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指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指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指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指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骨骨折

1 目的和范围

1.1本《指南》的目的旨在为成人闭合性指骨骨折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与规范,提高指骨骨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1.2本《指南》提出指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分类、治疗和功能锻炼。

1.3本《指南》限用于16岁以上成人单纯外伤性闭合性指骨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骨折、骨骺损伤、病理性骨折及合并脱位或神经、血管、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指骨骨折不在本指南适用范围。

1.4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为其在进行成人闭合性指骨骨折的中医诊疗过程中,提供循证证据参考。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术语:指骨骨折、fracture of phalanges、phalangeal fracture、fracture of finger bones

2.2定义:人体手部指骨在损伤及外力作用下,骨骼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受到破坏。

3 诊断[1]

3.1病史

手指外伤史。

3.2症状体征

指骨骨折处疼痛,并见局部肿胀、功能障碍,可触及压痛,伤指纵轴挤压痛阳性,或可见畸形、骨擦感及异常活动。

3.3影像检查

X线摄片检查多可明确骨折部位和类型,对于部分无移位骨折或应力性骨折,可结合CT 或MRI进一步协助诊断。

3.4分类[1][2][3]

根据受伤时间可分为新鲜指骨骨折与陈旧性指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则分为近节指骨骨折、中节指骨骨折与远节指骨骨折。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面分为关节内骨折与关节外骨折。

3.4.1 根据受伤时间分类

3.4.1.1新鲜指骨骨折:受伤时间在3周以内者;

3.4.1.2陈旧性指骨骨折:受伤时间超过3周者。

3.4.2 根据骨折受累部位分类

3.4.2.1 近节指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因骨间肌与蚓状肌的收缩,多向掌侧成角;

3.4.2.2 中节指骨骨折;亦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如骨折位于指浅屈肌止点以远,易造成掌侧成角,反之,则多见背侧成角。

3.4.2.3 远节指骨骨折:多见挤压伤造成,或肌腱止点撕脱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再细分为甲粗隆骨折、干部骨折、基底骨折。

3.4.3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分类

3.4.3.1关节外骨折:骨折端可位于指骨颈、指骨干及指骨基底部。近、中节指骨颈骨折多向掌侧成角;指骨干骨折根据骨折线走行分为为横形、斜形、螺旋形以及粉碎形骨折。

3.4.3.2关节内骨折:指骨关节内骨折可涉及指骨头及指骨基底部。指骨头骨折又称指骨髁骨折,多为不稳定性骨折。累及关节的指骨基底骨折可出现背侧、掌侧或侧方基底的撕脱性骨折,以及由轴向负荷引起的粉碎性关节内骨折。

3.5 鉴别诊断

3.5.1成人指骨骨折通过病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片检查诊断较为明确,但有时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相鉴别。

3.5.2新生儿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指骨骨折有时需与其他病损相鉴别。

3.5.2.1指骨先天畸形:如三节指骨拇指畸形、多指畸形等。临床上有疑问时,与健侧手指对比,并拍摄健侧X线片,可协助鉴别诊断。

3.5.2.2指骨骺板损伤:通过X线片上伤指与正常临指或健侧同指的对比,常可给予鉴别。

4、辩证

本辩证分型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结合文献整理进一步完善。

指骨骨折的辨证论治以三期辩证为主,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其他辩证方法,以反映本病的实际情况。

4.1早期

伤后1-2周,因外力致筋骨血脉受损。血脉受损,血离经脉,血瘀气滞,气伤痛形伤肿,故见局部肿胀、疼痛。骨断则见局部骨位不正,故见局部畸形,筋伤则筋不束骨,故见伤指屈伸不利。

主症:伤处局部肿胀、疼痛,患指功能障碍。

4.2中期

伤后3-4周,气滞血瘀渐消,但瘀阻去而未尽;筋骨受损渐愈,但骨折未连、筋损未复,故见肿胀及疼痛减而未止。

主症:伤处痛减未止、肿消未尽,患指功能障碍。

4.3后期

受伤4周后,瘀肿已消,疼痛已止;虽骨连筋续,但尚未坚固,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主症:患指屈伸不利。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指骨骨折的治疗,需坚持以下三点基本原则:①早期正确的处理,力争达到解剖复位;

②有效可靠的固定;③早期功能锻炼[5]。

5.2治疗方法

5.2.1非手术治疗

5.2.1.1手法整复外固定(推荐级别:C)[6-10]

相关临床证据缺少高质量对照研究,结合专家共识,对于关节外的稳定性骨折和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我们仍推荐使用手法整复配合石膏、夹板等外固定。

5.2.1.1.1手法整复:运用拔伸牵引、端提、捺正、折顶、回旋、摇摆触碰等正骨手法将骨折复位。(以成角畸形的近节指骨干骨折为例:可在指根麻醉起效后,术者一手食指与拇指捏持伤指骨折远端,助手抓持腕部作对抗行拔伸牵引使折端分离;牵引下术者另一手用拇指及食指对捏断端两侧矫正侧方移位,再通过适当加大成角后行折顶手法,矫正成角后,适当放松牵引力量,术者两手分别握骨折远、近端行摇摆触碰手法以求进一步理想复位。骨

折复位后,术者一手捏持保护骨折端的同时,另一手适当被动活动邻近关节以舒筋通络,最后将患指掌指关节置于屈曲60°~70°,近指间关节置于屈曲70°~90°,远指间关节置于屈曲10°固定。)

5.2.1.1.2固定方法:根据骨折类型、骨折端移位方向及骨折部位等,辅以夹板、铝板、石膏等进行跨关节或不跨关节的外固定。行跨关节固定时固定体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目前常用的体位有功能位[6]、屈曲位[7、8]、James内在肌阳性位[9、10]等。远节指骨末端骨折往往无须特殊制动固定。

5.2.1.2牵引治疗(推荐级别:D)[11-14]

相关临床证据缺少高质量对照研究,结合专家共识,我们仍推荐对于近、中节指骨骨折可考虑行轴向牵引治疗,特别适用于关节内、外粉碎性骨折难以行手术内固定者。牵引方法可选择指甲牵引[14]、皮肤牵引[15]、末端指骨牵引[16-17]等。

目前对牵引方向、牵引时间报道情况不一,难以形成统一推荐建议。

5.2.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有:①闭合整复失败;②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③复位后不稳定性骨折;④合并神经系统疾患,保守治疗难以奏效,或不能耐受长期非手术制动。[2、5]

5.2.2.1手术内固定:

5.2.2.1.1克氏针内固定:(推荐级别:B)[15-17]

各种类型的骨折均见有证据支持使用克氏针内固定,但均缺少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且具体固定方法报道不一。结合专家意见共识,我们推荐其可运用于各种类型指骨骨折,既可单独对骨折进行固定,亦可结合其他固定方式灵活运用。

5.2.2.1.2钢板内固定:(推荐级别:B)[18-20]

相关临床证据缺少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经系统分析,我们推荐其适用于除严重粉碎或开放性骨折外的大多数近、中节指骨骨折。

5.2.2.1.3螺钉内固定: (推荐级别:C)[21-23]

对于螺钉内固定的适应证和使用方法,相关报道情况不一,未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结合专家共识,我们推荐其适用于指骨头单髁骨折和基底部的部分关节内骨折,亦可考虑应用于指骨干的长斜形、螺旋形骨折。

5.2.2.1.4钢丝、可吸收线等内固定:(推荐级别:E)[24、25]

相关文献报道的使用方法多样,但证据等级较低。结合专家共识,我们推荐其可用于指骨干的横形、斜形及螺旋形简单骨折。对于关节内骨折,可考虑作为当其他固定方式无法有效固定时的一种备选方案。

5.2.2.2手术外固定:(推荐级别:D)[26-28]

目前相关报道主要运用各种微型外固定架进行外固定。除开放性骨折外,我们推荐其用于严重的关节内、关节外粉碎骨折或存在骨缺损,选择内固定存在困难者。

5.2.3成人末节指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末节指骨骨折的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块受肌腱或侧副韧带牵拉出现明显移位甚至翻转的指骨基底骨折。

5.2.3.1克氏针内固定(推荐级别:D)[29]

具有操作简便,使用灵活的优点,但为达到有效固定,常须固定远侧指间关节。

5.2.3.2钢丝内固定(推荐级别:E)[30]

使用灵活,固定可靠,亦无须固定远侧指间关节,但临床操作相对繁琐。

5.3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推荐级别:E)

因目前尚缺少对指骨骨折手术治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专项临床研究,因此,我们推荐参照《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21]进行使用。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骨折病人中医护理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二)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三)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四)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患肢肿痛 1.评估疼痛性质,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及桡动脉搏动情况。 2.局部制动,防止腕关节旋后或旋前。 3.遵医嘱局部冷敷,耳穴埋籽,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 (二)患肢活动受限 1.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2.做好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起床时的注意事项。 3.鼓励患者开始积极进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关节的各向活动。解除固定后,作腕关节屈伸,旋转及前臂旋转活动。 4.遵医嘱予以物理治疗如微波、中药贴敷等治疗。 三、中药特色治疗护理 (一)传统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护理 1.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观察血供和肿胀情况:特别是在固定后1~4d。应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肿胀程度、皮肤温度、色泽及感觉活动等情况,并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正确观察骨折远端血液循环的方法。若指端苍白或呈青紫色,说明静脉回流障碍;若温度偏低,说明动脉供血不足。 3.患肢置于功能位置:病人站位时将肘关节屈曲90°,并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前臂保持中立位或稍旋后位。卧位时自然伸肘并将前臂垫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血液回流及患肢肿胀消退。 4.夹板松紧度调整:一般在复位后3~4d,由于复位继发损伤,部分浅静脉回流受阻,以及局部存在损伤性反应,夹板内压消长变化大,所以应及时给予调整。包扎固定松紧度以上下移动1cm为宜,以使夹板固定有效,防止因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失去固定作用而使骨折再移位。 (二)微波治疗护理 1.一般照射距离为10cm,骨科照射强度为45~50W,照射时间为20min,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度调整。 2.治疗时严格控制微波的温度、距离,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烧灼伤,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3.注意安全,嘱家属不要擅自调整微波治疗仪。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与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配合。(2)对于吸烟者劝其戒烟,预防感冒。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的方法。 (3)常规进行手术区备皮,药物过敏试验。

骨伤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1

2016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 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 照《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骨科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 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指骨骨折 1 目的和范围 1.1本《指南》的目的旨在为成人闭合性指骨骨折患者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与规范,提高指骨骨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1.2本《指南》提出指骨骨折的诊断、辨证、分类、治疗和功能锻炼。 1.3本《指南》限用于16岁以上成人单纯外伤性闭合性指骨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儿童骨折、骨骺损伤、病理性骨折及合并脱位或神经、血管、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指骨骨折不在本指南适用范围。 1.4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为其在进行成人闭合性指骨骨折的中医诊疗过程中,提供循证证据参考。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术语:指骨骨折、fracture of phalanges、phalangeal fracture、fracture of finger bones 2.2定义:人体手部指骨在损伤及外力作用下,骨骼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受到破坏。 3 诊断[1] 3.1病史 手指外伤史。 3.2症状体征 指骨骨折处疼痛,并见局部肿胀、功能障碍,可触及压痛,伤指纵轴挤压痛阳性,或可见畸形、骨擦感及异常活动。 3.3影像检查 X线摄片检查多可明确骨折部位和类型,对于部分无移位骨折或应力性骨折,可结合CT 或MRI进一步协助诊断。 3.4分类[1][2][3] 根据受伤时间可分为新鲜指骨骨折与陈旧性指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则分为近节指骨骨折、中节指骨骨折与远节指骨骨折。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面分为关节内骨折与关节外骨折。 3.4.1 根据受伤时间分类 3.4.1.1新鲜指骨骨折:受伤时间在3周以内者; 3.4.1.2陈旧性指骨骨折:受伤时间超过3周者。 3.4.2 根据骨折受累部位分类 3.4.2.1 近节指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因骨间肌与蚓状肌的收缩,多向掌侧成角; 3.4.2.2 中节指骨骨折;亦多由直接暴力造成,如骨折位于指浅屈肌止点以远,易造成掌侧成角,反之,则多见背侧成角。 3.4.2.3 远节指骨骨折:多见挤压伤造成,或肌腱止点撕脱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再细分为甲粗隆骨折、干部骨折、基底骨折。 3.4.3 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分类 3.4.3.1关节外骨折:骨折端可位于指骨颈、指骨干及指骨基底部。近、中节指骨颈骨折多向掌侧成角;指骨干骨折根据骨折线走行分为为横形、斜形、螺旋形以及粉碎形骨折。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指下肢及下肢骨连带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一、临床表现 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骨骼、涉及肾。 二、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很生化检查结果。 6、辩证: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肢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四、并发症护理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足背 动脉搏动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五、给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敷贴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时及时揭去,并 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3、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反应。 六、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2、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宜进食清肺润肠通便之品如:菜干蜜枣 汤、大蕉、雪梨等。 3、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宜进食健脾益胃化瘀食物如:淮山、黑 木耳、玉竹煲田鸡等。 七、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八、临证(症)施护 1、下肢骨折一般应使髋关节屈曲15°、外展20°膝关节屈曲 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2、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防止外旋、内收。 3、适当抬高患肢,可放在软枕或布朗市架上。 4、遵医嘱患部外涂云南白药气雾剂等祛瘀消肿药时,需坚持涂 擦,切忌按摩。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知识分享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 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

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几种常见骨折的临场固定方法

几种常见骨折的临场固定方法 (一)锁骨骨折固定: 1.在两腋下各垫上一块棉垫或毛巾。 2.用“8”字绑带法或锁骨带固定两肩部。 3.两肘关节屈曲,两腕在胸前交叉,再用一条三角巾,从上臂肱骨下端处绕过胸廊,两端相遇时打结。 (二)前臂骨折固定: 固定时,必须做到肘关节屈曲成直角,腕关节稍向背屈,掌心朝向胸部。 1.取两块长短适当的木板(由肘至手心),垫以柔软衬物。 2.将两块夹板分别放在前臂掌侧与背侧(只有一块夹板时放在前臂背侧),并在手心放棉花等柔软物,让伤员握住,使腕节稍向背屈。 3.上下两端扎牢固定。 4.再屈肘90度,拇指向上,用大悬臂带吊起。 (三)肱骨骨折固定: 固定时,要达到肘关节屈成直角,肩关节不能移动。 ●夹板固定法: 1.木夹板两块置于上臂内、外侧(如只有一块夹板时则放在上臂外侧)。 2.用绷带或三角巾将上下两端扎牢固定。 3.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用小悬臂带吊起。

●躯干固定法: 1.现场无夹板时,可用三角巾躯干固定。 2.三角巾折成约10-15公分宽(将三角巾叠成三折的宽带,其中央要正对骨折处)的带子,将上臂固定在躯干上,屈肘90度,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胸前。 (四)股骨(大腿)骨折固定: 1.伤员仰卧,伤腿伸直。 2.用两块夹板放于大腿内、外侧。 3.外侧由腋窝到足跟,内侧由腹股沟到足跟(只有一块夹板则放到外侧),将健肢靠向伤肢,使两下肢并列,两脚对齐。 4.关节及空隙部位加垫,用五至七条三角巾或绑带将骨折上下两端先固定,然后分别在腋下,腰部及膝、踝关节等处扎牢固定。 5.必须使脚掌与小腿呈垂直,用“8”字形包扎固定。 6.脱去伤肢的鞋袜,以便随时观察血液循环。 (五)小腿骨折固定: 1.两块由大腿中段到脚跟长的木板加垫后,放在小腿的内侧和外侧(只有一块木板时,则放在外侧),关节处垫置软物 2.用五条三角巾或布带分段扎牢固定。首先固定小腿骨折的上下两端,然后,依依固定大腿中部、膝关节、踝关节并使小腿与脚掌呈垂直,用“8”字形固定。 上述方法只适用于骨折后的临场救护,如果现场没有任何材料或

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康复护理研究

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康复护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29T09:32:44.14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作者:申艳 [导读] 对掌指骨骨折采取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的康复护理进行探讨研究。 广州正骨医院 510045 【摘要】目的:对掌指骨骨折采取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的康复护理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观察患者在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后的康复护理情况,比较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1年内均无移位、松动或感染现象发生,患者掌指骨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在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为26例,满意患者为13例,总满意度为100%。结论:在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中,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质量轻、操作易、稳定高等诸多特点,并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确保患者手部功能早日恢复。 【关键词】掌指骨骨折;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78-01 掌指骨骨折严重影响了人的手部功能,是常见的手部损伤之一,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1]。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能够帮组患者早日恢复手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微型外固定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康复护理进行研究,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男女比例25:14,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0.1±2.7)岁。主要临床症状为:粉碎性骨折、斜形骨折、横行骨折。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中来。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掌指骨骨折具体方位,采用臂丛麻醉方式进行固定[2]。选择指骨侧方区确定顶点,避免创口受到创伤,利用克氏针直接进行钻孔,在手指需要修复的位置放置支架。对于部门特殊情况患者,需要在透视下调节好复位位置,采用侧方固定法进行复位固定[3]。 1.2.2 护理方法 (1)术前,对患者实施全身检查,确定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做好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述手术重要性、安全性以及手术所需的注意事项。提醒患者保重身体,做好手术准备; (2)术后,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循环、血压、体温等,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患者行平卧位休息,促进患者体内血液循环,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肿胀感[4]。在患者进行活动前,需要观察患者的血管肿胀程度、颜色以及温度,确保石膏稳定且舒适[5]。术后3d内,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产生术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形式,统计分析患者的满意程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确保录入过程真实客观,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1年内均无移位、松动或感染现象发生,患者掌指骨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基本达到患者满意程度。在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为26例,满意患者为13例,总体满意度达到100%。 3 讨论 手部结构比较复杂,手部功能直接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处理掌指骨骨折是保障手部功能迅速恢复的重要措施[6]。在对手部进行骨折固定式,需要采取解剖复位的措施,应当尽量避免肌腱、神经、血供等器官遭到破坏[7]。在骨折固定期间,患者应当积极锻炼,确保手部功能早日恢复。 本次研究中,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进行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1年内均无移位、松动或感染现象发生,患者掌指骨功能恢复情况良好,基本达到患者满意程度。在39例掌指骨骨折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为26例,满意患者为13例,总体满意度达到100%。研究说明,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的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具有固定牢、影响下、结构简、功能强、使用便、负荷小、恢复快等诸多优点,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还存在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容易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影响了邻指和肌腱装置的正常活动,手术针道可能造成感染,固定架松动[8]。由于微型外固定架需要暴露在患者肢体意外,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给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良好的护理方法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康复护理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掌指骨骨折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改善了患者的负面情绪,并帮助患者积极锻炼,确保患者早日恢复手部功能。 综上,在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中,微型外固定架固定术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质量轻、操作易、稳定高等诸多特点,并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确保患者手部功能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 黎润超,熊秉刚,黎明华,等.克氏针与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0):766-767. [2] 田建,芮永军,糜菁熠,等.微型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粉碎性掌指骨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1):4-6. [3] 徐海栋,陈勇,陆萌,等.掌指骨骨折3种不同治疗方法比较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25(10):1045-1047.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就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与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瞧,在6-10岁阶段,主要就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与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常见骨折固定方法

常见骨折固定方法 前臂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用两块木板,加垫 上臂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用一块木板放于上臂外侧,从肘部到肩部,放衬垫,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上下两端,屈肘位悬吊前臂,指端露出以便检查血液循环。 躯干固定现场如无夹板或其他可利用之物,则用三角巾或宽布带将上臂固定于躯干。 首先将三角巾折叠成宽带或用宽布带通过上臂骨折上、下端,绕过胸廓在对侧打结固定,然后屈肘位将前臂悬吊于胸前,指端露出以便检查血液循环。 大腿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用两块木板,一块长木板从伤侧腋窝到外踝,一块短木板从大腿根内侧到内踝;在腋下、膝关节、踝关节骨突处放棉垫保护,空隙处用柔弱物品填实;用七条宽带固定,先固定骨折上下两端,然后固定腋下、腰部、髋部、小腿及踝部;以“8”字法固定脚踝(即将宽带置于踝部,环绕足背交叉,再经足底中部绕回至足背打结);最后露出趾端以便检查血液循环。如只有一块木板,则放于伤腿外侧,从腋下到外踝,内侧夹板用健肢代替,两下肢间加衬垫,固定方法与以上同。 健肢固定用三角巾、腰带、布带等五条宽带将双下肢固定在一起,两膝、两踝及两腿间隙之间垫好衬垫,以“8”字法固定足踝,并露出趾端以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小腿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用两块木板,一块长木板从伤侧髋关节到外踝,一块短木板从大腿根内侧到外踝;在膝关节、髋关节骨突处放棉垫保护,空隙处用柔软物品填实;用五条宽布带固定,先固定骨折上下两端,然后固定髋部、大腿、踝部;以“8”字法固定足踝,并露出趾端以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健肢固定与大腿健肢固定相同,可用四条宽布带或三角巾固定。 骨盆骨折固定 使伤病员呈仰卧位,两膝下放置软垫,膝部屈曲以减轻骨盆骨折的疼痛;用宽布带从臀后向前绕骨盆,捆扎紧;在下腹部打结固定;在两膝之间加放衬垫,用宽布带捆扎固定。 颈椎骨折 ,分别置于前臂的外侧、内侧,用三角巾或绷带在骨折上、下端捆绑固定;屈肘位,用三角巾悬吊伤肢于胸前;露出指端以检查末梢血液循环。 就便器材固定也可用书本、杂志等垫于前臂下方,超过肘关节和腕关节,用布带捆绑固定;屈肘位,用三角巾悬吊伤肢于胸前;露出指端以检查末梢血液循环。可用颈托、脊柱板固定:双手牵引头部恢复颈椎轴线位,上颈托或自制颈套固定;保持伤病员身体长轴一致位侧翻,平移至脊柱固定板;将头部固定,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部用宽带固定在脊柱板上,以免运送途中颠簸晃动。

股骨干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股骨干骨折护理常规 股骨干骨折是指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丧失,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为主要表现的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部位的骨折。 一、护理评估 (一)受伤史、暴力性质。 (二)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三)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四)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肢体功能位或所需的治疗性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3)患肢皮色、皮温、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足趾时的反应等。 (二)用药护理遵医嘱局部给予贴敷、熏洗,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三)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和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四)情志护理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五)临症护理 1.患肢功能位保持:髋关节屈曲15°、外展0°、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2.肿胀甚者,遵医嘱行中药外敷。

3.协助患者坐起,深呼吸并拍打背部,预防肺部感染。 (六)并发症护理 1.出血 (1)观察体温、神志、尿量、创面出血情况。 (2)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或手术,需要时补充血容量。 2.神经损伤 (1)观察患肢的感觉,足、足趾的活动情况。 (2)避免石膏支具卡压神经,避免肢体过度牵引。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感染 (1)观察创面、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针孔有无红、肿、热、痛,渗液,体温,血象变化。 (2)及时换药,每日2次给予75%酒精消毒针孔,抗炎治疗。 4.肺栓塞 (1)观察神志、生命体征、氧饱和度、胸闷胸痛、皮肤情况。典型表现为发热、体温突然升高、脉快、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周身乏力,可出现抽搐、皮肤有出血斑肺部X线可见全肺暴风雪状阴影。 (2)骨折部位给予外固定、制动,操作手法轻柔,小心搬运,患肢抬高位放置,预防感染和预防休克,纠正酸中毒,给氧。 (3)如有严重骨折创伤要注意观察有无低氧血症表现。 (4)治疗以症状治疗为主。可给予呼吸支持疗法;头部降温;脱水疗法;镇静剂;溶栓疗法、溦素、抑肽酶、利尿剂,严格控制晶体液量,加强抗感染等。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注意观察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征象,如发现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预防: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理疗、预防性抗凝溶栓治疗。 (3)教会陪护人员按摩患肢并指压有关穴位,如涌泉、足三里以活血通络、止痛。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明显外伤史。 (2)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或皮下瘀斑。 (3)膝关节内侧压痛,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完全断裂时膝关节不稳定。 (4)X线片示:外翻应力下摄片,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伸撕脱性骨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 (1)膝部有明显的外翻位受伤史; (2)伤后膝内侧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障碍; (3)膝内侧可有皮下瘀斑或皮肤青紫; (4)患者呈跛行步态; (5)韧带完全断裂者,膝外翻畸形,关节内缘可触及凹陷; (6)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 (7)如合并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者,可出现关节内积血,麦氏征阳性;

抽屉试验阳性等; (8)X片检查:在膝外翻应力下拍摄正位片,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撕脱性骨折。必要时行膝关节MRI检查。 (二)疾病分度 Ⅰ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轻度损伤,膝关节无不稳定。 Ⅱ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不完全损伤,膝关节伸直位时无不稳定,屈膝位时出现轻度不稳定。 Ⅲ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损伤,分为ⅢA 型和ⅢB型损伤; ⅢA型: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但后内侧关节囊未损伤。伸直位稳定,屈膝位不稳定,slocum试验阴性; ⅢB型: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合并后内侧关节囊损伤,伸直位屈膝位均不稳定,slocum试验阳性。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膝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膝关节松弛,屈伸障碍。舌暗瘀斑,脉弦或涩。 2.筋脉失养证:伤后迁延,膝部肿胀未消,钝痛酸痛,喜揉喜按,肌肉萎缩,膝软无力,上下台阶有错落感。舌淡无苔,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早期可用轻手法在膝关节内侧沿韧带走行方向理顺损伤的肌纤维,用捋顺法促进消肿。中后期,可在膝关节压痛点部位及其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掌骨、指骨骨折治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掌骨、指骨骨折治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术 (一)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Bennett骨折)是一种不稳定性骨折。解剖上第一掌骨与大多角骨构成鞍状关节,灵活而稳定,当暴力沿拇指纵轴作用于鞍状结节时,可于第一掌骨基底部形成自内上至外下的斜形骨折。近侧骨折块由于韧带及关节囊的附着,能保持与大多角骨的解剖关系,远侧骨折段则因外展拇长肌的牵拉,而向桡侧和背侧移位[图1 ⑴]。Bennett骨折复位较易,维持对位则较困难,复位后易再移位而畸形愈合,因此,这种骨折常需切开复位。 [适应证] 1.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后再移位者。 2.骨折1~2周后或陈旧性骨折,复位及外固定有困难者。 [术前准备] 同切开复位术和内固定术。 [麻醉] 常用臂丛麻醉或局麻。 [手术步骤] 1.体位病人仰卧位,伤肢外展置于小台上;或伤肢屈肘置于胸前。

⑴切口(虚线所示)⑵克氏针交叉固定⑶克氏针固定于大多角骨 图1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切口自第一掌骨中1/3起,沿掌骨桡侧与大鱼际肌桡侧缘纵行走向近侧,至腕横纹后,沿横纹走向尺侧,使切口呈L形[图1⑴]。 3.显露骨折端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后,于切口背侧,可见伸拇短肌腱,将之向背侧拉开。于第一掌骨近端切开骨膜及关节囊,作骨膜下剥离,以显露掌骨近端及骨折部位。 4.复位助手固定伤手,术者握住伤员的拇指牵引,并使第一掌骨外展和背伸,同时用另一手拇指按压第一掌骨基底部,使骨折复位。 5.内固定复位后,一般多用1mm直径的克氏针作内固定。在助手维持对位下,如近侧骨折块较大,用手摇钻穿入两根克氏针,将远侧骨折段与三角形骨块交叉固定[图1 ⑵]。如近侧骨折块很小,难以用克氏针固定时,可将拇指置于外展对掌位,用克氏针将掌骨的远折段与大多角骨固定[图1 ⑶]。因为Bennett骨折的近侧骨折块复位后极易再移位,所以克氏针固定以前,应先检查复位是否正确。以免将骨折块在移位情况下固定,导致畸形愈合。 内固定完成后,逐层缝合,并将克氏针尾部弯成钩状,埋于皮下。 [术后处理] 术后用石膏托固定前臂及腕关节于功能位,拇指外展对掌位。3周后拆线,并去除外固定。4~6周后,拔出克氏针。 (二)掌、折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下肢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指下肢及下肢骨连带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一、临床表现 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骨骼、涉及肾。 二、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很生化检查结果。 6、辩证: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肢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四、并发症护理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病情变 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五、给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敷贴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时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药后反应。 3、中药汤剂宜温服,注意观察服药后反应。 六、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2、气滞血瘀标本俱实证:宜进食清肺润肠通便之品如:菜干蜜枣汤、大蕉、雪梨等。 3、气滞血瘀标实本虚证:宜进食健脾益胃化瘀食物如:淮山、黑木耳、玉竹煲田鸡 等。 七、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八、临证(症)施护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后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三)鉴别诊断 1、腕部软组织扭伤:患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没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通过X线片相鉴别。 2、伸直型与屈曲型相鉴别,主要依靠病史(损伤机制)、症状、体征、X线进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