出布鲁氏菌(2)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3)补体结合试...... ...... 布病诊断标准 (一)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 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2以上) (四)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 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诊断疑似病例:具备(一)、(二)、(三)者。 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四)或(五)中任何一项者。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50%。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据对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和3.3%,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和34%。 二、防治原则、目标和策略 (一)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二)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

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人间布病中医治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属于中医湿热痹症,因其具有传染性,故可纳入湿热疫病范畴。本病系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初期以发热或呈波状热,大汗出而热不退,恶寒,烦渴,伴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为主要表现;继而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低热,自汗盗汗,心悸,腰腿酸困,关节屈伸不利等。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痹阻经筋、肌肉、关节,耗伤肝肾等脏腑。 一、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热错杂型:临床表现: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参考方药: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柴胡15克,葛根2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通草6克。水煎服1日1剂。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20克;呕恶欲吐加生姜6克,竹茹6克;热邪转盛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 2.湿热侵袭型: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法:清热透邪,利湿通络。参考方药:黄芩12克,滑石30克,栀子

12克,茯苓皮12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3.湿热瘀阻型:临床表现: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参考方药:金银花24克,银翘24克,当归尾6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10克,青蒿10克。加减:睾丸肿大加荔枝核15克,川楝子12克,龙胆草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30克,柴胡6克;肌体关节疼痛加穿山龙15克。乏力倦怠,盗汗,午后发热加鳖甲30克,秦艽10克,知母12克,地骨皮12克。 二、慢性期中医辨证治疗: 1.寒湿涸结型:临床表现:乏力,或有汗出,四肢发凉,形寒怕冷,筋脉拘急,肌肉酸麻,腰、脊、髋、骶、膝等关节疼痛,屈伸艰难,得热痛减,或大便溏稀,小便频或清长,舌体胖大,舌质淡黯红,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治法:温阳散寒,利湿止痛。参考方药:炮附片1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杭芍16克,木瓜30克,穿山龙15克,鸡血藤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10克。加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

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

中医适宜技术方案

中医适宜技术 1、毫针疗法: 又称“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 2、电针法: 是指在刺入腧穴的针具上,用电针机通电,将电流刺激和针刺结合起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电针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有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电针的适应范围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痹证和心、胃、肠、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3、拔罐疗法 1)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3)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4、推拿法: 推拿又称按摩,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推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已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作用是: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2)调整脏腑 3)理筋散结 4)正骨复位 5: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指在经络、腧穴、压痛点,或皮下反应物上,注射适量的药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腧穴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由于应用药液剂量较常规小,故又名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如采用麻醉性药物(如普鲁卡因)者,则称为穴位封闭疗法。 6、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灼的艾灸方法。 7、艾炷灸: 艾炷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8、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空白)[1]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口口口口口口病例编码口口口口地区(市)县(区)乡(农场、镇、街道) 1.基本情况 1.1患者姓名 1.2性别(1)男(2)女口1.3年龄(岁)口口1.4 民族 1.5职业(1)农民(2)民工(3)牧民(4)渔民(5)学生(6)医务人员(7)散居儿童(8)干部职员(9)家务及待业(10)畜产品收购屠宰(11)皮毛加工销售(12)乳肉加工销售 (13)兽医 (14)其他 (15)不详 口口. 1.6发病地址县(市、区)(乡)村(街道)号 1.7发病日期年月日 1.8住院日期年月日 1.9报告日期年月日 1.10所住医院名称 2.临床表现 2.1症状体征 2.1.1发热(1)有(2)无口2.1.2发热持续(天) 2.1.3体温最高℃ 2.1.4多汗(1)有(2)无口2.1.5肌肉、关节酸痛(1)有(2)无口

2.1.6乏力(1)有(2)无口 2.1.7肝胂大(1)有(2)无口2.1.8脾肿大(1)有(2)无口2.1.9淋巴结肿大(1)有(2)无口2.1.1口睾丸肿大(1)有(2)无口2.2实验室检查 2.2.1玻片凝集反应(1) - (2)+口2.2.2虎红平板凝集反应(1) - (2)+口2.2.3皮肤过敏试验(1)有(2)无口 2.2.4病原分离(1)从病人血液中(2)从病人骨髓中(3)其他体液中(4)从病人排泄物中(5)无口 2.2.5 SAT滴度为1:100(++)(1)有(2)无口2.2.6 补体结合试验1:100(++)(1)有(2)无口2.2.7 Combs试验滴度为1:400(+ +)(1)有(2)无口2.3临床诊断 2.4治疗 2.4.1抗生素治疗(1)有(2)无口2.4.2抗原治疗法(1)有(2)无口2.4.3水解素治疗法(1)有(2)无口2.4.4溶菌素治疗法(1)有(2)无口 2.5转归(1)痊愈(2)好转(3)末愈(4)死亡(年月日死于)口 3.流行病调查 3.1与动物接触史

34.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50%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 。据对 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 和3.3% ,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 和34% 。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

山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方案 一、概述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染疫的家畜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布病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 山西的布病流行与全国基本一致,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发生过两次大流行,最高发病率分别为 6.03/10万、4.64/10万,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八十年代,布病流行基本得到控制,1985年全省发病仅为9例。90年代后,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迅猛发展,牲畜交易活跃,家畜流动频繁,畜产品加工领域广阔,以及布病防治工作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布病疫情在我省回升和扩大蔓延,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范围逐渐扩大。2007年,全省共新发布病病例4040例,发病率达11.97/10万,无论从发病数还是发病率上都达到有史记载以来的最高峰,并出现多次暴发疫情。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布病疫情,遏制疫情蔓延。 二、防控目标 (一)掌握布病基本情况及防治现状; (二)搞好布病疫情调查和疫区处理工作; (三)提高重点人群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四)遏制我省布病疫情上升的势头。 三、防控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21天),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三)暴发疫情达到《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定义 (1)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Ⅱ级):布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即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布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模板】

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区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二)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含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蒙西医结合。 (三)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 抗生素治疗:选择使用针对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的能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包括利福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推荐使用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磺胺类等,一般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建议静脉滴注用药时间为14天左右,重症患者可适当延长静脉用药时间。口服用药21日为一疗程,用药时间一般为2-4个疗程。 对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高热、有时忽冷忽热兼有寒战,

布鲁菌病讲义

布鲁菌病讲义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布鲁菌病讲义 概念: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布病是急性传染病,也是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其为乙类传染病。 历史与现状:布病在世界上有广泛的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人们真正认识此病,并不断深入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1887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耳他岛死于“马耳他热”的英国驻军士兵的脾脏中分离到“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在我国,1905年Boone于重庆报告2例布病患者,1916年在福建发现1例布病患者,1925年在河南发现4名印度侨民感染布病,并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羊种布氏菌。说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布病流行。 病原学:布鲁氏菌为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呈多态性。革兰染色阴性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年份菌名生物型国家宿主 1887 羊种1-3 马尔他羊 1897 牛种1-7、9 丹麦牛 1914 猪种1-5 美国猪 1953 绵羊附睾 1 新西兰公绵 羊 1956 沙林鼠 1 美国沙林 鼠 1966 犬种 1 美国犬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

布病防治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2.1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属的6个种和主要易感动物见下表: 种主要易感动物 羊种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羊、牛 牛种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牛、羊 猪种布鲁氏菌(Brucella suis)猪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rucella ovis)绵羊 犬种布鲁氏菌(Brucella canis)犬 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rucella neotomae)沙林鼠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4实验室诊断 2.4.1病原学诊断 2.4.1.1显微镜检查 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它菌为蓝色。 2.4.1.2分离培养 新鲜病料可用胰蛋白月示琼脂面或血液琼脂斜面、肝汤琼脂斜面、3%甘油0.5%葡萄糖肝汤琼脂斜面等培养基培养;若为陈旧病料或污染病料,可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培养时,一份在普通条件下,另一份放于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37℃培养7~10天。然后进行菌落特征检查和单价特异性抗血清凝集试验。为使防治措施有更好的针对性,还需做种型鉴定。

布氏杆菌病(精)

布鲁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马尔他热或波状热,由布鲁氏杆菌(Brucella )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常常引起动物流产,不孕等症状,故又称之为传染性流产病。本病流行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多见于内蒙古、东北、西北等牧区。本病不同程度的流行,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布病收录为多种动物共患疫病名录中,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疫病。本文从布氏杆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预防和治疗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病原学 布氏杆菌属为短小革兰氏阴性菌,兼性需氧,有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不产生芽孢。根据宿主嗜性、病原性和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10个种:其中6 个经典种,分别为马尔他布氏杆菌(B. melitensis)、流产布氏杆菌(B. abortus)、猪布氏杆菌(B. suis)、犬布氏杆菌(B.canis)、沙林鼠布氏杆菌(B. Neotomae)、绵羊布氏杆菌(B. Ovis);另外4 个种是近几年新分离到的,如从海洋动物中分离的鲸型布鲁氏菌(B. ceti)和鳍型布鲁氏菌(B. pinnipedialis)[1];B. microti从田鼠中分离[2],有报道称从狐狸和土壤里也可分离到[2,3];而B. inopinata则从人体内分离[4]。最近,有报道称从牛蛙体内分离到了一种新的布鲁氏杆菌,该种菌很有可能是一种新的种[5]。习惯上称马耳他布鲁氏菌为羊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为牛布鲁氏菌。各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感染的布氏杆菌种属主要是B. melitensis(绵羊和山羊)、Brucella abortus(牛和水牛)和B.suis(猪)。 该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7d,在阴处胎儿体中可活6个月,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 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 个月,对低温的抵抗力也强,低温下可存活1 个月左右。但是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弱,巴氏灭菌10~15min死亡,高压消毒瞬间即亡,0.1%升汞数分钟、1%来苏儿或2%福尔马林或5%石灰乳15min死亡,日光直射需05~4h能杀死。 2 流行病学及流行情况 2.1 传染源 一般是病畜及带菌动物。受感染母畜流产的胎儿、羊水和胎衣,及阴道分泌物最具有传染性。其次乳腺组织、淋巴结、关节、睾丸、精液等也适宜布鲁氏杆菌生长,有一定的传染性。布鲁氏菌主要是经过消化道、乳汁、生殖道和皮肤、粘膜、眼结膜、叮咬过病畜的吸血昆虫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