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t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xt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xt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xt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三章资本的运行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A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B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C科学技术发明的必然产物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溶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3、不属于资本循环全过程的三种职能形式的是

A商业资本 B商品资本 C货币资本 D生产资本

4、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

A解决价值补偿和价值替换

B实现剩余价值

C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补偿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相对过剩 B人口相对过剩 C生产绝对过剩

D劳动人民支付能力减少

6、资本循环过程实际上是()的运动过程

A货币资本 B产业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7、补偿无形磨损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

A提高固定资本的折旧率

B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

C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D降低消耗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2002考研理科第6题)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 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无政府状态

10、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1999年考研理科第6题)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2000考研理科第7题)A.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2000年文科考研第6题)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2001考研理科第5题)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14、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2005年考研第6题)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

15.

生产资本构成价值(单位:万元)年周转次数

固定资本

其中:厂房

机器

小工具流动资本1000

300

600

100

500

1/20

1/10

1/4

3.4

根据上述材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2003考研理科第6题)A. 1.0次 B. 1.2次

C. 1.3次

D. 1.4次

16、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04年考研试题第4题)

AⅠ(V+M)=ⅡC BⅡ(V+M)=ⅠCA

CⅠ(V+M)>ⅡC DⅡ(V+M)>ⅠC

【答案】1、A 2、C 3、A 4、D 5、A 6、B 7、B 8、B 9、C

10、B 11、D 12、D 13、C 14、D 15、B 16、C

二、多项选择题

1.通过对社会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

A.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物质资料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C.物质资料再生产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手段

D.再生产是物质资料、资本价值和经济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E.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2.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A.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

B.反映生产和技术水平的资本构成

C.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

D.能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构成

E.由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决定的资本构成

3.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分析可以说明:

A.其他条件相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利润率不同

B.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通过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C.同一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也会形成平均利润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积累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E.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

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表现在全部资本中:

A.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偏小

B.不变资本的绝对减少

C.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偏小

D.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

E.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

5.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的企业:

A.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就越小

B.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就越大

C.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

D.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少

E.利润率就越高

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A.单个资本增大但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下降

B.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和相对减少

D.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7.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括:

A.货币资本循环

B.生产资本循环

C.生息资本循环

D.商业资本循环

E.商品资本循环

8.资本按:

A.循环的职能形式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B.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D.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周转方式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E.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9.流动资本是:

A.在流通领域里发生作用的资本

B.包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C.包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D.正处在运输过程中以设备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E.生产资本中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其价值全部周转回来的那部分资本

10.生产资本从不同角度可分为: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

D.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

E.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

11.以厂房、机器、工具和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流动资本

B.固定资本

C.不变资本

D.可变资本

E.生产资本

12.运输公司中用于货物运输的汽车是该公司的: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13.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

B.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C.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D.商品的购买时间

E.商品的销售时间

14.资本周转:

A.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B.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

C.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

E.速度提高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和提高年剩余价值量

15.固定资本:

A.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B.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C.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正比例

D.折旧率与固定资本的实际使用年限成反比

E.磨损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16.预付资本总周转:

A.是指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的平均周转次数

B.速度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反比

C.速度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正比

D.速度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反比

E.速度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比

17.提高资本周转速度:

A.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固定资本无形磨损造成的贬值损失

B.有利于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预付流动资本

C.有利于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D.有利于提高剩余价值率和企业的赢利水平

E.有利于缩短资本的回收期,加速实现剩余价值

18.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B.社会总产品是由C+V+M构成

C.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D.社会总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E.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9.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用如下几个公式表示:

A.Ⅰ(v+m)>Ⅱc

B.Ⅰ(c+v+m)=Ⅰ(c+△c)+Ⅱ(c+△c)

C.Ⅱ(c+m-m/x)>Ⅰ(v+m/x)

D.Ⅰ(v+△v+m/x)=Ⅱ(c+△c)

E.Ⅱ(c+v+m)=Ⅰ(v+△v+m/x)+Ⅱ(v+△v+m/x)

20、垄断价格是: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垄断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E.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21、垄断利润是: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来源于垄断企业先进的机器设备

E.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2、垄断价格:

A.完全是人为定价

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

C.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

D.违背了价值规律

E.是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23、垄断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变化:

A.规律已经消失

B.只存在于垄断部门之间,不存在非垄断部门之间

C.只存在非垄断部门之间,不存在垄断部门之间

D.在垄断与非垄断两个层次都发生作用

E.形成两个层次两种不同水平的平均利润率

24、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A.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B.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C.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D.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E.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需要国家出面组织和投资

25、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具体形式有:

A.利用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B.利用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实行再分配

C.利用金融手段来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

D.利用国家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E.利用国有制经济逐步取代私有制经济

26、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节:

A.不起任何作用

B.会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根除经济危机

C.会减轻生产无政府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D.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E.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7.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1999年文科考研第18题)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

D.减少固定资本有形损耗 E.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28、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1999年考研理科第21题)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额

C、节省预付资本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29.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2001考研理科第20题)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30. 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1997年考研理科第15题)

A. 买与卖的顺序不同

B.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 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D. 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 流通的目的不同

31. 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2002考研理科第19题)

A.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

B. 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C. 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D. 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E.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2.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2003考研理科第19题)

A.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33.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2002年文科考研第19题)

A. 货币资本

B. 固定资本

C. 流动资本

D. 生产资本

E. 商品资本

【答案】

1、ABCDE

2、ABC

3、ABDE

4、CE

5、BCE

6、ABCD

7、ABE

8、ACE

9、BCE 10、AB 11、BCE 12、ACE 13、ABCDE

14、CDE 15、ACDE 16、ABE 17、ABCE 18、AE 19、BDE 20、ABD 21、ABE 22、BCE 23、DE 24、ABCDE 25、ABCD

26、CD 27、BCE 28、BC 29、ABC 30、ACDE 31、BCDE 32、CE 33、ADE

二、辨析题

1.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

2.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3.资本的流通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所组成。

4.区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按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否移动区分的。

5.资本家垫支在机器设备上的资本之所以是固定资本,是因为这部分资本的物质形态始终不变。

6.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7.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和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反比。

8.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9.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1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11.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12.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图示中,属于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是Ⅰ(v+m )与Ⅱc。

1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Ⅱ(v+m)>Ⅰc。

14.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性决定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的越快越好。15.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16、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1999年考研理科第30题)

17、固定资本是处于生产领域的资本,流动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

18、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19、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0、一切机器设备都是固定资本。

2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22、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则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则资本周转的速度一面越慢。

23、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量有关,与剩余价值量无关。

2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2005年考研第32题)

25.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003考研理科第32题)

『答案』:

1.错误。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及销售商品三阶段的统一。

2.正确。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同时,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3.错误。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商品出售时间。

4.错误。区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价值的不同周转方式。

5.错误。资本家垫支在机器设备上的资本之所以是固定资本,是因为这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价值是一次预付,但视其实物形式的磨损,分次转移,分次收回,最后通过实物形式的更新而完成其运动。

6.正确。资本周转一次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经历的时间,这个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7.错误。固定资本物质存在的时间越长就越耐用,磨损就越慢,资本价值固定在原使用形式上的时间也越长,周转的速度也越慢。因此,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和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正比例。

8.错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9。错误。社会总产品是分析和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0.错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是Ⅰ(v+△v+m/x)= Ⅱ(c+△c)。

11.错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12.正确。Ⅰ(v+m)与Ⅱc表示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关系,是依据马克思建立的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13。错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是Ⅰ(v+m)>Ⅱc。

14.错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必须以消费资料生产相应增长为条件。因为,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增长来提供;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规模直接决定于第二部类。

15.此观点正确。第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恢复和发展,工人就业增多,工资增长,又推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条件。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

模更新,社会生产迅速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多,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又必然爆发新的经济危机。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础。

16、观点错误。(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2)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转移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17、观点错误。(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对于生产资本而言的,只有生产资本才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它们各自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不是看其处在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

(3)生产领域中的机器设备、厂房等属于固定资本,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则属于流动资本。流动资本不等于流通资本,它不仅存在于流通领域。

18、观点错误。(1)划分的依据不同(略)(2)划分的内容不同(略)(3)划分的目的不同(略)。

19、观点错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区分的,由于流动资本既包括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又包括购买原料、燃料等一部分不变资本,所以这种区分抹煞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不是揭示而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来区分的。这种区分进一步证明,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0、观点错误。一切机器设备都只是劳动资料,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成为资本。机器设备在生产出来后还有个销售过程,这时的机器设备只能属于商品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器设备才是固定资本。

21、观点错误。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为,加快资本周转,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而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产生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并不表明流通中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产生的,这说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22、观点错误。(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仓库、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一方面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比重大,资本周转速度就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快。

23、这一判断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错误的

(1)资本周转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运动的速度。

(2)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量有关,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3)资本周转速度还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之加快,从而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大,剥削的劳动力数量也就越多,因此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

24、观点错误。(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25、观点错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三、材料题

1.某企业有机器设备9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15年;厂房建筑物30,000

元,平均使用年限15年;其他工具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6年。该企业生产周期为3个月。一个生产周期中,消耗原材料30,000元,燃料15,000元,辅助材料10,000元。该企业雇佣工人20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50元,一个生产周期支付一次。

求:(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2)加快资本的周转对资本价值增殖将产生什么影响?

(3)如何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答:(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1.35次。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先求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90,000元÷15+30,000元÷15+60,000元÷6

= 6,000元+2,000元+10,000元 = 18,000元

再求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 30,000元+15,000元+10,000元+50

元×200×3)×(12÷3) = (55,000元+30,000元)×4

= 85,000×4 = 340,000元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18,000元+340,000元)÷(90,000元+30,

000元+60,000元+30,000元+15,000元+10,

000元+30,000元)

= 358,000元÷265,000元

= 1.35

(2)一是可以节省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二是可以缩短资本的回收期,既可以缩小因利息而形成的资本的未来值和现值的差额,又可避免或减轻因无形磨损而造成的固定资本的贬值损失;还可以提高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三是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有利于加速实现剩余价值,从而也就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加速进行。

(3)首先,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一是缩短生产时间,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它在生产这中的应用。二是缩短流通时间,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的组织供销活动,发明和运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采用现代信息手段等。

其次,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一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二要制定合理的折旧率。

2.某企业年产18万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价值200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50万元,周转时间为2个月;雇佣工人400人,月平均工资100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100元。

求:(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4)请写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剩余价值率为308。3%。m` = 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m= (100元×18万件)W - (50万×12/2+200万÷10年) = 1,800万元 W - (300万元 + 20万元)= 1,480万元m v=1,000元×400人×12月 = 480万元

m`= m / v = 1,480万元÷480万元 = 308.3%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1.28次。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

= (20万元 + 3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

=1.28 (3)年剩余价值率为1849.8%。年剩余价值率: M` = m`·n = 308.3% × 12/2 = 1849.8%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一是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大则速度慢;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快慢。

3.设: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的情况如下:

I 12000 c + 1500 v ;II 3000 c + 750 v 。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占6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为100%。

求:(1)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是多少?

(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第一部类积累率为60%,第一、二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9:1,剩余价值率不变,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社会总产品价值,比第一年增加了多少?

(3)请写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4)通过上述两大部类的计算,说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那些基本规律性?

答:(1)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是12300。社会两大部类当年实际使用不变资本的情况如下:

I c = (12,000 c × 60% × 20%) + (12,000c×40%) =1,440c+4,800c= 6,240c

II c= ( 3,000 c × 60% × 20%) + ( 3,000c×40%) = 360c + 1,200c = 1,560c 社会两大部类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计算如下:

I w = 6,240 c + 1,500 v + 1,500 m = 9,240 ;

II w = 1,560c + 750 v +750 m = 3,060

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I w 9240 +II w 3060 =12300。

(2)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社会总产品价值比第一年增加了1760。

社会两大部类积累追加资本情况计算如下:

I m 1,500 = 600 m/x + 810△c + 90△v

II m750 = 50 m/x + 630△c + 70△v

社会两大部类追加资本后调整如下:

I ( 6,240 c + 810△c ) + ( 1,500 v + 90△v ) + 600 m/x = 9,240

II( 1,560 c + 630△c ) + ( 750 v + 70△v ) + 50 m/x = 3,060

社会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后社会总产品价值计算如下

I 7,050 c +1,590 v + 1,590 m = 10,230

II 2,190 c +820 v + 820 m = 3,830

扩大再生产后社会总产品价值:I w 10,230 + II w 3,830 = 14,060

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社会总产品价值,比第一年增加:

14,060 -12,300 = 1,76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m)>Ⅱc,(c+m-m/x) > (v+m/x)。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Ⅰ(v+△v+m/x)= Ⅱ(c+△c),或用

Ⅰ(c+v+m)= Ⅰ(c+△c)+ Ⅱ(c+△c) 、Ⅱ(c+v+m)= Ⅰ(v+△v+m/x)+ Ⅱ(v+△v+m/x)来表示。

(4)说明了一是: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以及部类内部各个行业之间保持平衡;二是:要求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三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必须以消费资料生产相应增长为条件。

4.二战后直至70年代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所有制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国有资本急剧扩大,国有制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元所有制结构不可

忽视的组成部分。下列图表集中反映了这一变化。

199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重要经济部门中的比重(%)

部门国别邮

无线

电广

播通

电力煤气石油煤炭铁路

运输

航空钢铁汽车造船

英国100 100 100 100 25 100 100 75 75 50 100 法国100 100 100 100 - 100 100 75 75 50 - 联邦

德国

100 100 75 50 25 50 100 100 - 25 25

意大

100 100 75 100 - - 100 100 75 25 75 比利

100 100 25 25 - - 100 100 50 - - 荷兰100 100 75 75 - - 100 75 25 50 - 奥地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西班

100 50 - 75 - 50 100 100 - 50 75

瑞典100 100 50 100 - - 100 50 - 75 75 美国100 - 25 - - - 25 - - - - 日本100 100 - - - - 75 75 - - - 加拿

100 25 100 - - - 75 75 - - -

澳大

利亚

100 100 100 100 - - 100 75 - - - 资料来源:英国《经济学家》,1978年12月30日。

案例问题:(1)为什么国有经济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有制结构的组成部分?

(2)你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性质?

答:(1)原因: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一是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二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三是生产力社会化高度发展同私人

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矛盾加剧;四是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矛盾加深。

(2)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性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国家垄断资本,是“理想的总资本家”。

四、论述

1.试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答:(1)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比例关系,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资本的这种物质构成,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从资本的价值形态看,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资本价值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随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近似的。因为生产资料使用量的增长往往与其价值量的下降并存;而劳动力价值一般并不与生产资料价值发生同等比例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价值构成总是慢于技术构成的提高速度。

(4)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表示。

2.什么是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是哪两个过程的统一和哪三个阶段的统一?

答:(1)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完成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整个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的统一,还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3.什么是固定资本的磨损和补偿?如何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以避免精神磨损的损失?

答:(1)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受到损失,主要是由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的损失,主要是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价值贬值。

(2)固定资本发生磨损就需要进行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固定资本的各种物质组成在使用寿命终结时所进行的物质上的替换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3)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一是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如实行轮班制;二是要制定合理的折旧率。

4.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什么影响?

答:(1)可以节省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2)可以缩短资本的回收期,既可以缩小因利息而形成的资本的未来值和现值的差额,又可避免或减轻因精神磨损而造成的固定资本的贬值损失;还可以提高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3)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有利于加速实现剩余价值,从而也就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加速进行。

5.为什么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先具备前提条件?为什么前提条件具备后还要具备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先具备前提条件。因为这里讲的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主要指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积累的进行,首先要把剩余价值变成货币贮藏起来,即进行货币资本的积累。当货币资本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再用于购买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即转化为现实的积累。资本家要能把货币资本积累转化为现实的积累,就必须有追加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相对过剩人口,追加劳动力一般无问题。问题是两大生产部类如何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为此,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构成就要重新组合。这一组合,必须符合两个前提条件,即

Ⅰ(v+m)>Ⅱc,Ⅱ(c+m-m/x)> Ⅰ(v+m/x)。

(2)因为具备了前提条件,只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可能。要把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建立一定的平衡关系,即实现条件。

(3)实现条件是Ⅰ(v+△v+m/x)= Ⅱ(c+△c),或用Ⅰ(c+v+m)= Ⅰ(c+△c)+ Ⅱ(c+△c) 、

Ⅱ(c+v+m)= Ⅰ(v+△v+m/x)+ Ⅱ(v+△v+m/x)来表示。

6.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

答:(1)资本积累总是伴随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这意味着在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将逐步增大,并快于可变资本的速度增长。

(2)因为,一是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和物质

以读促写(小课题研究)

《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的现象。在一次“语文课,你喜欢学习什么内容”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识字、听说、阅读的同学远远高于选择写作。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怕写作文,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大拦路虎! 究其原因,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高”、“难”、“死”三字现象: “高”为目标高,不顾学生客观实际,人为的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表达的技巧,结构的安排,真是面面俱到,使学生无所适从。 “难”为操作难,两节作文课的时间,教师从审题到中心,从内容到语言,讲得口干舌躁,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习作时更是步骤繁多,选材、提纲、草稿、评议、修改,抄写,教师批改后还得再改,再抄,真是一道没完没了的工程。 “死”为形式死,教师常常不愿像准备阅读课那样去创设生动活泼的作文情境,构建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模式,教起来总是走老路,规定要求、圈限思路,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不投入,,写作无激情,为作文而作文。 正是上述的“目标过高”、“操作过难”、“形式过死”的作文教学问题使得学生远作文、厌作文、甚至怕作文,更难以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因此要让学生爱作文、乐作文,只有改变作文“高、难、死”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技能,让它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本学年,我们将继续“以读促写,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 1、在阅读材料中,往往有具体的场合、景象和境地,通过教学营造了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会产生相应的体验,情动而辞发,激发了写作动机和兴趣,作文就显得亲切了。 2、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结构格式、遣词造句,谋篇面局的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学生从范文中不但可以学习到语言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学到范文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而这些知识要是在作文课中直接讲解,易引起学生的厌倦,而通过学习范文,学生能自然领悟写作手法,此时作文,等于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趁热打铁,减少了作文的困难度。 3、可以借鉴文章的材料、词句,文章的材料使学生举一反三,文章的词句准确、新鲜,学生正想试用,这样通过读写结合,解决了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作文就容易了。 4、读写结合中的习作训练,常以练笔的形式悄然出现,它范围小,篇幅短,减缓了作文坡度,当堂完成,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对“作文”的畏惧感,学生更易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更加平易! 三、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整个研究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实践和认识为归宿的。就以读促写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自主探究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

金融市场体系与社会资金流动

金融市场体系与社会资金流动 ——兼议当前债券市场运行的若干问题 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部副处长张伟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呈现许多引人注目的现象,中长期债券利率持续走低、凭证式国债发行供不应求等等,这些现象所蕴藏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单一的债券市场范畴。要揭开债券市场运行中的层层面纱,就有必要把债券市场放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加以研究,即从金融市场体系的角度去了解、把握社会资金流动的脉络。 趋利避险是资金流动的本能,正是若干经济主体依托金融市场进行资金运作的套利行为,才汇聚成了一段时期、一定背景下社会资金流动的种种态势,由此带动了整个市场体系中各个金融品种的此起彼伏、潮起潮落。鉴于篇幅所限,本文对金融市场体系的定位主要指信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作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主渠道,三个市场间的多向资金流动可用下图表示。

由于分析视角的不同,对金融市场的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市场交易与价格波动,侧重于技术面分析;二是资金供求形势和机构投资者行为,侧重于资金面分析;三是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政策导向,侧重于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分析。与上述对金融市场体系的定位相关联,本文论述将主要针对第二个层次。 一、信贷市场——债券市场的关联性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对其债券投资行为的研究无法脱离信贷市场运行的背景。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视角看,商业银行的资产可分为四类:一是备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存放央行款项),二是信贷资产,三是债券资产,四是无息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等财务性资金占用)。备付资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资金备付率水平,无息资产属于商业银行财务控制和压缩的目标,因此信贷资产、债券资产是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类型,且对一定数量的新增资金来源来讲,两者呈相互替代的关系。随着信贷市场出现收缩,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进入债券市场的意愿。信贷市场收缩越明显,存差缺口越大,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中债券投资的倾向越强,从而导致债券市场资金供应量的持续增长和债券利率下行。 信贷市场的收缩现象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信贷市场收缩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一)信贷市场有效需求缩减,抑制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

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精选3篇)

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精选3篇) 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通过研究能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有效地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听了李主任的讲座之后,我对小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小课题研究有以下步骤: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努力使学生养成课堂教学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良好的的习惯。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自信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 通过研究能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有效地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研究重点 1、一二年级教师负责低年级段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2、三四年级教师负责中年级段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3、五六年级教师负责高年级段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过程、方法 研究方法运用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行动跟踪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各研究人员结合本班实际特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 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相关教学的理论,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资源、相关指导方法的论述和观点,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它教学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中解决作业习惯、朗读习惯、写日记习惯、收集好词佳句的习惯等问题的研究,提高小学生的良好的语文习惯。课题组将不断地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在这过程中,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精编版

篇一:小学语文科小课题研究 课外阅读的研究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成就理想的翅膀。人类从有文字以来,人们便通过阅读,承载传递信息,不断创造新的世界文明。作为学生,课内阅读不可或缺,然而,真正阅读的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课外阅读是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生长的需要,诚如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般;健康有益的书籍,是对生命语文素养的孕育、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快乐的阅读方式,是符合阅读主体--学生--的接受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符合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的人文环境。 一、课题的目标及要求: (一)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相关要求: (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2)阅读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 (3)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 (4)会做摘录笔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加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分述如下: (1)小学生阅读目的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4)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5)如何进行亲子共读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图书建设 1.建议学校图书室适量增加图书; 2.班级图书角有针对性地安排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及教辅读物等; 3.欢迎学生购买图书,建议学生订阅报刊一份或以上,经典图书10本或以上; 4.教师要带头阅读,教师每人应有图书20册,报刊2种。 (二)加强时间保障 1.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2.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40分钟以上; 3.每节语文课,安排课前3-5分钟诗文诵读或演讲,并由学生点评; 4.公众假期期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阅读,读名著一部或5篇精美文章,或者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指导1.每周组织1次"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等活动。形式可以是故事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比赛、阅读知识竞赛等; 2.每周,教师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著讲座"; 3.教师每周上一节课内阅读指导课,指导课有教案,教案要备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 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经济管理二班闫晓飞)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社会生产平衡的思想。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经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所以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的。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当作个别的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 资本积累理论中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生产过程,这里考察的是社会总资本,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前面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这里考察的重点是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亦称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单个资本与社会总资本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或者说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 (二)社会再生产的起点① 社会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特别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 《资本论》对货币资本的作用、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有专门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货币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为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启动力,也是生产过程持续进行的动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流动资本上。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材料都必须用货币先去购买。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货币作用的分析,进而对货币资本重要性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市场经济形态下货币资本积累是再生产的起点这个一般规律。因此,鉴于市场经济以商品交换 ①马克思.资木论第一卷.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小课题研究资料汇编之选题篇

选小课题,做真研究!

小课题的十个基本特点 小课题也叫微课题或微型课题,是指一线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微小的、突出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且有条件和能力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关于小课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同的学者概念各不相同,理解的角度与分析的层面也各不相同。但小课题的概念具体如何表述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小课题的基本特点,提炼出小课题的本质特征,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题才能称之为小课题,小课题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小课题顾名思义其主要特点在于“小”,但又不仅仅表现为“小”,小课题在其研究范围、内容、过程、周期、形式、成果等方面,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概括起来,小课题有以下十个基本特点: 1.特点一:小。小课题的首要特点就是“小”,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 涵:第一,问题小。小课题研究的都是源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的细小问题,主要是聚焦某一个方面的某一个点,是非常具体的问题,可以是一节课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情境的问题,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细微方面的问题。比如“小学数学课末5 分钟检测方 法与实效性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多音字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第二,研究切口小。小课题研究的是具体而细小的教学实践问题,研究的切口或切入点也必须要小,不宜过多过散。比如,小课题“小学数学课末 5 分钟检测方法与实效性研究”的切入 点必须聚焦在方法和实效性这个方面,即课末 5 分钟检测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测试方法 更加具有实效性,而不能扩散到如何编制测试题,如何评分等等方面;第三,研究对象小。小课题由于研究的问题都是源于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研究的对象一般限于所教班级和学生,最大范围不超过本校。根据课题研

第6章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习题及答案)

第6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一、单选题 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基本公式是:A A.I(v +mx+△v)=II(c+△c) B.I(v+m)=II c C.II(c+m-mx)>I(v+mx) D.I(c+v+m)=II c+I c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B.两大部类的平衡关系 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D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B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过剩 C.产品供过于求的危机 D.资金不足的危机 4.经济危机的根源是:B A.“有效需求”不足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产销脱节 D.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失调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A A.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绝对过剩 C.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7.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B A.萧条 B.危机 C.复苏 D.高涨 二、多选题 1.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分为:AB A.生产资料 B.消费资料 C.发展资料 D.享受资料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BC A.I(v+m)II c C.II(c+m-mx)>I(v+mx) D.II(c+v)>I(v+m) 3.在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公式I(v+m)=II c中,其中的II c:AC A.其实物形式是消费资料 B.其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 C.是与第I部类交换实现的 D.是与第II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 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ABC A.I(v+m)=II c B.I(c+v+m)=I c+II c C.II(c+v+m)=I(v+m)+II(v+m) D.II(v+m)=I c 5.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阐述了反映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是:ABCD A.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 B.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原理 C.关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 D.关于在技术进步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

2021年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共3篇)

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共3篇) 本文是的网友推荐,并由的小课题研究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仅供参考。 小课题研究是我们学校最给力的活动之一,我非常喜欢它,因为它总是会让我有很多发现和收获。今年寒假,我又兴奋地开始了我的小课题研究之旅。 开展研究之前,选择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很重要,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好奇”的感觉。今年,什么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呢?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吃大蒜,特别是吃面条或饺子的时候有它做伴,那真是天下的美味。尽管大蒜的味道有些“粗鲁”,而它的好处却被科学家们屡屡发现。蒜苗是大蒜幼苗发育到一定时期的青苗,它具有蒜的香辣味,是爸爸的最爱。我想今年假期爸爸若是能吃上一次我自己亲手种的蒜苗,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啊!正当我准备在花园里培土种大蒜的时候,妈妈说,听说大蒜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下也可以长出又绿又嫩的蒜苗。我说,这怎么可能,任何植物都需要在土壤中吸取养料啊?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查阅有关大蒜生长过程的资料,了解到,蒜苗的生长周期比较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有合适的温度(10-15摄氏度)、光照、水分还有土壤的养分。

为了求证“蒜苗无土生长”这个有趣的问题,我选择“蒜苗的生长过程”作为我小课题研究题目,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发现蒜苗的生长规律;亲自验证大蒜是否在无土环境下也可以生长出嫩绿的蒜苗。 水栽大蒜时,我通过用牙签穿连的方法把大蒜固定下来,这样它们就不会东倒西歪了。种植过程中,我每天都换水,但水不能太多,没过大蒜即可,否则大蒜就会腐烂。每隔三天,我就仔细观察蒜苗的成长情况,记录下它的苗高和根长,并画出图表发现规律。我的实验进行了二十一天,蒜苗长出40厘米的绿苗,根长约3.5厘米,实验成功!爸爸开心地吃上了我的“爱心蒜苗”。 通过实验我发现:水可以给蒜苗营养,光照和温度对蒜苗的生长也很重要,因为蒜体本身就存有养料,所以只要温度适当,加上水分、空气、阳光,没有土蒜苗照样能生长。通过亲自实验与观察,这次小课题研究又给我带来很多惊喜与收获。它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不仅让我验证了资料上获得的知识,也发现了新知识。我收获了蒜苗、收获了数据,收获了方法、收获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 与此同时,这次研究还我发现,只要有水,生命照样可以生长!那么,让我们珍爱生命,节约用水,关爱我们最美丽的地球吧!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v+△v+m/x)==II(c+△c) ,此公式中字母x代表什么意思,m/x是什么意思? X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比例,m表示利润,可以用来投资和消费,m/x表示第二部类中的产品用于扩大消费的那一部分,m-m/x用于扩大投资。 在简单再生产中,我们知道,产品的价值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即c,v,m.分别被分配为成本,工资,利润。我们假设,生产规模不会扩大,v,m全部用于消费,而c则用于补偿生产耗费。同时,由于第一部类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资料,第二部类也只能向第一部类购买生产资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交换关系。为了保证生产和消费的顺利进行,必须满足公式I(v+m)=II(c),也就是两方保持合适的产量比例。 再简单再生产中,所有产品刚好全被用与生产和消费所需,没有积累,生产不能扩大。为了扩大生产,就要有多出来的产品,需要更多的生产资料,发更多的工资,这一部分的投资来自于利润,也就是m被分成两部分,m/x用于消费,x可以是任何数,表示几分之几m。于是就被划分为c,△c,v,△v,m-m/x,m/x。 同样的,两方要保持一个等量关系,于是就形成新的等式I(v+△v+m/x)==II(c+△c) 关于考研政治的社会资本的扩大大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怎么理解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其中有一个是I(V+M)>IIC,意思就是说生产资料部类所 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也就是说还要剩余一些多余的能实现再扩大生产,实现条件就是说,生产资料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刚好等于消费资料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这只是其中的几个式子,还有其他就不一一列出了,你可以多看看书,理解下,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记住几个公式,其实最重要的是你能理解它,有机构成啊,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等等,不过你放心拉,这类题一般都出来选择里,还是很好做的,相信你考了大学,这点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应该是很快就能明白的。 答的好要加分哦,呵呵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区别 简单再生产 (1)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1)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追加的资本包括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在分析单个资本流通过程基础上,本章考察个别资本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从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条件中,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过程,从而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矛盾和这些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构成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区别 (一)个别资本的涵义及其影响 1、个别资本是以一定产权形式存在并分属于不同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的资本,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存在方式:以一定产权形式独资或联合形成完整的企业资产。 3、个别资本的行为方式及其影响: (1)个别资本的投资、生产、运行及管理在市场上是由其经营者独立决策,即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 约束的独立市场主体的活动和行为。 (2)任何个别资本的运行都会与其他个别资本发生联系,因为整个生产和交易的市场都是在分工条件下由千百万个个别资本相互的联系构成的有机体。个别资本的行为方式是理性的、自主地、自觉的。 (二)社会资本的涵义 1、社会资本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所组成的总和。或者叫社会总资本。 2、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的不同:虽然个别资本运行行为是理性的、自主的、有计划;但由此构成社会资本的运行则是自发的、自然的、无计划的。 3、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比较: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点 个别资本社会资本 运动内容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运动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货币资本、生产资

资本、商品资本等三种循环形式本、商品资本等三种循环形式 运动过程购买、生产、销 售三阶段,生产 和流通过程统一 资本价值增值 运动目的购买、生产、销 售三阶段,生产 和流通过程统一 资本价值增值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不同点生产消费 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 资本流通 只包含既包含个人消费不包含也包含

政治经济学第七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点

第七讲 社会总资本指以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为基础,分布在全社会各个部门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个别资本的有机总和。 社会总产品是社会总资本经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动所生的全部产品。社会总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是社会总商品,具有价值和用价值。 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生活资料),与此相应,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称为第一部类(Ⅰ);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称为第二部类(Ⅱ)。 产业结构的平衡首先包括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的平衡。所谓三次产业是按照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等行业,该产业的劳动对象以自然要素为主;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该产业往往以初级产品为劳动对象; 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旅游、商贸、金融保险、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行业,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往往是非实物性的服务产品。 经济总量的平衡是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过程中实现的,供求平衡意味着买方力量与卖方力量的均衡。如果供给长时期大于需求,那么买方在市场上相对处于有利地位,我们把这种市场情形称为“买方市场”。如果供给长时期小于需求,那么卖方在市场上相对处于有利地位,我们把这种市场情形称为“卖方市场”。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1)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2)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商品流通; (3)不仅包括预付资本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把社会生产分为第Ⅰ与第Ⅱ两大部类,因为社会总产品从使用价值形态上按照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与补偿。由于社会总资本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社会总产品则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最终成果,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其经过流通进入消费,从而在使用价值上和价值上都得到各自的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关键是总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得到实现(物质补偿+价值补偿)。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v+m)=Ⅱc 基本实现条件,两大部类之间交换,关键 前者:第Ⅰ部类劳动者和资本家所有者为满足生活性和生产性消费需求而持有的价值,使用价值形态是生产资料; 后者:第Ⅱ部类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使用价值形态上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1)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每个企业的资本都是独立发挥作用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这些独立经营、发挥着资本职能的资本叫做单个资本或个别资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达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市场,互相提供需求和供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或者是社会总资本。 (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资本或者说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2.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也就是社会商品资本的总和。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社会总产品,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式分为c、v、m,按物质形式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3.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 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的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预付的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获得剩余价值,以便继续预付资本进行生产。

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前提,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如果消耗掉的预付资本价值不能收回,或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不能买到新的事物加以补偿和替换,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就会发生中断和萎缩。 (二)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2]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三部分构成,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它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和规律。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 (三)简单商品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按规模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类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则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使用,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2.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一、名词解释 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个别资本运动、社会资本运动、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价值补偿、物质补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相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二、单项选择题 ⒈ 社会资本是() ①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② 许多个别资本的总和 ③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总和④ 各生产和流通部门资本的总和⒉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说明() ① 剩余价值的来源② 个别资本循环所必需的内部条件 ③ 剩余价值率怎样才能提高 ④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⒊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 ① 第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I部类可以没有② 两大部类都要有资本积累 ③ 第I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部类可以没有④ 两大部类都不必有资本积累⒋ 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在再产过程中() ① 资本的技术构成会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 ② 资本的价值构成会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 ③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降低 ④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 ⒌ 社会总产品是() ① 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② 一定时期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③ 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④ 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 ⒍ 各个别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通过() ① 生产过程发生关系的② 分配过程发生关系的

③ 消费过程发生关系的④ 流通过程发生关系的 ⒎ 经济危机是() ① 社会化大生产共有的经济现象 ② 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现象 ③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 ④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 ⒏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是() ① 危机阶段② 萧条阶段③ 复苏阶段④ 高涨阶段 ⒐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依次是() ① 危机、萧条、高涨、复苏② 危机、高涨、萧条、复苏 ③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④ 高涨、危机、萧条、复苏 三、多项选择题 ⒈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① 整个社会生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 ② 不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转移 ③ 产品按价值出售并且没有对外贸易 ④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⑤ 社会总产品价值由c+v+m组成 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① I(v+m)=IIc ② I(v+△v+m/x)=II(c+△c) ③ II(c+v+m)=I(v+m)+II(v+m)④ I(c+v+m)=Ic+IIc ⑤I(c+v+m)=I(c+△c)+II(c+△c) ⒊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① I(v+m)>IIc ② II(c+m-m/x) >I(v+m/x) ③ I(v+m)+II(v+m) >II(c+v+m) ④ I(c+v+m) >Ic+IIc ⑤II(c+m-m/x) >I(v+m) ⒋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① I(v+△v+m/x)=II(c+△c) ② I(c+v+m)=I(c+△c)+II(c+△c)

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一、概念揭示 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本学期教务处提出的各教研组的小课题研究是指各组教师在个人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并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中,选择研究范围比较微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切口比较小、研究周期比较短,容易操作且有兴趣、有能力独立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 校本小课题研究不是一种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之外的独立存在。它是一种建立在校本基础上,把教研、科研有机整合起来的研究活动。渗透到了老师们的学习、教研、科研等各个环节,让老师们能更多地立足课堂、关注课堂、聚焦课堂,让课堂成为小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更好地使小课题研究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它应有的价值。 二、目的意义 小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提升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教育教学风格特色,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为根本目的。适当开展小课题研究,能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本学期教务处提出一个学年开展一个小课题研究活动,旨在让小课题研究成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遵循原则 1、立足校本 小课题研究中的立足校本,就是要求各教研组老师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确立课题,开展真研究。 2、注重实效 小课题研究只有注重实效,才能体现其内涵和意义,才能使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脱离轨道.注重实效一是注重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做实、做深、做透;二是从实际出发,不求全不求大,而是务实求精。

小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策略

小课题研究是指研究者在迫切需要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中,选择研究范围比较微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切口比较小、研究周期比较短,容易操作并且有兴趣、有能力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它具有指向“自我性”、过程“随动性”、时限“即时性”、形式“灵活性”等特点,根本目的在于促使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走进一线教师做小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需提高认识 许多教师把“小课题”与“规划课题”、“重点课题”混为一谈,认为这是学校里少数优秀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做研究。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隔离开来,没有为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同时认为这是两回事情,研究课题会分散教学精力,花了力气不一定能有研究成果,最后还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滑,会得不偿失。 小课题研究对一线教师来说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属于一种应用性研究,或者说是一种行动性研究,就是教师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审视、指导自己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一线教师做的小课题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研究,不一定非得要有创新性、前瞻性,只要通过研究让自己原来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高效,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应该有“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的意识,应该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小课题逐一进行研究并有效解决。小课题要“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小课题要“近”,就是要贴近自己的教学现实,不好高骛远;研究要“实”,就是要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研究要“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出真感受,最后能真正出一些成果。 二需平衡价值 许多教师因为各类先进评比和参加各类组织推荐都有课题研究成果方面的 要求,所以一味追求小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多而无为,虚而失实,伪而乏真”的现象。很多教师把“小课题研究”等同于课题立项、成果获奖,认为课题不立项、成果不获奖就没有研究的价值,而立项和获奖毕竟是有限的,于是就产生了不要研究的思想,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教师开展自已的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一线教师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自觉投身于比较枯燥的课题研究活动中。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多整理案例、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并及时撰写成论文、案例和随笔,积极投稿或参加各种评比。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前几年经常有课题能在市级立项并获奖,近几年都没有被立项更谈不上获奖,但是笔者依然在扎扎实实地做自己的小课题研究,用论文与案例的形式记录研究过程,在各级教研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到后来,一些论文案例在评比中获奖,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坚持做小课题研究,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还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三需抓实过程

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基本内容 社会总资本及其再生产。社会总资本就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又叫社会资本。各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这种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不仅包括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个人消费的一般产品流通;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这种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社会总产品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必须确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社会总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跟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为C、V和M三部分。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中代表C、V和M三部分价值的商品都能够卖出去,使其在价值上得到补偿,从商品形态实现为货币形态;二是实物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又从市场上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产品的这两种补偿“既要受社会产品

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具体分析,但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管理也是适用的。 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时期,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市场机制运行的直接因素。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体现在对投资品供给巨大和由此引起的消费品供给的连动扩大。即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由此造成第Ⅰ部类的内部失衡;而通过投资品供给巨大带动的相关消费品的供给扩大,又使得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大于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这表明,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要实现均衡,投资的结构要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就是说,要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来实现。对一些出现过热势头的行业,应压缩投资规模。 总之,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我国目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小课题研究范例

妈妈,我想对你说 当我生病时,是谁在我身边守着我,是我的妈妈;当我遇到困难时,是谁在我身边支持我,也是妈妈;当我伤心难过时,又是谁在我身边安慰我,都是妈妈。每一次,都是妈妈在我身边给予我无尽的爱。我真想对我那亲爱的妈妈说一声:“感谢你,我亲爱的妈妈。 小时侯,我是个极之调皮的小孩,给了妈妈惹了不少麻烦,而妈妈总是无言地替我撑下这一切的麻烦。甚至连那一次,她也没有丝毫怨言。那天,我爬上了人家刚建好的工棚,正好让买菜归来的妈妈碰见了,看见小小的我爬到那么高(大概两张桌子叠起来),便急忙地喊我下来。我向妈妈摆摆手,示意我并没事,却来了一个重心不稳的麻烦,结果整个人都“飞”了下去。 在昏迷前,我看见妈妈泪流满面的抱着我,接着就失去知觉了。 在朦胧中,我隐约听见妈妈的声音,她正叫我赶快醒来呢!于是,我睁开了双眼,发现原来已经身处病房了,“哎呀!好痛哦!”我下意识地叫出来,很明显地,我的额头被缝了几针。 咦?妈妈在椅子睡着了。我正想靠过去看看,妈妈却张开了眼睛。吓了我一大跳,妈妈原来明亮的眼睛中布满了血丝,乌黑发亮的头发竟增添了不少白的色彩,整个人显得瘦了一圈,“好啦!终于醒,饿吗?”直到妈妈关切的声音从耳边响起,惭愧、内疚的心理促使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那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般,不断往下掉。看到我这般模样,妈妈又以为我有什么事,还担心的问:“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我摇摇头,抱住妈妈,泣不成声的喊:”妈,我没事,对不起,对不起!”那时,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笑了笑,似乎包含着什么韵意。 妈妈啊!身为女儿的我,现在还不能为您做些什么事,只能深深地对您说一声:“感谢您,我的好妈妈。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社会资本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单个资本联系而成的,同时各个单位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是彼此交错,互为条件的,这种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运动之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它的价值是由不变的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所构成,而它的实物形态,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则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即第一部类(I)和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即第二部类(II)。 简单再生产 五个假设: 1.整个社会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 2.商品都按价值出售,价值和价格一致 3.生产周期都为一年,不变资本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全部消耗掉,它的价值完全转移到新商品中去 4.没有对外贸易,社会总产品都在国内得到补偿和实现 5.剩余价值率是100% 两部类之间的交换:I(v+m)和IIc的交换在简单再生产中,第I部类的商品资本中v+m价值额(也

就是第I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不变资本IIc,也就是第II不累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I(v+m)=IIc。 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商品生产的第II部类是由种类繁多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但是,按他们的产品来说可分成两大部类; (A)消费资料,它们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但因为它们是必要生活资料,所以也构成资本家消费的一部分,虽然就其质量和价值来说,往往和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不同。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把着整个分部类概括为必要消费资料这个项目。 (b)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然会得到以下结论: 1.年劳动以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创造新价值产品(分成c+m),等于年劳动的另一部分生产的产品价值所包含的以消费资料形式在生产的不变资本价值c。假如前者小于IIc,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假如前者大于IIc,余额就不能利用。在这两个场合,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都会被违反。 2.在以消费资料形式再生产的年产品中,以货币形式预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