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之影》中的映照关系

《风之影》中的映照关系

《风之影》中的映照关系
《风之影》中的映照关系

周笛

内容摘要: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风之影》使用了双线平行叙事模式,在文本里形成了多组映照关系并通过这些关系反映全书主题和内涵。本文从文本入手,通过分析双线平行叙事体现出来的几对映照关系,探寻通过几对映照关系反映出的作品主题与内涵。

关键词:卡洛斯-鲁依斯·萨丰《风之影》双线平行叙事映照关系主题

2001年,卡洛斯-鲁依斯·萨丰的“巴塞罗那四部曲”之《风之影》出版,席卷了全球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这部小说以经历了二战与西班牙内战后的巴塞罗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故事。全书以少年达涅尔追寻书籍《风之影》和作者胡利安·卡拉斯的秘密为明线,以胡利安·卡拉斯如迷雾般的一生层层被剥开为暗线,形成双线平行叙事结构,两条线索时而交织,时而错开,指向那段被尘封的历史与记忆。

这种双线平行叙事结构使得全书故事里出现了多组映照关系。这些映照关系在文本中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一方面也间接传达了《风之影》作为一本通俗小说所涵盖的精神性主题。以下从具体文本入手,一一切入这些映照关系。

一.胡利安与达涅尔

《风之影》的作者胡利安·卡拉斯与读者达涅尔·森贝雷是书中最明显的一对映照关系。全书以达涅尔痴迷《风之影》、追踪胡利安·卡拉斯为起点,以胡利安·卡拉斯的秘密被揭晓、在达涅尔与贝亚的帮助下重获新生为终点。在达涅尔追查胡利安往事的时候,他自身也经历了好奇的孩童——懵懂的少年——迷惘的青年——成人礼这一生命历程。

二人命运有许多相似性:他们深爱阅读,坚信书本是有灵魂的;他们都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对象都是好友的姐妹;他们都在追寻的道路上一去不回,承担着不断失去而又不得不继续前进,陷入过迷惘与困惑,最终通过书籍找回了自己的存在与人生。

胡利安以自我经历为蓝本写成的小说《风之影》成了达涅尔最热爱的一本小说。胡利安是写书人,达涅尔是读书人,他们素未谋面,却因文字与书籍命运发生了多次重合。达涅尔在找寻胡利安过去时面临的重重阻力,正是一直渴望毁灭胡利安的傅梅洛;达涅尔对这段尘封往事的执着追求,正好与胡利安疯狂销毁自己的存在相互推进。渐渐地,追寻《风之影》的秘密从最初的兴趣走向无法摆脱的宿命,达涅尔与胡利安也在双线叙事中越走越近。达涅尔从过往他人的口述中拼凑出事情的原貌,而胡利安发现这个懵懂、困惑、迷惘却固执前行的少年,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胡利安在小说中拥有两个身份:《风之影》的作者胡利安·卡拉斯和四处销毁卡拉斯作品的“拉因·谷柏”。第一个身份的胡利安,是达涅尔深深喜欢与崇拜的作家;第二个身份的胡利安,则是达涅尔潜意识中的敌对者。但这两个身份,都默默牵引着达涅尔坚持自己保护书籍与追寻秘密的道路。达涅尔与胡利安拥有类似的价值观,他们都坚信书是有灵魂的,无论人如何,书永远存在那里,书能容纳读书人的灵魂,亦能寄存写书人的灵魂。因此,他们灵魂互通,胡利安是达涅尔精神上的“父亲”,而达涅尔则引导胡利安重塑自己的灵魂与存在。胡利安指引着达涅尔,达涅尔映照着胡利安,可以说,胡利安让达涅尔体味到书籍、存在与追寻的含义,在追寻历史中确立自我,完成自己灵魂的蜕变;而达涅尔则让胡利安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看到了自己并没有被抹去的存在价值。

胡利安与达涅尔的映照关系直接反映出全书关于信仰与追寻、书籍与存在的主题。

正如上文所讲,《风之影》与胡利安对达涅尔而言,已经上升至信仰与追求层面了。书籍在胡利安和达涅尔心里都有着十分崇高的位置,胡利安曾向阿尔达亚宣言:“书是镜子,人只能在书里看到自己的内心。”①写书是他的梦想,是他存在的方式。在胡利安心中,书和人是一体的,写书抒写内心,读书看到内心,书即是存在。然而,他毁灭自我存在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的全盘否定上升到一种更高自我意识的存在,到最后他重拾钢笔进行创作,终于完成了存在的升华。达涅尔受父亲的影响,坚信书是有灵魂的。“你看到的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

这个灵魂,不但是作者的灵魂,也是曾经读过这本书,与它一起生活,一起做梦的人留下的灵魂。”达涅尔在长达十年的追寻中早已将自己的喜悦与忧伤、情感与成长注入了这本《风之影》中。而这个过程让达涅尔承受了许多困惑、迷惘与痛苦,他越走越孤独。“人的‘存在’是瞬间性的,只有孤独的个人才能在其内心体验到自己的存在”②也就是说,《风之影》让他获得了真正体验存在的时间与空间;是胡利安情感与存在的证明,亦是达涅尔成长与存在的证明。

二.佩内洛佩与贝亚

佩内洛佩是胡利安的恋人,与胡利安一见钟情,当时她才13岁。贝亚是达涅尔童年挚友托马斯的姐姐,与达涅尔相识多年。胡利安与佩内洛佩的爱情悲剧是以胡利安为核心的第一代故事的情感主线,达涅尔与贝亚的爱情故事是以达涅尔为核心的第二代故事的情感主线。胡利安的人生因与佩内洛佩相爱全盘颠覆,坎坷流离。达涅尔的人生则因爱上贝亚,走入毁灭与新生。

佩内洛佩与贝亚的映照关系,集中反映的主题就是“爱情”。爱情可以让人付出一切但毫无怨言,爱情能让人陷入深渊却甘之如饴。佩内洛佩与贝亚本人,都对爱情十分忠贞,并视爱情为一切,不惜代价地去守护。佩内洛佩至死都忠于胡利安·卡拉斯,哪怕难产身亡,她仍然无怨无悔;而贝亚为了达涅尔,被家庭驱逐,陷入傅梅洛的魔掌。而贝亚不同于佩内洛佩,她热烈、大胆、勇敢,她比达涅尔更早意识到二人心灵相通,也意识到达涅尔的冲动与稚嫩不足以早早发现他们之间的情感。她不似佩内洛佩逆来顺受,而是选择出走,用最果断的方式争取自己的爱情。佩内洛佩的名字来自于《奥德修斯》,贝亚的名字来自于《神曲》,她们一个象征忠贞,一个象征救赎,正如她们在故事中的作用。佩内洛佩为了守护爱情惨烈地死去,贝亚用她的热烈与纯真洗清达涅尔的迷惘,也让胡利安对生命重燃希望之火,救赎过往。

三.米盖尔与费尔明

米盖尔·盖林纳是胡利安在中学时代结识的挚友,费尔明则是流落在巴塞罗那街头的天才疯子,后被达涅尔所救。二人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有过黑暗的创伤过去,并主动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以真面目示人。但他们在挚友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追求或没有的东西,通过友情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朋友身上。米盖尔曾说:“当我死去的时候,我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的了,胡利安……除了梦想。”费尔明曾对达涅尔说;“您已经帮助我脱胎换骨了。”

这对映照关系集中反映了“友情与寄托”这一主题。友情在全书里是核心情感元素之一,胡利安与傅梅洛、豪尔赫的恩怨最初起源点是友情,与努丽亚的羁绊相随起源点也是友情;达涅尔最初尝到成长的失意是他最好的朋友托马斯无法理解他对《风之影》的追逐,在心碎时刻遇见的最大收获是费尔明的出现。米盖尔与费尔明,虽然一个阴郁冷僻,一个幽默风趣,但在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本身的信仰和经历都很相似。他们一个在胡利安身上找到了寄托,一个在达涅尔的帮助下走向新生,并有友情的力量鼓励两位忠诚的朋友执著前行。

四.克拉拉与努丽亚

克拉拉·巴塞罗是书商巴塞罗的侄女,她双目失明。在11岁的达涅尔心里,“她的脸庞和一双手臂都是白皙剔透,五官轮廓明显,头上顶着柔亮的黑发,动人的光泽宛若浸湿的岩石一般”,她是达涅尔的初恋。努丽亚·蒙佛特是米盖尔的妻子,同时亦是胡利安的情人。她是出版公司派去与胡利安商讨书籍出版的员工,和米盖尔因胡利安成为好友,成了这段秘密往事的承担者。她嫁给了生命垂危的米盖尔,与他一起为了保护逃回西班牙的胡利安而死战。米盖尔用生命换回了胡利安,努丽亚便开始了多年的守护与追随。克拉拉启蒙了达涅尔对世界、情爱、责任和使命的最基本认知,在达涅尔心中留下一颗种子;而努丽亚则是胡利安的守护者与追随者,一次次拯救胡利安于水火。也正是她将《风之影》抢先一步放入“遗忘书之墓”,为达涅尔和胡利安的邂逅制造契机。

努丽亚和克拉拉与达涅尔的关系,都微妙、脆弱但永恒。努丽亚的手稿里曾坦言“我很害怕,怕在你身上看见我已经失去的胡利安”。她一面感激达涅尔让胡利安走出深渊,一面在这个少年的纯真与信仰里,看见了同样有过希望的自己和胡利安。同时,达涅尔的单纯让克拉拉“有时候,我觉得,她依然在等待那个躲在幽暗的角落里爱慕她的十五岁的少年达涅尔”。

克拉拉与努丽亚的映照关系,第一是与佩内洛佩和贝亚的关系共同表达出“爱情”这一主题。第二,她们二人都是胡利安的书迷,一个是书商的侄女,一个是“遗忘书之墓”看守人的女儿,进一步烘托了主要由胡利安和达涅尔这组关系表达的“书籍与存在”这一主题。克拉拉认为阅读是人最朴实的精神需求,而书籍则是人认识世界与接受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诵、聆听、阅读、理解,人能从文字中把握精神与灵魂;努丽亚见证了胡利安的自我毁灭。胡利安为了毁灭自己,他选择销毁自己的书籍,终止写作。写作是胡利安的存在方式,书籍是他存在的证明,他销毁自我存在的行为正好说明了他本人的生存早已脱离了满足本能的生存需求,“抹杀自己生命轨迹的胡利安恰恰是一个‘自为的存在’, 他在毁灭中品味着生命的意义,

“世界上还有比文字世界更难熬的监狱呢,在绝望中孕育着新生”③。努丽亚曾留下了一句话,

达涅尔”。毁灭了所有书籍的胡利安要继续在绝望与孤独中发现存在。努丽亚比胡利安更早看透这一残酷的事实。

综上所述,在书中,以达涅尔·森贝雷为中心的第二代人物群和以胡利安·卡拉斯为核心的第一代人物群产生了映照关系:他们在彼此的时间段扮演着相似的角色,在两位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起到了相似的作用,形成横跨近五十年的前后呼应;而他们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形成对照。他们形成的多组映照关系在双线叙事中时明时暗,共同撑起了《风之影》50年两代人核心情节。

他们的映照关系就像一面面镜子,相互照射出对方或完整、或残缺、或真实、或虚假的面目。由于《风之影》还采用了“俄罗斯套娃”的叙事结构,这些映照关系在故事当中通过多个情节的组合与嵌套,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人物与事件的某一部分。每当“俄罗斯套娃”叙事错乱犹如迷宫时,映照关系就通过双线叙事浮出水面,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情节的走向;同时,这些映照关系亦是表现全书主题的镜子,信仰与追寻、爱情与梦想、友情与寄托、书籍与存在,这些或实质或抽象的主题都蕴含在一组组对照关系之中,让《风之影》呈现出百转千回又柳暗花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西)卡洛斯-鲁依斯·萨丰著,范湲译:《风之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余锎:《卡洛斯·萨丰:真假巴塞罗那》,《新世纪周刊》2009年第25期。

3.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第12期。

4.宋强:《<风之影>:偶然之痛与存在之思》,《出版广角》2007年第1期。

5.于静:《以书说书——评西班牙作家萨丰的小说<风之影>》,《译林》2006年第5期》。

6.张新礼:《双重背景——经典叙事与通俗文类交织下的现代》,2010年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唐民权:《西班牙小说史话》,《西安外国语学报》2007年第9期

9.聂珍钊:《外国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程华、李荣博:《秦腔声里知兴衰——论贾平凹作品中秦腔与文化的映照关系》,《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

11.陈雅卿:《现实的对峙:解读<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映照关系》,《艺苑》2010年第5期

12.(法)热拉尔·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注释:

①(西)卡洛斯-鲁依斯·萨丰:《风之影》第181页范湲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1 一、依恋期:(0-18个月) 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最适宜的温度和自动的营养供给,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劳神,这是婴儿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周围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气和食物需要自己获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但是如果在他饿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奶头,不舒适和不安的时候不能立即得到母亲的怀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呵护,所以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害。婴儿大声的哭泣便是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不仅仅是成人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哭闹。当然,百分之百能满足婴儿对依恋的心理需要的母亲几乎没有。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最疼爱孩子的母亲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也有由于忙于其它事情而不能立即满足婴儿的需要的时候。但是生活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情感冷漠的母亲,她们对婴儿的哭声充耳不闻,她们感到婴儿是自己生活中的负担和烦恼的根源。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儿童:对遗弃的恐惧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没有适应做母亲的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或者一个爱护孩子的母亲却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还有的母亲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认为不能溺爱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习惯等等,不到时间坚持不喂奶,任凭孩子哭闹等等。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有时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护,有时候则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大声哭闹。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不断的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爱护、才能生存下去。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愤怒。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依恋型人格 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练习题

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目标要求】 1.理解并掌握公理4,能应用其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 2.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明确线线平行与面面平行的关系. 3.能够熟练的应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其中a,b表示直线,表示平面α) ( ) ①若a∥b,b∥α,则a∥α②若a∥α,b∥α,则a∥b ③若a∥b,b∥α,则a∥α④若a∥α,b∥α,则a∥b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a∥α,b∥β,a∥b,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相交 C.平行或相交 D.一定垂直 3.如果平面α外有两点A、B,它们到平面α的距离都是d,则直线AB和平面α的位置关系一定是() A.平行 B.相交 C.平行或相交 D. AB?α 4.当α∥β时,必须满足的条件() A.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平面β B.平面α与平面β同平行于一条直线 C.平面α内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平面β D.平面α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β平面平行 5.已知a∥α,b∥α,则直线a,b的位置关系①平行;②垂直不相交;③垂直相交;④相交;⑤不垂直且 不相交.;其中可能成立的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直线a∥平面α,点A∈α,则过点A且平行于直线a的直线() A.只有一条,但不一定在平面α内 B.只有一条,且在平面α内 C.有无数条,但都不在平面α内 D.有无数条,且都在平面α内 7.已知直线a∥平面α,且它们的距离为d,则到直线a与到平面α的距离都等于d的点的集合是 () A.空集 B.两条平行直线 C.一条直线 D.一个平面 8. A、B是直线l外的两点,过A、B且和l平行的平面的个数是() A.0个 B.1个 C.无数个 D.以上都有可能 9.设α,β是不重合的两个平面,l和m是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则能得出α∥β的是() A.l?α,m?α,且l∥β,m∥β B.l?α,m?β,且l∥m C.l⊥α,m⊥β,且l∥m D.l∥α,m∥β,且l∥m 10.已知直线a、b,平面α、β,以下条件中能推出α∥β的是() ①a?α,b?β,a∥b;②a?α,b?α,a∥β,b∥β;③a∥b,a⊥α,b⊥β. A.① B.② C.③ D.均不能 11.若平面α∥平面β,直线a?α,直线b?β,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 A.垂直 B.平行 C.相交 D.不相交 12.梯形ABCD中AB∥CD,AB?平面α,则直线CD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平行或相交 C.相交 D. CD平行平面α或CD?α 13.正方体AC1中,E、F、G分别为B1C1、A1D1、A1B1的中点 求证:平面EBD//平面FGA.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客体关系量表;临床评估 1 前言 客体关系理论作为新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在当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领域应用相当普遍。在西方,客体关系早已应用于精神病理的解释,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分类以及疗效的预测;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主要综述了西方客体关系的基本理论、客体关系的评估方法以及客体关系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2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概述 客体关系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之一,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塑造这种模式的留有“过去印迹”的早期生活关系[1]。自Freud创立精神分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精神

分析理论经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流的精神分析理论经历了从经典的Freud精神分析向自我心理学发展,形成了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它们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同:(1)关注的重点从本能内驱力转变到关系;(2)对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3)从不同角度看待发展阶段;(4)对心理冲突和治疗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1,2]。 Freud人格理论的基本要素是将本能内驱力作为基本的人类动机,内驱力先于客体,客体是用来满足内驱力欲望的,基本上决定着客体关系的质量。客体关系理论家梅兰妮·克莱茵是第一个修改了Freud的内驱力模型,对人际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仍保留了对本能的强调,她认为本能与客体具有内在联系。费尔贝恩进一步发展了克莱茵的思想,立足于“纯粹的”客体关系立场,认为主要的内驱力都是对关系的驱动,而不是生物本能的满足,因此他是从人际互动而非生物本能方面考察人格和动机。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如伊迪斯·雅各布森及奥托·康伯格试图将内驱力模式与纯客体关系模式进行整合,发展新的模式。海因兹·科胡特不考虑Freud的Libido的客体投注,而关心自恋性投注,注重的不是两个不同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客体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1~3]。 客体关系理论家关于心理机构不同于Freud的本我、自我、超我,他们认为人格的组织和建立是内化的结果。个体通过内化将他或她环境中的规则性互动和特征,转化为内部的规则和特征[1,4]。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整理)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杨文圣 一、社会事实 1、事实及其特点 苏联哲学家柯普宁把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运用概括为三类: (1)现象、事物和事件本身被称为事实; (2)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感觉和知觉被认为是事实; (3)事实也指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辩的理论原理。 “事实乃是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及其情况)为概念所接受,并由主体作出判断而被知觉的。事实乃是关于感性经验的一种知识形式。一般地说,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彭漪涟《事实论》 “事实”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可靠性;(2)客观性;(3)理论附着性。 2、社会事实及其特点 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社会事实的价值特点——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 (1)利益的分化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2)社会价值事实的功能非中立性和价值多元性。 (3)价值目标的预期性和价值结果的非预期性。 (4)社会事件的即时价值与历史价值之间的背离与差异。 2

3

二、社会评价的客观性 1、确立社会评价客观性的思路 国外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对客观性的争辩惯常采取两种思路: 一是承认社会价值对社会研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足以影响到社会的科学、客观的研究,似乎这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种思路就是设想通过“价值中立”来达到客观性。韦伯主张社会科学在研究时应把对象视为有价值附着其中的对象,并且应该使用与价值相联系的方法,但在态度上要保持客观性、价值中立性。 国内学界关于价值、价值判断客观性的建构思路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思路是沿着传统认识论的路子,其基础是主、客体符合、一致论。这种思路用在价值评价论上,就是把价值看作是客体属性对人的有用性,价值之源就是客体及其属性。由于客体及属性是客观的,因此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客观的。 第二种建构沿着主体哲学的思路进行。它强调在价值评价中包含了价值主体的需要,而且是以主体的需要为核心的,价值评价实际上是以主体需要为尺度进行臧否褒贬价值关系的。 对于社会评价的客观性的确立,必须要把以往脱离了经验的客观性重新归回到经验中所具有的普遍性上。社会评价活动之所以可称之为一种客观性的活动,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纯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 作为社会评价的客观性更主要的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活动的规律的客观性基础之 上的。因为在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客观性中,既包含着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包含着人们自己的目的、意志、愿望,等等,亦即包含着人对社会的价值要求,这两种要求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要求。 4

一些翻译得不好的书

1.译林版的《精灵宝钻》 2.译林版的《福尔摩斯全集》 3.《良心在骚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4.译林版的《纯真年代》 5.文学的历史 / 希望出版社 6.中短篇小说选——托马斯·曼文集 (关于这本书的资料似乎很少) 7.黑色大丽花 9.查令十字街84号 / 译林出版社 10.心是孤独的猎手 / 上海三联书店 11.奥斯维辛之后的上帝观念 / 华夏出版社 12.书店 / 新星出版社 13.洛丽塔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4.情欲 / 长江文艺出版社 15.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 华夏出版社 16.在路上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7.穿Prada的女魔头 / 译林出版社 18.单行道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幽灵传说:寻找古老传说中的历史踪迹 /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芒果街上的小屋 / 译林出版社 21.我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2.苦行记 /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3.万物简史 / 接力出版社 24.猫的摇篮 / 译林出版社 25.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6.博尔赫斯--书镜中人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7.菊花与刀 / 光明日报出版社 28.误读 / 新星出版社 29.鲜花圣母 / 浙江文艺出版社 30.英国风情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1.女王越狱记 / 译林出版社 32.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译林出版社 33.重新认识你自己 / 群言出版社 34.傲慢与偏见 / 北京燕山出版社 35.北回归线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6.法律帝国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7.阿赫玛托娃札记 / 华夏出版社 38.骑兵军日记 / 东方出版社 39.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诗文选 / 中央编译出版社 40.从月亮来的男孩 / 浙江文艺出版社 41.到灯塔去 / 安徽文艺出版社 43.魔戒 / 译林出版社 44.简?奥斯汀的世界 / 海南出版社 45.沉没之鱼 / 北京出版社 46.门萨的娼妓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7.黄河青山 / 三联书店 48.入世修行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9.美国众神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长大后性格的详细对应关系

陈露按照电话里预约的时间,准时来到我的治疗室。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来访者:娇好的身材配上一付漂亮而忧郁的脸,少女般的稚气再加上白领丽人的优雅举止,我对自己说:“又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主。” 经过简短的强颜寒暄之后,她娓娓的道出了自己的痛苦。她是三年前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现在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外企工作,收入可观,应该说她现在的一切都是大多数同龄人所羡慕的。男朋友文岳是她的大学同学,现在留校当教师。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已有五年了,也有一段如胶似漆蜜月般的时光。可是近来他突然提出分手,五年的爱化为泡影。说到这里,她已经是泣不成声,哭成了一个泪人了。 等她平静下来,我详细地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在大学期间,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未来,盼望着毕业之后的新生活,也时常谈论结婚的计划。在一起逛商场时,文岳常会指着那些精美的家具和家庭装饰品说:“等我们结婚时,我就要买这个。”生活的道路一切看来很顺利。可是等到毕业后,各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尽管他们来往如旧,文岳却渐渐的不愿再提结婚的事情了。陈露感到了一丝的不安,开始不断的追问:“我们到底什么时候结婚?”文岳只是嘴里胡乱的搪塞,不愿正面回答。陈露愈发感到不安,于是每次追问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你到底怎么想的?”等等。文岳的回答越来越模棱两可,不能令她满意。最后竟变成了:“你别问了,我自己也不知道。”陈露伤心透了,每次的见面都是在争吵和极不愉快的气氛中分手。陈露说:“后来我知道不应该再问了,可是我就是控制了自己,老是想刨根问底知道他到底他是怎么想的。每天没事都在想,想的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睡觉,总是忍不住想给他打电话,可是每次电话都搞得更不愉快,最后我终于受不了了。对他说:'我给你一个礼拜,我不给你打电话了,你好好的想一想,给我一个最后的答复。’可是等第三天我就忍不住又给他打电话。他给我的答复竟是:'我想好了,咱们分手吧。’我一下子就崩溃了。”陈露痛苦的用手捂着脸,眼泪从她的指缝中涌出,她不断的重复着一句话:“他不在了,今后就剩我一个人了,我怎么活呀?” 童年经历 在我的安慰下,她终于平静下来。我开始询问她小时候的情况,在她的讲述中,我渐渐的得到了一些线索:她的父母都很爱她,但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张,经常吵架,多次提出离婚。小陈露每天最担心的就是父母会不会离婚,她不愿失去父母中的任何一个人。有时候父母与她开玩笑说:“如果爸爸妈妈离了婚,你跟谁过呀?”她就会坚决地说:“你们要是离婚,我谁也不跟,我就去死。”她告诉我说:“这不是吓唬他们,我那时候真的是这么想的。”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父母终于没有离婚,而是在吵吵闹闹中一直生活到今。陈露也就是在这种时刻害怕失去父母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安中长大。她还告诉我说:“那时候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总是很晚才回家,我总是担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会不会出事。如果真出事了,我就也去死,马上自杀。” 接下来,我开始通过陈露了解文岳的童年情况。根据陈露提供的情况,我得到了如下线索:文岳从小在农村长大,他的父母十分严厉,时常打骂他,并要求他除了照顾弟弟妹妹外,

最新空间中的平行关系教案

课题: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授课人:杜仙梅 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实现“线线”“线面”平行的转化。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灵活运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实现“线面”“面面”平行的转化. 教学重点、难点: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证明及运用;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及其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引导、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_______________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2)性质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两条相交直线) (2)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思考:能否由线线平行得到面面平行? 【思考·提示】可以.只要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两个平面就平行. 三基能力强化 1.两条直线a、b满足a∥b,b?α,则a与平面α的关系是(C) A.a∥α B.a与α相交 C.a与α不相交 D.a?α 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DD1的中点,则BD1与平面ACE的位置关系为_____.(平行)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一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主要有三种方法: (1)利用定义(常用反证法). (2)利用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先直观判断平面内是否已有,若没有,则需作出该直线,常考虑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3)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当两平面平行时,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特别提醒:线面平行关系没有传递性,即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于一平面,另一条不一定平行于该平面.例1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ABEF所在平面相交于AB,在AE、BD上各有一 点P、Q,且AP=DQ. 求证:PQ∥平面BCE. 【证明】法一:如图所示,作PM∥AB交BE于M,作QN∥AB交BC于N, 连结MN、PQ.

高考数学复习《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考点导读】 1.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明确定义与定理的不同,定义是可逆的,既是判定也是性质,而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多是不可逆的。 3.要能灵活的对“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进行转化。 【基础练习】 1.若b a 、为异面直线,直线c ∥a ,则c 与b 的位置关系是 异面或相交 。 2.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③若直线12,l l 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12,l l 互相平行. ④若直线12,l l 是异面直线,则与12,l l 都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其中假. 命题的个数是 4 个。 3.对于任意的直线l 与平面a ,在平面a 内必有直线m ,使m 与l 垂直 。 4. 已知a 、b 、c 是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r 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下面六个命题: ①a ∥c ,b ∥c ?a ∥b ;②a ∥r ,b ∥r ?a ∥b ;③α∥c ,β∥c ?α∥β; ④α∥r ,β∥r ?α∥β;⑤a ∥c ,α∥c ?a ∥α;⑥a ∥r ,α∥r ?a ∥α.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①④ 。 【范例导析】 例1.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截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求证:AB ∥平面EFG . 证明 :∵面EFGH 是截面. ∴点E ,F ,G ,H 分别在BC ,BD ,DA ,AC 上. ∴EH 面ABC ,GF 面ABD , 由已知,EH ∥GF .∴EH ∥面ABD . 又 ∵EH 面BAC ,面ABC ∩面ABD=AB ∴EH ∥AB . ∴AB ∥面EFG . 例2. 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N 在BD 上,点M 在B 1C 上,并且CM=DN. 求证:MN ∥平面AA 1B 1B. 分析:“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本题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转化方式。 简证:法1:把证“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

爷爷的微笑读后感

爷爷的微笑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爷爷的微笑读后感(一) 最初买来《爷爷的微笑》这本书,是因为被它淡雅的封面吸引。在众多琳琅满目的书中,它的封面看起来那么朴素,又那么诗意:夕阳西下(也可能是刚升起而已),祖孙俩背对着我,坐在长椅上,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喜欢他们惬意的背影,更喜欢这本让人温暖的书名,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在空闲的时间里细细品读,品读爱,品读宽容。 萨瓦拓(或者叫罗果聂),一个从卡拉布里亚来到米兰的退伍老兵,一个古怪的老头和身患绝症的病人。和米兰,他是格格不入的,粗鲁而不知变通的,但是,这一切在见到他可爱的外孙布纳提诺时却发生了变化。尽管他仍不适应米兰的生活,但是他在学习着去爱别人,爱自己的外孙,宽容别人的错误。随着在米兰的生活,他不再是孤独的,因为米兰同样有理解他的人,玛德蕾娜、荷黛夏、凡勒力……他们在改变着老人,改变着他的余生。当疾病最终到来并夺走他的生命时,老人微笑着在感恩中死去,那一刻,宛若隆达尼尼的圣殇,他美丽得动人心魄…… 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我一个人在阳台上读完了这本书,内心却无法平静。不得不说,我被老人深深的爱而感动了。就是这样一个顽固、自大的老顽童,最终却为了外孙而改变了自己。老人深沉的爱,平淡

而真实,不经意间触动着我的心弦。也许它太过美好,以至于并不真实,但是这样的感动难道不够真实么?记得着名恐怖小说作家H·P·拉夫克罗夫特曾说过:“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绪,是对未知的恐惧。”那么,死亡对每个平常人来说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了吧?但是,在这本书里,你能看见的只是死亡那一瞬间的壮美,丝毫没有一点儿恐惧。一直以来,总感觉西班牙的小说是带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从萨菲的《风之影》,到这本小说,有时很神秘,有时又感觉一切都很明了,悲伤也许会有,但是却总不是长久的,死亡固然恐怖,但是生命逝去瞬间的壮美却留下了永恒。也许,明天的我们也会如老人一样走向死亡,走向那个未知的世界,但是,爱与宽容却能在世界上流传下来,为黑暗中的旅人指明方向! 爷爷的微笑读后感(二) 最初买来《爷爷的微笑》这本书,是因为被它淡雅的封面吸引。在众多琳琅满目的书中,它的封面看起来那么朴素,又那么诗意:夕阳西下,祖孙俩背对着我,坐在长椅上,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喜欢他们惬意的背影,更喜欢这本让人温暖的书名,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下它,在空闲的时间里细细品读,品读爱,品读宽容。 萨瓦拓,一个从卡拉布里亚来到米兰的退伍老兵,一个古怪的老头和身患绝症的病人。和米兰,他是格格不入的,粗鲁而不知变通的,但是,这一切在见到他可爱的外孙布纳提诺时却发生了变化。尽管他仍不适应米兰的生活,但是他在学习着去爱别人,爱自己的外孙,宽容别人的错误。随着在米兰的生活,他不再是孤独的,因为米兰同样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不被人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自己。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的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的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关系,是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七年级数学: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教学实录)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数学:空间里的平行关系 (教学实录)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七年级数学: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教学实 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立空间里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认识空间里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既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是线线平行的相关知识的延续,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

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行,由于垂直和平行这两种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这两种空间位置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前面我们学过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情况,以及在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2.例如:在图中长方体的棱AA'与面ABCD垂直,面A'ABB'与面ABCD互相垂直并且当时我们还从观察中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一条棱垂直于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的棱,这条棱与这个面就互相垂直. (2)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直的棱,这两个面就互相垂直. 正如上述,在空间里有垂直情况一样,在空间里也有平行的情况,首先看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把棱AB向两方延长,面A'B'C'D'向各个方向延伸,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棱和面就是互相平行的,同样,棱AB与面DD'C'C是互相平行的,棱AA'与面

风之影

《风之影》(西)卡洛斯鲁依斯萨丰著范湲译 人物: 主角达涅尔书店管理员:费尔明遗忘之墓的管理员:伊萨克管理员的女儿:努丽亚 小说中《风之影》的作者胡利安卡拉斯=拉因谷柏胡利安的恋人:佩内洛佩(也是胡利安的亲妹)胡利安的儿时玩伴:米盖尔莫林纳——其妻子:努丽亚(后期与胡利安在一起)儿时玩伴之二:豪尔赫(佩内洛佩的哥哥)儿时玩伴之三:傅梅洛警官儿时玩伴之四:神父费尔南多 摘录: 1 背着晨光的他,眼神模糊难辨。 2 我觉得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时语塞,只能沉默地咀嚼着内心的激动。 3 冰冷的夜晚,寒风萧萧,在铁灰色的夜空下…… 4 暖暖的热气从地铁站的楼梯口里缓缓溢出…… 5 我看着她的脚步,在黑白相间的地砖上越走越远,她的身影在那一道道从窗帘缝中钻进来的阳光。 6从乌云缝隙辐射下来的金色光束,和大道上气派的豪宅大院互相映衬。 7胡利安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为创作小说而活,也活在自己的小说里,那个舒畅自在的世界里,是他在为自己的打造的监狱,回廊下,橙树树叶微微闪烁着,仿佛叶上挂着银色的泪珠,喷泉的汩汩

流水声在拱门下回荡着。 8 (他的)那个头……,就像一只大大的哈密瓜,稀疏的发丝好像野外的杂草。 9铅灰色的天空和煦的朝阳洒进房间 10我走出大门时,街道仍在薄雾和露水中疲惫地昏睡着。兰布拉大道上的街灯,隐约描绘出雾中的街景,正在伸着懒腰的城市,逐渐脱离了水彩画般的市容。 11身形矮小,貌如猛禽的男人 12 就这样,一个叙述主题逐渐发展成一千个故事,仿佛进入了布满棱镜的走廊,一种相貌却有各式各样的不同呈现。 13 在清晨的微光中,我平身躺下,把书摊在胸部,听者沉睡的城市低声呓语。 14 这位先生雄辩滔滔,恐怕连半空中飞的苍蝇都会被他犀利的言词歼灭呢! 15门卫像个穿着制服的雕像 16 海上的夜空中拖曳着一大片乌云,乌云下,隐约可见的闪电蠢蠢欲动。 17窗户仍是阴暗无光,雨丝像是挂在玻璃上的泪水。 18一大片乌云宛如鲜血似的在天上蔓延开来,云团边缘洒落闪烁着枯叶般焦黄的碎块。 19(卖票员)嘴巴里还不停地耍弄着牙签,仿佛在两排牙齿间表演马戏。

优美句子摘抄精选

优美句子摘抄精选 1、你接收了生命们从萌生到稳健成熟的种种苦 恼,挣扎,失望,焦虑,怨仇和哀伤,你也容 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 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有激越到安详, 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 一切色彩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 不怕去体尝。——罗兰《写给秋天》 2、有人曾经说过,当你停下来思考自己是否爱着 某个人的时候,那就表示你已经不再爱他了。 ——《风之影》 3、人生的缘分就像是一盏茶,瞬间又暖转凉,由 浓到淡。亦可以一饮而尽。再来回味,只有萦 绕在嘴里的淡淡的余香,低诉那段缘起的从前。 ——白落梅《烟月不知人事改》 4、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 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所有的相遇和回眸都是缘分,当你爱上了某个 背影,贪恋某个眼神,意味着你已心系一段情 缘。自己是缘深缘浅任谁都无从把握,聚散无 由,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相待。——白落梅《刹 那缘起》

5、成长就是:渐渐温柔,克制,朴素,不怒不问 不记,安静中渐渐体会生命盛大。 6、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7、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回头发现, 你不见了,忽然我乱了。——徐志摩 8、戏子落妆,花开花落,曲终人散、又是一朝醉 夕阳:云卷云舒,繁华落尽,终是一场梦春秋。 9、唯有繁华落尽,生命的脉络才清晰可辨。 10、轻吟一句情话,执笔一幅情画。绽放一地情花, 覆盖一片青瓦。共饮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 挽起一面轻纱,看清天边月牙。爱像水墨青花,何惧刹那芳华。——徐志摩《水墨青花》 11、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泰戈尔 12、伤心,是一种最堪咀嚼的滋味。如果不经历这 种疼痛——度日如年般的经过,不可能玩味其 他人生的欣喜。——三毛《随想.伤》 13、我们就是这样苍老的,从时光的一端辗转到时 光的另一端,请别说再见,不需要再见。—— 《校服的裙摆》 14、很多时候,因为没有选择的缘故,人们往往走

详解催眠与精神分析的关系

催眠与精神分析有什么关系?今天为大家分享是催眠与精神分析的关系。精神分析疗法又叫心理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一种以改变作为心理障碍基础的潜意识层面的人格为目标的心理障碍根治疗法。 催眠与精神分析是什么关系?精神分析的启蒙者是催眠术的先驱者麦斯麦,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催眠与精神分析。患者借助于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精神分析的奠基不是出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其中包括了诸如抗拒、压抑、性欲、攻击、恋亲情绪等诸多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探讨病人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病人对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过分防御,调节超我的适当管制,善用病人与治疗者的移情关系,来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的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催眠与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疗法最经典的技术便有自由联想法、移情分析法、梦境分析等。以后无论荣格的心理分析法、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约翰·罗森的直接分析法和哈伯德的戴尼提回思术,还是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某些疗法等,凡与动力心理学基本观点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均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和心理分析疗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催眠与暗示现象,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悉,并在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真正尝试对催眠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人,至到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他便是英国的外科医生布莱德。布莱德在其《神经催眠学》一书中认为,催眠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类睡眠状态。由于被催眠者眼睛的凝视或思想观念上的凝注时间太长,即可进入催眠状态,这是一种生理上的原因,并无任何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催眠的要素便是暗示。以后许多心理医生、生物学家和教育家都对此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种种理论,催眠术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若不是药物麻醉的方法传入欧洲,催眠术的研究者极有可能把它发展得更完备。但是,催眠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因其见效快、费时较短、所需条件简单,因此不少心理医生仍然乐于使用。对采用心理分析疗法的医生来说尤其如此。暗示是个体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不只是催眠的要素,也同样是心理治疗特别心理分析治疗的重要因素。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意识中和无意识中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动作或行为之中,更典型者还可能引起生理上的变化。据说某权威催眠师曾站在受试者后,把一滴凉水滴在其皮肤上,当水滴即将接触皮肤之际,催眠师大吼一声“烫水”,受试者的皮肤马上隆起了一个水泡。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被医生误诊为绝症而使身体一落千丈的事例。“自我暗示”

精神分析理论之压力管理及人际关系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之压力管理及人际关系影响《爱德华大夫》讲述了一个基于心理分析的故事:精神病院院长退休,新提拨是爱德华大夫,一位女医生爱上了爱德华,在爱他的过程中发现这个爱德华是假的,警察来捉假爱德华,女医生就把假的爱德华带到她的老师那,这位老师是心理学专家,这位老师用梦和自由联想解释假爱德华大夫梦中赌场,剪刀和幕,凶恶的老板,屋顶下翻下去,老板拿轮子,轮子掉了的情节。认为轮子代表手枪,剪刀是想去掉心理的东东,白色与雪有关……最后得出真正的杀人者是老板,即原来的老院长,是老院长杀死了真正的爱德华大夫。 假的爱德华大夫的童年给现在带来的问题,他不能看到白色的带条的东西,因为他童年与弟玩的时候,因失误使弟弟死亡。他的内心深处极力把这种痛苦隐藏,雪白的滑梯在头脑中,在潜意识里,但一看到类似的东西,他就晕倒,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对心理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这部电影。 精神分析的五大观点: 1、分区理论: 心理结构: 无意识,人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本能。因该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所以无法得到直接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其内容积极的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不知道为什么就做了,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压抑,自欺其人,内容是积极的,压不住即出来。 潜意识,无意识与意识的中间层,介于两者之间。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两者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达到意识去。 意识,想到的,心理结构的表层。面向外部世界。是对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对不起的人事会忘记,想起时即是潜意识,影响行为时即意识。 集体无意识,荣格提出来的。怕黑,怕蛇,人类的遗传,共同的心理特点。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本能的,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受阻会焦虑。 自我,后天学到的。 超我,良心,原则,从父母而来的道德力量。超我过强的是有心理问题的。 三者间心理动力的平衡越好,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一个人要保持心理、生活的平稳、顺利和有效就须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 3、动力观点:自我保护有关的,生存的本能,性的趋力,力比多。另,死的本能趋动力。体育运动代替战争。只要是人就有情,有情就有弱点。 4、发展理论:

《风之影》读书笔记

《风之影》读书笔记 导读:《风之影》读书笔记篇1 生命里总有一个梦,让我们勇于追逐;生命里总有一首歌,让我们一唱再唱;生命里总有一本书,让我们反复翻读,一次又一次,无可自拔的深入书中的奇境里,留下深深的隽永余味…… 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非“风之影”莫属了!书中小男孩─达尼,在他年幼之际,随着父亲来到了“遗忘书之墓”,在其中寻找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并立誓永远不会遗失它,要永远保有书中的生命力,而这本雀屏中选的书就叫做“风之影”。就此打开惊悚又丰盛的秘境之旅。 本书作者妙笔生花,将书中各个角色的性格塑造得唯妙唯肖,各有各的偏执,各有各的狂野,对于书中—书与现实、作者与着作、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以错综复杂又引人入胜的方式,使人跟着他的脚步,不设防的跌入了作者设下的囹圄—“世界上还有比文字世界更难熬的炼狱”,那就是“自己的心”,把自己关进自己所筑起的牢笼炼狱中,除了自己,还有谁能将其释放出来,彻底的拯救自我? 风之影一书表现出书中书的奇幻精彩,书中书的作家─胡立安,正是因为无法宽恕自己,原谅他人,才会在悲剧发生后的数十年后,再次引发另一次悲剧的发生,因为自己的偏执,使那段黑暗的历史无法长眠,在他的心中翻搅、纠缠了他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双手摧残自我,用他人的牺牲来照亮他郁郁阴霾的内心,补齐黑暗造成的疮口,

但这种惨烈的手段,只会使生命永远沉沦,怎不令人在唏嘘之余,引以为借镜? 这本风之影不仅只让书中主角达尼越读越着迷,也让我在时空中与作者胡立安卡拉斯、达尼、风之影的本尊书、风之影的书中书,有了错综交叠的重逢,进而跟着达尼一同找出作者─胡立安?卡拉斯其它的作品,在这趟寻书的旅程中,意外发现书中虚构的恶魔竟然真的'现身于现实世界中巴塞隆纳街头,不断的找寻、焚烧胡立安的作品,并威胁达尼交出手中的风之影。达尼在这趟寻找作者的文学之旅中,遇见许多人、牵连许多人,看似平行线的彼此,竟在这趟意外之旅中有了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书中书的作者胡立安卡拉斯说过:“书是镜子,人只能在书里看到自己的内心。”的确,我一直深信每本书都拥有一个灵魂,而当我们读过一本书之后,的确因这本书而注入读者所赋予的精神、心态,而在内心产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一本影响人心深刻的书,那种种影像、文字,更可能因内心的震荡—而泛起的圈圈涟漪,在一个人的心中、脑中,像抓紧土壤的种子般,生根发芽,永难忘怀,甚而惊动起自己其它的感官,别树一格的思想,说不定,在自己的身上,依然清晰可见那书中的传奇浮现于人生中某一个偶然里。 是啊!一本书除了可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及生活观、人生观,更有可能缔造另一段不同的人生,因为未来即是蕴藏无穷的未知,所以我想说—书本的的影响力绝不仅只限于我们短暂的一生!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摘 要】 喜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治疗神经症以及对其病因的探讨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本文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本质内容及其意义予以简要分析。 【关键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本能 【正 文】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荒诞的理论还是科学的学说,都不可能是学者的凭空杜撰,而必然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如此。19世纪后期的奥地利,在经济上,已经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尖锐化,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更加腐化,中小资产阶级随时面临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的生活极其悲惨。在政治上,奥地利人民受资产阶级压迫日益严重,广大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在文化上,奥地利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社会里,宗教气氛浓厚,社会禁忌严厉,尤其是两性关系禁锢更深,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心的紧张与冲突,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理论正是反映这一社会情况,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来宗教迷信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许多学者把对精神病原因的探寻从肉体转移到精神或心理领域,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异常研究有了可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冲击着人们有关人性、自然、人类文明和社会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历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他长期对精神病人的诊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弗洛伊德最初就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和当时最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沙可一起致力于研究女性的歇斯底里病症。在这期间他还首创了被称为“自由联想法”的心理疗法,即让患者躺在床上,通过催眠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与其进行交谈,把被压抑的并且引起病人异常行为的原因回忆起来,从而宣泄人内在的苦楚,使病人得到康复。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便开始思考无意识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所谓的无意识所起的作用与有意识的思考有着本质的区别,于是对于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出发点之一。于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无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他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心理的即意识的”的观念,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可称为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并认为潜意识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还在对临床试验病人的观察中发现,多数精神病的原因是病人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创伤经验,大多都与性有关。于是他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创立了泛性欲学说。 弗洛伊德在结合了无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的基础上,还找到了一条通往无意识的曲径———梦,并由此开始了他对梦的解析探索。最初,弗洛伊德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精神病症而开始触及到对梦的关注的,他发现精神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谈到自己的病症常常会一并提到自己的梦,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本身也具有精神病症的意义,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指那些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欲望以梦的伪装形式出现来得以满足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本能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平时由于心理检查者的严格把关进入意识领域,而人在睡眠状态下心理检查会处于松弛状态,于是潜意识里的那些本能欲望就会千方百计进入梦中,寻求发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梦的解析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弗洛伊德从事的早期医学实践成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来源。战争的影响及弗洛伊德后期本能论和人格理论的完善。弗洛伊德感到人的本性中可能蕴藏着某种侵略本能和自我毁灭本能,这也就是他提出的死亡本能。于是依据这种看法,他修正了以前的本能学说,提出了具有两极性的两类本能学说,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战争的不可避免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类的死亡本能,是人体内破坏本能冲动向外界的转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理论的臻于完善,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早期的人格理论,此时他早期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术语,分别对应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形成发展的历程:他是从最初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从事歇斯底里病症的研究开始精神分析的,然后到了无意识理论以及性和梦的研究,随后他的研究进入了后期阶段,随着战争的爆发、加剧,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完善了前期的本能论和人格理论,此时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到了晚期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也日益趋向于一般化,研究的对象由神经症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人类存在、人类文化文明的范畴,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及审美,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由此可见,弗洛伊德这位执著的探索者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他的研究也最终走向了哲学化,他的理论已成功地上升为一种哲学。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