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学说史劳动价值理论

经济学说史劳动价值理论

经济学说史劳动价值理论
经济学说史劳动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理论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用来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首先,不同的使用价值,性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其次,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一块面包对于饥饿的人和对于刚刚吃完饭的人的效用是不同的)因此,如果说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市场上商品的交换价值往往是固定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也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首先,不能解释当供求一致时,交换价值不会等于零。其次,供求关系在一定的限度内会影响商品交换的比例,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总是高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问题。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和交换价值都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赋予的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则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商品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是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这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最终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古典经济学家注重了交换价值的量的研究,忽视了不同质的商品要进行量的比较,首先要找到同质东西才有可能。马克思决定找到这种同质的东西,他说:“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并说,商品具有价值是“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而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就把价值决定问题和价值表现问题清楚地区分开了,这对进一步解释价值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二重性理论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商品社会中,人们需要等价交换,所以需要将具体劳动还原为可以比较的抽象劳动)

马克思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任何地方也没有明确地和十分有意识地把体现为价值的劳动同体现为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区分开来。……它从来没有意识到,劳动的纯粹量的差别是以它们的质的统一或等同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们化为抽象人类劳动为前提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1、两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两者又是有差别和矛盾的。首先,二者概念的不同。其次,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量上无法比较;抽象劳动性质上相同,只存在量上的差别。最后,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是个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当这样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存在时,抽象劳动就会不存在,因此,抽象劳动是个历史范畴。

(三)价值量的理论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就由它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多少来决定。抽象劳动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则商品的价值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做了科学的概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当然,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劳动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是说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有密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例如,原来生产一双鞋需要10小时,每双鞋的价值是10小时的劳动。当生产率提高时,10小时能生产2双鞋,使用价值增加了一倍。价值总量没有变化,然是每双鞋的价值下降了,只有5小时劳动)

(四)价值形式理论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过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其中,从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中的质的飞跃。

(五)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其作用是在商品竞争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六)商品拜物教理论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最深刻的概括,因为它从整体上揭示了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分析了商品拜物教“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其他一系列的矛盾,如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性质。

简单商品经济师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只从事某一种商品的生产,而其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与其他商品生产者交换。因此,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商品生产者提供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社会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劳动。

私有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独立进行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他个人的私事,由他自己决定;生产成果归他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自己负责。因此,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就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1)如果商品生产者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销售部出去,其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是部分地销售出去,或其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只有一部分转

化为社会劳动。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通过交换,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其他一系列矛盾。产品变成商品,商品具有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下的产品如果不符合市场需要,产品销售不出去,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也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价值也就不能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都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反映。此外,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学说

配第是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最早研究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他在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配第提出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的概念,所谓“自然价格”,实际上就是指商品的价值,而政治价格则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政治价格涨落围绕的中心。他着重研究的是自然价格即价值问题。

劳动价值论的萌芽。“假如一个人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内,将一盎司从秘鲁的银矿才出来的白银运到伦敦来,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1)配第用生产一盎司白银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这一蒲式耳谷物的价值,在这里,二者相互比较和交换的基础是劳动,他认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基础(马认为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配第虽然认识到两种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劳动,但是,他并不知道谷物的价值是由凝结在谷物中的劳动来决定的,而他是用在白银中所凝结的劳动来决定谷物的价值。实际上,在谷物和白银的交换中,白银只是谷物的交换价值,而不是谷物的本身的价值。因此说配第混同了交换价值和价值。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和分工。“谷物的价格,在一个人能生产十人所需的谷物的时候,要比一个人只能生产六人所需的谷物的时候,来得低廉……一百个农民所能做的工作,如果由二百个农民来做的话,谷物价格就会上涨一倍。”配第了解到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关系。(例如,原来生产一双鞋需要10小时,每双鞋的价值是10小时的劳动。当生产率提高时,10小时能生产2双鞋,使用价值增加了一倍。价值总量没有变化,然是每双鞋的价值下降了,只有5小时劳动)配第在讲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举例说:“譬如织布,一人梳清,一人纺纱,另一人织造,又一人拉引,再一人整理,最后又一人将其压平包装,这样分工生产,和只是单独一个人笨拙地担负上述全部操作比起来,所花的成本一定比较低。”他用织布的例子说明了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时间越节约,商品的价值就越低。

货币价值量的决定。配第明确指出了一定数量的商品和一定数量的货币相交换是因为二者的劳动量相等。他说:“即使从事白银的生产可能比从事谷物的生产需要更多的技术,并有更大的危险,但是结局是一样的。假定让一百个人在十年中生产谷物,又让同数的人在同一时期中生产白银。我认为白银的纯产量就是谷物全部纯收获量的价格。前者的等同部分,就是后者等同部分的价格。”可见,配第指出了货币本身的价值也是由劳动决定的。在配第看来,不管是生产白银的劳动,还是生产谷物的劳动,有意义的只是二者相等的劳动时间,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二者具有相等的价值量。

配第还认为商品的价值不只是由劳动决定,而是劳动和土地共同决定价值。他说:“我要指出的是,所要物品都是由两种自然单位——土地和劳动——来评定价值,换句

话说,我们应该说一艘床或一件上衣值若干面积的土地和若干数量的劳动。理由是,船和上衣都是土地和投在土地上的人类劳动所创造的。”这样一来,商品的价值不只是由劳动决定,而是劳动和土地共同决定价值,这就违反了他自己的关于价值是由耗费在生产商品时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正确结论。也就是说配第没有将劳动价值理论贯穿始终。

他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就使用价值而言是正确的,因为任何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和自然物质相结合的产物,即由人的劳动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产生的,但是,配第在这里指的不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是价值而言,这就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配第混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把生产金银的具体劳动当成了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配第把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金银的劳动,另一类是生产其他普通商品的劳动,在他看来,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能直接创造价值,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只有和生产金银劳动相互交换时才表现为价值。马克思在论述配第的理论时指出:他受货币主义的观点束缚,把特种的具体劳动即采掘金银的劳动叫做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配第实际上不自觉地谈到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的不一致,但是,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即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是把生产金银的劳动当做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这样,就混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配第的两种劳动的区分的思想,后来由马克思加以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三、约翰·洛克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财富观方面,洛克重视发展生产,提倡产业、商业和对外贸易。他虽也重视金银,但他更重视商品生产、交换、价格的作用,特别是他强调了劳动对产品产量的决定性影响。他认为一个国家通过正当的合法贸易和等加价换就会使国民致富。

洛克在《政府论》(下篇)中为了寻找财产权的基础,即想通过个人劳动和其结果——使用价值加以说明。他宣称:“面包的价值高于橡实,酒的价值高于水,布匹或丝绸的价值高于树叶、兽皮或苔藓,这都完全是由劳动和勤劳得来的。……任何人只要计算一下后者的价值超过前者的程度,就会见到劳动所造成的占我们在世界上所享受的东西的价值中的绝大部分的情况……可见……没有劳动就几乎分文不值。我们是靠劳动来得到土地的一切有用产品的最大部分的。因为一英亩小麦的麦秆、麸皮和面包的价值高于一英亩同样肥沃而荒芜的土地所产出的产品的价值,这一切都是劳动的结果。”在这里,洛克是想探讨土地财产权的价值的来源是什么,而他也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劳动。他说:“实际上正是劳动决定一切东西的价值的差别……。对人的生活有用的土地产品……有99%完全要记在劳动的账上。”“因此,劳动决定土地价值的最大部分”。但是,应当指出,洛克所讲的劳动并不是指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而是具体劳动。他所说的价值也不是指价值实体而是指使用价值。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在洛克那里,价值等于使用价值,劳动是指具体劳动,不是指劳动的量;但是,交换价值以劳动为尺度,实际上是以劳动者创造使用价值为基础的”。在马克思的上述文句中虽然主要是讲洛克的财富观,但同时也指出了他思想中不甚明确地关于交换价值的观念。

洛克在论述商品的劳动成本时,认为在计算产品成本时,除考虑到物化成本外,还要估计到劳动成本。“不仅犁地人所费的力气、收割人和打麦人的劳累和烤面包人的汗水,要算进我们所吃的面包里,就是那些训练耕牛、采掘、冶炼和矿石,看法并准备木材来制造犁、磨盘、烤炉或为数甚多的其他工具的人们的劳动,只要是这种粮食从播种到制成面包所必需的,都必须计算在劳动的账上,并承认它具有这样的效果。自然和土地只提供本身几乎没有价值的资料。”由此不难看出,洛克的观点是接近于劳动成本论的。它后来被亚当·斯密发展为劳动价值论。

在商场价格方面,洛克信奉供求价格论。他认为“任何商品的价格,是随着买者和卖者的人数的比例而涨落的。对于一切可以买卖的东西,这个规律普遍适用”。而他所说的一切东西,是指必需品、奢侈品、生产资料、金、银以及货币等等。也就是说,这一切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均依供求规律而定,即以供求均衡价格而定。随后,他又把这种供求解释为比例和销路,即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和它的流通速度的快慢。而销路又由物品的效用决定,即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洛克说:“任何东西的销路都决定于它的必要性或有用性,而这种必要性或有用性是为人们的友好风尚所决定的。”必须指出,洛克的价格论并不是首尾一致的,它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在论述中,他时而主张供求论,时而又主张效用论,有时又引入稀缺原则。他说,世界上“还有吗东西比水和空气对人类的生存或福利更有用或更碧虚呢?然而它们通常没有任何价格,也不能换来任何货币,因为它们的数量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远多于对它们的需求。但是,一旦水的数量减少到和它的消费量成某种比利时,它就立即开始有了价格,有时甚至比葡萄酒还贵。因此那最好和最有用的东西通常是最便宜的,虽然它们的消费量很大,然而上天的恩惠使它们的产量也很大,能和消费量相适合”。

尽管如此,但洛克的主要论点是供求论,并把它表述为下列公式:“一切可以买卖的东西的价格的涨落,都要看是买者多还是卖者多。如果买者多而买者少,不论你使用什么技巧,要卖的东西都必然很贱。另一方面,把情况倒过来,假使有许多买者而只有几个卖者,那么同样的东西就立即会贵起来。这个规律对土地以及其他一切商品都适用。”

此外,洛克在讨论市场价格时还提及物物交换和商品交换,以及价格规律等概念。他指出:“用货币和别的商品交换叫做买卖;用商品和别的商品交换,叫做物物交换。决定价格的只不过是这些东西的数量对其销量的比例。”“因此,在买卖中货币和其他商品居于完全相同的地位,并且服从完全相同的价值法则。”如上所述,洛克这里所讲的“价值”一词的含义与我们现在的理解是有着原则区别的,他所说的“价值”是指使用价值。例如,他认为,“任何物品的内在的自然所值,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的需要或能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享用”。

四、理查德·康替龙

与配第一样,康替龙不仅以土地和劳动两者说明财富及其源泉,而且同样以它们说明商品价值的性质和尺度。他提出了“商品内在价值或价格”和“市场价格”两个概念,他说:“任何东西的内在价值都可以用在它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的数量以及劳动的数量来度量……我一直用内在价值这个词表示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和劳动的数量。”这其实就是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雏形。

康替龙明确指出市场价格会不断发生变动,而造成这种变动的原因包括供求关系的变动,人们的想象和兴致的变动等等。他指出“待售商品或商品的数量同买者的数量或需求量之间的比例是(或通常假定是)确定市场实际价格的基础。”这是后来市场价格理论的雏形。

康替龙也像配第一样力求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的平价关系,以便只以其中之一作为价值尺度。他认为可以用一定量的土地产品作为各种劳动的报酬的尺度。例如将一个自由劳动者的日常劳动,在价值上等同于维持其生活所需的土地产品的两倍,而监工的劳动的价值则要高一些。这种等价关系可以用货币明确和准确地表现出来。

五、詹姆斯·斯图亚特

詹姆斯·得哈姆·斯图亚特是处于英国重商主义后期、古典经济学形成时期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著述甚多,马克思对他评价很高,称他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1)斯图亚特在亚当·斯密之前论述了社会分工的基础是城乡的分离,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前提。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一书中,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城乡分离的思想,他论证城乡分离是社会分工的基础,而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就必然引起商品的交换的发展。他写道,只有从事加工工业等的劳动者完全脱离农业时,才能使物品的买卖成为“频繁的和经常的。”“生活必需品的经常出售,取决于城乡之间的关系。”“频繁地出售生活必需品,则标志着居民划分为劳动者和自由人手。”而大量自由人手的存在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斯图亚特指出,一个国家的居民只是从事直接生活资料的生产,商品交换时得不到发展的。因为“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在商业中很难发现商品和必需品,没有人购买它们;因为每个人主要的事情就是为他自己生产这些物品。”

(2)在价值问题上,斯图亚特比其前辈和稍后的经济学家杰出的地方在于,他清楚地指出了表现在交换价值中的特殊社会劳动和获取使用价值的实在劳动之间的区别,发展了配第关于创造商品的劳动与创造金银的劳动有区别的思想。

他提出商品的内在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范畴,是企图规定价值的内在尺度的第一个人。他把一个商品中所含的自然物质(近似我们叫做使用价值的东西)称作商品的内在价值,而把商品中所含的劳动时间(即我们叫做价值或交换价值实体的东西)称作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说:“前者是某种本来就是实在的物……而使用价值则相反,它必须依照生产它而耗费的劳动来估计。为改变物质形式而耗费的劳动,代表一个人的时间的一定部分……”虽然在这里斯图亚特颠倒了商品的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含义,但是他意识到商品乃是其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他还提出:“那种通过自身转移而创造出一般等价物的劳动,我称之为产业。”他所谓的作为“产业”的劳动,即我们现在所讲的创造交换价值的劳动,他已看到这种劳动与获取使用价值的实在劳动是不同的。同时,他还模糊地提到不仅农业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而且一般劳动也生产商品的价值。这接近于把抽象劳动从具体劳动中分离出来,深化了对价值实体问题的认识。

(3)斯图亚特还分析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他指出,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需求和竞争的复杂作用决定的,当需求与供给平衡时,价格处于平衡状态。反之,价格就要发生变化。引起供求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买主的购买力和竞争的程度,需求低于供给,卖主的竞争促使价格下落、利润减少甚至亏本;反之,买主的竞争将导致价格和利润的上升。

六、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1、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点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在学说史上,虽然希腊的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已经知道商品有使用和交换这两种用途,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威廉·配第和重农学派则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因此,在经济学说史上首先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是斯密。

2、斯密价值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他关于价值决定的见解。(1)斯密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是从劳动分工出发得出这一结论的。在他看来,人们之间既然有劳动分工,那么每个人所需要的必需品,绝大部分要依赖于别人的劳动,同时每个人也都为别人工作。因此,人们彼此之间要交换商品,而且商品的交换不过是体现在这商品中的劳动量的交换,所以商品的价值就十分自然地取决于劳动。斯密撇开了劳动的特殊形式,认为不论哪个部门的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配第认为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而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只有在同开采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时才表现为价值。)所以,马克思指出:“在亚当·斯密看来,创造价值的,却是一般的社会劳动(不管它是体现在什么使用价值上),是单纯地必要劳动的量。”(2)斯密正确地

指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内部凝结的劳动时间,它同生产中耗费的劳动成正比。斯密说:“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既要取得这些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斯密所说的商品的“真实价格”也叫“交换价值”,实际指的是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斯密认为,人们要取得任何物品,必须经历一定的“辛苦”和“麻烦”,这种“辛苦”和“麻烦”就是生产产品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就是劳动。因此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斯密还认为“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一般地说,二日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日劳动的生产物”。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成正比。(3)斯密还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认为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他说:“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的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个月所包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这实际上指出了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他还说:“一点钟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的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点钟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的生产物。”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在商品交换中应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问题。

3、斯密第一次详细考察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问题。(1)斯密区分了自然价格(价值)和市场价格,认为市场价格是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的,波动的原因是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就会高于自然价格;供过于求时,其市场价格就会低于自然价格;供求一致时,其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就会相等。(2)斯密还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终归要趋于一致,其原因在于资本家根据价格高低而扩大或缩小生产。可见,他不仅看到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种规律性现象,而且看到了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节。斯密认为价值规律是一种“自然趋势”,因为当市场上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资本家便会把资本抽掉一部分,减少该商品的生产,于是市场上的供求不久便趋于一致,市场价格也因此而升到自然价格的水平;反之,当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资本家便会投入更多的资本扩大该商品的生产,于是市场上的供求不久又会趋于一致,市场价格也下降到自然价格的水平。可见,斯密不仅把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看做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而且还看到了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的调节作用。(3)斯密发现了价值规律同资本与雇佣劳动相交换之间的矛盾。他虽然没有解决这一矛盾,但能够发现这一矛盾同样是斯密的功绩。

4、在肯定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同时,斯密又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或支配的劳动。他说:“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够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斯密认为,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全部生产物是属于劳动者自己的,这时,商品的价值就由生产它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因为当商品出卖时,生产者仍将从购买者那里换回耗费了同样多的劳动时间的其他产品。这种交换是以一种形式的劳动换回等量的物化劳动,即耗费劳动与购买到的劳动是等量的,因而耗费劳动决定价值。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生产物不再全部属于劳动者自己,而要与资本家和地主共同分配,商品出卖以后,不仅要给劳动者支付工资,还要给资本家和地主支付利润和地租。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购买到的劳动大于所耗费的劳动。斯密把所耗费的劳动仅仅看作是支付给劳动者工资相当的那部分。商品价值不再由耗费劳动决定,而是由购买到的劳动决定。

斯密在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上,经常在耗费劳动和购买到的劳动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上摇摆不定,并且把耗费劳动和购买到的劳动混淆起来,有三个原因:(1)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斯密说的购买到的劳动在他的心目中是指活劳动,但是实际上在资本主义条

件下能够购买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所以他说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那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即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工资。因此他说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实际上是说工资决定价值,这就陷入了价值决定价值的循环论证。(2)混淆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物质资料生产中所用劳动的一对范畴。活劳动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能动的劳动力,是劳动者加进生产过程的新的、流动状态的劳动。物化劳动亦称死劳动,又称过去劳动或对象化劳动,指保存在一个产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状态的劳动,是劳动的静止形式。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总是活劳动按照预定目的消费生产资料,使之变成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为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必须有一定量的活劳动,这个量是由适应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工艺学规定的。没有活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不过是无用之物,因此,活劳动是使生产资料变成新的使用价值来保存和实现的唯一手段,体现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主体的决定性作用。在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就是物化劳动,是活劳动赖以发挥作用的必要的物质条件。若就生产过程的结果而言,产品生产出来了,劳动从活动形式转入存在形式,转入物的形式。在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它作为新的劳动,不但物化成新的价值,还保存了原先存在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并将其转移到产品中去,马克思把活劳动这一作用称之为它的“自然恩惠”)在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已经成为对象化在商品里的物化劳动,所以如果把耗费的劳动混同于购买到的劳动,那就是混同了活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两种劳动在量上是不相等的。资本家用来支付工资的对象化在商品里的物化劳动小于他所购买到的活劳动。斯密混同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由于他不知道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性,没有把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区分开。(3)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我们知道,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形成价值,耗费劳动作为价值的实体,它是价值的内在尺度。而购买到的劳动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尺度。购得劳动只不过是耗费劳动的表现或指数。斯密还不了解商品的品质,认为创造价值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不懂得劳动为什么要表现为价值,劳动之所以要表现为价值是由劳动的社会性不能由其自身直接表现出来,而只有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斯密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看做是永恒的、自然地生产方式,因此不能区别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

5、斯密提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三种收入”构成价值。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购买到的劳动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反过来这三种收入又成为构成商品价值的要素。这就把价值分解与价值决定混淆了。价值由劳动决定,这是价值的形成;而价值分割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是价值的分配。但是在斯密看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分配发生了变化,由价值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变为必须分配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因此价值决定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劳动决定价值变为三种收入决定价值。他没有认识到,价值要先生产出来以后,才能进行分配。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时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否定价值由耗费的劳动决定这一观点。

七、李嘉图的价值学说

1、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

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虽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但是对于交换价值来说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他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可见,他实际上认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前提,即物质承担者。

李嘉图大体上区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他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是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交换价值,则是两种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他

用“绝对价值”、“真正价值”和“真实价值”的术语来表示商品的价值;用“相对价值”、“比较价值”的术语来表示商品的交换价值。这种区分在经济学史上是一个进步。

但是,他在价值论中所使用的术语比较混乱,有时他说的相对价值和交换价值,实际上是指价值,但有时又是指交换价值。他没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来,仍然在交换价值形式上探讨价值,不了解价值为什么要由价值表现,把价值和价值形式看成是毫无关系的,并且不研究价值形式,这是李嘉图和整个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论的根本缺陷,马克思说:“在李嘉图本人那里找不到关于价值和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之间的内部联系的任何说明。”

2、李嘉图坚持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他认为商品价值只能由生产改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而且价值量的大小与所耗费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李嘉图根据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观点,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两个错误,一是商品价值由购得劳动决定的观点,李嘉图认识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耗费劳动与购买到的劳动,在量上是不相等的。在他看来,生产商品中耗费掉的劳动量会随着商品生产的难易程度而变动,但是一定量商品所能购买到的活劳动量不会变化,因为工人的实际工资在一定社会内总是等于一定量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决不能把购买到的劳动量和耗费掉的劳动量看成是相等的,认为他们都能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二是商品价值由三种收入决定的观点。李嘉图同意斯密所说的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但不同意反过来说三种收入决定价值。他认为,收入在个阶级之间的分配,不会影响商品价值,因为商品先形成价值,然后才能分配。价值是第一性的,收入是派生的,所以商品价值无论怎样分配,都不会影响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原理。这就把价值决定与价值分解明显地区分开了。

3、李嘉图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作了进一步阐述。第一,李嘉图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宝石匠一天的劳动比普通劳动者一天的劳动价值更大。”他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复杂劳动是多量的简单劳动。第二,“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直接投在商品上的劳动,而且还有投在协助这种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上的劳动。”李嘉图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他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改商品时直接耗费的劳动,还包括耗费在所用的生产资料中的间接劳动(物化劳动)。他还指出,两种劳动的不同作用:间接耗费的劳动只能作为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直接耗费的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第三,李嘉图区分了个别劳动和必要劳动。他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每个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而是必要劳动。

(1)李嘉图虽然区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但没有进一步分析劳动的性质并注意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数量关系。(2)虽然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但是,由于他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所以不能说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是如何把生产资料中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商品中去的。(3)虽然区分了个别劳动和必要劳动,但他不知道为何如何确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片面地认为必要劳动就是在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这一商品所必须耗费的劳动。

4、李嘉图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因此使他的劳动价值论碰到了不可克服的矛盾,即价值论中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为了贯彻其劳动价值论的一致性,他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作为例外现象,从研究中加以排除。

李嘉图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原因有两个:(1)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缺乏历史观点,把资本主义社会绝对化了。他抹煞了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区别。他不了解价值规律在这两个阶段中的作用形式不同。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是按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出售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平均利润,所以商品不再按耗费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出

售,而是按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出售了。可是,李嘉图还以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仍然是按耗费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出售,市场价格还是围绕价格上下波动。(2)由于李嘉图研究一般理论时,应用抽象法不充分,没有把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即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区别开来,致使他混同了价格和生产价格。

5、李嘉图价值学说的两大矛盾

(1)价值规律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如果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等价交换,那么工人出卖劳动后得到的工资应等于同量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但这样一来利润便无从产生;如果资本与劳动不进行等价交换,工人出卖劳动后得到的工资就小于同量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利润,这样一来虽然利润得到了说明,但价值规律却遭到了破坏。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他在等价交换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即利润的来源,而这一论述是以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为前提的,只有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才能在等价交换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说明利润的来源。(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2)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在资本构成不同或周转速度不同的资本相互交换其产品时,如果按价值进行交换,等量资本就得不到等量利润;如果等量资本得到了等量利润,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交换。

在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构成不同(从而资本周转速度也不同)的情况下,工资的变动会影响到商品的相对价值。他举例说:假定各个部门的固定资本都在一个周转时期内全部被消耗掉,资本的利润率是20%,那么三种商品的价格(用李嘉图的话说就是商品的相对价值或价值)都是120镑,

现在假定工资上涨了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根据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工资的涨落只会影响利润,而不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值,那么工资上涨10%以后,商品仍按原来的相对价值(120镑)出售,则等量资本得不到等量利润

如果工资上涨10%以后,等量资本仍然得到等量利润,则商品的价格会发生变化:

在上述分析中,李嘉图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假定前提的,也就是认为等量资本总是得到等量利润。所以,他认为在资本构成不同的条件下,工资的上涨必然会引起商品相对价值的变化。然而,从他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工资的涨落不会影响到商品的相对价值,只会影响到利润,但是这样等量资本就无法等到等量利润。

(完整word版)发展经济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4分x5题=20,简答5分x4题=20,计算与说明5分x6题=30,论述15分x2题=30 一.名词解释 短缺点 全要素生产率 发展极 线性发展阶段论 刘易斯拐点 新型工业化 金融深化 货币化率 黄金律稳态 二元经济 循环积累因果机制 刘易斯拐点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 二.简答题 不发达经济体的共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关于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要观点。 世界反贫困战略有哪几种。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间的倒U理论假说及其成因 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简述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的主体内容。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主要理论学说及其机制 简述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内容框架 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的现状和推进金融市场深化的主要步骤 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宏观发展的推动作用 贫困的恶性循环机制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的评价指标 托达罗模型的经济思想与主要内容 计算和说明 1.存在某一经济,其产出总量为Y,且服从储蓄等于投资的凯恩斯宏观均衡。假定技术不变、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率θ、折旧率δ、人口增长率n。1),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推导该经济的增长率g与上述经济参数的关系。

答:Y dY g =,Y S s =,I S = dY dK Y K ==θ,k nk I dk δ--= 解得,n s g --=δθ 2)假定该经济体进入人口老龄化期间,人口增长率为-0.1%,折旧率为0.5%,为保证增长率维持在3-5%的平稳区间,则储蓄率s 与资本/产出比率θ的比值应保持在什么水平。 答:3.4-5.4% 2. 考虑一个二元经济(如下图),OL 表示总人口,A MP 和I MP 分别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边际生产率。其中,现代产业的制度工资是LN ,传统产业的制度工资是OC 。根据二元结构转化的有关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 现代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在制度保障下,执行工资LN ,就业规模为HL 。 2) 传统产业的就业规模如何确定,并用图中记号标明 答:FH 处人口被迫在传统产业中就业,工资率降到很低,就业人口为OG 。 3) 此时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存在,请予标明;如不存在,请说明原因。 答:增加人口数,传统产业边际收益为0,存在剩余劳动力GH 。 4) 理论上现代部门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为多少。 答:KNP S 论述题【大部分都是上网查新闻凑出来的,不要见怪】 1. 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我国经济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作用机制。 答:(1)当前:①工业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过程。②工业化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③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④工业化的实质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比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析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 【论文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知识;知识经济;价值;商品价值;商品效用 【论文摘要】通过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关系,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认识知识经济的作用,认识商品价值与商品效用的关系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0引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它首当其冲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我们利用马克思这一理论基石需要联系当代的实际,加以深化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熟练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不同层次的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外延上,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分工的细化,间接生产劳动将会越来越多地从直接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它在生产劳动整体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过去只把直接生产劳动看作价值源泉已不符合实际了,现在应该明确:不论是直接劳动还是间接劳动(包括服务性劳动),都是劳动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化认识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早就肯定了生产力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新发展。随着现代劳动中的知识含量比重越来越高,知识在商品价值的形成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条件下,知识与商品价值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密切。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培养(主体化)和产品生产(客体化)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劳动力,知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的价值水平也就越高。形成劳动力价值的劳动,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此外也部分地来源于劳动者家庭及其本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劳动力价值应该是整个社会价值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知识转化为活劳动以后,形成更复杂、更高效率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等),也就包含着比简单劳动创造出高得多的倍加的价值。正因如此,社会收人的分配应该向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活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前者主要表现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分子的劳动,后者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性用品等。两种不同形态的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活劳动形态的知识直接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物化劳动形态的知识虽为商品价值的增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其本身价值则不能增殖,只能转移到活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中。活劳动的知识是创造科技含量高的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这种价值创造必须与物化劳动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 3知识经济的作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7521535.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题

重商主义:一方面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性商业的兴起,另一方面在英国为首的西欧开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期出现的经济学说(经济思想)及经济政策的总称。 萨伊“三分法”:最先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为了经济学的内容划分和体系的构建尊定了基础。 “戈森第二定律”: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到的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知道最后达到饱和状态;2、边际效用相等规律,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次一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随着一个人拥有的商品数量的增加,最后效用程度是逐渐减少的。价值的大小就是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大小,即边际效用的大小。 斯密的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影响甚大。 代用原则:生产者的知识和经营能力所及,他们在每一场合下都会选择最适合的生产要素,使这些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总和,一般都小于可以用来替代它们的任何其他一组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总和。 菜单成本: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成本负担。厂商改变价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产品价格表,向客户通报改变价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这一切都会引起一笔开支和费用.虽然菜单成本的数值并不大,但是,如果菜单价目表变动的次数很多,那也会给厂商带来一些不利之处,如使顾客感觉不快和麻烦等。 信贷配给:是指在固定利率条件下,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银行因无法或不愿提高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的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以消除超额需求而达到平衡。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1)对获取和增加货币财富方法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2)对生产的态度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忽视生产。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生产→重工主义。(3)对货币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是把货币看做贮藏手段,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财富。晚期重商主义:开始把货币看做货币资本以及在运动中自我增值的手段,主张把货币投入流通以带来更多的货币。 重农学派学说的特点:⑴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认为只有农业才会创造财富。坚决反对重商主义。⑵把“自然秩序”的学说作为整个学说的基础。他们认为凡是符合自然秩序的社会都会健康发展,反之,违反自然秩序社会就会处于病态。⑶他们的学说带有浓厚的封建外观,重农学派的学说虽然在本质上看是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但从表面上看却有着一块封建招牌,他们把自己说成是封建阶级的代言人,把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的身上。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1)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劳动作为商品,也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有它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2)工人及其家属的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3)给劳动者高工资。主张“劳动工资是勤勉的奖励”,给劳动者以较高的工资。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交换关系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2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 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价值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D按比例发展规律【】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C社会分工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 5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换算的比例是 A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协商决定的 B商品生产者在长期交换实践中自发确定的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这两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7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C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D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8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 A工人出卖劳动所得到的货币额 B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 C工人购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的货币额 D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实现的货币额【】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1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A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2年剩余价值率是 A年剩余价值与固定资本之比

西方经济学说史复习要点

09级《经济学说史》期末考试题型及复习要点 一、题型: 单项选择题(40分)、判断题(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在两题中任选1题,10分) 二、名词解释的答题要求: 1、基本概念(定义); 2、简要内容陈述(代表人物); 3、基本评价。 三、简答题:答出基本内容的核心要点,不必详细解释,但内容要完整。 四、论述题:既要阐述其基本内容,又要略作评论分析。答题一般不少于300字 各章的复习要点: 第三章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 2、晚期重商主义在英国和法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3、柯尔培尔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 4、主要名词: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贸易平衡论 第四章配第的经济学说 1、威廉·配第的主要经济理论: 包括方法论、价值论、分配论、货币论等。 第五章布阿吉尔贝尔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布阿吉尔布尔与坎蒂隆 2、重农学派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3、自然秩序学说及其在重农学派理论中的作用。 4、魁奈《经济表》的主要理论贡献。 5、主要名词:重农学派、自然秩序、年预付、原预付、纯产品 第六章斯密的经济学说 1、为什么说斯密经济理论思想的核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2、斯密的价值学说的理论贡献及其庸俗观点。 3、主要名词:《国富论》、三大阶级与三种收入、“看不见的手” 第七章李嘉图的经济学说 1、李嘉图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及其缺陷。

2、李嘉图的分配论的主要观点,及他的工资与利润对立、利润与地租对立见解的重要意义。 3、主要名词:比较利益说 第八章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 1、西斯蒙第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2、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论观点。 3、主要名词: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第九章马尔萨斯和萨伊的经济学说 1、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及其错误。 2、马尔萨斯价值论和危机论的基本观点。 3、萨伊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4、“萨伊定律”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5、主要名词:三分法、三位一体公式、萨伊定律 第十章西尼尔、巴斯夏和穆勒 1、西尼尔“忍欲说”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巴斯夏“经济和谐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3、约翰·穆勒关于商品的分类和各类商品的价值决定。 4、穆勒提出“两分法”的理论依据——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 5、主要名词:服务价值论、经济和谐论、忍欲说、“并连生产” 第十一章李斯特和德国历史学派 1、李斯特的主要经济学观点。 2、简评李斯特的经济理论 3、罗雪尔的历史主义观点。 4、德国旧历史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 5、主要名词:历史学派。 第十二章边际主义的兴起 1、边际效用理论的先驱及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2、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什么? 3、主要名词:戈森定律、边际效用学派、数理经济学派 第十三章奥地利学派

(完整word版)浅谈对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浅谈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自古以来,人类就为经济问题所困扰,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过大,通货膨胀,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等都是社会各个阶层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如何赚钱的学问,上大学后,我接触了《经济学概论》这门课,经过一个学期学习《经济学概论》,我改变了自己原先对于经济学的看法,对经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作为一名刚接触经济学专业的新生,在此,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经济学的概念及分类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在“稀缺”问题下作出选择的科学。主要研究的是在稀缺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同一的客观规律。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经济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货币,还是一种行为。它是一门行为科学,研究人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为。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有人把它归为文科,与此同时,因其以数量分析的方法客观的研究经济问题有人认为它是理科。对我而言,它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既又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史。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通过学习,我知道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主要说明价格如何进行资源的配置。而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步入大学,认识了其他学院的同学,别人问我是哪个院的,我答经济学院时,他们就说听起来很高端,然而我个人认为它是一门不仅“高端”而且也“接地气”的学科。它“高端”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说它“接地气”接地气是因为它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所有人利益。我认为生活处处有经济学,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中人的行为。经济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支付宝发起了集五福活动,只要集满五福,就能在除夕夜共享2亿红包。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所以才会有集福卡活动引爆朋友圈;“敬业福”太少,供不应求,使集五福活动更加火爆;同时人们面临取舍,所以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竞争才会如此激烈;考虑边际量,这是为什么各大互联网商疯狂砸红包的原因。 三、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认为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学习经济学更重要的是培养经济学思维。凯恩斯曾说“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不同于会计学。运用会计学分析,利润仅仅是账目本上的会计利润,而运用经济学分析,利润不只是那利润数字,还要考虑整个经济利润。而且经济学不仅考虑显性成本还考虑隐性成本,它认为一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会计学往往只看到表层的东西而经济学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因而在个人抉择中经济学理论更全面。比如我们读书,要交学费,上学期间要向我们的父母要生活费。经济学的计算方式,他们计算的我们读书的成本不仅仅只是学费加生活费,还会包括我们的误工费,父母因为我们的误工费等;而会计学只考虑学费加生活费的那个数字。同样读书收益方面也是如此。经济学家在计算我们的收益时,不仅仅计算我们的工资和收入,还会计算到我们因为接受了教育,人力资本方面的收益,而会计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经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杂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一)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 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三)价值 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何敏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字:劳动价值论;经济改革;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提出来的关于解释私有制主导下的工人工资大大低于工人创造的价值原因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找到了资本剥削劳动的根源,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指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基。经济现象往往能够带来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动,经济层面的矛盾往往容易激化为政治与社会文化层面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构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但其性质上是为资产阶级统治作辩护,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上偏颇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解释价值的转变形态上缺乏说服力,把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和它的纯粹形式混淆起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经济学说史

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生财之道有两种:一种是家务管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前者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后者的目的是增加货币,因而这种财富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2、贸易差额论:这一时期特点是,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3、布阿吉尔贝尔的自然秩序思想: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的观点。“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4、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程,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5、斯密教条:斯密价值规定中的一个错误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商品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取决于工资、利润加地租的所谓“三种收入”,即三种收入构成商品的价值。 6、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萨伊的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部分,这就是所谓“三分法” 。7、萨伊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渊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和协力的结果。 8、萨伊定律:萨伊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认为“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产品总是由产品来购买,卖者同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他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萨伊的销售理论曾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是对政治经济学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它称为“萨伊定律”。 9、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10、年预付:即每年要预付的投资,如种子、原料、工资等11、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12、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 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 同时,在每一价格水平上买主愿 意购买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线。 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2. 财富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3. 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4.揭示了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5. 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 问题:对外贸易;开采银矿 6. 阐述了对货币的一些独到的见 解,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 手段的职能,指出了两者的关 系。 2、简述重商主义最重要的基本 观点。 重商主义认为货币就是财富,财 富就是货币,认为财富的直接源 泉在流通领域。国内贸易不能增 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 能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商品生 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 必要手段,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 济生活,管理和指导经济。 3、简述配第的价值理论的主要 内容 1.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2.讨 论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的关系;3.配第的价值论远不是 科学的,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乃至 错误。 4、《经济表》的贡献与缺陷是 什么? 《经济表》的创见 运用抽象法,从前面所述的正 确、合理的假定前提出发,对本 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和集中的分 析研究。 《经济表》的出发点是每年从土 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 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 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做再 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 仅是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货 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 的要素,是为再生产过程服务 的,受生产制约。 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 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个人 的消费,以及农业与工业,即生 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 是再生产过程的要素。 缺点和错误 片面地把农业视为惟一的生产 部门,把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惟 一形态。 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与“年 预付”,没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 本的区分,因此,不能正确地分 析剩余价值的来源。 没有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 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 类,而是把社会生产分为农业和 工业两个部门。 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在工业 生产中只有“年预付”而没有 “原预付”,没有剩余价值的生 产。 5、李嘉图地租学说的主要内 容? 李嘉图在地租理论方面的贡献 在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阐述 了地租的性质、产生、变动规律。 (1)地租的性质。李嘉图认为, 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油和不 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 那一部分土地产品。(2)关于绝 对地租。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 存在。(3)关于级差地租。李嘉 图充分地探讨了级差地租问题, 为级差地租理论提供了科学的 基础。(4)地租发展的趋势。地 租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6、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内在 矛盾? 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 矛盾是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或 劳动和资本交换规律之间的矛 盾;第二个矛盾是价值规律同等 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之 间的矛盾。 7、西斯蒙第是怎样论述经济危 机论的必然性的? 1.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 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 产生经济危机。 2.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 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 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3.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 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 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 4.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 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 象。 5.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资本主 义内在矛盾的结果。 8、西斯蒙第的劳动价值论? 西斯蒙第继承了斯密的观点,并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每个人 对自己提供的产品耗费的劳动 和时间进行估计,他也要把别人 给自己的物品耗费的劳动或时 间和自己的商品进行比较,每个 人都认为用这种方式取得自己 需要的东西比自己亲自生产更 方便时,交换才能实现。同时西 斯蒙第强调了劳动的社会性。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 关系,西斯蒙第继承了法国古典 学派的传统,更明确地提出要从 社会消费和需求出发。 9、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 容。 (1)两个重要“公理”:食物为 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 是必然的。(2)两个假定:人口 增加在没有妨碍时,以几何级数 率增加;生活资料在同样情况 下,只以算术级数增加。(3)三 个命题: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 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 就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 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非常显 著的抑制的阻止;这些抑制,和 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 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 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 的节制、罪恶和贫困。(4)马尔 萨斯认为抑制人口的方式有两 种:一种是积极的抑制,一种是 预防的抑制。 10、如何理解马歇尔的均衡价 格? 马歇尔认为,均衡价格就是供给 价格同需求价格一致时的价格, 这种均衡是由供求双方相互冲 击和制约形成的,即马歇尔的均 衡价格是由需求价格和供给价 格的均衡决定的,边际效用决定 需求价格,生产成本决定供给价 格。 11、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 观点? 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经济观点: (1)农业观。他认为,耕种者 的繁荣是一切其他部门繁荣的 基础。要使国家富足,首先要保 证土地能生产出热敏生活所需 要的丰富的物品。任何国家必须 是农产品增加了,才能使衣着、 家具、装饰品等手工业发展起 来。相反,农业衰落,各行各业 也就会衰落。(2)价值观。他力 图从经常变动的市场价格背后 寻找“真正的价值”,实际就是交 换价值。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 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 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的价 值”,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 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布 阿吉尔贝尔在配第之后,虽然不 是有意识地,但是事实上把商品 的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从 而提出他的劳动价值理论。(3) 货币理论。布阿吉尔贝尔否认货 币是财富,甚至主张保存商品交 换的同时废除货币。这个观点说 明他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社会性质缺乏认识,也不知道商 品交换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货币 是客观规律。这个观点也是由于 他把以供给社会消费的目的为 商品生产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 混同了。 12、斯密的价值理论? 斯密在回答商品的真实价格 或交换价值是由什么构成,即什 么是交换价格的真实尺度时,提 出了两个自相矛盾的规定:生产 商品所消耗的劳动决定商品的 价值和商品所能支配、所能购买 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先看第一种价值的规定,斯密认 为,人们要取得物品,必须经历 一定的“辛苦”和“麻烦”就是 生产产品必须付出的代价。生产 产品的代价是劳动,斯密不仅确 定了决定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而 且注意到劳动的“困难程度”和 “精巧程度”即复杂程度对价值 决定的影响。斯密不懂得劳动为 什么要采取价值量的形式,在他 看来,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是生 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属性,而是 一切生产劳动的具性。 13、斯密的分配理论? 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 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亚当斯 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制工资 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 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 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 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 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 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 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 进人口增加。资本利润之高低就 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 之增减,资本增加因可促使工资 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 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 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 使利润率降低。地租系指对土地 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 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 市场远近有关。 14、西斯蒙第是怎样论述经济 危机论的必然性的? 1.西斯蒙第在收入决定生产理 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 产生经济危机。 2.若生产超过了收入,即生产超 过了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矛 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3.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收入不足 就是消费不足,经济危机产生的 根本原因就是消费不足。 4.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 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 象。 5.西斯蒙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甘细文 (政法系11法学学号:1140202008)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商品经济发展当代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模本的,近一个世纪之后,劳动在内涵与形态上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创造价值的机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发展的眼光看世间万物,不断创新和完善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任何不加分析的肯定和否定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在否定中获得突破,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乃至世界发展进步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中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似乎更为感兴趣吧。它包含了当代经济学的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掌握基本价值规律原理是是十分必要的。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实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俩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马克思之前,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商品的二要素,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劳动价值论(精品)

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资本论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 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 劳动价值论 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的物质承担者。[5]”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价值的几个特点: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第三,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量的规定性为前提;第四,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第五,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我最喜欢的马原 这学期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了几次课以后我才发现传说中的很枯燥难懂的马原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尤其是老师上课的形式很丰富,有趣味问答,精彩的视频,还有特别接地气、特别有创造力的同学展示,我们在愉快的课堂中慢慢接受了晦涩的马克思原理知识。而在老师讲过的所有知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我将来想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现在,我想把我刚学到的知识辑录下来,做一个总结。 一、绪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方针。 二、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本质的四个重要经济原理。(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人的抽象劳动时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一定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和实体,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三)价值量 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价值转化为价格是在市场中流通过程中实现的。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因为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都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决定和引起的,而且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般是比较缓慢的.所以,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是以商品价值变动为基础的。 三、资本论理论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马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